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一次院线观影,2022年即将终了,幸运的能参加上观影团,幸运的看到了喜欢的电影。
前几个月就看到了这部电影的剧照、海报,万万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引进到国内院线,看到一部“当年度”的新片,在2022实属难能可贵。
剧本内容中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点,直到最后的反转出现才让人意识到前期埋下的种种伏笔,巧妙而高明。
映后的活动上现场嘉宾和观众的分享,也让我看到了电影更深一层的表达,沼泽是掩体,塑造了女主的世界观也承载了她的一生,即便她最终离开世界,也没有离开这片沼泽地。
by the way,这部电影的服化道也很美,虽然主线是一宗凶杀案,但并没有因此将色调调暗,反而以明亮绚烂的色彩向观众铺开整个故事,即便在法庭上,几次开庭也都换了不同的衣裙,给电影整体也加分了不少。
最后想说,很感谢因为观影团的福利获赠了两瓶酒,虽然礼盒中没有加上原著小说,但我也已经把书加进了我的购物车。
风景是真不错,妙的点是没写泰特大学期间生活的快剪,蔡斯亦没有单独的镜头交代他和家庭朋友的拉扯,蔡斯只有他和女主一起的镜头,这样不拍不上帝视角,全女主视角镜头让人更带入女主。
因为女主他看不到泰特在远方是否挣扎过也看不到蔡斯是否反抗过家庭,他只看得到结果,过程如何不用重要不必找理由,结果就是他们伤害了卡娅,这是真正的女性电影,不去找补男性伤害女性的理由,伤害就是伤害,不是你后悔过我就该原谅你,不是你反抗过努力过我就该理解你,你敷衍无效的牺牲并不伟大并不弥补我受到的伤害。
卡娅虽然和泰特学习了文字但是他精神上行为模式都是和动物学的,她没接受过世俗对女性的规训,甚至是没有接受过社会对人都规训,他唯一对人类社会的妥协是写书补交税款为了真正拥有房子的所有权,但这本质上也是动物圈地,保护自己领地的行为。
死亡对沼泽不是悲剧不是罪愆,沼泽里没有恶意只是自然选择。
如果像俗套的刑侦剧,名侦探找出关键性证据贝壳项链那是人类社会的胜利,但现在这是自然法则的胜利,捕食者该做好被捕食的准备。
这不是正义降临不是恶有恶报,这是自然里生存压力下的以小博大以弱胜强。
还有一种看法是卡娅和母亲是一种对比,受过社会规训的女性失去自主勇气选择逃避,而自然之子卡娅同样的境遇选择反抗维护自己的领地。
卡娅可以忍受孤独排挤嫌弃辜负背叛,但是她忍受不了生活在恐惧之中,这其实和映射现实生活中的受到家暴的女性,他们竟然能忍受每天如惊弓之鸟的生活,这不止是反人类,这是反生物本能啊,社会对女性的压制迫害恐怖如斯连人的本能都能训改。
更多被家暴的女性原谅其实是因为男性事后又痛哭流涕的道歉,但是啊!
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女性怎么可以为男性的伤害行为找理由。
伤害就是伤害,不是你后悔过我就该原谅你,不是你努力过我就该理解你,你敷衍无效的牺牲并不伟大并不弥补我受到的伤害,你虚假不诚的道歉软弱无力。
心疼男性是女性悲剧的开始,社会对女性的规训实质就是教女性忍耐忍耐再忍耐,这是阳谋,女性退让了男性必然得利。
如果单看女主Kya身世的话,会觉得这会是一部非常灰暗的电影,父亲酗酒家暴,母亲和兄弟姐妹相继离家出走,后来父亲也离开了,她小小年纪就要学会养活自己。
没有上学,独自一人住在远离小镇的木屋里,没有朋友,唯一的生存技能就是挖了牡蛎去镇上换吃的,这样的开局,能够平安度过一生已经是很好运了吧。
可是这部片子色彩明亮,女主美丽动人,眼神清澈,还出书赚钱,成年以后一生顺遂美满,简直活成了一个童话。
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电影的本质是个童话呢?
有几点原因。
女主童年被遗弃,青少年时代独自一人在木屋长大,不谙世事。
这样的成长背景她肯定是有非常强的不安全感的,在处理亲密关系时势必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可是女主三观无比正,处理感情的心态也很成熟。
被初恋男友抛弃,她也很快一个人走出来了,被第二任男友骗,她也是没有一丝犹豫转身离开。
敢爱敢恨,也没有过度自我保护,被抛弃也没有一丝自我怀疑和厌弃,我们普通人都要经历很多才懂的道理,她从一开始就做到了,内心强大到难以置信。
女主事业线也顺利到不可思议。
没上过学,一个夏天就学会读写了,第一次投稿就中了还成了畅销书作家,出道即巅峰。
真的这么容易吗?
她一个人住小屋,总体生活还是比较清净的,甚至有几天田园诗意的味道,可是一个无亲无故的小姑娘独居,还这么漂亮,这个镇上就没有酒鬼流氓去骚扰她?
她还占着一份地产,就没有别有用心的人去算计她,欺负她?
小镇上的人对她有偏见,虽然她独来独往,但她的态度从来是不卑不亢,还是那句话,这样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她对自己的接受度认可度都没有任何内心的挣扎,内心平和情绪稳定,这个是不太合理的。
但是,也许我们是需要这样的童话的,谁说被抛弃的人就要唯唯诺诺过上悲剧的一生,也许我们需要这样童话般的叙事,告诉那些一开始被命运薄待的女孩们,坚定地爱自己,把伤害自己的人坚定地推开,当你慢慢积蓄力量去建立自己的生活,有一天童话也会降临在你的身上。
我最开始想说这是一部抵抗偏见的故事。
但在看完电影后我想说,这是一部反抗的故事。
很难想象Kya如何在众人的污名化中从童年过渡到成年,其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教育的缺位。
但初恋Tate对教育的坚持唤醒了Kya的热情,正如Tara被教育拯救走出了爱达荷州。
她数十年对自然的热爱成就了她的单纯和执着;她和世人的稀缺接触,让她缺少识人的智慧。
但幸运的是,她对自然世界的洞若观火的天赋,也让她拥有超脱于常人的胆魄和勇气。
“猎物为了求生,有时必须杀死捕猎者。
”她懂得如何通过示弱来获取同情,她懂得如何通过关注来转移视线,尤其是通过沉默来表达抵抗。
我惊异于Kya的超凡的胆魄,但又不自觉得反省电影传达的内涵。
尽管Chase劣迹斑斑,尽管对于Kya来说这似乎是她的唯一选择,但这真的是唯一选择吗?
不可否认的是,Chase的死亡极大清除Kya人生路上的绊脚石,也使作为观众的我少有地尝到快意恩仇的喜悦和颅内高峰的激动。
但剥夺他人的生命确实可惜。
设身处地,很难对Kya的选择作出道德评判,毕竟作为众人口中的“湿地女”,长期污名化带来的社会压力和偏见不是常人所能想象。
正如Kya在电影中所说:“即使说出实情,也会被当作浪荡女”。
受害者在伸张权利的时候,要以自己的一切作为赌注,难道又不可惜吗?
但对于Kya的顽强意志及她勇敢做出的选择,我充满钦佩和欣赏。
注:电影中的各类动物声,尤其是鸟鸣,很有沉浸感,我很喜欢。
犹如置身家乡的夜晚,虫鸣蝉啼潜入漫漫长夜,安宁而温暖。
*原文摘自:《蝲蛄吟唱的地方》 - [美] 迪莉娅·欧文斯(Delia Owens)在豆瓣阅读查看: §蝲蛄吟唱的地方首先贴一下小说中对应片段的开头:西姆斯法官朝汤姆点点头。
汤姆走向陪审团席。
“陪审团的各位女士们、先生们,我在巴克利小湾镇长大,在我更年轻一些的时候,听说过很多关于湿地女孩的故事。
是的,我们直接摊开来说吧。
我们叫她湿地女孩。
很多人现在还这么叫她。
有些人嘀咕她是半人半狼,或是猿类和人类之间缺失的那一环。
她的眼睛在黑暗中会发亮。
然而事实上,她只是一个被抛弃的孩子,一个在沼泽里独自求生的小女孩,挨饿受冻,但我们没有帮助她。
除了她仅有的几个朋友中的一个——老跳,没有任何一个教堂或社区组织给她提供食物或衣服。
相反,我们给她贴了标签,排斥她,就因为我们觉得她不一样。
但是,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因为她不同而排斥她,还是因为我们排斥她而让她不同?
如果我们把她当作我们中的一员来接纳——我想她今天就会真的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如果我们曾供她衣食,爱护她,邀请她进教堂和家里,我们不会对她心存偏见。
我相信她今天不会坐在这里,被指控谋杀。
”律师“我们摊开来说”之后的内容直接撕开小镇伪善的假面。
还有我认为陈词中最有力的一段:“公诉人的所有证人都不确定自己看到的,一个也没有。
然而在辩方,每一个证人都百分之百确定……”这句话一出,判决基本盖棺定论了。
小说中庭审是先罗列出各项不利证据,再通过证人的不确定性逐一反驳,一气呵成。
这也是小说结尾反转更震撼的原因。
而影版改编时简化了如乔装、激流的内容,又让律师总结时唐突提起,像想到什么说什么,让人摸不着头脑。
以及结尾:汤姆在陪审团面前站了一会儿。
“我很了解你们中的大部分人,我知道你们可以放下之前对克拉克小姐的偏见。
即使她一生中只去过一天学校——因为其他孩子欺负她——她通过自学,成了著名的博物学家和作家。
我们叫她湿地女孩。
而现在科学界认可她为湿地专家。
”“我相信你们可以放下所有谣言和荒诞的故事。
我相信你们可以根据在法庭上听到的证据而不是过去听到的错误流言做出判断。
”“最后,是时候给湿地女孩一个公平了。
”小说中有提到,但是电影中没有表现:律师曾申请异地审理,法官虽然承认基娅受到的歧视,但并不认为她受到的歧视比其他受审人多。
这就是为什么总结陈词要以“饱受偏见的评价-道德谴责”开始,以“客观描述成长经历和成就-呼吁公平”结束,其结构是对应完整的。
然而,影版删掉了开头的谴责部分和对基娅的客观陈述,而单纯用“指出偏见-呼吁放下偏见”来说服。
坦白说,我并没有感觉逻辑有多合理或者更多情绪上的共鸣。
补充时间:小说中的陪审团是7女5男。
有姓名的两位:卡尔佩珀夫人,在基娅被骚扰藏匿时没有出卖她。
怀特夫人,不让自己小孩和年幼基娅玩。
电影9男3女。
提问,以下哪些可能是不还原的原因?
a电影立意错误,团队不在乎这部分还原度;b选角性别歧视;c导演觉得陪审团是白男privilege;d以上全部。
大放厥词时间:1.在本该是高光的地方垮掉也是不多见。
2.别老惦记那点男男女女情情爱爱的。
给蔡斯啥心理活动呢?
明明有更多可以挖掘的地方。
真缺了大德。
3.他美陪审团制度是垃圾。
Tate给的出版社名录在箱子底放了十年,当然有她对负心汉的怨恨在,但Kya自己又何尝不是习惯性的选择自我感觉安全的生活方式。
同样,Tate说自己的消失是以为Kya和外面的生活是一对互斥选项——他和Chase的那次冲突中,Chase称呼他为大学生,由此可见这个偏僻小村庄里大学生稀少的可以当做特定称呼使用——当他依靠自己的能力接近了曾经梦寐以求的生活事,未知的世界让他一时心驰神往多少情有可原,毕竟坚持这段爱情的代价或许是此生都身居沼泽。
Tate父亲提醒他时他起初的排斥其实倒是逃避,而思考才是爱的表现。
所以Tate最大的爱意就是在干柴烈火的时候突然叫停。
他的爱是远远胜过欲望的。
当他不确定时,他想得先是保护。
这和Chase目的性极强的交往,云泥之别。
Kya的刻画其实是有缺失的,在Tate出现之前,几乎没有她对世界如何认知的描写。
我们只看到了Tate给她羽毛,教她识字,陪她读书。
Tate给Kya过生日时带她去沙滩,看白鹭回巢,Kya惊喜的眼神,实在是无法让人认同她才是应该对这片沼泽最为熟悉的人。
所以的确,这部电影弱化了Kya和沼泽的关系。
而且,Daisy Edgar-Jones太像莲花了,出淤泥而不染,干净得根本不像从小就独自一人生活的孤儿,我甚至都没数清她换了多少套衣服。
由开发商觊觎她的房子作为促使她联系出版商的契机,还是外力使然,但毕竟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而这一切的起因还是Tate。
我其实在想,如果Tate如期赴约,然后为了她留了下来,他们是否能如结尾一样白头到老。
Tate没有见识外面的精彩与纷杂,是否能甘于平淡,而Kya又是否会有负担和疑虑。
十年后Tate的回归是他自己的选择,甚至是请求,而不是为了信守约定,而十年后的Kya也的确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在观影途中我是有疑问的,最大的疑问就是Kya对于这场死刑审判似乎并不在意,几乎全程魂游天外。
但结局的揭露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她不为自己辩护,是因为她不想说谎。
而她不想说谎,是因为她不认为自己有错。
真相和正义有时候并不对等。
Kya贯彻自己的正义,但她同时也知道真相的泄露会造成什么。
所以她缄口不言,把一切交给命运。
我很喜欢结尾旁白的一句话,那就是Kya只抹去了消防塔上的痕迹,而地上的痕迹,沼泽会替她处理。
Kya并不是孤单的,她拥有整个沼泽。
这部电影的体验其实不太好形容。
说到底,它是借着悬疑片的外壳,讲了一个女性成长的故事,而这两部分的内容交织在一起之后,整体的效果……怎么说呢,有点两头都没做好的感觉。
预告片中看似悬疑气息十足,其实压根不是那么回事悬疑部分自不必说。
在对原著相关部分进行了大幅删减之后,影片所体现的案件解密简直无趣之极,全程就在看原告和被告两边唱二人转,所有线索都被直接摆在了桌面上一览无余。
这个过程中除了控方律师和蔡斯母亲以外,你甚至都看不到小镇居民对基亚所谓的“刻板印象”到底对案件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法庭上有善良正义的律师,有秉公执法的法官,有缄默冷静的陪审团,整个审理过程波澜不惊地就结束了。
法庭从头到尾都并没有刻意为难过基亚所以,我们就把重点放在另一部份,也就是所谓的影片内核上:一个女性成长的故事。
影片中文名叫做《沼泽深处的女孩》,我认为翻译得非常传神,比诸如“蝲蛄吟唱的地方”这等直译好多了。
因为在原著中,基亚与沼泽之间的关系是一条贯穿整部小说的重要线索,基亚在她人生的每个阶段,所经历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沼泽。
可以说是沼泽造就了基亚这个人物,塑造了她的性格,赋予了她知识和力量。
沼泽才是基亚真正的家人和导师但是很可惜的,到了影片中,“沼泽地”却只是被用做了故事的背景板,以及一种奇观,基亚与沼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退化成一种概念。
由于失去了细节的支撑,影片中很多情节都变得令人费解——这是本片最让我感到不满的地方,也是我认为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后面我会用很多例子来解释这个观点。
比如说这里,当基亚父亲离开后,基亚在检查家中所剩物资时配的这句旁白,我相信如果你没看过原著的话一定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
"I don't know how to do life without grits." 不知道国内院线上映时会如何翻译这句话,我看有字幕组把其中grit这个单词翻译成了“燕麦”——对不对我不知道,但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句话是基亚在浅白地表达父亲离开后自己吃不上饭的意思,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在原著中,基亚这里担心其实的是另一件事情:她的鸟儿朋友。
“grit”是基亚平日拿来喂鸟的饲料,所以,如果没有了grit,她害怕鸟儿就会像其他人一样离开她,而这种痛苦是她所无法忍受的,因此才会don't know how to do life without。
但是为什么她会如此看重与鸟儿的关系?
家里都要揭不开锅了,不担心自己没吃的,却还惦记着喂鸟?
其实这是因为,根据原著中的描写,基亚从小就把鸟儿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每当她感到孤独,无人可依靠,无人可倾诉时,她会到海滩那里,与鸟儿共度时光,与它们交谈。
但电影中对此却没有任何交代,只是孤零零地扔出来了这句台词,让人不明就里。
而像这样把原著中重要细节“削”过头的地方还比比皆是。
比如,作为一个沼泽之女,基亚自幼是如何从大自然中习得知识的?
影片这方面的刻画就非常薄弱。
关于沼泽中的生存知识,影片从头到尾就只表现了个挖贻贝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基亚在杂货店老板娘美宝的鼓励下,来到了学校接受教育,但是却很快遭到了周围同学的嘲讽,于是基亚最终只在学校待了一天就逃离了那个地方再也没有回去过,此时影片中出现了一句基亚的旁白“我想我还是向荒野学习比较好”。
但奇怪的是,此时画面中衔接的却是基亚和父亲一起去钓鱼的镜头,表达的是父女之间尝试拉近彼此关系的情节。
导演你倒是让我看看人姑娘都学了点啥呀也就是说,电影只是提出了“基亚要向大自然学习”这么一个概念,然后就中断了这个线索,观众此后再也没有看到基亚具体是如何从沼泽学习的情节(或许挖贻贝算一个?
)。
导演甚至都不舍得去展示一组连续镜头,表现一下基亚在沼泽中生活的日常,让观众看到基亚与沼泽融为一体的画面,在头脑中建立“这个女孩子是透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来理解这个世界”的概念。
而这方面的缺失,就造成剧情中一些桥段所表达的意向被大大削减,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基亚与泰特互相交换羽毛的那个小游戏。
本来这是表现多年之后,代表“原野”的基亚和代表“城镇”的泰特是如何打破自己所属环境的藩篱并最终相识相恋的,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情节,但影片对这个桥段却演绎得相当生硬。
基亚从一开始看到树桩上插着的羽毛就很兴奋,然后很快就开始和不明身份的对方互换礼物,这中间似乎没有产生任何障碍。
但事实上,根据书中描写,基亚虽然很喜欢收到的羽毛,但她最初并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男孩会给自己东西,于是只好通过大自然以及动物的视角来尝试理解。
她曾亲眼目睹雄鸟给雌鸟送礼物来追求它们,因此模模糊糊猜到了泰特行为背后的含义:两人之间这种交流方式就如同动物的求偶仪式一样,而这正是沼泽地给予基亚的知识。
她或许拿不准自己的感受,也不了解自己所经历的变化,但她从大自然中她所熟悉的东西身上,找到了理解这个世界,以及和泰特进行沟通的支点。
所以这样的细节缺失,恐怕会让观众直到最终案件解密都无法接受,一个整日里只知道画画、挖贻贝的女孩,怎么突然间就实施了一次完美犯罪呢?
这种行为背后所包含的心理状态,知识储备,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以及更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基亚被捕之后,始终一副无所谓、消极配合的态度,任由汤姆律师劳心费力。
您忙您的,我只想看看外面的风景其实关于这一点影片给出了一个非常模棱两可的解释。
当基亚听到汤姆让她出庭为自己作证的建议时,用充满愤恨鄙夷的语气说道:我绝不会让“外面的世界”来给我下定义,这不是在审判我,而是在审判他们自己。
这种没有上下文联系的宣言,和这个人物前面的台词对产生了矛盾,因为前一秒种基亚还在表示,“我并不恨他们”。
其实基于原著来看,基亚的此时的心态并不是在“对抗外部世界”这么简单。
她之所以拒不认罪,更深层的原因是她根本就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这是沼泽所赋予她的一种基于食物链的道德观:每个生物都会做它必须做的事情来生存下去。
当动物们感到受到威胁时,它不会跟人诉苦,也不会离开自己的领地,而是捍卫它,并在必要时展开杀戮。
因此对于基亚来说,杀死蔡斯甚至都不是什么“正义的犯罪”,不,这压根就不是犯罪,“清除威胁”是自然法则,如同吃饭喝水一样再自然不过。
所以在整个案件审理过程中,基亚表现得异常淡定,你汤姆律师忙前忙后我感激万分,但是你让我申请认罪减刑?
认什么罪。
去自我辩护?
有什么好辩护的。
她深知自己的道德观跟正常人类社会的那一套完全不同,你我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为什么我要按照你们的规则和法律来接受审判呢?
或许有人会说,影片其实有两处地方对基亚的行为逻辑做出了解释,一个是在片头的旁白中。
沼泽并不认为死亡是一种悲剧,更不是一项罪行而另一个出现在她与出版商共进晚餐的饭桌上。
我只知道各种在其中存活的方式但如前文所说,由于整个影片都缺乏的相关情节进行呼应,因此这两处台词并不会对观众理解基亚的内心世界起到正面效果(或许对营造悬疑气氛有帮助),只会显得突兀和故弄玄虚。
谈到这里,我忍不住还想提几句可能会得罪人的话,就是我觉得,基亚这个人物所选取的演员并不合适,选角有问题。
这是一张从小生长在沼泽地中的面孔?
咋,那地方护肤品不要钱吗虽然不可否认,影片里饰演基亚的黛西·埃德加-琼斯眉黛青山,双瞳剪水,可以说是非常漂亮,但是,如此细腻的皮肤,素雅的妆容,披散的长发,再加上一身森系的装扮,这分明就是一个中产阶级优渥家庭中培养出来的那种涉世未深的乖乖女,哪里像是一个脱离人类社会,从小在朝不保夕危险重重的荒野中,独自依靠沼泽地长大的outsider?
她身上少了一种原始的野性,没有那种未加雕琢的质朴和天真的劲头。
在这一点上说,甚至饰演小基亚的演员表现都比黛西要更加真实自然。
最后再附上几个大家在影片情节上可能会有的问题以及我个人的解读。
1. Marsh和Swamp的区别是什么?
先说个有意思的。
我相信这是大家看字幕时最先困惑的一点,就是Marsh和Swamp都被译作沼泽,区别是什么?
我简单搜索了一下,现学现卖地做个科普。
Marsh指的是草本沼泽,指的是常年积水或过湿,由草本植物主导的湿地类型;而Swamp则指的是木本沼泽,指的是被森林覆盖的湿地。
从湿度来讲Marsh要高于Swamp,是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带。
一图胜千言2. 蔡斯·安德鲁斯是被谁,以及如何被杀的至少从影片和原著的交代来看,基亚的确就是杀死蔡斯的人,哪位朋友如果认为这里面还有别的可能性,也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想法。
这幅画下面的一句话是 There is no morality in nature, just life pulling on.影片虽然并没有向观众展示基亚杀死蔡斯的那一幕,但是通过现有的线索,我们可以推断出她当时是如何做到的。
案发当天,基亚前往格林威尔与自己的出版商会面,这给了她一个很好的不在场证明。
然而,正如法庭上双方所争论的那样,基亚在格林维尔下榻的酒店离公交车站很近,这让她有机会(虽然只有1小时)在晚餐后搭乘末班公交车返回小镇(想必还戴上了泰特的红色毛线帽子掩盖身份),然后将蔡斯引诱到瞭望台顶部见面,并将他推下了高塔。
然后,基亚清除了所有指纹,取回了蔡斯脖子上挂着的贝壳项链(理由我相信是基亚要留下它作为自己不同于父母进行反抗的证明),并乘坐最早的公共汽车返回她的旅馆,早上再次与她的出版商会面。
而其余的证据,则交由沼泽进行了掩盖。
其实如果对电影这一结局如果还有所怀疑的话,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泰勒的片尾曲歌词,已经交代的明明白白了:you didn’t see me herethey never did see me hereoh Carolina knowswhy for years they’ve saidthat i was guilty as sinand sleep in a liar’s bedbut the sleep coms fast and i’ll meet no ghostit’s between me, the sand, and the seaCarolina knows2. 基娅母亲为什么没有带自己的孩子一起走?
根据基亚哥哥的描述,他们的母亲在离开家的时候,正患有精神疾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有5个孩子。
等她逃到了新奥尔良的妹妹家里,她才逐渐想起自己的孩子,并试图通过攒钱找律师的方式来接回他们,但可惜的是,直到自己患白血病去世,她都没能做到这一点。
此时基亚母亲已经精神紊乱了3. 基娅父亲的身份是什么?
根据原著中的描述,基亚的父亲是一名从二战中退伍的残疾军人,暴力、酗酒,他将自己身上的创伤宣泄到了他的孩子和妻子身上。
虽然他战后光荣退伍,但是他却隐瞒了他之所以受伤是因为在战场上由于太胆小吓得不敢挪动位置而造成的结果。
这一幕或许是基亚与父亲之间最甜蜜的时刻The End.
没看过小说,就电影而言,我会改一改现在的故事。
首先,爸爸既然是退役老兵,可以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经常发作,妈妈和其他兄弟姐妹无法忍受各奔西东,但是女主没有选择妈妈,因为妈妈不理解她痴迷自然动物。
但爸爸理解。
而童年的女主也只是觉得爸爸病了,因为她观察生病的动物感知到一些东西。
爸爸不发病的时候对她很好,因为她很特别(天才气质)。
后面爸爸为了给她抓一只稀有昆虫,加上病情发作死了。
女主很悲伤,但是镇上的人觉得女主和她爸爸的死有关。
并觉得她也有精神病,什么怪人,精神病的这些帽子就扣吧……这样处理会淡化人物的厌恶感而且强化女主特质。
更专注于女主的内心世界。
第一任男友问题不算太大,有共同爱好,有善良有小勇气,都没问题,但是压力表现不够,比如镇上人的风言风语和不公对待,直到他的家人受到威胁和伤害,他才变得犹豫起来。
至于后来的爽约,可以是他的家人一直没把信给女主,哦对了两位男友可以是同学,从小就不对付。
( ̄▽ ̄)。
律师可以是愧疚的,比如当年爸爸因为发病被起诉,他作为辩护律师败诉了,做了经济赔偿,雪上加霜(妈妈离开的理由之一)他知道女主爸爸是无罪的。
第二任男友的泡妞手段可以无懈可击一些,以至于观众都认为他是好人……不然以女主的性格,妈的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除了爸爸)不会轻易爱上谁的,除非这哥们泡妞太牛逼了( ´▽`)。
至于渣男之死,可以是动物显灵,间接帮女主弄死正在对她施暴的渣男。
项链嘛,老娘当然要收回!
但这事又不能说,因为偏见就像一座大山…吧啦吧啦。
结局不用改,最后就皆大欢喜。
↖(^ω^)↗哦对了,第一任男友能被接受可以是他让女主想到自己的爸爸,说了什么一样的赴汤蹈火的话。
再续前缘也是。
所以幻想中出现的不应该是妈妈,而是爸爸。
我觉得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妈妈不配( ̄▽ ̄)。
哦对了,女主可以从小喂鳄鱼(我记得有鳄鱼的镜头),渣男被鳄鱼吃掉什么的最解恨了!
女主鳄鱼都不怕,区区一个得病的老爸算啥,况且对她又好!
电影《沼泽深处的女孩》是前几年北美畅销小说《蝲蛄吟唱的地方》改编,畅销书趁热打铁,影片有浓浓的自然之美,喜欢视觉效果可以去影院体验一下。
北卡罗来州巴克利湾镇的森林沼泽旁,青年安德鲁斯橫死,沼泽深处的女孩克拉克被缉拿,1953年沼泽女孩卡娅原本有着幸福的一家,但大人和小伙伴先后离开,只去过一天学校克拉克和暴躁的父亲一直生活在沼泽深处,父亲走后一人生活。
1962年,沼泽地唯一的伙伴泰特开始教卡娅认字书写。
他们恋爱了,在山水之间止乎礼,泰特要去城里学习工作,希望卡娅考虑卖画和出书笔记赚一些钱。
1968年,开发商即将在沼泽地建酒店,安德鲁斯和卡娅首次登上消防塔,看见沼泽地全貌。
为交土地税卡娅画将出版,安德鲁斯借着升职约出差发生关系。
1969年,泰特回到父亲捕虾地方,祈求卡娅原谅当年的离开,认为安德鲁斯配不上她。
卡娅在镇上碰见安德鲁斯未婚妻,崩溃。
书出版后,卡娅生活改善,哥哥朱迪找回沼泽地,得知妈妈已去世。
安德鲁斯再次找到卡娅想发生关系,被砸伤,由于担心被报复,卡娅决定去见出版商。
就在去见出版商的这两天,安德鲁斯意外死亡,卡娅被拘留指控杀人,由于没有直接的证据,卡娅在辩护律师的努力下被无罪释放。
这个电影披着悬疑的外衣,实际上有些《寂静的春天》的味道。
沼泽地的女孩,有一种国内文学白洋淀的场景感,也有沈从文《边城》般的简单爱情结构。
电影的小说原作者貌似是个动物环保爱好者,很迷恋“自然气息”,这可能就是“白左”喜欢的,电影不但批判泰特“进城工作求前途”的做法,也直接杀死花花公子安德鲁斯,对核心事件发生在五十多年前的“沼泽女孩”所作所为有一种“歌颂”。
沼泽深处,没有法律。
暴躁的父亲让家庭破碎,卡娅干掉暴力求欢者,与自然融为一体。
喜欢这种自然性人生的女影迷,不要忘了前提:你得有大片土地产权,有无师自通的技能如绘画能出版保证生活品质,守护你的羽毛男孩。
这部电影从各方面来说都是一部“聪明”的电影,时而精彩,时而“投机”。
电影展现了主角一生的时间跨度,但重点都放在了青春期的一桩疑案,导致其他部分试图面面俱到,反而浮光掠影,顺畅的流水账简化了人物的复杂性,降低了故事的魅力。
一部沼泽深处的女性成长史,奇妙地将当下最流行的“做自己”和女性意识觉醒结合起来,过程与美国另一部女性题材的流行文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恰恰相反,最后却是殊途同归。
一个是要走出去,一个是要留下来。
重要的不是去向哪里,而是从哪里出发。
凯雅一家生活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中一片沼泽地里,父亲家暴,逼走了母亲和其他兄弟姐妹,只有凯雅留下来,靠自己的双手,独自长大。
因为独特的家庭和成长经历,导致凯雅在当地成为一个特殊人物,被人议论,被人排斥。
长大后的凯雅先后遇到两个男孩,初恋泰特,稳重上进,一心求学,他希望凯雅能搞创文学创作,共同努力走出沼泽,凯雅不认同他的想法,坚持留在沼泽,上大学后的泰特与凯雅断了联系。
几年之后凯雅又遇到了主动潇洒的蔡斯,家庭优渥,甜言蜜语,他尊重凯雅的选择,支持她一直住在沼泽地,不料人心难测,泰特发现她与别人炫耀凯雅私密事,凯雅又偶遇蔡斯与未婚妻逛街,凯雅想摆脱蔡斯,疯狂的蔡斯不断寻找凯雅,甚至暴力侵犯。
蔡斯某一天被发现死于沼泽,是从消防塔坠亡,是自杀还是他杀,谁杀了他?
怀疑的矛头指向凯雅。
凯雅成为蔡斯死亡案的嫌疑人,一位同情他的老律师伸出援手,在法庭上帮她辩论。
电影分为两条线索同时推进,一个是凯雅的成长和恋爱经历,一个是蔡斯凶杀案的法庭审判。
成长线索简略流畅,因为时间跨度大,事件被压缩,独自成长的痛苦,恋爱时的浪漫,被欺骗时的愤怒,都顺理成章,让我们看到一个坚强、聪慧、渴望爱与陪伴的女孩。
电影最遗憾的地方在与凯雅的成长过程交代的太过简单,她如何独自一人在沼泽地中长大,如何学会并掌握绘画技巧,最重要的如何建立起与沼泽地的深厚的情感和心灵联系,没有很好的展示,需要观众从细节捕捉,脑补剧情。
凯雅与沼泽、与大自然的关系是故事成立的根本,也是如何理解凶杀案背后深层次原因的关键。
法庭戏整体中规中矩,老律师尽心尽力,凯雅全程都是无辜的表情和状态,被动配合。
证据和证人被一件件推翻,关于“公交车”的一段对峙最精彩。
凯雅的成长过程中一直被抛弃,被欺骗,家人和男友都没给他依靠,或者完全忽略她,或者改变她利用她,能抵挡和消解这些负面影响必须有强大的内心支撑。
对于凯雅,支撑的力量来自大自然,来自沼泽。
湖水,飞鸟,蝴蝶,阳光,滩涂,风雨,凯雅热爱这里的一切,随时观察并记录一切,对沼泽的爱填补甚至超越了来自家庭和爱情的空缺。
她思念终身未再见的母亲,她憎恨离他而去的泰特,但这些于她只是情感的伤害,没有动摇心灵的根基,她信仰的、拥有的更厚重,更广博。
也正因为更厚重更广博的爱,让她单纯又神秘,柔情又决绝。
她认准的事情绝对不会变,她也希望爱她的人如此,或者她根本没有想到别人会不如此。
凯雅在与一位出版编辑晚宴时的话不经意间透露出她的另一面。
谈起对昆虫的研究时,她提到了萤火虫,她说萤火虫有两种光信号,一种为了交配,一种为了吸引雄性以便让他成为她的下一餐。
其他人感慨说这很不道德,凯雅继续说,我不知道大自然是否有阴暗的一面,或许这仅是一种奇妙的生存方式,不惜代价。
盘起的头发,得体的服装,自然的谈吐,平静的交流,这场戏中的凯雅与之前的凯雅大为不同,离开了沼泽的凯雅褪去了原始的神秘的光环,戴上了现代的都市的面具。
凯雅对现代社会并不是一无所知,她了解并能应对文明世界的生存规则,但她选择拒绝并保持距离,因为她内心有一套更根本更坚定的规则——大自然的规则。
凯雅单纯,但不简单。
凯雅杀了蔡斯。
泰特大学毕业后,回到沼泽地附近工作,他的工作和研究的兴趣与凯雅再度重合,终于破镜重圆。
几十年后,凯雅去世,泰特在遗物中发现了当年凯雅送给蔡斯的贝壳项链,凶杀案中的重要物证,泰特一瞬间明白了真相。
而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可能很多人已经不在意凶杀案的真相了,凯雅的坚韧又勇敢、坎坷又幸运的一生已经足够动人,即便这已经在影像里被大大简化。
凶案如何发生的已经不重要。
凯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孤儿,沼泽女孩,画家,受害者,凶手,这些定义和评判对她都不适用,对她来说,她就是一个沼泽深处的女孩,活下来,活到死。
万幸的是,沼泽女孩和她的羽毛男孩相伴到老,她不再孤单
女主的长相,过于“文明”了,没有那么沼泽
一开始你以为是悬疑片,看到一半发现是个传记文学,这样让主题两边不沾。女主孤独磨难的一生,让她脱离社会,但是在沼泽地自己长大的野孩子,也没耽误大学生爱她一生一世,另一个小伙还为了占有她送了命,同时靠着画沼泽生物成了名作家。所以主题是,脱离社群,像大自然学习,也是很牛逼的,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结尾败笔
剧本写得很美啊,沼泽好好看。女主算是不幸中又幸运。
在巨幕厅看过电影后回家阅读了原著小说,不得不说,的确是相当成功的影视化改编。原著有更丰满和充实的细节,而电影在整体结构方面的调整和精简也非常恰当。电影以法庭控辩双方对证人的交叉质询为线索,与女主的人生故事双线并行,并以旁白补充情节。加强了悬疑色彩。对“老跳”的人物改编也更符合影片的架构,女主去世桥段的刻画比原著更动人。演员外形气质非常符合角色,儿童演员的表演尤其可圈可点。布景也都恰到好处,让人能够深深沉浸在故事中,并为之共情唏嘘。阅读原著时脑海中的画面都能与影片无缝衔接。美中不足的地方,防火塔场景不够自然,特效合成感很强。关键证物的藏匿之处太暴露。原著中最重要的“雌螳螂/雌萤火虫”对雄性的猎杀理论被淡化处理,放在了女主与出版社编辑的谈话里和片尾的手绘稿中。
黛西演这个角色还是不太符合,她太美太干净太柔弱,缺少一点点野性,也不怎么像独自在荒野沼泽地里生活了十几年没受过教育的女孩。湿地神秘而美丽,但又蕴藏着危险,就像女主一样吧。chase想要去征服去改变,注定会被湿地吞噬。而tate是能和女主一起融入在湿地安静生存的人。
天哪,神秘尸体引发出的竟是一场青春疼痛文学。
捡起贝壳的时候,人们常常忘了它坚硬的外壳之下,还有着柔软的生命。
还是原著译名「蝲蛄吟唱的地方」比较有诗意,Crawdads意为蝲蛄,通Crawfish,在俚语中为退缩者和胆小鬼之意。这是一首属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少数派之歌。
最后这个变老的部分真的俗得可以。没有这个发现项链的镜头也许不是不可以。
在该死地快要失去对影院的欲望的时候,周五晚夜场包场爽歪歪找回感觉了,第一次觉得沼泽没那么恐怖了,黛西埃德加琼斯好美。看完出来是落水淋滴的雨夜,好久没这样为看电影奔波了开森开森。国内版海报丑哭了。
母螳螂会因为两种原因吸引公螳螂:想要和他们繁衍后代,或是想要他们的性命作为下一餐。Kya始终保留了不可捉摸、不可控制的一面,我们不知道她是哪一种“母螳螂”。直到影片结尾,我们才知道她真的杀了Chase。Kya拒绝用司法体系卫护自身,她从来没有受到社会的庇护,所以更不会祈求社会的怜悯,不需要他人判决她的人格、施舍她自由。影片中,法庭进程中插叙了她从小到大与三个男人的经历(家暴的父亲、不告而别的Tate, 暴力占有她的Chase)。法庭上的辩护为她迎取了正义和自由,但这与她的初衷背道而行。影片的结尾颠覆了法庭判决的正义性与合法性,正好留下了一片Kya想要的灰色地带。
就各种透着虚假和糖水,白瞎了原作
提前映看了,实打实原著粉也算够意思了。整体其实还挺接近原著,甚至连叙事结构都没怎么改像是重新读了遍小说一般。当初看小说就觉得这是个有趣的体验,因为从来没读过一本又是murder mystery又是romance又是coming-of-age顺带遍又搞个作者老本行科普一回…但放到电影里好像就有点四不像,普通观众可能觉得想看的什么都没看到…Daisy尚可,Harris/Taylor稍稍有点脸盲,算是养眼吧但少了些chemistry,算是steamy吧老阿姨应该看得挺开心但好像也没有必要…还是有点水土不服感…
寡淡无味、小清新爱情剧、可以想象原著有多无聊了
理解了引进了理由:保护黄脑子正确怪的玻璃心
7.0/10 分。2022.10.02,初看,蓝光。没看过原著。文艺剧情片!不是悬疑片!!!整体风格统一,女性导演的细腻唯美。小演员演技不错。沼泽女孩不是这么清纯漂亮的话,能有这么多帅哥找她谈心吗?哈哈。虽然稍有瑕疵,但还是推荐大家看看,不要当悬疑片,当文艺片看。另,原著作者迪莉娅·欧文斯和丈夫一起在非洲从事动物研究和保育工作多年,组织过佣兵队伍,偷袭象牙捕猎者,并指使杀死他们,那桩行刑式杀人被记者拍摄记录下来了。所以,作者本人比女主都要猛多了,呵呵。
故作文艺浪漫,丢了灵魂强行悬疑反转,丢了躯壳
中学生看吧,营销方位大概和《恋恋笔记本》差不多,主题换成女性独立+社会偏见,虽然没看过原著,也觉得改编应该挺失败的,bug很多,可能会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就确实挺废我俩小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