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上映前提前观看了这部影片,影片节奏很慢很细腻,描述了空巢老人魏大雪的晚年生活,很朴素的白描了老人孤独的生活状态,而这也正是目前中国很多家庭的一个缩影。
老人的爱人在40年前自杀,女儿远嫁上海,常年不回家,偶尔打电话时还很不耐烦。
唯有她的爱狗冬至(东子)与她相依为命。
老人作息非常规律,每天清晨准点出门,买回早餐先贡敬给他过世的丈夫,然后再食。
可见他们感情至深,更凸显老人的落寞。
东厢房的租客在消失6天后回到四合院,老人有些生气,心里怪他连招呼都不打,丢她一人在四合院,同时离开6天也着实让人担心。
后得知他爸爸走了,这一次回来是把剩下的3000块房租交清后离开北京,告别老人,回老家陪自己的妈妈生活。
老人打了一个电话给她女儿,这也是老人这世上最亲的人。
本想倾诉这3000块钱,结果她女儿很不耐烦的没听老人说上几句。
第二天一早老人把3000块钱连同一封手写信悄无声息的放在了租客的门口。
老人虽倔但还是挺有人情味儿,老人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了。
这也是一种情感的对比,更凸显了老人的落寞:租客的父亲离开后,他意识到回家陪伴自己的母亲才是重要的,而自己的女儿却连话都懒得多说几句,这又不是多少年轻人对父母的一种现状呢。
老人写给租客的这封信不仅是对租客的祝福,其实也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一封遗书,随着房客的离开,她也做好准备告别这个世界了。
(格式和内容与老人丈夫40年前自杀的遗书类似。
)影片里多次出现了京剧唱段:平贵回来了,"平贵"三过家门而不入,东子每每大叫,动物可以感知到我们感知不到的一些东西。
这段京剧唱词所唱的是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同时也预示着:离开了40年,孤独落寞了40年,老人终于要和她最爱的丈夫相见了,最爱的那个人来接她了。
2017年12月22日20点20分老人在泡脚时被他爱人接走了,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老人叫大雪,狗狗叫冬至。
大雪冬至相依为命。
大雪和冬至这两个词是连接在一起的,大雪已经走了,所以狗狗冬至再怎么找也找不到了。
大雪,冬至想您啊,冬至去找您了!
而后发生的一切,20点20分之后的一切,都是弥留之际的遐想,老人舍不得冬至的那场大雪,那个人!
其实我们很多人不就跟老人的女儿一样,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家乡,也许是嫁到外地,也许是为了梦想。
但请不要忽视最爱自己的人,子欲养而亲不待!
就算不能陪伴在身边,请常回家看看,多打电话多关心,打电话的时候耐心一点,生活不就是一些琐碎的小温暖吗?
后记:这部电影适合二刷,很多细节,特写都有特别的含义。
就如同读一本书,每一次读都会获得新的感受。
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年代,人们可能更容易选择爆米花工业电影放松自己的心情,如观看毫无营养的综艺节目一样,看时确实荷尔蒙上升,但结束后即灰飞烟灭。
这个时代需要这样能反应现实给观众带来思考的电影。
感谢导演的选择与坚持,也感谢果果的组织与推广!
这是一部淡淡然而又让人感动、发人深省的文艺生活电影,邢潇以平实而夹杂着悲悯的手法关注空巢老人魏大雪在暮年的各种日常生活。
包括她与宠物小狗的情感,故事直击社会的现实问题,关注着各类的弱势群体,倡导子女关爱父母,在当下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一届百花奖影后祝希娟饰演空巢老人魏大雪,在经历了 恐惧、痛苦、挣扎、释然的过程之后,一切仿佛又归于了平静,演技可谓登峰造极。
而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单调而乏味,除了远在上海的女儿偶尔打来的电话,养育多年的狗狗是她唯一的陪伴小小的四合院里她与自家的租客,以及老邻居之间的事情已经是她生活中最大的“波澜”,通篇朴实而又真实的影像,让人不禁对空巢老人进行沉思。
当北京大城市的世俗生活,其实已经慢慢被大北京、首都北京、现代北京掩盖掉的了,而影片还原了它们,也算难能可贵。
尤其《大雪》作为背景的胡同、邻里、遛鸟、鸽哨等京味元素,在当下的北京已经很难见到,中影签约导演邢潇还是用细腻镜头,把一幕幕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他的匠心精神。
曾经热映的影片《心花路放》、《恶棍天使》中的小狗果汁,同80岁影后祝希娟老师饰演的老人魏大雪,上演一幕幕相依为命、生死不离的感人的戏份,堪称《大雪冬至》最大亮点。
可是从女主角魏大雪的爱狗瞬间失踪,她四处张贴广告寻找,从500元到2000、3000元的赏金提升,以及某空巢老人死后子女争斗说出“还不如一条狗”,都让人对小狗何去何从,抱有自己思维。
谁都曾幻想过花甲后的生活和身边爱人的模样,但女主角的丈夫早在四十年前自缢,留下遗书字里行间透出情感爱意,让人浮想联翩。
《大雪冬至》就像一首朴素而平静的诗,它细腻地诉说着,也描绘着一个空巢老人的漫长晚年生活。
谁认真想过那些年事已高,或疾病缠身的孤寡老人,他们生活的真正样貌呢?
而狗被称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本片中老人独自逝世后,小狗四处汪汪叫,并抓撕着大门,萌宠的无限爱被放大到极限,让人戳泪!
如若不能一起相伴老去,它能陪你走过最后的时光,谁不想有这样的萌宠呢?
本片像一种茶米油盐酱醋茶,一种自生活中流淌出的真性情,它在固定的时间之内感受一个可能有不同结局的生活,然后更加看清楚现在的社会问题。
编导用质朴而温润的镜头对魏大雪的聚焦,构筑了《大雪冬至》似潺潺流水般恬静的故事,且这种平淡若水的展开与叙事,非但没有让人有觉何般枯燥冗长,随着剧情的推进常常被生活的很多细节所打动!
这是一部充满人文情怀的作品,里面的场景在很多人的记忆中都留有足音,淡淡的,意味悠长。
在影院看见过电影的海报,但没有去看。
后来手机上也可以看了,于是随手下载了下来,放了两个星期,今天才打开看完。
开头是没有台词的,有一种刻意的煽情,并不是很打动人,老人的性格也并不讨喜,但看到后面,带冬子玩,给小吴退房租,让女儿在婆婆家过年,以及对丈夫的思念,都可以看出老人内心的柔软。
冬子很可爱,其实我有想过为什么它叫冬至(当然是站在角色的角度),我想它可能是哪年的冬至来到魏大妈身边的。
真的泪点是梦里,丈夫、女儿和冬子在院内玩耍,大雪却怎么推门敲门也无法靠近,无人理睬的时候。
那一刻感觉,这是比死亡还要可怕的东西,尤其是本身便接近死亡之时。
最后的转折其实开始没有看的太明白,后来看评论才知道,是说老人在冬至夜便死去了,小女孩一直在墙上咒语一般写着的“1221”,正是2016年冬至的日子。
冬子并没有丢,而是一直陪在她的身边。
这是一部没有一秒钟让你嘴角上扬的电影,魏大妈也没有笑过——除了看阿姨们跳广场舞的那一瞬间。
老人和狗狗的故事,大概总是柔软的。
导演是从来没听说过的人,应该是个新人吧,影片的刻画痕迹比较明显,台词情节略显单薄,很多地方还可以改进。
但的确是一部用心的电影。
其实在我看来,它比《神秘巨星》更打动我(没有踩后者的意思,之是对我而言),可能是因为它更加残酷,更加真实,令我联想到正在我隔壁房间睡觉的外婆,和我家已经不在的狗。
无关成本,只是动人。
进入寒冬后,降雪及低温天气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而对于空巢老人出行更为不便,就像《大雪冬至》中老妇人魏大雪,她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这是一部讲述人与宠物的情感,关爱空巢老人的影片,故事直击社会的空巢老人问题,而且现实得有点儿残忍。
曾经热映的影片《心花路放》、《恶棍天使》中的小狗果汁,而今已经“晋升”为宠物明星,与80岁影后祝希娟老师饰演的老人魏大雪,上演一幕幕相依为命、生死不离的感人的戏份。
除了反映空巢老人的孤独,本片同样也反映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孤独”。
她在经历了 恐惧、痛苦、挣扎、释然的过程之后,一切仿佛又归于了平静。
在电影中作为背景的胡同,邻里、遛鸟、鸽哨等京味元素,在当下的北京已经很难见到。
片中,生活在老北京四合院里,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单调而乏味,除了远在上海的女儿偶尔打来的电话,养育多年的狗狗是她唯一的陪伴。
不过,某天她的爱狗瞬间失踪,故事开始变得让人揪心。
从街道不停贴着寻狗广告,再到警察局门口彷徨,包括目睹领军老人死去后的儿女打架争斗,祝希娟老师那沧桑的面孔与微妙表情,都可谓演得有板有眼。
而在这个小小的四合院里她与自家的租客以及老邻居之间的事情已经是她生活中最大的“波澜”了。
在冬至之日,她好像瞧见了女儿带着孙子和狗狗的归来,看似大团圆的结局却如同滚烫的热水慢慢变凉。
而老人最后独自安详死去,小狗在抓门与嘶吼的桥段,也流露出一种悲伤之情,朴实而又真实,流露生活的气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让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观众看过给出“这个电影真的很好看,比那些大制作还要好。
”的美誉。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症。
《大雪冬至》的诞生,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
如何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如何最大程度的解决空巢老人寂寞的问题?
都引发社会广泛热议,这是一部公益电影传达的主题。
看完《大雪冬至》,记得不要忘记在你身后总有最支持你的父母,记得逢年过节带跟父母一起过,人们总说不要等失去了才去珍惜,真的当一切都结束了,一切都归于虚无,那可是想找也找不到了。
垂暮之年,最怕孤独,老人和狗是陪伴,老人理解儿女,但儿女也应给予老人适当的关心才可。
这是一部关于空巢老人生活现状的电影,老人与狗相依相伴,就向自己的孩子一样,可以活跃一下氛围,不会感到特别孤单,如果狗丢了,老人会感觉自己孤单,老人的子女应经常回家看看,也不会让自己的父母感到那么的孤独与无助。
每部宣扬爱与勇敢的电影或剧总是会出现一只软萌的小动物,他们的就是温暖的存在。
尽管主角弱小,可是总能把无限的爱护投入到这些可爱的小精灵身上。
我们能看到主角的柔软和坚强,也能深深的被小可爱吸引着。
都说爱养汪星人的人渴望去爱,爱养喵星人的人渴望被爱。
渴望去爱的人,心是热烈的,他拥有着一腔柔情,对身边的事物充满着热情。
而汪星人如也是充满温情的,它不吝啬于给出自己独特的爱,它不介意犯蠢卖萌,不介意长久的陪伴。
它们被称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它们在各个作品中的形象不一。
它们从不曾诉说什么,又一直在诉说着什么。
它们会出现在朋友的怀里、合影里,也会在出现在坏朋友的 牢笼里、餐桌上。
它们带来过无限的欢乐,也让独居的人生活得不那么了无生气。
汪星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它一生的陪伴都给了我们。
或许它知道,所以一直执着于身边的人,珍惜相处的点点滴滴。
汪星人如果汁,有着金毛共有的聪明机智,有着金毛少有的乖巧可爱。
她和它的爱不热烈,却很有温度。
在没有孙女相伴的时光里,它是最暖心的孩子,在没有爱人相倚的时光里,它是忠诚的卫士。
愿爱汪星人得的你,如若不能一起相伴老去,也能陪它走过最后的时光。
我们差如果汁一样的汪星人一声谢谢,谢谢一直的陪伴和爱。
80岁老戏骨祝希娟,在堪称独角戏的《大雪冬至》里,诠释了独居老太魏大雪的孤单。
这大概是2018年初最动人的小成本文艺片之一。
朋友圈不少人力荐,但在文青老巢豆瓣网上,大部分观众显然不太买账。
5.9分,感觉有点对不起祝奶奶。
主角是一人一狗。
丈夫早在特殊年代“自绝于人民”,女儿定居在工作地上海,年迈的魏大雪独自在北京生活,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条叫做冬子的狗。
四十年前丈夫的遗书。
座古老的四合院里日子如水般平淡,年复一年,看似波澜不惊,日光之下,老太太的孤单总在试图遁形。
她很介意院里的租客几天没回家却不提前打个招呼,跟女儿通电话时总爱东拉西扯尽量多讲几句话,每天不忘在丈夫遗像前添碗饭,有时还对着那张无动于衷的黑白照片絮叨个没完……大雪与冬子的日常。
电影有个出人意料的结构。
起初观众会误以为是行云流水的线性叙事,等到接近尾声才发现上了导演的当,情节发生大逆转,原来所有故事都是魏大雪孤单而死之后,一个类似第三者身份的全知视角对她人生最后经历的想象。
结局令人唏嘘,甚至在2018年这个春天看这部片子时,我还莫名有些不寒而栗。
就像目睹一根行将熄灭的蜡烛,在地冻天寒的岁末,观众们眼看着魏大雪身上活气渐散,除了感叹,别无他法。
祝希娟的演技没有太大问题,我感觉剧本的主题先行是值得商榷的原因,它让原本可以成为清流范本的这部电影,有了明确的说教嫌疑,比如胡同里的邻居大爷死后子女互相指责那段戏简直不要太违和。
大雪的台词可以更少些,留白的地方更多些,完全可以放大她看人的眼神、走路的姿态、开门的动作,挂下电话的叹息等细节去勾勒孤单的细节。
很少认真说出口,却在心里极度渴望家人的温暖,孤单又倔强,很多老人都这样。
80岁的祝希娟。
我在北京生活时,曾在一位八旬老人家里寄居过一阵子。
是北大西门芙蓉里小区的一套三居室,朝北的一间光线最好,老人自己住着,朝南两间其一做了客厅,另一间租给了我。
我叫他王爷爷,他的经历也确实有些像我爷爷。
早年曾是海淀区基层干部,退休多年还保留着读报习惯。
每天下午送来的《北京晚报》一定要看的,他看完就放我房间写字台上,让我晚上下班回来翻翻。
一儿一女,儿子是工程师,女儿条件差点,下了岗。
当然,北京土著就算下岗也不会差哪儿去。
兄妹俩几乎没有同时探望,通常的情形是,儿子周末来陪老爸吃个饭,女儿往往在周中出现,帮老人做饭收拾屋子,在客厅的床上留下过夜。
儿女当然早已成家,我印象里却从没见他们带家眷来过。
倒是王爷爷曾把家庭相册翻出来,指给我看,孙子和外孙女小时候长啥样子。
我从只言片语中得知,他将来会把房子留给女儿,心疼她下岗女工,儿子这边就多分一些现金,表面协商一致,兄妹间却难免嫌隙。
他真的很爱聊过去,说起幼年时被日本占领的老家,小时候学的日本国歌至今记得。
起初我碍于情面不好婉拒,始终扮演着良好的倾听者,后来久了,他似乎察觉到我不感兴趣,渐渐不再多讲。
我们确实并无太多共同话题。
每天朝九晚五,回到房间我更喜欢一个人待着,安静的看书追剧。
有时晚上进城看演出,回来已是深夜,他的房间一片漆黑,我蹑手蹑脚害怕把他吵到,他却总在幽暗中冒出声来,提醒把门关好。
毕竟八十多了,他走路很慢,讲话却中气十足,老干部做派,尤其热心公共事务。
有件事印象很深,他似乎为了什么公共纠纷想代表社区群众托我帮忙,当然我只能抱歉的给他解释我服务的门户网虽然全国第一但从媒体监督属性来说与《北京晚报》毫无可比性,他一脸失望与不解。
我跟他住了大约半年,后来在苏州街找到更合适的房子,便从北大西门搬去了人大西门。
搬家前几乎怀着迫切的欣喜,彼时心情近似胜利逃亡。
我得承认,他身上散发的寂寞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那是一种骨子里的孤单,令人同情却又无可奈何。
最后一次结算房租水电气,他认真的把数字写在笔记本里,我才注意到他写字的样子,像是用尽了力气握笔,仍止不住颤抖。
自此我们再无联系。
比《大雪冬至》更早的《我们俩》里,时年80岁的人艺老艺术家金雅琴,也曾诠释过类似的孤单。
她还凭借这部小成本文艺片加冕为最年长东京电影节影后。
金雅琴是我进京前对胡同老太的想象。
《我们俩》比《大雪冬至》提前约十年问世,我觉得两部片子的得与失,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可算影射中国电影十年变迁的镜子。
然而无论电影或现实,这种孤单的表达已经成为情感世界一种固定语法,越来越多人关注它、讨论它。
它似乎也在提醒,前进的人们要不要放慢脚步,时过境迁,回头看看,不忘来时路。
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是不是只是一团行走的意识,用各种各种想象的外壳与其他各个意识达成区别彼此的共识。
用各种各样的感情羁绊,联系着彼此,才不至于突然消失或被收走。
那些青灯古佛禅修的人、跻身于闹市寻求生存的人、享受着优渥资源的人、使劲浑身解数的人·····无不在用自己的方式和情感纽带去度过这漫长而不知归途的一生。
存在的意义于他们而言,于我们而言或许都有不同的见解。
我们总能知道这样的一些信息,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一些声音。
可是,谁认真想过那些年事已高,或疾病缠身的孤寡老人,他们生活的真正样貌。
我们的一生是单程旅行,谁都曾幻想过花甲后的生活和身边爱人的模样。
幻想总是局限于几个短暂的画面,而暮年于分秒而言是漫长无比,于时间长河而言是转瞬即逝的。
料想没有爱人陪伴,没有子女绕膝的晚年,该是多么的无助与孤独。
可是,就有这样的一些人存在,存在在我们生活的城市边缘。
他们不会像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边抱怨生活的不公一边努力的发光,他们不会像幼儿无忧无虑去活过每一天。
他们经历过各个90后不曾经历过的时期,暮年时光于他们而言是什么,未曾有人认真诉说,而我们也仅仅是限于想象。
或许有落寞,或许有淡然,或许有遗憾,或许有憧憬,或许这形单影吊的身影也只是存在的一个意识最后的留恋。
想起之前好友对我说,她在的科室,总会在突然降温时迎来一批年迈的病人,同时送走一批虚弱的病人。
也是那个科室,第一次在夜班碰到抢救病人。
凌晨寒冷的空气让病区变得异常安静,除了监护仪的声音,还能听到旁边病床的老人或慌张的呼喊自己的儿子,或叨叨不休着过去的事,以确保自己的儿子还守在身旁。
她说,后来那个病人没有抢救过来,而在之前的夜班查房的时候,逝去的病人还在泪眼婆娑的看着她说自己哪哪不舒服。
后来病人走的时候,自己的孩子一个都不在身边,只有一个哭得不成人形的陪护。
她说,真希望冬天快点过去。
我们不曾经历,可是可以去体会、去看见。
《大雪冬至》就像一首朴素而平静的诗,它诉说着,也描绘着那些漫长的晚年生活。
不必等老了才真正开始后悔和反思,或许我们能从别人的暮年时光中去聆听到一些生命的原始呼唤。
01“妖魔乱,来生续”。
四十年前,北京城鼓楼旁的一个四合院里,一个男人受不了时代的变幻莫测,给妻儿留下一封文绉绉的遗书后,在自家的房梁上自缢身亡。
后来,这个妻子咬牙独自养大了女儿。
后来,她的女儿远嫁上海。
如今的她,垂垂老矣,孤身一人。
陪在她身边的,只有丈夫的遗像和一只叫冬子的狗。
她的名字,叫魏大雪。
影片《大雪冬至》讲的就是她的故事。
导演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拍出了一部比纪录片还真实的电影。
买菜、做饭、遛狗、看电视、听戏,偶尔在电话里和女儿唠嗑,偶尔逗逗冬子,偶尔和老伴小酌一杯。
冬至节早起买上好的五花肉包饺子、腊八节认真的做腊八蒜、小年那天特意换上红帽子红围巾、偷偷给决定离开北京的落魄租客包了个大红包……明明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小确幸,为什么看着看着,眼泪就掉下来。
影院里低低的抽泣声,此起彼伏。
我知道,他们和我一样,不是为魏大妈丢了冬子难过。
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可恶的、不孝的自己。
魏大妈渴望女儿和外孙女的陪伴,可是在欲言又止的电话里,在女儿忙碌不耐烦的语气中,她选择了缄默,不给女儿添乱。
她无数次的说,“你忙吧,我好着呢,好着呢。
”好啥呢!
02我们哭,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和魏大妈一样,在每一个电话结束的时候,都说“好着呢,别担心”。
而我们,和那个讨厌的芳芳一样,无数次以忙为借口,匆匆挂断父母的电话,将他们的宽慰,信以为真。
父母说他们好着呢,我们就真的不担心了。
其实,他们可能血压升高,经常头晕。
他们可能阴雨天换季,腰疼得厉害。
他们可能翻着从前的老相片,特别想我们。
他们可能看着隔壁邻居儿孙满堂,羡慕不已。
他们可能刚参加了老朋友的葬礼,感伤世事无常。
他们和普通的老人一样,在无情的岁月中,会生病,会老去,会模糊的感觉到大限将至的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
可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长,等我们忙完了,再去陪父母,来得及。
可是,我们真有忙完的一天么?
单身的我们为事业奋斗,琢磨着尽早买车买房。
结了婚的我们为孩子奋斗,绞尽脑汁的想换个学区房,给孩子更高的起跑线。
当然,我们也为父母奋斗,想给他们买更好的衣服、给他们更多的零花钱、给他们换更大的房子。
于是,我们离家千里,一路前行,一路追逐,理所当然的忽视了父母。
还美其名曰,“害怕自己努力的速度,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却唯独忘了问一问父母,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他们从来不强求我们大富大贵,他们只希望我们平平安安。
他们更加不稀罕我们每个月给他们的银行卡里打了多少钱,他们只渴望我们用心的陪伴。
每天和他们视频、聊会儿天,听他们讲讲东家长李家短。
逢年过节争取回家,让他们好好看看。
对于他们而言,足以。
是不是特简单?
可是就这么简单,我们都没做好。
03影片中有个片段特别打动我。
魏大妈四合院的租户吴辰泰,一个搞艺术的、即将不惑之年的大龄单身老男人。
年轻时为追求梦想,来到北京画画,一待就是十多年。
可惜,始终没红。
有一天,吴辰泰接到了他爸病重的消息,可等他赶回去的时候,人已经走了,甚至没见上他爸最后一面。
在家料理后事的日子,他看着深受打击、日益消沉的母亲,内心难安,辗转反侧。
或许是因为父亲的骤然离世,让吴辰泰明白,什么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或许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苦痛,他不想再经受一次。
最后,在继续留在北京追求梦想和回老家照顾妈妈之间,他选择了妈妈。
吴辰泰退租的时候,对魏大妈说,“我看着我妈,常常就那样呆呆的坐着,一坐一整天,也不说话。
”瞬间泪目。
庆幸的是,生活不是电影。
我们尚未被生活逼到绝境,我们还不需要向吴辰泰一样,咬牙切齿的说,“去TM的北漂,我要回家陪我妈终老”。
但我们应该做的、能够做的还有很多。
比如朋友圈对爸妈可见。
比如每天一个视频电话。
比如及时给他们更新最潮流的广场舞曲。
比如适合他们的电影上映时,提前给他们买好票。
比如换季前给他们买好要穿的衣服鞋子袜子。
比如提前给他们准备好每个月的常用药,用分药器装好。
……感谢这个时代,我们能为父母做的太多。
但是,我们真正为父母做得又太少。
只愿,每一位父母都能被子女温柔以待。
电影女主名为大雪,情节更多的发生在冬至那天,这个片名为《大雪冬至》有点一语双关的意味。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女儿远嫁上海,自己的生活也不是很好所以迟迟不愿意和女儿住在一块,老人的一生都在北京老胡同里度过。
大雪的家里虽然老式,但物品的摆放和样式看得出来她是个很讲究且有品味的人。
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小吴消失许久她心里是惦记着的,小吴回来后告诉大雪父亲离世的消息并交于最后一个月的房租,大雪思前想后给小吴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饭,小吴离去最后一个早餐她将钱与信封一同搁在小吴的门前。
梦中冬子丢了她张贴寻狗启示并将酬金一再提高。
在孙子毛毛打来电话询问冬子时她刻意隐瞒为的是不让远在上海的小孙子伤心。
电影中反复出现她看戏时的“平贵回来了”台词,时间也在不断变换。
虽然年龄已大她望着广场上跳舞的中年妇女,但心里还是想融入她们的。
后来情节慢慢揭开,她的丈夫在文革后期不忍羞辱选择上梁自缢留下一封遗书,后半生她独自拉扯大女儿芳儿。
在她的梦里小年那晚她梦见女儿孙子和冬子一同来看她。
然而梦终究是梦,现实是残酷的。
整个电影看完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濡湿了衣领。
电影里的大雪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我并不陌生,因为她就像你我的爷爷奶奶辈的人,也有可能是隔壁的爷爷奶奶,经常在楼下晒太阳的一言不发老人。
不过更有可能是若干年后正在观看此片的你我。
老龄化已不再是未来,就是现在面临的问题。
曾在豆瓣上看了一篇名为《承认吧,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注定短暂而无效》,讲的就是当今不同阶层不同境遇的老年人生活的不一样,同样的是孤老。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片中的京味儿十分浓厚,很喜欢。
谢谢导演带来这么优秀的作品,值得大家观看,也谢谢果果给我们这些电影爱好者观看点映的机会。
不过不知道大雪的老伴儿和导演同姓不知道是否有什么联系。
在此还是感谢各位。
有时间就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都是他们对我们的期待。
我觉得人老了都很孤单,我现在就觉得很孤单了55555
想回家了,本来准备今年过年不回家了的。
迟早都有这一天,迟早都是一个人面对,其实心里都明镜似的,偏要靠狗啊,人啊,梦啊,回忆啊来求个意义。没有意义就是意义。好走。
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奶奶,也怕爷爷像影中的那个大爷,没了儿女都不知道
仿佛自己的晚年写照,那就孤绝向前吧。(京剧配乐竟然是红鬃烈马,薛平贵与王宝钏,龙猛寺宽度武家坡2021)
2.0,叙事总是一笔带过,想追求更有深度的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的挖掘,但还是导演功力欠缺,所有的精华都在老人的行动路线和台词中展现,做寿衣和看书信两段很好,只有祝希娟老师撑起了全片
这老太太也是够孤僻刻薄可怜的,一直独居已经让老太太懒得与周边人交流相处了,热情关心也不需要!陪她的只有一条狗,还走丢了……所有的父母都有电影中的期待,所有子女都有电影中的不懂事儿!
来学习置景。
老北京,冬至,大雪,什刹海,胡同,四合院。在这个最充满京城古风之地,一位独居老人悄然离世,离开后的她依然为40年前那场看不惯世道(划重点)自缢的丈夫、久违回家的儿孙、走失的冬子感到悲痛孤寂,失去生活的方向。终在小女孩在墙上书写的数字(日期)中回到残酷的现实。影片对时间的处理也表现出青年导演的“不踏实”,“狗八十”的戏码过于吃重,让真实故事的真实感削弱。台词较差,部分表演痕迹重或者说过于刻意,但小狗果汁“表演”的让人极其舒适。但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还是全部释放了的,不要让有儿有女的独居老人成为孤寡老人!影片里三段广场舞的镜头,时间跨越10几天,跳舞的人和歌不换就算了,连跳舞人的衣服都不换。三星半
导演把摄像机对准了一位空巢老人和一只小狗,最后的最后,在大雪冬至的夜晚,老人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从最后老人独白那里开始直到结束,竟莫名给了有一种惊悚感,气氛很诡异,一点不感动。
真实还原老北京胡同生活,节奏很慢,二三十年前家家户户的生活就该如此吧,真好!一切安安静静的,每一天都如常,爱、恨、期盼、焦急,一切都湮没在如常的生活中。直至大雪覆盖一切,天晴了,一段故事也就这样被老天爷带走了。
空巢老人
人死了就成了一个框,图个什么呢?那个图字中间,是一个"冬"
寡淡无味
那么做作的电影也能拿奖,呵呵
百花电影节展映看的。说实话真的好难看,感觉一上午都浪费了,起了个大早挤公交去万达。心塞塞。
一部新的老电影
有点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