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许多弥足珍贵的片刻,其实都来自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书页上栩栩如生的画面以荧幕为窗口在眼前动态展现,人文童话的独特情韵于故事的起承转合间充分显露。
那些汹涌流年里撷取的片晌,犹如太阳下流水映射的光点,细碎聚合,无法久眙却始终吸引视线,偶尔望上一眼,淡淡涟漪便会撩拨心弦,追随光的引领,奏响记忆线谱最纯真的歌谣。
这是一部电影,是七个绘本,是人生之海浮跃的粼粼波光。
小兔不爱吃饭,但却很爱提问。
为什么要好好吃饭呀?
为什么要长大呢?
为什么妈妈的眼睛这么大呀?
为什么妈妈有长长的耳朵?
小兔离开妈妈去远行,想妈妈了怎么办呀?
小兔各种各样的问题,她长大了,学会思考了。
她还没有足够的知识与阅历来帮助她解答心中的疑惑,于是兔妈妈成为小兔心中全知全能的超人。
但兔妈妈不会永远是港湾,小兔也不会永远是停靠在港的船。
影片用一连串丝滑顺畅的转场讲述了普通人的一生。
小兔从一张相片跳到另一张相片,每张相片都是不同的兔生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父母与孩子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家庭这个词,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若干年后,小兔也许会成为《蒯老伯的糖水铺》里那“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女儿,一年到头也没得闲来回家看望蒯老伯。
老伯那一句”唉,他们都太忙惹“,透露着一些心酸与无奈,但同时也听得出他对子女的理解与支持。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兔妈妈有大大的眼睛,可以看见小兔的每次成长;兔妈妈有长长的耳朵,可以听到小兔从远方传来的消息。
但是兔妈妈唯独没有长长的手。
兔妈妈很清楚,小兔是要离开父母去远行的,她要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朋友、事业、家庭。
不必担心关系的疏离,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偶尔的一个拥抱,就足够了。
关系是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甚至提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而关系,是会发展变化的。
就像人要经历幼年、童年、青少年、中年到老年一样,家庭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需要家庭成员在关系和心理上做出调整和改变。
所有糖水一律五元的蒯老伯,用自己的事业表达着他对关系发展的朴素认知。
孩子们长大了,各奔东西,但“晚上总有人要喝糖水的嘛”。
蒯老伯给自己在这条老街上找到了的位置,人们需要他,尊敬他,喜欢他。
蒯老伯一定也有子孙满堂的过去,也有家庭团圆的曾经。
但家庭关系是发展变化的,健康的家庭正是在一代代人的独立成长中,向外发展出繁枝茂叶。
《向着明亮那方》里还有另外5个故事,都有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信大家看了会有不同的感受。
希望不久之后,能在国内的各大视频平台看到这部电影。
是画给中国孩子看的,真好!
第一次在绘本中见到国内独有的公交车内饰,拉窗帘时不是平着拉上而是有角度的。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在发烧,即想妈妈,又想离开的姥姥(写影评的时候眼泪也不住的掉)。
《小兔的问题》中小兔应该是个小姑娘,对妈妈那种恋恋不舍与妈妈相互挂牵的爱。
以前不舒服的时候,妈妈总是发出要搂着自己睡的邀请,一次也没答应过,现在在外地上学,发着发着烧就想妈妈了。
《萤火虫女孩》如果司机伯伯是唱着跳着睡着了,醒来后是白天会不会衔接更自然,可是…那萤火虫怎么办?
《小火车》原来小伙伴不是恐惧,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安慰;我摸摸你,轻轻的拍拍你… 《蒯老伯的糖水铺》墙上的招牌没有我爱吃的,但好想在家周围要一个这样的糖水铺。
羡慕有夜生活、有市井气的城市。
《哼将军和哈将军》原来是这样。
作者说,小孩子想要的不是公平,而是个性。
两个年龄相差不大的孩子家庭,更有顾忌。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我没能送姥娘最后一程,我赶回家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周以后了。
妈妈说收拾姥娘遗物的时候发现给姥娘买的电热毯她没舍得铺,崭新放在箱子里…我那时候小,但我老记得我在门口等姥娘,她出现在巷口的那天。
《翼娃子的星期天》在路上碰到爸爸的车,想想就开心,我也会大叫!
这部影片是中国首部原创绘本动画电影,以爱为主题,在不同视角下讲述了七个不同的故事!
整部影片聚集了亲子关系,人与自然,睦邻之情,异地成长等故事题材。
治愈的画风,丰富的想象力, 埋在心底的童年记忆加上方言的衬托,让一个个真实况味的故事,温暖而真挚,带着家庭和市井生活的烟火余温,每一幕都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也许我们都需要减缓脚步,去感受身边的美好和人生的深意!
如果你正处于焦虑迷茫,不妨看看这部电影,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
中国首部原创绘本动画片,好几个故事并不是简单的讲童话,它的反转和寓意更眼前一亮,方言动画也新鲜。
非常适合父母带小孩看,寓教于乐!
绘本的形式天然地容纳了不同风格的短篇创作,但它们又完全关乎于成长与家庭的主题,每个篇章都在水准之上,让这批新锐的作者能在被光照到的地方施展才华。
出乎意料的惊艳和感人,剪纸水墨水彩等多种风格的动画集,不乏创意巧思,兼具细腻和浓重的丰富,不止平面的童话,也有深重的生活现实。
(以下想法仅代表个人,如果能让您感到有建设性的话是我的荣幸,觉得没有建设性无视就好,毕竟只是我个人观点!
)看完整部片出来,最大的感觉是遗憾和 “不能满足”。
整个电影主要由七个短片组成,每个短片的美术制作都个人风格很突出,让人印象深刻。
但很遗憾的是,叙事本身并不像美术这样让人印象深刻……以至于90分钟结束,感觉更像是看完了一场毕业设计放映或者公益广告联播,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动画电影……这话说得有点重了,却是我的真实感受。
大多数短片都在用很常规的手法去呈现很常规的故事,每一小节出来几分钟后续走向就已一目了然,实在有点让我如坐针毡。
这里并不是说好片子就必须强剧情多反转,而是在任何观影行为发生时,都难免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我(观众)为什么要坐在这里看这个?
“我为什么要坐在这里看这个?
”——这是90分钟结束后,我内心最大的疑惑。
我坐在这里90分钟,就是为了看这些我已经知道的、平常故事的平常叙述吗?
讲“平常故事”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多的是片子讲平常故事。
让我比较困扰的,是“平常的叙述”。
妈妈说小兔你会长大,小兔说我不想,然后呢?
我家有一个老人,我偷了钱,老人走了,然后呢?
老伯卖糖水,来来往往不同人,子女不回家,然后呢?
双胞胎为了不被叫“一模一样”彼此争吵,共患难后又重归于好,然后呢?
……这里的“然后呢?
”不是指情节层面的“后来发生了什么”,而是指在事情的表象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隐喻、对世界的深入思考与重现?
当我看到“他们感情很好”,是只看到“互相关爱”,还是也能有更深层的精神交流与对话,有更生动的性格碰撞和羁绊,而不是一句“血浓于水”就成了所有相亲相爱的理由?
看的时候,我一直很希望能看到更多理性的思辨与沉淀,更多关于“我们的生活其实是什么”“我们的生活还可以怎么看”的审视与反思。
子供向作品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是有先天优势的,因为可以脱离世俗标准,以孩子的眼睛重新审视世界。
美术制作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好,不管是哼哈二将、萤火虫还是开火车,都做到了这点。
可是剧本……在这里还是差了非常多。
以双胞胎的故事为例,两人争论的核心其实是想证明自己特别,想要自己的人格可以独立于对方而存在,哪怕外表一样。
换言之,这里其实是“我”希望被别人当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被看见和尊重,而不是永远和对方捆绑,更不是忽略一切抗议粗暴论断“你们都一样”。
我想要的“脱离”和外界的“捆绑”,我的感受和他人的评价,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也是非常有生命力、可以深入思考挖掘很多的矛盾。
但是在短片中,这一点完全没有被提及……两兄弟共患难接着就重归于好,甚至直到最后回到生活场景,都还是得到了一样的生日礼物。
这不禁让我非常困惑,这是想表达什么呢?
短片一边让两兄弟大喊“我不想和他一样”,一边处处展现“他们就是一模一样”,所有关于自我独立的抗议仿佛都只是小孩子瞎闹,是兄弟间不值一提的别扭,是童年趣事,最后手足情深,皆大欢喜。
而他们个人(事实上必然不可能相同)的秉性从未得到真正的认可,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他们自己不知道自己实际在吵什么,给他们如此大压力的外部力量(妈妈、七仙女ETC)更是直接隐形。
玉帝王母(爸妈)的对话很有戏,但也没触及问题的本质,而是以“你们再一起去守门吧”做结。
一切终归于血浓于水,手足情深。
说真的,我没法就这样接受,然后感受到“治愈”。
如果问题从来没被真正提出过,一直都是幸福的表象,何来“治愈”,何来“感动”,何来“暖心”?
习惯性从感情出发,从感情结束,却没有太多跳出来想想“这是什么”的洞察,人物形象也流于符号,是我个人对这部片最大的遗憾。
最终的结果就是接地气了,但没完全接地气。
方言配音和地方风物我很喜欢,但弥补不了模板的叙事内核。
观影途中一度和同伴吐槽,这有点像近年的春晚小品,幸福生活百家事,酸甜苦辣都有趣,五湖四海南北调,事事皆可化真情。
好了,现在该放春节序曲副歌抒情段了!
抖机灵结束。
在我看来,子供向可以是故事之所以这样呈现的一个原因,却并不是一个充分的理由。
挖掘深入的东西同样可以用幽默有童趣的方式,子供向并不影响这一点,甚至可以成为优势。
更个人一点而言,我会觉得子供向的本质不是“给小孩看的动画”,而是“给未来的主人翁的一封信”。
对着这个世界未来的主人翁,我想说什么?
我想说的真的只是这些事吗?
真的没有别的了吗?
子供向不是糊弄向,不是“为了照顾小孩的理解力让黑暗都隐形”,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看到受众是小孩的同时也对自己诚实,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而不是“我认为你适合听这个”的话。
(这一段只是我对于子供向的个人观点,不涉及本片,也不是什么子供向真理)如果就是要做公益广告向真情故事,也不是不可以。
如果切入点和梗找得新颖,视听语言风格强烈,一样可以特别而动人。
然而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在这两个大块上的表现都不太能让我满意。
切入点的部分,萤火虫、开火车和哼哈二将的视角很有意思:萤火虫部分稍微有点怨念动物都人味儿浓郁,少了一点野性……别在意这个只是我个人口味哈哈哈!
开火车的反转很惊喜,但对于这样“爸爸妈妈一直支持你”“身残志坚”“重建家园”的习惯性光明叙事比较emmm(仍然是个人口味问题,不用在意)小兔子的视角很常规,说的话也很常规,可以从任何一个亲子向公众号里找到这段话……但是动画真的很可爱!
老伯糖水视角很平常,拍法很平常,主题也很平常……来来往往的路人虽然多,但是都没有和老伯有深层意义的交集,他们本人也没有太多性格,更多是作为符号“这是年轻女性”“这是打工年轻人”“这是中年环卫”“这是小孩”“这是警察”而存在。
餐厅一家三口视角很常规,拍法也很常规。
有点在意市场桌下写作业的那个画面,不知是否征求过新闻原图被摄对象的同意,如果没有的话……emm这样直接把别人的艰难放进自己的作品里增彩,其实很冒犯人。
偷外婆钱的故事本身我很喜欢,自制轮椅是很有意思的关键道具,不过视角很常规,旁白有的地方略生硬,绘本痕迹很重。
至于新颖的梗……七个故事在这里是重灾区。
最简单的一个问题:在这短短的90分钟里,妈妈究竟做了多少顿饭?
是不是除了妈妈喊你来吃饭、爸爸强壮去赚钱这样的典型模板,再找不到关于“家”的独特的温情表达呢?
这里真的,还有非常多的努力要做。
视听语言这块,美术都非常有意思,再夸一遍 配乐则实在比较平淡,中规中矩,没有让我印象很深的点,也未能有“画龙点睛”把整个片子的气都提起来的感觉。
最后是一点关于结构的怨念。
作为一部电影,虽然配乐风格一致,但七个故事本质上没有互相连接的地方,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互文。
这导致我整个片子看下来观感非常割裂,很难把这当做是一部“完整的电影”,甚至很难记住电影的名字。
于是这时我便又会开始思考那个问题:为什么我要来看这部“电影”呢?
为什么我不直接去毕业设计展或是动画周呢?
以上。
非常感谢所有主创为这部片子做出的精诚努力,我在看的时候完全感受到这份用力和真诚。
但也正因为这份用力和真诚,让我更加觉得遗憾,仿佛大力气花了,却未能收到同等的效果。
以上所有看法个人色彩都非常浓烈,是我主观的一家之言,也有很多个人偏好的成分。
话有苛刻的地方,都是对事不对人,请多包涵。
如能带来一点建设性,是我荣幸。
想起自己的爷爷,记得小学时候,有次跟他吵架,发脾气不想穿厚衣服,早上我没吃饭就跑去学校了,那天很冷,第二节课下课爷爷来了教室,我以为他是来骂我的,可是他只是给我带了包子,问我冷不冷,给我拿了衣服。
这是我记忆里唯一一次跟爷爷吵架。
以前爷爷在的时候,姑姑都不敢骂我,因为爷爷会说他们。
还有小学时,放学我想喝营养快线,不想自己去买,爷爷每次都会帮我去街上买。
有次爷爷说他腿脚不好,给我钱让我自己去,我懒,缠着爷爷,最后他也是去帮我买了。
爷爷是初三的时候走的,我初中去城里后,爷爷脑子就不清楚了,他们说都是因为我走了。
那几年父母离婚,我状态很糟糕,爷爷脑子糊涂也不爱干净,加之他只偏心疼我,堂哥堂姐都不喜欢他,我也跟着不搭理他。
他也经常说混蛋话,发脾气(但从来不对我)姑姑们也是经常说他,(就那时我知道了爷爷的父亲吸鸦片,姑姑说这个最能让爷爷生气)因为他那时会说一些混蛋话。
记得爷爷走的前两天我们回去看他,他躺在床上动不得,拉着我的手哭了,说不出话,他们都说爷爷最舍不得我,我当时啥都不懂,嫌弃他,因为大家都嫌弃他,那两年只有二姑照顾他。
我很混蛋。
还有奶奶,走的时候我八岁,小的时候因为爷爷奶奶的钱都在被爷爷收着,爷爷会给我钱我跟爷爷更亲,奶奶骂我势利眼,可是冬天的时候我怕冷,奶奶会把床睡热乎了再叫我上来😢😢😢😢以后再也没有会给我暖床,每次被打都会护着我的人了😢😢😢😢那几年我不应该跟其他人一样排挤爷爷,他最爱我了😢😢他们都说那几年看见我爷爷就会开心,可是我总是不搭理他😢😢😢😢甚至觉得他拖累我们,我真的很混蛋,小学下雨没带伞爷爷也会来接我,不会说我怎么不拿伞,上来中学被今天淋过几次雨后,就知道以后下雨就只能靠自己了,现在我每天背包都会带伞。
还有二姑,小时候哭她们都会给我擦眼泪,上了初中,就只能自己默默的哭了。
刘毛宁的三短片都太戳我了,奶奶也是会做最好吃的梅干菜,姑姑们没学会,奶奶走了,姑姑们每次吃梅干菜都会说“以前妈妈做的梅干菜最好吃了”
这是新年看的第三场电影。
#
向着明亮那方 (2021)7.52021 / 中国大陆 / 动画 家庭 儿童 / 兰茜雅 李念泽 赵易 俞昆 刘高翔 刘毛宁 陈晨 / 朱悦嘉 王诗懿
尤其是在京的昨日出现一例病例时,就在想会不会影响?
今日在剧场,接受相应的疫情检查程序,在寒冷的冬天跟随伊姐看了第二个温暖的电影。
不同于其他的电影是,7个电影场景故事来自绘本,而表现手法纯水彩,水墨画的细腻入微的展现关于生命,关于爱。
以爱贯穿整个电影,无论是亲子间、子女间、邻里间,以爱之心诠释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离开父母的“小兔的问题”,剧中小兔有很多问题,其中的问题是不想长大,不想离开父母的呵护。
父母因子女忙碌而无暇顾及回家卖糖水的伯伯,用自己的方式温暖邻里和社会间行人,清洁员。
尤其是在一个男孩,我要一碗芝麻糊,老伯伯并没给他,而是给了他一碗银耳汤水。
在这个故事情节里尤为突出父母的陪伴,一种动画片,如何用寻常接地气的手法来表现出,孩子通过这部电影了解到爱是传承的,善待父母,不要留有遗憾。
这样表现方式实属罕见。
就像伊姐说道,这部电影不仅是让孩子看到爱的延续;还可以让我们家长,同样作为子女,作为社会人的一名工作者有很多感触,直击心底。
这就是导演们的高明之处,非常接地气的通过立体电影场景来告诉孩子,你要学会自己慢慢长大;对于成年的我们行孝当先。
在现场,感受到几个孩子的解读,一个非常小的小孩在接上话筒,语出惊人的人生价值,当我们振振有词的去告诫孩子某某事,他没耐心听几句话。
但是让他安静的在这样环境里去体会,去思考影响还蛮大。
所以特别谢谢伊姐能精选到这么有内涵的电影。
值得去电影院感受,电影的情节他们会学习,同时也提醒我们家长好好珍惜关爱身边的人,珍惜当下,这就是电影魅力所在。
三星半。
上映前一直对这部动画很期待,近期难得的二维手绘动画。
《小兔的问题》是有问答形式串联起来的,形式上与前几年的阿狸非常相似,但是画风和对话不如阿狸温馨动人,情节也比较单薄。
《萤火虫女孩》作为一部童话向的动画短片,讲述了一位即将退休的乡村公交司机赴山中动物们为他准备的宴会的故事,立意并不新颖,比起《大鱼海棠》和宫崎骏的动画,细节也不够细致。
《小火车》的立意很好,但是故事讲的很别扭。
《蒯老伯的糖水铺》很喜欢,很有生活气息。
《哼将军和哈将军》的故事看了开头,基本就可以预测故事走向,却没有预测到故事结局,讲述家庭中孩子的相处问题,立意很好。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是我最期待的一部。
以前就看过刘毛宁的《我、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就超级喜欢,梵高式的画风,细节拉满,讲故事方式兼具现实与超现实之感,而且很多细节也充满了童年回忆,反复多次观看,仍觉得有滋味。
但是看了这一部,确实感到失望。
刘毛宁在画风的细致上越走越远,但是满目皆是细致的刻画,以至于眼睛不知看哪里才好。
剧本还需要打磨,剧情讲述不够流畅,人物情感也不到位。
最后一部《翼娃子的星期天》是我最喜欢的。
共同经营一家小欢喜的夫妻,丈夫送外卖,妻子做菜,孩子在店子里写作业,写完了就去菜市场找同学玩。
极其简单的故事,看得却很亲切。
现在打开电视,所有的电视剧背景设定皆是北上广之类的大都会,主角都是职场白领、高级精英,或者至少通过打拼爬上了这样的位置,但是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或者平凡生活,一辈子也许就只能住在一座小城,开一家小店,仅此而已,忙碌充实,而这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完全被忽略,这部短片很好得讲述了普通人的故事,而且讲得很好。
我是从外媒那里获知有这样一部国产动画电影上映的。
与那些话题效应极强的CG动画大片、或是品牌作品每年例行推出的电影新作不同的是,这部画面优美、情感真挚的动画电影似乎天生就那样羞涩而低调,抑或者说弱势而无声。
但是当你坐下来,仔细去聆听这种低调和无声的时候,你却仿佛听到最振聋发聩的呐喊。
这无疑是相当相当另类的一部动画电影。
不是那样有着浓郁的神话色彩,不是那样有着激烈的动作对抗,不是那样有着厚重的技术包裹,却有着绘本式的画面风格,巧妙的故事结构,朴实无华的情感流露。
7个故事,7位导演,7种风格,共讲一个故事,那就是家庭与亲情的弥足珍贵。
曾几何时,由共同主题的短片集结成为一部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一种流行的创作方法论。
我和我的祖国,就用这种差异化的剧情、视角、拍摄手法,表达了共同的爱国主题,这种创作的美感概括而言就是四个字“群像共情”。
但是动画中,却还几乎没有这样的电影诞生,《向着明亮那方》是开先河的第一部。
除了结构性的差异外,题材的差异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另类。
它关注现实。
影片中有中国的市井,有中国的乡村,有中国的家庭,人们操持着各色口音,让你觉得所有的故事就发生在身边。
它关注普通人。
影片的镜头不再对准神话中拯救世界的大英雄,而是卖饮料的老伯,开饭馆的中年男女,受灾儿童,每个二孩家庭中都可能会有的打闹的兄弟姐妹等等,你我他虽在画面之外,却仿若在剧情之中。
与其说这是一种动画片中难得一见的接地气的另类,倒不如说这是一种动画创作本就该关注的生活回归。
影片描写了很多个童年,但那并不是一个个童话,反倒是引人深思的成人故事。
或许孩子观看影片,可能更多看到的是漂亮的画面,以及孩子们各种生活的情态。
但是成人们一定会体会到更多的味道,那些生活的艰辛,那些对家庭的责任,那些对孩子的无私关爱与期盼,那些对逝去老人的无可挽回的遗憾。
小兔子的疑问,小男孩的作文,姥姥留下的蓝色轮椅,甜美又暖人的黑芝麻糊,能自己前行的小火车头……影片犹如写给每个平凡人的家书,中立却并不冷漠,辛苦却也幸福。
最终,千头万绪都归根到一个个家庭中,一组组亲情画面上,虽并不富有,却因为家的温暖、亲情的存系,而都有着明亮的那方可以向往和追寻。
动画影评俱乐部 inside
七位导演取材原创绘本改编七个短片,以爱为主轴串联,从不同视角讲述“我和我的童年”
手绘原创绘本动画合集。电影由7个小作品组成,于我而言有些过于散漫了,总体上属于渐入佳境。我在看前3篇时还处在懵的状态,后续渐渐感知到作者们大概要表达的共通的主题。童心筑梦,不舍爱与温暖。
很平,拼凑出来的这几个故事没有一个打动我。大概我铁石心肠。
这种票不应该是靠赠送,而应该花钱去看。
几个章节水平参差不齐,前面半部分简直灾难,粗制滥造的半成品,没有那制作水准就不要立意搞得复杂,小孩子也看不懂吧,后半部分简单生活化反而很不错
剧情很弱 并不适合在影院出现
糖水铺≥铁皮柜轮椅>小兔>哼哈>萤火虫>小火车=打工子弟,厌恶洗刷掉苦难的童话故事,动画片可以美化但不能忽略真实,高调唱得离谱。
有几个画风还不错,但是内容温馨又空洞。
糖水铺的原型是文明路隔壁那间今日糖水,善良阿婆变成了动画的蒯老伯,常年劳作酸痛的手,隔壁帮忙的兰州拉面老板,亲近的街坊领居,时不时穿插老伯年轻是喜好甜品的缘由 并将贴着碗边吃凉的教给其他小朋友,因为忙碌少回家的子女,这些都是温馨的日常。这部片过于好睡。还有哼哈二将也很可爱
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明亮那方。暗夜里的飞虫啊。
支持一下
看过
《蒯阿伯的糖水铺》才是中国版深夜食堂啊,《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有散文的味道,翼娃子和小火车这两个故事也不错,其他的因为低幼或者别的原因说不上喜欢。
有点深度,能传播坚强、爱心、互助的正能量,就挺不错的。可能要10岁以上、有些阅历和经历的孩子才能看懂吧。 这种纸片化的动画形式不是很喜欢。
完全子供向绘本作品改编动画,尤其开头几个作品真的幼儿绘本感非常强,很幼…总体感觉音乐存在感过强,有些甚至产生了MV感,如果不这么依赖音乐抒情也许可以更丰富更生动。最喜欢《蒯老伯的糖水铺》,很美很温暖都市夜景,我也想做一份这样的工作,做到老也不错。
两星给画风吧
说实话,制作很可以,但是故事很平淡,不太像是给孩子看的,个人来说喜欢小火车和哼哈将军,外婆那个看的心里难受,其他的印象不深
被第一个劝退了 删了才知道是7个故事。后面6个没看到了。 那算了谁让第一集就不好看
不到90分钟的动画电影,是9个小故事组成,也就是9个导演。有地震残疾少年、糖水铺大叔、开公交的司机,还有个问题多多的小兔……出品方挺牛,有樊登读书、老师讲故事。可是动画片真的很无聊啊!我一点不困的人,睡了好几觉。
有点太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