对电视剧的印象是从中央八台开始的其中印象最深的三部电视剧《冼星海》《乞丐王子》《意难忘》三部剧对我各有影响,《冼星海》让我开始懂得家国情怀,所以我一直记着这个名字,是我的偶像之一说起来我爸还是音乐老师出身,我却一点这方面的天赋都没有,有些好笑对吧,但我依然喜欢音乐,这也许是家学影响吧去广州的时候,还特意去中山大学看了那座冼星海雕像,差点没赶上城铁也是这个星期才知道电影即将上映,立马买了张票,下午到了电影院,空无一人,果然是包场了,艺术电影果然观众少啊,也好,挑了个更好的座位看完的感觉,其实不知道说什么,整部片子的主调是反战以及对祖国的期盼,有家不能回,有志无处报,冼星海作为音乐家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也无助的像个普通人,只能将情感寄托在音乐上,可终究越不过那条边境线引用下电影中的台词吧我的表面平静我的内心熊熊火焰我可怜的生命将要被那熊熊火焰所吞噬
时至中午,在沙发的睡梦中醒来,身上又加了一床刘先生半夜起来给我加盖的被子,阳光明晃晃的洒满整个房间,厨房里有刘先生洗碗和忙碌的声音,感觉疫情尾声的春天来了,我心里默念道。
每天醒来其实都无真实感,不知你们是否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后来我才找到了答案,这种不真实感源于内心对现实世界的失序和失控。
坐在餐桌旁等着刘先生热菜,选中了一部《音乐家》,开始和刘先生安静的边吃边观看,我想,音乐能否带走忧伤,什么时候可以大步地的走在阳光下。
1941年,冼星海,化名黄训,受命到苏联为《延安与八路军》做后期,同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想从新疆边境回国,辗转到了阿拉木图,穷困潦倒,得到了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一家的帮助,于1945年,40岁,最终病死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
影片通过回忆录的方式,以一个哈萨克斯坦小女孩的视角叙述,冼星海与这对帮助他的哈萨克斯坦母女(拜卡达莫夫的姐姐及其女儿)的故事。
战争笼罩着每个人,冼星海直到去世的最后五年一直想回国,但是期间也见证着这个丝绸之路的古国,阿拉木图的人民,在经历着什么; 哈萨克斯坦母女,小女孩总是在暮色及一篇烟雾中寻找着自己的父亲,一直在自言自语又像在询问每个人,为什么要有战争,父亲什么时候回来?
时光交错,冼星海在延安的妻女,也在岔路口等着,问着父亲会从哪条路回来,就像当年从哪里离开 那首中国的童谣,在哈萨克斯坦小女孩和冼星海女儿的口中,同时唱起,心中的期盼,这一刻没有国界,恍惚觉得似乎都没有分离战乱。
战乱中,有人拼死守护音乐,比如拜卡达莫夫,拼尽全力也要守住音乐给人民带去希望,说出,即使饿死了钢琴家,还有小提琴家,哪怕最后只剩下吹长笛的,也要坚守住,但最终还是没有守住乐团,大家飘零四方。
也有人用在酒和音乐之间,曾经的一名小提琴手,选择了酒,用小提琴也换不了酒,最终这个失去家人的可怜人,狂乱的敲响了教堂的禁钟,望着窗外远方美丽的暮色,抱着小提琴,一跳而下,钟声一直未停,这是为他自己敲响的丧钟,也是冼星海目睹这一切的希望之钟。
冼星海看着战乱中哈萨克斯坦人民的困苦,在一个小阁楼中,坚持不懈地创作着,写出了《神圣之战》、《阿曼盖尔达》、等经典作品并修改完成了《黄河大合唱》。
与国的距离,最近的一次,马坎其,与中国只隔了一道铁丝网,却也无法跨越,他的离开,小女孩会很伤心,问着自己的母亲:“阔克”为什么要走?
母亲告诉她:因为他有自己的国家。
不能靠近,就每天坐在铁丝网下,看着对面的祖国边境,仍然努力创作着,直到病逝。
每个人都有想要坚守的东西,是一把小提琴,是一盘影像,是家人,是国家,是思念。
看看窗外,也已近暮色,小区里传来小孩喧闹的声音,但仿佛世界又是轻而美好。
打开手机,听着悠远的声音:有一个地方很远很远,那里有一生最重的思念;你远在天边却近在我眼前,听歌的人不许掉眼泪。
这部影片实际是哈、中、俄三国合拍的俄语片,俄语对白占全部对白的95%左右。
影片基本架构中规中矩,但细节处理到位,战争场景等特效很出色,特别是融入了不少近年来新出现的无人机航拍等增强现实技术,因而在技术层面达到了这个时代所应具有的高度。
这部片子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文献意义,把以往鲜为人知的冼星海生命中最后几年的经历展现给了世人。
此外,本片能在这个时代问世,也同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挖掘民族文化的积极努力分不开,片中特别提到了冼星海在困难的条件下为发掘整理哈萨克民族音乐做出的积极贡献。
需要指出的是,传记类影片并不如完全虚构的剧情片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地进行创作,而是需要依托于史实,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
而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对几组重要关系的刻画做到了既表现充分又合理平衡,包括冼星海对音乐的热爱,苏联各族音乐人以及冼星海对卫国战争的付出,冼星海对祖国的热爱,冼星海对于哈萨克民族文化的贡献,以及冼星海和哈萨克家庭的亲情爱情等。
“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打起小铜鼓,德隆的隆冬……”小卡丽娅用生硬的中文唱起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等待再也不能回来的父亲和日夜思念的阔克(俄文,最亲爱的亲人,指冼星海)。
画面流转,远在延安的小女儿也在哼唱这首歌谣,一首熟悉得再也不能熟悉得歌谣,串起了思念,瞬间将有了含含后不能看到小女孩受苦的爸爸打得稀里哗啦,眼泪在鼻尖上打着转转……战争在俄罗斯拍摄,总是那么充满质感,包括美到炫目的日光划破云层,如丝绸般照射;包括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一碗稀饭汤、一块熟土豆,因为寒冷紧缩的身体,苍白空洞绝望的神情;包括风情万种的爱意在隐忍里流露,凄婉而缠绵;但是俄族人不屈的性格,热血的意志却又让希望点燃。
为了国家,毅然远赴俄国,却因为二战爆发,归国无门,对家人的思念,对故土的依恋,让音乐家几近绝望!
但是为了鼓励人民的斗志,他又与当地的音乐斗士拜卡达莫夫相重相惜,在恶劣的环境中创作了以俄族民族英雄为底色的《阿曼盖尔德》。
但是思乡之情并没有实现他的归国梦想,音乐家只能在边界线上远望祖国的落日,咫尺天涯,黯然神伤……远方漂泊,无处寻根,这样的生活的无味的,但是小卡丽娅和母亲却在异国他乡给了音乐家温暖的小家,虽然只是个小阁楼,但是遮风避雨,舒适惬意,日久必然生情,对小卡丽娅的关爱让感情难舍难离,与小卡丽娅的母亲相敬如宾,相互关爱,其乐融融!
苦难对身心是摧残,但是对于创作的灵感应该是富足的,所以我想音乐家除了思念,他的精神世界应该是幸福的!
还是希望,不要有战争,不要有伤害,因为这样的伤痛实在是太痛太痛,让人嘘吁……《音乐家》,与心灵有共鸣的剧作,必须推荐[强][强]
主要讲述的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接受组织任务化名黄训前往苏联为纪录片配乐,因战争原因被永远留在异乡他国不能回国,却仍不忘祖国情谊,通过音乐巩固两国友谊的故事。
在影片的开头,是1990年,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来到阿拉木图,迎接她的就是当年冼星海住在她们家的那个小女孩。
小女孩已经不小了,是个中年妇女了。
她说,冼星海有两个女儿,一个是中国的女儿,再一个就是她这个哈萨克斯坦的女儿。
他在自己女儿两岁左右就离开了她,直到离开人世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自己的亲女儿。
因为战争的原因。
冼星海带着延安拍摄的好多纪录中国抗战的胶片到苏联,进行后期的制作和配乐。
但这个工作刚刚开始,法西斯德国就无耻地进攻了苏联。
为了保护这批胶片,苏联帮忙把胶片转移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阿拉木图。
然而,在运送胶片的途中,胶片遭到德国侵略者的轰炸,胶片全部损失了。
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
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地军阀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断而未能成行,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
当时的哈萨克斯坦处于战争状态,音乐成为安抚人民情绪,稳定社会秩序的一剂良药。
冼星海因战争阻隔,护照过期,也无法与祖国取得联系,被迫留在了阿拉木图。
在这里他选择了继续投身于音乐事业,在这个时候,一个阿拉木图乐团的负责人,同时也是指挥,看到冼星海,知道他也是一位音乐家,就慷慨地收留了他,请他担任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员。
指挥的家里已经住了许多人,再也安排不下更多的人了。
指挥的母亲想让冼星海住在指挥的妹妹达娜什那儿。
但他达娜什家只有她和她的女儿卡利娅两个人,而妹夫却因为受冤屈而被枪杀了。
冼星海住在卡利娅家,一家人对待冼星海十分友善,冼星海更是将卡利娅视作自己的亲女儿对待,卡利娅也把冼星海当做阔克(哈萨克斯坦对除了家人最亲近的人的称呼)。
从此卡利娅一家和冼星海便结下深厚的友谊,并延绵到了他们的后人。
在战争背景下,普通人都是需要参军的,包括卡利娅的父亲。
卡利娅在听到同学嘲笑自己没有父亲时,便坚定的要找到自己的父亲。
于是卡利娅天天跑到征兵处等待父亲归来,与之相映的是落幕的余晖与盼望儿子归来的老妪,这一幕是对战争最强烈的控诉。
冼星海在阿拉木图创作了哈萨克斯坦的传统英雄史诗人物《阿曼该尔达》的赞歌,极大的鼓舞了两方友谊。
与冼星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位同为音乐家的老者,因为战争流离失所,抛弃了音乐事业。
最终对这个时代绝望,选择了跳楼。
他后来被分配到离祖国边境最近的一个哈萨克小镇,他迫不及待地往边界方面冲过去,但最终还是被拦了下来。
冼星海每天坐在国家边界的铁网边眼望中国,他不可能就这样走过去。
苏联的边防军说,他如果这样走过去,会得到怎样的结果是无法想象的。
在苏联,他又重新整理加工了《黄河大合唱》。
最后,他在个人演出表演指挥着《黄河大合唱》合奏时倒下。
音乐家最终还是没能回到自己的祖国,没能再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这是音乐家一生最大的遗憾。
冼星海年仅40岁便在莫斯科克林姆林宫医院病逝,可以说是英年早逝,非常的可惜。
然而他短暂的一生却贡献了无穷的热情和鼓舞力,这段历史应当被后人铭记。
不会写影评,只会写感性。
无意中看了西尔扎提导演(也称谢导)的《真爱》,一部真人真事的电影,很是喜欢。
可惜在这个自我的时代,大家都不愿意主动去接受心灵洗礼,我们的泪水,很多都是被动的,这当然也是人性所致。
所以当一部类似《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电影出现在网络恶搞时代,显得有点“落伍”。
即便它获奖无数,也没有在中华圈炸开破浪。
不过,这部电影的确记录下了一个特殊时代,里面的故事将来几乎不可能再现。
2月15号我看到了《音乐家》的片花,镜头处理、场面调度、色彩把握、表演风格、台词等等全都符合我胃口,至少目前看来,它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电影(严正声明,我只是普通吃瓜观众)。
而不是《大轰炸》那种连预告片都是满满电视剧感的东西。
《音乐家》也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的是战乱时期音乐家洗星海 1942年底回国受阻, 辗转到了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
冼星海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贫病交加。
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在一次音乐会上见到无家可归的冼星海并被他的才情打动。
拜卡达莫夫把冼星海接回家中,和自己的一家八口一起生活。
那是一个动荡的世界,除了饥饿,就是战争。
他们要面对的是家与国的抉择。
生与死的考验。
能让我看片花就感动的人,西尔扎提是第二个,第一个是张艺谋。
特意搜索了谢导的采访,字里行间都是朴实的话语,真诚的有点不符合这个时代。
这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导演,难怪拍出了一部真挚的作品。
预计4星,会去影院支持。
希望投资人看过来,这样的导演才值得你投资。
另外,《大轰炸》去死,你们这样的剧组真的是国之悲哀。
个人认为是一部值得二刷的电影,第一遍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震撼和感动,音乐的震撼,《阿曼盖尔德》《黄河大合唱》激昂振奋人心,家国情怀的震撼,感受到战争年代人们的无可奈何,第二次更多的是感动,默默流泪,影片叙事形式,包含一些背景的交代,整体可能显得略散一些,也是我认为稍微不足的地方,很多镜头收得太快,就是情绪还没转过来就被切到下一个情境里,大概是由于叙事的完整性和影片长度的限制吧,但主题其实很鲜明,太多让人记忆深刻的场景,相信看过的人都能记在心里了,有家而不能回,每个人都怀着对家和国的思念,车站老人对在前线的儿子的思念,卡莉娅对爸爸的思念,达娜什对丈夫的思念,冼星海妻女对丈夫的思念和期盼,拜卡达莫夫对音乐、对祖国的热爱和信念,冼星海对妻女的思念,对祖国的思念,他们都共同爱着自己的祖国和家人,所有的情感都在音乐中升华,“音乐是不朽的”,这句话每每听到都会打动我,时光流逝,风采留低,优秀的作品是永恒的,会让我们永远记住,记住那些带给我们感动的人和事。
冼星海,一个从小知道的名字,却从未特意了解过,这里也要再一次感叹偶像的力量,不然可能也不会有机会了解这位音乐家,看到他短暂而伟大的生命的最后几年,不由得让人惋惜让人心疼,但是与流浪汉不同,孤身一人在异国他乡,他崩溃过失落过也痛苦地反抗过,但他始终不孤独,他心向祖国,把对祖国的思念化作音符,音乐给他力量,他也通过音乐带给人们带给这个国家力量。
三刷的时候我更加感触,有的人,一次再见可能就是永别,也还有今生未见一生想念的遗憾,那种深入骨髓的想念,多想见他,多想再见他一面,以至于影片一开头妮娜和卡莉娅相见,黄河大合唱响起到影片最后,我也是止不住想哭。
我看电影会特别关注演员的情绪,这里真的忍不住大赞各位主演了,中哈两边的演员都太优秀了!
从演员就能看出电影拍摄的用心程度,每一位都令人印象深刻,对哈方的两位主演别里克·艾特占诺夫和阿鲁赞·加佐别可娃很陌生,但看完电影我对他们肃然起敬,不管看几次,你都会被他们的情绪带进去,包括一个眼神,让我记忆深刻的地方太多了,冼星海进剧院看到的,拜卡达莫夫在台上指挥演奏,气质到神情,太引人入胜了,包括他表现出来的角色眼里的忧虑、激动、笃定,一系列的情绪变化都是自然而准确的。
袁泉老师虽然只有几个镜头,即使没有对白,也将满满的思念感染到了观众,胡军老师跟袁泉老师对手戏的场景,都极为流畅自然。
影片里面很出彩的一条线就是卡莉娅与冼星海的互动,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打起小锣鼓,嘚儿隆嘚隆咚~我很喜欢的一段,是在阁楼上,“妮娜,我好想你”,卡莉娅问冼星海,冼星海只是点头而不是说话,每次看到这里我都感叹一下,胡军老师这里的演绎实在太棒,到后面冼星海转身背对卡莉娅,两个人都在哭,那个有着宽厚胸膛坚实臂膀的男人,此刻也忍不住抽泣,女儿大概是每一位父亲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吧,这是影片里面唯一一次看到冼星海哭,其余更多处是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深切的痛,想念,无望,胡军老师是一位太优秀的演员,看完影片我不会认为他就是冼星海,但是他真真实实让我体会到了冼星海的内心滋味,他的信念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对家人热切的想念,冼星海三次靠近中哈边境线的情境无一不让人动容,一线之隔,跨不过去的背影,激动到忘却生命危险而奔跑却被止住的步伐,“那里就是中国”,铁网另一边,一把白雪寄托深切的故土情。
胡军老师对冼星海这一角色的演绎真的带给我很多惊喜,却也不意外,相比硬汉形象,我更喜欢层次丰富的角色,即所谓的细腻,内心丰富的演员最能打动人,所以想想大众普遍意识和固有印象也会让人深受其害,有时候会让你看不到一个人的多面性和闪光点,也包括许多人对这部电影的一个最初定位,它不只是是一部带有“主旋律”标签的故事片,电影从演员到制作,都是非常用心的,国和家密不可分,影片传达的家国情怀,都因为这群人,而显得真诚,朴实又格外珍贵,真诚的东西最能打动人,也应当被更多人看到。
伟大的音乐可以激发人的斗志,电影中冼星海正是在不断创作中发现音乐的力量。
远离家乡,在异乡的冼星海,语言不通,没有收入,居无定所,食不果腹,通行证过期不能回国,这一切几乎让他崩溃。
流浪的小提琴手让冼星海选择,要酒就跟我走,选择音乐你就自己走吧。
冼星海拎着小提琴离开了,他不知道还能去哪儿,但他知道音乐是自己无法放弃的。
人如果不能自我拯救,那就将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流浪的小提琴手终于走投无路,在教堂的钟楼上敲响自己命运的丧钟后跳了下去。
而另一边,举目无亲的冼星海,却化悲愤为力量,将生命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中,完成了对自我心灵的拯救。
他在异乡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了安放之处。
昨天晚上,突然想出来看个电影,本来没抱着有好片的希望,在大众点评搜索。
忽然出现了《音乐家》,排片少得可怜,而主演里居然有胡军和袁泉,两位低调的实力派,于是就果断买了。
下单的时候还是17.9,过了一会儿再看就变成40+了。
到了电影院,看到不少人在外面等候检票,还以为会碰到熟人,没想到,居然让我包场了。
这个片子是有多小众?
检票员忘记检票也就罢了,电影放映了好几分钟了都没有人关灯。
心想,我肯定捡到宝了。
(每次包场都会碰到好片子,例如大四的时候看的begin again) 具体情节不想讲了,想记录下让我印象深刻,眼泪模糊的镜头吧。
那是一个冼星海坐在哈中边境的镜头,他的身份证件过期了,哨兵不允许他过境,思乡情切的落魄音乐家独自坐在萧瑟的草地上,眼中有闪烁的光。
当他被派往另一个地方之前,他又来到了那片栅栏前,那里还飘着大雪,冻死的鸟儿被栅栏困住,他向祖国的方向张望,缓缓跪下,伸出双手,穿越栅栏,取一抔祖国大地上的白雪,放入怀中。
我想,那时的他心里可能会羡慕那些困在栅栏上的鸟儿吧,至少,他们来自祖国的方向。
如果说,电影之前的片段都是在煽情,那么,从这里开始,我便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我想起来小学的时候自己曾经用拙劣的指法为班里的合唱伴过奏的正是这部《黄河大合唱》。
毕业前,学校又组织合唱比赛,我领读“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然后我们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吼出了《黄河大合唱》。
那时的我们太小,并不知道这首歌饱含着音乐家什么样的故事,但我确确实实被感染到了。
在音乐中,听到了在危难关头,中国人的怒吼。
看完电影,飞速记下此时的所感所想,不为什么,只为铭记。
本来已经写完了,忽然想起还没有说为什么电影一结束就想起了标题这一句话。
在电影的结尾,滚动着冼星海的生平记事,澳门出生,海外留学,学成归国,他的每一步都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就算临终,还是希望能再回到延安,那个充满红色希望的地方。
我就在想,他在求学的时候,可能也从没想过自己会变成一个人民音乐家,为了人民而演奏,只是听从的他的心声。
我们每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里都是微不足道的个体,什么样的人生才可以说是值得了,扬名立万?
闻达于诸侯?
可能也未必是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真正让我们满足的,是找到属于我们的使命。
由着自己的心走向光明的地方,为了完成使命,我们需要学习,找到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便是成功了。
我们生于和平时期,长于中华崛起的年代,从小就没有经历过zhanzheng,但那些屈辱的历史却真真实实的发生过,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前后不过几十年,在历史的角度看,只是一瞬。
我们需要了解那段历史,了解人类,从远处看近处,从时间、空间、发展的的角度理解人类与社会,感受当下的生活,才不算枉来人间走这一遭。
观影之后,情绪久久不能平复,若有不同之见解,欢迎交流。
总算是没错过小袁老师的电影。
电影排片实在是少得可怜。
上周末新上映时人在太原,就没几个影院放。
到本周末,下班时间无可选择的只此一家,方不方便的也只能认了。
七点场,我包场。
小袁老师担着女一的名,前前后后加起来不过出现十分钟,还是符号化的角色,冼星海思念的家国的具象,贤妻慈母的。
可惜她的一身好本领了。
电影叫《音乐家》,除了配乐多得让你不能忘记这是个音乐有关的电影,其他方面好像跟音乐也没啥关系,也可以叫画家,美食家吧,只要一边心怀家国一边术业有专攻就行。
说正经的,演员表现专业,电影场面宏大,即使有的镜头反复用有点做作,也还是冲着宏大气势去的。
但真不能说是部好电影。
冼星海去国离乡,在哈萨克斯坦经历战火,有国不能回。
这种际遇怎样折磨着他,改变着他,进而影响他的创作呢?
电影没有任何交代。
诚然,电影中他是日夜辛苦创作,但你除了觉得他很勤劳不用睡觉之外,体会不到他的作品寄托了他多少感情,又怎么升华了他,成就了他。
电影里什么情感都有了,唯独没有对音乐作品的情感。
而且那些旁支的情感,又太过煽情,好似去个过于好客的人家做客,什么好的都拿出来让你吃,吃饱了不算,非得吃撑不可,就是不管你爱不爱吃,来这是不是为了吃。
希望日后吧,小袁老师能有个有发挥空间的好角色。
没看懂究竟是在表达什么 是音乐还是战争还是人性 有点干瘪
冼星海其人其事其作,泪目
一带一路视角下的人民音乐家最后的人生史
故事讲的太平庸 很主旋律 煽情很刻意 但有一点还是让我有点感觉
音乐永远给人慰藉
自杀的小提琴手太感人了
画面很美,哈萨克的单身女人也很有美丽~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不敢接近但是就让我忍不住多看两眼的魅力啊~片尾冼星海女儿怀念父亲的片段很动人,想起了小学老师讲述冼星海时动容的样子。
毫无动情之处,中间几次昏睡过去,感觉导演的技法大概还停留二三十年前吧。
3.5星,同样是主旋律作品,这一部的留白好很多,虽然仍然有尴尬的台词,但整体可以看,音乐加分。
在艺术深度上差了口气。人物传记限制了剧情的发展,可以考虑部分虚构。看电影是幸福的,因为它能让我们体验人生的无限可能性,让我们与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难道不才是影像的真正魅力么?(当然,前提是人物立得起来)并且中哈合拍别有一番韵味。另外,胡军真的不适合演这种知识分子的角色,很出戏。
2019-4-15 情感细腻真挚 旋律宛转悠扬 黄训在中哈边界守望的时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 感谢电影 让我们铭记那些不能忘却的历史和不能忘记的人
单位组织看的,同为主旋律电影,这部拍的非常好,没有了那些脸谱化的称赞,让人发自内心敬佩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影片剧情不用讨论,毕竟是传记类的,演员们的演技都很扎实,影片结尾,上学时听了几十遍已经觉得无聊的《黄河大合唱》响起,居然那么令人震撼,甚至有一点感动,音乐的力量真的很强大。
好生硬的传记片
虽然是英模主旋律片,不过好在没有假大空,落实在写“人”上,情节丰富,情感细腻动人,个体家庭与家国情怀都兼具了。。。
真的流泪了,小时候学过的冼星海故事没有白学!
感觉浪费了冼星海这个人物素材了,明明好好整甚至可以超过《海上钢琴师》的,结果却拍成了CCTV6电视电影的质感…可惜了
北影节开幕电影,称得上颜面之作。亲情爱情、小提琴、情情落泪。哈萨克斯坦的小嫂子实在太美了,纵有风情万种,偏偏含而不漏,只在眉眼间微微徘徊流转,就能摄人心魄、凄切动人,最后胡军连碰都没碰一下。好吧,我俗了!有时候还真是羡慕战争年代的人,心里总有一个不会动摇的信念。
作为关于音乐家传记片,音乐在其中占比太少了。外国小女孩的戏虚假又矫情。成年女儿“再抱我一次”更是莫名其妙。当下这条叙事线索是为了呼应一带一路吗?
这是一部优秀的传记电影。温暖流畅,异国他乡的中国音乐家。
一点感觉也没有,为啥这么高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