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

盲·道,盲道,盲流,Blind Way

主演:李杨,杜函梦,于越,胡明,吴一含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盲·道》剧照

盲·道 剧照 NO.1盲·道 剧照 NO.2盲·道 剧照 NO.3盲·道 剧照 NO.4盲·道 剧照 NO.5盲·道 剧照 NO.6盲·道 剧照 NO.13盲·道 剧照 NO.14盲·道 剧照 NO.15盲·道 剧照 NO.16盲·道 剧照 NO.17盲·道 剧照 NO.18盲·道 剧照 NO.19盲·道 剧照 NO.20

《盲·道》剧情介绍

盲·道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据民政部估计,全国流浪乞讨儿童数量在100万-150万左右。在一些地乡村地区,买卖儿童几近市场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下黑色利益链。盲人小女孩晶晶(杜函梦 饰)一直被以郭伟(胡明 饰)为头目的犯罪团伙控制下在街头乞讨赚钱。一天,她在地铁通道里遇到了赵亮(李杨 饰)。赵亮是一名落魄摇滚大叔,整天装扮成盲人进行坑蒙拐骗。为了逃脱郭伟残暴的毒打,她在赵亮的带领下到了派出所,但民警王莉莉(于越 饰)根本找不到晶晶的家,晶晶却说赵亮是她的爸爸,万般无奈之下,赵亮只好暂时收留她。最终犯罪团伙还是找到了他们,并以晶晶“监护人”的身份把她带走,晶晶和犯罪团伙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赵亮为了弄清楚这一切,踏上了一场未知的行程。而他和晶晶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生而抱歉梨花似雪今宵多珍重潜龙夺宝无人机事故故事第一季完美情人唐廷传之陈塘恩仇分贝致勇敢的你断魂咒爱到杀死你西非历险龙套王周六夜时光高卢英雄拯救英格兰她们的犯罪革命之间坏刑警破毒欢天喜地七仙女大河儿女最遗憾是错过你小镇疑云第二季死亡电压去处不遥远我是杀人犯极度险情青亲捉鬼三人行

《盲·道》长篇影评

 1 ) 你真的看懂盲道了吗?

没有人贩子对儿童血腥摧残的镜头,没有亲生父母对残疾孩子厌恶的画面,没有继父对继女毒打强暴的细节,没有瞎眼女主撕心裂肺的哭嚎和求救,没有了这些噱头于是人们就说导演你不尖锐了,甚至是在展现社会的温情了。

我这个满心负能量的人却看到了普通人的无奈、无助、悲凉和这个社会漠视的盲。

警察竟然因一句有任务,快回来,就半路拜托流浪汉把一个盲女送到救济站,即使这个盲女是流浪汉送来的,讽刺不讽刺。

小女孩的一句“打死我也不去救助站”,讽刺不讽刺。

女警在明知人贩子是强迫儿童乞讨时,可以轻飘飘的说法律规定啊,没有证据啊,对小女孩以后的命运就视而不见,讽刺不讽刺。

女主被男主以及其业余的跟踪和施救方式救出,讽刺不讽刺。

车开了好几天没油了扔到路边,男主告诉小女孩偷车会被警察抓的,讽刺不讽刺。

男主只是一个因愧疚而自我放逐的前歌星,并没有深入接触过社会黑暗面,导演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故事,他在面对女孩被人贩子依法带走时只能发发牢骚,听到小女孩诉说人贩子的残忍和继父的骚扰时,只能骂两句畜牲,一如我们。

讽刺不讽刺。

最后男主被捅死,女主上了学,人贩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正义又一次得到了伸张。

正义永远不会缺席,但他总是迟到,讽刺不讽刺。

这部影片没有用被拐儿童的被迫害经历和人贩子的残忍手段来博取观众的同情心,因为法治节目上讲的够多了,人们足够了解了。

也没有渲染男主与人贩子斗智斗勇的场面,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如我们。

我认为影片恰恰是通过一个普通人和被拐儿童之间的交集,展现了个人力量对这个群体的无助,无奈,悲凉,和对这个社会诸多部门隐晦而无奈的讽刺。

例如不健全的法制体系,不主动作为的公安系统,不靠谱的福利机构等等等等。

没有过多的剧情,没有深入人心的台词,没有夸张的演技,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现实生活。

 2 ) 实际上我还没有看该片

但是,因为它在douban的分这么低,我真的没兴趣看了。

我只是看见某周刊的所谓专访和评论。

有些感慨而已。

某周刊“采访”后,说李杨在拍盲井时候几百万存款可以在那时的北京买10套房子。

可是现在59岁的他,几乎破产,且盲道的可怜票房才20几万。

可是,人家毕竟是纯粹的艺术家,德国回来的大才子,你们这些凡人怎么理解的了,理解了还真成了笑话了。

人家不在乎那点穷酸的臭钱,10套北平的“价值连城”的贵的惊人的房子又特么能怎样?

什么特么卖9套,好好拍这部片子?

太可笑了好伐?

人家不在乎所谓的什么生活品质。

为了艺术,为了真理,有什么不好?

不过这部作品没有拍好,确实和没有经费有很大关系,这也反应这个国家这种题材注定你没有资金支持是不可能拍出什么气候的。

这也侧面反映这个国家电影工业的一些问题,在这儿我不赘述了。

不过我没看过盲道,也真的不知这部片子为何在douban的分这么低,他这三部曲的确一部比一部烂,我差一点还以为他感觉被广电局什么的改造了一样,但是似乎一些证据显示又不是。

年近六旬又怎么了,令人敬佩的是他一直坚守自己的理想和立场!

那些动辄几亿几亿的烂片给他提鞋也不配。

总之,我是非常欣赏这种纯粹的艺术家。

让人想起从前的梵高,死后几十年作品才变得价值连城。

怎样都没关系,做你想做的,爱你所爱,想你所想

 3 ) 剑客李杨,一个值得尊敬的导演

盲井、盲山到盲道,始终关注底层,不忘初心,为底层发声。

正所谓视而不见谓之盲,《盲》三部曲反映的是人们的心盲,它既为唤醒人们最后的良知,又在呼吁社会对这些底层现象的关注。

剑客李杨,侠者风范,即便前面多部影片被禁,都不惜坚守内心的追求,这次盲道拍摄过中艰辛属超常人所料。

李杨,一个值得尊敬的导演。

 4 ) 从男人到女人到孩子 渗透出的稍许底层民众 我感谢您李先生 愿人们懂你 佛保佑你

这已无关于所谓电影要求了 只为李导这种基层盲初心的不忘精神而举牌 如果你的所在地有排这个片 真心希望你们去看看。

它可能不够直击灵魂,但可能是它已通过审核 更基层的真实性没能够呈现在大众银幕 它也可能情节不够连贯 没那么一气呵成。

但可能那是它被剪掉了最重要的衔接部分。

它也可能配乐和人声不够好听 但可能那是完成这部片子后提交审核之后又重新补上去的声音 它也可能在很多院线都没有排片 有看的 有拍的 确偏偏有不敢放的 这为了跟大众见面而去审核剪裁 其实很可惜 因为毕竟院线大众化这个路虽然面向的人更多 但不见得一百个里面有一个真正去认真思考看这个片子的 其实与其这样 还不如做个独立导演 哪怕不面世于这个世界 但李导你又是那样一个善良落实到实际情况的人 谁都知道像这种题材片子在国内走大众路现在是真不好走 还有可能更容易被所谓的水军跟风唾弃 我们爱这个时代爱这个国家给予的所有 但有时候太真实的东西 人们宁愿不爱 但总有些人知道 总有些人想去传播防范 任重道远 也是辛酸您李导了 加油吧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祝您好运常驻 也感谢您为基层的盲所作的贡献 愿人们懂你和佛保佑你🙏

 5 ) 社会现象需要有人记录,不然将会被遗忘

这三部曲我从盲山盲井盲道的顺序看了一遍,对比起前面的两部,这部显然逊色很多,要不是有“三部曲”的关联,我想这部不会有很多人专门去挖来看。

《盲道》的故事以拐卖儿童行乞这个社会现象为原型,整体是温情的,故事也流畅,反正就体现两个陌生人相互救赎彼此产生新的亲情。

最后男主挂掉也算了不吐槽(但这个我是觉得导演为了三部曲悲剧调性硬写死的)其实完全可以不死,暖洋洋的结尾不是挺好的麽。

从盲山盲井过来,作为观众,我其实挺期待在盲道上看到同样的手法去描写人贩子的,但第三部并没有太大的篇幅去描写人贩子集团是如何运作,如何残忍让人揪心,总体温情,当然并不是说温情不好,我喜欢温情所以一直看着看着祈祷着男主跟小女孩能有重新组建新的家。

相比起在盲山当中设计的妇女多次出逃失败,买主村民们与女主间故事设计,导演在描述沉重苦难方面的技术都朴实出彩得多。

另外,我去查找了一下关于拐卖儿童的旧资料,当中中央电视台的一套《天网》就记录了当时侦破拐卖集团的故事。

最后想感谢这类反应社会黑现象的导演,感谢他们能用这种题材去拍片子,我觉得吧,我生在90年代那个从农村变城市的那个时间段里,会有很多奇怪的现象,握手楼,黑车,走鬼,乞丐,飞抢,等等还有一些野蛮狼性的事情,就如导演想表现的拐卖妇女,儿童。

有很多事情都会被遗忘,因为那些是黑暗的,是违反道德不想被重新提起的,有导演愿意记录下来,加艺术改编,由衷佩服。

 6 ) 盲道导演李扬专访:《盲山》《盲井》后第三次不合时宜

拍第一部电影《盲井》前,李杨手上有300多万元存款,在那时的北京够买10套房。

拍完第三部电影《盲·道》后,这位导演几乎成了穷光蛋,银行卡上的钱所剩无几。

  历经1年零20天的审核后,这部关注城市乞讨儿童的新片终于上映。

公映4天,截止到发稿前,票房艰难爬至29.6万元。

同日上映的另一部国产片,票房一路涨到了1834.7万元。

  公映后的第一场见面会,被定在2月2日于北京亦庄举行。

不大的放映厅里零星坐着19位观众,59岁的李杨身着平日常穿的黑色大衣,搭上一条灰白围巾就上了台。

李杨解释,选择2月2日,因为他是一个“很二的导演”。

  《盲·道》开拍时,李杨心里就有数,票房肯定不会高。

但他说自己不在意,“在意的话压根儿就不会去拍。

”  市场比他想象中还要残酷。

在某些省会城市,这部片子没有一场排片。

即便有排片,也多半是上午场或凌晨场。

李杨很失望,但他多次在微博上强调,绝不会像《百鸟朝凤》的制片人一样,跪求排片。

  在中国电影圈中,这位出生于1959年的导演,一直挺另类。

有人将李杨归于中国第六代导演,与贾樟柯、冯小刚等人并列。

他曾表示,“我不属于哪个群体,我特别怕群体,我也不混圈子。

”  许多投资人找到李杨,想找他拍穿越、搞笑或者爱情片。

往往打开剧本看了3页,李杨就拒了,“本子太烂”。

而且,他不想当“观众的痒痒挠”。

  李杨的片子专注于现实题材,没有宏大场面和华丽特效。

镜头始终聚焦那些灰色地带的边缘人群:从井下被煤炭包裹的矿工,到逃不出大山的被拐妇女,再到新片中被犯罪团伙牢牢控制的乞讨儿童。

  他的电影透着某种不变的压抑,并不讨市场喜欢。

因为请不动好的男演员,20多年没演过戏的李杨,只好自己担纲男主角。

他一个人当5个人用,编剧、导演、演员、美术,甚至剪辑,他都自己上。

因为没钱,别的商业片一个镜头能拍十几次,李杨拍两三次必须得过。

  为了这些注定票房黯淡的电影,李杨砸入了全部积蓄,甚至多次抵上唯一的房产。

他形容自己是个“一意孤行的人”。

“做事不考虑后果,想做就去做了。

”  年轻时,他梦想着有天能做导演,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到推荐信,离开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自学考到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导演专业。

  曾经做过央视主持人的毕福剑,是他的室友。

在一篇文章中,他回忆,这个看起来儒雅文弱的帅小伙,跑得相当快,在新生运动会接力赛上充当最后一棒,为只有6个男生的导演班夺得冠军。

被理工科学生欺负时,李杨会在推搡之时大喊一声,“来,我们两人打你们10个!

”  大学念了两年,李杨突然退学了。

从光鲜的大学生变成社会无业青年。

他拎着箱子,带着400多美元和借钱买来的机票,飞去德国,只为不和决意留学的女友分手。

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忆起此事,李杨不觉后悔。

“就算没追上那又怎么样,至少人生中追过一次,疯狂过一次,对吧?

”  他对电影的追求同样疯狂。

在柏林电影节上,为了一睹大明星和大导演的风采,这个籍籍无名的留学生穿上最好的西装,打好领带,在红地毯边上转悠。

搞不到颁奖晚会邀请函,他就从垃圾桶里捡出别人随手扔掉的邀请函封套,忐忑混进场内。

保安冲进来时,他飞快地脱掉外套,举起托盘上的香槟,假装很熟地和一旁的嘉宾搭讪。

  打拼10多年,在德国有了稳定的工作后,他仍放不下导演梦。

他害怕过浑浑噩噩的日子,坐在花园中喝着啤酒,“任凭年华老去”。

于是,他飞回北京,搬进一套空调开起来呼呼作响的老式公寓中。

他揣着很多钱,舍不得住大房子,舍不得买车,因为钱都是为拍电影准备的。

  他没事就骑着自行车,去朝阳图书馆泡着,在成堆的文艺杂志中搜寻好故事。

读到刘庆邦的小说《神木》后,李杨欣喜若狂。

他把这个讲述煤矿杀人诈骗案的故事放进抽屉,晾了两天后拿出来,还是觉得,“就是它了”。

  就着几碟花生米、拍黄瓜和豆腐丝儿,刘庆邦向李杨坦陈了自己的忧虑。

他曾托朋友将小说塞到几位第五代大导演手中,没人对这个题材感兴趣。

谁都认可这是部好小说,可谁都知道拍成电影肯定不挣钱:写的是底层矿工,里面没有女主角,场景又不在城里,不能植入广告。

  李杨不考虑这些。

他从包里掏出事先备好的合同和几叠现金,当即签下《神木》。

  为了改编出有真实感的剧本,李杨在一位记者的陪同下,从北京西直门火车站出发,一路向北,开始探寻煤矿之旅。

绿皮火车里充斥着汗臭味、大蒜味儿、劣质烟草味和方便面气味。

  从河北、山西、宁夏辗转到陕西等省份,李杨几乎跨越半个中国,下了20多个幽深的煤矿。

在矿工们住的窑洞或地窝子中,黑色的煤尘占领了屋子各个角落,连被褥上都落满了硌人的煤渣。

他们的生活,每天就是挖煤、吃饭、喝酒、睡觉的循环。

唯一特别的仪式是,月底发了工资,会去城里寄钱回家,有的会顺便喝酒找街边女。

  “我们就是一块肉,是几块石头夹着的一块肉。

”一个矿工嘴里蹦出的话,击中了李杨。

“不是可拍可不拍了,而是我有义务拍出来。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必须完成这部电影。

”他后来回忆。

  为了保持电影的真实质感,李杨坚持要去地下300米的小煤窑拍,不用道具搭景。

走在只有木桩撑着的矿井隧道里,嘎吱嘎吱的声音会从黑暗中传来,片子还没拍完,那矿井真的塌方了,两死几伤。

矿主跑来找剧组借车,想尽快安抚家属,封锁消息,和小说情节一样。

李杨只好带着剧组转场,几经周折,总算在开封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国营煤矿。

拍完片4个月后,李杨鼻涕里仍带着黑色煤点。

  为了拍摄,李杨抵押了房产,向两个弟弟也借了不少钱,可还是不够。

最后,一位好友透支信用卡,李杨才得以补齐后期制作费用,背着片子的拷贝飞到了柏林电影节。

这回,他是受邀的。

  李杨执着于现实叙事。

看到一篇被拐妇女伤害“丈夫”家人的报道后,他跑到四川,花了两个多月,采访了几十个被拐妇女。

他甚至还和人贩子深入聊过,对方得意地告诉他,曾强奸拐来的女人。

李杨气得想去报警,但懂法的人告诉他,没有证据,报案也没用。

随后,电影《盲山》诞生,片子在一个小山村拍摄,演员大多是当地村民。

一位被拐来的妇女,抱着自己的孩子,在片中扮演了同样的角色。

  他说自己也没指望通过电影传递什么,只是讲一个故事而已,“没那么高尚”。

如果国内有人因为这个故事,关注到电影中展现的群体,展现的问题,那注视的目光本身就是胜利。

  这就是为什么,他用“盲”给自己的系列电影命名。

网上有大量《盲井》《盲山》的盗版片源,李杨没去追究。

  自从看过有关少年砍手党的报道后,李杨一直对流浪儿童这个群体念念不忘。

早在十多年前,在采访了一些少年犯后,他写了一个剧本《盲流》,但没通过审核。

母亲中风瘫痪后,他重拾决心,“想做的事现在一定要做”。

  他辗转北京、贵阳、西安采访,去了盲人艺术团、救助站和盲人学校,采访了起码20个盲人,采访的流浪儿童数量记不清了。

  因为很少有投资人感兴趣,片子的成本低得可怜。

雪上加霜的是,拍着拍着,合作的投资人撤了。

那是2014年冬天,股市行情正好,对方毫不犹豫地转移了投资方向。

  李杨没告诉剧组,他默默地抵押了房子,高息贷款。

平安夜,剧组成员收到了塑胶手机壳之类的小礼物。

  他开始向朋友求助。

媒体人郭宇宽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刚接到李杨的电话时,这位导演的语气听起来挺轻松:“宇宽,你最近手头有钱么?

或者认识哪个土豪能给我投资一点?

”  郭宇宽觉得,“土豪”两个字透着点儿孤傲。

他在电话里怼回去,“我不认识土豪,我认识的都是很理性的企业家,人家的钱又不是偷来的。

”  挂了电话,郭宇宽有些放不下,想着李杨是个“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的人”。

于是,郭宇宽约他在咖啡厅见。

得知他正在拍关于乞讨儿童的片子后,住着50平方米小房子、出门能坐公交就不坐地铁的郭宇宽凑出20多万元,转给李杨。

他打电话给一个身家百亿的老板,对方也不懂电影,跟着投了80多万元。

  后期制作发行的费用全亏了另一位叫苏同的企业家。

李杨记得,对方抽空看过片子后,只说了两个字,“支持。

”  靠吃百家饭,片子总算弄出来了。

新片上映后,网上的评价并不高。

李杨自诩“剑客”,有人看过片后,感叹他的作品似乎少了尖锐,多了温情。

还有人指出种种缺点,男主角的表演不到位,片子有的地方衔接得不好。

  李杨仰在沙发里,深深叹了口气,承认并不是特别满意这部电影。

但为了它能跟观众见面,只好作出妥协。

自封的“史上最穷投资人”郭宇宽放下话,“假如这部片子赔钱了,我会努力挣钱,以后再支持李杨。

”  等待上映前,李杨“心烦意乱,十分焦虑”,他在此期间写出一本自述,书名最终叫“一意孤行”。

他原本想起名“随意而为”,大学同学白岩松私底下不太认可,“李杨的价值与一定会有的痛苦,都恰恰来自他的不随意”。

  在书的前几页,白岩松写道,李杨或许真是个“一意孤行”者。

但他不会独行,路还长,“可能一意孤行者,只是提前出发的人吧”。

 7 ) 睽违十年,李扬去哪了?——《盲·道》

昨天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有幸参加了《盲·道》的首映,资料馆更是打出——睽违十年,李扬回归的标语。

可是李扬还是那个当初的李扬吗?

在进行了无数的自我安慰之后,不得不面对李扬并没有回归这一残酷现实。

的确,对于看过《盲山》和《盲井》之后的大部分人,“李杨”这两个字曾代表了中国电影界的新希望。

从当时2003年,李扬的第一部导演作品《盲井》开始,尖锐又深刻的笔触揭露的一个活生生血淋淋的中国现实状况,弱势群体的无知与被打压,专业与非专业演员之间无缝的配合使得这部影片的现实残酷意味更加真实,一部对利欲熏心,唯钱得道的社会现实的深入反思。

这部影片虽然没有给李扬导演带来投资,带来知名度,但至少成为了一些对中国电影失去信心的人在盲盲大道上的光亮。

(推荐影评: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1014007/&dt_ref=02B380E3F459AA448E530105625086E976469B6FD190C6BA69206A2A4BF5B8B0DA894359571DDD63&dt_dapp=1)而后他的第二部影片《盲山》仍然延续《盲井》的现实主义,从绝望看到更绝望,这是我看这部影片的最大心理感受,山里的盲如果是是因为地域的闭塞,那么城镇里的盲是否可以视为人性的缺失使得人人只为自己,而对不关自己的事情就永远视而不见。

李扬导演的社会的洞察总是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无心留意和关心的问题,所以在看影片中会有一种自我代入式的反思。

这也是李扬导演影片中很可贵的特质,片子的群中好像正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推荐影评: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1273062/&dt_ref=02B380E3F459AA448E530105625086E976469B6FD190C6BA3391E2987596D519DA894359571DDD63&dt_dapp=1)那么到了现在,盲系列的收官之作《盲·道》,前面所说的这些,我全部没有看见,我看到的只为了体现现实主义而设定的尴尬剧情和李扬不再的失望。

一个仿佛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与《海边的曼彻斯特》合成的中国地化版矫揉造作的电影。

其实在看整部影片的时候,我始终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当看完的时候,我终于明白少的也许是李扬以前最重要的特点—真实。

在看《盲井》和《盲山》时,我始终都有种看的不再是电影而是现实生活的感受,总会被一种震撼似的逼真所打动心灵。

然而在这部影片中,仿佛是在看一部刻意的说教片,也许与剧情和人物演技都有关系,剧情不再深刻地揭露事实,只是敷衍性地说说,导演给我们遮了把扇子,让我们看得见,又看不全,当然不得不考虑到国内审查形式和资方的压力,但我始终不认同,剧情的硬伤可以归咎于此,先不说盲女和片中专业或者非专业演员的尴尬演技,如果只论李扬导演本身饰演的这个角色,我认为其人物设定就无法深入其中的挖掘深刻的社会意义,最多也只是如《海边的曼彻斯特》一般的自我封闭伪装而已,如此一来,整个故事不再是现实主义了,而是一部关乎互相拯救的温情故事,而影片流露出的种种台词与剧情,更加让我难以将他视为拍摄现实主义如此好的李扬导演的作品。

如果这是一部温情作品,那么还好,如果这是一部写实作品那真的很差。

李扬导演在现场的提问时,曾提到过:“《盲·道》中“道”又是“盗”,所以在片中会有一些偷盗的情节。

”可是整片看下来,我并没有理解到这个盗的意思是否映射了什么又代表了什么,是否是说我们每个都是不完整的个体,唯有相互补充,才能救赎自己?

也许是期待越大失望就会越大,《盲·道》展映当天,豆瓣评分从9.2跳水到4.9现在更是低到4.7,同作为李扬导演的忠实观众,不得不说看了电影后的失望或者更多的是希望的丢失。

我在豆瓣上的短评是这样:虽远不及前两部,但总好过大多数。

这就像我们的社会,纵使它有种种弊病,却能让我们安安稳稳,免于战乱纷争。

一部片子永远无法成为衡量一个导演到底如何的标尺,中和盲系列三部而看,我依旧会相信李扬导演的社会洞察力与社会反思心理还在,还会再拍出值得期待的片子!

最后依旧感谢李扬导演!

 8 ) 盲道

时隔多年,很不愿意这么讲但是李杨端出了盲系列的收尸作。

之前看过一张海报,从盲井的无法上映甚至封禁,到盲山的部分地区上映,最后到盲道能进入大众的视野,导演的努力和牺牲不可否认,但是对影片的牺牲造成的割裂感同样不可忽略。

主角的一系列行为:划X、以盲人身份赚钱本身也表现了他对于这一类人群的态度:赚钱工具 “我”作为正常人的走头无路之举。

其他细节也表现在停在盲道的自行车、女孩家庭卖女儿的这些行为中,其实能探讨的东西很多,但最后表现出来的十分矛盾。

如下:男主作为一个不顾家而落魄的歌手,后伪装盲人讨生活。

他的背景最初只存在于女警察的一句“我听你歌长大的” 和对音乐盒的保护,唐突又无用。

不顾妻儿导致出意外家破人亡,后来把欠缺的爱都放在了晶晶身上,逻辑上是通的但描绘得十分苍白,给人感觉是为了专门嵌入这个要求而塑造的故事背景。

动机的问题更是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

尤其表现在抢车偷走晶晶后把她送回去,再到二次抢下晶晶这一段。

先不说不是还有个小孩在那,当晶晶继父要打晶晶的时候任何人都应该知道留她在家里只会重蹈覆辙,但他的做法是:给钱让他们送晶晶去上学(可能吗…) 拿刀威胁晶晶继父(你总有不在的时候吧) 一通事办下来只有自己落得抢车的罪名 +给人家车丢山上了+积蓄全无+看清了两个假朋友。

更可悲的是转头人家就说你要就六万带走(还抬价了)整段下来男主一直处于苍白的莫名无私的奉献,心里是对之前家庭的愧疚,嘴上说着是保护,实际上回家伤害的就是晶晶,甚至给自己引来杀身祸,这种行为从剧情来看善良可悲,但这种刻意的方式只会让观众生厌。

感觉编剧写到中间时太过于想当然了将舞台搬到城市但是对于“城市人”的探讨也是聊胜于无,相较于盲井的工人、盲山的村民,这一部仅是正反方以及晶晶(被拐卖儿童)三方挨个登场展示的独角戏以往“盲”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公正的力量无法展现、环境对盲现象的催化、身处环境中的人对盲现象的态度…….拿以前的作品对照 会发现本片更多的放在了主角和晶晶慢慢培养出的父女情上,从关心到关爱最后成为父女的转变,可强行的煽情让人只想找进度条……更别说那句“我长大要嫁给你”了首先我很理解写出这句的初衷,有些家庭父女感情好会玩笑的说出这句话同理儿子长大想取妈妈,是想表达二人在分分合合后诞生出父女情,可是你记不记得在这之前晶晶的表现是抗拒脱衣服、二人处于一室并且明确表达自己有被继父侵犯的事(男主:真是个畜生!

另提一嘴感觉这段他也跟个评论员一样)你再这样表达父女情这合适吗..?

晶晶作为受害者对于这件事的表达应该是更含蓄敏感的,否则她不会几次了才敢让男主碰自己的衣服,这是她经历了这些后的自我防卫,尽管接受了男主但是精神上的伤疤呢?

还是那句话 太想当然呢结局则是“父女”二人正准备踏上所谓理想的生活前,男主为了保护晶晶被人贩杀死,也许为了做出改变也许为了对应亲生女儿因为自己而死。

这一次他成为了牺牲者。

前作在黎明之前堕入地狱的反而是主角(老宋、雪梅)这一次却是是生者(晶晶) 这也许是这部不怎么像“盲”系列的《盲道》最像“盲”的一段。

想改变这个现象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努力就是蜉蝣撼树,最后能改变现状的是晚来的公正 ,是这些“盲”的受害者们渴望已久的被拯救,一切好像有了改变,但好像什么都没改变,被“拔苗助长”的凤鸣仍要面对社会、被拯救的雪梅也许还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被拯救的晶晶又一次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

有人走出了“盲”,马上就被推入盲盲人海中了但片尾字幕前的那段话也告诉我们,不会再有盲了。

 9 ) 那井、那山、那道,看独立电影摔死在那银幕上

独立电影没有招安。

这记耳光是掴在导演李杨脸上的。

被称为中国独立电影脊梁的李杨的电影作品挂上龙标本来是够稀奇的了。

作品表里赫然放着神作《盲井》、《盲山》的他,拿出品质远逊于前两者的《盲·道》,就更加让人瞠目结舌。

作为“盲”系列三部曲的完结之作,观众们期待的自然是可与《盲井》、《盲山》比肩甚至有所超越的《盲·道》。

可是《盲·道》的表现的确是太不如人意了。

对于起点高、作品质量高的导演,观众向来是不宽容的。

像这次《盲·道》就在豆瓣上遭遇了报复式的打分,评分跌落到4.7。

和《小时代》、《三生三世》比肩而立,这片子能烂到这个地步?

答案是否定的。

只是中国的粉丝向来有“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坏毛病。

《盲井》的成功以后,不少人带上粉丝滤镜,恨不得把《盲山》捧得比《盲井》还高。

(在我看来,《盲山》不如《盲井》)《盲·道》的确不好,很多人就恨不得上去踩两脚才觉得出气,大概觉得“你拍成这样,怎么对得起我的期望?

平心而论,《盲·道》又何至于是一部及格都到不了的作品?

大家只是接受不了这是李杨的作品罢了。

不过不同于大家首先关注影片本身,我比较在意的是李杨帐下无员亲身上阵为影片挂上龙标的执念。

中国独立电影在地下深耕已久,甚至给大家一种刻板印象:独立电影就是地下电影。

我们的电影的话语环境的确不宽松,但是独立电影的边界却一直在扩大,很多独立电影不一定要蛰伏地下。

独立电影回归地面,争取更大范围的传播或是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我看来是独立电影走向健康、正常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那些咋咋呼呼一个劲地让独立电影作者专注艺术远离市场的人都他妈的是耍流氓。

走进市场意味着独立电影的创作更具可持续性,电影与观众相互教化的作用也更显著。

不过大家存疑的可能就是,走上地面,表达的自由是否会受到妨碍。

中国的审查的确会让电影人闻之色变。

但我们的独立电影中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与主流价值观并不背道而驰,只是在剧情和表达上走了刁钻、尖锐的路子。

带着镣铐跳舞,是可行的。

反而是独立电影投入市场,电影作者的创作态度的变化,真的可能限制电影的表达。

简言之,独立电影的作者开始考虑电影能不能回本能不能赚钱,甚至把这种强烈的目的性带入电影创作中,影片的表达自由就大大被削减了。

这部《盲·道》,剧组有多缺钱我是真的看到了,导演自己都要兼任主角。

作为一个导演,可以像毕博士一样对自己的导演水平一无所知,但是对于自己的表演能力应该是有清晰认知的。

李杨对这个角色的把握当然是很失败的,面部的表情和动作都显得很粗糙。

但导演的选角功力又是看得到的,李易祥、王双宝、王宝强、黄璐,一个个都完美地契合了角色。

他自己演主角,我真的只能理解为拍摄经费不足。

除了这个重要失误之外,影片还是有不少迎合市场的举措,最明显的就是频繁而无意义的煽情。

煽情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是行之有效的,近来在票房表现上最为成功的一部电影——《前任3》,导演田羽生就是深谙此道的好手。

《盲·道》里的煽情当然是拙劣和无效的。

但我最担心的,是电影作者为了迎合市场而扼住了自己发声的喉咙。

作者不受干扰的创作态度,才是独立电影的灵魂,无关题材,无关技法。

独立电影的慢慢成熟,慢慢突破商业电影的桎梏打开一番新局面,可以预想是个并不短暂的过程。

就像冯小刚炮轰观众烂一样,的确很多电影观众在审美上并没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我看电影,就是图一乐”,“兹要是看见岳云鹏那张脸,综艺大电影我也笑得出来”那其实独立电影跟观众就该是个互生互促的关系,观众的审美得到锻炼了,自然独立电影的市场表现也就好了。

去迎合市场,但是又怎及得上正经八百的商业电影,真就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昏招。

就像我开头讲的,独立电影没有招安,向审查、向市场低头,改易自己的创作态度,那这片子真的已经称不上独立电影了。

不过就算导演在创作态度上并无改变,但这部影片还是有两个先天缺陷,即便是拍《盲山》、《盲井》那时候的导演都未必能克服。

那些个经不起推敲的剧情和演员的表现不佳,我就不啰嗦了。

首先,《盲·道》这部影片是导演脱离《盲井》、《盲山》中所熟稔的乡村题材和方言语境的一次尝试。

很可惜,这次尝试无疑失败了。

《盲井》中的河南话和《盲山》中的陕西话可以说是两部电影的骨架,台词干练有味儿,人物也随着方言立体起来。

而乡村题材也让他的叙事更有真实性和震撼力,《盲山》中最后村民围堵带走白雪梅的警察,这一幕乍看多么骇人,仔细一想,这还真就是那里的农民。

而《盲·道》就不一样了,导演对城市人的话语、行为模式都没有很深入的理解,最后赵亮被杀时反复回响在画中的“不要多管闲事”的呼声显得太生硬太刻板了。

台词也组织得很啰嗦,没味儿。

有时候我觉得听不到方言真他妈可怕,我觉得人们统一语言建成了巴别塔,不能上天,只会下地狱。

尤其听到盲女对赵亮的那句“长大以后我要嫁给你”,硬生生把两人的父女之情给扭曲了,已然不是俗套可以形容,简直就是恶俗了。

只有随着剧情,镜头再次回到乡村时,我才觉得,那个对乡村熟悉的导演回来了。

尤其是晶晶被继父性侵,软弱的母亲只敢在屋外痛哭忏悔的那一幕,我觉得导演是真懂乡村。

另一处就是对“盲”的处理,前两部的盲其实指的都是以主角的经历来展现周围人的心盲。

以主角离奇的经历展现的是周围人对罪恶的视而不见甚至反为伥鬼。

言在此而意在彼。

《盲·道》里则真的出现了盲人,把盲女晶晶被控制去乞讨和萍水相逢的大叔赵亮的解救作为主线,但是对周围人的刻画太流于表面,太单薄了。

不论是控制盲女甚至将另一个小孩打成残疾来乞讨的犯罪分子,还是晶晶那母亲、继父,形象都不立体,看过之后都没有很深的印象。

给人的感觉就是配角仅仅为剧情服务,没有深层的含义和象征。

完全就是言在此而意在此,只是想讲一个大叔解救盲女的温情故事。

对于被人贩子控制的儿童乞丐这一社会问题欠缺深度的拷问和挖掘,只是简单地隔靴搔了搔乡间重男轻女的痒。

这两个缺陷比起剧情、演员来,我觉得是更致命的问题。

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要打一个及格分:题材不新颖但鲜有人触及,故事虽俗套但是完成度高。

毕竟要当一个好观众还是要不偏不倚一些,不能老“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这样子对电影是很大的伤害。

我们当然期待独立电影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

但在此之前自己要学会当一个好观众,客观地评价和对待电影。

如果不想电影行业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我们这种好观众会是最后一道防线。

 10 ) 一场关乎信任的角逐

《盲.道》是李扬导演盲系列作品中的其中一部,讲述的是一位落魄歌手拯救盲人小女孩的故事。

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虽然显得不那么饱满,丰富,演员表演也略显稚嫩;但是内容很深刻,逻辑也很连贯,把视线交给观众,让观众去看,去深思,而不是靠煽情;这样朴实的内在,足以吸引我看完整片。

豆瓣评分5.0,我觉得对它来说,有点不公平,或许这就是当代影视作品的诟病,导演为了迎合市场,拍出的作品基本都是直击观众五感,从而迅速达到感官刺激的快感,但是却缺少了灵魂。

回到该片中,晶晶和赵亮的老少搭配很有意思,在我看来一个是缘起一个是缘灭。

赵亮:一个中年男人,经历过人生的辉煌,妻子的背叛,女儿的痛失,尝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出狱后过着乞讨的生活,他就是缘灭。

晶晶:一个出生于偏远农村的小女孩,父亲的早逝,母亲改嫁,受到了继父侵犯时母亲选择沉默,因自身带有残疾,她被父母卖给了人贩子,开始了乞讨的生活,她就是缘起。

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却有着相同的共性——背叛,信任和安全感似乎是两人之间唯一的纽带,两颗孤独的受伤的心,在无任何外力的作用下,自然的被吸引到了一起。

赵亮对晶晶的积极拯救源于他内心对女儿的愧疚,他希望看见晶晶脱离苦海,从而让自己内心得到救赎。

晶晶对赵亮的依赖,更像是黑暗中出现了一缕阳光,她那么渴望温暖,那么想要牢牢抓住这份关爱,以至于在全片中出现了两次“不要离开我”这样的恳求。

当晶晶被一次次劫走,一次次因为父母的贪婪而深陷贼窝,以及赵亮的被刺,那种压抑的气氛以及无法言说的无奈,直击我心。

特别是法律的无能为力,虽然表现得比较克制和隐晦,但那些控制和打击“人性之恶”的“法理”工具依然在缺失,这才是最恐怖的现实一种。

为什么我们眼中的SUPER MAN,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变成了袖手旁观的看客,那么这些需要被救赎的人,到底该由谁来守护?

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美剧——《嗜血判官》,主角摩根白天以法医的身份作为掩护,黑夜降临时就去追捕妄图逃脱法律制裁的罪犯,虽然这也是一种犯罪,但起码它弥补了无奈的遗憾。

影片结尾:晶晶被好心人收养,从此走上了生活的正轨;我流下了眼泪,我感受到了导演的仁慈,他给观众传输了阳光积极,这是他对无奈的一种弥补方式。

确实,我这一代人,生于温室,沐于爱海,无法体会社会底层之艰,对于人性黑洞的理解也只存于表像,对惨无人道的利益生态更是觉得不可思议;当现实赤裸裸的摆在你面前时,会让人心碎,骨痛。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愿世间所有的生灵都能被得到善待。

《盲·道》短评

故事情节,脉络,人物性格塑造与转变方面,还有很多可改进揣摩的地方

4分钟前
  • 蚊子酱
  • 还行

李杨你可争点气吧,拍点好的

5分钟前
  • 7秒就忘记
  • 推荐

@电影资料馆。看到一半大家纷纷开始玩手机。看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晚节不保说的就是这个吧。宝强哥出道要是演这个电影怕是不会红了。。。。

8分钟前
  • 艾弗砷
  • 很差

还好还行可以不错没事可以去看看的,没事可以看看

9分钟前
  • 651564165cz
  • 还行

18150 到底还是很难受,旁观者的纵容和社会底层的恶是一种永远无法逃避的罪孽,但好像也已经畸形到某种程度了……电影题材符合盲系列一贯的角度,但剧本和台词很单薄,导演的台词讲的过于生硬了,把某些片段处理的过于残酷,即使最后晶晶因为赵亮的牺牲有了出路,那千千万万个晶晶呢?

12分钟前
  • 最幸运的幸运
  • 推荐

带个墨镜就想装周云蓬,穿个黑丝就想扮过街凤。路盲、眼盲,都不是事,人生岐路,心盲最甚。为小女孩表演,多点一颗星。

13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较差

看过《盲山》《盲井》所以来看《盲道》,因为看过《盲山》《盲井》所以看《盲道》会失望,大家都是李杨没有以前那么尖锐了,但是他的初心还在,他关注底层的决心还在。或许他是想尝试着与市场接轨,稍稍有些不如意,但是我还是坚信下一部李杨导演一定可以做的更好。

18分钟前
  • 乌呐呐
  • 推荐

不知道为什么口碑这么低,明明拍的还行,现实中的独立电影很少有人关注了,揭露现实的黑暗,不这么拍?还得咋弄?不得提现我党的英明神武啊。现实中的盲童可能更可怜,作者的一些镜头只是惊鸿一别而已。

22分钟前
  • 子夜
  • 力荐

人世间的残酷远远超出人的想象力

23分钟前
  • 烈焰仙子
  • 力荐

影片是李杨“盲”系列的第三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假装失明的歌手和一个真正失明的乞讨女孩在黑暗中相依为命的故事,反映了社会底层的流浪乞讨儿童的困境和苦难。这部电影是李杨时隔十年后的新作,也是他“盲”系列中唯一一部在中国大陆上映的作品。与前两部《盲井》《盲山》相比,这部电影没有了那种直面人性丑恶和社会黑暗的锋芒,也没有过多地刻意渲染或美化人物和情节,而是尽量地保持了真实和质朴。因此,影片的口碑也是三部作品里最差的。

25分钟前
  • 月光博客
  • 还行

终于看到了李洋导演的盲字三部曲终章了,虽然没有前两部深刻但也是拍出底层的现象,为李洋导演加一星。

26分钟前
  • 失眠的钟
  • 推荐

盲山盲井拍的太好,导致这部盲道一对比显得过分平庸。但至少导演初心还在

28分钟前
  • Sansara
  • 还行

完全没有前两部的水平,成了迎合大众的平庸之作

30分钟前
  • 再禁言我必卸载
  • 较差

小女孩,董子健演的?

32分钟前
  • 把噗
  • 很差

故事完成度以及深刻性都不及《盲井》《盲山》,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露与批判浮于表面……

37分钟前
  • 云之心
  • 还行

这可能是我在大银幕上看过的最烂的电影。

38分钟前
  • 小李嘛批
  • 很差

支持李扬导演!

39分钟前
  • 贝加尔海豹
  • 力荐

我只看了20多分钟,真的拉胯,演技捉急,就差笑场了

44分钟前
  • LADDER
  • 还行

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

48分钟前
  • lqr021213
  • 很差

为盲而盲,完全没有了盲井,盲山的味道,这不是我想看的盲道!

52分钟前
  • 大罗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