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生在山东的鲍某某性侵“养女”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养女”多次自杀的经历、报案无果的遭遇、犯罪嫌疑人鲍某某特殊背景更是让人不禁感叹儿童性侵案件取证、处理的难度。
根据“北大法宝”司法案例库,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共有儿童性侵案1.7万余例,而官方认定的儿童性侵案件隐案率是1:7,也就是说,1起被揭露的儿童性侵案背后,必有7起沉默不言。
在数据背后需要值得关注的是,除女童外,男童的保护更是存在低曝光、低数据的盲区。
强制猥亵罪由“妇女”扩大至“他人”(男性)是从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
此前,除幼女外,猥亵儿童罪的保护对象只适用于14岁以下男童。
据“女童保护“统计,2017年600多名受害者中,男童被性侵的有58人,占比9.57%。
2018年男童受侵者占比4.26%。
面对性侵之灾,不论是男童或是女童,都会受到破坏性的心理及生理双重伤害。
儿童性侵作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难题,面临的是道德及法律的双重困境。
2020年1月14日,74岁法国前神父普雷纳在法警搀扶下出庭,接受其涉嫌长期性侵男童案的审判。
(图片来源:法新社)“普雷纳神父性侵案”是全球著名的神父性侵儿童案件之一,涉案犯罪人普雷纳神父现年74岁,他被指控在里昂郊区担任童军辅导神师期间(1971年至1991年)性侵70余名少年童子军(男童)。
该案件自2015年首次公开上诉至2020年正式裁决共耗时五年之久,期间本案持续受到法国乃至全球媒体、宗教人士及百姓的关注。
与很多案件不同,普雷纳神父并不逃避自己的罪行,他从一开始就承认自己的性侵行为,而面对如此铁证,此案在今年(2020年3月16日)才终于得以宣判,普雷纳神父被判五年有期徒刑并剥夺了神职权力。
这桩案件还使当地总主教了菲利普·巴尔巴兰(Philippe Barbarin)因包庇罪被判6个月有期徒刑。
“普雷纳神父性侵案”能成功宣判,离不开法国10个家庭不畏权势的挺身而出、持续多年的努力抗争。
被神父性侵的人们组成了“不再沉默”组织,他们互相分享遭遇,在组织blog上写出自己的证词,互相鼓励、互助。
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将这一真实事件编成电影《感谢上帝》,影片并不仅仅是展示性侵之恶的法国版《聚焦》,也不是记录上访、声讨过程的《M先生》,而是真正从受害人的角度出发,深刻、冷静、真实地反应被性侵者的心理状态、家庭问题及持续性的伤害。
《感谢上帝》上映前就受到来自天主教会的阻拦,教会律师为了避免神父案件审判前的舆论过热而控告欧荣,希望推迟影片上映。
所幸在严格的制作流程下,影片及剧本在拍摄前即经过制作方律师审核,教会律师的诉讼除了引起舆论哗然外,并未对真正上映有所影响。
该片于2018年上映,并荣获第69届(2019)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真实的虚构,结构及人物处理
欧荣为了拍摄《感谢上帝》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他与“不再沉默”组织的大量成员及其家庭,包括被性侵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孩子等进行深入的交流。
在发现该案件具备人物成长路径不同、犯罪情节多样、人物家庭复杂等多重因素后,欧荣决定拍摄一部故事片,而非纪录片,他要塑造自己的核心人物及故事结构。
欧荣在本片中设立了三组被性侵人物,他们分别是富人(亚历山大)-中产阶级(弗朗索瓦)-底层平民(艾曼努)。
亚历山大:百分百的坚定教徒作为案件的第一告发人,亚历山大出生于天主教家庭、父母与性侵神父是好朋友,自己的妻子在神职学校教书,孩子们接受洗礼。
面对亚历山大被性侵一事,父母的选择是不想在亲戚朋友、熟人面前丢人,所以沉默不提。
即使亚历山大成人后与父母提及此事,父母还会怪他旧事重提。
亚历山大带有一种神秘的忧郁与踌躇,他总是要不停的思考行动的利弊和影响面。
亚历山大在解决问题时首先选择相信教会,他在看到性侵自己的神父还在与孩子相处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不停的与里昂地区总教主沟通,希望神父可以得到教会裁决。
在等来主教无限期的拖延后,他才不得已选择了报警告发。
亚历山大代表了来自保守家庭坚定的宗教信徒们,他们在宗教体系之中而遭受来自信仰传递人的迫害,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反而促使他们以对宗教更加坚定的信赖和支持(如让孩子们都信教,上教会学校,通过宗教内部不停上诉等)来换取宗教内部的支持。
体制给社会中的亚历山大们带来的创伤虽与体制倡导的信仰相反,但却更加坚定了信徒们对体制的维护,这是多么的讽刺啊。
亚历山大的觉醒,也是宗教内部在新时代思想中反思的局面。
弗朗索瓦:乐观而坚定的斗士相较于虔诚的教徒亚历山大,弗朗索瓦更加现代化也更加乐观、坚毅。
他的父母是第一个站出来职责神父性侵行为的,并在发现劣行后马上帮助他退出了童子军活动,停止再次受到侵害。
弗朗索瓦在抗争神父的道路上有点子、有手段,不仅会想新闻点、制造话题;通过互联网集结互助群体、形成舆论阵地;还积极联系各界人士以争取抗争基金。
在弗朗索瓦与辛勤斗争的五年里,他的父母、妻子一直坚定的站在他的身边、出席他所举办的所有活动,鼓励他、并为他献计献策。
弗朗索瓦代表了不幸而幸运的人群,家庭内部的保护及支持是他英勇斗争性格的依靠,成为他坚定地反对宗教体制的内部动力。
这种向阳而生的乐观是经历心理创伤的人群最难得可贵的幸运。
艾曼努:懦弱的追随者、社会的边缘人艾曼努是懦弱且敏感的,性侵造成的心理伤害会使紧张的他突发癫痫病、而生理上的问题是他心头永远打不开的结。
他得知“不再沉默”组织后,焦虑到深夜才给组织者弗朗索瓦打了电话,想诉说自己的遭遇却说不出口,只能痛哭不止。
作为智商超群的“斑马”,艾曼努并未在学业或是事业上有任何建树,而是任由自我堕落沉迷,性侵的阴影使他无法专注地做任何事。
艾曼努成年后质问他的母亲,为何当初得知神父亲吻自己后并不阻止,而他母亲在当年选择回避此事,因为“神父会亲吻每一个孩子”。
但当艾曼努选择加入“不再沉默”组织,发出自己的声音之时,母亲选择帮助他,甚至帮助组织接通每个被性侵人的来电,以偿还多年来内心积压的痛苦。
艾曼努们是被打击到尘埃的,即便天生英才,也无法自立。
在原生家庭的脆弱背景之中,他们所遭受的心灵及肉体伤害是无法抚平的,越聪明敏感就伤的越重。
即便成年后加入互助组织,艾曼努也对人们始终保持警觉;他一心想要证明自己,却无法找到证明的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三组人物中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主角贯穿整个影片,他们是交替出场的。
这部137分钟的影片,当发展到48分钟之时,主角由亚历山大替换成弗朗索瓦,弗朗索瓦的故事叙说到75分钟,亚历山大再次出现,开始双主角并行,待89分钟之时,第三主角艾曼努出现,影片开始以三组人物并行的姿态发展。
几乎每组人物在影片中都占有1/3的比重,欧荣在人物情节发上做的真是四平八稳、不疾不徐,这要是功力浅的导演,估计早就拍乱了。
三组人物中出现的男性都有各自的脆弱,当他们在18岁前(主要受侵犯年龄在8-14岁)遭受来自强大神圣机构的高级职员侵犯时,他们甚至还无法分辨。
他们是在脆弱中挣扎着发言的群体,又有多少人在脆弱中选择沉默呢?
对于性侵事发后很久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所遭受性侵的成年人来说,沉默是一种自愿的失忆,对沉默折和他身边的人来说,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创伤呢?
所以在三组人物之外,欧洲穿插了几个选择沉默的成年人。
他们默默流下泪水,无法承担“被性侵者”的身份。
去英雄化,冷静克制的起落·直面漏洞与问题
在影片中,三组人物看起来都是“平凡”的,欧荣没有给他们设计过多”秋菊打官司“一般的刁钻磨难而凸显他们的伟大,也没有反应多少人在他们的斗争中获得新生而显示他们是英雄。
换句话说,他们是因相同冤屈聚在一起互诉衷肠展示彼此脆弱的老百姓,在重重阻立下,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讨个公道。
现在为了让人物实现某种人设、剧情故意勾人眼泪,而特意设置戏剧化冲突和矛盾的剧本太多了,反而细品欧荣“去英雄化”的、不狗血的处理方式更让人钦佩。
没有英雄主义、没有群情激昂,还能抓住观众、让人踏踏实实跟着节奏看完2小时的影片,还能在内心波澜四起,这是多么强大的讲述故事的能力。
在欧荣看来,剧中人物所做的事,如来自天主教内部和保守家庭的亚历山大能主动讲述自己的遭遇;来自稳定中产阶级家庭的弗朗索瓦能面对社会的舆论压力,走上媒体揭露神职体系当年的罪行;来自社会边缘的艾曼努能向公众及律师展示自己性功能问题,以求得公道;这些事情本身,已经是很英雄的事件了。
通过尽量冷静、克制的手法讲述这些英雄般的举动时,观众反而能感受到个人抗争宗教权势、金钱压力时,所面临的难以想象的困难。
这种困难体现在虽然被性侵者从不同层面与媒体合作;在司法层面不断讨论案情;神父承认犯罪并道歉;但几年过去了,主教和神父依旧稳坐钓鱼台。
是的,有罪的人,始终无法接受惩罚。
这是多么大的神职体系漏洞,又是多么难以想象的社会体系问题。
尽管教会宣称自己是善意的,鼓吹宽恕是它的主要美德,但必然也要掩盖它的丑恶。
而从另一面看,教会内部神职结构在其本质上来说,也不具备替信徒伸张正义的能力。
在普雷纳特神父与亚历山大的会面中,神父并没有祈求亚历山大的原谅,神父阐述了自己的精神困境,认为自己也是受害者。
他并不认为自己犯罪了。
当神父在警局与艾曼努见面时,教会的上级主教要求普雷纳特神父去请求受害者的宽恕时,我们瞬间可以去反思宗教本身的这种宽恕方式,这种看似是教会的核心价值在神职人员是犯罪者情况下的讽刺性。
这种宽恕的请求对受害者和观众来说,绝对是不能接受的。
宗教的核心价值在这种宽恕面前变了味儿。
因此,即使司法的正义和人们的努力促使神职人员接受审判,而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对于受害者而言是永远的痛苦,且终不能得到谅解。
记忆的闪回:儿童面对性侵时的困境
记忆,让观众直面恐惧导演在故事讲述中穿插了很多闪回的画面,让观众直视一个个被神父带走的孩子。
是的,观众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要被性侵了。
与被性侵人物在长大后要经过内心挣扎极其痛苦下才敢于说出真想不同,神父对年幼的孩子是如此轻而易举的就完成了性侵,孩子们在面对即将发生的悲剧时又这么缺乏抵抗能力。
闪回带来的恐惧和紧张与现实中的抗争气氛形成反差,为斗争的必要性带来紧迫感,而一年一年过去,神父依旧没有被送上法庭的结局更加强化人们对宗教体质的质疑,也加深观众对青少年性侵的痛恶。
可想,在宗教国家如此拍摄该题材,是导演自信和强势的表现,我仿佛能听到他隔着屏幕对神职系统和观众们高喊“快醒醒吧!
一起战斗吧!
”闪回,儿童性问题的困境在闪回之中,导演展示了孩子们的困境在哪儿。
在观片之时,我也在问自己,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知不知道什么是性侵,是不是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由其当我面对权势高压之时,如何解决即将面对的困境。
我迷茫了。
看着一个一个被“神”触碰的脸庞,我内心出现了跟他们一样的不知所措。
孩子们希望在人群中获得好感,更希望从大家都尊重的人那里获得肯定。
这种希望给了生活中高权势、高威望的罪犯一张保护伞,使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下手,在影片中,被选中性侵的孩子在幼年时反而有种被神选中的错位感,而长大后他们不敢承认被性侵,也来自于当年配合产生的内心羞耻感。
另一方面,可以在孩子们中选择被性侵对象,也满足了高权势罪犯在孩子们心中高高在上的定位满足感。
弗朗索瓦的父母不许他和哥哥参加童子军后,哥哥很气愤,因为他失去了跟小朋友们玩耍的机会,哥哥反而怪弟弟多事。
年幼的弗朗索瓦也因哥哥的反应产生了罪恶感,他认为是自己害的大家没办法玩耍,因而自责万分。
艾曼努记起是他自己走上性侵场所的台阶,暗房中,面对神父的抚摸,他凝视着神父,眼神并不躲闪。
是什么邪恶力量促使他上了台阶、敲了门?
面对如此庞大的心理、生理、社会、宗教、权势、金钱利益等问题,欧荣清醒而有条理的将问题全部揉进一部137分的影片,这种诉说方式显示出导演恢弘的志向和磅礴的气势。
面对结局的处理,导演也并不急于通过影片给出某个单一的政治性结局,他通过对三组人物的反思和对立神职人员反应的表现,给观众留下更多可思考的空间。
崩塌与重建:人 物 · 情 节 · 社 会
三 组 人 物 的 结 局在我看来,导演设置的三组人物结局是建立在如何自我重建的基础之上。
亚历山大的结局是来自天主教家庭内部的疑问,这同样是来自宗教内部教徒们的疑问,还相信上帝吗?
当神职人员的猥亵行为,是由于他自身功能的失调产生的普遍性问题吗?
是神本身不能对所有民众起到教化作用吗?
抑或神职体系本身是不可信赖的。
这些与信仰本身的关联又是什么?
信仰是不是值得信赖的?
弗朗索瓦的结局代表部分人回答了上面的质疑,因为得不到良性的答案,他们主动放弃了宗教。
弗朗索瓦的最后一幕是开着车与妻子一起回家的温馨场面,使他个人前进的动力一直来自于家庭本身的坚实,以及亲人与他良好的相处方式。
而艾曼努们的未来是充满焦虑的,影片的最后一幕,艾曼努凝视着教堂的方向,扔下一根没抽完的烟,他代表着还未完成自我重建的人群,他们还侵蚀在痛苦的床上之中,像一颗社会的定时炸弹,不知何时会被触发爆炸的弦。
信 仰 的 追 讨
导演安排了大主教巴尔巴兰使舆论哗然的一幕,在记者招待会上,当巴尔巴兰提到很多儿童性侵案已过追诉期时,意外说了句“感谢上帝”。
大家震惊的恰恰是他的表达是下意识的,是大主教对神职人员无法被法律追究时表达出的一种庆幸,在性侵与侵犯、害人与被害之间,主到底保护了谁?
这是导演通过情节设立向神职系统提出的“打脸”问题。
因为欧荣对神职体系如此直接的展示,他不仅遭受了来自天主教会的追讨,还面临拍摄资金上的困难,甚至在拍摄时都不敢到案发地里昂取经,影片拍摄时都不敢使用《感谢上帝》的真实片名。
这让我们再次将思绪从影片本身牵至整个社会层面,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对于具有高权势的社会地位的特殊人群确实存在灰色的保护伞。
这不禁再次让人联想到鲍某某的案件,不论保护伞隐藏在哪些角落,是如何坚实;不论否认与辩词是如何狡猾;希望人们始终要清醒的认识到儿童的错觉和无助,道德的敏感和脆弱,法律的时效和边界。
相信正义,“不再沉默”,帮助同样受到伤害的人,支持捍卫权利而进行的斗争。
小星星们加油!
原文发布于公共账号:影迷羊坨坨欢迎关注哦!
━(*`∀´*)ノ亻!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很多人都在说欧容不再搞奇情drama选择搞主旋律了,挺没意思的balabala 这部电影还挺不可思议的。
观影开始就让我感到特别的不可思议:从电影开始到结束,培耶尔神父作为最受争议的侵害者,无论面对受害人还是警方都坦然承认了他对受害者的性侵。
但就对他的惩处想要获得一个让受害人能平静的结果,抗争者们却还是走了这么远都没达到。
现实中几乎所有性侵相关的案件都在于双方就“性侵与否”的事实,进行初步博弈。
专门去看了新闻资料,培耶尔神父本人也否认了所有受害者对他的指控,相应巴尔巴兰也可能不会得到惩罚。
欧容真的是一个斗士啊……他把荒诞缝到电影里,镜头取景叙事节奏光影配乐没有一丝一毫的煽情,冷静的现实主义叙事手法让观者都觉得太过于真实以至于不太欧容了。
结合真实的新闻看才能直观的感受荒诞。
“电影里神父居然会承认性侵了?
”“电影里神父承认了却没有得到惩罚?
”培耶尔神父在欧容的电影里都只是一个导火索。
欧容假托“一个坦诚的性侵犯”所真正嘲弄憎恶的是巴尔巴兰主教所代表的横跨了数百年的宗教机构,虚伪纵恶,假仁假义,腐朽无知。
其他特别细腻的人性闪光点,结社存在的问题,场面调度之类的就不说了,总之这还是个体对抗庞大机器的一场斗争,理性也能从中彰显出来。
在刷碗的时候想到了欧容的奇情与他这部好像没那么特别的作品。
纯粹其实也不纯粹,电影是他主观印象的反映,但他的责任感和他的艺术技巧可以在他的表达里并驾齐驱,而用不煽情去鲁莽轻易的毁坏一切。
目前看到新闻说神父还是被判有罪,但是宗教更向上阶层的地位还是难以触动,道阻且长啊。
总之欧容永远不让我失望。
Bestowed with the Jury Grand Prix in Berlin, François Ozon’s BY THE GRACE OF GOD is an ardent reportage of the topical and contentious real-life case of pedophiliac Catholic Priest Bernard Preynat (Verley, remarkably telegraphing discombobulation and a semblance of guiltlessness) and gleans a trifurcate narrative retailing the stories of his three now grownup victims, uncharacteristically and methodologically unostentatious, viewers may detect kindred spirit of Tom McCarthy’s, equally if not more, restrained and level-headed SPOTLIGHT (2015), also wrestling stoutheartedly with the tabooed and egregious clerical misconduct. First we meet Alexandre Guérin (Poupaud), a 40-year-old still practicing Catholic, a successful banker living in the easy street with his wife Marie (Petit) and their 5 children, there is no vested interest in Alexandre’s resolve to save children from Preynat’s hands when he finds out decades later, the latter is still in practice. But in the thrall of his religion, all he wants is to have Preynat defrocked, whose admission is overtly confessionalbut repentance is wanting, only to be dismayed by the Church’s institutionalized compliance of the immoral act, and unabashed procrastination and inaction, which leaves him rush from pillar to post, anyhow, he is the first one to officially file a complaint which instigates the ripple effect.Next in line is François Debord (Ménochet), now an atheistfamily man, who intrepidly buckles down to not only expose Preynat but also crusades against the corrupted institution and knows how to operate the media-savvy approach that can effectually pressurize the church into admit its own flagrancy.While both Poupard and Ménochet take the unsavory affairs in their vehement strides, but their characters seem fine in spite of the unspeakable abuse, it is our third protagonist, Emmanuel Thomassin, played by Arlaud with an efficient fragility both physically and emotionally, vividly casts light on the poignant aftermath without sensationalizing it (a traumatic bonding with his girlfriend, intermittent seizures, and a startling crooked member, etc.). Also the disparate attitudes of the three men’s parents persuasively attests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respective post-trauma adaptations.A self-possessed triptych sedulously pieces together a scandalous transgression with continuing repercussions through pedestrian daily activities, BY THE GRACE OF GOD (which refers to a thought-provoking faux pas in the film), does not habitually comply to Ozon’s usual stylish conceit, but this switch of method does indicate a cardinal signal that he has eased onto a more protean stage of filmmaking, never predictable, but excitingly fecund.referential entries: Tom McCarthy’s SPOTLIGHT (2015, 8.3/10); Ozon’s THE NEW GIRLFRIEND (2014, 6.9/10).
前几年的聚焦里几个怀揣使命感的媒体人撕开了百年圣教的遮羞布,虽冰山一角,却影响可怖。
这次视角转向踏上漫漫追诉途的受害者,镜头克制,情绪平稳,亚历山大线的往来书信算是提振了节奏吧,提告引出的弗朗索瓦让我看到了法兰西人民的自由精神,由其引入的媒体发酵让片子热闹了一会儿,出离了欧洲味道,最后因“不再沉默”走出来的伊曼纽尔才真正呈现了一个立体更有张力的“受害者”形象,无论是暧昧情欲的暗房还是丛林隐蔽的营地,黑处冒出的猥琐的神父真是让人身心不适,瞬间跳出趴在厕所门的大头。
上帝的至上赋予了传教者凌驾于教众的绝对权力,有时想想欧美人士的自由民主又有几分是打着上帝之名?
神权和人权在其世俗社会里如何平衡?
从斗争走出教会走向更普世的道德法律,早该审视这个运转百年的庞大机器哪里失灵了,少数教徒的叛教倒逼整改显然是蚍蜉撼树,寄希望于教会内部审视也收效甚微,从受害者联盟到监督性社会组织,不晓得多少个年后这个体系会轰然倒塌呢?
突然想到19世纪中期马恩提及的徘徊在欧洲的共产主义幽灵,以科学社会主义之姿扛起了无神论的大旗,之于宗教也是一只拦路虎了。
虽不在同一个信仰体系下,但片中一些受害者遭遇的来自亲人的背叛让人抖然想到几个疯狂时点,尽管他们释放出的最大恶意只是冷漠而已,但沉默也是致命的罪行吧。
当然从头至尾阴冷昏暗色调让人感觉温暖的也是家人的支持和爱呀,虽然之后又牵连出一堆苦涩。
片里有关神教的建筑、仪式镜头都让人倍感压抑,如亚历山大叙述走上右边旋转的楼梯,弗朗索瓦走在旋转的楼梯,伊曼纽尔在教堂高耸彩绘窗的掩映下向上步入黑暗。
可笑的是施暴者态度“诚恳”地全盘接受所有指控,揣着受害者的标签,以不幸的病患之名,不受控地持续施暴多年,最后再借追溯期满做令箭,企图逃脱所有法律的追责,想必他的上帝早早地宽恕了他。
🎬《感谢上帝》——无法忘记 不能原谅
🌟亚历山大虽然家庭美满,但是有着一段灰暗记忆,曾经在童子军时期被信任的神父猥亵,直到看见猥亵他的神父仍然和孩子们接触,害怕孩子们收到伤害,选择寻找曾经遭受同样伤害的受害者勇敢地站出来。
🍃整部影片都很平静,没有激烈争吵,但是更让人绝望亚历山大从小的经历告诉父母想得到帮助,但是父母没有反应,长大后更是指责男主的勇敢;和神父面对面谈话,希望神父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束后还要手拉手一起祷告,可以看出男主十分抗拒接触,因为没有办法忘记,也没有办法宽恕;整个教会都知道这些罪行,但是没有任何作为,以前只想教会内部解决,但是忍无可忍随即起诉控告。
弗朗索瓦比起亚历山大更加愤怒,成立协会,让受害者发声,给案件制造舆论压力,希望神父以及教会马上得到审判,从小的经历让他也放弃了信仰。
艾玛努尔比起亚历山大和弗朗索瓦从身体到心理都更加痛苦,情绪一激动就会全身抽搐倒地,虽然也有支持自己的女友,但是情绪经常不稳定。
亚历山大和弗朗索瓦的出现给了他希望,带来了光,尝试正常的生活。
🍂教会在记者见面会时,不小心说出心里话:“感谢上帝,所有这些诉讼,时效已过”这简直荒谬至极!
最后结尾亚历山大的儿子问父亲:“你还相信上帝吗?
”亚历山大还是教徒,但是弗朗索瓦因为被神父性侵,已经放弃信仰。
不管是亚历山大还是屏幕外的我们这个问题都没法回答。
其实很多受害者都无法站出来说出自己的经历,一直活在阴影里,也无法正常生活,虽然结局没有神父和教会是否受到审判,但是我们需要站出来发声勇敢的人们
🎥
平稳主线之外的凛冽高光。
欧容的电影总不乏克制又蔓生的奇情。
《弗兰兹》身后,愧疚的士兵微微颤抖着编织出温煦的往事;从臆想的偷窥到真实的介入,少年嘴角带笑完成《登堂入室》的入侵;逝去挚友的嘱托成为《新女友》琵琶遮面的前奏;《花容月貌》的少女在各取所需的温存中摸索身体深处的空缺;回忆是《时光留驻》中渐冷的夕阳;诡谲是《双面情人》从孪生到寄生的郁结和释放。
而这一次,故事的起因是天主教会神职人员性侵未成年人的丑闻,哪怕实在要说是一种“奇欲”,也绝无意趣,只是令人发指的罪恶肇始。
这样的选题作为立场鲜明的斗争声援无疑令人振奋,但同时也消减了电影本身(相比欧容若干前作)在叙事上的曲折幽暗与妙趣横生。
我们对事件本身的惊骇和对于受害者的共情,早在观看影片之前就已经被铺天盖地的报道与数据激发乃至“消耗”。
况且,同一题材已有2015年《聚焦》等影片珠玉在前,尽管视角不同,但在一些扣动情绪扳机的关键节点上却有重复。
比如在影片第一段受害者自述时,亚历山大颤抖地讲到“被选中”的喜悦和“我们之间有了小秘密”的哄骗伎俩,并痛苦地陈述几乎将神父视同于“祂”的感受。
观者当然能够再一次共情,但更多是一种点头默叹的确认,那种初次听到的震悚和唏嘘却不可能再次产生。
当然这种细节上的雷同不能说是机械复制,只能说,受害者相似的耻感和与之相对的加害者的卑鄙还不断在世界各个角落无限反复。
另外,影片所改编的真实事件在拍摄完成时还没有尘埃落定,这不禁让人想到2011年反映聋哑学校老师性侵在校生的韩国电影《熔炉》在上映后引发社会震动,从而推动案件重审并促成“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出台的旧事。
基于此,我们如果暂且不谈电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现实,只从作品的叙事空间内部,即从三十年后核心事件的再议、受害人的协同抗争等“主线剧情”来看这部电影,难免是会失望的。
但,如果所谓“中心”的线索对于欧容来说只是铺陈事件的背景呢?
欧容并没有将三位主人公(亚历山大、弗朗索瓦、伊曼纽尔)塑造成高大勇毅的正义斗士,而是毫不掩饰地呈现他们在坚定神情之外和周遭人事的关系,甚至让“周遭”成为情节真正的高光。
由此,影片最让人触动和思索的部分恰好是比起前述几位直接当事人更加“外围”的人物,比如亚历山大的妻子、弗朗索瓦的哥哥、伊曼纽尔的母亲。
亚历山大的妻子玛丽,从一开始就呈现出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另外几位的妻子或伴侣也都类似),和丈夫的父母对他所受伤害的漠视完全不同。
但是随着丈夫对于此事展现出越发坚定的诉求,她虽没有明说,也逐渐开始表现出迟疑和抵触。
对观众(我)来说,电影以波澜不惊的画外音阅读电子邮件的篇幅多到令人难以忍受;对玛丽来说,亚历山大也像是走失在电子邮件的繁复交涉之中,精神和身体的很大一部分渐渐离开了她、家庭和日常生活。
他需要加害者和整个教会的公开道歉,需要更多受害者说出自己的故事,需要让伤害停止滋长。
这一切所掀起的澎湃潮水却将玛丽也卷入了无尽的漂流。
可她只有一次对伊曼纽尔,而不是丈夫,说出受害者几个字。
她仍然支持亚历山大,支持他所坚持的事,可在一以贯之的背后又是多么疲乏,多么千疮百孔。
弗朗索瓦的哥哥路易,以另一种方式受到侵犯事件的折磨。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受到的伤害可能远比弗朗索瓦更多。
弟弟由于神父的亲吻而受到父母的特别关护,永远是注意的中心;而路易平安无事,很让人放心的样子。
侵害的话题一旦提起,路易就像直接被推到了家庭之外,仿佛父母只有弗朗索瓦这一个儿子,需要加倍投入以弥补他幼时的创伤。
弗朗索瓦发现哥哥并没有支持自己的斗争事业时,异常气愤地说到路易的人生诸事顺利,成年后经济条件也很好,似乎没有理由不去支持受到外界伤害的家人。
可如果对看上去冷漠不近人情的路易来说,自己也是受害者,从小到大的努力和所谓的“平顺”都被视作理所当然,那么心平气和地去支持一个始终投下阴影的兄弟又谈何容易?
最后,伊曼纽尔的母亲伊莲娜,在性格暴躁的前夫看来是将孩子“送入虎口”的母亲。
她和儿子的关系真的很好,但观看时有种感觉,她大概始终都被难以排解的自责感笼罩,也因此不遗余力地进行补偿。
她了解儿子的生活和他情绪的状况,总是关切地询问伊曼纽尔和女友相处得怎样;她是儿子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亲人和紧急联系人,甚至不顾年迈主动接下了为组织接听电话的繁重任务。
儿子终于有了一项可以托付的事业,阴影带来了人生的光亮,是很让人欣慰的吧。
可当儿子问,当时得知侵犯发生后为什么没有马上采取行动,她却又有些支支吾吾了:我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
这时突然响起的电话成了母亲的解救,就像她在三十年来出于愧疚所做的一切,都是填补罪责的粘合剂。
在活着的时候都要一直弥补才好,毕竟这一切都是我造成的啊。
她一定是这么想的吧。
还记得影片中亚历山大劝自己同为受害者的朋友也来作证,朋友犹豫了,因为妻子一家会反对的。
后来这位朋友改变主意答应作证,并说,这是他自己的人生,不是妻子的。
亚历山大释然地笑着,似乎肯定了朋友的果决。
而欧容却用了整部电影来反观这句话,是否真的像当事人说出它的神色那般释怀和凛然。
谁的人生完全是自己的呢。
《聚焦》给人的感觉是阴天走在上班的路上,日复一日的使命无限延展;《感谢上帝》似乎在呈现云破日出的过程,但像冬天正午的晴朗,有光,却并不驱散严寒。
感谢上帝从柏林的主竞赛单元就一直列为本年度的年度期待之一。
真的爱欧容,他“纪实化”的镜头下竟拍出了潮水般的澎湃。
堪比四两拨千斤,大量的旁白和叙事化的剧情推进初观感可能有点儿闷的错觉,但一到后半程,就忘乎所以感觉两个多小时的对白其实暗流涌动。
讲性侵,边缘群里的案例这里面特别多的案例《聚焦》《开战》《每分钟120击》,尽管珠玉在前,但是“恋童癖”“神父”这些敏感又带走庄严肃穆色彩的话题在欧容的镜头下显得不那么紧张,平淡中充满着力量。
叫人怎么你不爱欧容。
当然,看欧容的电影,还有一个最大的福利就是,颜值永远那么高这位算是这位类型片导演的一些个人标签吧。
《感谢上帝》题材在欧容的作品中,虽然稍显“主流”,但这则故事中通过3位男性受害者刻画出来的社会群像描绘,抽丝剥茧中方见高级。
本次摄影和剪辑因为题材的限制,没有太大的亮点,但整体成片不错,柏林的奖还是值得,总的来说,稍逊《聚焦》
“教会蔑视失恋的神父,胜于蔑视猥亵儿童的犯人。
” ――《婚外――另类女人的历史》
欧容总是很讲究构图,波兰斯基的电影也有过这个构图。
昨天看完冯提尔的《此房是我造》,同为2018年电影,《此房是我造》在戛纳电影节首映,而《感谢上帝》在柏林电影节提名,这应该是2018年备受关注的两部艺术电影了,而且两个都是我最最喜欢的导演他们的风格不甚相同,冯提尔更为大胆,无论是《黑暗中的舞者》《女性瘾者》《此房是我造》甚至包括把戏剧搬上电影的《狗镇》,我觉得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present”,呈现。
他的影片不一定遵循戏剧式套路,尤其编剧神作麦基《故事》中尤其强调:不要大量对白,不要大量旁白!
这是最low的!
这就是“故事”。
好莱坞电影多倾向于故事。
但是欧洲电影大师,非常喜欢呈现,经常做些违背电影套路的事,比如大量的对白和旁白,不遵循戏剧结构,跳接..冯提尔的《此房是我造》就开启了“话唠”模式,而欧容从不话唠,他喜欢用镜头讲故事直到刚刚!
看了这部《感谢上帝》!
上面的结论被推翻了!
开篇的大量独白,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看的我非常的激动,可能这种手法不太讨观众喜,但我是喜欢极了。
我喜欢的大多数导演都比较话唠,伯格曼 费里尼 戈达尔 多兰 伍迪艾伦...甚至昆汀在2019《好莱坞往事》也使用了大量的独白至于内容上,欧荣的电影常聚焦性与两性,这部也不例外。
包括冯提尔,波兰斯基,他们的作品都有相同的母题――关系。
而关系,正是人的呈现其本质的空间。
《婚外――另类女人的历史》中讨论形形色色的两性关系,专门用一章讨论的神父的亲密关系我们不是基督教信仰的国家,所以可能没有太大的共鸣。
《婚外――另类女人的历史》“教会蔑视失恋的神父,胜于蔑视猥亵儿童的犯人。
”
这是这一章的最后一页
“一个小男孩在非常尴尬的情形中出生,以至于只有相信他是被神奇的(即处女生子)怀上,才能把他从非婚生的罪名中救出,教会就是在这个真理和神秘的基础上被建立起来的。
”在寡姐被提名的《婚姻故事》中,也有相似的台词:
性侵只是事件,离婚也是事件,“亲密关系”是其中的核心几千年的宗教文化或孔孟文化带给我们的不舒服的性观念,伦理观念,我们就没有可能再对自己教育吗?
今天看到一个回答,犹为感动:
仔细回想一下这部电影,能看到许多“亲密关系”的缩影关系,关系。
几年前我的心思全放在意义,存在与死亡,是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把我引到了关系上。
再看伯格曼的电影,早年都是有关信仰,存在与死亡,后期也转移到了关系上,拍了写关于亲密关系的电影,比如母女关系的《秋日奏鸣曲》,家庭亲密关系的史诗长长长长长片《芬妮与亚历山大》有评论说伯格曼还俗了,我却觉得他终于发现了人生的真实,世俗的神性――关系。
ps:附上男主这款低调奢华的风衣
开场定格移动出旁白,这还不欧容?
你们对欧容一无所知 在诉讼期的两位角色,从接受到拒绝,有些太程式化了,节奏不太对,那种所谓的《聚焦》感也不强,欧容强在编剧,离了编剧,风格便立不住脚。
沙发上的镜头和《登堂入室》中的很像,也许是同个人演的缘故吧 每次做爱,都是三人性,我,老婆,还有普雷纳,恰恰验证了我的初次影响理论。
似乎作为一个讨回公道事件的过程,反派(如果有)设置的过于微弱或不够迷人。
餐桌上吵架那场还不错,是长子与小儿子的“超越自卑。
” 暗房这种地方,也忒刺激了吧 直到斑马病和他女朋那段,才进入状态。
说到“在空中画个屌”的时候,我旁边好看的姑娘笑了起来。
如果很快进入节奏,把这个变成有相同遭遇的人的聚会,再产生角色之间的关系,不是暴风雪山庄那种,也许还蛮有趣的 你组建了一个很幸福的家庭,我很佩服 夫妻同被性侵,只有共同经验相同,才能真正感同身受 生活除了面包店外,一片空白 最后的分段煽情,大概就是想进行探讨,是否应该相信上帝,应该以怎样的立场相信上帝吧。
Swann Arlaud,Johnny Depp,Hugh Grant,福山雅治,张震,我对不同版本的这张脸没有抵抗力啊
Ozon怎變這樣平庸?電視台法制節目的水平。
靠邮件、电话、口供、讨论展开的维权过程,没有媒体和舆论的剥削,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甚至没有暗流涌动的情绪,欧容摁灭了每一个可能会爆发的火种,几乎制造出一种零度写作的假象,用这种极端反戏剧的方式告诉你,真正的维权过程就是反反复复的例行公事,那是最磨人的部分,也是在天主教势力渗透到每一个毛孔的社会里所必然要面对的,它不讲反抗,也不讲反抗的无力,不去指认某一个恶人和体制,不问正义,不臧否善恶,只在这一切结束后,反躬自问,你还爱上帝吗,连这也只是个疑问句,姑且成其为一种动摇的可能。
欧容抛开了美真是扔掉了自己的天赋
「爸爸,你還相信上帝嗎?」。感謝第一個勇敢站出來的人,感謝勇氣會喚醒沈默、不斷傳遞,感謝正義得到守護,感謝PTSD沒有毀掉每一個人,不感謝上帝。傷害孩子們的也許只始於一個人,而讓人們信仰與信任崩塌的一群人,不是從犯,而是共謀。#SIFF2019
拍得非常工整。冷静,克制,隐忍。前后段线索略显脱节,稍微欠了点爆发,但不失为观感极佳的作品。全场大笑和倒吸一口气的场景,也不失为一个对宗教批判的一个切入点。年轻时深受毒害的友人有话可以说…
再次证明性教育多么重要:不仅仅是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成年人为人父母者更需要接受科学的性教育。否则只能导致成年人把扭曲的性/性别观念强制灌输给子女,从而造成对子女心理层面更大的阴影。同时也证明了,任何看上去高大上的理论/主义,一旦被镀上神圣光环或者被宗教化,就需要警惕。人类最擅长的就是以神圣/正义之名行驶的暴力。
#HKIFF Ozon(少见地)用一种近乎纪录片式的手法从家庭内部出发讲一场揭露神父性侵的metoo运动。只点缀着些许苦幽默的严肃电影,而篇名的反讽直指宗教体制本身,呼应最后儿子的提问,“爸爸,你现在还相信上帝吗?”
丁是丁,卯是卯,拳是拳,肉是肉,欧容四两拨千斤,洞察世间事物本质,剥离情感复杂层次,处理太老练了,当然在谈论巴黎圣母院上空拉线飞机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抖了抖骚。
叙事比较四平八稳,不像聚焦那样有一个调查推进的强力主线,所以略微有一点闷
开篇旁白作为信件叙述载体过渡密集程度令人厌恶,实在是太“突出”,16:9画幅已然很TV,大部分镜头是人物溜达来溜达去...摄影可以说平庸至极,正反打多到令人怀疑是不是电影学院作业,转场配合旁白的镜头组合简直就是法国中产阶级家庭室内装潢广告。表演“中规中矩”地做作,熟脸本身就很多,平到毫无惊喜。欧容拿这个故事去做广播剧radio fiction算了。这个片子完全可以闭眼听全程,偶尔睁眼来看看梅尔维尔的颜,不影响任何剧情理解。仅仅是“中规中矩地拍个电影讲个故事”而已的级别,看到沦落到拍教科书样板的欧容,铁粉失望到翻白眼。(化妆师手也是挺重的,个别场戏清晰可见梅叔脸上的腮红和阴影粉...调色师也是没想救吧...)
容易入戏并且更聚焦受害者内心的群像,尤其是在真实事件仍然未果的情况下,去烘托情绪唤醒关注显得更加容易。后半段Emmanuel的故事明显平行,分薄了原本电影不少主题和注意力,但或许一味展现对抗过程,只会变成另一版本的《聚焦》。感谢上帝,他们在若干年后终于得以捍卫;以恩宠之名,愿不再有人受到伤害。
维护公序良俗作为叙事原动力,和结构一起输出一派压制情绪,夹缠思辨的冷静范,其实很难想出到底是出于立场目的的考量,还是“写诗是野蛮的”的道德准绳,毕竟《聚焦》的轻响闷雷也是雷,那些所谓不可撼动的“无形力量”是人的产物,终究也需要真实社会的判决、制裁、加立法才能反向下沉到可以接触到的视角切口,所以直接把诘问推给金句式形而上思辨,只能说您还真不是德莱叶或者伯格曼。
欧容抛弃了奇情故事、情节剧、不可靠叙述的传统,三个不同身份、不同程度受害的主角在信件间接力,以口述的形式直白有力地重现事件。但大量闪回对叙事似乎并没有起到多少正面作用,三位主角经历的不同没有消减结构上的重复,第三段重返欧容拿手的“创伤与亲密关系”,但在结构和基调的统领下显得力度不足,不尽人意。
神父主教们唯一虔诚的时候大概是:“感谢上帝,诉讼期已经过了”。《聚焦》《大急救》类的主旋律,“我们该一起去祈祷了”对9岁小孩的恐惧,一辈子不停奔跑,希望跑出那些篝火旁的夜晚。“爸爸你还信上帝吗?”,当然信,因为正义又不会到来。台词乱删乱译了又把英文字幕留下,算是审核员的大度(无脑)吧
这是欧容?很失望
宗教势力的危机公关也让艺术家的表达像一篇中立报道。
同性结婚不行,神父娈童可以,性行为不纯洁,偷着干就很爽。从哪个细节能看出便宜都给他们占完了呢?在拍摄期间甚至需要用一个假的片名来防止他们从中做梗,于是“感谢上帝”,大家一起做出了“感谢上帝”这个梗。
赞一下欧容的叙事,三个性格迥异的主角,在不同的时间段出场,深深诠释了何谓“性格决定命运”。同为童年被性侵者,有的人用一生去修补童年的阴影,有的人却能在生活中越战越勇,人生就是这般残酷,这般无常啊。感谢上帝,更要感谢欧容。
2.5 以前还挺喜欢欧容片子里展示出的法国中产独特的尖酸、幽默和诗意,但这些欧容的闪光点在这部更像是一部social commentary里几乎消失殆尽(除了开头的部分有一点关于法国中产被宗教背叛的satire)。节奏太平缓,片长又太长,有一种导演不知取舍的感觉。真的有必要把每个人的背景都清清楚楚交代一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