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懒得打字儿了以及,有其他补充的请尽管想知道这九个数字的含义!
1、镜中风景
2、频繁出现的3:45
3、数字的集中出现
去找卡梅隆的路上路过的商铺
卡梅隆住所门牌号
与Tony相见的酒吧(注意the 10th number的名字和那幅画与菲利普病房里的一样)
Tony酒吧墙上6 79
Tony酒吧墙上19
Tony酒吧墙上11
废弃医院里的19
废弃医院里的11 92
废弃医院里的NF81
79(第一次为19)
11 92
Simon家门牌号
门上的数字
下水道墙上6以及NF81
下水道墙上79
下水道墙上19
下水道墙上20
下水道墙上48
下水道墙上32
4、卡梅隆住所与菲利普病房5、海边看到的与自己的童年经历与Simon家墙上的照片6、鸟
7、飘过来的塑料袋与卡拉翰提着的袋子
8、“神探酷杰克”
9、Tony听的广播与菲利普病房里的广播内容一样10、女子疯人院与医院11、人偶衣服与菲利普病服
12、黄色衣服小女孩儿鬼与玩具
13、往嘴里塞手与吸管
14、去Simon家发现楼上有护士(实则暗示自己在病房)
15、下水道的水滴声与富豪家里的水缸形状装置与水龙头漏水声编辑完了看了一眼时间,我有点方。
不卖关子,最近有一部英国电影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看完过后,倒吸一口凉气!
顿悟之后,感叹导演的功力,全程被他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即美妙又丧气。
片名叫《鬼故事》(Ghost Stories),
可全片看下来,其实根本没有真正的“鬼”,只有数不清的“心魔”,剪不断,理还乱的遗憾。
《鬼故事》改编自英国舞台剧,影片在场面调度上保留了清晰可辩的“室内”风格,多场发生于室内的场景都借鉴了舞台剧的编排技巧。
这让影片更加注重台词和细节,考验人物的对话和表情。
使得观众可以较为容易的察觉人物内心的情绪变化。
剧情上采用3+2的结构模式,由3个“鬼”故事作为主线剧情。
前面第一幕作为人物性格的铺垫,埋伏下激励事件,第三幕高潮,作为全片的精华部分,制造出令人惊掉下巴的神奇转折,直接拔高了影片的主题深度。
安迪 · 尼曼自导自演,出演了片中的男主角古德曼教授,第一幕讲述他如何现场破解所谓的“通灵”人士,作为科学主义者,理性至上的他不相信超自然现象的产生,
他认为那些所谓的“鬼魂”,是人们内心希望看到的东西的化身。
是心魔作祟,可以用心理学加以解释,并且治疗。
从第二幕开始,他接到儿时启蒙“偶像”的邀请,让他去调查三个超自然现象的受害者:被遗弃的避难所守夜人;
他声称在废弃的女精神病院里看到了自己死去女儿的鬼魂,女鬼把手指伸进其嘴巴里的镜头给观众留下了第一次精神“创伤”。
这仅仅是一个开头,古德曼对此不以为然,甚至讽刺了守夜人的神父,神父把这场“相遇”当做神迹,是死亡之人对亲人无比留恋的一次“现身”。
第二个受害者是认为自己看到撞死了鬼怪,而因此焦躁不安的年轻人;
习惯性撒谎的年轻人,在父母不断打来的电话质问下,慌忙之中撞到了牛角鬼怪,在荒野汽车之上的你来我往,东躲西藏,是影片第二次提升焦虑,炸裂情绪的结构性欺骗。
古德曼的理性开始松动,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相继出现在他的眼前。
第三个受害人是一名有钱的鳏夫(马丁 · 弗里曼饰演),因为事业,他耽误了妻子的最佳生育时间,大龄妻子在生产发生不幸,胎儿和妻子双双离世,他声称在妻子离世的当天,他在家中遭遇了一些列无法解释的恐怖的侵袭。
三个“鬼”故事探查完,真正的高潮时刻才缓缓来开帷幕。
《鬼故事》所有的精华都留在第三幕高潮,古德曼回到偶像的居所,前去找他对峙,他自己也无法解释看到的一切,但依然咬定一切可以从心理学和科学上加以解释。
结果,接下来的事情,彻底改变了古德曼还有作为观众的你的世界观和认知。
《鬼故事》如果没有最后20分钟的“升华”,对于伏笔的揭晓,那么该片不过是一个故事会合集,可第三幕的设计,提领了全片,作为叙事脊梁,把第一幕的余热和三个“鬼”故事成功的串联起来,合力升级了影片的观赏度,开了脑洞,提升了惊悚和恐怖程度。
在这里,为了留下悬念,胖哥不再剧透,只抛砖引玉,提供伏笔的踪迹和故事的架构,让大家在观看时可以稍微留意,即不会影响剧情,也可以加深对那些稍纵即逝的关键信息的映像。
好的故事通常是这样的,讲故事的人(导演和编剧)把我们引入期望之中,让我们以为自己一切都看透,然后将现实撕裂,制造惊奇和好奇,把我们一次次地往故事的前面部分送。
在每一次回溯的旅程中,我们都能获得越来越深的见解,深刻地理解人物以及世界的性质。
这是对隐藏在电影影像之下的,不可言传的真理的一种顿悟。
所以,人物+世界=真理影片中,人物的设计,人物从开始到片尾的变化,是主题揭露的一部分;而整个世界从想象的“自以为是”到最后顿悟的“部分真实”,这个变化之中可以看到主题的另一半。
《鬼故事》就以此设计了人物和故事。
片中男主角古德曼一开始以调查者的身份,用他的视角和采访铺陈故事,可到了转折的第三幕,我们发现,这场调查,不过是古德曼又一次认清自己的自我发现之旅。
三个“鬼”故事,其实都与古德曼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守夜人的故事可以看做他中年事情为人父时的“移植”,年轻人撞鬼的故事自然是他青年时期的写照,而有钱鳏夫则对应他为人父之前的人生经历。
3个鬼故事给了导演和编剧足够的时间埋下伏笔,把伏笔一层一层铺垫好,用第三幕集体引爆,让观众的内心一阵地动山摇。
但期望与结果之间的鸿沟把观众推到故事前面以寻找答案时,只有当作者预先在作品中准备了或埋伏了这些见解时,观众才能找到。
所以,好的电影里绝对没有“废笔”,每一帧画面都不会浪费,都具有意义或者功能性。
但观众第一次看到时,它们具有一种意义,但通过见解搜寻之后,它们却被赋予第二层更加重要的意义。
在伏笔和揭晓的处理上,《鬼故事》可谓做的非常出色,后劲十足,药力一上来,立马让你眩晕不已。
另外,《鬼故事》其实全片并无真“鬼”,而用心魔作为隐喻,让故事得到了逻辑上的印证。
国产电影为了避免审查,在允许出现“神鬼”的红线上,一部采用精神分裂,装神弄鬼来为影片出现的幻境和鬼魂的出现作为解释。
《鬼故事》可谓给国产影片提供了新的创作启示,原来“鬼”还可以这样处理。
通过病理学,以病人的身份切入,同样可以制造光路怪离的魔幻景象,为所有不可思议的场景和角色提供逻辑支持。
以梦境的形式,将被压抑的潜意识通过电影的手段加以呈现就为电影的题材提供了无尽的可能。
梦的工作的重要技术是凝缩和移置,在剧情片里就是象征化和分裂。
象征化,指赋予一个客体或一个人一种附加的,对其他现象具有暗示性的意义;它是一种对本性的暗示,一种富有意义的模式化。
分裂是一种掩饰,它通过对不同的对象,事物火人物进行分散或划分来实现;它的功能性在于使本身的意义被撕碎,所欲的关系被排除在外,所有的角度被重新组合,从而使本身的意图变得无法识别。
在两种功能发力后,现实与电影的梦打通了连接,有了互文的渠道。
在看《鬼故事》时,所有观众都在制作一个梦,添加一种想象,这个梦和想象却不是其原本的梦,然而故事和电影化手段却让观众自愿参与其中,迷失自我又重新找到自己时,事实上我将它也变成了我的梦。
《鬼故事》不在只是荧幕上发生的“千奇百怪”,而成为了所有观众“心魔”的一次集体性呈现,是具有社会化普遍意义的、人类共通的集体潜意识呈现。
所以,片中的“鬼故事”其实就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只是它用电影化叙事进行了象征化和分裂,实现了梦和潜意识的浓缩和移植。
《鬼故事》让我们在观影时,来了一场白日“恶梦”。
每个故事都有一部分吓到我的地方,但每个故事结局后都变成很庸俗的东西了。
大汇合还是比较精彩的,特别是导管映射伸手指那段。
但是要吐槽的还是标题那句,这部电影简直有挂羊头卖狗肉的意思。
1) 守夜人进入锁住的房间,发现里面全是没有手臂的假人。
联想到这个地方是女精神病院,还有门上“改造监狱”的说法,那么对应的鬼是不是在这里受到了非人对待(截肢 或者禁锢后毒打 人体试验)而死去的女子呢?
哦,她在呼唤她的父亲,她很思念她的家人,说不定她的家人是不得已才把她送到这个病院,没想到女儿却因此受到了这样的…啊小朋友你谁啊打扰了。
后面也啥都没说,emmmmm?
2) 教授刚进入男孩的家时,男孩跟母亲打了声招呼就上楼了。
但当教授好奇地探头过去时,发现母亲僵硬地站在开的很大的水龙头前,旁边是一样僵硬地站着的父亲,两人就像在面壁一样,然后门突然关上了。
这幕诡异疯了好吧!
相片积了灰,说明女主人很久没有打扫屋子了(我当时没看懂这照片拍的是啥)之后是顶楼晃过的人影,却被男孩一口咬定顶楼没人,还神经质地打开门让教授检查。
母亲敲门时我去,男孩那个惊恐的表情。
剧本已经写好了,那一天发生的事情让男孩不知所措,性格大变,我明白的,那天的事情改变了男孩全家,比如照片那幕可能是在招魂,现在这是一个阴宅——啊是车祸?
好吧,我明白的,撞死奇怪的生物后,恶灵缠住了男孩,男孩没有遵循恶魔的指示(留下来献祭自己)他为此失去了他的所有,他的家人和他的兄弟,所以他究其一生研习恶魔文化,试图弄清这些——故事完了?
打扰了。
这个故事不看回忆,想破头都是一个凶宅的故事啊?
看了回忆,敢情你父母是真的喜欢面壁浪费水资源和智能家居一键关门是吧?
3) 生意人有一幕试图拧紧一个漏水的水龙头,花了好大劲才搞定。
同时半夜醒来时有个很大的水声,我以为要搞水的事情了,啊哈,并没有。
再说回婴儿房那个事,把毛巾还是啥的弄乱,然后把小瓶子罐子叠一摞,半夜来回摇千纸鹤风铃,这怎么看都一挺可爱的小鬼吧,那说的应该是…未出生便死去的小婴儿与父亲午夜梦回的奇妙交流?
啊并没有,因为她还有个很凶的老妈冲出来抱怨一句“我们都死了!
”……大姐,所以呢?
不是,当初是你要工作不要孩子,回来我也没有外遇没说不支持你,再说你死了又不是我操的刀,所以你肯定不是来找我复仇,你是来…告诉我一声,回头让我在医生面前做一回先知?
逗我玩吧。
这哪是鬼故事,拍成连续剧比较合适。
4) 教授离开偶像的家时,一回头发现偶像张望着自己,背后是个模糊的吊着的人影。
结合偶像那句“你怎么知道我还活着”,剧本写好了,偶像已经上吊而死了。
三件事完了后教授回来,我以为就是还要揭晓一下这个事情,结果什么都没有,啊哈,所以并没有什么人影,是我的幻觉,人只会看到想看的东西是不啦。
5) 教授的回忆篇整章都在走一个艺术风格,惊吓值再创新低,小傻子的恶魂如果是从土里爬出来用碎裂的爪子拉住教授会比较符合预期(因为死在下水道,死前还不停的刨洞)至于从婴儿床跳出来?
把教授摁在床上?
等等,开头有个未满十八岁不得观看的警告,剧本已经…??
6) 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这三个故事,就像教授说的那样,和他们想要揭开的那些东西没有不同,都是人在极端环境下的主观体验。
没有哪一幕比这一幕更能表达此时此刻观众的心情了。
而导演微微一笑,把这个问题错开,直接超现实主义把矛头对回教授,于是唯一一个理智的人也疯了,哦原来是他在做梦啊那什么都能解释了,不是逻辑不好哦是教授在回忆自己的一生哦,当你抱着“原来教授在回忆自己的一生啊”的念头去审视这部电影就会发现哇好有逻辑啊,真是一部精彩的电影呢啪啪啪啪!
我明白我的想法有我自己的主观感受,可谁不是冲着首屈一指的打假专家为之退隐甚至开始相信超自然的三场烧脑体验来看的电影呢?
看了很多细节分析,都是数字啊啥的分析男主角精神分裂,整个三个鬼故事都是男主角自己生活映射,并且三个人物恰好是男主角医院工作人员样子,所以得出结论是男主角自杀未遂然后跟《死亡停留》一样是临死前幻觉。
不过我觉得如果这么拍也太二了,而且太多问题解释不通:1,为啥男主角会自杀?
整部电影找不到任何理由来让男主角自杀,弱智死那是男主角少年时代的事情,而男主角出场就是中老年了,这个理由不成立,甚至说没任何理由自杀。
撞车说又拿不出证据。
很牵强。
2,富翁长相医生非常兴高采烈的样子,这不正常,没有人伺候个植物人(还是肥胖老头)的会开心,而且说出“应该用猎枪爆头”这样的话,不合乎情理。
3,说映射的,好多东西没有映射在主角生活里,比如假人,比如牧师,比如黄衣服女孩,比如男孩楼上究竟住没住人,完美先生搬出去住这些都解释不通。
跟主角生活没有关联。
4,而且也没必要弄个开头男主角砸灵媒场子来铺垫,灵媒在男主生活中也没有对应项,如果说男主精分了,这段根本解释不通!
综上所述,男主角应该是惹了魔鬼,开始的老头因为惹了魔鬼所以寄信给男主想拉个替身,给的三个故事一步步的让男主角陷入魔鬼陷阱,自杀是要下地狱的,魔鬼不断暗示,通过第一个故事让男主意识到自己老爹半身不遂,并且开始怀疑信仰找牧师陈述。
第二个故事让男主调查来到恶魔出现的地方并且看见了垂死的自己,这时候男主角调查第三个故事,然而第三个富翁就是恶魔,直接窥探了男主最脆弱的部分然后把男主弄进病房……类似《鬼遮眼》一样,包括最后鸟撞玻璃,都说明男主角已经被恶魔缠身了。
并没有精分而是被永久囚禁。
男主作为一名professser,主要的工作或者说研究方向是拆穿那些所谓的灵异事件,因为他完全不相信世界上有鬼。
与他从事类似工作的卡梅伦教授意外失踪了,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但是他却给男主寄了一盘磁带(话说为啥都是磁带啊。。。
),并让男主去找他。
作为同行来说,男主对这个卡梅伦教授是很欣赏的,于是就去到了约定的地方,但是到了之后本想交流下扫除封建迷信经验的男主却被卡梅伦熊了一顿,并被告知了三个卡教授至今无法解释的case。
男主一听就不乐意了,我研究这个研究了一辈子,怎么会有不能解释的问题,便接下了这个请求,然后就是三个有点吓人,但是都富含暗示的鬼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撞鬼的守夜人,他是在一个废弃的精神病院(这也是一个见鬼的的多发地点,各位注意少去这些地方),在某一晚守夜时,碰到了被父亲遗弃的小女孩所化的鬼,这个守夜人有个得了闭锁症的女儿,结合后面我们可以知道实际是男主自己患有此症,撞鬼之后守夜人就去医院看望了女儿,算是解开了自己的心结,不过男主自己的心结却未能解开。
第二个故事是撞鬼的男学生,男生家里的氛围比较差,准确的说是父母对他十分严厉,很不宽容,导致男学生不断撒谎掩饰错误,其实这应该是男主自己童年家庭生活的投影,而男主撒过最大的谎无疑就是童年时对卡拉汉(二傻子)的见死不救,男学生在驾照考试失败后撒谎自己通过了,并把父亲的车开了出去,在路上撞到了一只羊头恶鬼(看着有点眼熟,像西方常见的恶魔形象),男学生害怕极了,但是他没救人,也没报警,他开车跑了,这也和当年男主见死不救的场景呼应上了。
最后一个故事是一个中年成功男人,她的妻子为了奋斗自己的事业而选择晚育,在将近40岁时才怀孕,却因为年龄过大在生产过程中一尸两命(这仿佛是在告诫当代年轻人,生孩子也要适龄,迟则生变!
),在死前化作厉鬼,在他们的豪华大别墅里狠狠地吓了他一跳(这些腐朽的资本家,房子又大又宽敞,装修更是极其奢华,真是让人嫉妒得发疯!
),这个应该是男主自己不幸婚姻的写照。
正是童年时期压抑的家庭环境,学生时代对同学见死不救的心里负担,以及中年时期妻子的意外死亡,这些种种的痛苦烦恼的不断堆积压迫下,男主最终选择了在车里自杀(闷死自己。。。
),但是最后没有成功,变成了活死人,在医院病床上度过残生,而不管是守夜人,还是男学生,还是那个中年丧偶的商人,甚至是那个他尊敬的同行卡梅伦教授,都是他所在医院的医生,护工等人。
至此整个故事就清楚了,整个鬼故事就是男主所处环境的外在人事物等在男主潜意识里的投影,各色人物和洋娃娃构成了男主整个梦境的各个元素,这无疑是梦的解析的反向应用。
电影虽然只是男主的梦境,但也反映了很多现实的人生困境,从守夜人,到男学生,最后到中年人,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不幸的家庭,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因为沟通的不畅,观念的冲突,个人性格好恶,最终演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故事,至于卡拉汉的事情,虽然是男主最大的心病,也是导演着墨最多的地方,其实我反而觉得那并不是男主走向自我毁灭的关键,只是他的一个心病而已,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冷漠,况且男主本身也是暴力的受害者,作为一个被欺负的犹太佬,男主连自己都保护不了,何谈阻止别人犯罪,至于没有报警,从结果来看确实是不道德的,但是如果考虑到每一个行为都将会带来相应的后果,男主的沉默似乎也就不是那么罪不可恕了。
总之,家庭、学校、社会,这些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如果不慎重对待,都是可以变成杀人的刀的!
带着对恐怖片的热爱,以及好奇,好奇一部在豆瓣能拥有7.1高分的恐怖片看了这部电影。
恐怖片里没有鬼,才是真的恐怖,以往的恐怖片像招魂呀,恐怖的点可能是他的音效以及鬼突然出来的一惊一乍。
而这部《鬼故事》看完真的会让你莫名的背后发凉。
《鬼故事》据说是一部从有鬼的舞台剧改编而成的电影,导演小心思很多,切入点大彩,非常有意思。
什么舞台剧云云是壳子,100分钟里下了太多鬼故事之外的功夫。
如果想要纯爽纯惊吓,这部电影确实不够精彩,但是像片中直接撕开墙面,进入另一个节奏去感受的话,这部电影很棒。
虽说是恐怖片,但恐怖元素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它的剧情。
与其说它是鬼片,不如说是剧情片或者悬疑片。
电影有一定的悬疑感,也有一点点烧脑,但是导演没有刻意拍得让人看不懂,取而代之的是拍得比较通俗易懂,让人看一遍就能看懂大概是怎样一个故事。
电影中,古德曼受卡梅伦所托去调查了三个灵异事件,当事人分别是守夜人托尼、少年里夫金德、中年男子麦克。
‘人的大脑只会让你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
’这是电影里一直出现的一句台词。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患有闭锁综合征(类似植物人)的一位人物。
而古德曼经常听到托尼,里夫金德,麦克,卡梅伦这四个名字,他把这四个名字和自己的经历相结合,就构成了自己的幻想和梦境。
换言之,整部电影其实都是古德曼的幻想和梦境,所有三个人物的经历其实都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古德曼因为小时候的不作为间接导致了智障儿童卡拉翰的死亡,他本可以去救卡拉翰,或者跑回去告诉大人,但是他什么都没做。
他问心有愧,于是一直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这件事不怪我,都是学校小混混的错。
再说,谁知道他有哮喘呢?
”他通过这种方式来减轻心理的罪孽感,没想到却导致心理问题更加严重,这也是为什么他总是会产生幻觉,看到卡拉翰的亡魂。
少年的时候,古德曼性格懦弱,心理脆弱,然后父母却对他非常严厉,回家晚了会被骂,没有寄住宿表格会被骂,没有找到工作也会被骂,因此,古德曼什么都不敢告诉父母,不敢说自己被同学欺负,也不敢说卡拉翰有危险,自然不敢说自己开车撞到了什么东西(还是无证驾驶)。
电影中,他撞到了一个羊头人身的怪物。
但实际上古德曼应该只是撞到了一只羊,而由于他病症的缘故加上极度的害怕,让他以为自己撞死了人。
到了中年时期,古德曼的妻子一直不愿生孩子,却错过了生孩子的最佳年龄,最终一尸两命,这也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此,古德曼企图在车里窒息而死,却自杀未遂成了闭锁综合症患者。
片中的伏笔不是伏笔,线索不是线索,是每一个有过噩梦的人经历过的二三事。
我们都会被一些事情所困扰,好的,坏的,总会自觉不自觉的浮现在脑海的,借用奠基中的一句话,“不要去想大象,你的脑子里是什么。
这些不是我们自己能控制的。
”片头有说,父亲的宗教信仰是他抵触的,于是他无鬼神论,于是去教堂采访神父是带着偏见,于是破解他人通灵的故事,是带着偏见。
最终,他对自己“相对平和的方式”带给自己的是无限的噩梦。
他在脑死亡前会一直经历着类似的噩梦,每一个噩梦都会最终由卡拉翰来执行把他推回现实,片中有一句台词,在他看见自己的病服的时候,他说的:“不要,不要再来一次”,说明他不是第一次了,然而他要无数次的经历 逃避内心——回到现实——逃避内心——回到现实,直至死亡。
这才是最可怕的。
鬼故事里没有鬼,而恐惧,往往来源于我们内心。
本以为《鬼故事》这部电影是恐怖剧,看完才知道原来是一部心理剧,更是一部反思关于霸凌对个体的甚至影响一生的心理剧。
文中主要的受害者一个是直接受害者-低智卡拉汉,他被施暴的坏同学戏耍而死,而同样的被害者-男主Goodman教授目睹了这一切,却屈服于这种欺凌,而被害死的卡拉汉成了跟随男主一生的心理阴影……
影片中的三个故事就是男主Goodman教授被霸凌影响下的自己的人生经历,是在男主自杀未遂的情况下得了闭锁证后的内心幻觉。
第一个故事:主人公-守夜人托尼(病房保洁员):黑暗的废弃精神病院应该映射的是男主曾经被霸凌逼迫进入地道时候的内心恐惧的映射。
第二个故事:主人公-少年里夫金德(男主的护理员):这个故事也许想表达的是曾经被霸凌的经历造成了男主懦弱逃避的心理特征:甚至对男主人生的很多事件产生影响:比如撞死/伤过人/羊,但是他逃逸了;学习、工作、生活……都不同程度的选择逃避,并带来了更大的心理问题。
第三个故事:主人公-中年男子麦克(男主的医生):这个故事讲了男主的中年,从场景来看,可以看出男主的人生是相当成功的,住在一个巨大的豪宅中,但这个成功并不能治愈男主曾经的心理创伤,甚至在自己的妻子因生产死亡后,更是摧毁了男主本已十分脆弱的心理防线:选择自杀。
但甚至自杀他都没有能力去选择更加更加干脆地枪击方式,而是选择了在车里窒息而亡,却自杀未遂,成了一名闭锁综合征患者。
未出生的女儿和被害死的卡拉汉合体,成为男主永远的噩梦中主角……
最后附细节剧透图(来源网络),不想被剧透的慎点。
最近看了很多这样类型的影片,我觉得他们都值得人去回味。
《get out》《网络迷踪》《遗传厄运》《寄宿学校》《鬼故事》……当我看完之后会觉得这部片子真有意思,内容包括视觉上的享受,还有心理上的冲击。
情节上层层递进小细节处理的很好,铺垫伏笔让你惊喜,机构严谨最后能够自圆其说,当迷雾一点点消散让你豁然开朗,看的非常舒适,还能让你考虑一些问题,思考人生……当然这些也许是对一部好电影的要求。
死寂 (2007)7.92007 / 美国 / 悬疑 恐怖 / 温子仁 / 唐尼·沃尔伯格 安贝·瓦莱塔死寂也很让人惊喜。
幻影凶间 (2007)7.62007 / 美国 / 悬疑 恐怖 奇幻 / 米凯尔·哈弗斯特罗姆 / 约翰·库萨克 塞缪尔·杰克逊结局值得深思
杀人漫画 (2013)7.22013 / 韩国 / 悬疑 惊悚 犯罪 / 金容钧 / 严基俊 李施吟开放式思维
恐怖游轮 (2009)8.52009 / 英国 澳大利亚 / 剧情 悬疑 惊悚 / 克里斯托弗·史密斯 / 梅利莎·乔治 利亚姆·海姆斯沃斯
镇楼以上等等都值得去让人多刷。
《鬼故事》虽然是恐怖片,但恐怖元素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它的剧情。
与其说它是鬼片,不如说是剧情片或者悬疑片。
电影有一定的悬疑感,也有一点点烧脑,但是导演没有刻意拍得让人看不懂,取而代之的是拍得比较通俗易懂,让人看一遍就能看懂大概是怎样一个故事。
电影中,古德曼受卡梅伦所托去调查了三个灵异事件,当事人分别是守夜人托尼、少年里夫金德、中年男子麦克。
其实一开始你就会觉得 这不像是恐怖片的基调 至少不会是一个B级片 因为电影整体沉静而舒缓 用潮爷看着落地窗外小雪纷飞 的那一幕形容最合适不过了⬇️ (这一段的BGM也表达地恰如其分) 单看这一帧的萧索 会有一种文艺片的错觉
进入故事主题是在教授让Goodman去查3个案子 Goodman一看就是一个富含深意的名字 就如Jim Carry饰演的Trueman (这个时候就会感到中文翻译的局限性) 或者被解救的Freeman (潮爷的Freeman也是巧了) 故事的前两个案件也就常有的的恐怖片桥段 一惊一乍以及无尽的黑 然而西方的鬼在视效上真的差强人意 一旦现身就完全没有恐怖感 长得丑是长得丑 恐怖是恐怖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长得丑可能会受到惊吓或者引起生理上的不适 但是恐怖应该来自心理更深处 反而一些静态场景才真正渗的慌 细思极恐比如故事1中出现在门口的杯子⬇️
故事2里的父母⬇️
故事3里的布偶⬇️
从Child's Play《鬼娃回魂》系列到Dead Silence 《死寂》再到Annabelle 《安娜贝尔》,人形玩偶是见到就怵得慌第3个故事开始流入奇幻 这个时候你开始在脑子里解谜 故事进入童年一段不堪的记忆 被童年旧事缠绕的Goodman 对小伙伴的死一直耿耿于怀 他不是欺凌者 他也是被欺凌者 但是面对同样的bulley 他虽然试图阻止或者拯救 却始终无能无力 然而又自责不安 他是否是一个Goodman 倘若不是 又为何良心不安 终究走向死路回忆结束后 Goodman躺在病床上 这个时候我们恍然大悟 原来是Stay 《生死停留》的桥段 于是真正细究下来 反而最不合逻辑的第3个故事才是最合逻辑的 因为前面的故事都太有逻辑 不论是梦境还是濒死体验 都不能有如此完整的故事 只有"乱七八糟"的第3个故事 才得到了精髓Stay(2005)堪称濒死体验的经典之作 且有10000和高司令等豪华卡司 其实Stay之前有Dead End (2003) 《死路》只是Dead End作为一个小成本独立电影 没有亮眼的卡司 (虽然剧里的母亲后来出演了《招魂》里的灵媒) 而借眼前所见编故事在李佩佩主演的The Fall(2006)《坠入》里面被展现的异常绚烂但这部电影自有他别具一格的优秀比如构图 虽然阴郁 但也清新优美 真是恐怖片里的一股清流了
比如英式幽默
其实这个对话是有点渗人的 记得小时候很害怕一个人做电梯 但是如果是两个人的话 我又会想 我怎么能知道旁边那个是不是人
到底是shit好的一点 还是根本没有看过好一点
有钱才能做交易
不知道是不是之前是剧场演出的关系 所以电影里的演员有时候会对着观众说话 Can we cut? 这个细节到是很英式幽默比如一些细节 反复出现的数字 飘过的塑料袋 Rifkind的发音 潮爷的手机 自杀的方式 窗户... 潮爷这句话富有哲理 也预示我们电影最后才揭晓答案⬇️
The last key...窗户是整个电影中一直困扰我问题 不知道为何没头没脑的反复出现 结尾给了很好解释⬇️
P.S. 电影还致敬了希区柯克⬇️ Norman是希区柯克Psycho《惊魂记》男主
比如一些富含哲理的台词We have to be very careful what we believe in.The idea of us and our loved ones dying just ceasing to exist is so awful that we’ll believe anything which give us hope that there might be something beyond. (这大概是我在电影里见过的英文最长句了)The brain sees what it wants to see. 这是整个电影的中心句Why is it always the last key that unlocks everything?
故弄玄虚啊
神神道道,充满说教……
整个故事就是一场怪异的梦境,你所做的和没做的都有后果,世上没鬼但人心有鬼。
「Why is it always the last key that unlocks everything?」「Things are not always as they seem.」「The brain sees what it wants to see.」
没看完…
片子不错,没有鬼的鬼片,心里有鬼是最可怕的。
最后反转了一下,变成了一个不明不白的故事。当然人心生魔这个感觉是出来了,但反而俗了。
结局这个反转梗,虽然很腻了,还是会眼前一亮
6.5,没有鬼的讲法,第一个故事出色,后面的便乏善可陈了,尤其为了反转而妥协的第三个故事。
虽说是由三个鬼故事组成,但是看完最后半个小时才知道,原来这是一部根据即将濒临死亡的教授的想象和体验延伸成的一部作品。印象中上一部做到比较成功的作品叫生死停留。弥留之际,教授把身边经常出现的三个人,变成了三个鬼故事的主人公。直至最后才一一揭晓,第一个故事是清洁工,第二个故事是助理医生,第三个故事是主治医师。一一对应,前后相应,非常好的剧情设计。说是恐怖片,更像是悬疑片,因为片中确实出现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比如特定的数字,时间,场景等等。很好,绝对适合看第二遍
工厂看更小黄妹,密林夜驾遇羊男,精英凑娃塑料袋……三个阶层都照顾到,就是最后的强行联系有点俗套,但最诡异还是妈宝家人一段
实在是非常无聊🥱恐怖片也还是要讲个逻辑的吧…可能舞台剧搬上银幕就是容易水土不服
包覆在最外层的、作为最大包袱的设计反而俗套,倒是中间插入的三个“鬼故事”有意思。第一个故事的恐怖要素还是空间、黑暗、恐怖谷,没有灯的漫长隧道,空旷房间里靠墙站立的人偶,似乎是恶作剧的鬼魂;第二个故事的恐怖要素更现实,古怪的家庭,神叨叨的受害者,被困在有潜在危险之地的孤立无援的孩子,担心黑暗中死而复苏前来报复的怪物;第三个故事则是预兆、暴风雪一般的房间、婴儿。可能由于舞台剧改编,所以场景静态居多,不过看似平淡的对话引出一个个故事还是挺有感觉的。
一辈子困在躯壳里,多么悲伤的故事。ps:潮爷你怎么那么酷
【2018.74】
简陋版穆赫兰道,从鬼故事变成解梦故事。
叙事上的反转实在索然无味,每一个小故事都没有讲“满”,第一个工厂故事算是最喜欢的一个。
故弄玄虚,故事太不精彩,剧情把控太差,不通顺的地方太多,结尾反转更是大败笔。把本来就混乱的剧情搅得更像浆糊了。
有点僵硬
三段故事无论手法还是剧情都只能说是平庸,只能说是作为引子,全片精华就是在最后的那段解密,而平平无奇的前者太拖节奏了。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