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摩尔阿姨在一开始介绍黄金圈历史的时候就明确表示她自己不好这一口,只是因为这一行有利可图才干的2 在摩尔阿姨和查理一起听Elton John演奏的时候,她发现Elton John脸上出现蓝色皮疹,于是询问是和谁一起做了“坏事”,可见她认为吸毒并不好,也不希望Elton John吸毒,之后从机器狗的人脸识别得知她将Elton John视为朋友,可见她希望朋友不要去吸毒3 当她得知和Elton John一起吸毒的是安吉尔后,说内部员工不允许尝试产品,可见她知道毒品会损害人体的神经中枢,从而希望她的手下不要吸食而保证组织成员能正常工作4 从她对待吸食毒品的安吉尔和不吸食毒品的查理的态度,可以看出她是厌恶吸毒者的5 就像很多评论中说的那样,她在自己的产品中下毒,给所有吸食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恐惧,会让所有人之后都不敢再吸食毒品,因为很多人认为毒品不会危及生命,甚至没有多大的危害6 而且她已经制成大量解药,等到世人已被震慑就输入密码,不可以不说是考虑周到7 费尽心思从商学院时期就假装精神问题,然后顺利混入毒品交易圈,凭借过人智商与谋略垄断全球毒品交易,最后在毒品中下毒以给世人警告,从源头遏制人们为了尝试快感而吸食毒品的想法,甚至将这份意图一直隐藏,到死也没有吐露,一个人下了这么大一盘棋,真可谓苦心孤诣。。。
--我再也编不下去的分割线---其实这部电影的摄影剪辑动作特效,还有大开脑洞的高科技不可以说不好,至于相比于第一部浓厚英伦范和英式幽默,这一部加入美国元素的突兀,以及人物过多而带来主角的不突出等缺点相信很多评论已经分析的非常透彻。
而我想说说的是关于其中营救所有吸毒者和总统、威士忌的不救想法。
当得知吸毒者被摩尔阿姨下毒绑架来要挟美国总统签署毒品合法化的文件时,大家的反映出奇的一致:我们要救他们!
而有不救这一想法的总统和威士忌完全站在所有人对面,其中威士忌是最后才暴露出来,总统也是只在办公室里说过,并没有让大众知道。
当然,我也认为应该救,原因是这些人虽然犯了错但是罪不至死,不能剥夺他们生存的权利。
可是作为总统,片中设定为全世界权力最高的人,他应该考虑所有人的利益,如果同意摩尔阿姨的条件,让毒品交易合法化,那么引发吸毒率上升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并不能否认毒品对人体的巨大伤害。
所以,为了更广大不吸毒者的利益,恐怕签署毒品合法化文件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做法,而片中也强行加入了总统为了自己的政绩这一目的而使总统的不作为更加邪恶化。
而威士忌特工,由于自己初恋女友的死而憎恨吸毒者,也从侧面说明吸毒带给社会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他希望吸毒者消失,还社会一份安宁的思想虽然偏激了一些,但也绝不至于大奸大恶,而且他一开始并没有想置蛋蛋和脸叔于死地,只是阻碍他们的行动而已。
他没有被反派收买也没有替政府办事,也就是说他并没有背叛组织,只是在这次任务中想法不同而已。
脸叔一开始开枪还可以认为是怀疑他叛变的紧急措施,况且他们有治疗枪伤的黑科技,在威士忌抢救过程中,脸叔也表示对威士忌有所怀疑希望他不要参与行动,并没有说一定要杀死他,只是希望限制他的行动。
最后的打斗前一段对话,师徒二人得知他的真实意图,其中我认为第一句保持酒业股票市值的说法是编的,因为他不想让真实的理由显得过于凄凉。
而且哈利贝瑞提及自己申请外勤时一直被威士忌投反对票,我倒认为是威士忌为了保护她,毕竟外勤风险太大,随时面临牺牲(比如梅林第一次外勤就被炸飞),从失忆后他对哈利贝瑞的态度可以猜测他或许对其有好感,因此不想让她冒险。
总之,威士忌也是罪不至死之人,我一直以为最后的打斗会以麻醉或者电晕之类结束,结果居然扔进绞肉机如此残忍。
当然为了拯救更多人,打斗又如此激烈,我就勉强也接受,但是最后蛋蛋那句恶狠狠地让你再用黑科技啊,真的让我心惊胆战,接受无能。
事后,整个Kingsman和Statesman组织一副他死有余辜,并且愉快庆祝的场景,对比吸毒的龙舌兰在中毒之后大家担心的模样,我真的感到不寒而栗。
就算影片中一再强调,有些人只是因为好奇或压力大而尝试,有些人只是吸食了软毒品(软毒品在美国是合法的),我们仍然不能否认毒品的危害,即便是软毒品的合法化争议也不亚于美国枪支合法化。
所以影片中全球人民一边倒支持总统签署文件显然是不现实的。
恕我不能理解剧中作为国务卿的女官员那番关于压力大而吸食毒品的理论。
最后庆幸生活在一个禁枪,禁毒的国家。
挺差的电影。
因为我对打斗特效无感,所以不给那个加分,就看剧情,太烂啦。
我最讨厌的是里面莫名其妙的进展,主角第一次拿到药不好好收着捏在手上……这也太不专业了吧……这个对特工的想象就像皇后娘娘的大饼,空有高科技,没有专业素养。
最后的大戏就两个人上去打了?
连个远程支持的人都没有?
前面还帮忙的干姜水,后面她很忙么?
之前可以黑进意大利的基地,后面就放弃治疗了?
这让我觉得是为了加打斗戏份而打斗。
当然感情线苍白无力不多说,男女主令人尴尬,cp感都没有男主和男配强。
男主的失误间接害死了自己的特工伙伴和一个普通朋友,对前者还洒两滴泪水,后者干脆就没有提。
最气的是洗白吸毒,给吸毒的人特写都是感情受伤所以去吸毒,一时好奇所吸毒试试,工作压力太大所以需要毒品,音乐节谁不吸毒呢?
🙄🙄 吸毒的人也没有得到任何惩罚,主张禁毒的总统和威士忌特工都变成了反派代言人。
我也觉得应该救那些被病毒控制的人,但是也不要这么轻飘飘得带过吧。
我以前总是看评价好的电影,这让我错过了多少吐槽的乐趣啊!
虽然第一部的剧情也一般但那个烟花爆头的想法很惊艳🙃王牌特工2真的。。。
一言难尽,除了当然脸叔年轻模样还是很帅,配上音乐色彩丰富的打戏以及美国复古风设定的波比住宅还不错。
剧情冗长,想死谁就死谁,什么都扯情怀🙃以及那个手指橡胶套里面有跟踪仪器,要放到粘膜的设定🙃啊,如果需要跟踪的人是男生,男主是不是要爆🙃菊啊
英国没有滴滴打车一开始就为了抢出租打了起来....眼看主角山穷水尽,哥们直接放了大宝!
--大哥也是人民币玩家啊,打架从来都是靠装备接着大哥就钻下水道去约会了....这下水道不是那种小清新风格的下水道,是重口味的下水道..车里留了一条胳膊....明显是学过计算机的异鬼style...黄金圈的人都没有指纹....也不知道这么多年他们是怎么用手机的....然后是挪威国宴上了小龙虾...excuse me?小龙虾...导演是郭德纲额粉丝吗?
接着,特工们就全去领了盒饭...反派也有了新胳膊,这样以后撸管更爽啦!
危难之际,小主角响起来,组织还留了一条锦囊妙计...一瓶酒....然后他们去了美帝小主角为了工作,准备睡一个御姐....他不去问自己的特工同事怎么做,反倒问女朋友....就这个智商还做特工吗?
你太侮辱这个行业了然后把,毒品贩子为了胁迫美国总统,竟然给自己的产品里下毒....美帝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也太大了这个毒品贩子头目的脑子也有问题...为了威胁敌人,竟然坑害自己的客户美帝的总统明显是川普的rock and roll style,觉得,好呀,这尼玛一了百了....美帝的新同事是哪吒变身吧,还哪吒的混天绫后边我就没看了,因为电影院着火了....我们被赶了出来
说没上一部好看,每个人都这么说咯!
有什么建树,无非是说个事实。
让我来说说”上瘾“这件事儿。
上一集Kingsman的设定是基于亚瑟王以及圆桌骑士的传说,每一位特工都用圆桌骑士的名字命名,例如,老大就是“亚瑟”负责后台的军师是“梅林”(梅林是辅佐亚瑟王的大法师)。
男主的代号“加拉罕”,在传说中正好是这部一开始被炸飞的女特工“兰斯洛特”的儿子。
两人皆是圆桌骑士中最优秀的。
上一集的片尾,拯救公主的桥段也暗合了中世纪“骑士解救公主”的老梗。
而这一集中,故事发生地被搬到了美国的肯塔基洲,皇家绅士遇上了西部牛仔。
新登场的Statesman,是开酒厂的,每一位成员都以酒名为代号,干姜,龙舌兰,威士忌,而老大是香槟。
这一设定直指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禁酒令”。
美国的“禁酒令”发布与1920年,部分洲直到60年代仍在禁酒。
这一法令,持续时间长,影响自然也就足够深远。
在这一时期凡是造酒,贩酒或是聚众饮酒的皆是违法。
有一种说法,“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男主角就是靠私酒发家。
是的,如果你还记得,本片的大boss——女毒枭波比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毒品也合法。
看看她的说辞(舀一勺糖)“糖也成瘾,但它是合法的。
为什么贩卖烟酒的可以成为富商,而我只能背井离乡,躲在这个山沟里。
”或许是混蛋逻辑,但拆开来看,每一句都是对的。
烟酒的危害不需多说,而吃糖也是成瘾的。
精糖可以刺激人体内的多巴胺分泌,使人产生愉悦感。
当然,它也危害健康,糖是肥胖症以及胰岛素分泌问题的元凶。
糖便宜,所以食品制造商乐于在自己的产品中添加,作为提升口味,也可以保存更久。
例如臭名昭著的垃圾食品“甜甜圈”(本人除了Colin Firth之外的另一挚爱,小时候为了吃一口甜甜圈讨好我妈的伎俩,至今还记得。
)而那些吃起来是咸的食品也添加了大量的糖,例如汉堡,面包坯与酱汁中都加了糖。
人们不知不觉涉入过量。
若说道危害,糖绝不逊于烟酒。
有个朋友,在”美食与美酒“杂志工作。
听她贫过”成瘾“这件事儿。
“酒,咖啡,茶这一类饮料,你给小孩子喝,他一定是不喜欢的,因为苦。
”“成年人喜欢,更多的是源于它对精神的刺激。
”如此看来“糖还真算是画风清奇的成瘾物,至少味道是美的。
而其他,无非是靠精神刺激骗你涉入大量不必要的,去伤害自己的身体。
话说回到酒,禁酒令对美国的深远。
贩私酒敛财成风,甚至危及“两党制”,在服饰上,那些花花绿绿的鸡尾酒戒指就兴起与那个时代,象征着反传统“我就是在喝酒”。
今日来看,很难评断“禁酒令”的功过。
毕竟酒能成瘾,且对身体有伤害。
甚至酒的成瘾率高于作为毒品尾端的大麻。
当然,大麻作为前导型毒品,一旦跌入,没有尽头,而酒从干姜喝到威士忌,也就那样了。
所以很多国家禁大麻而不禁酒。
但不管怎么说,成年人的世界充斥着压力与无聊,成瘾物对精神的麻痹对于大多数人是生活的解药。
但还要看清弊端,谨慎小心。
至少,在看过这个片子后,有那么一小会儿对成一切瘾物产生强烈的“生理厌恶”,虽然只是那么一小会儿。
片中的Statesman叛徒威士忌说的最混蛋话就是“让那些嗑药的人去死,人们重回联邦酒业公司的怀抱。
”都是成瘾物,20步笑100步全无必要,为了利润则更是人渣。
除此之外,从其它情节看,威士忌这人不过是个有些偏执,并不坏,打死也就罢了,绞成肉馅有点接受无能!
好了,夜深了,作为一个重度咖啡,茶,糖成瘾者,让我来一杯港式鸳鸯提提神!
丰富的反式脂肪酸PS:既然都说难看,还是要吐槽下优缺点。
以下有剧透,慎读!
老实说,并不爱看这一类电影,但作为粉不好白嫖。
上一集算是把寻常的无脑片拍出了花儿,至今还记得爆头画面。
衣装也都够养眼。
身为大脸的颜粉,开开心心的舔屏而归,晚上抱着票根睡的。
而这一集,怎么说,个各方面都差了前作一大截。
1.作为传统商业片,主题很重要,上一集讲的是“堕落”少年的蜕变和成长,这一集大概是爱情及担当吧,毕竟开头结尾都在说这事儿。
但,完全被淹没在混杂的支线中。
3分钟能讲完的事儿拖了139分钟,据传还是被剪刀手光顾过的。
可见废话之多。
2.打怪过关也就罢了,最后干掉的威士忌也算是半个同盟,boss一笔带过他却折腾半天,算什么?
3.找来大脸叔就给件运动服,找来哈利贝瑞裹的那么严实,造形至少要给个差评。
有趣的点,甜甜圈雨,魔方笼子以及埃尔顿.囧。
尤其是最后一个萌翻了。
要知道我这个年纪,儿时不少在电视上见他,穿的一本正经唱狮子王,这几年都没有相关新闻,说他被绑架到真有三分信。
回家查了此人相关,也是个毒品及酒精成瘾者,深受其苦!
3.5分,虽不如神作般的第一集,但依然算是一部精彩的娱乐电影,依旧是漫画风浓厚的动作场面和各种耍酷扮帅的角色形象。
陈词滥调的故事之外,英国绅士与美国牛仔的交汇对冲是最大看点,优雅X潇洒,风骚X动感,英式摇滚X乡村音乐,容纳于其中的就是非常赞的笑料,埃尔顿约翰的“走后门”笑喷 《王牌特工:黄金圈》并不是神作,但绝对是一部好看的娱乐大片。
“把很接地气的东西变得很不接地气”还记得看《王牌特工:特工学院》时的激动,优雅的绅士+英式复古三件套,漫画风格般的打斗和耍帅的角色,完全反传统反套路,将很久以前007式绅士谍战片那种陈词滥调格外放大,竟然获得了超凡的观感。
当那边007电影开始走冷冰冰的文艺惊悚路线,这部来自漫画的《王牌特工》又将观众带回那个风骚的间谍片时代。
毫不夸张的说,《王牌特工》的成功不在于故事,而在于风格化,毕竟是根据漫画改编的,刻意强调复古英伦范,故意将人物定位和动作风格搞到“不接地气”的高大上,这跟漫威那种纯粹的漫改作品还不同,电影的世界观是基于现实和反英雄的,却一个劲脱离现实的方向走,一个劲在塑造了一个个形象逼真的复古绅士英雄。
反而在如今走平民化动作电影中拔得头筹,这是《王牌特工》系列最大的招牌。
但话又说回来,风格化这种东西,并不适合重复使用,有了一次“不走寻常路”成功之后,再来一次肯定不如第一部抢眼,“俗套”这种东西就是“一而再再而三”而来出现的。
所以《王牌特工:黄金圈》(以下简称《王牌特工2》)再想延续第一部的风格是肯定不行了。
而且这也是很多观众觉得不如第一部原因。
但本片很取巧,在延续第一部风格的基础,将赖以成名的“风格化”进行了一些方向性的调整,如今就是我们看到这些,英国绅士与美国牛仔的交汇。
也恰恰是这一点,也让很多第一部的英伦范儿粉丝感到不满,因为本片在绅士复古潮流方面的风格营造远不如第一部。
但试想一下,如果第二部还是按照第一部那样刻意强调英伦范和绅士风,我敢100%肯定,效果肯定不如现在,因为《王牌特工》第一部的亮点,并不合适重复使用。
所以,第二部将首部曲的“单一强调风格化”变成了本片中“两种不同风格的对冲”。
英国绅士X美国牛仔,英伦复古潮流VS美式乡村土味儿,才是本片的核心。
同时《王牌特工2》在风格方向变化的情况下,卖点依旧保留,那就是让“很生活化的东西变得很不生活化”。
英国绅士VS美国牛仔本片很有意思的地方,将两种文化放在一起比较,而且片中的英国绅士和美国牛仔,绝非广义上的称谓,与现代经历文化杂糅下的绅士和牛仔完全不同,而是各自脱胎于最最传统的形态特征。
★英国绅士Victorian Gentleman,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定型的一个概念。
特征鲜明,高雅冷淡、衣冠得体,谈吐高雅,注重礼仪,不紧不慢的无所事事,有植物性的静态特征。
★美国牛仔West cowboy,拓荒时期马背上的英雄,特征鲜明,热情奔放、身形矫健、开拓精神,不拘礼节,富于冒险精神到处奔波,有着动物性的动态特征。
这样的反差效果,好比植物与动物的静/态特征。
是本片的重点,在本片中的反差效果比比皆是,让电影从第一部专注营造绅士高雅的杀人技巧方面,转移到了高雅与矫健的对冲之中,同时也带来了两种文化的差异和不同之处。
电影将这样的冲突融入到故事之中,不仅仅是角色上的冲突,更是故事情节和桥段上的冲突。
如下举例:★文化:晚宴礼仪VS快餐文化蛋蛋去瑞典王室“见家长”,有着一定的篇幅去构建绅士用餐礼仪,如果没记错的,这一块是第一部的遗留,因为首部曲内容对于绅士礼仪方面并没有太多笔墨,光顾着凹造型了。
本片将这一块补完,吃个饭一堆讲究。
而本片大反派的场所,也是最终的决战的地点,被安排在了融合了快餐文化的美式乡村酒吧,瞬间还把一个人做成了汉堡,这个特征就非常突出了,繁琐的dinner与简洁的snack food的对比。
★举止:戴眼镜VS吐烟草文质彬彬的绅士,都喜欢戴一副眼镜,因为文质彬彬嘛,讲究礼仪而且故作姿态,电影中将这个特征融入故事情节中,变成了特工装备。
而美国牛仔,除了外形上的粗犷,另外就是喜欢吐口水。
喜欢看西部片的朋友都了解这个特征,因为牛仔爱嚼烟草,可以参考你嚼口香糖的时候产生大量唾液,会咽到肚子里,而牛仔们会把含有烟叶苦汁的唾液吐出来。
电影中出现了好几处这样的特写,尤其是督爷布里奇斯,喝完水还吐了出去。
★打斗:优雅潇洒VS矫健冒险绅士三件套:西装、马甲、礼帽,外加雨伞一个不能少;牛仔六件套:套索、牛仔巾、牛仔帽、牛仔衣、牛仔靴、左轮手枪,外加皮鞭。
比起英国人以静制动的打斗方式,佩德罗·帕斯卡在雪山和酒吧的打斗场面充分诠释了大开大合。
尤其是酒吧那场戏,不但恶搞了第一部脸叔收拾小混混的桥段,还将牛仔特工打斗的方式渲染的淋漓尽致。
而且有点叫板的味道,片中脸叔的麻醉针、雨伞都不管用了,唯有牛仔的套索才能派上用场。
英伦高雅X西部土味但本片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不单单强调两种文化形式的冲突,或者同为西方文化根本谈不上冲突,而是对冲的差异化,但总体上还是互相融合的。
(就像本片结尾,督爷打算让英国人接班“威士忌”的代号,结果呢,是塔图姆这个美国舞男来到了Kingsman总部)
最明显的就是塔图姆第一场戏,两位英国绅士在酒窖里打算用锤子砸烂酒桶,但被牛仔塔图姆马上故作镇定的绅士范儿堵住了酒桶,还被牛仔一通讽刺:原来你们绅士背地里是这样的。
结果呢,塔图姆吐了一口烟草液直接把酒桶封上了。
这样情节对比很明显,不但带出来各自的特质,而且绅士的大开大合,牛仔的以静制动,二者正好反了过来。
★英式摇滚X乡村音乐约翰·丹佛的《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不但作为了电影的插曲,还进入了BGM,Kingsman来到美国的BGM就是这首歌的伴奏,而且马强叔还说约翰·丹佛是自己的偶像,在最后一刻高唱这首歌。
按理说英国绅士偏好摩登爵士、灵乐、布鲁斯,对美国乡村音乐是不太感冒的,但电影出现这样的情节设定,非常明显,就是融合。
而英式摇滚在电影中的运用,参演的埃尔顿·约翰是最大亮点。
电影中脸叔与机器狗在保龄球馆打斗的场面,BGM歌曲是埃尔顿1973年名曲《Saturday Night's Alright for Fighting》(星期六晚上适合战斗,来自《Goodbye Yellow Brick Road 》主打歌),片中这位还是说成了“星期三”,反派小弟还大惑不解的问“不是星期六”吗?
结果被一顿胖揍。
这首歌是被无数次翻唱过,包括美国人,其中中国观众最熟悉的版本大概是加拿大籍乐队Nickelback翻唱的,看过《天下足球》的都了解。
而最后一场打斗戏,BGM是动感的funk流行乐《Word up》,是美国纽约乐队Cameo在1986年的经典名曲,只不过是翻唱版本,来自于德国柏林的The BossHoss,后者是一只村摇滚乐队,仔细听,这首歌的风格被改成了乡村风(当然我们最熟悉的还是Korn的那个版本)。
而且在这个BGM之下,两个英国人在美式酒吧中把一个美国人给揍了,其中的讽刺味道不言而喻。
★威士忌作为绅士与牛仔,每当遇到难题的时候,二者的行动一致,就是喝酒,一醉方休,这是跨越任何文化与阶层的交流方式。
同时,酒也是间谍片中的标志之一,不要问为什么,这是约定俗成的模式,看《国产凌凌漆》里的台词就明白了:“你以为躲在这里就找不到你吗?
没用的,你那样出色的男人无论在哪,都像黑夜里的萤火虫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你那忧郁的眼神,稀嘘的胡渣子,神乎其技的刀法,还有那杯Dry martine,都深深的迷住了我。
”
电影中,Statesman的总部在肯塔基州,而肯塔基的特色,除了纯种马之外,就是威士忌了。
肯塔基的威士忌与传统苏格兰威士忌不同,他们盛名出产的叫做波本威士忌,最大的特点是融合了大量谷物(玉米的比例占到了50%),以及一些橘子、葡萄等水果,口感浓郁复杂,只有美国人爱喝。
片中用威士忌代表Statesman,用牛仔代表美国文化,再合适不过。
而帕斯卡的代号“威士忌”,再肯塔基威士忌的混搭特殊性,也不难猜出其身份了。
小清新下的重口味幽默《王牌特工2》依旧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形式感必须强大,两种文化特征的对冲和交汇,简直太深入人心。
与之而来的,就是幽默效果,本片的喜剧桥段要比第一集更加浓厚。
脸叔的萌,蛋蛋的耍酷,马强的呆都延续了第一部,相比之下,美国牛仔的幽默感就有些弱了。
但出场不多的塔图姆,还是奉上了一段尬舞,真是招牌啊。
同样,本片也有大量双关语的运用,印象最深的,就是埃尔顿·约翰。
埃尔顿与脸叔说得,我可以让你“走后门”直接喷了,致敬了第一部的“anal”,而且基情四射(埃尔顿·约翰可是著名的同志)。
杀杀人,耍耍帅比起上半年那部《极限特工3》中的“杀人,别忘了耍帅”,我觉得《王牌特工2》更适合这个词。
“技术性击倒”的方式,简单明快,配合了“花枪道”的动作风格。
极为讲究造型与pose,招式华丽,角色上下翻飞,近距离躲避子弹、用手枪、子弹代替冷兵器的打斗方式,动作极为嚣张且颇具漫画感,极具观赏性。
这一点延续了第一部的感觉,无疑也是本片的亮点。
而作为导演马修·沃恩,对于动作场面和节奏剪辑的驾驭那是没得说,是电影最大的看点。
同时这位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善于利用剧情和情节对角色进行包装,用电影所有资源为角色服务。
比如《海扁王》中的超杀女,单论这个角色除了耍帅没别的内容,相对扁平,但在整体剧情中设定中,一个屌丝男对比一个未成年的杀手,配合招招致命的动作技巧,这个角色立刻显得出类拔萃。
《王牌特工2》也是一样,科林菲尔斯和塔伦埃格顿的角色其实也比较扁平,但电影用了大量故事和形式来服务于角色,再加上牛仔团队的加盟,性格差异对比的特色一如既往。
如同马修·沃恩之前的《X战警:第一战》中X教授与万磁王那样,电影角色和剧情深度挖潜的层次上没有下太多的功夫,但却具备了一气呵成或者发人深省的资本。
反过来,电影也不是故意玩“深沉”,倒更像是根本没想拍得那么“有深意”,因为电影的故事真的是陈词滥调,而且相对过长的故事让中段显得有些冗长。
所以马修·沃恩用了英式导演的风格对电影进行了包装,让观众专注于角色本色而忽略了故事,所以本片没有深入到那“味同嚼蜡”一般的深度哲学理念,也没有肤浅至爆米花快餐级别。
说白了,还是反常规的“不接地气”带来的极致娱乐。
第一部的主题在于“如何杀人时亦如绅士那般优雅”,那么第二部就是“优雅的杀人和矫健的杀人,你选一种?
”但无论是的笔挺的西装革履,还是厚重的牛仔服,施展起来都挺不灵便的,而且在格斗杀人中还要想耍帅POSE,在现实中是不可能,但《王牌特工》系列要得就是“不接地气”啊!
首发于公众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ilm)
Kingsman到底是什么类型的电影,许多人给了不少定义有人说是超级英雄电影,科幻电影,或者间谍电影。
但对我而言,我觉得Kingsman第一部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动作片。
我对于这部片的类比,我喜欢用这两部一部是
赶尽杀绝 (2007)7.42007 / 美国 / 动作 惊悚 / 迈克尔·戴维斯 / 克里夫·欧文 保罗·吉亚玛提另外一部是
疾速追杀 (2014)7.82014 / 美国 / 动作 惊悚 犯罪 / 大卫·雷奇 查德·斯塔赫斯基 / 基努·里维斯 迈克尔·恩奎斯特Kingsman固然有自己的幽默,一些附着在核心以外的经典元素但是对我而言,我现在回忆起Kingsman第一部,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Kingsman第一部有着非常非常厉害的动作场面。
主要是Colin Firth的教堂场面(据说国内版本删减掉了lol···)如果没看过的,可以在B站这里看到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125855/一部电影里有一个巨大的亮点外加其它元素完成度很高的话,就成为一部很好的电影了,Kingsman 1代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相比之下,第二部并没有这么突出的亮点,虽然元素和1代类似,塞了一堆大牌演员,但是并没有产生任何1代那样的效果。
这一段Church Fight,可能会被许多人低估了其指导意义,但是通过看蓝光里对于这一段的解释,你会明白从设计到拍摄和制作这一段打斗废了多少心思。
一部电影的打斗,需要的是制造一段混乱,然后用高节奏给主角带来威胁,然后让主角处理威胁。
拍摄打斗需要的是控制混乱程度。
John Wick电影里,导演喜欢使用的是一种我认为可以称为“中等长度镜头”的拍摄法,就是主角不停的移动场景,每次移动场景的时候进行摄影机角度的切换和剪辑,但是在每一个场景里,会用几秒到10几秒甚至一分钟的时间来解决多个威胁。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958433/?from=search&seid=3305857799142108587Shoot Em Up相比,用的是非常浮夸的大量剪辑来拍摄动作场面的,包括抱着莫妮卡贝鲁奇一边啪啪啪,一边啪啪啪。
也是属于高速剪辑动作片的代表之一,可以说是类似的很多,诸如动作电影如叶问,或者是像Bourne系列,都喜欢如此。
Shoot em up我找不到具体国内的视频,只在B站找到了整个电影的介绍: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958433/?from=search&seid=3305857799142108587回到Church Fight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125855/Kingsman这一战,首先,音乐选的好。
在John Wick举例的那段视频里,John Wick在夜店里,用迷幻的电子disco作为背景音乐配上快节奏的动作,让整个过程快感十足,尤其配上了混乱尖叫的人群。
Church Fight在配乐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Free Bird这首歌的名字本身对于当时Colin Firth受影响而暴走就有着指向性的寓意。
而且开篇歌词ïf i leave here tomorrow would you still remember me”对于Colin角色的命运也有着预示。
更不提后来Lord I can't change的歌词仿佛是被控制而狂暴的Colin内心的呐喊。
而且事发地点从二代才知道,就在阿拉巴马州附近,也是Lynyrd Skynyrd另外一首成名曲《Sweet Home Alabama》所唱的地方。
其次Free Bird是一首非常冗长(9分10秒)的曲子,从开始的缓缓的琴声到后来转摇滚再转Solo,一首曲子里包含了N种风格,而且节奏完全不同一,感觉只有即兴Jazz才这样表演的。
这首曲子作为这一段打斗的配乐简直是神来之笔。
此外然后进入了Church Fight,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通篇长镜头,其实并非如此。
在看Special Feature的时候你就会明白,对着镜头开枪的火花是剪辑点,把人扔在地上被打死,剪辑,特写别人的死状都是剪辑。
爆炸,镜头被挡,只要镜头离开了Colin差不多都是剪辑。
整个一个场景的剪辑其实非常多,这一个打斗也是无数中长和短镜头剪辑拼接起来的。
但是我不得不说剪辑的相当精妙,是少有的故意隐藏剪辑让打斗连贯的一种拍摄方式。
但更是厉害之处在于,使用的是移动相机,而且移动的相当精细,追着主角,主角被打到一旁,镜头跟着拉到一旁,主角用力往镜头左边桶,镜头跟着武器一起桶向左边,一个人被打死,镜头立刻再跳回主角来拍摄下一个威胁和主角如何解除威胁。
你现在再看一遍,你就会发现,其实有许多许多数不清的剪辑。
咱们再看一遍吧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125855/其次,我之前说的一些优秀打头镜头有的元素这里都有了。
遇到多样化的威胁,用各种武器多样化化解,高节奏,而且多种镜头表达(镜头跟着武器走,主视角镜头,尾追,动态镜头)这一切,配上Colin叔的反差美(西装长腿美大叔来演打戏)造就了一段非常惊世骇俗的10分钟(前面的铺垫,6分钟打斗,几分钟的收尾)。
(再一次的,没想到国内居然把这一段在国内剪了·······哈哈哈哈)换到第二部,我觉得混上了美国人,这因该混入不同风格的打斗,用同样的拍摄手法换场景来演绎动作桥段。
然而并没有。
第二部里,特效大于拍摄手段,战斗就靠舞蹈式的耍枪啪啪啪,虽然众星云集,cast雄厚了无数倍,但到底这部片子在第二部沦为了路人片,回忆起来除了Elton John带来了一点喜剧感和亮点,这一部完全是砸牌子。
而且我特别喜欢马强,就这么给莫名其妙的弄没了。
所以从动作片眼光来看,第二部已经差了太远。
其余的元素上其实也差了不少,但是不提也罢。
我们苦苦等待两年,终于等到了那部比007还好看的特工电影回归!
2015年,《王牌特工1》在全球上映,凭借高科技的作战装备、酷炫的打斗场面、独特的优雅暴力美学、一本正经的幽默风格,取得了不俗的口碑和票房,对动作片一向苛刻的豆瓣也给出了8.4的高分,好于97%的动作片。
在《王牌特工2》的海报上,我们可以看到“更高、更快、更强、更浪”的口号。
遗憾的是,《王牌特工2》相较前作有所退步,让这个系列从“神作”沦为了“爆米花电影”。
“爆米花电影”并非贬义词,这个类型没有明确的界限,8分、甚至8.5分的动作片和科幻片都可以称作爆米花电影,其中不乏《环太平洋》《蚁人》之类的佳作。
它们是视效大片的中流砥柱,但离《这个杀手不太冷》《黑客帝国》《指环王》这样的神作还差一步。
《王牌特工2》让该系列走下了神坛,但它还远远算不上烂片,它依旧是爆米花电影中的佼佼者,仍然领先普通的动作片和特工片一大截。
剧本单看剧本的话,《王牌特工2》就能秒杀《变形金刚5》《新木乃伊》之流,说它是“烂片”就有点不客观了。
我们暂时抛开bug不看,本片的剧情仍然是一环扣一环,二刷的朋友可能对此更有体会,第一遍看视效,第二遍看剧情。
(虽然二刷这部电影可能不太值得)简单梳理一下剧情:1.艾格西打断查理的机械臂,查理的机械臂窃取王牌特工数据,波比炸了王牌特工总部,艾格西和梅林去向合众国特工求助。
艾格西将查理踢出车外,留下他的机械臂,间接导致王牌特工的全军覆没,颇有几分“蝴蝶效应”的感觉。
2.艾格西去见公主的父母,让好友照看JB,JB被炸死,公主买了一条和JB很像的狗,艾格西深受启发买了一条和泡菜先生很像的狗唤醒了查理的记忆。
哈利因狗狗恢复记忆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观众很难想到哈利是以这种方式恢复记忆,但电影都做足了铺垫,比如开头还给了泡菜先生的特写。
这个桥段也是电影的一处泪点,不过可能要看过第一部的观众才能get到。
3.艾格西勾引查理的女友,艾格西向公主征求意见,公主要求结婚,艾格西不同意,公主不理艾格西,公主和艾格西结婚。
他们结婚的剧情看似突兀,其实公主有半集的时间都没有理艾格西,结婚是艾格西的无奈之举。
和每部电影都要换个女人的007相比,艾格西无疑是相当专一了。
4.艾格西勾引查理的女友,艾格西跟踪她来到雪山,在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吴霆锋”的存在,进一步找到波比的大本营。
其它支线剧情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你多看几遍就能发现整部电影是多线叙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力求将每个伏笔、铺垫、细节都运用到极致,类似于《心迷宫》。
虽然比《心迷宫》差了好几个等级,但主打视觉效果的爆米花电影做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良心了。
缺点在于,电影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太平淡了。
除了开头、雪山、结尾的大战之外,其它时候就很枯燥,无聊得让人想玩手机。
尽管导演明显想让全片都充满有趣的桥段,但是都远远不够有趣,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第二天就全忘完。
槽点1.既然威士忌早就和哈利、艾格西有分歧,为什么不早点下手,还要等到艾格西在雪山拿到解药再动手?
威士忌第一次对艾格西说“把解药拿给我看看”,结果因为哈利进门没有得逞;第二次是假装救艾格西从而打碎解药。
威士忌的两次行为都显得智商堪忧。
他打碎一瓶解药并不能达到杀光所有毒犯的目的,还会被怀疑,他正确的做法是在艾格西拿到解药前就杀了艾格西和哈利,这样才不至于让人觉得他智商低。
但如果威士忌动手太早,就无法让哈利和艾格西产生分歧,以及电影的多次反转也都没有了,所以威士忌这个角色有很大问题,编剧从一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就没想好。
2.电影最后,威士忌既然都控制了哈利和艾格西,为什么要说一大堆废话,而不是直接动手把他们杀了,然后再自己去拿电脑?
唯一的解释就是,此时观众还不知道威士忌的意图,编剧只能让威士忌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从而让艾格西和哈利得到喘息和反扑的机会。
事实上“反派死于话多”不是反派的错,都是编剧的错,编剧的套路都是让反派抓住主角,然后让反派花很长时间说自己的作案手法和作案动机,然后再被主角杀死。
真正优秀的编剧,绝不会让反派抓住主角之后还讲那么多废话,因为他有办法让观众从其它方式得知反派的作案手法和作案动机。
3.最大的槽点还是梅林的死。
他用喷雾凝固了地雷之后,为什么不跑开反而要踩上去?
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喷雾只能暂时冷冻地雷,半秒之后仍然会爆炸,梅林只有踩上去才会防止它炸死他们三人。
艾格西“刚好”踩到地雷,喷雾“刚好”只能冻住半秒钟,一瓶喷雾“刚好”一次就用完……这样一来,编剧就是摆明了要让梅林领盒饭了。
你们科技那么发达,连死人都可以复活,搞不定一个地雷?
只要喷雾能让地雷视效,或者喷雾能多冷冻几秒,或者一瓶喷雾可以多用几次,修改任何一个设定就可以避免梅林牺牲。
哪怕是像以往的电影那样让反派开枪射杀艾格西,梅林去挡子弹从而牺牲,虽然老套,但也不至于这么有槽点。
任何电影中任何角色的死亡,当然都是导演和编剧安排,刻不刻意,有没有槽点,关键是看效果怎么样。
比如《金刚狼3》《银河护卫队2》就让人非常感动,《王牌特工2》就显得有失水准。
开头波比用导弹炸了王牌特工总部,梅林偏偏活了下来;结尾却因为区区一枚地雷就挂了。
编剧让你活,你就得活。
编剧让你死,你就必须死。
4.反派太弱,虎头蛇尾你几发导弹就可以让王牌特工差点全军覆没,大本营就只有几个打手?
总的来说,剧情虽然很多槽点,但也比那些没有剧情或者剧情很烂的电影好太多了。
视效首先是电影开头的追车戏,堪称《007》和《速度与激情》的结合。
但是其酷炫程度相比《007》和《速度与激情》有所升级,导演没有像《速度与激情8》那样拼命砸特效,取而代之的是熟练通过摄影、剪辑和动作设计来提高观感,让观众不禁连连直呼:还可以这样?
还可以这样?
还可以这样?
《007》系列第23部《大破天幕杀机》由于节奏太慢导致评论两极分化,第24部《幽灵党》更是转为一边倒的差评,导演想要为007塑造优雅的形象,最终却有心无力,使得电影过于枯燥沉闷。
而《速度与激情8》虽然趣味性是有了,但特效又过于夸张,不够接地气。
《王牌特工2》则是将《007》的优雅和《速度与激情》的娱乐性相结合,就像是让昆汀去拍一部漫威电影,让死侍穿越到《杀死比尔》片场。
以及主角被困缆车的片段、在雪山的动作戏、结尾的大战都是酣畅淋漓。
《王牌特工》系列的成功并非偶然,导演马修·沃恩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2010年,他执导的《海扁王》就是以荒诞、犀利、颠覆、创新、黑色幽默为主题,甚至略显低俗。
他还执导了《X战警:第一战》,也曾为《X战警:逆转未来》编剧,而这两部电影都是整个《X战警》正传六部曲中数一数二的。
《王牌特工》是介于动作片和超级英雄电影之间的存在,主角有比动作片中更先进的科技和装备,但是他们没有超能力。
马修·沃恩连1.6亿美元制作成本的《第一战》都能胜任,8100万美元和1.04亿美元制作成本的《王牌特工》自然也不在话下。
他需要做的,就是用高科技来代替超能力。
比如,汽车变潜水艇、全息投影开会、纳米技术修复大脑、行李箱机关枪、防弹雨伞、套索、机械臂……从某种角度来讲,这种更贴近生活的设定,比遥不可及的超能力更有趣,因为它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变为现实。
不过,《王牌特工2》的4段动作戏固然精彩,但和《王牌特工1》相比,没有一段比得上“教堂大战”和“烟花爆头”,沦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尴尬境地。
对于要求高一点的观众,看完电影的第二天,可能不仅仅是不记得电影的剧情、笑点,连动作戏也会全部忘掉。
对前作的致敬1.哈利恢复记忆之后的酒吧大战,他优雅地关上门,说出“Manners maketh man(不知礼,无以立也)”的台词,然后用雨伞把杯子砸向敌人,台词、动作、乃至酒吧的装修、摄影的角度、人物的姿势都是致敬《王牌特工1》中哈利和艾格西的第一次见面。
当然,作为一部充满趣味和欢快元素的电影,《王牌特工2》所做的不仅仅是致敬,还有恶搞和调侃。
哈利想暴揍地痞流氓,结果反过来被地痞流氓暴揍了。
2.上一集,王牌特工的最后一项测试是让艾格西用手枪亲手杀死自己心爱的狗狗,但实际上手枪里装的是空弹。
多年以前,哈利“枪击”了自己的狗狗“泡菜先生”,然后把它带回家养了十一年,直到它死于胰腺炎。
这一集艾格西买了一条和“泡菜先生”外貌相似的狗狗送给哈利,从而使他恢复记忆。
3.上一集是瑞典公主失踪了,这一集是埃尔顿·约翰失踪了4.上一集王牌特工通过在房间灌满水来考验新人,这一集梅林用同样的方式试图唤醒哈利的记忆。
5.上一集公主对艾格西说“我可以让你玩我后面”,这一集埃尔顿·约翰对哈利说“你可以走我后门”。
《王牌特工2》有很多梗要看过第一部才能看懂,不管效果好不好,至少说明导演还是用了心的。
总结《王牌特工2》剧本的水准、人物形象的塑造、角色之间的矛盾、黑化、牺牲等处理都还有待提高。
电影的人物形象过于单薄,这一集引入大量新角色,结果一个都没立住。
龙舌兰、香槟、干姜水、罗克茜全是打酱油的存在,反倒是本该打酱油的埃尔顿·约翰本却盖住了所有配角的光环。
而英国的英伦绅士和美国的西部牛仔相结合的想法很新颖,但最终效果给人的感觉是有点不伦不类,如果艾格西和梅林遇到的另一帮特工也是一群西装革履的英伦绅士,说不定观影体验会更佳吧。
联想到当今许多动作片压根就没有剧情,我们也不应该对《王牌特工2》要求太高。
以剧情片的标准来看,《王牌特工2》确实很一般,但在动作片中还是很不错了。
总的来说,《王牌特工2》比《王牌特工1》差了很多。
不是《王牌特工2》太差,是《王牌特工1》太好了。
还是那句话,《王牌特工2》远远算不上烂片,它依旧是爆米花电影中的佼佼者,仍然比普通的动作片和特工片领先了一大截。
只有钻石能够切割钻石,也只有《王牌特工》能超越《王牌特工》。
我们期待《王牌特工3》再次创造“好于97%动作片”的奇迹吧。
1.牛逼的大BOSS为了推动毒品合法化,选择的方式是往自己的产品里投毒?
那请问以后谁还敢吸您家的毒品啊我的天。
2.既然毒品那么牛逼,不能直接投到水源里然后威胁总统吗?
我要是总统我也会选让吸毒的人都去死的3.总统把吸毒的人堆进停车库一样的鸟笼里到底怎么想的,让他们直接在自己家里死不行吗?
4.那位国务卿女士吸毒被发现选择的借口是“我一周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时为总统您工作,不吸毒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这个原因真的太牛逼了,总统比你还辛苦,那不是要吸毒吸到死?
5.牛逼的定位系统竟然要放在安全套上发生性生活才能用,哪假设你们要定位的是个男的,是不是还要给人家爆菊啊我想问?
都什么年代了,不能直接手机GPS吗?
6.那个黄金的纹身,纯粹是为了让男主发现炮灰前女友是组织内的人?
组织内的人都那么蠢,怪不得组织要完。
7.梅林穿的那么帅,选了一把酷炫的大砍刀,好不容易出一次外勤,最后只是为了砍树????
尼玛扔出去一把刀也能杀死两三个人了吧。
8.你既然要扫雷了,何必把扫雷的放在棒球棒里,穿个西装在树林里打棒球看起来一点都不奇怪是不是?
9.拿个只能遮住一个人正面的破箱子板就能让两个人不被敌人打死?
你们直接穿防弹衣好不好啊?
10.你们的须后水那么牛逼,直接带几个出门不就行了??
11.算了我不想写了,真的气到头疼。
Kingsman 2 轰轰烈烈地在上映了。
3900万的首个周末票房虽然没有达到预计的4000万,但仍是远超出了第一集的3620万的同比票房。
其实很多人都能想象得到,相比塑造一个成功的故事,要延续一个故事的可看性是难得多的事情。
这部续集虽然认识到了Kick-Ass 2的先前失败的惨例,所以沿用了原班编剧(Matthew Vaughn and Jane Goldman)但是故事的可看性还是大大的降低了,相信很多买票的观众与我一样,也就是去寻个乐子,在邦德的空档期,看看江河日下的老牌资本主义如何意淫种种。
以下也是我忙里偷闲的找来的关于本片的fun facts:1. 这部电影的原型来自于苏格兰漫画家Mark Millar 与英格兰漫画家Dave Gibbons的作品,Matthew 之前的电影"Kick-Ass" 也来自于Mark Millar, 而Dave Gibbons的作品包括"Watchmen".
2. Colin叔出于意料地参与了80%的打斗演出。
据说特技人员给他做了6个月的强化训练。
话说这个Colin 叔住的离我家不远,几次在街上看到他都想说Hi, 但是他多半是一副苦大仇深地样子,估计是特训累坏了。
前天看到BBC娱乐版头条,他拿了意大利国籍,因为他反对英国退欧,他妻子是意大利人,他说取了意大利女人就是娶了整个意大利。
3. 在现实生活中,Taron Egerton是害怕狗的。
4. Eggsy 蛋哥这个角色在当初选角时竞争激烈,有多达60位的演员视镜,本来这个角色是给了Aaron Taylor-Johnson, 但是他居然因为要参演Avengers: Age of Ultron 而拒绝了这个角色。
可见英国人在好莱坞面前还是会变得很卑微。
另外的热门人选还包括 Jack O’Connell and John Boyega . 有趣的是这两个人都获得过BAFTA 最佳新人奖2015 和2016年。
但是马修最终选择了Taron, 因为他有一种 "a like-ability about him which was so unique" (一种独一无二的受人喜欢的一直能力)。
我同意。
Taron 有一种本土青年的痞气。
6. 另外Taron 因为本片而疯狂健身,把体重飙升到了88KG,体内脂肪只有5%。
不信看看图。
7. 你有没有想过这真是一部众星云集的影片,里面有五位奥斯卡小金人得主:: Julianne Moore, Halle Berry, Jeff Bridges, Colin Firth, and Elton John。
当然,最大的亮点还是Elton 爵士。
据说他马上想退休了,所以现在疯狂接片。
8. 影片中的机器狗 Bennie and Jet的名字的灵感来自于Elton 的歌曲 "Bennie and the Jets".9. 这是Colin Firth 和Jeff Bridges 首次出现在同一部电影。
在此之前,两位曾经两次竞争小金人,2009年Jeff 因为
前两次分别是《The Big Lebowski 》和《A Single Man》。
10. Kingsman 标志性的裁缝店原型叫做Huntsman, 位于 11 Savile Row, Mayfair。
有兴趣购买的没空飞过来也没关系。
可以在MR PORTER找到Kingsman 的相同款,出自于影片的服装设计 Arianne Phillips。
参考资料:https://hype.my/2015/42028/fun-facts-15-things-you-might-not-know-about-kingsman-the-secret-service/https://uk.reuters.com/article/us-usa-boxoffice/box-office-kingsman-the-golden-circle-unseats-it-as-lego-ninjago-disappoints-idUKKCN1C024Ohttps://www.huntsmansavilerow.comhttps://www.mrporter.com/mens/designers/kingsman?cm_mmc=GoogleUK--c-_-MRP_EN_UK_London-_-Brand+%26+Designer_Core--Kingsman_BMM-_-%2Bmr%20%2Bporter%20%2Bkingsman_b_aud-169456229366:kwd-191004789873_INTL&gclid=EAIaIQobChMInpGd7pjB1gIV7bXtCh1dwgxcEAAYASAAEgJ-QPD_BwE&gclsrc=aw.dshttp://www.imdb.com/title/tt4649466/trivia
太失望,1那麼好看,這部以Kingsman標準看不及格。居然還要做3...Matthew Vaughn以前不做續集是對的,因他確實做不來。把上集出彩特色抹滅了。可書之處只剩華麗漫畫式動作場面。預算更多,但劇本和情節處理差了不只一個段位。人物也很平面。讓要角強行便當很無語...和美國線出來龍套的那些明星一樣尷尬
实在糟蹋了第一部立下的口碑。只有动作场面的视觉奇观勉强可看,剧作一塌糊涂,简直可以当“编剧不应该犯的错误百科全书”来看。朱利安阿姨演得也是有点太敷衍了!
非审美疲劳,就是单纯片子无聊。这个反派的设定和野心完全是在浪费了摩尔老师的才华。哈里的复活怎么看都觉得非常牵强,以及编剧这次还非要把他写的与他人格格不入,简直成了本片败笔。以及他与埃格西并肩战斗的段落实在是太无趣太令人失望了。
英国特工叫“kingsman”,美国同行叫“statesman”……如果英国特工是“王的男人”,美国特工是“国的男人”,那么中国特工是不是就该叫“党的男人”?partysman神马的……标配估计就是中山装,红旗车,英雄笔,“上海”黑色公文包~~
除了嘲諷所謂的「War on Drugs」以外,別無亮點。 劇本鬆垮冗長/便當發得太勤/眾演員發揮餘地少/追蹤器靠黏膜接觸怎麼回事/快打電話給動保團體啊/失望到想繼續吐槽只給兩星/立刻回看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懷疑Harry沒用量杯調出的馬丁尼會好喝嗎
无意间在六台看到的,跟着小朋友一起看完了。非常 非常 非常俗套造作无聊没必要的作品。演员们很卖力就是了。
诚然不如第一部惊艳,但创新力和视觉娱乐性还是值满四颗星。科林·费斯失忆、犯蠢和被Elton John调戏,请问还有什么比这更苏的吗么么。
【YVR-Cineplex】相对于第一部的惊艳和别样化特工漫画的改编,脑袋开花教堂杀戮的神来之笔;第二部就显得了无生气了许多。一部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代表 两星半
感觉比较散乱,不像一那么浑然一体。好看是很好看的,但是感觉不用再看一遍了。另外科林叔到底怎么看出来美国人要弄他们了,太困扰了,我为什么没看出来,我是不是输了。
为了黑贵国总统不惜让嗑药也变成天赋人权,可以说是三观非常不正了……但是更大的槽点是,这一集,大家,真的,都很蠢。推动剧情发展的唯一途径好像就是让所有人智商下线,讲真,这么做很老土。
烂到极致。男主这种没演技没颜值没身材的五短青年到底凭什么成为男主?简直可怕。。。科林大叔演技毫无用武之地,故事剧情一塌糊涂,烂片无误!结尾两场打戏加一星,科林费斯加一星
大型毒品推广片,只差让巴勃罗当总统了。完全不入流的烂剧本,只有特效和动作设计勉强能看。
莫名其妙看了个官方4D版本,根本没法好好看电影啊喂!比起第一部差太远了,形式大于内容。
冗长堆砌,中途睡着了。
和第一部比肩是不可能的,毕竟没有教堂大屠杀和放烟花这样的神来之笔。但是单拎出来还是一部很轻松有趣的动作片!剪辑还是很犀利!!年度最佳片头!!追车戏太流畅四射了!看完真的好想养一只巴哥犬!!!!太治愈了!!!(PS.没有彩蛋,不用等了)(PPS.一点都不血腥!!!)
不管不管10颗星!!!!感谢导演大大让我还能在大银幕上看到20多岁的我老公!!!无数个镜头我都要窒习并高潮了!!!
三个字总结第一部,是“屌爆了”。三个字总结这个这个续集,感觉哪哪都是“扯犊子”。
气到去世
别的我不管,凭啥要把Agent潘纳也肉酱了!!!把人家绑起来不可以吗!!!人家有充分理由禁毒啊!!!为什么要杀人灭口!!!捂胸口!!!
操。卧槽。FK!吗的,帅哭了。卧槽!卧槽!?卧槽… 内心OS差不多就这样,非常酷炫美妙,料包齐全,熟悉的配方,原来的味道,当然确实稍微淡了一点。没有教堂百人斩那么疯狂的,但是稍弱一点的,我们有五六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