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阿弗尔

Le Havre,温心港湾(台),心灵港湾(港)

主演:安德烈·维尔姆斯,卡蒂·奥廷宁,让-皮埃尔·达鲁森,布隆丹·米格尔,叶琳娜·萨罗,埃弗利娜·迪迪,Quoc Dung Nguyen,Laïka,François Monnié,小鲍勃,皮埃尔·埃泰,让

类型:电影地区:芬兰,法国,德国语言:法语年份:2011

《勒阿弗尔》剧照

勒阿弗尔 剧照 NO.1勒阿弗尔 剧照 NO.2勒阿弗尔 剧照 NO.3勒阿弗尔 剧照 NO.4勒阿弗尔 剧照 NO.5勒阿弗尔 剧照 NO.6勒阿弗尔 剧照 NO.13勒阿弗尔 剧照 NO.14勒阿弗尔 剧照 NO.15勒阿弗尔 剧照 NO.16勒阿弗尔 剧照 NO.17勒阿弗尔 剧照 NO.18勒阿弗尔 剧照 NO.19勒阿弗尔 剧照 NO.20

《勒阿弗尔》剧情介绍

勒阿弗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塞尔(安德烈·维尔姆斯 André Wilms 饰)曾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可是,热爱自由的他厌倦了作家高高在上的枯燥生活,于是来到了勒阿弗尔,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快乐的擦鞋匠。勒阿弗尔可爱而又热情的居民让马塞尔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这里,马塞尔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平静而又安定的生活。 一个非洲男孩的出现打破了马塞尔规律的生活,出于同情和本能,马塞尔收留了这个被警察追得到处跑的可怜男孩。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此节骨眼上,马塞尔的妻子阿勒提(卡蒂·奥廷宁 Kati Outinen 饰)患上了恶疾需卧床休养,一边是凶神恶煞的警察,一边是病危的妻子,马塞尔一下子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迷情佛罗伦萨午夜巴士寻侠英雄传之伏虎愤怒乒乓球大年初一立春森林里的熊先生烈火凤凰漂浮回忆黑帮天使阿黛尔的生活极海迷窟除蚤武士堕落之堡恋爱沙尘暴山炮归来之黑丝女神念书的孩子今天捡到被退婚大小姐的我,教会她做坏坏的事罪生咒假面骑士Ghost亚兰英雄传极速复仇东方男孩火线警探:原始城市家庭聚会第五季大捕房魔衣致命黑兰搞上大明星第三季甜心美探

《勒阿弗尔》长篇影评

 1 ) 无为的魅力

贺岁版的《窃听风暴》?

我不觉得。

影片可以起个副标题叫“法国好人”,电影温情融洽得就是一部治愈系小品。

我刚想感叹法国导演也能拍出这样毫无矫揉造作感的喜剧,才发现原来导演是个波兰人,无怪乎通篇都洋溢着冷峻的幽默,处理得如此干净利落。

人物僵硬的表演,刻意制造的不自然的节点让情节充满跳脱感,与故事的温和印象形成鲜明对比。

超级正点的八十年代复古色调,好莱坞黄金年代的光线运用,那些黯淡的大色块,静态的画面,沉默的人物,阴郁的神情,夸张的表演,乐队的演出,不曾停止的烟与酒,陈旧过时的set……这种种的细节带来的违和感与戏谑感使电影自始至终都充满逗趣的吸引力,而导演的戳印标记则再明显不过,翻开《十分钟年华老去》中大师那十分钟的片段,许多象征与标记都曾一一出现落实。

故事的铺陈发展与情节冲突似乎从来不是导演关注的焦点,导演对任何煽情感动冲突紧张的高潮都吝于笔墨,却愿意花上3分钟把镜头对准一首完整的歌曲表演,事实上单就开慈善演唱会这一个情节就够好莱坞拍一部跌宕起伏120分钟的剧情片了,各种商业元素全部具备,但皆被导演无视弃置。

他更着迷于以充满象征性符号性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但在实质上这些象征与符号并没有表达任何意义,所有的所指仅仅是所指本身,一场充满行为艺术感的表演本身,不紧不慢地,以某种沉着不经意的语气讲述着故事,无惊无险地直到故事结束。

有时回想起影片的种种片段细节,感到时间大多是在这些无为的画面、停顿、动作和对话中虚度,但正如有人评价的“外冷内热”,故事与人物的个性与温情,便是在这些细碎之间流露,满脸褶子的底层小人物在他的仰角特写下都变成了黑白片时代的英雄。

唯独具有象征意义的,或许是片尾那株开花的树,和妻子神谕一般的康复。

我开始猜测这想要表达的是好人有好报的因果报应,还是上天的神圣干预,以一场出乎意外的恶疾为这个救赎使命预留舞台。

但无论是何种解释,都好似与影片并无多大干系。

导演那已炉火纯青般娴熟的个人风格已经盖过了其他一切声音,这使得他的目的已显得并不那么重要。

这或许是影片最大的问题,当我们沉浸在导演荒诞无为的个人魅力之中,早已忘却了观赏影片的原意何在。

 2 ) 贺岁版窃听风暴?

普通公民为救助非法移民不惜以身试法,这在今天法国已经是一个主旋律题材了。

人性vs体制,最卑贱者最高尚,Le Havre也结结实实地坐进了这个套路:一个非洲男孩在勒阿弗尔棚户区一群引车卖浆者流的合力帮助下,突破警察的搜捕,胜利偷渡到了伦敦。

我看电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倒不是近几年迭出的同题材影片(比如前年的Welcome,一个游泳教练如何训练一个阿富汗少年游过英吉利海峡),而是讲东德秘密警察的《窃听风暴》。

窃听者从地板下的暗槽中取走了作为罪证的打字机,警长一屁股坐在了藏着非洲小孩的船舱盖上,两个藏匿处的外在形式都似曾相识。

而且,两片在关键节点上,都是让一个 “体制内"人的倒戈,来成就了一场胜利大逃亡。

这一点的可比,恰恰衬托出其前因与后果的不可比。

窃听风暴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成长故事,一种“变”的过程,在窃听者,是从愚忠到反水,在作家,是从消极妥协到积极反抗。

而Le Havre中的探长,一开始就表现得身在曹营心在汉,口头上不掩饰对自己职守的异议和牢骚,行动上也不惮于公然法外留情——比如在小孩逃脱的时候制止下属开枪(这是一个不合常情的bug,这种情况下,开枪确实过分,那拔腿追就是了,这么点大的小孩要能跑得过训练有素的大兵,那就不必遣返回非洲,直接送田径队去算了),比如接到揭发电话后反而一次次提醒擦鞋匠留神。

事过之后,窃听风暴中的“好人”都付出了代价。

作家失去了妻子,窃听者遭到了处罚,从此一生潦倒。

Le Havre的探长是有上级严命,必须把逃跑的小孩捉拿归案的,这点电影说得很清楚。

小孩在他明目张胆的包庇下逃脱之后,他得到了对手(擦鞋匠)的感谢,然后两人以朋友身份并肩去酒吧喝了一杯。

至于作为警长的他是否会被追究责任?

这不是导演关心的问题了。

与《窃》不同——《窃》中的恶有一个具体的化身,作为迫害者的文化部长——Le Havre中探长的上司只是一个无面目的画外音:下达命令的这一幕,摄影镜头始终只对着探长一个人。

同样,告密者也没有正面出镜,我们只看到拨动电话的手,听到他的声音。

而擦鞋匠那边,善有善报,且立等可取:绝症的妻子奇迹般地痊愈,他们回到平民窟温馨的家中,lived happily together ever after。

陋室的窗外,苹果花正在盛开。

无代价的善和无面目的恶:于是,二者也都是不需理由,天经地义的。

正如擦鞋匠请邻居面包店大妈帮忙照顾藏在家中的非洲小孩时,大妈只说了一句“没问题!

”。

的确,非洲小孩被设定为会说流利法语,教养良好,除肤色之外,没有一点非洲特色,而现实中,生活琐屑上的习俗差异,文化冲突,常常是对本地人宽容度最尖锐的挑战。

(这点上伊斯特伍德的Gran Torino可资参照。

)“义勇”时常并举,且互为支撑,“义”指事,“勇”指成事的人。

没有明确的风险,因而看不出需要不同寻常的勇气,其所作为的“义”因而也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重心。

这个悖论,架空了故事的道德训诫。

但是,悖论的悖论:这依然是一部有说服力,以及真实感的片子。

我想是因为凭日常经验告诉我,这样的一个法国,在银幕之外,是真实存在的。

潜意识中,这是纪实频道,而非小说家言。

而为什么我依然忍不住挑剔它不到位或“不合情理”之处,那是不是因为,有的国家,有的时候,“根据人之常情判断”,若老太不是某甲撞倒的,他就不该伸手去扶?

 3 ) 勒阿弗尔:人人都有颗玻璃心

很多时候我都想方设法的找一些偏冷门点的小众片来看,不单单是因为其忠于电影本质的诚意、朴实和精巧,所带来的直击心底的触动,同时也想通过电影的直观表达,来完善一直以来对那些个披着神秘面纱国度的了解,的确,通过电影这扇万花筒般应有尽有的窗户,方见识到了很多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习俗,壮观震撼的历史遗迹,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为我的憧憬和幻想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有一个不走寻常路的牛掰导演,却反其道而行的给了我一个完全颠覆性的认知方向。

高端洋气的设计王国,完善殷实的社会福利,安居乐业的当地居民,这是我一直对芬兰留下的固有印象,宛如童话世界般充满着令人期望的各种美好,但这位享誉世界举足轻重的国宝级导演却完全扭转了我之前的片面认识,在他的影像中唯一保留的或许只有那冰冷彻骨的冷峻之感。

乐此不疲的执迷于底层人民或边缘人物,两极分化下的生活状态,迷茫孤寂游离忧伤的情境氛围,慢条斯理的节奏把控,独到微妙的细节捕捉,以及对色彩象征性的有心运用,对人物异常木讷的刻画,从而绘制出一幅更为写实而冰冷的芬兰画卷。

在阿基的影像中,这个人人称羡的社会不再有安定、保障、和谐、公平和富足,就像卸下了外表看似光鲜亮丽的伪装,用一种看似更为冷酷实则更为关怀的心态看待现实生活。

而这种视角也成了阿基充满了无限魅力的独有风格,但阿基也并非是一个无情决绝的人,他那一本正经的冷幽默和温暖的人情味一直贯穿在他那看似充满批判反思的光影世界中,面对往往一盘死水无可救药般的生活状态时,阿基大多会从中注入一丝绝妙的暖流,这种难得的温情在最近的作品《勒阿弗尔》中,破天荒的波及到了每个人身上。

放弃了过往风光无限生活的马塞尔,带着妻子来到小城勒阿弗尔,擦起了皮鞋过起了平淡的生活,影片一开始就有一个小小的突发事件夺人耳目,相当有趣,这样的生活或许清苦了些,但不难看出市井小民的生活反倒更加多姿多彩。

一开始当地的居民对马塞尔的赊账表现了些许的不满,但随着马塞尔意外帮助了出逃的男孩,呵护备至的藏匿他,全力以赴送她去找自己的母亲,刚开始也有人举报,但慢慢地好心的居民都开始伸出援助之手,助其躲藏甚至还读起了《卡夫卡》,而此时双重危机却同时来袭,一面是看似铁面无私冷酷无情的警官的步步紧逼,一面是卧病在床故作坚强的妻子,但生活并未按常理想象的那样将马塞尔逼入死角。

阿基一直保持着自己自成一派的风格,夫妻俩关于胖瘦的对话让人不禁会心一笑,还是那点淡定自若可爱的冷幽默,人物脸上大多时候还是一张张似曾相识的扑克脸,呆滞般的停顿像极了小时候看的国产动画片,色彩的运用和构图的精致已成了阿基的拿手绝活,对观者的情绪也起到了绝妙的“添油加醋”的作用,还是习惯性保有对下半身的特写镜头,以及对于音乐那永不消退的痴迷,年过半百耳鬓斑白的小鲍勃充满活力的登台表演就足以证明了,阿基电影里的配乐永远都是那么悦耳,那股忧伤的调子格外的动人,这些打上阿基牌的一贯特征往往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若没有对于贫富、阶级、种族的偏见和误解,打破芥蒂与隔阂,相互理解包容的生活在一起,就像勒阿弗尔一样每个人都有颗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玻璃心,呈现出一片平和温情的景象,就连外表冷酷古板的警官也有柔情的一面,相信即使是劣迹斑斑的社会也会有春暖花开的一天,就像最后那棵给予了无限生机的樱花。

面对每个国家或许都会存在的困境和难题,最近余华用“死无葬身之地”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心灰意冷、束手无策和愤懑决绝,而越来越心慈手软的阿基则用1+1化悲为喜的双重叠加的反转手法,让我们见识到了人间有温情和希望的美好,凡事都不要太悲观,终会出现正面的转机,人以善为本,即会获得光明的慰藉和幸福的眷恋。

 4 ) 《Le Havre》场景里花的意象

如果作品里涉及感情,都通过了花的意象来表达了…1.首先,我注意到的花是 橘红香雪兰。

朋友们在给躺在病床上的女主念书时,床头柜上放了几只橘黄偏红的香雪兰。

此花的花语是清新舒畅,我解读为女主的病在好转。

2.男主去吧台找老板商讨解决办法,老板说你可以办慈善演出,现在流行那个,吧台上放的是一束橘黄色的洋牡丹。

此花的花语是,广受周遭人的喜爱及支持。

事实男主成功帮小男孩筹到了资金。

3.男主找人一起想办法的时候,双方都有和好意向却吵架拉不下脸的情侣,女方面前摆着最显眼的是鲜红的玫瑰,她想要的还是那热烈的爱情。

4.黑人男孩去医院给女主送黄色连衣裙,床头柜上是白色的蝴蝶兰。

此花的花语:爱情纯洁,友谊珍贵。

5.帮小男孩完成心愿后,男主带了黄色的玫瑰到医院看望女主。

女主刚入院时,男主拿的是独一支大红康乃馨,所以不是男主不关心女主,而是经过了这些事情后,他对女主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愧疚的。

黄色玫瑰的花语:祝福、道歉、已逝的爱。

事实是,这“已逝的爱”没能送出去,女主没在病房。

他们的感情也肯定会继续下去。

6.结尾,男主和女主都说樱花开了,女主进屋后说,“我马上去做饭”。

白色樱花花语:质朴纯洁的爱情。

 5 ) 《勒阿弗尔》

这真是阿基·考里斯马基 Aki Kaurismaki的收官之作了?

实在是太遗憾了!

我们会怀念他冷峻简单而富涵色彩与闪光的语言;会怀念他所营造的社会关系间疏离冷漠的;会怀念那些故事遭遇带给我们的短暂安慰;也会怀念那些人物简单纯粹带给我们心灵的长久涤荡。

这样一部最温和诙谐美满的影片代表着他迈入50岁的内心变化,真希望还能看到他60、70岁能带给我们什么。

本片和以往作品最大的不同是除了一带而过的皮鞋店店员和致电警局报案的邻居外,基本没有了某种意义上的负面人物,连代表政府职能的警察也被少有的人性化。

更多的是在马塞尔周围充盈的爱。

虽然结尾会有自我内心妥协的成分,但和影片却是相符合的,对于考里斯马基反而形成一种反冲的效果。

 6 ) Making money in a globalized world seems good, but the unwanted always follows

Who says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s more prone to new trends, and the older generation is always conservative? Globalization and foreigners are new, but they are not always found favorable. The two European films thematise the African illegal immigrants, but in opposite moods. Yet both films show that the elderly are more hospitable to foreigners than the younger generation, even though those foreigners are the unwelcome groups in society. Terraferma was situated in an island in Italy. The old grandfather was a fisherman, unwilling to give up his boat and his vocation although that did not earn much. He fished with his grandson, whose father was dead. The second son of the old man would rather make the bay a tourist site. One day the grandfather and the grandson saw a group of illegal immigrants floating in the sea, some threw themselves into water, so the grandfather took them to the ship and sent them to coast. That broke the law of Italy but to the grandfather, there was a higher “law of the sea” that one shall never see the others drowning. That bought trouble to the grandfather, his ship was then sealed, and the grandson got perplexed. The grandpa even kept a pregnant woman with her son among those illegal immigrants in his house, and helped her labour. This shows the conflict between humanity to “help the helpless” and the civil responsibility to obey the law and social order.Le havre is also about a nice old man helping the helpless illegal immigrants. But it is a fairy tal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If the plot of Terraferma follows the Murphy’s Law that “what could go wrong goes wrong”, Le havre just goes to the opposite, it requires miracles to reach the happy ending. Those marginal groups in the globalized capitalistic society are the good elements in the story, while the police and the state represented are the bad. The old shoe-polisher, his kind neighbors, the dog, the old buildings, illegal residents and the retired rock star were willing to help the African boy to stow away to Britain illegally. The only good policeman is the one who violates his own duty and assisted the stowaway project. If such kind of plot appears in TVB melodrama, people say it trash; if it is directed by Kaurismaki and shown in film festivals, people say it is art. The utopian world of globalization entails law-breaking; which implies that the sovereignty of nation-states is the inevitable barrier. Terraferma ends more realistically as it reveals the complexity of the issue: after the first encounter with the illegal immigrants in the sea, he was threatened by the legal order, so he did the opposite when he saw the illegal immigrants in the sea the second time, he just forced those people staying in the water. He was shocked by the consequence again as those half-dead immigrants were washed ashore the next day. The film ends as the grandson put the African woman and her two kids to the boat and sailed to the borderless sea. The shot was from the top, zooming out, showing the ship sailing without a concrete destination. It shows the internal confusion and perplexity shared by both the grandson and the African woman, under the waves of globalization.Making money in a globalized world seems good, but the unwanted always follows

 7 ) 矛盾又和谐的电影

洗澡前这本电影开始,导演主演没一个我认识的,但是从第一眼就放不开,一直到看完,还是保持着洗澡前的动作,手里拿着睡衣……,这电影感觉用色非常讲究,红色,蓝色,黄色……,让人沉醉,描写的是底层人物,但是从主演到配角都非常饱满,我看电影时在想如果真正的擦鞋人怎会有勇气这样和警察对抗?

也许是用寓意手段手段吧!

偷渡的黑人小男孩完全是一副处事看成的样子……,妻子最后绝症康复令人惊喜,一切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是又处理得那么和谐,真的神奇!!!

 8 ) 只有阴影

电影开始的第一个场景就非常戏剧化和有个人风格,还出现了一张东方人的脸,我以为是中国人,后来知道原来是偷渡到美国的越南人。

看完电影我以为这是一部老电影,甚至自己觉得有点老苏联的感觉,虽然我并不了解苏联但是我就有这样的感觉,里面充斥着一种让我感动的朴素情怀,有点浪漫革命主义的感觉(好吧,我可能想多了)。

就像是最后出现的白色花朵那样纯粹的颜色,这样的表达方式我已经很久没在电影里看到了。

电影结局几乎是脱离现实的,其实那个小镇的描写也几乎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化,那样的美好,让我更有一种悲观的感觉,因为现实生活中就不可能嘛,警察包庇,黑人小孩成功逃走,人与人之间是那么和谐,绝症奇迹般地好了,这完全是理想化的。

但是我赞同导演这种建立一个乌托邦的想法,因为这表达了导演对朴素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但一看时间电影竟然是2011年上映的还在法国取景,我开始没明白自己的困惑,后来看了导演资料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在这部2011年的新电影却竟然没有出现任何现代的信息,没有炫目的手机,没有崭新的大房子, 没有铺天盖地的电子通讯和网络,没有豪车,没有辣妹,就像导演前几部在芬兰拍的片子遭受到了当地人的反对和抗议因为他们觉得导演竟然把他们芬兰拍成这样,别人还以为芬兰像电影里一样落后和贫穷,那是一个以诺基亚闻名的国家,还有暴力,性,武器充斥的好莱坞大片时代。

在他的电影里有的只是一个长相普通以擦鞋为生的中年男人,还有他同样中年的并不漂亮的老婆,还有很多普通的中年人,几乎没出现一个年轻人,一点不喧哗,一点不哗众取宠。

男主角饰演的擦鞋匠,他帮助偷渡的黑人小孩到“岸那边去”,他教会他擦鞋来谋生和自己一样谋生的一样,虽然在我看来他活得很艰难,但他却不觉得。

他对小孩说虽然有更多可以赚更多钱的工作但是这是最接近人本身的工作,他说这也是登山宝训中最不入流的工作。

他用纸包裹起来妻子要求的黄裙子,这样的方式难道不打动人嘛?

他的老婆,这个反复出现在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的女人,几乎是御用女主角,她并不漂亮,但却让我喜欢,因为她在这部电影里是那么有尊严,阿基·考里斯马的电影给我最强的感觉是里面的每个人,每个小人物,每个反派,正派都那么有尊严。

我发现这是大导演一贯的作风,有自己习惯用的女主角,比如贾樟柯老是用赵涛做女主角,还成了夫妻。

这个女人在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里从年轻到老,几乎留下了每个阶段的影响,在火柴厂女工里她是年轻的女工,薄暮之光里她是超市收银员打了一下酱油,出现了一下下。

他在家中等待丈夫工作回家,将丈夫擦鞋挣的钱放进抽屉里的盒子里,给他一些让他出去喝酒然后她做饭,几乎没有更多的表情,就像是最最平凡的底层人民,但在她突然抬起头望向远处虚无的镜头那个眼神震惊了我,而这种拍摄方式让我觉得特别怀旧和朴素,但却不影响它比其他的好莱坞大片动人太多。

里面苦难的越南人,他也一样艰难,但他也不觉得,他活得很有尊严,他有自己幸福的家庭,孩子老婆,他可以将自己存的给孩子买自行车的钱来帮助黑人小孩逃走,他觉得他自己是很幸福的而黑人小孩更需要帮助,而自行车可以再买,最后也是他帮助小孩逃走,用卖菜的车藏了小孩。

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因为被导演的风格打动,又看了他导的火柴厂的女工和薄暮之光,但还是更喜欢勒阿弗尔。

他的电影里都是最最平凡的底层人的生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挣扎,被打压,几乎是被社会抛弃的人,但是他们又都还抱着一点对生活美好的遐想,像黑暗中微弱的火花,脆弱而又坚韧。

在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中的人物都几乎表情很少,动作僵持,场景很少,酒馆,餐厅的桌子,还有家里的沙发和桌子是他最常用的场景,里面都惊人的没有出现几乎任何现代的信息,就连开的车也是复古古董车而不是豪车,除此之外音乐也是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里总是出现的元素,几乎都是50年代摇滚音乐,在勒阿弗尔中是为了筹集帮助黑人小孩逃亡的钱而举行的公益演唱会,那个很久没开口唱的歌手和他的伴侣,他们彼此相爱,她是他的缪斯女神,灵感来源,没有她他无法唱歌。

里面的每个角色都让人喜欢。

在导演的电影中老是会出现音乐的元素,或是在寂寥的酒馆孤单的男主角站在女人旁边,忧愁地看着她,或者是在希望彻底破灭的房间中孤单的女人独自听着歌曲。

我百度了一下导演的资料:他说“我所需要的全部就是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面墙、一盏灯还有阴影。

从画面里拿走女人,剩下男人、墙、灯还有阴影;再拿走男人,还有墙、灯、阴影;墙再拿走,还有灯和阴影;最后拿走灯,留下的只有阴影。

我不怎么现代,电影里的汽车也都是用过时的款式,现在的车太难看了,我根本就不想拍它们。

”他自己的收藏都是老车:1949年苏联产的“莫斯科人牌”轿车、1951年的雪佛兰皮卡,还有1956年的一部大公交车:雪佛兰的发动机,车身却是芬兰的木头。

而他极度厌恶好莱坞,按他的话说就是“好莱坞狗屁!

让美国佬去赚钱吧,当他们的钱多得装不下时,我再从地上捡几个小钱——这就是我们说的艺术电影”。

我觉得他做到了他说的只剩阴影。

 9 ) 不完美的阿基

勒阿弗尔,是一个成名作家抛下光鲜的一切跑去港口小城当擦鞋匠,撞见一个偷渡男孩的故事。

·阿基·考里斯马基,江湖人称芬兰贾樟柯(joking阿基从来不是一个正统意义上的完美导演。

他任性地使用推镜、切自己喜爱的bgm。

故事情节也说不上有多么跌宕起伏。

但他镜头下凌晨时分的赫尔辛基,酒鬼们在空荡的、说话时会冒出雾气的大街上聊的是托尔斯泰、普希金和果戈里;给病床上昏睡过去的绝症病人读的是卡夫卡;收垃圾的男人每次见到心爱的女人都要带一束花。

我的天呐。

更吊诡的是,阿基的影迷们好像全都能无缝契合导演的音乐审美。

·上艺联11月的阿基回顾展引发了小范围的影迷狂欢。

说来也不离奇,无非是天下理想主义者苦现实世界久已。

导演用光影造梦,影迷便一头钻进这个理想的平行时空,看人与人之间如何诚实地对话、互相依靠。

·在阿基光影世界里的每一分钟,都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好的。

大门向纯真的人打开,世界本该是你醒来的模样。

 10 ) 20240601 《Le Harve》映后座谈会

油画般的质感。

不过我来晚了,坐不到好位置,一直昂着头看太累了。

映后座谈也很精彩,阿基的电影有点存在论的基调,肉身被禁锢,但并不妨碍人们追求自由,甚至为了自由可以杀死肉身。

但好像是时代背景使然,6070年代共产主义运动轰轰烈烈之时,将共产主义作为信仰,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当信仰消失,where to go ? (阿基的布景表达了对那个年代的怀旧,比如《枯叶》中用旧收音机播出俄乌战争的新闻)逃出芬兰赫尔辛基就像是逃出资本主义机器的炼狱,但是要逃到哪里?

既然现实无法改变,只好改变心态,底层人士也有自己小小的一方天地,即使是住集装箱(《没有过去的男人》),也是个温馨温暖的家,永远不变的追求是人间的温暖和爱。

影片前5分钟,有个炼铁厂的片段,工人下班后去看电影(电影诞生时是底层人民的娱乐),看的电影正是电影史上第一个长镜头电影《工厂大门》;举报Indriss 的老头正是当年新浪潮经典《四百击》的主角。

所以这也是迷影电影啊

《勒阿弗尔》短评

看着自己家附近几十年前的样子,很有趣。

5分钟前
  • 阿白
  • 还行

调色板感觉和痴呆式表演深得韦斯·安德森真传

10分钟前
  • 张小强
  • 还行

如果你一心只想复古的话,又何必把自己装得这么现实呢?我是说,拿现在正在发生的悲剧、以成年人的视角来进行完全的童话创作,其实挺不负责的吧,好奇导演是不是没有穷过?当然色彩特别漂亮

14分钟前
  • 🫧
  • 较差

活化石级别的好电影,左派现实主义老摇滚青年的温情。聚焦的又是欧洲底层人民贫穷但是有尊严的生活,还有对亚非拉人民发自心底的善意,高贵又讨喜。

18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推荐

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勒阿弗尔》(Le havre,2011),冷峻幽默,充满人性关怀。对白与表演精彩。法国港市,边缘社区、底层人、非洲移民,一如既往触及社会问题。可惜影片后半段累向模式化,“最后一分钟营救”、对警探的误解、皆大欢喜,减弱影片批判力量。让皮埃尔里奥也出现

20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老套的温馨故事,但是拍得挺有风格, 有点像那个魔术师的动画片.

22分钟前
  • 爆青
  • 还行

白左片

23分钟前
  • oeso
  • 很差

符号化的角色,精巧的构图和布光,舞台化的表演,温暖的颜色,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新的老电影——那么温馨

25分钟前
  • 内触妙乐
  • 力荐

没什么意思啊,影片风格和故事有点偏移

26分钟前
  • Jiajiachan
  • 还行

唠唠叨叨

30分钟前
  • oudanny
  • 很差

被开篇的音乐有小小的惊艳到,我相信导演是为了唤醒我们被麻木的生活淹没了的爱与温情,虽然开始的情节编排显得有些刻意,但是整个过程下来还是很流畅。每个人的眼神,每个镜头前静止的几秒,都让人的心里有寂寞与空洞流过。结局很美满,为了让我找了这么久的电影,下载了N个版本与字幕才终于看成,我

31分钟前
  • 偶然香芋
  • 力荐

繼《Intouchables》之後看的又一部法式溫情之作,同樣是一黑一白的主演組合,只是與前者的寄予輕鬆嬉笑不同,本片帶著股時隱時現的沉重,所幸結局明亮浪漫;兩者在色調上也是截然不同的暖與冷,又或者是主人公所處階層不同而造就的區別,但也正是如此,片中草根間的互助顯得人情味十足。

32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经过这次事件我确信无疑,这里有我在一个日本小海港所见过的东西……这座城市的人们拥有「黄金精神」!

34分钟前
  • godannar
  • 力荐

看完我都没明白为啥我要看一部这么白开水的片子,人物表情呆滞,剧情简单至极,实在没多少看的必要

39分钟前
  • Patrick峰峰
  • 较差

复古黑白片的灯光场面表演配上简单浓烈的色彩,单纯精炼的体现出超现实的感觉。6

44分钟前
  • 巴士底的猫
  • 还行

唯布列松马首是瞻,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然只得其形,却失其意,是谓东施效颦。

46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表达法国底层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相待,可以没有钱不能没有爱。耸肩,太理想化了,真有这样的社会么。值得看下去是有一点优雅,点一根烟,咂一口酒,举手投足间的风度,不是刻意跟喜剧的那种轻浮。然后也没然后了,情感比较含蓄,结尾把偷渡的移民送去目的地英国,回家绝症老婆痊愈了,玛德天主显灵了,其实这比较扣分。

49分钟前
  • 天外飞青
  • 较差

看起来像戏剧...但是还是挺温情...

52分钟前
  • 弹不起的冬不拉
  • 推荐

不要把舞台剧说成电影

54分钟前
  • 一饮清茗
  • 很差

太好啦 好心肠的人就是应该有好报!真温暖啊 立马就把秋裤脱掉啦!

57分钟前
  • Joey的第34任女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