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被《热爱》圈粉了,《热爱》这个电视剧,非常有看头,特别爱刘敏涛的表演,从我的角度来看,《热爱》这部电视剧是我今年看过的,排名第二的电视剧,第一名是《陈情令》,真心不知道为什么豆瓣上《热爱》的评分才5.1分,难道是我的审美有问题吗,有点无语。
刘敏涛在《热爱》中塑造的角色,是一个非常好面子的,不得志的退休知识分子形象,她在机关摸爬滚打多年,执行力超强,伶牙俐齿,却干了一辈子副科长,退休之后,她因杠杆炒股,赔光了所有存款,败光了给孩子准备的结婚钱,却不以此为意,以此开展了一段啼笑皆非的搞笑旅程。
喜欢刘敏涛的人生态度:胜不骄,败不馁,大不了从头再来。
喜欢她的处事风格: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喜欢她的思维逻辑:言语缜密,有条不紊。
喜欢她的干净利索,喜欢她的不慌不忙,喜欢她的自由洒脱。
刘敏涛扮演的角色,是我想做而做不成的人,这个角色被刘敏涛老师诠释的惟妙惟肖,为刘敏涛老师点赞。
刘敏涛老师说,真正能带给自己好运的,是重新开始的决心。
人生的困难,并不会因为逃避就消失,而是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变着花样不断折腾你。
剧中的刘敏涛老师,面对杠杆炒股亏掉的给儿子买房的钱,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乐观地去应对,钱没了就没了呗,再去赚呗,人不是还健在吗,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谁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呢?
重新开始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必然,如果你做不到,那你的人生将会举步维艰。
前不久,《创造101》中C位出道的孟美岐出现在了《演员的诞生》的舞台上,戏份虽不多,但看得出,孟美岐还是蛮拼的。
演员这个职业更新换代速度太快,每年都有一批流量偶像诞生,而资源就那么多,不抢不争,下一个被淡忘的就是你。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你上个月还发誓要爱肖战一辈子,下个月就把肖战抛之脑后,开始粉李现,观众就是这么善变。
擅长舞蹈和唱歌的孟美岐,欠缺的是演技,为了弥补演技的劣势,孟美岐扎实修炼演技,参加《演员的诞生》节目,甘当绿叶,她不投机取巧,不博眼球,因为她喜欢表演,在她心中,戏比天大。
可还是招来了网友的恶评,说她没演技,僵尸脸。
面对种种恶评,孟美岐告诉自己:将过去的种种荣耀都已经是过去了,从此刻开始,她要一步一个脚印的,重新走到荣誉之巅。
其实刚毅坚强都是由挫折磨砺而成,成熟练达也都脱胎于深沉的苦难。
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一个正在努力的人。
印象最深刻的是十八集尚晋在窗口看父母赶公交车的那场戏,bgm一响就泪目了!
无论在外再怎么光鲜亮丽,拥有多少的头衔,在那一刻他们就是普通的父母,孩子的爸妈。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温暖的父爱和母爱,拥有的一切美好东西,第一时间都是想着留给孩子,自己宁愿受累受委屈,也不让孩子知道。
感觉这个剧很真实,起先冲着老戏骨来的,现在因剧本身而留住了,总体来说是一个生活流的喜剧,没有强情节线,但看着乐呵,适合下班后舒缓压力、放松心情,会一直追下去的~
用夸大的幽默,把山东小伙和北京姑娘,演的妙趣横生,台词经典不断,满分推荐!
除了主角全是老演员,把山东文化和北京精神演绎的淋漓尽致,剧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描摹了贴近现实的画像。
鱼味有腥、习酒可除,五味陈杂、此为圆满!
正如剧名热爱,让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己吧。
喜欢多年的某博主夸了这部剧的第一集,因为她只有空看了一集。
特地今天找来看了几集,台词很风趣,表演都挺自然放松,和人物很契合,是个质量不错的剧。
就有几个细节我不是很明白:女主妈妈是个前公交司机,穿的羽绒袄是Moncler;男主在北京买婚房,首付只需50万,而且看的是精装修电梯房,感觉至少是个两室一厅,大堂好像还有水晶吊灯那种,如今北京房价已经这么亲民了吗?
还有男主爸妈的住房条件和一辈子的存款金额看着也不搭呀?
还有女主爸爸太儒雅了吧,气质和口音哪像几辈子卖酱猪蹄的老北京呀?
这些生活细节如果能更严谨一些,对观众更尊重一些,我可能就不会看四五集弃剧了。
不想说为什么了,看过剧的应该都懂,先不说角色本身的设定,为什么都给你演的像神经病,一个副科长给你演成这样,真的边看边想骂你,对角色的把控你不觉得过了吗?
你自己在家看一遍不觉得尴尬吗?
这非要写一百四十个字,我又不想在公共场所骂人,所以算了,请您好自为之,人到中年了,接戏尽量稳重吧!
如果您对角色的见解到这了,那我也不想多说什么了 希望以后导演选角也慎重,感激不尽。
真不理解这么烂的剧老妈为什么看的下去,看到疯子常有丽和她女儿毛毛欺负一个卖猪蹄的就很生气,这烂剧是什么价值观:恃强凌弱、蛮不讲理?
真不理解这么烂的剧老妈为什么看的下去,看到疯子常有丽和她女儿毛毛欺负一个卖猪蹄的就很生气,这烂剧是什么价值观:恃强凌弱、蛮不讲理?
真不理解这么烂的剧老妈为什么看的下去,看到疯子常有丽和她女儿毛毛欺负一个卖猪蹄的就很生气,这烂剧是什么价值观:恃强凌弱、蛮不讲理?
结局为什么这么突然,都被剪掉了吗?
竟然一首插曲的时间交待了之前铺的所有大饼的结局,妈呀,我真的是服气的。
1.呼噜呢?
到底什么情况也没有讲明白。
2.李才和箱子姑娘到底有没有后续呢?
李才认妈也太仓促了吧?
敢情为了一套房子?
3.奶奶呢?
怎么后面就没情况了?
万师傅就说和奶奶不亲,不讲前因不讲后续,就这样不了了之?
4.管副科长其实挺有意思的,我感觉以看电视剧的角度看看,增色不少,影响身边人都说三点,但是儿子结婚只来三桌?
我觉得也太戏剧了吧?
5.安心的那十万块钱真的就静悄悄的没人知道了吗?
多亏啊,是两全的办法吗?
6.新围城因为地砖的事故,被张小姐叫来那么多媒体宣传,难道不应该在诚信上有问题吗,后续和那么多大公司竞争竟然还胜出?
就因为人文情怀?
7.万师傅前几集多有意思,后面也太绿叶了吧,基本没有出彩的戏份了,就一个狂犬病咬的再没戏份了吗?
叨叨几句,不喜勿喷,谢谢。
有的人出生高贵,在帝都魔都这样资源充足的地方,享受着与生俱来的平等、自由,看到小地方的恶习,总觉得是十恶不赦的,羞于为伍的,甚至觉得这些愚昧无知的人为什么会存在这世上?
何不食肉糜?
你要知道,很多乡下的人是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的,他们没有你的出生,靠的是就是世世代代传下的习俗过日子,他们觉得女人不能上桌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是他们的错么?
把历史的遗留问题归结到一代人身上显然是不公平的。
相反,这类歧视需要有人去改变,但改变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如果说落后地区或者上几代人相对于我们来说是愚昧,那么我们相对于他们则是毫无责任的自私。
把这个社会的进步所带来的思想进步,当成是理所当然,把落后地区或者我们的前辈没有享受到的思想变革看成十恶不赦,你自己又做了什么呢?
如果我们不能接受这个社会被丑恶风俗所包裹的贫民,不能接受长辈落后的唠叨,不能接受那么多人的无知,那么又算得上什么聪明,不过是一群享受时代福利的幸运儿罢了。
相对于男女的不平等,这个时代很多人在精神和生活上陶醉自我式的优越感,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不平等!
与其在这个不平等的社会里盲目追求平等,不如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善良,我相信,不论男女还是贫富,不论落后乡村还是富裕的都市,大多人都是如此。
希望每个人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连日重霾散去,窗外有清晰可见的高楼大厦,人人为此惊呼——真好,又看见天了,难得。
我也高兴,为此心情舒畅。
细想来,真是引人发笑,荒谬。
想当年,这不是最平凡的“应当如是”吗?
曾几何时,面对这种“应当有”的普遍情况,我们从不知珍惜,而如今,被剥夺了“应当有”,还为此高兴感恩呢。
那时候,真正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如《大宅门》《喜来乐》《奋斗》《乔家大院》《士兵突击》等等,不胜枚举,平实的扎实的剧作层出不穷,入眼皆是繁花。
现如今,我们一边看着脑残桥段听着千篇一律的口水台词,一边叹息着“为什么好剧少了呢”,满腹忧愁如火烧心。
殊不知,每人都难辞其咎,咱不仅积极参与这场重霾之灾,还不忘加一把火。
扯远了,小心暴露忧思…… 言归正传,说回《热爱》这部剧,追至15集——剧集中段。
台词、人物依然鲜活立得住,故事线没垮,这已经是超越市场80%的剧集了。
(真是可悲,我对国剧的审美标准竟然下降到如此地步,都是那些烂剧害得。
)我要说的是,《热爱》中,有些台词,第一遍看,觉得好玩、有趣。
第二遍看,觉得有深意、有讽刺。
第三遍看,会发现,这里面有对一般市场的蔑视和反抗,甚或宽厚悲悯。
作为本剧编剧的宋方金,能把台词凝练到如此精确的程度,复况味无穷,你猜猜他在想什么?
要干什么?
回归到扎实的台词创作中去吧年轻人——他一定想这么说。
可他不说。
因为这么说没用。
如果你看过他的《给青年编剧的信》等书,你会明白,若润物,必须无声。
不像我,开剧本会开急了,会骂出各种混账话来,“你是傻逼么!
能写这样的台词!
你对不对得起自己的学院教育!
对不对得起多年来的艺术培育”……我这种糙汉,若恨铁不成钢,非得把钢铁厂炸了算完,比起宋方金在剧作中透出的耐心、真心、热心来说,差远了,简直差了一次宇宙大爆炸。
以上是想说《热爱》的台词来着。
好像又说偏了。
关于如何做人物,《热爱》给了一个有效示范,这对观众是奏效的。
为什么有人写了N多年依然写不出深入人心值得讨论的人物?
你真的觉得创作的秘诀就是“只要你不停的写”就傻逼了。
观察生活,观察人,抓住一个点深挖,往绝处里去挖啊!
这是戏外多年的功夫。
日复一日的练眼练心,才能将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人物才有与之熨帖的典型语言。
我们看过太多“作”的人物,凸显“作”这一性格特点用来做戏。
但《热爱》不止步于此,这是真的高级做法。
“作”的背后有什么?
创作者在想什么?
表达什么?
不是看起来这么简单。
“作”之背后是暖,是对幸福的“心里有底”,说白了,是积极的心态,热爱生活的爱本身。
有这种源头,这样的“作”便动人了,不信我们往后看,且看人物落幅。
关于《热爱》的深意。
我辈创作者,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以何种心态面对创作本身?
这是可以从《热爱》中学到的。
别看这热热闹闹的剧好似琐碎的小事串成一串,这其中,有创作者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看法。
是,每个创作者终其一生都在表达属于他自己的那一句话,你得看到这一点,才能建立与幕后创作者的基本沟通渠道。
我写过人物的“作”,也写过“作”的人,回首看去,我笔下的“作”,作地颓废绝望竟又坦然,说实话就是爱谁谁吧老子无所谓了。
这份“深意”,比起《热爱》,能量值太低,表达太私有化,不开放。
而《热爱》的能量在哪呢?
没有过度情节化,没有编剧硬尬出来的戏剧冲突,全然是:生活虽然如是,我亦全身心投入地爱它。
有阴谋吗,没有。
有撕心裂肺的浓郁情感吗,没有。
有生命即将完结的强设定吗,没有。
就是面对生活本身,只是面对生活本身。
说起来简单,让创作者如是想、如是感受、如是表达?
太难了。
大大说,提升幸福感。
我们不是灾难本身,亦不给灾难火上浇油,清醒地觉、知,才有可能往“幸福里”迈进。
以上。
这部剧出来的时候,我看了一下阵容,有认识的演员,男女主虽然不出名,但也算认识。
其实对我来说,就是表演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还有生活中额外的乐趣。
可能这部剧的主题就是热爱生活吧。
男女主都是生活中普通的一员,一个是生活调解员,一个是室内设计师。
一个是青岛的,一个是北京的。
男方努力的有了北京户口,女方努力的设计。
中间还夹杂着前女友的回归,鸡毛蒜皮中透着的无聊。
可能这部剧就是讲热爱生活吧,带着小愉悦和不夸张的小确幸。
拥抱生活,拥抱幸福。
我咋觉得还行呢
北京首付50万能搞定?讨厌常有丽和她女儿,女主有时也不讨喜。继续观望吧,毕竟卡司阵容强大啊
对白挺逗的。京味儿十足。脸熟的演员来了还真不少。
实在不想看北京大爷们的贫嘴高贵生活了,一个公交车司机一个卖猪蹄的住150超级大house,北京土著是香啊。男主父母虽然奇葩,台词动不动就浮现北京大爷的优越感,台词半文不洋的不说人话,男主职业是个社区调解员,这么接地气的职业都能展现得如此悬浮,浪费演员
这么多段子都炖一起,吃不出个味道。
挺有趣,很轻松欢乐,也很生活。坐等范伟出场
在下怀英,并州人士
黑山东县城就算了,黑青岛这么洋气的地方人家愿意吗?一个在北京市中心高级公寓一个青岛两层小楼,竟然没有五十万?竟然觉得五十万能付北京一百多平精装房的首付?这魔幻的
虽然不是很真实,但很喜欢看,真的。
后半部分怎么了?记忆碎片吗?剧情撒了一河滩?
这好像小品似的,现实中哪有这么说话的,太尴尬了,看不下去
这个剧如果边说话边玩手机边看,那就是一个烂剧。如果你专心看了,尤其是开着弹幕,那体验就超过了听相声看小品,好乐呵。喜剧难得,五星鼓励。
卡司这么强 可惜还是在捧烂泥 剧情也烂
请问每场戏的基点都在哪
还真是难看。(又好痛恨自己开了头就一定要看完的坏毛病😂。)都是挺好的演员,怎么凑在一起能演得这么浮夸的演技……可怕可怕
比较好看的国产家庭剧,猪蹄店是真任性
挺逗的 没有演技太差的
大咖做配角多到以为是贺岁片。
虽然很夸张,不过还是比较搞笑,和家人一起看的
这个剧挺好的,接地气,台词赞,除了刘敏涛,写过了点,在一个机关这样说话的人,我觉得连副科长都未必能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