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一下,本文观点有时间局限性)因为Hagai Levi的《婚外情事》看了一集就看不下去了,所以本并没有很高的期待,结果一口气看完非常喜欢,比英格玛伯格曼的原版更喜欢。
人在现代生活里要面对的问题要比70年代复杂太多了,能把所有的冲突一点点推进掰开揉碎讲清楚常不容易。
我觉得每一集都像一部电影那么好看,几年之后再看可能理解又有不同。
看到有很多人说是婚恋育劝退片,我倒不觉得,大多数人恐怕并不会经历这种在其他基础条件都不值一提的情况下这么的纯粹又复杂的爱情,光是柴米油盐就消耗掉所有耐心了。
我甚至非常羡慕,他们怎么这么有空,有空讨论个体、婚姻、生育、自由的意义啊,他们真的好闲啊。
最初她/他作为完美夫妻被男方指导的学生采访,女方的不情愿全在行为和语言里,男方钝感视而不见。
然后她突然告知他明天就要搬去国外(特拉维夫),因为她出轨了。
他恳求她留下,她毅然决然。
这个阶段甚至是性别倒错。
他伤心隐忍她奔向出轨对象。
再然后她和出轨对象搬回美国,但他俩没有离婚,他幻想她回来复合,但她只是偶尔跟他因为共同抚育女儿再续前缘。
依旧是性别倒错感。
仍感到男性的深情款款。
再再然后他们要搬家,在一场性爱之后,他逼她签离婚协议,最终她说不想离且失业,他说一定要离因为想和其他人要一个孩子必须离,最终两人大打出手后,她失望的签了离婚协议。
最后,他和别人生了儿子(和前妻只有一个女儿),但他已经不止一次出轨,甚至专程带前妻来旧房子过纪念日,他们赤身裸体睡在一起,勃起困难再无性爱,但他们却可以心平气和说一些正常婚姻生活里不曾说过的真话实话浪漫话……对,这就是现实的不能再现实的《婚姻生活》的全部。
可以身体爱着很多人,但在旧爱面前依旧一副深情款款小傻x样。
“爱是常觉亏欠,也是一而再再而三折腾消耗。
”
如果想了解婚姻生活中令人窒息的一面,可以看看《婚姻生活》这部美剧。
关于婚内生活的沉重和压抑、那些固化的相处模式、隐藏的情绪以及两性权力关系,在这部剧中很真实地还原了。
看完之后,我对最后一集的内容很不解。
确切来说,我觉得不应该这样。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还是会不自觉地进行道德审判或者站队。
影视角色或小说人物,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呈现,单纯地用好坏对错等二元论去下判断,其实不有利于我们思考。
对于一部值得深思的作品,我们可以更严肃地看待。
在看第二到四集的时候,我是同情男主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女主出轨。
出轨,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对于出轨本能的憎恨,容易蒙蔽我们的双眼。
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总是倾向站在受害者的角度,给予同情。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剧中男主的形象是温和和隐忍的,显得很“加分”。
可是我错了。
看了最高赞的分集评论,我看到了很多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我肤浅了,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现在只想说一句:男权真是可恶!
在父权体制下,果然男女都是受害者。
然而同为受害者,女性受到的伤害依然比男性要多得多。
剧集和评论分别看了两天,引发很多思考。
被出轨蒙蔽双眼的我,再次感受到女性在婚姻中的艰难和被动。
剧中对二人沟通问题的呈现不是直接和明确的,而是藏在他们的每一次对话与互动之中,需要我们慢慢发掘和体会。
妻子的无力和压抑,是因为丈夫的回避和忽视。
这种状态在婚内很长一段时间是不被意识到的,直到某个临界点。
在婚姻中不被看见,是亲密关系里很严重的问题。
妻子一直迁就和忍耐,无法提供情绪价值的丈夫,却只看到了表面的和谐。
沟通问题带来的压迫感令妻子透不过气。
她的内心充满挣扎,尝试寻找出口。
出轨不是她的本意,但出轨带来的缓解作用,让她得到了暂时的释放,于是她借此决定逃离。
可是她还是慢慢意识到了,这样并没有解决问题。
丈夫面对妻子出轨的事实,从一开始的无法理解、愤怒和伤心,到后来开始尝试寻求心理治疗。
他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这是好的开始,但也止步于此,他依然没有能力触及到这段关系中的核心问题。
妻子后来开始试探是否还有复合的可能,但此时丈夫已经逐步抽离这段关系,忽视妻子发出的信号,并始终把主要责任推到了妻子身上。
一段关系出现裂缝,以及是否还有机会修补,始终关乎两个人。
人会本能地避重就轻,这一点在男性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剧集在第五集结束了,但故事并没有。
维系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很难,更何况是走进了婚姻。
其实可以讨论的还有很多,例如他们有一个五岁的女儿,以及第一集的堕胎。
大家可以去看“段雪生”的分集评论,真的分析得很好。
情绪都是真实的,但行为是戏剧的。
首先,女主人公的车真好看!
奔驰1986年款的 560SL
然后,男主的穿搭真好,尤其喜欢第一幕的这件衬衫。
上述两件东西都很想买。
本文存在大量剧透,请观看完全片后,再来看这篇文字。
《婚姻生活》里的感情是真实的,处理方式却是戏剧化的,或者说是非真实的。
如男主人公的母亲所说:男女主人公都未曾真的经营过自己的婚姻。
看似男主对女主关爱备至,细心呵护,千依百顺。
但事实上,男主在压抑自己的情绪,他似乎有一套标准的经营婚姻的操作规范,在妻子面前严格遵守着,在外人面前保持着某种风度,但在私下,他也有粗鲁、野蛮和低俗的一面。
当然,更加“不堪”的是女主,她贪婪、放纵和没有原则。
整部电影都机会发生在他们生活的房子里,大部分剧情集中在客厅和厨房,他们在这里争吵,在这里做爱,在这里签离婚协议,甚至女儿后来也睡在了这里,而卧室沦为了杂物间。
这里象征着他们的表世界,也就是他们平时互相相处的方式,一切都在一个“公共”的空间里,他们都在为对方表演着自己,舞台就是客厅。
至于阁楼,很显然代表着他们的真实内心。
第二集,男主上阁楼,这里阴暗而脏乱,男主的动作粗鲁而散漫,他挥手扇开了灯绳,用脚踢开了杂物,他在这里工作,但工作的漫不经心,他在这里看小黄图,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是男主的内心世界,压抑,空虚,一团乱。
扇开灯绳
踢开杂物,小黄图就不截图了最后一集,女住找到标注着访客禁止入内的阁楼钥匙,走进了这个明亮而华丽的新阁楼,男主问她这是不是你原来想要的样子,女主答,没这么夸张,但差不多。
这是女主的内心世界,浮夸,奢靡,但更舒适。
华丽而浮夸两个人都有问题,并不是女主单方面出轨才引发的这一系列的悲剧。
他们的情感我都能理解,我甚至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出轨。
但我实在不能接受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或许这就是《婚姻生活》聪明的地方,他用真实的情绪引发虚假的反馈,造成了情绪上的对立。
第一集:上一个镜头两口子才商量好要生下孩子,下一个镜头就是在打胎了,男主在女主吃药的时候满眼的期待,我想他期待的是女主哪怕有一点点犹豫也是个新的希望,但女主没有,不但痛快的吃了药,还同意做长久的绝育计划,而男主仍然选择了“忍”着。
第二集:女主人公决然的情绪下,男主竟然还在想方设法的挽留。
第三集:女主升官发财志得意满,然后又突然想要和男主做爱……第四集:上来就做,做完男主就逼迫女主签离婚协议,然后整部戏的情绪从这里开始走向崩溃,一直到最后的丑陋收场。
第五集:男主在父亲的葬礼之后马上劝说母亲把父亲的死当作一种释放。
这些表达背后的情绪都是真实的,是的,我们人类就是这么奇怪,我们真的会有这些情绪,但大部分人不会真的在这样的场合里把这些情绪转化为实际行动,就算有,也不大会如此集中。
毕竟,这是部电视剧。
所以从第二集我就全程喊着“这都什么鬼啊!?
”的看完了整部戏,前前后后断断续续的用了八天。
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推荐给朋友们,他们都还太年轻了,不应该这么早就看这些……
我还挺爱看这种又长又臭(不是)的对话体的;感觉这种剧本对演员的考验也很大,无疑两位主演都得以出色地完成。
我觉得这部剧讨论的不一定是如何才能维持一段可持续的、健康的关系,而是婚姻的意义,并不包括帮你解决人生危机。
当你已经感受到漂泊/恐慌/不适/无意义等存在危机,就如同女主每次从一场失败的关系中脱身之后,就宣扬自己喜欢 be alone(这个地方我赞同男主说的,确实很像是一种 defense mechanism),也如同男主因为强势的父亲、懦弱的母亲、以及宗教,而无法真诚面对自己真实感受、时时“不在场”的问题,那么爱情或婚姻,顶多提供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或看问题的 perspectives ,可能可以帮你分散一些面对生存危机的注意力,但很难真的帮你解决。
女主,可能因为母亲本身就经历过失败的婚姻,因此对婚姻的信心更早动摇。
她率先发现与男主的婚姻并不能解决自己对生活感到无意义的问题,应对的方式是出轨,想着可能是对象的问题,想着换一个人就好了。
但最终证明仍然是失败的。
男主,相当于是被迫进入反思,反思女主对他人生带来的改变,和女主并不能帮忙改善的部分。
男主穿插还介绍了自己父母的婚姻,我觉得这一部分也很好。
可能在男主看来,父母的婚姻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无疑是一场不快乐的婚姻。
但其实父母的人生并没有存在危机,父母一生中并不常常被无意义感拷问。
他们的关系并不承担解决人生危机这样重大的责任,因此反而能够进行下去,直到死亡。
就其实,也不是说婚姻不好。
想结婚的人,还是可以去结婚。
但不应该对婚姻赋予那么大的责任吧。
无论是原生家庭、宗教、创伤事件所带给你的人生危机,可能最后都要你自己面对,也要做好准备,是终其一生也无法解决。
企盼婚姻,或爱情,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很大可能只会失望。
这个习得性无助的、压抑掩饰的、无法全然在场的自我,简直是自己前二十几年人生的剖白,在此摘录,感谢J:This boy couldn’t really be himself,he couldn’t share his hardships,his fears,because his mother would immediately get so overwhelmed that her anxiety would only compound his.And then,when he realized no one actually saw him,his true self that is,no one could help him cope with everything he was going through,he fell deeper and deeper into himself ,and kept all of his pain and anxiety inside,and never told anyone anything,and this split inside him wouldn’t let him truly be in a relationship,because there was always part of him that he kept hidden,he was never fully present.
- 和其它所有事件的统计学结果一样 大部分婚姻都处在一种中间状态,而人类这种奇怪的生物最难摆脱的就是中间状态,因为在中间状态两边力臂等长 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要付出最大的努力;- 真正爱过一个人,和那个人又恰巧共同经历了很多美好 一些难忘,如果没有特别大的破坏性事件发生,即使那个人没有办法让自己快乐,ta 一定会在心中永远有一席之地,甚至是唯一的那个一席之地… 这大概是不那么寻常发生的真爱打下的不可磨灭的烙印吧…- 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连接,灵魂上的连接,可是这种连接在电光石火般发生的时候总给人以真爱的错觉,不是说这不是爱,而是那一瞬间我们体会到的是灵魂深度链接的狂喜,当然这肯定是爱的一部分,但不是爱的全部;- 那么什么才是爱的全部?
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我觉得最好的爱就像本片第五集结尾那样 抛开一切身份定义,独立的两个人,全身心地此时此地,双方的世界都只有彼此,愿意为对方付出,不越界也不求回报的付出。
真爱一定不是因为对方的某些标签,也不会由于某些标签增加或折损。
有些文章说真爱一定也是爱着对方的放屁打嗝,我觉得这也略过头了些,更好的诠释方式我相信是:真爱不会因为对方放屁打嗝而减少……- 回到婚姻生活的本质:我还是坚持之前的观点:婚姻不过是人类社会需要稳定繁衍的人为机制而已,不是自然产生的东西其哲学意义自然经不起推敲,所以我认为婚姻本身除了有功能之外是无宏观意义的。
就像人类发明了“公司”,就会有人去上班,有了“婚姻”这样的概念,自然有人自觉往里钻,(况且婚姻解决了人类的弱点之一:需要陪伴,婚姻营造了强制执行的唯一陪伴)然后陶醉在诸如自我牺牲,付出,并以歇斯底里的强烈感觉为介质重新refresh自己…- 所以,就像不去公司上班人也可以生活的很好,没有婚姻的人生也可以是完美的,当然前提是:我自己有真正爱自己 爱别人的能力。
仅从我自己出发。
(极度混乱的)这部改编自伯格曼的婚姻生活。
我还没有看原片,但是我看设定性转了。
我想我的感知甚浅,因为我没有经历过婚姻。
我很多东西都无法感同身受,但我同样在这部里面看到了两人的情感/对话拉扯。
起初为了维护和谐关系的小心翼翼,因为怀孕堕胎开启了真实问题探索。
以我浅薄的接触看来,很少有一段感情在经历了七年之痒以后还能很好维持下去的。
时间越长爱情成为亲情、成为相互照顾、成为相互扶持、成为共同合作、成为共同承担、成为相敬如宾,总之很多情感复合在其中,早已经超越了爱情本身。
关于不对等无论怎么看在婚姻生活里总会有无数次为了对方后退的时刻。
不管主内还是主外都是一种两人合作的分工形式。
然而这种天然的分工方式就会产生很多“妥协”以至于不平等的情况。
退多了就会觉得委屈。
所以她们发生了反转,一个问题不解决后面相同的问题同样又会再次出现。
婚姻里很多问题如果发生了隐瞒和欺骗就得无数次去解释沟通。
关于沟通交流和诚实jo和mi总是充斥着大量的沟通交流内心想法的时刻,她们两个成为了最了解彼此的人。
然后这种最了解可以让她们互相关爱也可以成为她们之间互相伤害的刀子。
她们最开始有一个人逃避交流沟通一个人努力试着沟通。
关于逃离从浪漫的情感之中不得不无数次去接触面对现实问题的冲击。
越往后看越会对情感这件事感到折磨,我也像jonathan那样讲诉着我再也不会像爱他那样去爱任何其他人了,我也清楚的知道爱情的苦痛。
还记得第一次看《白夜》的时候我说着这不就是我曾经的经历吗?
但现实似乎是比想象更严重。
mi在决定离开jo去追自己真正想要获得的激情是那么的义无反顾,就像追光的飞蛾,因为她早就在婚姻生活里筋疲力尽痛苦不堪,她无法在家真实的做自己,就像jo在她们结婚十年才知道mi会跳舞一般。
虽然她们都彼此都深入了解但婚前的一些习惯还是无法带到婚姻之中。
mi逃离了婚姻的束缚,但她没有选择马上就离婚,一边她在外过着新生活,一边回家还能摇摆不定。
jo在彻底放下释怀以后也终于开始向前走。
也是这里让我看到人类就算再放不下再痛心也会寻找着自救的方法。
剧里面的jonathan在前期已经拥有了超越这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男人的冷静、克制、情绪稳定等优点。
很多争吵换一个性格背景的人可能都不是这个效果,我看着她们相互倾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的时候只觉得自己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
我看到了亲密关系中的忠诚。
也看到了分离。
又看见了人之追求自我,追求快乐,到彻底两个人都离开了婚姻的束缚。
感觉最后一集是解构了婚姻,她们能更好的倾诉,分开以后反而更加mi在离婚以后可以更好的追求快乐。
jo则还是想要成为一个好父亲。
也感到宗教的差异造成两个人没有办法完全相同。
顿时感觉婚姻生活的无奈和虚无悲观。
感觉一旦步入婚姻无论开始感情有多好,后面都会因为感觉平淡无奇而不再拥有最初的激情,而结婚建立家庭还会不可避免讨论到生育问题。
而一旦进入生育问题的讨论就会开始出现很多观点碰撞,其中不仅有两个人的原生家庭问题,还会有性格脾气的摩擦。
而无论爱情和婚姻又都会扯出来性生活的话题,我记得我看过很多女性在结婚多年以后由于性生活不和谐而压抑自我,从而十几年的生活都不快乐。
而在剧里面她们能够选择开放关系,也能够由此选择出轨,还能够在坦白出轨以后大量坦白自我沟通想法,这种大量的想法沟通已经超越了无数的性缘关系。
我也感觉到情感本身就会具有占有欲。
因为自己的爱就会想要无限让对方为自己负责。
而对方究竟为什么需要为这种感情而负责呢?
所以在后面她们分开以后心里都还留着对方的位置,哪怕其中有人早就组建了新的家庭,但是她们还是能够对对方毫无保留的坦白。
我也发觉我从没有一段亲密关系能够脱光衣服坦诚相待,也能够在做了“错事”以后还能静下心来大量冷静客观的剖析交流。
这样的关系和这样的交流所以电视剧每一集的开头都是拍摄现场,到大结局的时候她们走出片场,仿佛整个故事都是一场戏中戏,整个故事都是一整场的理想故事。
不会有很多人能够有这么多深刻的了解,也不会有很多人这么深入的向对方彻底敞开自己,也不会有很多人会在离婚以后还会给前任留下位置,不会有很多人能接受开放关系。
所以许许多多真正的现实婚姻生活我总觉得就像是前一截充满着小心翼翼的相敬如宾的压抑自我的。
而离婚以后的生活则是寻求自我,逃离束缚,哪怕不会被所有人理解。
二三十岁的我们能看懂《婚姻生活》吗?
但这真是年龄和阅历的问题吗?
第五集:午夜时分,地球某处,黑暗小屋1、今朝本集开头以黑衣深雪中一场肃重萧索的葬礼启始叙事,结尾以一首短诗将叙事掷入无际无垠的寥廓微茫。
再加上首尾相续一体的(同一首)远淡配乐,苍苍冷意,幽幽入骨,岂能不察?
开头是一个序幕,并列交代了乔纳森和米拉各自一段生活现状。
乔纳森对父亲的墓志铭——备受爱戴与爱悯他人(loved and loving)——提出异议,暴露他与父亲之间的深刻矛盾。
米拉婉拒了波利介绍的一份出色的工作,平常的装束与发色表明她已失去继续在事业上竞逐的雄心,同时她也拒绝了波利进一步与自己约会的请求。
车中谈话,透露出乔纳森的父亲性格专制,连汽车都不允许乔纳森的母亲驾驶。
乔纳森认为父亲的死具有积极意义,家人不必再生活在他的权力阴影之下。
但母亲全然不这么认为,两人的对话凸显新老两代人之间爱情婚姻观的差别悬殊。
旧式观念以父权为大,重视家庭稳定,却压制了自由,夫妻间的情谊也很难与新式的爱情对等,孩子又经常成为夫妻维持形式婚姻的理由,因为相信离婚对孩子不利。
我们看到了之前乔纳森的人格和婚姻如何延续了这种模式,也看到了(并且将继续在本集看到)后来乔纳森如何对这种家庭和婚姻模式产生了逆反,并与之决裂。
餐厅外谈话,显示出波利的观念与乔纳森的母亲暗合,于他而言,爱情基本等同婚姻维系、家庭稳定。
我们已经看到之前的米拉如何被这套模式反复挟持,始终难觅自我。
而本集我们将看到米拉已经进入一种新的爱欲模式之中。
乔纳森和米拉均步入新的阶段,这是否意味着旧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呢?
这是需要在本集进行观察的事情。
2、巡礼米拉在火车站外,等待乔纳森。
她将艾娃寄放到了同学家中,这又会引起了艾娃对母亲的猜测和反感,父母私下相见的事情也并没有告知艾娃,从通话中可以听出母子关系延续了一向的隔膜状态。
这一天是两人当初确定恋爱关系的纪念日,也就是乔纳森哮喘发作被米拉送去急诊室,被医院误会他们是情侣的那一天,那已经是十七年前。
乔纳森将要给米拉一个惊喜,开车去往目的地时,感觉镜头和音乐隐晦地植入了一个奔驰车广告。
米拉开的这款车型看起来是简单实用,与她现在普通中产的状态吻合,所以这个广告插入的时机也挺巧吧,面向的正是普遍性意义上的中产家庭。
目的地抵达,看起来一点也不惊喜,这不正是他们婚姻的坟场,那座从前的旧居吗?
第二集米拉离开得多么决绝,第三集一反,米拉回归的渴望多么心切;第四集乔纳森离开得同样决绝,这一集又是一转,却发现他并未告别曾经。
情人相诀之后,一种情况是,过往烟消云散,谁也不再念想。
一种情况是,某一方依依迟迟,频频回顾。
于是,曾经二人共筑,后来已经坍毁的爱欲桃源,在此人的梦境与悬想中却原原本本地留影存摄了一份,成为他一人的爱欲宇宙。
它是虚幻的,独自悬浮的宇宙,因为不再有现实的情节作为凭证,也无从在他人的意识中获得对照。
从此,这温馨被冷冻,如同不再生长也不再衰老的早逝之人。
然而这温馨不会再发生丝毫差池,它以结束或死亡的方式得以永恒,虽然永恒得令人绝望。
因此流连旧梦,甚至潜入过往,是一种温馨的绝望仪式,那正是乔纳森此刻做的事。
然而稍有不同的是,他不是一个人,他是和曾经的爱人同赴旧梦,联手身为时空的窃贼,一齐潜入封存的爱欲宇宙。
那么,一个人做这种事时是绝望的,两个旧日的情侣一起做呢,会变得不绝望吗?
然而,潜入记忆的空间与潜入现实的场所着实不同,后者显然是个错误的决定。
甫一进门的一刹那,等着去印证和确认的期待就已落空。
潜入的目的本为唤醒温馨的过往,却发现自己曾经的婚姻现场已经面目全改,彻底成为他人的婚姻现场。
缓步慢行,细致观察,欲对旧日致以温馨的巡礼,目光所抚摸的,却只是他双爱侣构筑耕耘的岩石土壤,那属于自己两人的爱欲巢穴处于目光无法抚摸到的下方冲积层,质变为化石,更多的只是土方,成为被埋葬的无数微型爱欲文明之一。
地壳表面已是另一段婚姻,另一个家庭的无声叙事。
偶尔在他人的砖墙柱石辨认出几颗熟悉的碎石,也已经失去昔日的意义,因为那已是他人的建筑材料,从此标记的是他人的气味、指纹。
在他人的地盘,运行的是新的空间法则,外来者须得阅读他人的规定,接受他人的约束,凡此种种只是加倍证明,此非尔等巢穴,你们只是这一空间的局外者和闯入之人。
事实上正是如此,在你的爱巢之下或之上,过去或将来,都曾或都将累积、分布无数的微型爱欲文明,一代一代,一层一层,谁人可辨?
可辨的永远只是处于现在时态的地表这层。
3、逆旅借用这家主人的酒精,两人开始对话。
乔纳森告诉米拉自己和母亲发生争吵,米拉对此的评价是,你在母亲面前就会变成一个小男孩。
此时画面所呈现的情态,让人意识到米拉和乔纳森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存在这种属性,米拉对乔纳森的顺从之中也有母性的包容在内。
乔纳森又说到自己与母亲表面僵化实际又互相关心的关系,米拉仿佛无意地说到,是的,我懂。
其实说这话时,她代入了自己和乔纳森相处的感受。
作为反例,乔纳森认为自己和米拉至少是深入交流过的。
米拉其实并不能认同这一点的,但是她轻轻跳开了这个发生无数次的话头,选择不再分辨这件事。
米拉这些细微反应,乔纳森如从前一样难以察觉。
接下来谈到的事交代了两人这一次旧情复燃的场景;对这段充满情欲的讲述又作为一种调情手段,激发了这一场景中二人的情欲。
一个月前乔纳森的父亲去世,服丧期间,米拉登门拜访,那是乔纳森与米拉离婚后首次见面。
暌违经年,彼此间的情欲再度喷薄,两人竟然在乔纳森服丧期间天雷勾动地火,延烧得不可收拾,甚至引起乔纳森母亲的疑心,上去敲门。
对米拉毫无逆料的出现,乔纳森形容,你就这么出现了,像一个幽灵(apparition)。
当初琼·贝兹在《钻石与铁锈》这首歌的首句词就用了类似的说法来形容分手十年之后,鲍勃·迪伦突如其来的一个电话:“Well I'll be damned,Here comes your ghost again。
”人如同幽灵、鬼魂,因为人所挟卷的往事、回忆如同隔世、幻影,正如此刻他们一边吃着披萨外卖,一边继续观看房屋内设时的感想。
米拉轻微地愤怒,怎么能改动我的布局设计?
潜台词是,属于我的一切怎么可以都消失不见了!
连在旧日的基地都已经无法追寻过往的一切,其他场所就更不必说了,对这种无奈米拉选择了接受,也不愿另起炉灶,在新的关系中重建一座新居,因此如今她住在酒店。
酒店这种场所是当不了家的,标准化的布置决定了你和所有来访者一样都只是顾客。
且酒店是对家的意义抽空,家的气息在酒店是不会存在的。
即便你设法营造,也是不可贮留的,因为居住酒店一事明确无比的消费性质。
居住只是暂时,它永远在提醒你自己身为一个消费者的自觉,你无法欺骗自己这里属于你,虽然在当代城市中的人们居住的公寓、小区和酒店的外在结构实则大同小异。
4、倒错对这一实情的认知和选择,米拉比乔纳森彻底。
乔纳森目前这段新的婚姻以家的外在形状,掩饰着其内部空洞的真实。
米拉认为,这种事,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于是她宁可独身,宁可不要回避人生如逆旅的真相。
这样一看,米拉已经不是过去那个米拉了,在她身上罕有的主体性如今已然豹变初成。
乔纳森不能相信这一点,他将米拉的独身选择仍旧视为状态不佳的表现。
但米拉告诉他,现在的自己,才是真正自由自在的,从前她恰恰是缺失了这样一种选择和体验。
可见米拉终于从依附和流连的关系模式中脱离了出来。
米拉原生家庭中的上一代关系模式对她的影响在这一集终于有所显露,她的母亲有多次婚姻,到后来不再信任婚姻,甚至劝她不要结婚。
米拉也因此不信任自己能进行一段稳定持续的爱情关系。
在与乔纳森确定之前,米拉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与乔纳森走入婚姻,是她试图打破这个循环的勇敢一跃。
虽然后来仍然失败,但我们也更能理解米拉这段婚姻中能够坚持十二年,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的。
此时有意思的是,米拉对乔纳森作了一番评论,这番评论和乔纳森之前对她的那番评论何其相似。
米拉说,我认为你不可能独自生活,你需要在自己的生命中有一个见证者。
如果看过稍后的情节,我们会知道乔纳森现在也已经有了新的婚姻,回想几年前米拉出走的那段时期,会发现两人的状态又恰好来了一次翻转。
当时,米拉进入新的关系,乔纳森独身;现在,乔纳森进入新的关系,米拉独身。
当时,乔纳森认为米拉无法忍受孤独;现在,米拉认为乔纳森无法忍受孤独。
他们相互之间趋同的判断,是一种偏见、浅见,还是恰如其分的确见、明见?
我认为既是偏见,也是明见,因为所有人应该都是这样一种动物,谁都不会天生宁愿孤独一世。
在作出对乔纳森的判断时,米拉又表现出了母性的语言、情态和动作,抚摸、宽慰着有些受伤的乔纳森。
镜头语言也呈现了这一点,米拉处在画面的上半部分,环抱着处在下半部分的乔纳森,就像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
声音元素也体现了这一点,米拉是不断表达和陈述的那一个,乔纳森有时点头,有时发出婴儿般的鼻音,回应着前妻,更多时候是乖顺地听着。
和米拉的对话,像撕下胶带一样,撕下了乔纳森常态的装饰,撬动了乔纳森内心潜在的恐惧,这体现在随后在从前的卧床上进行失败的重温仪式时哮喘的出现,以及结尾前的惊悸之梦。
我将他们在从前的卧床上所做的性爱尝试,视作一种对过去的模仿行为,一种以现在的动作去吻合过往情境的仪式。
结果是失败,时过境迁,尤其是心境已迁,旧梦重温实难,因此乔纳森发出感慨,重回此地的感觉真是太怪了。
一切终究回不去了,即便只是一时的刻意模仿,获得的也只是虚假的感受。
此时情绪下宕,两人各自起身,只是方向不同。
乔纳森向外向下,拾掇杯盘,是要离开的态势。
米拉向内向上,探索之中,意外发现一片洞天之所。
此时场景下层的乔纳森有如穴居的鼹鼠,在黑暗中悄言细语的一通电话,向观众彻底交待了他现下的婚姻状况。
乔纳森再婚,有了新家,有了一个和他同教的妻子,两人共同有了一个孩子。
当这一体量不小的现实状况装盛在名为观看的餐桌之上,此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在这个空间,在主角二人目前的关系和身份中,产生了多重的错乱和尴尬。
一者,之前,他们身在这一属于自己的婚姻场景中,心却已处在这一婚姻场景之外;现在,他们潜入曾经属于自己如今已经属于他人的婚姻场景之中,企图寻找自己曾经的婚姻记忆,复制曾经的爱意温馨。
再者,他们从情侣到成为怨侣到成为地下情侣,从婚姻关系到走出婚姻到成为婚外情关系,从米拉发生外遇却和乔纳森难舍难分到乔纳森有了新的家庭却和米拉发生外遇。
又及,乔纳森从婚姻道德主义者变成婚姻道德失守者,米拉从爱情依赖者变成独身主义者。
5、尖阁场景上方的米拉却发现了阁楼里的秘密基地,那里的布置、装点仿佛正是他们从前想要的样子,他们多次聊起过这件事,却从来没有真正去实行过。
一栋房子,首层用于生命的跃动,二层用于身体的静息,而最上方那一层小小尖尖的阁楼,仿佛灵魂的扬逸之梯,爱欲的升华之门。
往日在他们手中,这里几乎是无人打理的荒芜所在,如今却成为另一个家庭的梦幻天堂。
于是他们在此间的纵情享乐,假借和盗取的性质变得更为浓厚,在爱欲之域,这几近非法。
这矗于整座楼屋最上方的阁楼如同金字塔尖,它是一个高点,也是一个终点,是这场有关婚姻漫长的讲述、对话和辩论的最后十码,是这段爱欲探讨某种程度的极点所在,也是整部叙事最后一个相对空间。
渡过此地,我们将腾挪一变,进入全新的境界,可能是高空,可能是深渊,当然也可能只是一个看似质变实则存在某种共性的新的轮回。
当两人躺在阁楼的床铺上时,剧情很明显地对乔纳森目前陷入的境地进行了探讨。
乔纳森已婚,却和米拉旧情复燃,也多次和其他女人发生外遇,而且你能意识到这将成为他的常态,虽然这事实上并不可耻,因为相对许多人而言,乔纳森只是更晚地走到了这一步。
爱情对他而言是前半生的事物,留在了他和米拉结束的婚姻里,如今已经失传。
婚姻对他而言已经绝对地丧失爱的内涵了,婚姻的内涵已经严重工具化,非常具体地归结到某些实际功能,比如生育。
对婚姻的存续他已不再抱以期待,其实也不必再抱以期待。
已经可以看见婚姻制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性的脆弱和消亡的前景,如果这种情况成为普遍现实的话。
现在已经不是过去,无爱的婚姻可以因女性的经济性依附而广泛存在,因女性没有在社会上竞争和发展的自由而广泛存在。
虽然婚姻的源起和本质可以说本来就不是爱情,但是至少我们以爱情的名义对它进行了包装和定义。
如果这层糖纸不再有效,婚姻制的道德性已经瓦解,法律上赤裸的强制也将难以为继。
新的妻子虽然来自和乔纳森相同的文化背景,有共同语言,他却对她却并没有爱情,或者说“以某种方式爱”。
事实上,将这种“爱”还称之为爱已经可说是名实颠倒、巧立名目了。
随后,乔纳森说出全剧最令人感到悲哀的台词,“我不可能再以爱你的方式爱别人了”。
这种悲哀不是从这句话的字词表面获得的,它来自这句话含蓄未言的本意,而米拉和我们实则都体会到了它的本意。
乔纳森深爱过米拉,之后他没有爱过任何人,也几乎不可能再爱了,可以说,爱这种能力、这种事物在他生命中已经消亡。
正如前文所说,爱情是他前半生的事物,永远留在了他和米拉的那段关系之中。
如今,即便是他和米拉共处的时候,也不能说现在的他还在爱着现在的米拉,这种约会更好的定义可能是“祭奠”,而非“爱”。
现在的他通过现在的米拉,祭奠曾经的他对曾经的米拉的爱。
虽然这是如此冷沁骨髓的悲哀,但乔纳森表现得若无其事,甚至状态轻松,仿佛这真的是最适宜的情形了。
这样的乔纳森是对那个受困道德律令的男孩最根本地反叛,或者说最彻底的远离,这仿佛是最革命的行径,又仿佛只是最懦弱的自弃。
当乔纳森说出那句他“以某种方式爱”着自己现在的妻子时,这时的乔纳森一定会意识到他说了和母亲近似的话。
这句话使得这整整五集基于爱欲关系的转变、发展、重建而进行的探讨变得无比焦虑,因为一种轮回般的宿命感仿佛一张浩大的天网恢恢笼罩,仿佛现在和过去,今天和历史没有本质区别,不过处在一个人类无能俯瞰全貌的巨大循环之中,我们自以为的转折与脱轨,只是其中的一道小环。
我们一定会认为乔纳森的婚姻爱情与父母之间的婚姻爱情有着本质区别,可是在此我们发现了很重要的一个共性,那就是无爱却因某种原因或看似无因的惯性而存续着。
那么事实就是,从前的婚姻与爱无必然关系;后来人们叛离这一传统,意欲建立基于爱欲的婚姻,并且某种程度上我们自以为实现了这一新的建筑;然而现在,我们开始全面地怀疑自己之前视之为爱的事物,进而弃绝爱,爱已不再是一种必要的追求。
如此一来,是否一场漫漫远征没有收获任何荣誉和价值,最终兜兜转转不过回归到旧式传统?
某种程度上这的确变成一场轮回,某种程度上甚至更糟了。
因为毕生待在囚牢的人至少对囚牢外部的世界充满自由的遐想,可是在囚牢外部的世界探索过却没得到自由的人,是绝望的,因为他们还能去往何方呢?
可是若要说,这种新的局面是彻底绝望的,也不尽然。
让我们从好的方面想。
我认为,这说明当今世界,对爱欲的思考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已经无法回避,必须面对那些暧昧不明的爱欲问题。
最坏的结果不外乎就是,爱被证明从不存在,可是那又如何,那真的是不能面对的结果吗?
难不成你希望一直被蒙在鼓里?
我们只需要基于最新的认知,相应地反思和祛魅从前的爱欲体系,建立基于最新认知的爱欲体系。
如果证明爱只是一种应激反应,只是现在时态下的片刻状态,那么现行的婚姻制就是与之不相匹配的,因为它意味着双方过度的耦合,因为它的前提和目的是双方情感的长期延续。
那么或许我们就应该重建新的婚姻制,让婚姻变成一份更短期的契约,一个更容易离出的机制。
你可以签订一份一个月(也可以半年,或一星期)续约一次的婚约,如果发生异议,双方在这一月结束后即可终止合约。
如果证明了爱不存在,那么让这古老的婚姻制昂首阔步地走进历史博物馆之中,就可以了。
从此以后,我们不必再受爱欲问题困扰,不必再上演那些或痴情或薄幸的戏剧,我们老老实实(或痛痛快快)在其他领域追寻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
在爱欲关系的宿命轮回中,也呈现了人类对话交流的宿命轮回。
剧中的高频词是talk,可是交流最终形成了吗,问题解决了吗?
一个人始终的局限,一段感情毕竟的失败,一些问题末了的未解,或许正告诉我们,作为体制的文明多么僵固,强大,惯性,长久;反过来看,即表明人力多么渺小,表明单从个体层面解决历史和社会问题的不可行,以及这种文明体制应该被冲击,被革命,被重建的迫切与必要。
这需要更多更多的人深入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实践自己的认知,将个体的实践逐渐变成社会现象,变成新的社会共识,以此建立新的爱欲文明。
乔纳森的婚姻关系,从此不再属于通常的亲密关系,也并不属于通常的开放关系,因为开放关系并不排斥亲密关系,而是可以兼容的,可是乔纳森的婚姻关系还属于亲密关系吗?
他现在还是否具备爱情?
或者是否还可能具备爱情?
他现在的关系模式应该如何定义?
难道乔纳森经过重重周折,不过蜕变成了一个渣男?
但显然,他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渣男。
米拉难道成了插足他人婚姻的第三者吗?
乔纳森和米拉的关系仅仅是婚外情而已?
基于之前二人所进行的那些关系探索,爱欲思辨,它显然又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第三者角色和出轨关系可以概括的。
以通常的概念已经无法顺利、精确地定义这一切,虽然这一切已经是人类社会新的关系模式,新的爱欲场景。
方才主要是从乔纳森的方面看待这些问题,可是对于米拉来说,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无论如何,都包含了牺牲。
而且毫无疑问地,是米拉在牺牲,而非乔纳森。
身为乔纳森情人的米拉,仍然是一个牺牲的客体。
而乔纳森在每一个关系阶段,都始终作为一个主控者的角色而存在。
发生异常的时刻仅仅是那两件事,流产,出走。
而这两件“异常”的事其实并没有为米拉赢得主控权,它们成为米拉身上更加沉重的罪行砝码,你可以看到直到最近这两集,乔纳森依然没有将这两个砝码从米拉背上卸下。
上一集乔纳森不相信米拉会同意为自己再生一个孩子,这一集乔纳森也调侃了一句,意思是米拉没有评判自己出轨的道德权力(38'35'')。
因此,那两个时刻只是让米拉在两人的关系中变得更加被动,承受更重的审判,实质原因是她身上产生的自主性使她成为不再彻底安分的客体。
虽然现在奉行独身主义的米拉已经拥有自己的主体性,她也并不会认为自己在与乔纳森的相处之中是牺牲和被动的角色,因为她是自愿的,也是愉悦的。
但自我判定是一回事,社会批判是另一回事。
作为一个旁观者,基于通用的关系道德,两人互有情愫,但由于其中一人有家室,另一人只能做他的地下情人,这当然是一种不公平关系。
所不同的,一是因为乔纳森已经自主地放弃了从前那种强迫症一般的相处模式,所以米拉没有遭遇从前那样的精神虐待;二是因为米拉已经变得精神上自主自立,她也随时可以从这种关系中抽身而出。
可是我也必须说,这只是目前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答案,这一新的阶段他们还只开启了一个月,你能想象一年后的情形吗?
而且,为乔纳森新的爱欲模式而牺牲的不只一个人。
他卷入了从前的妻子和现在的妻子,卷入了从前的孩子和现在的孩子,卷入了这两个家庭。
当他正在进行的关系模式和他真正的爱欲观念被他现在的妻子知道之后,那不会是新一轮的伤害吗?
他现在的家庭岂不是又要破裂?
在这个过程中,难道不会也殃及米拉吗?
实情就是,作为剧集的故事停在了第五集,但是作为生活的故事可不会就此停止。
你所看到的只是一部剧集的结局,而非现实生活的结局。
虽然基于如此丰厚的讨论和素材之中,对于未来,我们足以存在某种程度的展望,我也这么做了。
但是,人类的预测往往是不靠谱的,因为人类智力有限。
总之,米拉和乔纳森目前的关系如同船行幽涧,已经转入更为复杂、模糊、未知、善变、虚幻、危险的水域,牵扯进更多人,更加难以回头,更为无依无凭,仅仅只靠此一刻的真诚感受,完全赤裸,或许也完全呈现爱的本真,不与任何混杂,不受任何羁绊。
但真是这样吗?
你真的高兴得起来吗?
6、此在他们无法再分析什么,也无法预言什么,语言已穷尽于此。
他们既不能展望未来,也不能回到过去,只好停留在此刻。
他们只能想象着将离婚四年后的这段交会视作对他们已逝婚姻的祭奠。
在失去空间感知的黑暗弥漫之中,在兼具天真与虚幻的怀旧乐音之中,交欢,性爱,时间已只剩此时,爱情已只剩此刻。
于是,很自然地,我们也看到了此刻潮退后,乔纳森的噩梦。
乔纳森的噩梦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对爱欲关系的噩梦。
乔纳森的噩梦,是年岁古老、由来已久的婚姻制和爱欲模式本身的噩梦。
乔纳森是那个站在新旧之交的人,是站在鸿沟和裂谷之上的人,是离问题最近(零距离)的人,因此是最撕裂和最彷徨的人。
这个梦呈现了这一阶段他真实的心态和人格形象,在梦中他失去双手,无法拨开重重艰阻,渡抵彼岸,而米拉已经先行穿越和抵达。
梦境映照现实,现实中他轻松怡然的态度只是一种表层真相,他并没有在这种新型关系中完全自洽,他仍然没有从过去的模式和观念中彻底走出来,而未来又是那样地迷茫无助。
可说一半的他还留在过去,一半的他却已被抛向未来。
在他和米拉的关系中,他是主导者,主导者理应是强者,可是我们发现,这并非全部真相。
在更深的层面,乔纳森是个弱者,米拉是给予他依靠和慰藉的强者。
于是在他们的关系中,一个新的倒错发生,我们看到了强者和弱者的易位。
或许我们从中应该得出被忽略的知识:权力上的强者不等同精神上的强者,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弱者;强大不一定要转化为压迫他人的权力,也可以转化为支持他人的能力。
从噩梦中醒来的乔纳森向米拉诉说了自己儿时(3岁)从噩梦中醒来后的场景,他走到父母的房间,告诉父母,自己因为做了非常“无聊”的梦,因而无法入睡。
可是父母并不能理解,语言表述能力不足的孩子所说的“无聊”其实是“可怕”的意思,他们也无法从他的脸上发现他的恐惧。
时至今日,母亲回忆当时的场景,也只觉得他多么可爱,而无法共情他的心理。
乔纳森通过这个故事在告诉米拉,自己从小没有获得过父母的理解,因而也无法得到他所需要的那种爱,这导致他也不懂得如何爱人。
而他自己,在情感方面,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儿时,与儿时的自己面临着相似的恐惧和无助情绪。
儿时的“无聊”就是乔纳森目前阶段莫可名状的恐惧,儿时“无聊”的梦境,如同一个轻巧的寓言,却已经隐喻了乔纳森现在的心理绝境。
在这种茫然无助的时刻,是米拉如同精神上的母亲一样安抚了他的惊恐,给予了他未曾从母亲身上得到的理解和慰藉。
「我以我的方式爱着你,你以你的方式爱着我,我相信你会永远爱着我。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without any fanfare, in a dark house ,somewhere in the world。
午夜时分,万籁俱寂,地球某处,黑暗小屋。
」
结局如同一支安慰剂,说罢相爱的情语,相拥而眠,然而第二天将回到什么样的状态,又会转入怎样的想法,谁也无从预知。
淡薄的温馨之中透出淡薄的冰冷,从此冰冷亦是温馨。
晨曦,鸟鸣,杀青。
演员相拥相携走出片场,言笑晏晏,走到休息室外,一吻,分开,走进各自的房间,门边并不是特别醒目,却分别写着“米拉”“乔纳森”,他们在戏中的角色。
引号内的两个名字,提醒着我们,这正是万千个“米拉”和万千个“乔纳森”的故事。
剩下的问题都留给了我们,剩下的解答都交由我们自己去探索。
自己的诗二十一世纪的谢幕回想我们的二十一世纪如今成为一句空言余温仍在余味仍存我们的二十一世纪已经谢幕36°C那是谢幕时我们仍能抵达的温度想起前天走在路上不知为什么忽而又琢磨起“一夜到白头”这句话倒不是其浪漫而是其如此稀罕如此必要已经没有人可以承受二十一世纪的时钟我们频频梦醒二十一世纪已是一道写成程序的闹钟人类离开的居所已不能保留人的痕迹24h我的记忆同样糟糕得如此悲哀只有残存的电子墨痕默默点起青烟拟作冰冷的祭奠从此冰冷亦是温馨别无他由只因如今已是二十一世纪2021.10.5(完)影评均首发于公众号:段雪生感谢最近赞赏的朋友徐红hachimazzy特别鸣谢有些朋友多次赞赏支持,我会将之化为完善创作的动力,细说系列仍将继续。
这两年突然涌现出了许多探讨婚姻关系和家庭问题的文艺作品,着力点都指向于亲密关系的复杂和脆弱。
有时候觉得这些表达,的确是一种对于幽暗的内心的深度探索,但有适合又不免觉得,这种讨论未必真的能走得更远,反而成为了一种新的创作的舒适区。
安畔锡执导的《春夜》讲述一场漫长而静谧的出轨的故事,它被称为“有史以来最高级的韩剧”,导演在其中着意于引导观众去感受爱如何在隐秘的角落里发生发展,又是如何不受控制地滋长,从而有了超越传统价值观的力量。
上户彩主演的热门日剧《昼颜》也是关于出轨,但剧情却静水流深,走向了另一个方向,讨论婚姻关系中的潜规则,探讨关于人的自我与欲望是如何成为社会与家庭的畸态工具。
更有名的应该还是去年那部诺亚·鲍姆巴赫执导、斯嘉丽·约翰逊和亚当·德赖弗主演的电影《婚姻故事》,一度获得了六项奥斯卡提名。
电影以线性叙事的方式呈现了一段婚姻关系解体的过程,斯嘉丽·约翰逊在其中展现了无比真诚的演技,屏幕前不断闪过的尽是不甘的眼泪、压抑的自我和决绝而无力的心碎,当然,还有那句亚当·德赖弗说出的,终结一切的知名台词:“每天早上我醒来,都希望你死了。
”到此为止,我们觉得已经把婚姻的一切都看尽了。
个人如何在婚姻制度中失去自我,爱、体面、尊严,一切都已经失效,在封闭的关系中,个人的意志被不断的盘剥和挤压,最终只剩歇斯底里的嘶喊,这难道还不够结束吗?
人与人之间看似紧密而牢固的关系中,蕴含着无数永恒而持久的,无法逾越的细小沟壑。
我们这些观众,仿佛在一场又一场的亲密关系的旅程上空游荡,那些细密的刺,和覆盖的锯齿状的茸毛,我们看得一清二楚,看得甚至有些厌倦和疲惫了。
海加·李维导演的《婚姻生活》是不同的。
他告诉我们,不,一切还远没有结束,我们不只要去看那些细小的沟沟坎坎,如果我们站的更远,将会看到那背后还有一座从未抵达的晦暗的冰山。
《婚姻生活 Scenes from a Marriage》改编自1973年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的瑞典同名迷你剧,原版故事中以律师玛丽安与精神学讲师约翰为主人公,平稳而流畅地讲述了婚姻的暗流和触礁。
在新版剧情中,男女主人公被改编为一对当代美国夫妇,职业身份变成了互联网高管与大学教授。
而正是这个细节的转变呈现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身份关系。
可以说这种改变精准地呈现出当下的叙述语境和社会结构——那就是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如何把个人逼到了一个无路可退的位置。
个人与时代的溯洄,自我的认知与资本的塑造,爱情、憎恨、欲望、一夫一妻制,更多的矛盾被集中压缩于一间小小的房子里,因而表现出了更多的张力。
我们当然可以把这个故事理解为一个“娜拉出走”的故事,事实上,剧情的高潮也确实是从女主角Mira因困陷在婚姻中苦闷崩溃,而匆忙提出离婚开始。
这样的思路,也能让我们更自然地理顺其中的逻辑,即因爱情与自由、与婚姻契约之间天然的矛盾,而导致的亲密关系的失效与解体。
甚至,我们还能在这部作品中看到易卜生后期作品《海上夫人》的影子,在那部作品里,女主人公深陷于两段感情中无法抉择,丈夫因而给予了她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自主选择之后,女主人公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又重新回到了丈夫的身边。
在易卜生的作品里,自由似乎是正确的答案。
在脱离了婚姻的、家庭的束缚之后,女性才能真正拥有自由和自我,才真正拥有了清醒抉择的路径。
但真正剥夺了人的自我和自由的,只有婚姻与家庭吗?
是否一个女性,在逃避了牺牲与奉献,摆脱了女性身份所带来的母职意义上的枷锁之后,就真的能在社会中获得一种被认同的自由?
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在不断变形,继续去思考娜拉出走后的故事,人们发现,在资本主义不断膨胀和催化的时代中,娜拉迎来了更复杂的困境。
鲁迅写过《娜拉走后怎样》,耶利内克也写了《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在社会尚不能给娜拉立足的空间,又或者娜拉无力在资本大鳄控制的世界里谋生时,自我的觉醒依然只能带来徒劳悲哀的结局。
所以,我们还能说个人主义是一切问题的答案吗?
又或者,个人主义是否还能承担最高要义的角色呢?
这段故事里,Mira和Jonathan从头至尾都不曾失去自我,他们尊重对方,一再确定对方的心意,重视彼此的情感,但为什么,在这段婚姻故事里,更多的体面和尊重,反而换来更多的窒息?
剧中所有矛盾的爆发集中在Mira被裁员的那一刻,她像一个无助的小女孩一样,先被赋予了一场关于欧洲的幻梦,又在短短几日之后被踢入深渊。
在丧失掉勇气和信心之后,Mira展现出了一种新生婴儿般的脆弱,那是可以被随意蹂躏和塑造的脆弱,是毫无反抗之力的,放弃尊严的脆弱。
易卜生假定,人天然拥有完全的自我意识,是婚姻制度、社会道德的压力束缚了她们的选择。
但在《婚姻生活》里,我们发现一个悚然的真实境况,即,也许人们并不天然拥有自我。
庞大的资本对人本身的倾轧,996工作对自我的剥削和规训,物质过剩所营造出的无法逃离的中产阶级困境,原生家庭赋予了你与生俱来的悲观,这一切都在时时刻刻侵吞社会人那一点脆弱的自我意识。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我们在资本主义膨胀到极致的今天,都只是被命名为“受雇者”。
这是一个比旧时代更令人痛苦的困境,即我们明确知道选择是什么,自由是什么之后,仍然徒然地意识到那只是一个不可抵达的幻影。
这一切,在你走进婚姻之前就已经塑造了你、剥夺了你。
基于此,再去看那个问题,为什么人总是难以离开一段令人痛苦的亲密关系呢?
也许是答案就已经在问题里。
因为有时候,亲密关系之外,仍然存在着更大的痛苦。
与外面盛大而冰冷的世界相比,与几乎掏空人的精神的社会情态相比,那段可以肆意崩溃的、可以说尽脏话的、甚至可以互相发泄暴力的感情,竟然显得安全了起来。
当家庭的情感几乎失效、信仰已然摇摇欲坠、社区和友邻都渐渐消失,对心理咨询和心理词汇感到麻木而疲倦时,婚姻场景,在宏大辽阔的世界中,竟然成了漂浮的人,唯一可以肆无忌惮痛哭的场景。
而有时候,人真的太需要一场实实在在的痛哭了,不是吗。
最后一集里,Jonathan变得平和淡然,看似完全治愈了自己,但Mira却在他的讲述中突然崩溃,她说:can't you see we’re both just so fucked up? 难道你看不出来我们俩都伤痕累累吗?
问题停留在了这里,婚姻生活结束了,摆脱了一种传统的束缚,拥有了毫无疑问的自由,可以去拥抱新的观念、先锋的生活,然后呢?
观念、家庭、婚姻、信仰、工作、传统,为什么人们拼命挣脱了一切,却仍然觉得满身伤痕?
也许这才是值得被提问的那个问题,到底是谁剥夺了我们的勇气,赋予了我们一身伤痕,又令我们无处可去?
或者我们还可以问,在人类被异化成“数据劳动者”的信息世界里,幸福是否真的存在于对婚姻的摆脱之中呢?
婚姻没有公式,没有输赢,我们是怎样的人,就会有怎样的婚姻。
一开始你以为两个人可以抵挡一切伤害,后来你发现每一件事都能伤害你;往前先走一步的那个人,走的时候恨不得用最快的速度摆脱旧人,完全不在乎身后的人要怎么收拾一滩废墟,想回来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人会在原地一直等你。可怜又可悲。看的时候一边哭一边赞叹,我的妈,简直是世另我
伯格曼的版本主题是婚姻的本质,奥斯卡劳模姐的版本主题是剥离,是夫与妻,人与物,爱与婚姻,真实与戏剧,去剥离去重新粘粘去到那种in-between-ness,当然卷入性别政治和人种就非常非常美国了,改编得很好。
剧作本身达不到原版的高度 但确实喜欢两位老友在一起飙戏 而且不知道是因为整个剧色调压抑中带着柔和 还是他们身处的封闭空间和所穿的保暖衣物都给到我一种很舒适的感觉 于是无法解释地在每周一次看似toxic的对话和争吵中找到了平静 甚至有点听不够的上瘾 (看着嵌进的幕后画面不由羡慕起了演员这个工作 一声"Action!"之后自己就可以成为另一个人 诉说ta的心声 宣泄ta的爱恨 然后导演喊停 宛如一场梦醒 穿衣卸妆回到现实 不久后又可以体验另一段人生)
看完仿佛亲自吵了800次架撕了900次逼离了一场毁天灭地的婚 累了 爱他妈爱不爱吧
到第四集也还是这对特定夫妻的写实描写,情节上也是引人入胜的,颇有些天涯爽文(因为我能理解这两类人的存在)的特质。第五集好嘛,直接两人性格互换,是真的互换,劳模姐直接变专一,伊萨克直接变渣男,我能理解编剧如此改的用心,一是最后一集增加床戏,二是提现一个轮回感,如今的伊萨克就是五年前的劳模姐,或者叫救赎与成长。我只能说,别又拿婚姻的缺陷来恶心爱情。
7/10。正片开演前都会插入主演在片场走动、深呼吸进入表演状态的长镜头,就像演员们顺利切换了角色走进那破裂的婚姻,夫妻戴好亲密的面具随即变成谩骂和攻击,制造着毫无意义的对错争辩。一对正在实践开放式婚姻的朋友来主角家中做客,当女方细数他对丈夫的包容时,男方用她出轨的事实反唇相讥,借此暗示看似开放的现代婚姻实际受制于相处模式中的各种隐形条款,这也预示堕胎时米拉将自己裹在病床里漫长的哭泣和出走的决心,她怨恨讨好彼此、欺骗本心的假面生活,但最终又和乔纳森回到了他们卖掉的旧屋里,尝试用一杯杯红酒和披萨填补空白,主演们满脸倦意地裸躺在一块,拍戏结束后还维持依偎的状态,导演这是为强调婚姻的本质和表演无异,幸福的泡沫里是无止境的折磨。但戏里无数场争吵无法洞察出个体背后的妥协与牺牲,错失了对婚姻本质更有力的剖析。
Hagai Levi 出品 必是精品
看了一点点 感觉不是我的菜 还是喜欢嘻嘻哈哈中深度
第一次和电影日历同步观剧吼吼)一座房子里的一场婚变折射出多种两性情感方式,婚姻可以是一沓文件、一份责任、一种表面形式whatever,它既脆弱到维系十数年的亲密关系可以在一夜之间被击碎,也稳固到双方之外的第三者长期插足也能藕断丝连、剪不断理还乱。最喜欢e4:冲动、甜蜜、裂痕到崩坏中情节与人物感情的起承转合,时刻交织的看似体面与不堪,似是将主角二人的整段婚姻都浓缩在这一集中
反婚反heteronormativity的异性恋剧情才是好异性恋剧
论现代婚姻制度的必要性
第二集10分钟弃,自作聪明、政治正确、用力过猛、牛嚼牡丹😓能禁止这种满脑子想着炫技的演员做制片吗,导演缩手畏脚,结果是所有人都演得毫无节制、不忍直视。打扰伯格曼里面说得没错,it's not about ideas but execution,这可真是货比货得扔。
我为啥要看这位扭曲冠军的故事?!姐有事吗
我觉得有些人的本质真的就是有破坏性的,就像他说女主出不了一年也会分手一样。有些人就是会“无法避免”的把事情搞砸,她们也不想的,但其实心底里她们就是在期盼把事情弄得一团糟,甚至会心理投射给四周的人,然后就可以陷入自责的困境里。
懂了,离婚也是婚姻的一部分,但是婚内出轨又搞到一起不是啊
是好看的,比起伯格曼版本多了很多现代化的困境呈现,但可惜的是没有进一步讨论导致这种困境出现的核心原因,观众情绪被成功煽动了(看完很窒息),但无益于对婚姻状况的思考,很多事情不是一句不结婚了就能解决的,全盘否定是懦弱和逃避的一种表现。
看了一集,放弃,感知不能。
这是一个恐怖片 这是生活。。。五星演技和剧本,一切都真实的让我不想看下去。
我也想和这个男主have sex,实在是太性感了。另外,以“拍摄的形式”进行拍摄,还挺有创意的。不过除此以外,剧情毫不吸引我,虽说是零碎的生活剧,但也毫不治愈。不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