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映前发布会最中间为女主:瑞玛席丹,左(一)为导演黄熙(男的)。。。
#2017SIFF亚新奖单元#典型的没有情节,只有情绪的台湾电影。
一切是淡淡的,似漫不经心的,白描般地描述日常生活的瑣碎,寻常百态,偶有惊雷闪过,心下一颤。
最后,汽车在高架抛锚追尾打电话求救,一个远景,戛然而止,毫无设防。
生活就是这样,只能匆匆往前走,不可后退,面对所有,好的,坏的,做到波澜不惊。
具有传奇色彩经历的新人女演员瑞玛席丹(手臂上的车祸遗留的疤痕印记明显)处女表演特别松弛、舒服,毫不怯场也不用力过度,状态非常好,有那种贴近生活的质感,看好她。
后几天在酒店偶遇她,真人比银幕上脸小上一圈,漂亮精致得体,非常大方亲和地和我自拍合影。
正巧在开幕式那天看到这部影片。
剧组也来到现场,可惜剧组的分享是在影前而不是影后。
很难得。
因为作为一位新晋导演,可以用这样的手法和题材去做一部电影。
这是不容易的。
因为大部分讲“一个故事”的电影,很多连故事都讲不好。
但是这部电影看起来不是讲一个故事,却是在以一种高级的方式在讲台北巷子里的普通人。
普通人的生活细节,普通人在生活日常中的压抑和爆发。
它或许是说,对于很多的平常百姓而言,他们的故事也那么好看到以全篇累牍的方式去讲述,但是他们的存在方式却依然有着耐人寻味之处。
这便是生活中的小故事,小苗头。
你能从那一瞥中领略背后的悲欢离合。
所以电影里的人物,谁都没有以撕心裂肺的形式出现,那些撕心裂肺的人也都以活着的人的回忆的方式存在。
这份隐忍背后,有很大的想像空间。
而这正是电影的成功之处。
我很高兴在这部电影里,明确地感知到侯孝贤先生的监制的作用。
我相信他和年轻导演的讨论绝不在少数。
这里面有很高级的手法。
除了有几个演员戏份多多少少有些演员的痕迹外,其他人的演出都像纪录片式地展开,是另一种惊艳。
很期待这位导演接下来的作品。
女主瑞玛席丹很美,是混血儿吧?
(原来她爸是黎巴嫩人,母亲台湾人)。
上次觉得一个台湾混血儿女孩很美是张榕容。
捷运上搭讪,女主肯定不愿意承认是鸟,也不会开盒子给男主看,“地铁”是不准带动物的。
女主在家穿一件长T恤的样子很性感,很多女孩子都喜欢在家里只穿一件长的T恤(不少还是男装的),因为舒服,换起衣服来快捷啊。
在这个手机重于一切的年代,我们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淡漠。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真是悲哀。
你有没有发觉你跟你的家人朋友你的恋人的交流比10年前少了很多?
有时候你问一句话,等了许久都不见回应,恼怒地再问一遍,得到的可能是对方看着手机的哈笑。
电影其实挺无聊的,就看瑞玛席丹秀身材了,她衣领下滑,香肩大露的样子真的很迷人,哈哈。
柯宇纶是红不到他爸爸柯受良的程度了(PS:应是柯一正),尤其他还因某些言论被大陆封杀。
很多星二代都混得不如父母辈,是不是安逸了无法像父母辈那样拼搏?
台湾电影从何时、并因何种原因开始陷入这种虚假的偶像剧制作模式中?
文艺范的色调、场景、台词、表演、配乐……几乎成为标配,却不是一部真正的艺术片。
偶像剧使用虚假模式无可非议,虚假无非偶像剧的本质。
没人敢说年轻时不需要泡沫,让自己活在美好的假象中。
但对于有过“新电影”运动的台湾电影,是从何时开始中断了这种继承?
“新电影”运动的两位巨匠侯孝贤与杨德昌具有的透析现实的强大能力。
让他们能够将台湾社会的真实状况通过影像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此之后,这种表现真实的观察能力消失了。
何时?
还是说,台湾电影已经坠入了像韩国电影那般虚假做作的模式中。
以伪饰的方式掩盖民族自信心的不足和文化上处于的劣势。
台式“小清新”似乎已经成为台湾电影的标配,每年被大量生产出来。
但“小清新”无非是偶像剧进一步的文艺范,只有即时观看的价值。
那类真正艺术片在台湾的匮乏,才是警钟。
是否因为现代社会对真实性的层层遮蔽,加大了电影人洞悉现实的难度?
还是说电影人自身的不思进取、追名逐利让他们只能在现实的表层活动?
外在与内在的双重原因,无疑是并行的。
台湾电影的困境,折射出电影本身的困境。
听说主演 柯宇纶 是极绿的台独,同时他们家族都是时代力量的,不知为啥没人管,怎会让他演的电影上市。
国人都是这样没有一点正义感吗
?
听说主演 柯宇纶 是极绿的台独,同时他们家族都是时代力量的,不知为啥没人管,怎会让他演的电影上市。
国人都是这样没有一点正义感吗听说主演 柯宇纶 是极绿的台独,同时他们家族都是时代力量的,不知为啥没人管,怎会让他演的电影上市。
国人都是这样没有一点正义感吗
在First看的第一部长片,侯孝贤监制。
我不是因为侯孝贤的名字走进电影院(个人更喜欢李安和杨德昌),而是因为被影片简介所吸引。
故事围饶都市里三个年轻人展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寄托,在偌大的城市里游走,失落,再次前行。
有的人批评故事太散,但我觉得导演其实侧重想讲的是人,人的处境,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而它好就好在并没有刻意地去强调里面的人物有多苦,多不容易,而是举重若轻、娓娓道来。
尤其是柯宇纶饰演的张以风这个人物,一个只能在车里刷牙洗脸的年轻人,背后有着悲苦的故事,但却善良而乐观,从小父母离婚,将中学的历史老师视作家人,常常给他们搬回一个新马桶什么的;下雨天,怕屋顶漏雨,一个人爬上房顶修补;这些很小的细节使人物立刻鲜活了起来,柯宇纶也演得非常好,他的好体现在不用力,和影片的风格一致,很淡然,很润物细无声,但你会在某个瞬间被他打动。
我其实很希望导演能在他这一条线上有多一点发展,但导演很克制,点到即止。
当然,瑞玛席丹的表演也不错,在两文三语中随意切换都没有什么突兀感,是未来很值得期待的一个演员。
也喜欢影片中关于“鸟在那一瞬间是动还是不动”的思考,我们到底是动还是不动的呢?
我喜欢这部电影 强尼凯克 是 我知道大家好像觉得一般 对于导演对叙事 对故事的节奏都有疑问 但就像我也很喜欢千禧曼波一样 我也很喜欢这部强尼凯克我并不觉得 没有很强或者一条故事线 这样会有问题 我觉得只要氛围营造起来了 那 观者就能够进入这个氛围 我很喜欢强尼凯克营造的氛围 所以我觉得 有没有一个故事的梗概或者这个故事的梗概清不清晰就不太重要其实 确实电影没什么主线 但也可以说有 通过几个相对联系又没什么关系的故事 来共同描述城市中人的寂寞 每个人孤独背后的故事 所以氛围营造起来了 并不一定需要很强的故事去讲述 而是让观者进入这个氛围导演很会描述生活 平常人的生活 这是有得到侯导的真传吧 我会觉得一些生活中的状况对话 出现在电影里 像外婆吃香蕉 我就真真切切的有体会 我奶奶也爱吃香蕉 晚年也因为血糖的关系 很多东西都不能吃 然后 有时候偷偷吃也总是害怕被人说 看得我感觉看到了奶奶 以及便利店门口吃东西喝酒 感觉 那就是年轻的时候会做的事情 大家一起在简陋的地方在深夜话仙 几杯酒下肚 聊着人生 过往与感悟当然 那一段奔跑的戏我也很喜欢 大家说很像千禧曼波里舒淇那段 是吧 很喜欢这段戏的氛围 那种情绪 男与女 他们互有好感 但可能还是保守 导演放弃了床戏 用这样一段奔跑的戏来描述两人的情愫 以及林强的音乐也很好的烘托两人的内心 以及跑完后两人坐着大笑 我觉得这样的安排比一场床戏好太多了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段跑步的戏不是一个长镜头 感觉一个长镜头 情绪会不会更饱满些?
或者说导演还是想跟侯导做的不太一样 片中的一些场景也让我想起现实中的场景 像奔跑的天桥 让我想起那年去香港 深夜漫步香港街头 穿过很多很多的天桥 那种夜晚香港的感觉到现在都在脑海里 以及夜晚灯光中支撑高架桥的大柱子 看到的时候就让我想起大学的时候 厦门大桥下的支撑柱 那么整齐 巨大 看到的时候觉得好威武 突然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当然是对这个整齐与巨大
片尾注意到了廖庆松的名字。
稍微看了下影评,似乎总是能扯上侯孝贤。
好像影片一旦跟侯孝贤带上关系,便可以以“生活的真味”代替掉电影的叙事。
电影通过房东(李妈妈)和儿子(李立)把看似没有关系的两个人联系在了一起,徐子淇和张以风,一个是独居台北,和男友貌合神离的瑜伽老师兼民宿老板,一个是常年漂泊身处另一个家庭的包工头。
影片确实表现了许多生活的细节,徐子淇跟男友打电话、逗鸟,张以风所在的豪豪家中的琐碎矛盾,李家的痴呆外婆。
然而这些零碎的细节却没能构成一种整体的氛围。
这些人物是没有根的。
“人和人的距离太近了,就会不知道如何去爱” 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觉得真好,然而回过头想想,好像只有他只告诉了我们原因和结果,却并没有把过程呈现出来。
因此豪豪和父亲的争吵就变得令人莫名其妙,徐的女儿也因为缺少铺垫,像是为了印证主题而出现的例证。
尤其是徐子淇与男友,除了后半部分中提到他已经娶妻,也没有真正呈现出两人的矛盾。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到《恋恋风尘》,阿远和阿云的分离,最令我唏嘘的,反而是末尾妹妹寄来的信,语气平淡地说着家里人的反应,画面中起伏连绵的树林,蹲在地上看番薯的阿公……)我想反叙事指的是去除故意的奇情、巧遇,而在平淡的日常镜头中凸显生活的洪流张力。
而不仅仅是时间的放慢。
非影评。
昨天看《强尼凯克》,我遇到过电影里面几乎一模一样的事。
也许用惯了网络即时通讯APP的年轻人不清楚,在手机不是单向收费的年代,在昂贵的漫游+长途费用面前,短信沟通是一个非常强大而有必要的通讯手段。
那时由于技术变更或者测试,一些特殊的短信中心号码在某个时间段可以免费使用短信,在当时简直是大福音一样的存在。
现在的短信大概只剩验证码了吧,而在2001年之前,不同的手机营运商是不能互发短信的。
相对来说,用联通便宜,但移动的用户更广信号更好。
彼此不能互发短信,让双方用户左右为难。
当时山叔就是困惑者之一,最终还是忍不住去挑了一个移动的号码。
正好看到有一个尾数是AAAABB,很好记,可以过目不忘,又不算贵(选好费好像才几百),于是就开通了。
开通没几天,就开始陆陆续续的收到短信和电话,找的都是这个电话的前任主人的,而且大多都是女生。
有些打来的时候很客气,小心翼翼的问,礼貌的挂断。
有些打来是第一句就是破口大骂,说你死去哪里了,怎么消失了那么久诸如此类。
由于我刚买这个号码,只有亲朋好友的知道,基本上不认识的我都不接。
偶尔在家的时候,确定了呼叫转移后才接(这样省钱)。
经过了长达近半年的被迫性了解,我大概对这个人的过去的痕迹有了多少认识。
大多数女生都叫他Y哥,有的叫小Y,接多了找Y哥的电话,我有时候也会捉弄一下他的朋友。
其中有一个,愤怒之下直接骂出了他的全名。
这个Y哥约莫三十岁的光景,射手座(有某短信祝他生日快乐),以前是做钢材推销员的(有其他供应商群发短信),活动范围大概在城郊(有大量固定座机号码从那边打来),离职应该有近一年了(我问了他的前同事),他好像有些烂账还没清,他外婆问他什么时候见他。
另外,他的女性朋友真不少。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号码,专门挑夜深人静的时分响起。
响半下就挂,让我自编的诺基亚铃声还没来得发出嘟嘟声就断了。
本来睡眠就浅的我迷糊得以为在做梦,早上才注意到这个未接来电。
一连好几天都是如此,我短信过去也没回复,我说我不是他。
大概这么持续了一个星期,最后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回拨,那边接了,寂静一片,对方不说话,我也不说话。
这么僵持了十几二十秒,我不想浪费电话费,开口说,我真不是Y哥。
她说,我知道,不好意思了。
这种状况后来还维持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这个号码不再响了。
再后来,我把这个号码送给了当时的女朋友。
分手的时候她说,号码还给你。
我说,给你的就是你的。
她说,那我弃号了。
我说,给你的就是你的。
十八年后,我无聊,搜索了一下这个号。
微信上面是她和孩子的近照。
今年看了三部台湾电影,《大佛普拉斯》,《血观音》,以及这部《强尼凯克》。
三部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对岸的制作真的是粗茶淡饭啊。
好嘛,前两部还有故事性,我也知道这是电影的灵魂,但是反观这部《强尼凯克》,觉得是找了个漂亮的女人当主演,故事就随便讲讲无关紧要了?
一.片名什么鬼强尼是一个男人的名字,女主不认识,却总接到陌生人电话说要找强尼。
凯克是鹦鹉,女主喜欢养。
请问强尼和凯克两者之间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特别的深意?
我真的get不到。
二.情节缓慢好歹我也是看过韩剧和国剧的人,但是看本片真是对我耐性的磨炼,请问一个车子抛锚的镜头拍那么久干嘛?
寓意人生时常掉链子,不进则退,独臂难撑,朋友多了路好走,众人划桨开大船?
片中女主一个人在胡同里左拐右拐,里出外进,是要讲述天黑路滑,条条大道通罗马,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不回头?
如果是这样,点一下,我们就能懂。
如果不是这样,导演铺垫了这么久,究竟是要说什么?
我认为本片至少可以压缩四分之一的时间。
三.女主男主没有表情不知道他们受了什么打击,还是看破了红尘,不论是站着坐着开车走路打电话吃饭甚至在床上都是淡漠.jpg。
好不容易见两个人笑,是他俩一路狂跑然后放声大笑。
笑的我莫名其妙。
四.女主身份的模糊通过影片给出的线索,我觉得女主可能是小三,男的拿钱养他,基本不在身边,孩子长在香港。
除了养鸟生无可恋的样子,孩子也不疼不爱。
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五.可能的主旨个人认为本片是想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吧,男主全片虚弱无推力,唯一的作用就是讲了那几句什么人和人越接近,越是会争吵有矛盾。
而女主和男人和孩子离的远远的,没争吵没矛盾,但是生活一片空虚。
她在捷运上若有所思,给孩子打了电话,切换各种语言,始终没有亲近的感觉。
我认为这是一次走心但是无果的尝试。
如果主旨真的是这个,我认为本片至少有二分之一的时间可以压缩了。
六.我观影过程中胡乱的猜想和期待我此前并没看介绍和剧透,故事的展现让我开先认为这是一部犯罪类电影。
女主拿了一个纸盒子坐捷运,一个男生猜是鹦鹉。
女主否定。
我在想,会不会是什么不能见光的东西啊?
结果证明,确实是一尺鹦鹉。
果然漂亮的女人不能信。
女主回家,男生一路尾随。
我在想,他是不是要逾越道德的底线啊,或者是见证其他人的犯罪过程?
结果证明,他俩是特么邻居。
总是有人打电话找强尼,我在想,是不是女主捡了强尼的手机,或者是强尼和女主有仇,把她号码贴电线杆上了?
结果证明,强尼他们一家都是神经病。
后来我联系片名想,难道有个凯克鹦鹉叫强尼?
它曾经的主人割舍不下?
鹦鹉可以说话?
但是鹦鹉从头至尾没说一句话,也没有感情,科幻片和宠物片的猜想破灭。
或者养女主的男人叫强尼,原配家庭呼唤他回家?
结果这男的自己出面否认了,也否定了本片成为家庭伦理剧的可能。
我不得不佩服编剧和导演,如此平淡地拍了一部故事片,一次又一次打破我一厢情愿的期待。
这只能说明,我很傻很天真。
几种平淡无奇日复一日的生活,因为与陌生人的碰撞而产生了质感。在这个现代与传统并存,利益与人情共处的城市里,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了那么一点点变化,想象的空间中出现了希望。
松散,无聊,真实,自然。语言转换略微刻意,部分风格类台湾金曲MTV。我终于看完一部侯孝贤(监制)的片了耶!
这种生活流的风格就非常需要演员自身的魅力加持,但海报就看得出来好看程度了。
是一部可以安安静静睡觉的片子
生活就是诺大的烦恼和无处不在的幽默纠结在一起。
孤独感都是相似的
子淇打给女儿只能问学校好吗 李立妈每天都叫他记得看便签条不要晚回家 张爸跟儿孙都处不好 以风车子每天都烂 家长里短全是无聊疲惫的事 心酸却又无奈 “可能跟家人距离太近 所以就不知道怎么爱了” 大家都被困在爱中 有点迷茫地活着 侯导团队的摄影和配乐温柔又平静 真喜欢车轮踩水和黄灯隧道两段
生活化的电影也不是这样拍啊...
鸟飞在空中是孤独的、静止的,而人只有依靠情感交集才能让时间产生,进而获取生命感。生活的种种阻滞与困惑,正是人活着的样子,你我变不成天上自由又静止的鸟,就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活着。立意很大,镜头很棒,只是说教有些刻意了。
这种电影太考验人的耐性了 不适合我
小清新。
形式来自侯孝贤,内核来自杨德昌,有点台湾新浪潮回魂的意思。片名取得巧妙,以鸟喻人。用长镜头捕捉人与物的自然反应(特别喜欢鹦鹉袭击,生动)、一些空镜头尤其是结尾,镜语明显借鉴侯孝贤,不过没那么极致,与剧本作了平衡(相遇和细节设置)。人独处时孤独,相处则逐渐疏离,美好的相遇终于也被困在当下。近年来看过的台湾电影中最喜欢的一部。
两星半
有几处地方真的好像千禧曼波,刻画的蛮好的,就是家庭戏没有提炼出来,有些流于表面了,给人的感觉就是:我好像经历过,而不是“我得到了某种观念上的概述以及肯定”,如果是重温而不提炼,那不是电影,这就点出了它另一个缺陷,主题散漫。
动人而不撩人,细致却不轻易的输入深情,也没有将琐碎化作尘埃的企图。电影就是只不会学舌的鹦鹉,也没有人对那些可爱的小鸟进行驯化。当然黄熙因跟随侯孝贤多年,也继承了侯导所反复演练的旷观式美学,轻起伏,重流动;知冷暖、拒悲喜。
因为热爱电影,不管觉得好不好看,最后还是坚持看完了。王家卫用自言自语和镜头来展现人的孤独情绪,这部电影既看不到自言自语,也看不到镜头。
D+/最喜欢的是台北这座城市里各式景观的捕捉,视觉意象时而穿插的节奏配合沉稳的运镜形成理想的呼吸感;其次是非常能注入情绪若有若无的配乐,像是深夜走出捷运站时听到远处的耳语。但在虚感的视听渲染下,剧作生活捕捉却没做到实处,压抑、冲突或宣泄相对依靠表面直给。部分台词和部分表演一样造作。
走丢的鹦鹉家人间失衡的距离感、用不同语言回应的电话墙上不愿看的小纸条,它们共同的名字叫:强尼凯克。一部颇具诗意的现实主义电影,孤独一直笼罩在台北上空,影片的镜头很棒,色彩多样而浓烈的同时始终强调阴影的气氛,画面中色彩的逐渐流失也是这部电影的线索之一,到了这部电影,城市感已经如此强烈真实。每个人之间都隔着一层薄膜一般,很喜欢这种处理方式,偶尔出现的长镜头也能看到些许侯孝贤的影子。
不愧是侯大师,半小时我睡了四次
3.5 输最优秀的“生活流”电影(如《欢乐时光》/《一一》)一截,尤其主题常因台词的明确表述而显山露水。几位主演的表演、林强的音乐和对台北都市的环境捕捉不错。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刻影像陷进一种“文艺漫生活”向的调调里,虚假也就生出。此外则是片长稍短,中段投入后迅速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