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没有重来。
如果你是他,如果你是个像牲口一样活着的生物,你会怎样。
也无需赘述历史,就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他们呢?
(天生受虐狂除外)。
谁都有可能变成他们啊。
电影最后还问他你有什么话要对这些good people说,镜头扫过那些白人。。。。
确实也无话可说,对“good people”。
导演和编剧是强奸犯疑犯所以被IMDB和豆瓣齐刷一星的片。
撇开创作者私德不说,片子本身很多也不够好。
本来立题是真的很别致:对生而为人几个要素的顺位排列,是一个人对自我和世界认知的开始。
宗教一直被统治阶层当作奴化人民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天国、极乐还是转世,虚无缥缈的偿慰究其根本是消解愤怒和反抗。
前半部分牧师奈特是作为一个工具的工具,被使用的。
这个过程中他所遭遇的最为骇人,而他内心的波动仅是饱含热泪,如何来说“爱得深沉”?
善恶的相对性本来也值得玩味。
相信黑人男孩“被神赐福”却依然只让他看《圣经》,并坦言“你对农场更有用”。
还有一直以来相对于其他奴隶主的“善待”,甚至为其家人提供庇护。
结果最后,你不砍恶人,却从软柿子捏起。
你说他们killing people because they're black的时候自己做的不也是不加判断,because they're white么?
这种复杂性没处理好,只让人觉得一股四处泄愤、不带脑子的气。
更奇怪的是一些没头没尾没转折没接续的“神显”镜头。
说信仰,却让人感觉“mean to be正义”的一方无甚信仰,拥有的仅仅是演讲技能而已。
这种技能用于煽动简直太可怕。
他压制住了“正义一方”其他人的心志,既不判断可行性,也不判断尺度和边际。
文艺创作,情绪无法共感的,发现理智也无法认同。
可不反作用了么。
倒回来说。
配乐很强大,几处画面冲击性很强。
锤子敲牙真的会成为我心理阴影的。
放在《勇敢的心》之后看,只觉得前者或许是个坎,自那之后,“自由”被诠释得太随便了些。
马上还要去看同样背景的《乱世佳人》,奴隶主立场对比起来就更迷了。
(没同时上《为奴十二载》算它运气好吧。
)作为处女作有他被圣丹斯褒奖的道理吧。
但远远不够。
远远不够啊。
#电光幻影# 《一个国家的诞生》,历史篆刻过所有的痛苦,但历史等待光明的洗礼。
以美国历史及黑人争取自由的历史为背景的影片,多数都不太让人看得舒服。
大抵这类影片本身排出来也不是为了让人感到美好和舒服的。
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选片之一。
决定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并没有查阅太多相关资料,也并不是出于喜欢,只是整体感兴趣,时间安排也合理。
真的把影片看下来了,加上时间背景的介绍与分析,几乎这是一个我非常不喜欢的类型的影片。
其实故事情节本身来说,没什么硬伤。
痛苦的时代之下,痛苦的人们。
不能平等的世界里,残忍的伤害,成为主线的都是让人感到压抑的,主创那种带着低压气温的恨感几乎蔓延了整部影片。
很难找出什么让人觉得美好的地方,除了若隐若现的性,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是黝黑的,不让人呼吸的压抑。
人的一生有时候所有的遇见都不是正面的,有时候就这么现实。
也许一辈子不曾看见正义,也许一生得不到怜悯,也许一世不能感受幸福的意义,也许一往情深就代表了万劫不复。
不要质疑,有的人就是这么面对生命的,并且,别无选择。
并不喜欢这部影片的节奏。
讲述了一个黑人少年,与主人家算是一生的纠葛。
年少时也曾有过读书写字的机会,女主人曾经带给他希望,但是希望很快就破灭了,这种机会并不一定长久,并且稍纵即逝。
因为懂得的多了,心就大了。
成年后那个跟自己玩耍在一起的白人少年成了主人的威严,趾高气昂的对待着,虽然是最优厚的一切了,透着相对算是不错的教养,可是依旧,黑白是有别的。
到了后面受到的苦难多了,看见的冤屈多了,黑色皮肤的苦楚长在了主人公的心里。
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孩子,自己和诸多黑人的命运,还要继续着这样的节奏,一天天的生活下去。
他看见白人小孩在黑人小女孩脖子上的套的枷锁,牵着黑人小女孩玩耍的镜头挥之不去。
他终于选择了怒目以对的反抗。
但是杀害他年少玩伴,后来对他尚算客气的男主人,这点我也是不太能接受。
如果想扮演好人,请扮演到底。
杀戮是为了复仇,但是复仇去选择最弱的那一个,不是源于不自信,而是本身就应该拷问一下自己的灵魂。
你善良过么,你的反抗是否为了保持善良呢。
我是不信任的。
影片看过整体感觉一般。
事后查了很多资料,据说影片篡改了很多事实,主创导演也就是影片的主演,还有诸多负面信息,包括对白人女子的不轨行为等等。
抛开这一切来讲,影片也没有太打动我。
如果煽情是为了煽情,我也会不为所动的。
普通的感受,但是对历史充满敬仰的,看看也可以释怀一下。
作者:小佛搞特
想说《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电影精彩好看不闷实在不易,3个小时的黑白默片,仅凭文字提示,稍一留神就会和情节脱链,一个小时看下来早已是睡意连连。
它的历史意义远超于它的观赏性。
电影中唯一让我觉得提神的便是由于无声的限制,演员夸张而滑稽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在战场上犹如在舞场上一般蹦蹦跳跳、打斗场面穿帮百出、演员瞪大眼睛时不知其是在哭还是笑。
不过这仅仅是站在今天的视角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这部电影在上个世纪初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它是被称为“电影之父”的格里菲斯的得意之作,超越了“短电影”的传统,是美国电影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电影中的技术使用,例如“平行蒙太奇”、“闪回”、包括用来营造情节气氛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是格里菲斯对于电影的贡献,一直被人们模仿和称道。
另外,影片中全部使用实景拍摄,尤其是战争场面,虽然粗劣但也还算宏大。
看到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这样描述美国,美国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建立的国家。
“这些开国元勋都是智者、开国元勋、科学家、教养高深之人”,这让我想起来这部电影里,那位很有教养的女主人。
她代表杰弗逊民主主义的平等,民众的思想。
电影最后,当男主得屠刀看向她是,我想起了一句话,“当你凝视着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
一。
1915年。
电影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第一部史诗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诞生了。
一个国家的诞生,这个国家即美国。
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引导了美国主权的独立,国家的诞生。
而林肯领导的内战,则是彻底统一了一盘沙一样的美国,在民权发展上让美国脱胎换骨,等于重塑了美国,国家再一次诞生。
1915版《一个国家的诞生》讲述的就是美国内战前后,国家重塑的过程。
美国内战因黑人奴隶而起,《一个国家的诞生》则让内战因黑人而结束。
当时,内战导致南北冲突,生民受到严重牵连。
影片故事的设置中,南北战事结束,林肯被刺杀,国会派遣黑人林奇前往南方,组织曾经的黑奴参与投票选举。
但林奇却是一个野心家,想借助自己的影响,操纵选举,力图建立起一个自己的独裁王国。
因此,南方再度陷入暴力混乱与种族冲突之中。
于是,影片的男主角奋起建立了3k党,努力打击黑人势力的膨胀,并在最终完成了胜利,使得南北终于再现和平。
在1915年的时代,这部片恢弘豪迈,气贯长虹,让影片不再是之前窝在剧场里的小家子气,而是拍出了史诗的风格,因此备受好评。
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过去,1915版《一个国家的诞生》明显的政治不正确,3K党早就臭名昭著声名狼藉。
而且早在1871年时任美国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就专门签发文件,强行取缔了这一组织。
但这版电影却为3K党的建立立传,鼓吹3K党的“正义”性,还明显地鼓吹种族分裂,大肆丑化并污蔑黑人。
要知道此时已经距离内战结束过去半个世纪了。
居然拍出了与林肯追求的宗旨相违背的故事,也是够了。
说是国家的诞生,其实展示的恰恰是国家的分裂,在种族鸿沟上难以逾越。
当然,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美国,实际上是二战后又一次得到重塑的美国。
甚至目前整个世界的版图与格局,都是二战后重新树立的。
美国黑人的平权运动也是二战后经过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X等人的努力,一直到1960年代才见出成效来。
拿现在的眼光去评判二战前的故事,的确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视角。
现在再欣赏并能够接受1915版《一个国家的诞生》所演绎的内容,多少需要回到100年前的氛围里去,才能体会得到其中传达的情绪。
影片依旧是史诗级,但解读的眼光不同,就会得出明显不同的答案。
1915版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现在讨论的人并不多。
但100年后2016版《一个国家的诞生》,就远没有100年前那版那么幸运。
电影之外的批评,使得这部影片的走向转了一个超大的弯,沸点还没有燃起,尚未来得及成为史诗,就突然被扼死在了襁褓里。
二。
争议留到后面再说,先说电影。
2016版《一个国家的诞生》,明显是针对1915版《一个国家的诞生》相应拍出来的。
1915版讲扑灭黑人运动,美国才能诞生;2016版则讲唯有黑人发起运动,才能真正重塑美国,新美国才能诞生。
而且,两部影片在历史上都有迹可循。
1915版里的3K党运动,最初由内战中被击败的南方士兵组成,他们发起的大会也由前南方邦联军队乔治·高登准亲自起草章程,首任领袖也是曾做过奴隶贸易的前邦联军队将军内森·贝福德·福瑞斯特。
旧版影片从中汲取灵感,以内战结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性史诗作品。
2016版则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前移,放到了美国内战爆发的前夕。
而且,讲述的是一个真人真事,围绕着黑人牧师奈特·特纳率领的黑人暴动进行。
而这一运动的发生,恰恰是南北内战爆发的导火索之一。
我们都知道,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索之一。
但作为改变历史的大事件,引发美国内战的原因不一而足。
战争的时间是1861年4月12日至1965年4月9日,而奈特·特纳率领的黑人暴动发生的时间则是1831年8月21日至8月23日。
暴动的时间比内战早了30年,但正是这次暴动,引发南部各州出台更为严厉的惩治法规,并发布了一些明确的禁令,禁止黑人学习文化,禁止黑人组织集会与游行等,这等于是在已经激起的矛盾上火上加油,进一步激发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对立,让种族压迫变得更加让人无法接受。
等于就此埋下了一颗超级大的地雷,威力在等着林肯上台时集中爆发出来,加快了平权运动的推行。
奈特·特纳史有其人,出生于1800年10月2日,出生地位弗吉尼亚州南安普敦县,是当地种植园主B.特纳的黑人奴隶,浸信会传教士。
对于弗吉尼亚州,值得多说几句。
弗吉尼亚州是美国最古老的州之一,属于最早的13个独立州之一。
而且该州出产过多位总统,因此也被称为“总统之母”。
尽管从目前的地图上看弗吉尼亚州位于美国版图的中北部,但它却是传统上属于保守的美国南部地区。
而且,前期弗吉尼亚州还包括肯塔基州与西弗吉尼亚州,其中肯塔基州分裂出去较早,而西弗吉尼亚州恰恰是在内战时分裂出去的。
西弗吉尼亚州支持合众国,弗吉尼亚州则支持南部联邦,因此在战争爆发初期就导致了分裂。
当时,南部联邦还将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作为联盟国的首都。
美国内战的许多战役也在弗吉尼亚地区展开,包括战斗了7天的“巴尔朗战役”、“钱斯勒斯维尔战役”,并以“阿帕玛托克斯法院战役”宣告内战结束。
奈特·特纳所在的南安普敦县就位于弗吉尼亚州。
弗吉尼亚州反对奴隶制度的运动,不仅有奈特·特纳领导的奴隶暴动,还有发生于内战前夕1859年约翰·布朗领导的“哈帕斯渡口袭击”运动。
只是,约翰·布朗是一位白人,奈特·特纳是一位黑人。
奈特·特纳是一位极为虔诚的信徒,他声称他曾看到过上帝的幻像,并得到了上帝的指示。
1831年8月21日晚,他率领四位奴隶(亨利、哈克、纳尔逊和山姆)在耶路撒冷村附近疯狂地杀害沉浸在睡梦中大人和小孩。
第二天,他的追随者发展到了76人,其中包括黑奴也包括自由黑人。
当他们将运动向周边乡村发展时,希望解放更多黑人时,闻讯而来的邻近地区的民团及3000士兵组成军队对他们展开了围剿,起义旋即失败。
随后,有28名黑人被逮捕审讯,16人被处决,另有100多人无辜黑人遭受杀害。
特纳本人则在围剿出逃出了重围,他力图重新起事,却没能再集合起支持者。
在流窜两个多月后,于10月31日被捕,然后在11月5日被判处绞刑,11日就义。
绞刑之后,尸体被剥掉了皮,并被分成了四块。
《一个国家的诞生》就以奈特·特纳的一生为蓝本,以期演绎出一部《勇敢的心》一般的悲壮的史诗。
很大程度上,这部影片做到了。
在影片刚一出炉的时候,就引来赞叹连连,好评如潮,并在圣丹尼斯电影节上收获两项大奖。
其发行权甚至被疯抢,最终被福斯探照灯以175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创造了新的纪录。
至此,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出尽风头,人们几乎都相信,它会复制2014年《为奴十二年》的成功。
但随后爆出的新闻,却彻底毁掉了这部影片。
这些新闻与影片本身的成色没有太大关系,而是有关影片的导演、编剧兼主演内特·派帕克,因为他年轻时期的新闻而再次发酵,终于影响到了影片,最后落得一个无声无息地死掉的悲剧命运。
三。
2014年奥斯卡上,《为奴十二年》赢下最佳影片的大奖。
但在随后的2015年,奥斯卡变成了全白色,黑人演员没有获得重要提名。
其实这顶多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却引发了政治不正确的批评。
接下来,《一个国家的诞生》横空出色,在电影成色上,它甚至比《为奴十二年》更为出色。
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更胜一筹。
在圣丹尼斯电影节上的表现,也让人刮目相看,都以为在接下来的颁奖季里,基本上十拿九稳,狂掠大奖。
结果,大热必死,死在了节外生枝之上。
要说这部电影有无值得批评之处,当然有。
首先它对故事的改编,对人物的篡改,就值得说一说。
譬如,为了增加人物的个性魅力,为他身上加上了几颗痣,并增加了神圣的解释。
还有,在特纳杀死自己的主人后,在屋后有一个呕吐的镜头,以展示特纳是一位热爱和平反对暴力的人,而且片中被杀的白人基本上都是成年人。
但实际上,特纳起义是一场极为暴力的行为,其行为让人发指,被特纳等人杀死的55名白人中,只有10位成年男性,其余的包括14名成年女性,和31个婴幼儿童......而且,历史中,他的主人B.特纳对他相当不错,远不是影片中那种将其视为赚钱的工具,对他任意打骂。
不过,艾米·汉莫饰演的主人相当不错,按照剧本很好地演出了影片想要呈现的效果。
当然了,电影是一种艺术,对现实进行改编是有必要的。
包括《勇敢的心》,对人物原型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编,美化了原型,但这并不妨碍影片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一个国家的诞生》中,黑人领袖奈特·特纳被塑造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我们可以感受到的呼吸,能够感受他的爱与怕,能够感受到他的痛与怒,还有他的担当与责任。
而且,他的行为对于掀起个性觉醒,对于不合理制度的启迪,都拥有相当正面的意义。
与奥斯卡最终获奖作品《月光男孩》相比,完全不落下风,甚至拥有更重要的意义。
但是,一切都毁在了场外的新闻上。
内特·派帕克,花了7年的时间,用心地打磨剧本,最终自编自导自演,撑起了这部电影。
原本,他应该收获更多的赞誉与支持。
但是,在影片尚未大规模上映前,发生在他年轻时候的一则新闻被发掘了出来。
1999年,正在读大学的内特·派帕克和室友(本片的另一位编剧)Jean McGianni Celestin被指控犯下强奸案,他们涉嫌在将一名醉酒的白人女性强奸。
案发几周后,受害人报案。
但是,因为内特·派帕克之前就已经与该女性自愿发生过关系。
因此,针对他的指控,法院没有接受,他被无罪当庭释放。
而Jean McGianni Celestin则被定罪,但他随即上诉,并在即将服刑之前将案件推翻,他也于再审中被判无罪。
按说,美国法院的判决,已经为事件定了性。
但内特与室友却在受害人报案期间,对其进行骚扰。
他们多次打骚扰电话对受害人进行恐吓、辱骂,致使她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最终患上抑郁症而自杀,年仅30岁。
这无疑让内特·派帕克背上了骂名,刑事免责,道德枷锁却无法取下。
尤其是,《一个国家的诞生》中,主人公特纳发起暴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自己的妻子被白人恶棍轮奸。
影片之内,对轮奸行为发出最严厉的批判,影片之外自己却做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龌龊事。
于是,舆论对他纠缠不休。
终于,《一个国家的诞生》彻底沉沦了下去。
四。
场外的声音毁掉一部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是明证。
其他,像《金钱世界》,原本由好莱坞怪咖凯文·史派西主演,却因为他曾经爆发过的性侵案,而最终在即将上映之前被替换掉了角色,由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代替,才算没有连累掉整个影片。
华语世界里的《捉妖记》也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当时男主角柯震东的戏份已经拍完,结果柯震东吸毒案案发,最终他的角色被井柏然代替,来了一次重拍。
最终,《金钱世界》与《捉妖记》都还不错。
《一个国家的诞生》就彻底沦为了悲剧。
所以,当PGone与李小璐的新闻爆出时,各路人等都一路掩饰,包括马苏都跳出来进行作证,可惜时间却没能对上。
毕竟,一旦被坐实,谁都没有好果子吃。
毕竟吃的偶像饭,屁股最好还是擦干净为好。
现在信息社会,没有谁不是透明的。
可怜了《一个国家的诞生》,也不知道内特·派帕克能否再次崛起。
只是一个种族抗争的电影而已,看豆瓣评论却惊讶的发现很多人用与电影不相关的因素在打分,粗浅了解了一下让人莞尔,真是没有美帝的命却得了美帝的病。
如果导演涉及强奸,自然有法律来惩罚他,这和作品有什么关系呢?
我并没有替导演的人格申辩的意思,事实上如果强奸是事实,而由于司法程序(如oj辛普森)而得以脱罪,我会与大家同仇敌忾甚至更痛恨之。
但一码归一码,就如被强奸女孩的自杀不能归罪于导演一样,对导演的评价也不应影响对作品本身的评价,毕竟退一百步来讲,一部电影并不是导演一个人完成的,前前后后涉及到几十上百个工作人员,这样的评分对他们是不是不公平?
再退一万步来讲,伍迪艾伦强奸了自己的养女,波兰斯基诱奸了13岁少女,为什么你没有这么一窝蜂的抵制他们的电影?
乌合之众是情绪化的,美国很多大学常年来充斥着体育特长生强奸女生轻易脱罪的传统,但走上领奖台依然受大众欢呼,为什么一个黑人导演拍出了不错的追求族群公正的作品就要口诛笔伐呢?
美国奴隶悲惨的日常生活,在这部电影里得到很好的展现,真实的情形只会过之而无不及,很多人说电影在宣扬仇恨,可是事实呢,事实恐怕只会比电影中展现的更加残酷和血腥。
但我们是胆怯于面对事实的,我们只会如同很多美国小说那样把南方种植园完美化,可惜那些优雅的舞会和闲适的下午茶,掩盖不了棉花地和小木屋里的罪过。
别人政治正确(PC)了,你跟着政治正确,别人反pc了,你也跟着反pc,你根本就忘了自己的历史和自己是谁。
这不是比黑人更可悲吗。
在全球所有的华人中,说起来美国华人其实是最不争气的,在很多国家华人都可以做到商贾巨富,甚至左右一国经济,但在美国华人这里失效了,他们给整个国家的印象是躲在自己沾沾自喜的唐人街,日复一日的开着洗衣店和中餐馆。
中餐馆开了那么多年,也没开出一家麦当劳。
以至于到现在只能安慰自己说华裔智商最高,学习成绩最棒。
基本上就是书呆子的象征,聪明,却无能,离开校园在大人的世界里,基本是被边缘化了。
当然,在美华人说起来也是满腔血泪,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排华法案就是证明。
但是美国黑人呢,一直到60年代自己的公民权才基本落实。
如果华人因为自己的社会无能以被歧视和迫害来声辩的话,美国黑人更有为自己正名和声辩的理由,几百年被奴役的历史,一直到几十年前才在纸面上取得了平等,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绝对不是无病呻吟和没事找事的象征。
如果你觉得委屈,也去拍这样的作品,也去积极参与现世,争取最大的社会资源和舆论资源啊,可是美国华人偏不,放逐自我投靠白人,全然不计在别人眼里自己只是一个眯缝眼的奇怪家伙。
美国华人说自己被故意挤兑,黑人笑了,美国华人说自己人数太少,犹太人也笑了。
美国华人说自己是外来加入者,全体美国人除了印第安人全笑了。
只有跟母国穷亲戚比起来,华人自己才笑了。
可特么的你自己是美国人啊。
一个黑人牧师,与自己的主人相处和谐,虽然布道过程中见到了太多的施加在同类身上的罪过依然得过且过,直到有一天这罪恶也找到自己头上,一次两次。。。
上帝和圣经已经无力保护他,虽然他至死都对圣经深信不疑。
他抛弃了自己在自己族群不错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对同样拿着圣经的白人奴隶主举起了屠刀。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种对人人平等社会公义的最根本追求,为什么在某些人眼里是残暴和无法忍受的呢?
撕掉奴隶主伪善的面具,长达百年的更加残暴和无数罪恶难道就可以视而不见处之泰然吗?
联想到最近美国混乱的舆论形态,很难让人乐观,美国特殊论已经卷土重来,白人至上也计日可期。
印第安百万亡魂的诅咒,黑人百年为奴的血泪,美国短短几十年的政治正确还没来得及清洗这种历史的污点却又有了走向老路的趋向,那些歧视和压迫的苗头依然在鬼魅的闪烁,这种时期内出现这样的作品是很及时的,认真去反省历史才能回到历史,在这片几百年来充满罪恶的土地上,永远不缺乏追求正义与公道的人。
希望美国华人也能够认清自己的位置,抛却那些傲慢和旁观心态,好好团结黑人兄弟,为自己在自己国家内的族群地位,为社会公平和正义贡献一份力量。
至于国内的中国人,就别再套近乎了!
精神美国人还不够,精神美国白人才行是吧,你咋不上天呢
暴力血腥不建议未成年人观看,不过求婚的场景在时代背景下显得很温馨,其他暴力内容看的真的有点累,剧能看是能看的,我看完后的感觉就是不想再看关于黑人种族类的电影了~杀主人的那个场景不太喜欢,他的主人是剧里白人里面感觉还不错的了~其他就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对了结局是失败的,按照我朋友说的,没有灵魂,正解
被奴役的神授意的黑人领袖,通过圣经布道,在帮奴隶主安抚奴隶们任劳任怨工作,终于在自己女人被睡,自己下一代继续被奴役压迫中揭竿而起,最终惨遭吊死且剖尸,但是失败的起义却不会阻拦历史发展的车轮。
是的,有那么多勇敢的心的相似桥段,所以有那么多浓浓的英雄主义情结泛滥。
识别一件事物的真实性,就是看他是否能站出自己阶级立场上,不只片面强调自己的正确性。
白人奴役黑人不假,也没见黑人起义是只杀地主,妇女儿童也没放过。
其实任何人,都跳脱不出自己的经历去认识世界,所以你所能代表的,不过就是和你经历相似的那群人的利益,代表全人类,就算了吧。
领导人民,必须需要方法论,这时候,活学活用就是必不可少的,圣经是可是作为统治阶层的稳定器,那么真正掌握的人,同样可以灵活展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可能是身处太平盛世,温饱思淫欲的我们,每每看到其他人民受苦,聚众集会煽风点火搞事情,就觉得舒畅痛快;看到对打肉搏,就觉得过瘾;看到为主义献身,就觉得不枉此生,尤其喜欢赴死前敌对势力的各种咒骂鞭打。
你会发现,最具力量的,永远不是支持,而是阻拦,因为有阻拦,才会有冲突,才想去挣破。
其实,通过神的旨意领导人,还是有迹可循的,主要包括:和神对接,接受旨意,训练旨意,灵活应用主义包括:在现实环境中,发掘自己的阶级,发掘自己阶级所处地位,发现矛盾,激化矛盾,解决矛盾(若领袖死了,那作用就止步在激化矛盾处了,当然也叫舍生取义)
赛德克巴莱上映的时候,很多人说太野蛮血腥,公然宣扬暴力反抗,格杀勿论的种族复仇,这不是主流的价值观。
但是毕竟片子太精彩了,血亲复仇也非常大快人心,也就没有特别批评的声音。
一个国家的诞生也是如此。
基督教教人忍耐服从,宽容,但是黑人牧师的善良之心就这样一点点被侵蚀,他发现的唯一的解救之道就是暴力复仇。
就像中国的农民,他也不懂什么谈判,协议,反对皇帝只有一条路,起义。
当时的美国南方也是如此,你没法和南方贵族去谈什么改善奴隶待遇,提高奴隶生活水平,唯一的讲道理的方式,就是暴力起义。
当时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暴力毕竟不是好的,得有个好的名头。
这也是赛德克巴莱和一个国家的诞生不同的地方,前者是为了回归野蛮的生活,而后者是为了人的尊严。
导演(虽然有丑闻,但毕竟没有被判刑,所以舆论不应该如此罔顾法纪!
)非常精彩地展现了黑奴牧师的内心转变,他经历的苦难和悲伤,而里面的白人也都漫画式的描写,有好的主人,但最终无法抵抗白人社会的压力,而让自己的黑奴受苦受难。
黑人是美国社会的肉中刺。
谈这个话题是没有问题的,年年都有几部电影讲黑奴的苦难史,为奴十二载,撞车,某某事件,等等,黑人白人之间的罅隙真的无法弥合。
但是这个电影并不只是黑人的电影,每一个渴望自由,追求尊严的人都会有所感动。
这才是美国电影的伟大之处,普世的自由价值和人性尊严,电影做到了,就够了。
就影片本身,无可挑剔
转场棒
还行啊。我就是白左小清新容易被感动怎样了啦。
无看
种族歧视
感觉还可以啊,豆瓣评分怎么才5.6分?我觉得可以达到7.5分
2.5 / 以極為自負的姿態省視黑人種族議題,後頭的大開殺戒也不意外白人可能嚇得要死
没法认同最后起义的做法...但还是蛮值得看的
跟近几年颁奖季强调苦难的非裔题材不同,这部电影的基础是扎实牢固的角色塑造,是这个命运受白人控制的个体在一系列考验中将白人文化授予他的信仰转化升华为自身的及自己种族的信念并奋起反抗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主角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与自由,也使他成为了一个并不完美却无比真实的英雄角色。
看之前抱的期望太高了
五星,试图照亮那些分不清是非又喜欢卖弄正义的道貌岸然者
(6.0)“奴隶牧师为自己的现实生活为虎作伥用天国麻痹同胞最后幡然醒悟”的故事本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但执行起来变成了老婆受气导致的疯狂杀戮。之前的经历给不出残暴结尾的合理依据,自认救世主的渲染也略显可笑。如果不考虑导演自黑的可能,当做一个犯罪故事更可信。
如果不是导演在场外干的那些破事儿,这片子的质量真的够他在如今的颁奖季有一番作为。
从这个片子可以看出,天天呼喊政治正确的人,其实都是一群恶贯满盈的伪君子。
没这么强也没这么弱
请不要因为一个导演曾经犯下的恶行 而全盘否定他的作品 电影的意义远大于导演的人生
做作
无聊又平庸的正确。2.5
哪有什么绝对正确,生活里到处都是偏见
叙事紧凑,音乐宏大,镜头表现力强,剧情引人入胜。前半段的铺垫扎实而有韵味,后半段的起义雄壮而有力量,最后主角的牺牲有一种视死如归的英雄风范。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整部电影塑造出一个真实的英雄诞生,人民起义的史诗故事!结尾震撼人心!不看后悔一辈子!打低分的人是美帝请来的水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