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曾在表姐的书架上看到这本书,《安妮日记》,蓝色的封面上有一张女孩的黑白照片。
书的简介告诉我,这是一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女孩写下的日记,记录了德国纳粹压迫犹太人的悲惨时刻小女孩的生活与内心。
仅仅是这两点,也足以让我把这本书带回家捧着读。
已经过了几年,书的内容忘了很多,当我发现有这部电影时,我便毫不犹豫地把它下了下来。
这是一个普通小女孩在一段极为不普通的时期写下的日记。
她固执地认为自己所想的就是对的,她伤害了父母却不自知,还在强调是父母不理解自己,甚至是不爱自己的。
她渴求人们无时无刻都肯定她、关心她、满足她。
她想着那些小道理,认为自己思想成熟。
她渴望自由,向往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她注意到身体的变化,对性和爱情感到好奇。
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即使是几十年前的少女也和如今的我们没有差别。
通过她的眼睛以及她的笔,我们感受到了当时德国纳粹压迫犹太人时的那种紧张气氛。
一开始还只是限制活动,没有自由。
到后来,连生存都是一个问题,更别谈什么自由了。
犹太人们整天提心吊胆,感觉死神临近却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末日真正来到。
他们束手无策,只能等待神的降临。
可惜,安妮他们是在离胜利不远时被抓走的。
最残酷的是,他们在收音机里听到了战争胜利的希望,听到了自己未来的希望,却在满怀希望时迎来了绝望。
我突然想起了《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那个纳粹军官的儿子最终阴错阳差地和他的犹太人小朋友一起进入了毒气室。
看到他的父母痛哭的那一刻,我邪恶地在心里喊了一句“活该”。
虽然这个可爱、善良、天真的孩子是无辜的,可他父母造的孽实在太深,上天唯有牺牲他以求其父母尝到生不如死的悲痛。
《安妮日记》鼎鼎大名,看了这部有点小失望,或许是《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等类型的影片来的太震撼!
影片中印象不错的是女主的爸爸、妈妈,而女主,怎么说呢?
她妈妈对她的评价真准确:任性、过于自我、刻薄,甚至有点恋父仇母倾向,不过这也或许正是那个年纪小孩的表现吧。
幻想的安妮、羞涩的皮特、被妹妹安妮“吸走所有氧气”的姐姐都被送进死亡集中营,人生或许就是不平等的!
1片中两个小女孩都是大明星哦,一个叫肯德里克,我看过他演的朱丽叶,青春版朱丽叶,棒极了,另一个是琼斯,在《万有理论》当中出演过。
表现的是13岁安妮的星星点点。
几年前看原著的时候我哭了,并且疯狂的寻找他的历史照片。
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没有这样的感觉。
不过在表达两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时候那种艰辛不能发出声音和常年的压抑,仍然让人感动。
但是更让我激动的是,安妮和被迫与杜塞尔医生同住一间屋子,杜塞尔因为要工作,霸占了桌子更长的时间,安妮表示抗议。
这时候他的父亲不动声色的走进来与杜塞尔交涉,他说安妮也需要时间写作,你必须遵守协议,他认为人的解放最终是思想的解放。
如果我当父亲,也一定会如此开明。
2有两点建议,第一,大量的用第一人称旁白,也就是读日记的文字,意义不是特别大。
反而削弱了片中的表现性。
第二,在原著当中日记本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她是安妮的好朋友,安妮可以向他没有阻碍的吐露心声。
但这一部分在本片中被删去了。
只不过在最后一幕它被发现了。
电影突出了安妮想当作家的热望,却把她成长的故事忽略了。
原作中她对自己胸部和月经的描述,在片中被缩略到几秒钟。
所以那种成长的喜悦在这部片子里面没有。
她的“最大愿望”是“成为一名记者,随后成为一名著名作家”。
她常听伦敦的一个荷兰语电台的广播,听BBC!
3全篇是BBC连续剧的风格,重视内容,注重小气氛的营造。
特别是最后一幕,他们被德军发现后,大家相互鼓舞的劲头。
我不禁在想,德军是多么没有人性,看到别人受难而不动心呢。
我自己已经在流眼泪,而德军居然能看着数千万犹太人死在集中营里。
丧失了人性,也就丧失了存在在这个地球上的理由,他们最终会覆灭的。
在内容方面,我不仅回忆起了原著,而且增强了不少印象,比如说1945年3月,安妮和她的姐姐一起死在贝尔跟集中营,而其他的人死在不同的集中营里,他们的父亲幸存了下来,在奥斯维辛。
于1980年去世。
安妮和那个医生同住一屋的经历也很有趣。
还有彼得一家吵吵闹闹,总是在抱怨,但他们变成了一个犹太大家庭,互相取暖。
还有他们偷听敌台,听到诺曼底登陆时激动得流出了热泪。
4:PS布鲁玛的文章,翻译摘要:这种被迫的紧密关系,即使在最具善意的人与人之间,也会迅速带来琐事和恶意:食物的分配、利用卫生间的时间、或者使用书桌的时间,都会引发冲突。
轻微的调情也会引起嫉妒爆发;重复叙述过太多次的意见或故事也会引人烦恼。
安妮在她的日记里描述的,就是萨特的名剧《禁闭》中的那种封闭空间,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巧合。
这部剧作诞生于1944年,与安妮写下她的日记恰是同时。
他用的语言是“他人即地狱”,而安妮日记的结束语,也不是她对希望的描述,而是:“……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其他人的话。
”梅普·吉斯(Miep Gies)曾帮助过法兰克一家,保存了安妮的日记,并在战后转交给她的父亲奥托。
他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
这份日记在他修订后先是被荷兰的几家出版社拒绝,等到1947年才首度出版。
在删除了一些有关德国人的不满言论后,于1950年出版了德文本。
但要等到1952年双日出版社在美国发行这本书后,它才真正扬名世界。
当时的编辑芭芭拉·齐默尔曼(Barbara Zimmerman)是安妮·法兰克的同龄人,她婚后成为芭芭拉·爱泼斯坦(Barbara Epstein),并与友人共同创立了《纽约书评》。
如今这本日记已经被翻译成超过六十种语言,在日本甚至还有了漫画版。
法兰克一家和另外四个犹太难民躲藏的公寓位于阿姆斯特丹的王子运河河畔,如今已经成为圣地,数百万人来此拜访,他们在此落泪、留影、献花,凝视着由安妮收集的电影明星别针装饰的近乎神圣的墙壁。
奥托·法兰克曾经收到过一封来自一位神父的信,信里提到这位神父曾经向安妮祈祷,就像她是一位真正的圣徒那样。
在日本的西宫市有一座安妮的玫瑰教堂。
盐湖城的摩门教徒们为安妮追授了一场洗礼,将她纳入他们之中。
甚至有人宣称曾经目击安妮显圣。
几年前,在他们躲藏之处后面的花园里的一棵七叶树患了病将被砍倒的时候,人们发起了一个运动来试图保留它。
安妮曾经在后窗的窗帘缝隙中看着这棵树,它因此成为一个珍贵的遗迹,需要得以保留。
这棵树终究没能活下来,但在它被风暴吹倒之后,有些访客们从树桩上剥取木片,像真十字架的残片那样珍视它。
我也曾被我的父亲指责说我闲书看的太多,但是当时只是觉得他们是想让我变成应试机器而打击我的话,但是现在看来也不无道理。
我看这不电视剧更多的是看到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小女孩的心理历程,我很能明白那种言不及义的生活,以及无人倾诉的烦恼,我也有一本日记来和自己交谈,整理情绪。
印象最深是在第三集,12分钟开始的部分,PETER的妈妈批评ANNE的话:“····问题是,你知道太多不该知道的东西,等你长大一些就会失去很多乐趣。
你会说我20年前就读到了,你要还是想要丈夫的话就赶快找一个吧,因为再也没有什么能让你觉得动心的了。
你无所不知,但都是纸上谈兵。
而到了实践中呢,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位大婶一直以来给人都是很世俗聒噪的形象,但是不能因此就觉得她一无是处愚蠢无知。
我越来越的觉得世界的道理总是很直白朴素的以至于往往人们忽略了它的价值,直到历尽千辛万苦,用自己的生命去验证某一句话的时候才发现它的可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经历是错误的,或者说,没有这样的经历就不能真的理解,经历是必不可少的。
每个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不仅仅是因为生命本身的可贵,更在于,他曾走过你不曾走的路,而他的经验可能就是很可贵的一笔财富。
只要用心的活着就会有价值。
可惜我明白的太晚。
闲书看的太多,虽然我到现在也认为多看书是很好的,但是不的不承认,我的生活比同龄人少了很多很多的乐趣,获得快乐也很不容易。
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该做什么的时候能一心一意的做好它,心无旁骛,内心笃定,任何的不适度都会造成不幸福的感受。
很多描写二战的电影很在意描写战争的残酷或者战争下难民的悲惨现状,对于这样的展现手法我无可厚非。
但是类似这样的展现给予我的更多还只是宏观上的一个战争,多了份视觉的体验少了很多心灵触及。
我一直很赞同感动在细节。
我觉得这部影片,就很好地抓住了这点。
前面看似冗长的生活细碎,其实为最后的震撼埋下了回声的长久激荡。
我是一个急躁的人,所以很多好的电影都没有坚持到最后就放弃了,尤其是类似这样的电影,不是基于对二战的兴趣,我是不会坚持看下去的。
生活中我忽略细节,理想中我迷醉于细节。
不继续说了,慢下来,好好生活,每时每刻都有他的意义,你选择了就努力做好。
密室狭窄的楼梯,八人缓缓走下,和着悲伤的调子。
剧终,画面定格于安妮最后的回眸。
似乎是回到若干年前的那个夜晚,一个人捧着那本现早已找寻不见的注音版《安妮日记》,对着拼音逐字读着。
脑海中的残留的记忆渐渐模糊,眼眶不禁湿了,却未掉下泪。
我问自己,你看到了什么?是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年少的叛逆?是青涩的爱情、温暖的亲情、纯洁的友情?或许不止这些吧。
多年之后,我似乎又看到了纯粹,看到了平凡,看到了抗争。
——“我想活下去,哪怕我死后”幸而,纸远比人有耐心。
幸而,我终未错过你。
不会有人喜欢不幸的故事 尤其是真实的不幸的故事 因为那太残忍所以喜欢这个剧集 不是因为故事 而是人物喜欢里面的每一个人 这样的作品很难得呱呱的 放弃电影明星梦立志当作家的 对Peter不公平的 不理解母亲姐姐的Anne Frank永远乐观 循循善诱 热爱家人和民族的 为德国打过仗的Otto Frank翻译祈祷书 传统持家 敏感的 心善却苦恼的Edith Frank戴厚眼镜 功课好 要去巴勒斯坦做接生婆 暗恋Peter的Margot Frank捡起日记 为8人提供补给 做Peace蛋糕 为大家讲婚礼的Miep Gies为Anne穿鞋 与恋人永别 和Anne抢书桌 睡前做祷告的牙医Albert Dussel抱着猫 扛着土豆 与Anne相视的Peter Van Daan给Edith涂红指甲 阴阳怪气的Petronella Van Daan重复讲笑话 高跷冠军 对Peter刻薄 被迫戒烟的Hermann Van Daan偷偷送来收音机 去做手术 在门口钉上书架的Mr. Kugler被枪指着脑袋 对小偷事件气急败坏的Mr. KleimanBep和Jane的戏份不多 印象不深还记得 他们只穿着袜子跳舞庆祝还记得 Anne说we are lucky还记得 他们听到D-day行动和临街炸弹的时候还记得 Peter和Anne乔装过生日还记得 他们满屋找地方洗澡还记得 他们一个个走下楼梯......
看完这部影片,最后定格的那一瞬间,心是纠起来的,一种无言的痛,让人有拍案而起的冲动……整部影片没有一处描写战争的场面,但却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伤害和苦难描绘的淋漓尽致,我想,这全部都源于那个时代,那个鲜活的生命、真切的生活体验吧。
看的是电影版的,我不太清楚这部在豆瓣上标为剧集的影片为什么我拿到的是部电影版,只知道它在我硬盘里躺了几年,而我居然没有找到字幕,也是无数机缘之下,长久的努力,才终于找到了一版翻译良好的字幕,在此感谢字幕无名的作者所做出的贡献。
关于二战,关于纳粹,关于那个时代,有太多的影视作品问世了,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那段人类悲痛的历史,但这部《安妮日记》无疑是一部另类的、很清新的作品,但正是这样的清新,一位懵懂未化的少女,恰巧深刻地对比出那个时代的残酷……我很喜欢这部影片,不是因为它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光环四溢,也不是因为它像《美丽人生》那样撼人至深,只是因为它太真实与鲜活,当这样的真实和鲜活跃然于上时,你无法不直视摧毁她的、那残酷的一切……喜欢它,是因为那谆谆的父亲,那坚韧的母亲,那为女儿争取最微不足道的一点权利时父亲形象所带的光晕……那刻骨铭心的、生命之美——消逝的、安娜的背影……喜欢它,是因为那些在战火里用自己的生命为他人点燃一线希望,将爱传递永恒不息的、生命之美——绽放的、善意的灵魂……愿每一个灵魂都被温柔以待,愿残忍和血腥不再降临!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the thudering could entirely hold me in powet....- Anne.........怎么说呢。。
觉得电影中的安妮和日记中的安妮。
几乎判若两人。。。
我记得,日记中的安妮是个温柔而有性格的女生,没有那么那么那么多的小任性什么的。。
她会,因为在雨夜上到阁楼,而阁楼的窗正好被风吹开,使她能够那么近距离的接触到大自然的力量而感恩不已。。
她会。。。
那么那么。。。
的感激,所汲取到的任何的自然气息。。。
怎么来说,她都是个温柔的女孩。。。
可是电影中似乎,把她的个性拍得太过了些。。。
值得庆幸的是,最后,她也认清了。。
她和那男生的不同与不和//SHE IS A SPECIAL GIRL ...A REALLY SPECIAL GIRL//
二战,犹太人,没有人不对此感到熟悉。
多年前的那部《辛德勒的名单》,让很多人对于纳粹对于犹太人的处境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其实这样类型的片子很多,譬如《朗读者》,只是不过是以不同角度,去观察这样一个视角的罢了。
安妮日记就把这个战争的叙述者放到了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身上。
整部片子,你看不到真正的残酷的战争场面。
你视野所及的就只是那间拥挤的小房子。
影片以安妮的生日派对开始,不带过多感情地叙述着这么一件事。
安妮只是个孩子,她并不能深刻地去理解发生在她身上的改变。
当他们一家人被迫躲在很小的屋子里,白天不能说话,不能发出大的声音,以免被人发现,只有外面的工人下班时,才能低声说话。
作为一个正值灿烂年华的孩子,她只是感到深深的无聊。
凡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以个人体验来证实其真实性的。
对于安妮来说,战争就是狭小的屋子,寂静的对白,每天准时响起的钟声,毫无滋味的生活。
虽则战场上的残酷令人恐怖,但封闭的空间也将摧毁一个人的生命力。
记得茨威格的一篇小说《象棋的秘密》中,主人公便是这般在封闭的环境下得上了偏执症。
没人少的了自由。
就像,没人能够停止呼吸一样。
安妮的日子只能靠着日记来度过,每天都是一尘不变的日子,这样的日子让人发疯。
看似幸运的他们却被判了另一种监禁,生命能量的萎缩,希望的破灭,难以想象的未来。
生活的意义便在于不知道下一刻将发生什么,可当你呼吸的空气都告诉你,未来是糟糕的,是如今天一样的日子之时,那样的幻灭感,不知有几人能承受。
于是会想起多年前看得一个小故事,一个永恒之人的自述:没有终结,这是世界上最残酷的结局。
尽管没有人想要接受死亡,可死亡却给这世界最为原始的动力,有终结,开始才有意义。
战争的意义,或许就是抽离掉个体对于终结的感知,并以此消耗掉整个的生命
BBC拍得东西质量都很高。 很想看小说了
我居然没标记过这个……枉我在阿姆斯特丹冻了一上午才见到爱了十年的安妮。
缺点什么。
英国味很重!
《安妮日记》书是一个好朋友送的,很久远看过,基本上忘了故事内容。觉得电影稍微矫情了些,没有拍出很紧张很无助的那种感觉。是电视剧吗?我看到的是电影。
感觉非常不淳朴……
小女孩的幼稚和青春期的叛动。战争吃了那女孩。
他们死于战争胜利前几天
太沉重
不错
小女娃娃还多乖的长的
How long have you been hiding here?Two years.
烦死女主了
挣扎着,活下去
挺沉闷的,我觉得只要是以前那种时代很闷的书在现代就很出名,无法想像我看书会是多无趣。。。给三分还是给里面那段小爱情,虽然后来无疾而终。电影的演员穿的好复古,我也好想穿~~~整片都好复古文艺~女主笑起来很勾人
不讨喜得anne的囚禁两年,相比爸爸的爱护,姐姐妈妈的避让,她实在是如定时炸弹般,不懂人事啊。最后杜塞尔先生帮安系鞋带的段落。爱情什么的是寂寞的产物,有点可鄙
忠于原著。安妮和玛格的对话很精彩~
电视剧剪辑的,显得有点凌乱,最后的一场戏很不错。
We are lucky
星全部献给原著本身……糟糕的表演……里面出现的全部主要及次主要人物全部都很讨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