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自己和宫崎老爷子有些地方相似。
他打开瓦格纳的音乐,给员工写信,那种灵感澎湃的瞬间,我也常常为自己制造。
他自己闷着头把一个事情推敲来推敲去,里里外外都弄妥当了,再拿出去给别人看,也像是我会做出来的事情。
2006年他65,今年就已经81了。
想到他已经是风烛残年,想到这样品格的人也许一不留神就会成为历史,顿时觉得万念俱灰。
他做事的风格,好像要稍微模仿一下,也不十分难。
但是,那些他没做的事情,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难以舍弃的:1. 他没有花心思发展和工作无关的兴趣爱好。
他算得上兴趣的东西,也只是诸如给英国展览画画一类的事情。
要么就是去看摄影展、美术展(得到画画的新灵感),在车上放摄像头——总之,他时刻都在创作的状态里。
他没有去培养什么和工作完全无关的活动,譬如养花、养鱼、拉琴、摄影……尽管这些在他的作品里很常见。
一天之中,他只会花一小会儿做一下操,这个为了保护身体的最低必需运动,似乎已经是他唯一的娱乐了。
他全身心扑在工作上。
2. 他没有追求闲适轻松的生活。
他说导演电影需要把自己逼到极限,自己就像电影的奴隶一般。
但是他并没有逃避这份痛苦,甚至在早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依然把这份罪承受下来。
他已经不缺钱了,也不缺名誉。
创作电影对他来说十分吃力,在身体和精神上都不是愉快的事情。
他自己说,创作时不需要保持微笑。
他仿佛没有追求那种闲适的快乐的想法。
他全部的生活动力在于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体现出价值。
3. 他没有追求在交际中获得认可。
纪录片拍到的其他人,都是三两成群,而他的身影总是孤独的。
在创作的时候,他甚至拒绝贴身的纪录片导演,自己一个人呆在屋子里。
在儿子电影的放映会上,熟人向他攀谈,他快速走开,对方也并没有露出意外的神色。
他周围的人看起来都习惯了他的形单影只,他的儿子和他很隔阂,连铃木敏夫在他身边看起来也有些距离。
4. 他没有追求成为自己知道更好的样子。
他的作品里充满了爱情,甚至是近乎完美的永恒之爱——但他自己说,自己从来没有那样爱过。
他的妻子在纪录片中没有出现过。
他的作品里有许多慈祥的老人和父母,也有生动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他看起来知道怎么和儿孙辈相处。
但他自己和儿子却很疏远,即便是现在也不会去主动亲近儿子,因为他为人处事有一些其它的原则。
总而言之,他似乎很清楚如何成为一个世俗意义上更好的人,但他选择不去做。
5. 他没有纠结于别人的看法。
他对观众反应的感知,只是笼统的“这样会无聊”“这样会太复杂”“这样会摸不着头脑”。
纪录片中没有展现他对任何个体评价的关注。
他看起来不用社交媒体和智能设备,纪录片中也没有出现任何一个他使用手机的画面。
即便在他在工作室力排众议的时候,他并没有流露出任何对于员工意见的担忧。
6. 他没有屈服于系统。
他创作第一部连载漫画的时候已经是41岁,创建工作室的时候是44岁,属于中年创业。
他此前所在的公司是东京电影新社,属于很大的公司,他在公司中也做到了不低的职位。
他清楚自己追求的奇幻类型电影在这个时代不受欢迎,他也知道如何融入系统,通过和别人的合作获得成功,但他选择不去这样做。
我花了人民币一百二十元大洋买下了联合文学2021年的宫崎骏特刊--《宫崎骏的真实》。
打开一看,才发现,上当了,这本专辑里真正有价值的是那篇《宫崎骏的真实》,而这篇文章最主要的是把《宫崎骏:十载同行》这部纪录片里的内容,做了一定程度得披露,摘抄了许多很励志的宫崎骏金句,这瞬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感谢互联网---想看还真就看到了。
昨天晚上花了两个小时,看了两集,非常生气---所以,这篇评论就是一个认为被骗的内容消费者的投诉。
其实,我一开始对纪录片里是用英文得说明非常不解。
后面,更不解的是,85岁的宫崎骏老爷爷居然说出了一些奇怪的励志话语:这些语句,既像日本人说得话,更像Steve Jobs说得话;再后来我看到铃木敏夫对着镜头解释这部纪录片的起源时 ,我才恍然大悟,这其实是一部给宫崎骏造神用的宣传片,主要目标观众是西方观众和粉丝。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电影导演除了拍片子,那种为了宣传电影而做的拍片纪录片开始流行起来了。
具有商业敏感性的铃木敏夫一定是感受到了这股潮流,所以,才亲自导演了这样一部伪纪录片。
说它是“伪”,基于以下三个方面:1.整个纪录片的故事线是精心设计得,主要体现了大家都可以理解的天才的焦虑和为难之处,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天才还是可以克服得--所以,这才是天才啊。
2.不断出现的金句警句,已经有小朋友总结出十大宫崎骏金句了,网络上大家可以看;这些话语,在价值观层面,还是非常贴合现在观众想要听见的内容---很像事先准备好的台词;什么“拍电影就是要有改变世界的决心”啊,“我就是电影的奴隶”啊.......--这太像写下日记的蒋介石,知道观众会记录下那些话语而精心准备得了。
3.演员宫崎骏VS真实宫崎骏,纪录片中有好几处宫崎骏揉眼睛的镜头,因为之前内容的烘托,体现出宫崎骏对母亲的思念---这其实并不合理啊,就算当年宫崎骏母亲去世,他都没有当众哭泣过,怎么会反而在暮年制作动画电影的时候脆弱起来呢?
而且,根据宫崎骏自己的描述,对他有巨大影响得,不仅仅是他的母亲,更有万籁鸣兄弟拍得《白蛇传》里白蛇娘子和他自己的太太这些受中国动画影响而走上动画之路的内容在他早年的报道里曾经频频出现,但是在这部纪录片里却没有。
显然,在这样一部讨好西方观众的,给宫崎骏造神的纪录片里,不能有中国的出现。
所以,这里面的宫崎骏不是真实的宫崎骏,更多是被拱上神坛的演员宫崎骏。
为啥是两颗星呢?
多的一颗星,是这部假惺惺的纪录片里,还是不经意地留下了宫崎骏制作动画的秘密,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
有些表达,还是看出了宫崎骏与其他动画大师不一样的创作理念,这倒是他一以贯之的内容:1.他不是从写故事开始准备拍动画电影,而是从一个个画面开始的;他的动画电影本质往往就是一幅画,他的画面不是为故事服务得,而是反过来,是故事在发掘画面的可能性。
让观众眼睛看见的,永远比情节更饱满。
2.他认为创造性的画面比逻辑性的故事情节更重要,这解释了他所创造的动画电影里有些无法说明的神秘感,与理性思维的逻辑无关,与感性的画面感动相通;3.情节可以没有逻辑,动作却要真实;4.想象力,想象力,想象力;当然,没有人真的能够了解真实的宫崎骏是怎么样得,每个观众其实也都是从自己的视角去理解,既然宫崎骏说得,作品是自己真实面目的体现,那么关注他的作品本身,享受电影,会不会比这样矫饰的伪记录片要好得多呢?
我依然是宫崎骏的粉丝,吉卜力的粉丝,我依然会去买正价的吉卜力周边,但是我不喜欢忽悠我的伪纪录片。
是为记。
宫崎骏爷爷也太可爱了,小朋友说感谢他画了《哈尔的移动城堡》,还夸了他的胡子,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开心,还让小朋友摸了他的胡子,每天早上来到工作室,他还会面对空荡荡的工作室房间说早上好,他好好的保护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是个好奇心十足的老顽童,在车上安装了摄像机,他说是想拍出每天路上风景中的不平凡,他还在工作室门口放上一张椅子,椅子上挂上牌子,上面写着“请坐”,“陷阱”布置好了,他等着人们走入他的画中。
他和儿子的相处方式也十分有趣,儿子的电影首映会结束后,导演问有没有什么话告诉儿子,他说:“放马过来,给我点压力”,儿子知道后说:“哦,是吗?
可别死了啊”,哈哈哈,这是什么毒舌父子啊,又别扭又好笑的一对父子。
这部记录片最冲击我的绝对是宫崎骏爷爷对待动画的态度,创作过程大多数都伴随着他的焦虑,嘴上不停的喊着“太麻烦了,太麻烦了”,甚至抓头搓脸抖腿,可一个分镜头他画了又画,如果不满意他仍然还是要推翻重来,他说他一定要做好,如果不够好一切就都白费了,如果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放弃,他也会直接回“闭嘴”。
十年一梦“我脾气不好,可这就是我。
”
好麻烦,但是如果有人说“不做不就行了”,我会让他闭嘴,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大多都很麻烦,当你不烦的时候,又想找些事做
死也要完成分镜,没有办法,死之前要完成分镜,无论如何要做完电影《起风了》,看他们怎么过日子,自己的人生过的有多充实?
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全力地过充实画稿不行就扔我会四处走走散心寻找灵感《起风了》一个长达4秒的镜头花了团队1年03个月的时间,“群众也参与了社会建设,要花心思画他们”老爷子夸“做得好”眼里有泪花,“虽然真的很短”“值得的,超越了那几秒”
从《波妞》开始,老爷子就一直在说“我的时间不多了”我以为《起风了》是结束,没想到还有《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虽然没有在预计时间完成,但是愿意一直等下去,不论是否会完成《起风了》那个年代每个人都要全力以赴才能生存,“他们不会这样拿包包袱,一定是紧紧抓牢的”战争是时代的产物,当时所有人都很被动,他们别无选择,我们现在也没有,他们历尽艰辛,依然很实在的继续生活的精神面貌。
风起了,我们必须努力活下去。
一个动作会改变别人对他的印象。
你不该再让他说话,而是让你的电影去说话,该纪录的是被隐藏着的绝望深渊。
时隔多年地震了,有余震的危险决定要不要停,“为眼前的乱世制作怎样的电影”人们怎样在这股强风中生存,这电影一定要回应现今时代的变迁前去现场踩点/海边/国外/地震区,还签名了老爷子说是退休了,但是再给美术馆工作,私下里也一直给书画绘本,日常生活,画漫画,总是从哪里就翻出一本画满写满的笔记本,他说“这不是工作,是兴趣”铃木敏夫对波妞的评价是觉得没什么特别的,我们制作过类似的电影了(龙猫),想看有趣的东西,他毕竟是个厉害的人物,不是吗?
不想他失去光芒个人工作室和吉卜力工作室的距离步行3分钟,不需要朝九晚五,但是从9-8到11-8了,这样的爷爷指的敬佩,工作室会一起停下工作去看日落,小柜子里放着糖和小点心,准点会提醒大家起来做操不管是谁的错,总之是要让人解决不管你愿不愿意,作品都能反映出创作者的思想,要认真对待全世界的孩子都会喜欢老爷子的动画,无脸男在哪里都很受欢迎有灵感了要马上运用我们要做不放弃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把自己逼到流鼻血的决心,一定要奋斗到底,才能生存下去,这是唯一的出路老爷子家境好,却为自己在战争时期得到的特权感到不公,因为妈妈患病在床不能拥抱自己,所以渴望得到爱,没有得到过拥抱,却把这种温暖通过电影给了全世界的孩子猫猫巴士是充满想象力的,我就想不出来,固定思维看老爷子的动画以前,我一直觉的动画是小朋友看的(幼稚园那种),看了之后,原来大人也可以这些对白对5岁的小孩子而言毫无意义不忍心把羊放在仓库里,就放回了自己家,还每天给他们晒太阳再拍一部龙猫不好吗?
有什么值得拍的,我们已经创造了龙猫,想看点不一样的父与子;说出来也是一件好事,父亲对儿子不明示,这条路一定很难走,在外人骂他之前,我先骂,这是最好的保护,对他说“放马过来,就这么多”,儿子以父亲为榜样,不想借助父亲的力量又想证明给父亲看,不求助但是很尊敬“你叫他先不要去死”当大家对未来都没有希望,要做什么电影我只是制作自己想制作的电影时隔多年,《起风了》期间又地震了,能否制作对震后观众有意义的电影,能在这艰难的时期成为广大市民的支援
刚看完宫崎骏的纪录片《十年一梦》和《不了神话》,说实话,还是蛮难过的,尤其看到自己喜爱的动画导演满头白发,无奈的说自己身体跟不上时...蛮心酸的,内心好像在告别自己的童年,告别自己喜爱的动画,无奈又不得不承认,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一部又一部的神作了。
感觉自己好像还是个孩子,还需要看喜欢的动画鼓励前行时,突然发现,原来导演都已经这么老了,自己却好像从未真正的长大。
看了纪录片,才发现自己忽略了影片好多的细节部分,当时看的时候觉得理所当然,现在看,才知道原来花费了老爷子那么多心思。
不得不承认“细节决定成败”啊,那么多精益求精的部分,那么多辛苦的日夜,才打造出一部又一部的神作。
满震惊老爷子的匠人精神,作为一个高龄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和严格的细节度,别看老爷子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工作起来也是很严厉暴躁的,哈哈哈。
然而人无完人,古往今来似乎都是如此,每一个成功人士,家庭似乎都作出了巨大牺牲。
虽然不是很想吐槽,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吾郎也是悲催,没有童年的陪伴就算了,在中年时期还要不断面对父亲严厉的批评和质疑,想想也是心疼。
当大家都很努力的时候,这个时候天赋尤其重要。
可以看出吾郎很努力的去制作动画了,但在一个如此优秀的父亲下,再多的努力也变得有些暗淡,他很想摆脱“宫崎骏的儿子”这种称号,但有时候天赋和经验真的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他的父亲实在太优秀了。
两个人完全不是一个段位的,老父亲的人生经历和老年的世界观,都不是他现在所能达到的阶段,更何况老父亲动画的天赋。
记得以前看日本的另一部《寿司之神》的纪录片,小野二郎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虽然他已经如此努力和知名,但是他还是不得不承认天赋的重要性,如果他的味蕾能够再敏锐一些,他的作品可以更上一个阶梯。
老爷子评价吾郎处女作时说的一句话,我还是蛮震撼的,“作为处女作来说拍的还不错,是一种侮辱,你得有用电影改变世界的决心,哪怕什么都没有改变,这才是身为电影制作者的意义”,现在想来我对处女作果然还是带有很大的包容心的。
老爷子的动画魅力,我们影迷都深深的感受到了,可以看出吾郎也是很喜爱自己父亲的作品,我们这些影迷也希望他能再接再厉,争取能继承老爷子的衣钵。
感觉吾郎在动画电影这条路上还是道阻且长的,加油!
上年纪了,看纪录片开始泪目。
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大佬的创作,不仅需要异常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故事)、大道至简却又细节满满的画功(没有一笔是多余的),还需要塑造人物时,通过细腻的细节动作来塑造人物性格。
既有坚决不能停工的意志和坚持力,也有给大家买面包吃的亲和力。
有这样的领导会让人觉得安心。
(另外看见宫崎骏创作也爱抖腿 瞬间安慰好多)宫崎骏将对妈妈的情感隐藏在自己的动画角色中。
“吾郎用来填补父亲缺位空虚的,就是父亲的动画。
”宫崎骏是为了让儿子开心才成为了动画师,但是却因为成为了动画师而丧失了对儿子的陪伴。
两位都是老傲娇了,在看完吾郎导演的《虞美人盛开的山坡》后:宫崎骏:“告诉他 放马过来给我点压力”(欣慰地笑)宫崎吾郎:“是吗?
可别死了啊”老爷子笑起来好像龙猫啊!!!
致敬大师——Hayao Miyazaki
——想要做一个电影导演必须抱着奉献毕生的想法后再开始做电影导演——作为处女作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这样的评价是一种侮辱——你得抱着改变世界的想法拍电影即便最后什么也没改变,这才是身为电影制作者的意义——我太执着于细节,我应该回归于质朴中去——我想要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搞创作的时候为什么脸上要挂着笑容,我创造越投入的时光越暴躁——无论你怎样隐藏,电影都会反映真正的自我,所以我要画真实的东西,我必须这样坚信——特别喜欢父子互动的那一幕,通过制片人指导儿子——他能画出静态的动——没有灵魂的画作是无意义的——你要赋予人物生命
杨晓林-原载《影博·影响》2014年第1期。
节选自《动画大师宫崎骏》一书。
一、宫崎骏动画和日本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传统密切相关,主题一般都比较深刻,他反对不义的战争,其反战思想的形成是与国内政治腐败、国际上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前苏联解体、海湾战争和南联盟内战的影响有关。
他渴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呼吁环保、鞭挞人性的异化、倡导博爱与宽恕。
他具有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被誉为“环保主义教主”。
他在悲观中又满怀希望,通过一个又一个“弥赛亚救世”的故事,以浪漫主义的方式表达他对理想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追求。
二、宫崎骏认为科技是中性的。
一方面由于受日本重视科技和高速发展的民间制造业影响,他像许多日本动画家一样,迷恋机械,由于小时候在叔父的飞机制造厂呆过,在动画中表现出对近代技术的无限热爱之情,是十足的“飞行狂”。
另一方面,他又是个“恨世者”,基于现实中科技的异化现象,他批判科技的负面作用、对未来技术和文明满怀忧思。
三、在选材方面,选择日欧史诗神话与现实题材,创作方式是通过二度创作,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缝缀“百衲衣”,体现出“和魂洋才”的特点。
他选用国外题材,表现“理想之欧洲”和异国情调,但内核却是“和魂”——日本文化的特质,诸如神道的万物有灵、巫术信仰;武士道的忠、勇等,表现出一个“古老之日本”形象。
文化人类学家中尾佐助的照叶林文化论对他的创作思想产生深刻影响,使它的作品具有超越国家民族的开阔视野。
四、日本动画在世界电影市场上的份额五分天下占其三,与日本大量制作电视动画占领世界市场的“蝗虫战略”有极大的关系。
但宫崎骏动画的市场定位却与众不同,他首先敬女性倡女权,制作老少咸宜的“宫式少女动画”;其次是敬神道,敬武士道,斥责充满暴力色情的“新日本动画”,制作的民族动画举世瞩目,第三是坚持做电影动画,做艺术动画,特别是传统形式的二维动画,逆电脑动画盛行的时代潮流而行,其敬业精神受到业界的一致称赞,使精品动画电影实至名归。
五、宫崎骏动画在叙事方面具有怀旧感伤的悲剧风格,在叙事结构上突破常规的因果式线性结构,强调悬疑、峰回路转、出人意料,复线、多个线索齐头并进或交织。
这是与高田勋在一些影片中淡化叙事,追求散文化的形散而神不散所不同的。
另外他还善于选择不同的叙述人,以独特视角控制观众。
六、宫崎骏动画的主角有扁平化、定型化的倾向,主人公都是具有崇高使命感的悲剧英雄。
其中柔弱且需要保护的天使与具有巫女魔女特征的少女,勇敢的少年与调皮可爱的小顽童是两类主角。
而反角则有模式化倾向,分为“十恶不赦的坏人”和“变好的坏人”两类形象;配角个性化十足,可分为智慧老者、豪女笨男和异类精灵三类形象。
七、宫崎骏坚持作者电影的路线,做艺术动画,这种理念与欧美动画有很深的渊源,特别是代表法国动画电影分水岭的《国王与小鸟》对宫崎骏有很大的影响。
而作为美国动画之“日式变奏”,宫崎骏动画与好莱坞动画有诸多不同,也有很多相同处。
宫崎骏动画具有强烈的教化意识、悲悯意识,强调动画的醒世、警世功能。
这和强调娱乐至上,老少咸宜、主题浅显的好莱坞动画区别开来,但同时又借鉴了好莱坞动画的成功之处,使欧洲作者电影的艺术探索与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商业追求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八、吉卜力在团队组成方面,形成了宫崎骏和高田勋“二马力”核心,而德间康快先生的鼎力支持和铃木敏夫的大力协助,以及固定的骨干团队和后备力量的培养是吉卜力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管理方面,吉卜力的手工作坊模式为业内人士所津津乐道。
而宫崎骏“骏马独奔”的工作姿态,以“独裁化”的管理模式为主,兼有亲情、友情、温情模式,具有混合性质的企业管理模式,及某些方面的“非人性化”,共同成为吉卜力制作大量的闻名世界的优秀作品的有力保证,为动画业的运作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在运营方面,投资联盟体系的建立,实行全职职员制、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的良好运营,国内外市场开拓和后产品开发对吉卜力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1·《起风了》制作期间。
宫崎骏参观了一家麻风病院(?
)那里的病人过着集体生活。
宫崎骏的妈妈从他小的时候起就一直卧床。
包括患了肺结核的菜穗子。
和到了晚年还在煎熬的制作一部部动漫。
我的人生目标已经从,想取得一些成功变成了想让自己过得更充实。
2,宫崎骏与妈妈的关系,宫崎骏与儿子的关系。
残缺而微妙,如果没有完整而完美的关系,会是一生的心结。
但并非不能带着这些生活,而且世界上没有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
我想从每天看到的日常风景中,发掘出不平常的一面。
我们要做不放弃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没有梦想的现实主义者多如牛毛,这种人最糟糕了。
你得有用电影改变世界的决心。
哪怕什么都没有改变,这才是身为电影制作者的意义。
如果创作时没有忠于内心,到头来就会后悔。
我怎么知道,每个人都不一样。
我脾气不好,可这就是我。
我想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但这样会不容于社会,所以我才会在脸上挂上笑容,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搞创作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挂上笑容,电影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创造出来的。
有些小孩觉得自己不应该出生,波妞告诉他们不是这样的。
死了就看不到落日了。
制作电影不是件容易的事,无论你怎样隐藏,电影都会反映真正的自我。
无论如何他一定要完成。
为了自己他必须这样做,因为这是他自己选择的路。
但是你问我为什么不放弃呢,我会说闭嘴,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很麻烦的。
宫崎骏和高畑不再互相传递鼓励的信息,然而,只要知道高畑的存在,就能对宫崎骏的心理起到振奋作用。
它让你觉得一定不能浪费生命。
人一定要拼尽全力活得充实,在他们有限的范围内,在他们自己的时代里,尽可能地活得充实,这是我们能做的。
“谢谢你创作了《哈尔的移动城堡》”“不客气”“就好像宫崎骏的母亲抱住了他”他用很多天的时间来想象不曾存在过的一个拥抱是什么模样,到后来,他电影里都有她的身影。
还很动人的是这对相谈甚少、默默不语的父子,宫崎骏给了所有人糖果最后走到儿子的面前,吾朗固执得不给父亲看自己的分镜,一直在动画的世界里去寻找父亲,或许吾朗在那个世界里能无限接近他的父亲。
最震撼的还是,依然坚持手绘,每一帧的每一处细节都仔细推敲,“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很麻烦的。
”
不仅是宫崎骏本人老人家依然梦想不改日夜伏案,沉浸思考追求完美激励多灾国民的爷青回和一丢丢童心流露令人动容,本片导演拍摄者也十分勇敢坚持取得被摄者信任且无论如何一直记录,贯穿波妞、红花坂上的海、起风了的制作幕后,大师童年,父子矛盾情深,动画内外多圈层都是匠人匠心啊!
老爷子是人生榜样
十年一梦 英文旁白 原来是旧作品重剪辑,还以为是新的。没看过旧纪录片的可以看一看,事实上,天才也有一天跟不上生产力
一个努力的天才。
即便是创作再美的东西,创作的过程也是痛苦的。产生浪漫成果的劳动未必浪漫。动画如此,世事皆然。
创作不易。
比较印象深刻的是衰老、死亡对于宫崎骏的困扰,以及身为创作者对更完美的作品的无尽追逐。这确实极度残酷,在习惯了创作能力持续走上坡路,恐怕连停滞都很难接受,而如果不可避免还要接受创作力的衰退,该多么心痛。看到宫崎骏说如今的工作效率只有巅峰时期的五分之一,不知道那将会是多么难以言说的无力感受。另外宫崎骏也有很多坏脾气,某些时刻非常情绪化,果然大师都是需要哄的,作为他工作室的成员,他的儿子,都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他也有自身的局限,有时活脱脱一个固执的倔老头。除此之外,他笑起来居然有些狡黠,他穿着五指袜,热爱抖腿,他也不小心任画稿滑落浸湿在涮笔桶上,他可太生动了。
一般
作为纪录片真的不太行,高分都是给宫爷爷的吧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请允许我改写波拉尼奥的一句诗:最终动画导演像孩子和动画导演的孩子。宫崎骏就像孩子一样创作,宫崎吾朗则还是个因父亲缺席而未能长大的孩子,或许制片人铃木敏夫才是这对父子的家长,又或许《宫崎骏:十载同行》最大的贡献,是通过导演和摄影师荒川格的镜头,让这对父子进行了一次坦诚的对话。“你得有用电影改变世界的決心,哪怕什么都没有改变。这才是身为电影制作者的意义。”
你得有用电影改变世界的决心,哪怕什么都没有改变,这才是身为电影制作者的意义。
看完这个,不知道哭了多少遍
这个纪录片节奏有点拖沓,
他说,我是电影的奴隶。
(230602,230603)
天才是一种魔咒,折磨着天才自己,也折磨着天才身边的人。天才一次次将自己逼至绝境,再一步步走出绝境的过程,宫崎骏在儿子吾朗身上也原样实施了一遍。不去创作的钉板上亲身滚一遭,褪几层皮,死过再活回来,怎可妄想拿出代表作、经典的传世之作?好在吾朗用《虞美人》最终解脱了这魔咒。《起风了》一个4秒的群像镜头,花了一年多时间去画,每天坏脾气的念上几十遍:好烦啊好烦啊,还是继续画了下去。不疯魔不成活啊,光靠天分走不到终点,要变成耐得住烦的匠人。最动人的一幕是,吉卜力工作室外,邻居小女孩说:爷爷,哈尔的移动城堡,谢谢你。嗯,这也是我在大银幕上重温《千与千寻》那天,心里默默说的话:爷爷,谢谢你。
小姑娘说爷爷的胡子真好看,老爷子弯下身子让小姑娘摸自己的胡子。小姑娘和老爷子鞠躬说,谢谢你画了《哈尔的移动城堡》。来接你了。儿子监督的映画女主角在老爷子的启发下真得是肉眼可见的有了生命力。宫崎骏真是将自己的生命和动画绑在一起。庵野配音:要从心,要合适的契机做合适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做而做。
紧凑而细节铺满的镜头里,是作为动画电影大师级人物的宫崎骏以近乎苛刻的水准来面对自己的每一件艺术作品的精益求精。在短暂的近200分钟的剪辑素材里,宫崎骏的形象就像那一张张推倒又重来的分镜图,充满了极限的想象力、洞察力与体悟力。这样高标准的对于自我和团队的要求,自然也体现在了他对下一辈——自己的儿子吾朗的期望里。也许很难理解这样严格的父亲,但是对于看过他的大部分电影的我来说,宫崎骏毫无私心地践行了一个动画电影从业者的自我牺牲与自我苛责。正是由于有了这样完美主义的期许,我们才能在大荧幕上看到那么多鲜活生动的动画形象。
第一集最感动的大概是去搬椅子的时候 小女孩对他说“谢谢您画出哈尔的移动城堡” 他揉揉她的头 啊那瞬间我也好想哭 谢谢您画了这么多美好的作品: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