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集党史学习剧《大浪淘沙》看完了,本来我是抱着和过去看主旋律剧一样的心情去欣赏的,在本作的布局上,一大的筹备和召开占了比较大的篇幅,带着我的惯性思维,开始的时候我甚至担心,二十四年(以一大召开到七大闭幕为时间截止)的奋斗史,短短的三四十集就可以讲好吗?
事实是我多虑了,我以为只会是大事件的蜻蜓点水,而实际上是一个政党发展成长实践的细腻刻画。
观众能看到找到马克思主义的喜悦,也能看到反围剿失败的苦楚。
能看到共产党人的牺牲与奉献,也能看到感人至深的伉俪情缘。
这条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到成熟的非凡之路,真可谓“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在主创访谈中得知本作原名“一大代表”,故事就是围绕着出席一大的十三名代表展开的,并以他们为线索,带领观众学习党史。
这其中的各位代表结局我们网上一搜都能知道,二十八年的历史,最后站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的一大代表,只有毛主席和董必武同志,而其他的代表们,有的为革命付出了生命,有的因为种种原因脱了党却仍然为共产主义主义事业奋斗,有的偏离了信仰,有的成了汉奸成了反动派。
这样的命运,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这部作品,就是展现了他们各自的命运。
人是如此的曲折,我们党亦是如此的曲折,我们也犯过错,我们也在艰难中面临两难的选择。
但我们善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性命攸关中一次次挽救于危难。
也在一次次选择中将个人利益放至第二位,为了信仰而奉献。
这才是我们党之所以为先锋队的原因。
正是因为在洪流中的一次次洗刷,在浮浮沉沉中坚定不移,才接近了黎明,才有能力迎来新的光亮。
党史,讲的是党,一个党要成长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历史是螺旋上升的,只有坚定信仰的人才能走到最后,走的长远,而只有我们了解了一群人在党的建设过程中的遭遇,我们才能深刻的了解到一路走来的不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珍惜现在的成果,并为未来付出努力。
再来谈谈艺术创作手法上,这部剧采用了双线叙事,第一条是党史,第二条是现代历史爱好者视角下的党史。
这也是争议比较大的一部分,一些观众认为这样处理不好,总是让人感觉不连贯,出戏。
其实这就是一种布莱希特式的创作手法,给观众以“间离”“陌生化”之感,目的就是让观众观看时有不同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式的“体验派”,让观众时时思考,如果是“我”,“我”会如何,我能做到吗?
这样产生的另一种“代入感”才不会浮于表面。
如果学有余力,真的强烈建议观看这部作品,不枯燥不说教,却能让人们深刻理解那些看似冰冷的知识点。
而且我真的学到了很多!
事实上那些白纸黑字后面,是这样鲜活而风起云涌的历史,是这样的激动人心,也让人五味杂陈。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部别样的党史学习教育佳作《大浪淘沙》吸引了我,说它别样是因为这部剧以二十一世纪现代青年的视角来讲述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5年 “七大”召开这二十多年间,中国最优秀的一群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真理,并选择信仰共产主义思想,他们共同建立了共产党,并以党的发展脉络为根基,在中国遭受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所进行的不屈不挠、坚苦卓绝的奋斗史故事。
因此,这样一部致敬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大浪淘沙》让我加入了追剧的行列。
“既然我们已经有了前进的方向,那么就让我们迈开脚步坚定地走下去。
”这是第八集中共“一大”上,参会代表通过毛泽东说过的这句话让大家群情激昂,有了的理想、有了信仰的共产主义,未来的征程之上也有了正确的航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这艘游船上诞生了,这便是“红船会议”,“一大”代表们在南湖的一艘丝网船上完成了大会议程,会议上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选举出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任组织主任、李达任宣传主任。
党的第一个中央机关由此产生,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当我在观看这一段儿时,心一直随着剧情的发展起伏着,“一大”的胜利召开真的非常艰辛,起初会址原定在李汉俊家上海法租界一幢二层小楼里,但由于遇到警局的暗探,会议只能被迫终止,陈公博也因为害怕退出了“一大”会议,最后大家只能在了嘉兴南湖游船上继续召开会议。
这次会议,大家通过不记名投票选举张国焘为组织主任,他宣布我们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的目标的第一决议案》,并选举产生了中央的领导机构,完成了原定的全部议程。
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革命道路的野心,为了能够取得最终胜利可以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因为他们明白只有共产党才能真的救中国!
其实,选择走这条路是要鼓起很大勇气的,其中的艰辛作为现如今的我们也许还无法深刻地体会到,因为目标和理想是很难轻易的达成。
可是,我们的第一代共产党人并没有放弃,他们淬炼思想、锻炼意志、坚守信仰、迈开脚步坚定地走了下去,从此带领这我们走上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富民强的崛起之路。
“记住,无论问什么都说不知道,毕竟你们是客,警察不会太为难你们,我是已经准备坐牢,你们出去以后要继续干。
”在第九集陈独秀被捕入狱后他对同在狱中的杨明斋等人说了这样一番话,坦诚爽直、性格刚烈的陈独秀知道自己也许会被判七八年,但在他心中信仰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告诫杨明斋等人,出去后一定要继续开展工作。
后来,在各界的施压下陈独秀被保释出狱,那一天,青年们高唱着《国际歌》迎接他出狱。
这样的一位把顽强与坚韧刻在身上的第一代共产党人,让追剧的我感慨万千,今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将建党一百周年,在这重大时刻,我们要回望历史,铭记初心!
如今,当我们回首那段激情澎湃,力挽狂澜的燃情岁月时,一定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若没有革命先辈们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我们怎会生活在物质与精神越来越丰富的祖国怀抱中。
所以,我们不能忘记由革命先辈们前赴后继铸换来的和平,要记住信仰的力量,吾辈当自强!
觉醒年代让我对主旋律抱有极高的期待,所以大浪淘沙有点失望。
先说好的部分。
陈独秀这个角色其实跟历史上更贴近,没有被美化,他在历史上就是脾气暴躁,大家长作风,这个剧表现的淋漓尽致,演员演得入木三分。
但是我先看的觉醒年代,已经认定陈独秀是于和伟的形象,所以其实感觉有些奇奇怪怪。
当然这个剧陈独秀更尊重历史,我觉得很好。
2021那条线意外的还挺顺畅,四十集的剧讲1921—1949这么长时间的故事势必会流水账,用2021的线承上启下串剧情,编剧有点儿想法,前后时间的跨越,用另一个时空的故事连起来就丝滑多了。
高君曼在这个剧里终于开始教书,不再是一个相夫教子的媳妇儿,欣慰。
场景很好,不廉价,当然献礼剧不可能廉价。
演员演技没有尬的,都很流畅。
然后说不好的地方。
1919年讲了一集我觉得不错,我原本以为按照这个节奏会非常好,结果1920讲了四集还没讲完。
这个剧一共就40集,1/8用来讲1920,1921甚至都还没有开始,后面抗战和建国这么重要的戏份怎么讲,我看这个剧就是为了看这段历史啊。
这个剧你要说烂那不烂,好又没有很好,就是我记忆里标准的献礼剧。
哦还有个比较新颖的地方就是2021年那条线里陈启航的台词都是重要的知识点,真就是党史学习剧,学习重点都单独提出来。
进入到抗战时期我大概再看看吧。
简直太惊喜啦,从未见过一部历史剧可以拍的如此真实,且切入点极为巧妙,既非常贴合当下我们的生活,又以满满诚意为我们展现出了一步步改造中国的现代奋斗史。
对,他就是近期正在热播的《大浪淘沙》。
剧集以一个现代视频博主的方式展开讲述,让年轻观众更容易接受,而且其社会意义更是影响重大,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中国现代史,而今幸福生活的背后更是流淌着一个众英勇革命战士的鲜血,他们的事迹不该被遗忘。
《大浪淘沙》是由嘉娜·沙哈提执导,保剑锋、成泰燊、海清、王志飞、陈若轩等人主演,老戏骨加新人演员的“跨时代”搭档,更好展现出了这份历史的厚重与现实影响。
剧中自五四运动开始,掀起了势在必行的改革旗帜,历史之内他们大多都是一群在校学生,而走出历史,看到正在做这个系列历史视频专辑的陈启航时,两个时代开始互融,都是恰好正青春的年纪,每个时代都会有青年才俊,不过是时代在变,我们也在变,做好眼前,铭记历史,而始终不变的是那份对信仰的决绝。
提到“革命”,最让人难过也最避免不了就是战士们的无畏牺牲。
为了革命的成功,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每天斗志昂扬,甚至为了信仰可以做到舍小我救大家,将大家从沉睡的旧思想中彻底解放出来,用血肉唤醒人民的觉醒。
而这些令人震撼的场景,在剧集里也都有着很好的展现,如最近几集中李大钊先生和李汉俊先生的牺牲,一个被绞刑一个被枪决,他们毅然决然保留一颗赴死的心,没有畏惧从不害怕,生以全部力量搞革命,死用生命浇灌信仰,一个李大钊倒下,还会有千千万万个李大钊站起来,可谓极为震撼人心。
而且《大浪淘沙》里所有人物的刻画也都非常考究,一部群像戏码的剧集能将各个角色都描绘的有血有肉实属难得。
家人与孩子的家庭组成,让每一个参加革命的同志都更加真实且多了一份来自生活的烟火气,即便有雄韬伟略之才,但依旧离不开柴米油盐的生活,譬如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李大钊先生的烙饼手艺,剧中一共出现了两处,一是李大钊先生驾马车帮陈独秀先生逃跑时随身携带,二是两人再相遇于李大钊先生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烙饼是一份真挚的情谊。
而剧集正是通过对革命战士的全方位刻画,更是让我们将其深深镌刻在心里,铁人一样决绝赴死的背后,实则只是最“普通”不过的血肉之躯。
《大浪淘沙》绝对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电视剧,以鲜明的政论体风格,强烈的纪实性和严谨的史实结构展现中国共产党党史,细致入微的给我们呈现出革命中每一次重大事件。
当然这也同样是我们不该遗忘的一段历史,哪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我们之所以能拥有现如今安稳快乐的生活,都是前辈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向老前辈们致敬,同样我们也该将红色基因世代传承。
大浪淘沙非常好看呢,跟觉醒比,格局更大,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革命历程,工运、国共合作,人物更多,叙事更广,百年党史,壮美勾勒,给后来的我们看懂看实真正渗透到伟大时代革命者恢宏坚毅的历程中,会追剧至结,给导演、演员全体演职人员点赞,还原历史,生动勾勒…九死一生,刀枪剑雨中历久弥新的山河岁月!
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史诗,壮阔宏伟、气象万千。
在建党100周年来临之际,由吴家平担任总制片人,刘星担任编剧,嘉娜·沙哈提执导,保剑锋、成泰燊领衔主演的献礼剧《大浪淘沙》在江苏卫视、浙江卫视播出后收到良好的反响,实现热度和口碑双丰收。
该剧无论是从剧情的正能量,还是演员的颜值,以及角色诠释等方面都获得观众的好评。
《大浪淘沙》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也是一部以全新角度来展现红色精神信仰的作品。
我们通过作品能感受到早期共产党人在一次次生死攸关中做出关于信仰的抉择,大浪淘沙始见金,不变的是坚定的初心和使命。
剧中,在京汉铁路总工会从筹备到正式成立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极现象。
一方面,工会的成立受到工人列队的欢迎,各地各界代表送来了匾额、对联、贺喜银盾等喜礼,表达出强烈的支持;另一方面,当时的北洋军阀出尔反尔,对工会实行明令监控戒严,一步步露出真面目。
在这次工人罢工的反压迫斗争中,我们能看到时代的现实疾苦,能看到历史上这些严重的劳工问题和社会问题,也能看到劳苦大众的力量和血性。
在对“自身价值深刻的认识过程中”,我们为这些权益的争取也伴随着有人被捕、流血,甚至牺牲。
尤其是最近播出的剧集中:京汉铁路总工会被镇压,林祥谦和对方对峙,他被迫迈出会场时不服气的哭着喊”劳工神圣“....这段情节让历史图景在观众脑海中呈现的更加具体生动和丰富深刻。
必须要说的是,《大浪淘沙》有着严谨的史实结构和强烈的纪实性,剧情中对重大事件的关键节点呈现的深刻准确。
这部电视剧剧集以鲜明的政论风格,基于史实,实事求是,尽可能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历史。
整个剧情是以人物命运为叙事视角。
剧中,北洋军阀批准召开集会,随后又武力压迫解散集会,这一系列的操作并没有使工人们屈服。
相反在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之下,爆发了三万多人的工人罢工。
由于种种原因,彼时党领导的工人斗争还不够成熟,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工人阶级孤军奋战,损失惨重。
但从另一个角度,在劳工问题、社会问题等历史深处的背后,我们能看到先辈们不屈不挠的斗争意识和坚定的信念。
这场反暴留给历史的余响是长久的,也为后面成长起来的革命力量积累了深刻的经验,这也是我们最后能取得胜利的原因。
中国革命的大浪淘沙是充满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也势必要有忘我牺牲精神和勇于担当责任的人来承担。
历史大潮冲刷之下是社会实践的历史选择,有人负重前行,有人失志迷茫,留下来的是具有坚定和共同理想的共产党人。
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神州大地旧貌换新颜,还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局势。
今天,我们可以向林详谦、施洋以及二十三年来为中国工人运动流血的无数烈士们告慰:你们用血肉之躯造就的力量,我们有把握完成交下的任务了。
追看《大浪淘沙》,重温党史革命故事,是一次现代观众与历史的对话,更是一次革命火种的传递。
带着这种激励斗志的能量,回望历史,铭记初心。
大浪淘沙,出自粟裕《激流归大海》,意为在大浪中洗尽砂石,在激烈的斗争中经受考验和筛选,有一部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剧《大浪淘沙·启航》正在热映,该剧以现代青年的视角回望历史,揭开尘封的记忆,讲述了从“五四运动”开始一直到党的“七大”召开这二十多年间中国共产党以改造中国、救国救民为己任所进行的不屈不挠、坚苦卓绝的奋斗故事。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中国最优秀的一群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真理,选择了信仰共产主义思想,共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险阻、锐意进取、不断发展壮大,以毛泽东为主的“一大代表”为线索人物,从1919年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以党的发展脉络为根基,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在党面临危急关头,在民族遭受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通过他们不屈不挠和艰苦奋斗,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保剑锋再度扮演伟人毛泽东的青年时代,无论外形和表演上都令人信服,成泰燊、海清等实力派演员的精彩表现,也使得这部群像剧更添艺术感染力。
而青年演员陈若轩扮演的陈启航,则成为连接两个时空的线索人物,以当代青年陈启航做党史专题为引,借助现代人的视角,用年轻人所熟知的叙述方式去讲述重大历史内容,这也是该剧的独特之处。
追剧追到第十二集,也来到了全剧故事的又一个高潮,让人看得心潮澎湃,情难自已!
重点讲述了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始末,最终工会代表在去工会办事处途中,遭到反动军队的枪击,赤手空拳的工人纠察队当场被打死30多人、打伤200多人,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影响。
从会议到行动,体现出了革命先辈的果断和决绝,凸显了陈独秀、李大钊、陈潭秋、包惠僧、项英等人的领导才能,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我党最早的两位烈士林祥谦和施洋,面对反动军阀的出尔反尔和暴力镇压,表现出坚持真理、勇于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用鲜血写就了“二七精神”,百年风雨奋进,红色薪火相传,他们的事迹借助影像重现,引领我们一起缅怀先烈、珍惜当下。
毛泽东的知人善用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派李立三领导工运,安排李达去自修大学教书,陋室围炉夜话,黎明前照亮黑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杨开慧对王会晤的悉心照料,用几处非常生活化的描写,让每一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音犹在耳。
全剧所呈现出来的气势,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全景式地展现了一段在时代洪流中救亡图存的伟大历程,用朴实无华的影像和饱含真情的表演,完成了对于这段历史的还原,以及对群像人物的塑造,剧中把很多大场面事件一笔带过,而是着眼于大事件前的决策过程,以人为本,是这些先辈们经过一次次实践和斗争后得出的真理,聚焦于大事件背后那些鲜活生动的人,这也是该剧的特别之处,更体现出主创的良苦用心!
终于看完了40集,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真的是从来没有为一部电视剧流过这么多眼泪。
我永远爱大浪淘沙!!
最让我震撼流泪最多的自然是各位革命者的牺牲,李大钊 李汉俊 王尽美 邓恩铭 杨开慧 何叔衡 瞿秋白 陈潭秋 毛泽民等等每个革命者和战士的牺牲都给我极大的震撼,眼泪都要流尽。
我党从成立开始一路走来太艰难了,承受了太多的牺牲和鲜血。
他们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理想,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信仰!
信仰,这是看完整部剧给我最深感触的词,也是在最后包惠僧反省自己的时候提到的,信仰不是为了好听,说说就算的,信仰这两个字是要用全身心付出才能承受得住的重重的两个字!
剧里也较为详细地展现了一大十几位代表的人生,这更是令人感慨,周佛海、陈公博背叛了自己的信仰,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最终只能自食恶果。
说来惭愧这部剧是我第一次看到建党初期到抗战胜利这么完整和细致的历史,虽然历史政治书上常常看到,但也确实没有电视画面来得细致鲜活震撼,这部剧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党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艰难历程和几次路线错误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但我们党总能纠正错误,实事求是,最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也真不是说说而已!
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的是我们的革命先烈们拥有怎样强大的革命精神,我无时无刻不为之而感动,愿我们以后也能继承先辈之精神,永远坚守自己的信仰!
看了孔鲤的《大浪淘沙》剧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554638/),又上网查了查看了一些这个剧的cut,觉得这部剧也非常值得看,它细致地呈现了党是如何靠自身力量找到正确路线的。
它不拍大事件,而着眼于大事件前的决策细节;同时,整个剧别出心裁地用一个现代大学生的视角串联起了党在1919-1945年间曲折的寻路过程: 从五四学生运动到中共七大召开,26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带领着中国人民走上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道路。
观众能看到找到马克思主义的喜悦,也能看到大革命和反围剿失败的苦楚。
能看到共产党人的牺牲与奉献,也能看到感人至深的伉俪情缘。
这条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到成熟的非凡之路,真可谓“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542310/)。
对于人物,个人认为这部剧比《觉醒年代》刻画得更客观:在描述主要人物身上独具一格的魅力时,也不避讳提到他们的缺点。
比如,陈独秀作为思想家、革命者,他志存高远,眼光独到,但也脾气暴躁,他的大家长作风; 同时,高君曼作为一个早已觉醒的新女性为女学生讲述《论女性底人格》,正面体现了那个年代女性革命者的魅力,但也让她在病榻上流露出了对自己婚姻的后悔之意。
有意思的是,这部剧的导演也是《恰同学少年》的导演( 嘉娜·沙哈提 )。
2007年正是《恰同学少年》开启了红色偶像剧的先河,让先辈们从教科书中走了出来,鲜活地告诉大家他们的青春多么美好;现在这位导演又用了别开生面的双时空结构叙事真正展示了党的道路自信。
可以看出,导演一如既往地勇于创新,同时十分明白年轻人喜欢看什么,需要看什么。
总之,这是一部入手不亏的剧,没有婆婆妈妈的感情戏,没有流量入侵造成的不适。
观众需要做的,就是跟着一个对党史感兴趣的学生,一步一步探究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艰辛历程,整个过程充满了探究的乐趣,最终,我们会罗辑自洽地得到结论:毛泽东思想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在长期过程中的实事求是的结果,是在「左」与「右」之间徘徊最后失败甚至牺牲、动辄以组织覆灭为代价的血路。
这是大悲情,也是大豪情。
蹚过经验主义的泥潭,跨过教条主义的陷阱,最终才能迎来革命的胜利。
特别地,作为一个商学院学生,教员对时事的准确分析、不拘一格的用人策略和灵活多变的处事风格真是怎么都看不够,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地方了。
今天,我们的国家又一次面临了严峻的内忧外患,值此之际,回顾先辈们所走过的道路,分析和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才是献礼剧存在的真正意义,也是先辈们希望看到的,献给中国共产党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大浪淘沙》这部剧拍得很好,好就好在它的主语是党而不是某一个人,这部剧细致地展现了党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是如何靠着自身的力量斗争以及血与泪的牺牲,最终找到正确路线的。
这部剧是不拍大事件的,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北伐战争、四一二事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这一系列具有历史隽永定格画面的大场面它都一笔带过。
不是因为这不重要,而是因为它着眼的是大事件前的决策过程。
决策是吵出来的,是实践出来的,是斗争出来的。
正确不是凭空出现在脑海中的,是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出来并指导人们的。
所以正确是一个后验的东西。
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在没有能力与代价的基础上,只口头上说就成为正确的。
而大事件是什么?
是尘埃落定。
是历史的结果,是历史上所有人意志的矢量和。
而这些意志各是什么?
它们又是怎么来的?
斗争不是意气之争,不是个人之争,斗争的目的是更好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斗争的目的是集体的力量更加团结。
基于这一点,党才走了一百年。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想着把党史归结为个人之间的关系,那是唯心的,那样的话党是不会一次次团结的。
这部剧是少有分得清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历史剧,毛泽东和张国焘甚至包惠僧的不同,不是因为他自带王者光环,而是就像陈独秀说的一样,他把党组织放在了个人之前。
一个完整的党组织,是会表现出漫布在党组织的每个机理下的每一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续结果。
有接受并努力的人如毛泽东,也有不接受的,如陈独秀和张国焘。
一个固执己见,不接受中央的决定,一意孤行,最后甚至非要成立托派组织;一个妄自尊大,对自己党内地位极其看重,甚至妄图枪指挥党,终于走上了无法回头的不归路。
这两个人都不服从组织的决议,无论他们的意见是对是错,都不可以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错误,更不能搞分裂。
遇到问题总想着自己,而不是一切以党为重心,那最终造成的分裂也只能他们自己承担。
毛泽东和这两位的对比,就在于一切是个人优先,还是组织优先。
陈独秀在被开除出党后,看起来成立了托派组织、搞起了舆论战,但实际上毫无作为,最后只能在监狱里度日,抗战后被放出来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让人唏嘘不已(对陈独秀的人生际遇和最终结局我表示深深地同情,但错了就是错了,不能改变他犯错的事实,也不要像某些人一样把一切都推到共产国际的身上);而张国焘也终究还是没能在国民党里大放异彩。
他想不明白,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不是他个人的能力太强,而是他一直依托于党、依托于人民群众。
路线斗争不是意气之争,不是个人之争,斗争的目的是更好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路线斗争的目的是集体的力量更加团结、更加纯粹。
而每一个把这些视作个人之争、看作权力之争的,那一定会被“大浪淘沙”。
宁都会议后的毛泽东、中共五大后的陈独秀、两河口会议后的张国焘,以这三个人为主,陈潭秋、邓恩铭、李达、包惠僧,这一群人构成了一部比较完整的党史。
我们具体来看看宁都会议后的毛泽东是怎么做的?
宁都会议以后,毛泽东不被允许参加军事会议,只能去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
他的路线也被视为错误路线批判,虽然没有直接批判他,但谁都知道罗明路线的批判对象。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没有继续发表不同意见?
有。
他只要一有机会就去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没有怨言?
有。
面对彭遨的牺牲,他大发感慨这是博古的错误。
但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耍小性子不工作吗?
没有。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拉帮结派吗?
没有。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甚至不服气到脱党退党吗?
没有。
也就是说,党的决定你觉得不对,你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你可以在任何你可以发言的场合说出你的意见,但这个决定你要不要接受、要不要执行?
要。
要接受,要执行,也要有个人意见。
这才是党组织最重要的核心。
有了这一点,党才是可以成为无数个党员的合力。
每个人都往一个方向努力,那即便是有了错误,也可以纠正过来。
《大浪淘沙》把党从1921年到1945年的各个错误以及自我净化的过程拍了出来。
毛泽东之所以是毛泽东,一方面就是因为他的意见代表了正确路线,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坚决执行了党的指示,甚至在他被误以为开除党籍后依旧任劳任怨地为中国革命操劳。
所以说《大浪淘沙》是一部紧紧抓住了党史逻辑的剧。
它表现的是以党组织为主角的一群人在探索道路上的波折。
主角不是某个个人,而是党本身。
所以剧中有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李达、张国焘、陈潭秋、周佛海、陈公博、邓恩铭、包惠僧、邓中夏……什么是党史?
党史的主语是党,而不是人。
虽然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但牺牲个人四个字不是说说而已的。
这不是意味着要每个人作为螺丝钉,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也不构成一个现代化组织。
这是在说每个党员都以党的利益为最重要的利益,从而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党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什么是正确路线?
是无数个错误路线的祖国河山一片红集合起来的。
你总想着做好准备做好准备,那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最后一定失败。
因为做好准备和想着做好准备,是两件事。
后者意味着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为什么从中共六大到中共七大隔了十七年?
因为开大会是要把代表们召集起来商量出共识的,而这许多年里的共识商量是商量不出来的,只有实践。
人凑不齐、思想不统一,那就不可能开七大。
所以这部剧的结尾在1945年,非常好。
《大浪淘沙》,是一部全景式的剧。
很多剧都说自己全景式,结果只是这头拍一点,那头拍一点。
但这部剧不是,从1921年开始、1945年结尾就能看出来,从它想拍中共一大代表的各种不同选择就能看出来,这么多的斗争之后,才会有从幼稚到成熟的中国共产党。
而不少作品想表达共产主义的优越性,甚至还需要通过第三方乃至敌人的肯定来呈现。
这显然是没法真正深入理解的。
谈论建党,就要把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作对比,就要把实践和理论作对比。
只有真正对沙过滤了,才能得到金子般的结果。
如何大浪淘沙把真正愿意信仰的人聚集起来,如何在各地先建立小组,最后成立一个党。
讨论党的发展,就要把实事求是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作对比,这时的对比是惨烈的,白区、鄂豫皖、湘鄂西,许多地方都有各自的行动,就是中央红军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过八月失败、攻打长沙等失利。
失利的结果是什么?
是一个又一个同志的牺牲。
另外,该剧采用了独特的双时空结构。
“前期剧本开发时,我们在大量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常常生出感悟,觉得回望历史、学习党史,在我们内心是有着渴望的。
于是我们提出,何不就以年轻人学习、讲述党史的过程,来贯穿整个故事。
”导演沙哈提说,此后在年轻群体中的调研结果也印证了主创的判断——“当下的年轻人,他们内心有着学习党史的真切需求。
”电视剧要做的,就是以艺术化、年轻态的手法,真诚地回应需求。
这部剧系统性梳理五四运动至中共七大历史,感悟“大浪淘沙”的真谛: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的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辗转召开,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一大代表共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启航。
但要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还得从1919年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的爆发讲起。
《大浪淘沙》中,现代青年陈启航的回溯也从这里开始。
该剧篇幅40集,剧本运用当代史观,回望1919年至1945年发生的诸多重大事件,即系统性梳理五四运动至中共七大的历史。
这26年间,既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为旧中国寻求真理的艰苦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轨迹。
《大浪淘沙》的嵌套式戏剧结构,把散点事件连珠成串。
在那个道路多崎岖、主义多争鸣的乱世,我们的革命先辈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救中国。
与此同时,随着毛泽东、陈独秀、董必武、何叔衡、邓恩铭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命运发展,观众也将看到,这些曾经并肩出发的人物,因为在历史转折点上的不同选择,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沙哈提说:“革命之路上、时代浪潮下,有信仰则有底气,坚守初心则吹尽狂沙始到金。
人物的迥异命运镜照之间,感悟‘大浪淘沙’的真谛。
”
诚然,现实与历史呼应跳转手法的运用在剧中还可精益求精,但不可否认,它服务于内容的真实性与深刻性,是本剧的独到之处。
历史大潮之下的人物命运感,是本剧不得不说的另一个亮点。
这种命运感,既是身为革命者,政治命运的历史真实;也是作为普通人,情感命运与生活逻辑的真实。
《大浪淘沙》还表现出李达的不屈与坚守、王尽美的壮志未酬英年早逝、何叔衡的壮烈牺牲、邓恩铭的英勇就义,等等,让今天的观众从只知道一个名字,到了解他们的事迹,更感动于他们的精神追求,这是向革命先辈先烈们的崇高致敬。
剧中情感命运质朴动人,却不曾刻意雕琢,呈现出真实的生活流质感。
沧海横流,大浪淘沙。
前进中,或许有人落荒颓唐,但千千万万革命者在艰难困苦中淬炼信仰,坚守初心,拼尽全力共同托举起一个崭新的中国!
愿每一位身处时代大潮的前行者都拥有如磐初心,不负使命,奋进新征程!
大浪淘沙:吹尽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这部剧剧情连贯,演员演技在线
现代线时常显得突兀,影响观感
爱了爱了
这类正剧总爱加那些壮阔宏伟的bgm,甚至到了滥用的程度,像是在提醒观众这里你该感动了,台词说教意味浓烈。而剧本身的编排又没体现出那个饥寒交迫、生死攸关的年代,没有拍出历史的厚重感。我只看到一群不愁油不愁米的富公子在“太平盛世”下的轮番折腾。建议导演编剧学学《功勋》的质感。
选择的角度太好了!!!但布景太新了,以及党史vlog博主好尴尬,像一个加戏咖
历史长河
从这部剧中能学到蛮多知识,但是演员演技一般
党史一览
这个剧让我认识了陈独秀、李大钊,一心为解救中国。从参加一大的13位代表后面发展的道路看到了,一个党发展的不容易,有人来,有人离开,也有人留下。前辈们的开路真真不容易,这两年遇到有些事也让我感同身受,大浪淘沙,谁才是真金?
我喜欢这部剧甚于觉醒年代。原因有以下几点:1.通过这部剧学到了很多党史。2.这部剧不是个人传记,而是一部群像戏。主体是党,什么时期该什么人出现就什么人出现,不以最后的结果论英雄。每个人都是党的一部分,初期,中期和后期,是不同的人在发挥着作用,领导着党。因此每个参与的人都是有描写的。反观其他一些剧,大多数都是结果论英雄,毛主席占很大篇幅,事实上,在初期和中期他的地位是不靠前的。3.敢于直面历史,从建党初期到抗日战争胜利,中间走过很多弯路,出现了很多叛徒,这是不光辉的一面。但是这部剧,该是啥就是啥,对于周佛海李公博张国焘,都是有很详细的描写的,觉醒年代中,张国焘出现的画面就很少,按理说,他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学生领袖,应该有很多画面的。直面史实,是一种自信。
算是提供补充了新细节,好几个演员神选角,很难得拍到了很多初期敏感人物,又名《一大代表的沉沉浮浮》
同样是展现党的历史,在人物造型,和故事推进上在全面落后《觉醒年代》
以人写史,细节描写很用心!足以看出导演对细节的把控和严谨,将13位人物通过40集进行系统讲述,实属不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部《大浪淘沙》是一部能留得下、反复看的作品!
还行
不错!
好有野心的一部剧,品质也是难得一见!全景式展现了我党是如何从幼稚走向成熟。只有看懂了我党走过的路,才能真正理解我党组织的先进性,制度的优越性。
跟觉醒年代一样尬。太尬了
好看不爱看!全员演技在线!推荐观看!
这个导演太厉害了,她调教演员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历史人物活过来了,哪怕刚看完《觉醒年代》,依然觉得这剧里的才是真实的陈独秀。也永远无法忘记她导演出来的赵世炎形象。
保剑锋演的好,居然还拍的这么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