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地關懷聾人族群,近年香港難得一見的清流之作,全片通俗易懂,所謂通俗也並非只強調正能量或是控訴、悲天憫人等,而是在簡單易懂的故事中,仍流露出作者的品味與對生命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成功的做到讓人理解戲中角色,真正的用電影把聾人族群跟觀眾連結起來 。
本片以聾人族群為題材為出發點創作,通常這種較有公益性題材的電影,很容易淪為正能量說教(甚至是消費議題)的作品,但本片以認真的田調與前期準備成功建立成讓人對團隊掌握議題寫實度的可信 。
在演出上,首先因找來眾多真實的聾人演出而建立了觀影體驗的真實感,尤其吳祉昊的演出讓人難以相信他是第一次演戲,對香港新演員不完全熟悉的我在觀影時一直以為他是從劇場出身的實力派之類的,直到映後座談看到本人才發現是真正的聾人,直接敬佩得泛淚了 。
即便男女主角以及小朋友角色找來了專業演員擔任,也因為著重長時間的演員訓練與考究,讓他們的演出達到了驚人的說服力(據映後游學修所說他很少參與到準備時間這麼長的香港電影,而鍾雪瑩則早已在參演前已有學手語的經驗) ,儘管兩人都已是觀眾的熟面孔,但觀影當下我還是被完全說服而入戲,兩人的表演真的十分亮眼(動筆時鍾雪瑩已拿到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實力無需再多說) 。
特別想要一說的,是我認為本片導演黃修平絕對已是當代香港大師之列(或許在香港已有此地位但似乎在其他地方還沒被太多人認識),從《狂舞派》系列,《哪一天我們會飛》以及新作中,都能看到他如何關注新生代的香港文化,單從每部電影都讓新世代演員被看見,甚至發揮出他們的最好成績即可見一斑,本作中,我看見了他關注聾人族群的同時,更關注了這一代聾人的何去何從,透過三個不同定位的聾人青年的情感交流,以及童年、手語與潛水等元素的串連,甚至試圖找出專屬他們的香港光譜(後段空鏡的運用十分打動我),真正的理解文化再以自身的價值觀訴說,正是作者的體現,本片的片名,用了「看我今天怎麼說」扣起了聾人、手語與成長甚至是香港的表達欲,手法高明 。
而除了內容文本以外,在技術面上也做到了很棒的處理,音效的處理只要進場看電影絕對明白它對本片的重要性,入圍金馬實至名歸(非炫技而是幫助到影片的表達與理解),金馬入圍的三項的確是本片最突出的要素,其他技術要素相對來說看似失色,但其實攝影美術等也是十分到位,而且我認為本片出色之處,正是他資源分配的選擇,在資源一定有限的前提下,我感受到本片每每的選擇都是站在以題材的內容為優先考慮,技術為次,讓我深感「電影原來應該要這樣拍才對啊」 。
本片是筆者這次金馬影展心中的最佳,因此通篇讚揚,敬希鑒諒。
香港导演黄修平的《看我今天怎么说》是一部罕见的聋人题材电影,但它并未落入传统弱势群体叙事的窠臼,而是聚焦于身份认同、文化冲突与社会定义的权力博弈。
影片通过三位聋人青年的故事,探讨了手语文化与人工耳蜗技术之间的尖锐对立,并由此延伸至更广泛的社会议题——谁有权定义“正常”?
聋人是否必须迎合主流社会的标准才能获得尊重?
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听障群体,更折射出香港社会中边缘人群的普遍困境。
身份认同的撕裂:手语 vs 人工耳蜗影片的核心冲突在于聋人群体内部的分歧——一方坚持手语作为母语的文化传承,另一方则选择人工耳蜗以融入主流社会。
这一矛盾并非简单的技术选择,而是关乎自我认同与社会接纳的深刻命题。
导演黄修平通过角色塑造展现了两种立场的合理性:子信(游学修饰)来自聋人家庭,视手语为身份象征,拒绝“修复”听力;而素恩(钟雪莹饰)自幼佩戴人工耳蜗,努力适应“听人”世界,却仍因口音被排斥。
这种对立不仅存在于电影中,现实中的聋人群体同样面临类似争议。
影片借角色之口质问:“为什么‘正常’必须由听得见的人来定义?
”这一发问直指社会对“残疾”的建构性定义——聋人并非“残缺”,而是拥有独特文化的群体。
电影通过这一议题,巧妙地将个人困境上升至社会批判,甚至隐约触及香港本地的身份政治隐喻。
方法派演技的极致呈现钟雪莹凭借本片斩获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其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
她不仅精准模仿了佩戴人工耳蜗者的发音特点,更展现了角色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挣扎——当她开始学习手语后,口语能力退化,这一细节被细腻呈现,使观众能切身感受她的身份焦虑。
游学修同样贡献了职业生涯最佳表演,他通过肢体语言和眼神传递聋人角色的内心世界,而非依赖台词,这种表演方式极具挑战性,却成就了角色的深度。
更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大量启用真实聋人演员,如饰演 Alan 的吴祉昊,其自然流露的表演让观众几乎忘记他是素人。
这种选角策略不仅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性,也体现了导演对聋人群体的尊重——他们并非被“代言”,而是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
三角恋的冗余与节奏失衡尽管影片的前半段节奏紧凑、议题深刻,但后半段却因三角恋情节的引入而略显拖沓。
子信、素恩和 Alan 的情感纠绊虽然试图展现聋人青年的人际关系,但这一设计并未深化主题,反而让电影偏离了原本的社会探讨,落入俗套的青春片模式。
若能更聚焦于聋人文化的生存困境,或深入探讨人工耳蜗技术对手语文化的冲击,影片的思想深度或可更进一步。
结语:超越同情的真实关怀《看我今天怎么说》最可贵之处在于,它并未将聋人塑刻板化为需要怜悯的对象,而是赋予他们完整的个性和主体性。
影片通过精妙的音效设计(如模拟人工耳蜗的电流杂音)和镜头语言(如特写唇语以方便聋人观众),让听障群体真正成为电影的参与者,而非被观看的“他者”。
这种创作态度,使得本片不仅是香港近年难得的清流之作,更是一部具有普世价值的佳作——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平等不是强行“矫正”差异,而是尊重每一种生存方式的选择权。
在去年金马奖斩下最佳女主角一奖,凭此在香港引起了不少回响。
香港不少的大学和中学也举办了电影的放映会和座谈会。
说说个人观感,我很享受看这个电影。
演员的演技在线,选题吸引(港产片少有的深入讨论聋哑人士在社会的地位)。
整部电影当中,有几个点很吸引我。
第一个是角色的塑造。
故事主要围绕着三位角色展开,子信、素恩、Alan。
三位角色对于自身以至于聋哑人士的看法很不同。
子信是普遍的聋哑人士中的一份子,生活艰难,因为聋哑的缺陷失去很多机会,但他仍然对自己的聋哑身份感到自豪,他认为聋哑人士是有存在的必要,不认同甚至反感用基因改造去改变聋人出现的概率。
他觉得聋哑人应该无所顾虑地用手语沟通,跟普通人“正常”说话一样。
Alan就像是非聋哑人士所想象的优秀聋哑人士,植入人工耳蜗,努力学习口语,能够很大程度正常地与其他人沟通,找到一份好工作,轻松生活,他甚至还会手语,能成为聋哑人和普通人沟通的桥梁。
但是他认为聋哑人需要极力鞭策自己,改变自己聋哑的身份,融入社会,才是积极向上的态度。
素恩则像是两人的中间,小时候过的可能是与alan一样的生活,被母亲拒绝学习手语的机会,而是要训练自己跟普通人一样地说话,也做了人工耳蜗,甚至还考入了一家优秀的保险公司,可能比很多普通人还要优秀。
但是在工作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定位,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子信,而开始学习手语,之后跟子信一样以说手语为荣。
欣赏子信生活做人的态度。
我觉得子信和素恩的角色塑造得很立体。
先说前者,子信小时候就是一个不爱受束缚的人,学校说了不让学手语,他偏要对着老师用手语比划。
随着故事的推进,观众很容易感受到子信除了不能“正常”说话,其他方面跟普通人无异,甚至他比普通人更热爱生活,喜欢潜水,梦想开一所潜水学校,教更多人潜水。
但是生活不会优待他,甚至是跟他开了一个致命的玩笑。
当他知道梦想破灭,在街上怒锤围栏发泄大哭的时候,他这个角色的爆发点出现了。
热爱生活,努力抗拒生活的不公,并不代表一帆风顺,世界还是残酷的,而这相信也是导演安排的(不是要整一个故事卖惨,但也不能太深化一个角色)。
最后交代子信仍然努力尝试,香港不行就学好英语去美国再考,也是一种的先破后立。
这个角色塑造的很完整很立体。
再说后者,素恩一开始是学习成绩优秀,积极向上的聋哑人士,获得了一家top的保险公司的offer,可能比其他非聋哑人士还厉害。
然而,这份工作带给她的,更多是痛苦。
她发现虽然她做了人工耳蜗,但是她还是很难融入公司,因为语言的障碍导致她很难跟同事打好关系。
这个感觉自从她开始学手语才得到改善,她觉得学习手语很有趣,并开始更多地感受这个世界。
后面更是辞掉原来的工作,当一名学校的手语翻译员,从事一份她觉得开心而且有意义的工作。
素恩这个角色很早就抛出了她的困难,而后她的成长过程则是融入在了她学习手语的整个过程中。
另外,alan和素恩在台词也有刻意模仿聋哑人士的发音,也是下了不少功夫。
除了角色的塑造,我还很喜欢电影的配乐。
电影采用了很多像水底的声音,一方面是呼应了子信的世界(他喜欢潜水所以很多时候都是能听到海底的声音),另一方面是模拟聋哑人士在生活中会听到的声音,除此之外,电影在模拟素恩所听到的世界时,随着素恩的听力出现问题,人们对话的声音也被加以不同程度的杂音,也是一个好办法让观众体验素恩的世界。
而当中我最喜欢的是电影开首,当画面给到那个女老师的时候,我们观众能够清楚地听见她的声音。
当镜头扫到其他学生时,我们能够听到的变成了机械般的声音,让观众感受带着助听器的世界。
当镜头扫到子信的时候,女老师的声音消失了,我很喜欢这个处理,因为它很直接地把子信活在的世界赤裸裸地刻画出来,我是看到这里一下子就进入电影了。
不过我略嫌电影的感情线处理的不太好,素恩、alan和子信的三角恋有点多余,特别是素恩和alan之间的感情并没有给很多铺垫,以致于我看到天桥那一幕alan突然间吃醋那一刻有点点出戏。
另一个不太喜欢的点是电影结尾拖太长了,后面的节奏掉的有点厉害。
(个人觉得如果电影结束在alan在球场把人工耳蜗戴上重新出发然后留白会更好),再后面的剧情其实对电影中心思想并没有太大帮助。
唯一有的就是素恩的手语独白,但那一段其实可以加入在和alan在天桥的冲突里,作为素恩不想再接受人工耳蜗手术的理由,相信比起那段三角恋,这个冲突更有看头!
最后再提提电影名字:看我今天怎么说。
我很喜欢这个电影title,它和alan和子信两人的承诺好像起到了一个关键的质问:之前我们约定过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继续说手语,而今天只有子信做到了。
alan在说话和手语之间为了迎合社会,还得会选择说话。
所以,重要的不是曾经夸下的海口,而是……看我今天怎么“说”《看我今天怎么说》
好流畅的故事,好真诚地讲述。
钟雪莹完全模仿出戴人工耳蜗的听障人士说话时的发音,这点真的好叻!
影后提名实至名归。
其实生活中对于残障人士也常常只看到他们所获得的福利,很少换位思考这其中的不便,像电影所表达的,正常人,其实也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对很多人来讲是很难达到的。
其实香港也是个有温度的城市,嘟嘟嘟的声音以前总是催得我心急,觉得香港节奏也太快了,但是这是在帮助视障人士,其实也算误解来着。
导演说原名叫85分贝,其实是一个蛮冰冷的数字来着,参考到了手语指导海鸥的意见,其实聋人都是通过“看”的方式来帮助表达,而片名“看我今天怎么说”则是从素恩的角度。
有观众提问怎么找到的两位小演员,导演说童年子信的演员打手语实在是太吸引人了,真的很想用这位小演员所以把故事背景改成小学了哈哈。
如果还有人想扣什么政治帽子的只能说是完全没有认真看电影,忽视了剧组以及听障人士的努力了
在香港觀影總有意外收穫,這次邂逅的《看我今天怎麼說》以獨特視角在銀幕展開關於聆聽的靜默對話。
這部聚焦聽障群體的電影,用溫柔筆觸描繪人工耳蝸與手語文化間的微妙博弈,散場後仍令人沉浸於特殊的觀影餘韻中。
官方劇情簡介寫道:以聾人青年為題材,講述三位主角子信(游學修飾演)、素恩(鍾雪瑩飾演)、Alan(吳祉昊飾演)如何無懼客觀限制,用各自方法開拓世界。
他們在碰撞中遍體鱗傷,卻默默引領彼此尋找自我。
導演將科技介入與傳統文化的矛盾具象為視聽語言,令人想起《樂動心旋律》中聲寂撕扯,《我生活的兩個世界》裡雙語身份的掙扎。
少年演員們以靈動眼神與精準手勢,在無聲中構建出飽滿情感張力。
其中大排檔戲碼堪稱神來之筆:素恩隨子信學手語,無字幕無聲效,觀眾如同初學者般領略手語的詩意——原來肢體舞動自成語言體系,無需翻譯便直抵人心。
觀影時發生有趣插曲:發現誤購返程車票時,竟因影院肅穆氛圍不敢操作手機改簽。
對比內地影院此起彼伏的消息提示音,香港觀眾恪守觀影禮儀的模樣,倒顯出某種可愛的儀式感。
開場前播放的萌系禮儀動畫,更將「關手機、勿屏攝」演繹得妙趣橫生。
由女主親自填詞的主題曲《What if》堪稱畫龍點睛,主唱陳蕾客串片中歌手角色。
當手語舞蹈與歌詞字幕在畫面交織律動,我們觸碰到超越聲波的表達——原來寂靜本身,便是最震撼的和聲。
「可以選 我可以選什麼?
」 「可以選 我選自由自在」 導演攜三位主演驚喜現身謝票,全場觀眾不約而同以手語打出「感謝」,這份默契感動瞬間消弭語言界限。
新科金馬影后鍾雪瑩近距離接觸更顯靈動氣質,她坦言:「這次得獎像是送給同齡人的禮物,證明堅持會被看見。
」主創團隊真摯互動令人期待這部人文佳作再創獎項佳績。
散場獲贈海報小卡時,意外發現自己竟是主創團隊旁最高者,終於不用擔心身高拖後腿!
笑著告訴鍾姐這是我第三次在大銀幕看她作品,她以手語致謝的溫暖模樣,與片中在天台自由舞動的素恩重疊。
夜間漫步天橋時,不自覺隨風擺動手指——原來當世界過於喧囂,指尖的寂靜舞蹈便是最好的和鳴。
《The Way We Talk》真是难得,将个体融入与身份认同处理得温情而深刻。
影片没有把健听者当作观众代理,而是让失聪者自己发声、自己争论;也不贩卖廉价的励志故事,而是用真实而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多元共融」向来不易。
三位主角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失聪者身份:佩戴人工耳蜗、积极融入健听社会的进步主义者;捍卫手语、坚持自己独特身份的话语权实践者;以及在两者之间追寻平衡、思索身份认同、找寻真实自我的人。
影片巧妙地用潜水这一意象展现他们的抉择困境——选择使用人工耳蜗,融入健听社会,就无法潜水,等于放弃了大海;选择使用手语,则只能从事一些特殊工种,工作的场合也会受到限制。
这种困境不仅真实,而且尖锐。
健听者常常自以为是地强迫失聪者学习口语、禁用手语,以“融入主流社会”为名,剥夺少数群体的话语权。
这种傲慢和加拿大历史上强制原住民接受再教育、某国现如今禁止蒙语、维语、藏语等进入课堂别无二致。
甚至在推广人工耳蜗的活动中,也企图用字幕机取代手语翻译员,完全忽略了有人想用手语发言的需求。
在如此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之下,融入主流还是坚守自我?
三位主角给出了自己认可的答案:一位男主角借助科技帮助,几乎与健听者无异,外人已无法察觉他的失聪;另一位男主角则保持自我,用手语表达,潜水畅游海底;女主角选择了人工耳蜗,同时也学习手语,从充当吉祥物的公司离职,成为一名手语助教,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帮助更多人。
影片并没有傲慢地指摘哪种才是正确选择,而是无声却有力地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决定。
在优绩主义与精英主义横行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反思所谓的“正常”。
健全人定义下的正常就一定是真正的正常吗?
每个人是否都必须成为“正常”?
我们的努力方向,从来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让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来不是将少数群体同化为主流,而是承认并拥抱每个人不同而珍贵的存在。
今年我在多伦多骄傲游行上,看到每个舞台都配有北美手语翻译,他们伴随着律动翻译歌词,如同舞者起舞。
在观众区最前端,有一桌失聪者用手语交流,与台上的手语翻译互动。
他们快乐而自信地用属于自己的方式享受这一切。
我想,这种美好并非仅属于一个群体,它同样存在于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
真正有力的未来,不是每个人都被同化成「主流」,而是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自然而坚定地表达:“看我今天怎么说!
”#看我今天怎么说 #thewaywetalk
本来并没有打算写这部电影的影评,直到今天偶然翻看前几年的金像奖获奖名单,又看到了它——一部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的作品。
影片至今尚未在大陆公映,我能看到它纯属巧合:那次在澳大利亚出差,正好在一家华语电影院看到它有排片,时间合适便买了票,结果收获了意外的惊喜。
对我而言,这大概是近几年香港电影带给我最大惊喜的一部作品,毫不犹豫奉上五星好评。
影片在第4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获得了七项提名,却最终颗粒无收,实在遗憾。
尤其是最佳女主角——虽然卫诗雅在《破·地狱》中的表现同样出色,但钟雪莹在本片的发挥丝毫不逊色,而且表演空间更为宽广。
黄修平导演大胆起用多位素人演员,包括男主之一吴祉昊几乎没有表演经验,但最终呈现出的效果非常自然。
影片的音效设计同样令人惊喜。
就个人观点而言,这部电影至少该收获一个最佳女主角奖和一个最佳音响奖。
影片或许带有某种对当下香港人心理认同的隐喻,但作为非香港人,我对此的共鸣并不深,因此不多赘述。
即便只看表层故事,它也足够完整和动人——聚焦于聋人的身份认同与社会定位。
很多听人难以想象的困境,被导演用极具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此之前,我曾以为佩戴人工耳蜗等辅助设备的听障人士,至少能较为顺畅地融入社会。
但通过影片的音效与情节,我才意识到,这条路依然布满听人难以察觉的障碍。
更难得的是,影片视线深入到听障群体内部,呈现了人工耳蜗使用者与坚持手语者之间的分歧、误解甚至鄙视链。
钟雪莹的表演几乎是全片的灵魂。
她精准演绎了佩戴人工耳蜗的聋人说话状态,还细致展现了在学习手语后口语能力略有退化的微妙变化。
这种层次感的呈现,一定来自长期刻苦的训练与准备。
她在交流中始终凝视对方的唇形,既符合人物的生理反应,也传达出角色在沟通中那份专注与渴望,这样的细节足以让观众与她共情。
正如另一部影片《不说话的爱》中所呈现的那样,她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而笑容的变化又极具层次感——或礼貌、或真心、或尴尬,只有在家里或者最后面对叶子信时才会在不想笑时卸下这层伪装。
有评论讨论女主在感情线上的选择:游学修饰演的叶子信看似付出更多,但女主最终选择了吴祉昊饰演的Alan。
从影片意义来看,爱情是情感链接的一种象征,这一选择其实意味着女主站在了Alan所代表的“使用手语的聋人一侧”。
故事层面上,Alan让她明白,即便不去融入、不去接受听人带着优越感的善意施舍,也同样可以活得很好。
他让她无需再戴着微笑的面具融入群体,而是以真实的自己去生活、去获得生命的活力。
最打动我的,并不是影片是否提供了所谓“正确答案”,而是它真诚地把问题摆在观众面前,让我们看到——在现实里,不同的选择都各有价值。
无论是为了靠近主流而植入人工耳蜗,还是坚定守护手语与其文化,本质上都是与世界并肩前行的方式。
不“standard”的人,也可以挺起胸膛,活得精彩。
虽然影片仍在长线放映中,没有正版线上资源,看起来也难有机会引进大陆公映,但我仍衷心推荐:等它线上上映时,一定要去看一看这部“不 standard”的电影。
在维也纳一年一度举办的Red Lotus Film Festival看的,是一个我之前从没有深入了解过的群体,在日常生活中也鲜少注意到。
在看电影之前甚至没有想过我们中文语境为什么会叫做“聋哑人”——生理机能上,耳朵无法听见的人,仍然是可以发声的;但是对于ta们来说,是无法听见自己和身边人发出的声音的,这意味着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参考。
这也是电影中为什么使用手语 VS 使用口语两类人的冲突。
电影不仅试图表达接受自己、用自己享受和放松的方式表达自己,也试图让故事主人公追寻自己想追求的事业,两种意义上的见自己。
电影中常常会利用音频:展现主角无法听到任何声音的绝对安静、用白噪音渲染潜水等时刻、模拟主角带着人工耳蜗的噪音时刻,这些时刻都能沉浸在音乐带来的氛围中。
电影的主题曲也很好听:What If (Theme Song of Movie "The Way We Talk")!
最后一个华点,在女主提到,当自己学习口语发音不对时,妈妈会用衣架打自己,我感觉我都是“麻木”地一笑了之了,对我来说电影希望达到的笑点效果达到了;但是现场有些“格格不入”的惊呼声让我马上意识到,这样父母对孩子的“暴力”在这边应该是犯法的程度了。
影片讲聋人的身份认同: 如果一个人做了人工耳蜗,能有七八成的听力,又会手语,那他/她究竟是聋人还是听人?感觉香港人更会有这种身份认同问题的敏感度。
记得有一个剧情,做了人工耳蜗的“宣传大使”在台上演讲,讲到“愿科技发展,大家都做人工耳蜗,今后再无聋人。
”底下的聋人观众愤而离去。
我一开始还不理解这句话的冒犯之处,但是后来感觉类似:“愿大家都学普通话,以后再无少数民族。
”男主角(之一)在拍完人工耳蜗宣传大使的影片之后,对女主角说:“我刚才说什么你是不是听不见? 没事,我有时候也常常听不见,只能傻笑。
”之后在听映后谈的我突然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听不懂粤语也只能傻笑。
说到这部影片真正的魅力之一,声音,影片常常在有声与无声,在正常与模糊间切换,真正“来到聋人的世界。
”助听器会放大环境中所有声音,且声音带着类似广播的噪声;女主角说话带着聋人特有的扭曲;角色打手语交流得看字幕;摘下助听器的部分世界一片安静。
所以这部影片正常的台词很少,大部分都是看字幕。
不得不说的是影片把手语拍得很好,从“很有feel”到“欢迎来到手语的世界”都很有意思,在天台上看底下小小的“行人”和“行车”更是很美。
这并不是一部悲痛的影片,相反其中有不少幽默的片段,放映的过程中常有笑声。
主演的演技都很好,聋人是真的聋人演员,在映后谈还为演员准备了手语翻译。
聋人演员说在香港听障人士中心(好像是这个名),排队取号旁边写着标语:“请留心听号码”,有点黑色幽默了。
好莱坞前几年还拍了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健听女孩》,我感觉在声音的运用上还不如这部片,但是总体上成熟得多。
例如这部片观感上还不那么统一,白天就一副缺乏饱和度的滤镜,其他时候滤镜又变了,有些镜头缺少沉浸感。
本片没有泛泛刻画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不便和外界对他们的误解歧视,而是聚焦手语这种语言,从语言和自我之间关系的角度表现手语对聋人的重要性,助听技术永远不能取代手语。
如子信所言,“手语是我的母语。
”,而母语永远是表述自我最有效、最自然、最深刻的途径。
拒绝手语的正当性,就是拒绝聋人的存在本身。
不能自由地使用母语,意味着人与最真实的自我之间是分离和割裂的,如同素恩最开始的状态。
电影中深海与潜水这两个意象同主题表达融合得很好,除去聋人的日常体验类似潜水之外,“海水”与“羊水”之间具有隐秘联结,“潜入深海”有着“回归自我”这一隐喻意义,因此素恩学习手语、深入大海(从怕水到学会游泳再到学潜水)、找寻自我这三样经历在影片中是同步发生的。
然而,保持自我与寻求社会晋升在影片中却构成了矛盾。
因为,那个最符合自我的“语言”,并不一定能帮你融入到社会当中,素恩在职场中的困境,实则是边缘和弱势群体共同的困境,无论身体不便人士、少数族裔甚或是女性,他们都没有办法熟练地运用社会主流的一套“语言”,因此他们总是被排斥在文化环境之外。
在这里,手语象征着自我,人工耳蜗象征社会的要求,子信一直坚定地捍卫自身的主体性,然而却在世俗层面处处碰壁;素恩想要继续留在大保险公司里成为精算师,就必须得忍受压抑自我的环境,并且戴上对她而言并不舒适的人工耳蜗。
同时,除了外部的困难之外,探寻自我这件事就内在而言也是困难重重。
影片末尾,素恩因急于潜水而差点溺水身亡的经历,我认为可以看作是象征探寻自我这一行为的内在困境。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从没想过科技助听和手语之间是如此对立的关系,也没想到科技助听技术在挤压手语的生存空间。
但说实话,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仍然天真地认为助听技术和手语之间不是不可调和的,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每个聋人都可以像Alan那样,既能使用人工耳蜗,又能讲手语。
这也是我感觉这部电影比较遗憾的一个地方,对Alan这个角色的生存体验和内心世界几乎没怎么表现,简单粗暴地把他刻画成一个爱情上的败犬了。
这样类似的毛病比如母女矛盾解决得很潦草、比如收尾拖沓、比如探寻自我这一主线表达得并不完整等等还有不少,但是所有关于聋人生活的部份表现得都很好,教学手语那段也很浪漫,所以瑕不掩瑜吧!
最后想说,聋人和听人这两种表述方法真的好棒,聋人就是聋人,听是一种特质,聋也是一种特质,没有什么值得羞耻和避讳,你存活于世上,你就是世间的正与常。
影片的主角是三個不同狀態的聽障人士:接受人工耳蝸手術加倍努力成為「正常人」的素恩,穿梭於「聽人」「聾人」世界游刃有餘的 Alan,和抗拒任何助聽科技堅持打手語的子信。
这拿影后搞笑呢
7/12/2024 @ PREMIERE ELEMENTS。修平係一個好善良既導演 // 鍾雪又用自己既演技令我覺得佢係一個好有可塑性既演員,小朋友演員好出色 // 音效設計完全明白點解會拎到提名 // 但節奏真係偏慢,中後段既疑似三角戀真係大可不必
这是一部非常舒服的电影。就如同影片音效多次模拟听障人士听到的声音,整个故事也是从听障人士的角度来讲的,讲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努力、他们的选择,不带怜悯或者评判的眼光。叙事很流畅,演员表演非常自然,连儿童演员都贡献了非常生动的演出。看了电影以后,我有了强烈的学习手语的愿望。手语真是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身份认同的故事。不过我没想明白的一点是,如果有一天人工耳蜗技术已经很发达了,这个问题还存在吗?(还是说我想得太简单了…?)小演员好贴,演得好棒。游学修也挺有魅力。看到最后有种怎么还没结束的感觉…女主对着夕阳打手语很美
还行
钟雪好,俩男的就是俩男的。对于听障人士的塑造比《听见两个世界》里好太多了(。
當Sophia用手語打出「當我打手語時,我才覺得真正在說話」時,我完全無法收住眼淚。她從小被要求學口語,融入「正常人」,最後選擇和子信學手語,融入聾人朋友社群,其中的掙扎、曲折遠超想像,她的叛逃在她義無反顧遊向海水那一刻達至頂峰。黃修平導演並未以悲情的視角展現聾人的處境,而是勾畫了三個面臨不同家庭、身體狀況和機遇的活生生的人,探求一種共融、和解和平衡的可能。奇妙的是,今天打車去影院的路上遇到了一位或有聽障的司機大哥,回來的公車上又目睹了身邊一位開著視訊打手語的聽障人士。一切好像有所呼應,也或許是有所留心後,生活裡被忽視的部分才浮現。
如果作为听人不曾亲身体会聋人的处境,那这部电影完全做到了处境的「通感」,足够真切、细致地点出也许被忽视的困境,却又可以传达如此普世的情感价值。「科技足够发达就可消灭聋人」完全颠覆了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本意,其荒谬之处在于所谓融入「正常人」的姿态是多么高高在上,极端到不允许学手语的做法完全是剥削。听到从来都不是终极目的,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才是。影片提出和散发的批判角度,是真的融入到聋人群体的,可以看得出背后巨大的人类学研究,可以看得出主创真切关怀的诚意。钟雪莹的表演在看似平淡中传达出奕奕光彩,是去剥削化/去凝视化,真正走入角色内心处境的细腻表达。也许我们从来都不需要去融入「正常人」,真正需要做的是去除任何被赋予「不正常」的污名,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都应该接纳最真实的自己。#英皇銅鑼灣 主創映後謝票場
三人关系的镜像/倒影设计虽不乏匠气,又使本片不再囿于议题的展演,形成抽象的政治关系隐喻,关于同盟内部如何平衡支持与反对、分歧与共识、接纳与对抗的声音,以争取共同的福利
电影确实让人对学习手语、理解聋人有了很大推动作用,但回到故事本身,设定刻意地用三类典型的人去简单描绘这个问题的矛盾,还安排这三人有类三角恋的关系,虽然表现得比较隐晦,依然有点尴尬…故事发展有点缓慢,女主角的转变却比较突兀,如果说是受到工作公司的刺激,不想当“吉祥物”,那难道读书这么多年,围绕身边的几乎都是健听人士,就没有受到过冲击吗?上班才几天,因为看到公司网页的宣传,加上自己没能做到精算师的工作,又有人带着手语走进她的世界,所以突然就想着改变了?说来也有些让人难以信服,仿佛某种程度上带着有色眼光去看健听人士,女主角毅然确认了自己是聋人…游学修表现自然,也有一股少年气,很好看;钟雪莹看得出来很用心琢磨这个角色,眼神和说话方式都很努力去塑造这个角色,但都离“最佳”有点远…小朋友反而演得非常好!
香港是可以拍很多新视角的题材的@圆方
2025.01.26观塘B+ CINEMA优先谢票场。钟雪莹灵动的面部表情与手语表演像蝴蝶一样轻盈但有力,用电子音、音量渐变、轻度耳鸣等多种音效表达三个不同程度的听障人士所体验的世界和交流方式,并巧妙地用音效引导观众代入三个角色的生活视角,宛如初春第一缕阳光温暖人心。
非常非常惊喜的一部电影,和预期完全不同,先开始真的以为又是那种温情励志的影片,结果是描述聋人的真实困境,要自由自在地活,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其实对所有人都适用,有些障碍不是靠努力就可以跨越,承认不同或许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生活的开始。
精简一点会更好,空镜头没啥意义可以不要
真是一部灵动的电影,就像素恩说“手语的每一个字都打进了心里,人生第一次觉得自己真正在讲话”,而我也第一次真正的进入了手语的世界,才知道之前的了解是多么的教条和刻板,钟雪表演太棒了。#BC旺角
剧情很好,含义不错。演员也演得好,剪辑和音效也好。
❶前幾天看到threads上有人開玩笑,說近幾年的香港電影都是在拍鏗鏘集😂,這部也是鏗鏘集+1episode,不過research做得很用心。❷我家裡也有親人是聾啞人,電影著力表現得聾啞人日常生活、情緒和語言,在我看來卻很陌生,有些慚愧。明明離我很近的人,我卻要在電影院裡了解他們。
belong to a society
永远做一个美好、乐观、阳光、向上的人,不管生活中遭遇了什么,都能勇敢地带着自己走出困境,走到太阳底下,沐浴阳光,与不幸握手言欢,拥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