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来自车臣的偷渡客。
一个德国汉堡情报机关的大叔。
帮助偷渡客美女律师。
慈善活动家。
银行家。
美国情报机关。
德国情报大叔已经监视慈善活动家很久,怀疑他用部分善款资助某个恐怖组织。
并已成功将慈善活动家的儿子发展为自己的情报人员。
偷渡客进入汉堡后,立即被德国情报大叔发现,经过调查发现他的身份是一名通缉犯,罪名是恐怖活动。
(不过俄罗斯情报机关的严刑逼供下,任何人都可能承认任何罪名)。
并且偷渡客正在寻找某个银行家。
偷渡客入境后,被一户好心母子收留,儿子为他找来了曾经帮助他们的律师。
律师帮助偷渡客联系银行家后,得知偷渡客的父亲曾在银行家的父亲手中存有一大笔款项,数额超过1000万欧元。
此时美国情报机关也发现了这名偷渡客,前往抓捕。
但此前律师已将偷渡客安置在自己哥哥一处装修中的住宅。
美国情报机关将收留偷渡客的母子抓捕。
德国情报大叔绑架了女律师,并说服她提供帮助,在偷渡客的住所安装监控设备。
女律师与偷渡客后期的沟通中,得知他的目的只是来汉堡开始新的生活,并且他的母亲是被他父亲被强奸生下他,之后没有见过父亲。
他不想要父亲的金钱,他认为那些金钱沾满鲜血。
德国情报大叔之前对慈善家的调查中已发现慈善家每次都会将部分善款转给一家叫做“七个朋友”的船务公司,该公司疑似支持恐怖组织。
为了再次验证他的想法,他首先说服律师促使偷渡者收下遗产,并将钱款捐献给慈善活动家。
另外他还说服美国情报机关不要抓捕偷渡者,并给予包括偷渡者及那对母子合法身份。
同时给予慈善活动家豁免权。
他的目的是仅对七个朋友公司进行调查。
之前在贝鲁特已经黑了他一道,使他精心建立的情报网毁于一旦的美国情报机关答应了他的要求。
慈善活动家,银行家,偷渡客达成捐赠协议。
慈善活动家提供了完美的被捐赠人列表,每个被捐赠人都背景干净。
现在只等正式签约时,看他是否会修改被捐赠人。
正式签约的日子,慈善活动家的儿子将父亲送往银行后离开,德国大叔向他保证会保护他的父亲。
最后一刻慈善家将一个被捐赠人改为“七个朋友”船务公司。
德国大叔假扮出租司机接慈善家,偷渡客拿到护照开始新的生活。
似乎可以这样皆大欢喜。
但美国人又一次撕毁了协议。
强行将慈善活动家及偷渡客抓捕。
留下德国大叔无谓的抓狂,咆哮。
留下律师,银行家的无奈。
这的确是一部不错的悬疑片,没有过多的暴力镜头,利用平淡的刻画手法展现每个人物的特点。
在这个商业电影风靡全球的年代,电影拍摄的技巧性往往成为人们追捧的热点,写实的剧情总会被人们忽视,热血的年代总会过去,世界也会归于平淡与现实。
正如片中的主人公们,大家都想与命运对抗,或为人或为己,但现实往往是当头棒喝,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
这是一部值得留恋的电影,留恋的是他哀伤地走下车,落寞地往街边走去的背影。
命运刚刚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不仅开在电影里,在现实中,这个演技绝伦的胖胖的男人就这么走了,死因是吸食多种毒品。
可能对他来说,吸食毒品才能让他在电影中挥洒自如地表演,即使他从来没有预想过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几部电影,但是他仿佛已经把它当这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影片了。
惊鸿一瞥,这四个字足以形容他所演绎的最后的“愤怒和失落”。
回到这部影片中,这部电影最后只是一场螳螂捕蝉麻雀在后的玩笑,风暴般的高潮和结局,绝对是让人在影片最后几分钟捏了一把汗又倒吸一口凉气。
然而这部改编自约翰勒卡雷新作的电影,却缺少小说中紧密的多线叙事和大量信息。
与那部出色的谍战大戏《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相比,这部电影的前戏显得节奏拖沓。
影片讲述一位来自车臣的具有嫌疑的伊斯兰教极端分子卡尔波夫来到德国汉堡后,以霍夫曼饰演的巴克曼为首的团队与美国大使为首的政府组织之间的破案较量,他们以这位嫌疑犯为引子,探察一位伊斯兰商人是否与基地组织有秘密来往。
首先巴克曼的组织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合法的组织。
他们仿佛是当今德国情报部门的史塔西(东德收集情报的秘密警察),他们在电影中也只是利用一帮目标身边的人去接近目标,所以影片着重强调了该组织的办事流程和线人网络。
他们与美德政府之间的矛盾和竞争并没有突出,甚至他们之间互通情报,像是合作者。
另外,之后是一段很长的偷窥戏,叙事模式与《窃听风暴》十分类似,监视着这位卡尔波夫与一位女性左翼和平主义者之间的“假戏真做”。
剧本中还有很多无意义的闲聊和琐事,虽然某些内容也对后边情节有铺垫作用,比如说巴克曼与女同事聊到了该卡尔波夫的姓,是为之后讲述卡尔波夫对他父亲的狠做铺垫。
然而有些多余的笑话和闲聊显得剧本并不紧凑简洁。
在这部电影中,这位年轻的穆斯林信徒并不是西方臆想的恐怖主义者,然而影片的影像却出色地表现了这位嫌疑人在汉堡危险的处境。
本片的摄影师曾拍摄过《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佳作,在表现这位嫌疑人时,他使用了一些很夸张的广角远景镜头,将嫌疑人置于一堆杂物中,或者只是远方建筑物窗户里的“小蚂蚁”,这些都表明卡尔波夫在德国这个新环境被囚禁起来了。
这位摄影师所拍摄的汉堡,也不是一座迷人的德国海港城市,而是一座杂乱的,阴暗的,布满涂鸦和小广告的地方,这种地方也突显了影片的黑色电影质感。
另外, 出色的影像控制来自于景深镜头,下面这个镜头通过主人公背后出现的黑车,已经就通过视觉语言的方式将电影结局即将发生的事情告诉给观众了。
这部电影的主题比原版小说出版的时候更加符合当下话题,影片上映正值ISIS崛起的六七月份,而伊拉克事端的源头都是2003年小布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出于反恐的目的,却让一个原本比较和平的国家深陷十年之久的战火之中。
当然谁都知道,他们真正的缘由是排除异己罢了。
这部电影仍然刻画了一个以排除异己为目标的美国女官员形象,虽然只有这一个美国女人身单影只,然而在她后面确是德国内务部一帮男人组成的精英团队,可见德国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美国人的附庸了。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带着冷峻气息的谍战电影,有着精彩的群戏演出,也有着别具匠心的摄影。
影片的高潮十分精彩。
然而最重要的是,这是霍夫曼先生的遗作之一,也只剩几部电影能让我们怀念这位影帝所带来的精彩演技了。
Guardians of Galaxy余热未散,The Giver便新鲜出炉,这也导致了上映了将近一个月的A Most Wanted Man在周六晚七点的场次,除开我尚属于90后的年轻观众,其余的都被老爷爷老奶奶包场了。
完全是冲着Hoffman去看的。
说实话,我并不是他的粉丝,代表作里我只看过海盗电台和纽约提喻法-后者还是刚来美国第一个学期的电影课上被动看的-当时听力还不完全过关,何况是一部如此晦涩的影片,3年后的我早已不记得影片情节了。
尽管如此,当听说了他overdose而去世的新闻,还是非常震惊,那时饥饿游戏2仍未下架,他在里面扮演游戏设计师,Revolution有他的功劳。
我看着新闻上他的图片,觉得十分眼熟。
于是查他的资料,才知道他本是如此有天赋的演员,却止步于47岁。
是的,就如那些纷纷发表微博纪念Steve Jobs逝世的人一样,实际上连一件苹果产品都没用过,却情深意切表示惋惜,就当我肤浅吧,我只是想看Hoffman最后一部作品。
不想讨论演技,每个演员都是演技派,哪一个没有自己的代表作?
从影片开场,观众跟着Hoffman看他如何争取时间安抚线人,放长线钓大鱼,一步一步直至收网-看着target终于上钩-呼,大功告成,高度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却在接下来一分钟内用你来不及反应的速度,毁掉happy ending。
噢,对不起,原来Hoffman也是一条鱼,更大的网等着他,一并捕捞。
作为观众,只能像Hoffman一般,所有震惊无奈愤怒绝望除了大喊大叫F word,别无他法。
那句话叫什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我以为Hoffman和Robin Wright之间那一点小温情会走到最后,当他说出那句 “To make the world a safer place, isn’t that enough?”, 她知道她获得了他的信任。
我以为Issa和女律师之间会有发展的可能,当他靠在她身上哭,她知道她获得了他的信任。
然而,看完了想一想,这里面不充满了背叛吗?
当间谍注定是背叛的下场,儿子不得不出卖亲生父亲;瞒着自己的client而替Hoffman引导Issa来抓大鱼,女律师别无他法也只能背叛Issa;而结局最大的背叛,也给观众造成最大的心理落差。
她看着他,眼神复杂,最终挥挥手,让司机开车走了。
Issa被捕,女律师疯狂挣扎,就在同一天,她才将护照给了他,而他把他母亲的手链,送给了她。
你看风中的Hoffman,突然就老了好多。
落魄,失魂,输得一败涂地。
电影的结尾,他下了车,往前走,直到看不见他身影,戛然而止。
接下来会怎样呢,我看着他开车时的脸不停地想。
他会辞职吗,他会自杀吗,不会吧。
毕竟这是他生活中,除了香烟烈酒钢琴曲之外,唯一的事情了。
国外,刚看完,老师带着去看的,看完后老师窝在座位上哀嚎了半分钟才起来.......简单的说,情节拖沓没有悬念——转账资助kb分子的结局早就被猜到了......虽然最后德国人的闯入的确有些意外,但意外的毫无价值.....霍夫曼最后一人走了,观众大呼: Is that all?
(劇透) 諜戰片的主角不一定是渾身肌肉的動作英雄,也可以是挺著大肚腩的中年漢。
《頭號公敵》(A Most Wanted Man)的主角Günther是德國的情報人員,擅於諜戰攻防;其工作並非拳拳到肉,卻可句句入心,因為他的專業技能是以心理戰略取得情報。
「肥佬影帝」Philip Seymour Hoffman把Günther這個玩弄情感的高手演繹得恰到好處--他不是像007那樣風流地偷走女人心,而是為了完成任務,對各類能利用的人皆熟練地交替使用誘之以利、威之以勢、說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手段。
這也造成了他的困境,就是他經常要在短時間內作出重要判斷,不能拖延也不能出錯,因為犯錯的後果十分嚴重:「萬一這個人在市中心發動炸彈襲擊怎麼辦?
」他必須清楚辨明哪些情報可靠、哪些不可靠;哪個人可信、哪個不可信;另一方面,他自己也不可靠,常常說謊,甚至操控別人代他去欺騙另一人的感情,以完成任務。
而最教他吃力的是,在波詭雲譎的跨國政治場域裡,不單西方與中東有衝突,不止美國和德國之間的「反恐」合作暗湧處處,就連德國內部負責情治國安的部門之間都有角力。
於是整齣戲所集合的,就是各個層面、各個單位之間的信任/背叛的遊戲。
Günther外表看來跟一個普通的中層主管上班族沒甚麼分別:身型擁腫顯示他缺乏運動,滿臉疲憊代表他工作量大、煙酒不斷反映其長期承受壓力。
他早前任務失敗,大概因此被調職漢堡,發現了一個來自車臣的可疑男子Issa(「當然」是個穆斯林)偷渡入境。
Günther認為Issa並非來策動恐怖襲擊,卻有利用價值,可助他找到慈善家Abdullah資助境外恐怖組織的罪證。
另一個找上Issa的人是維權律師Richter,本來只想幫他回復正常生活,得知有情治單位盯上他後,則協助他逃亡。
在強大的國家機器運作下,這些都是徒勞的,Günther抓了Richter,要求她引Issa入局 ,放線釣Abdullah這條大魚。
結果Issa真的上當了,而那正因為他不是恐怖份子。
他承繼了俄國父親的大筆遺產,卻恥於用來揮霍,因為按著其信仰,其父是個大罪人,那些都是骯髒錢。
Günther讓Richter誘導他把錢捐給Abdullah做善事,繼而請君入甕。
Günther本職是要對付壞人,卻反而利用了別人的善心。
或許他也有點過意不去,心裡還有點溫熱,願意開出條件,讓Issa取得護照,能過回「正常」生活(縱使一貧如洗)。
老實說,他背後還頂著德國內外的同行的壓力--後者眼中Issa可是貨真價實的恐怖份子。
那樣說,Günther跟其他政府部門的中層官僚沒甚麼分別,一方面仍有機會在前線接觸到群眾,體會到他們的需要(他連Abdullah的心態也能體諒,並不視之為惡人),另一方面則是地位越高越「離地」的上司及各類VIP,唯有在有限的空間中尋求轉圜餘地,讓各方都滿意。
那麼他那些充滿欺哄的「情感工程」,未免是退而求其次的圓滑手段,只要不穿幫,等到輕舟已過萬重山,或許是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得到的最完美的結果。
結果,原來Günther才是被放出的線。
他以為取得了高層的信任,其實還是不被信任,而代價則是Richter對他的信任,以及Issa對Richter的信任和感情--他可是把母親遺留的飾物都送給她的啊!
但更大的代價是,除了信仰以外一無所有的Issa,可能從此走上「聖戰」之路。
《頭號公敵》對「信」這回事作出了強力的諷刺:西方「反恐」的人把信用跟欺騙一樣視為工具(就像香港警察的委任證一樣,喜歡便戴,不喜歡便不戴),相對而然,他們眼中的恐怖份子的「恐怖」之源正是連性命也可以犧牲的信念。
Günther的困境在於他對這個「信」字還有點認真,卻以欺騙為業,結果也被騙。
他以為附和有合作關係的美國外交官「我們都是為了一個更安全的世界」便能達到互信,他來真的,對方卻是來假的,他那點對「信」的執著卻是影響其仕途之關鍵。
要泯滅人情才可以升官發財的世界,是更安全,還是更恐怖?
不少人說小布殊發動的「反恐戰」是宗教戰爭,《頭號公敵》告訴我們,其實這根本是「反信仰」的戰爭。
好莱坞电影的特征被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与其说这是产业的胜利,不如说是好莱坞艺术的胜利。
尽管大多数人对好莱坞电影的定义是商业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艺术本身也是一种商品,而且非常昂贵。
大多数好莱坞电影根本上是以角色为核心的电影,这些角色或多或少的和观众心中的角色有所契合,拥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而剧情在电影中有时候是一种互动的方式,角色和角色之间的互动,构成了电影的剧情,贯穿整部电影的,是角色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解决他人的问题而拼搏、斗争、反抗。
《最高通缉犯》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将观众带入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伊萨的出现,毫无理由,毫无原因,而是随着剧情的开展,伊萨的身份以及出现的理由等等和盘托出。
当然,最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而是整个故事。
当伊萨来到德国领土的时候,埋伏在他周围的伤害便是所谓的“正义”,我并不知道美国是如何来定义“正义”这两个字的。
如果仅仅是依靠我自己的理解,那么,我会偏执的认为,正义和政治无关,和权力无关。
伊萨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恐慌,对身份,对国家,对信仰的恐慌,这种恐慌并不是来自自身,而是来自欧洲国家对他的认定。
人和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权利关系,这种权利关系的存在注定了“正义和公平”的虚妄。
人,到了一定的岁数开始变的狡猾,用智力和意识来取代暴力,而这正是成人世界中,暴力的来源。
欧洲大陆是一个早熟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迅速的建立起一套专属的制度,用这套制度来作为普世制度。
伊萨的出现给他们造成威胁,并不是穆斯林对欧洲的所作所为,而是因为伊萨不符合他们的普世制度。
来自中东地区的移民在德国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不可渗透的区域,这里生长卑微的光明和正义,同样也藏污纳垢,产生和消化罪孽。
种族歧视已经被太多的形态掩饰,已经变得太世故和微妙了。
这种排除异己的情绪以及想法无处不在,甚至无孔不入。
国家和国家的仇恨是一种悲剧式的壮丽,它使欧美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正义,神圣,使命的驱使,这种仇恨不是你咬我一口,我咬你一口的幼稚,而是等同于生命的仇恨,这种仇恨可以被封存很多年,直到从一个大陆蔓延到另一个大陆,从一个国家蔓延到另一个国家,人们才会感觉到这种仇恨从未消失。
冈萨在电影中说,为了世界和平。
这句话是整部电影对世界最大的讽刺,和平和共产主义一样是人们捏造出来的梦境。
所谓的和平不过是用少数人的性命,换取大多数人的安稳而已。
这种以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玩意儿和和平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死亡,杀戮,强权的华丽衣袍。
国家是需要仇恨的,这种仇恨和信仰、理想一样可以创造奇迹,创造伟大的忠诚和背叛,创造津津乐道的话题和载入史册的历史。
当然,我并不是和平主义者,我信奉暴力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
同样,我也厌恶以牺牲别人来满足自己私欲的政治机器,那种私欲是对酣畅淋漓的使用权利的渴望,是迫不及待证明自己身份的憧憬。
就像伊萨最后的归宿,一切从开始就成为无望,只是因为他没有权利。
政治游戏从来都和正义无关,拥有权力的人看着某人在自己的手中坍塌时感到性高潮般的欢乐,这种满足,便是人渴望权利的原因。
这部影片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影片中有很多地方都存在不合理,尤其是故事的转折和过渡。
对这个故事来说,121分钟分钟的时长显然有些冗长,影片的前半个小时节奏过于缓慢,故事的开展不能给人以惊艳的感觉,反而让人有些昏昏欲睡。
过半之后,逐渐进入佳境,故事来开始明朗了起来。
整部影片带着一种阴冷和冷峻,结尾的留白让人回味无穷。
最高的通缉不过是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政治游戏。
Bachmann不适合这个时代。
他在贝鲁特“被”搞砸之后就应该认识到这点,但他没有,所以这次也搞砸了。
Martha在小超市因为黎巴嫩的事向Bachmann致歉时,Bachmann还是没懂Martha真正想说的话。
最后的情报部门会议上,Bachmann在说出“make a safer world”的时候是挺自豪的,以为可以说服一桌的同行,至少说服Martha。
他没有注意到其他部门的人对他的话没有反应,甚至这句话的主人——Martha——也对这句话毫无好感。
为什么?
为什么计划良好的间谍游戏却落得如此下场?
时代变了,绩效制统治了整个行政机构。
万恶的绩效制啊!
它迫使Martha不能容忍美国公民受到任何可能被归结于她的伤害;它迫使Mohr只想尽快抓人来避免任何会招来指责的安全事件;它迫使内政部长选择让美国人接手来避免自己承担存在法律风险的案件。
唯一一个逃脱了绩效制考核的却还是一个出于灰色地带的小组。
领导这个灰色小组的情报老头子的理想,被这无情的绩效考核碾碎也是顺利成章的了。
没悬念,剧情拖沓。
导演很腹黑。
片子貌似反MSL极端组织恐怖行动,实质是反俄、反美。
影片传递了的核心信息是:对MSL的圣母式同情并认为MSL的境遇全是由俄罗斯和美国造成。。
片子里还专门塑造了一个苦逼做为主角(父亲是俄罗斯人,母亲是车臣人,他是15岁的母亲被父亲强奸的产物),而本片是由约翰·勒·卡雷的小说改编,人物根本是虚构。
这用意太明显了。
做为两次大战都被毛子戮、今天本土仍被美军占领的德国,对美俄有敌对意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大视野上保持美俄仇视的同时,却无视德国更临近现实的斯坦化,这只能让人概叹:这傻逼导演或许从没意识到欧洲人口结构的变化而将带来的更严重的文化冲突是什么。
最多一百年,欧洲就将不战而亡,原地出现一大堆斯坦:德意志斯坦、法兰西斯坦。。。
我一直觉得圣母情结太重的人都是闲的蛋疼且目光短浅、行为无知又言词可陋。
进化史上,圣母婊、食猪肉人必臭论者及护狗志士们一定是人类灭绝的第一动力。。
所以珍爱生活的第一法则应该就是:对于圣母婊,不能合法铲除它,就远离它吧。
做为大杀伤利器,单纯的观看就能把你恶心死。。。
一.仇恨的坑即主角对CIA美国女人所说的“他恨你,你抓他,搞到他族人恨你,你又抓他族人”,影片一方面在再现现实生活上给了我们关于自己生活的新认识,也又双叒叕一次阐述了政治、战争、恐怖主义等等问题中的根本悖论:仇恨是不能解决仇恨的,埋坑决不能靠在旁边再挖一个来实现。
二.后第二次海湾战争时代一次在杂志上看到美国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已经进入了历史研究的范围,被命名为“第二次海湾战争”,不同于冷战时期,特工们在人们的生活中以更清晰、更平实的姿态出现,机场如同接敌般的安检、对穆斯林的恐惧等等之类仿佛迎战的现象已经深刻的进入了全球的生活轨迹,并不动声色的成为了正常的一环。
影片中的气氛和影片本身在现实中的创作出现都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确凿的见证和证据。
三.间谍故事的魅力正如上面所说,一个关于惊心动魄获得拯救人民情报的故事已经不能在这个时代中被称作“新鲜”,从dark zero thirty到Argo到safe house,看起来更加真实的间谍故事成为了电影创作的潮流,正如影片中霍夫曼说到自己职业时平淡的口气:“我们是搞间谍的。
”,在这类电影中,paper work多过枪战、办公室博弈多过暗杀,更多的电影展示出作为“政治从业人员”的另一面,即和我们相似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间谍故事本身魅力的消失——他们的paper work和办公室博弈背后往往决定着的是人的生命和暴力行为,这其中的魅力就好如god father给我们带来的感觉,他的言语比武器更致命。
正因为通过缓慢的节奏和真实的画面再现,仅仅是把人从自行车上绑下去也使人惊心动魄,皆因为观众真切感觉到了间谍/政治/战争等等模糊的概念成为了影响如你我普通人生活的现实,其手中的力量不可估计,其幕后的指使深藏不露,无从摸索又无从违抗,这就引出了间谍故事魅力的核心——危险与暴力。
但同样的,这也完全可以导出burn after reading式的幽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你以为你是猎人,其实你也只是更大的网里的一条鱼。在间谍的世界里,信任是一件多么稀有的物品。
你選擇再一次相信,他們卻選擇再一次背叛,兩個小時如一張拉滿的弓,最後緊張得我心臟都要跳出來了然而一口老血
霍夫曼再也不能驱车在德国汉堡街,背弃上帝者依旧游荡在世界外。故事完了,才是刚开始。旧父子的赎罪,新父子即将演绎的重温。
最後的截胡一下子提升了這片子的境界。
难民与恐怖分子确实是世界难题,本片拍的挺到位。
闷
fuck!!!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演的太好了,真想替他去死。细节,无处不在的细节,注意每个演员的手。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拖着臃肿疲惫的身体、完全无处埋葬的灵魂,举轻若重地演着举重若轻,烟,一根接一根。越接近结尾越约翰·勒·卡雷,绝望、温柔,伤感濒死。
一般
rachel明明没有告诉issa警察有介入啊~为嘛后来警察就忽然露面了~还是我没注意?issa剃了胡子感觉还蛮帅的~所以其实穆斯林都是藏在大胡子底下的帅哥吗哈哈哈!anyway其实我觉得有虔诚宗教信仰的人也是有点可怕,很容易被坏人稍微twist一下经文里面的章节就走火入魔了~
导演叙事能力和电影技法都十分捉襟见肘。
菲利普 霍夫曼真是好演员,Anton Corbijn 的彩色片实在是毫无个人特色了,中规中矩
威廉达福里面那件毛领老干部外套挺好看的
真心希望好莱坞多制作点这类冷峻政治谍战片。
还是挺“抓人”的
【NO.42】就…就睡着了 3.3
真是烂,不但烂还两个小时,也不知道到底是讲的什么玩意
3星半。个人对抗不了组织,小势力玩不过大政府。
看完了才发现什么都没看到.....说实话,很想给个2星!
勒卡雷的电影改编大概是不会好了。
我们白羊座根本看不下去节奏这么慢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