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哈里斯夫人闯巴黎

Mrs. Harris Goes To Paris,哈里斯太太去巴黎,哈里斯夫人去巴黎

主演:莱丝利·曼维尔,伊莎贝尔·于佩尔,朗贝尔·维尔森,阿尔芭·巴普蒂斯塔,卢卡斯·布哈沃,艾伦·托马斯,罗斯·威廉姆斯,詹森·艾萨克,安娜·钱斯勒,Bertrand Po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加拿大,法国,匈牙利,比利时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22

《哈里斯夫人闯巴黎》剧照

哈里斯夫人闯巴黎 剧照 NO.1哈里斯夫人闯巴黎 剧照 NO.2哈里斯夫人闯巴黎 剧照 NO.3哈里斯夫人闯巴黎 剧照 NO.4哈里斯夫人闯巴黎 剧照 NO.5哈里斯夫人闯巴黎 剧照 NO.6哈里斯夫人闯巴黎 剧照 NO.13哈里斯夫人闯巴黎 剧照 NO.14哈里斯夫人闯巴黎 剧照 NO.15哈里斯夫人闯巴黎 剧照 NO.16哈里斯夫人闯巴黎 剧照 NO.17哈里斯夫人闯巴黎 剧照 NO.18哈里斯夫人闯巴黎 剧照 NO.19哈里斯夫人闯巴黎 剧照 NO.20

《哈里斯夫人闯巴黎》长篇影评

 1 ) 1950年的故事。

哈里斯夫人代表着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是一个诗意化了的追梦者。

她是幸运的,初到异国他乡后不仅没有被当地的流浪汉欺骗,还获得了对方的友谊(算是友谊吧),或许同为贫苦农民就不为难你了的惺惺相惜吧。

反正我是不信固定蹲点在机场门口的流浪汉们是多么地义薄云天的。

之前说流浪汉可能是出于同阶级不伤害同阶级的心理对着哈里斯夫人做了一次好人,其实这一点差不多是整个影片的核心了。

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先生小姐们其实也只是一个可怜的打工人,于是迪奥的员工们都愿意为哈里斯夫人服务,不仅因为这位夫人带着现金远道而来看她们的秀,还因为他们之间其实没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一开始不适很明白这种一看就很时尚的电影要找一个“老妇人”来做主角,找一个光鲜亮丽正当红的美女来拍不是更“稳妥”吗?

随着剧情推近过半恍然明白,虽然这部电影差不多也是迪奥的宣传片,但是迪奥本身的比例占据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巴黎的浮华奢靡仅仅在一场秀的场地里就展示过了,同迪奥相比,导演更想说一些底层人互相帮助以及一个好人有好报的故事。

如果女主太美,观众的注意力反而就完全倾斜到迪奥身上,变成另一个《穿普拉达的女王》了。

而结尾哈里斯夫人身穿迪奥礼服出现时,她是那么美,迪奥也只是个陪衬而已。

说起来,一开始对于哈里斯夫人在法国的艳遇我以为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呢,事实证明阶级不同、受的教育不同,即使两个人生命里会偶然交汇一次,结果还是注定的分道扬镳。

而回国后的哈里斯夫人也总算遇到了那个对的人。

另,跟《喜鹊谋杀案》是一个女主,看来英国人今年很喜欢她啊。

 2 ) 有点扯,但依然愿意相信

豆瓣综合评分不到7, IMDB刚过7,放在平时这样的评分我应该不会看,但是那天晚上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条:哈里斯夫人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于是我决定去看看这部几十年来被多次翻拍的电影。

整体观影过程中,看过几次手机信息,基本上是比较专注地看完的。

一个童话,主角是善良不太喜欢有的人把这个电影和美剧艾米丽在巴黎联系在一起。

后者在法国收获了很多恶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很多人对电影本身的判断和评分。

哈里斯夫人一生都在任劳任怨地干着底层的工作,直到有一天在女主人的家里看到了一条在她眼里发着光的裙子,她决定自己一定也要拥有一条。

很俗气的设定,很多人要说了。

而且好巧不巧,这个品牌是时尚界巨头迪奥,简直就是加长版的宣传片吧,又有人要说了。

是的,这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你可以将它定义成任何你主观想要的影片,但同时也不妨碍它成为童话。

这里的迪奥可以换成任何一个品牌,或者直接架空一个,排除商业因素,我们其实也必须承认高定的价值和美感以及与普罗大众之间的距离。

这个距离刚好让哈里斯用善良填补了。

她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捡到一只绿宝石戒指,最终交给警察,善良首次得到回应是警长到她家发荣誉市民奖金。

第二次得到回应是她在得知需要2周的时间等待裙子而没地方住时,被她帮助过的模特替她解围。

第三次的回应最强烈,她将新买的绿裙子借给小女主人却被毁掉后,收到了迪奥定制的红色版诱惑礼服。

为什么是哈里斯夫人?

因为她的善良不分贫富贵贱,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暖。

就像伯爵说的,能抚平人们的悲伤。

这个童话太美好了,美好得让人难以置信。

一个扫地阿姨,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走进迪奥总裁的办公室并带领员工罢工示威。

是的,小人物的突破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就算是柜姐1号,她都和解了。

善良帮助了哈里斯夫人,也成就了会计和小模特之间的姻缘。

(看的无字幕资源,根本记不住名字)任何年纪都不要停止追爱哈里斯夫人和伯爵的这条线很有意思。

进店的时候伯爵帮助了哈里斯夫人拿到入场券,我以为这是老年版玛丽苏剧情的开始。

这个太太与众不同,吸引了有钱的男人,而且刚好双方都是丧偶且男未娶女未嫁,简直太棒了。

但是影片过半,伯爵坦言哈里斯夫人让他想起以前小时候学校的扫地阿姨,那一刻哈里斯夫人内心所有的火花全部熄灭了:原来她只是一个替代者。

她所期待的巴黎浪漫的爱情,只不过是对方心中缅怀过去的一个篇章。

她拒绝的很直接,没有浪费一秒钟,也不失优雅。

这个女人知道什么样的人才值得在一起。

她不喜欢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者工作给她带来的任何标签成为吸引对方的特质,她要的是被真正认识。

就好像模特女主,不喜欢被目光注视自己的美丽,而是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她的聪明才智。

哈里斯虽然没有在巴黎找到自己的浪漫爱情,但很清楚知道自己不想要的是什么。

看到这么勇敢的阿姨真的非常感动,这种清醒的自我意识能给年轻女观众很多力量。

写在最后这部电影当然呈现了很多精致的高定礼服,可能达到了迪奥的品牌目的。

不得不提的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看到了小人物实现梦想后,能引发的巨大共鸣。

我们希望去相信,自己如果是哈里斯夫人,也能得到善良的回应,因为很多人善良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

我们希望去相信,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也能像哈里斯夫人那么勇敢和轰轰烈烈地去追梦,追寻自己的月光。

可以是一条裙子,可以是一次旅行,一次辞职,或者一个重要的人生决定。

内心遇到的不公,自己多年奋斗不被看见的委屈,可能在这个电影中能够找到了情绪的宣泄口。

看到哈里斯夫人穿上梦想中的礼服,走下台阶的时候,仿佛是自己实现了内心真正的梦想。

那么我宁愿相信在这个越来越令人失望的的世界上,我们的念念不忘的东西,只要付出行动,必有回响。

 3 ) 《加油!鹿小葵》老年版

只要我足够圣母,世界就会围着我转!

干,完全是消费主义硬广好不好,全片暗示:只要你勒紧裤腰带砸锅卖铁买一件我们的奢侈品穿,你就可以走上人生巅峰!

爱情事业双丰收!

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看外国人拍玛丽苏,没想到一样的味道,一样的尴尬。

片中对法国的描述也太逗了,火车站流浪汉也能跟你聊几句萨特和存在主义,人均哲学家了属于是。

 4 ) 哈里斯的白日梦想

是的,一流的演技,悬浮的剧情。

被资本剥削劳动之后,再一次被资本用消费主义称之为“梦想”的幻觉洗脑。

看清残酷的现实本质,哈里斯的追梦显得非常荒诞,荒诞又美好,不得不承认这个角色的塑造是动人的。

她一直坚持的善良和对美的向往,让我想起冲向风车的唐吉诃德,鲁莽也比怯懦更接近勇敢。

倒不如说,正因为认为情节背景是冰冷而非梦幻的,在这个穷人只配得到苦难的世界中,哈里斯夫人的白日梦想才显得更加可贵,她想要跳出被划定的圈子,她从本心认为自己配得上一切的美好(当然电影中这份美好指的是迪奥的裙子)。

你可以认为她把消费主义包装的奢侈品当作梦想是愚昧的,但她追求梦想的这份真诚和努力是美好而动人的。

剧情是悬浮,但我蛮吃大家都是好人这一套的,童话万岁。

娜塔莎太美了,喜欢那句“Or is there another person behind the facade?

”演员的演技拯救了矛盾而单薄的故事,剧中人看起来个个可爱。

(甚至not good girl都演出了独特的矫揉造作)

 5 ) 非病态的虚荣对于普通人来说,尊重比说教更有建设性

主体性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词,因为如果联系到人的意识层面,她一定就有了更深刻的意味。

如果桌子的功能性指向了一个抽象的“桌子”,那不论是圆桌,方桌,矮桌,那个抽象的桌子就是所有桌子的某一个主体性。

想要拥有一件Dior礼服的清洁工Ada,就是一个有关普通人虚荣梦想的主体性。

她可能看起来荒谬,肤浅,被消费主义洗脑,但是这样的主体性却是人本主义的关键。

我们不需要关注一件看似奢华的Dior是对有钱人还是穷人的绑架,我们关注人如何赋予自身生命意义,并且从中得到慰藉。

在这个角度,虚荣也变得无伤大雅,热爱生命本身就值得被尊重。

追求梦想被看低的Ada值得被尊重,而维护自己别扭的地位,奢侈品的荣光不容侵犯的从业者也值得被尊重,他们有各自的主体性。

同样,读着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却还要忍受Christian Dior House里的一切也是一种主体性。

影片本身杂乱而矛盾,Ada多巴胺爆棚地一路从伦敦冲到巴黎,多数的时候她都不知道自己为何如此,但现实世界不正是这样吗?

 6 ) 进阶版“童话”

看本片的过程中,总感觉有些俗套,不那么喜欢。

没想到看完后,倒发现很收获了些有趣的回味。

这个故事的外表,有点当年莫泊桑《项链》的处境,随着情节的发展,也很容易让人做出类似的推演:一个女人因为一时的虚荣,把自己的人生推进灾难。

然而在这个故事里,不但完全没有对“虚荣”的指摘,反倒由此推动着主人公由被动转为主动,催生出了勇气和力量,提升了自己,还影响了他人。

片中情节有很多转折,初看以为落入了窠臼,但很快又有了新的转机。

比如哈里斯夫人凭直觉下注,结果损失了大笔钱;以为他人对自己有好感,却发现只是自己的多心;当然还有最糟糕的,心心念念买来的裙子一次没穿就被毁了,这些“事故”中的任意一个,在以前都可以延展出来变成一个宿命论的悲惨故事,但在哈里斯夫人这里,否极后总有泰来。

这和她的善良有些关系,但并不是“好人有好报”那样的简单道德逻辑,事实上在片中,哈里斯夫人的很多“善行”,最初带来的都是对她自己的伤害。

而真正能让她得以摆脱负面影响的,是她的勇敢、行动力,是她总能迅速甩掉受害者情绪的韧性,还有不断强大稳定的内心。

所有这些,让这个看起来有些童话色彩的“老”故事,不再简单。

哦还有,于佩尔女士很适合影片中这样贱贱的形象哈哈,她是个好演员。

 7 ) 什么追求都可以,只要付得起代价

真不知道巴黎这个时尚之都的名号究竟还要保留多少年,好像只要一说巴黎马上就是时尚,连宿命冤家的英国人都这么认为。

女主的演员曼维尔的表演确实很细腻,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位中老年妇女一样,尽管步入衰老,仍不失生活的情趣和热情。

怎么说呢,谁说中老年妇女就不能像小姑娘一样为了时装而冲昏头呢?

只要代价是自己能付得起的。

女主闯巴黎的过程其实也是童话破灭,重新走回现实的过程。

而真正的大女主就是回到现实,依然能够坚强豁达地继续生活。

那件89号的红色礼服穿在女主和人家模特娜塔莎身上的效果确实是非常不一样,尽管女主的气质也可以称得上温暖和煦,但人家模特确实是青春美丽,女主想追求的不就是梦幻般的美丽吗。

人家女模特的出场效果

这位……穿了啥效果自己想吧 我想奢侈品礼服吸引人的就是它带来的梦幻感,只不过梦终究是梦,就像巴黎并不仅仅是时尚之都,更是革命老区,除了埃菲尔铁塔还有罢工后垃圾遍地的街道;英俊老侯爵只会把女主当成一个女清洁工,他的温柔仅仅是出于礼貌和对童年时一位温柔女清洁工的怀念,两人没有平等的关系;美丽的娜塔莎不会想只做一个花瓶,她喜爱萨特,喜欢思考;迪奥之家尽管是外表光鲜的高档礼服工作室,但是它却时刻承受资金压力(这让我想起红楼梦中外表光鲜,但时刻为金钱发愁,连媳妇嫁妆都得典当的的贾家,左支右绌最终也撑不下去,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尤其两次世界大战后后,多少王公贵族失去了体面,原本只矜持地为上流社会服务的迪奥也必须要在世界潮流的面前低头,走向大众,也因此,才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其实关于女性消费的题材影视非常多,比如《穿普拉达女魔头》《艾米丽在巴黎》,也基本上都拍成了轻喜剧,毕竟你去赤裸裸地批判,那是非常不讨喜的,或许现实就像于佩尔饰演的那位女高管科尔贝夫人的话,刻薄而又真实,当你什么都不是的时候,穿上漂亮的晚礼服也不会有人关注,那晚礼服也是明珠蒙尘了。

也像女主和安德烈的对话一样,迪奥确实像童话,“美好又不真实”,而要维持这个童话,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所以所谓的童话婚姻都没有好结果,比如查尔斯和戴安娜。

女主作为一个普通的底层女性,显然她是付不起这个代价的,认清现状后不再为沉没成本而忧虑懊悔无疑才是明智的。

年轻时的我,曾经也为一件件奢侈品包包时装香水等等东西心动不已,看着那些漂亮的杂志图片爱不释手,也曾幻想过自己攒钱要买一条赫本的小黑裙,但很快,当我自己真的挣钱的时候,我发现欲望消减了很多,因为我知道了挣钱的不容易,更知道了这些东西穿在我身上没有任何价值,吃几个月的泡面买一个爱马仕包挤地铁完全没有人会去看,因为爱马仕真正的主顾们是不会坐地铁的。

 8 ) 华服满足不了中年玛丽苏

去找这个片子,完全是中了衩姐的毒。

在他的发图中又看到了《喜鹊谋杀案》、《名姝》的大女主。

今年似乎是莱斯利·曼维尔的幸运年,新片不断。

《哈里斯夫人去巴黎》是用华服琦念造作了一个消费主义陷阱,一群老戏骨使出浑身解数去挽救低幼廉价的情节,泡沫“梦想”撕毁甜蜜假象,反讽意味的成人童话。

还是衩姐智慧仁慈,只说影片画面美~

豆瓣评分偏低,网友普遍猜测莫非Dior宣传片。

并没有来自官方渠道的认可,以其财力影响力,挑选剧本的资格总是有的。

服装赞助或许有,是创作团队自发的趣味偏好也未可知。

不妄论。

品牌文化故事历来是影视灵感,与CHANEL有关的电影作品最多:《Coco Chanel》、《时尚先锋香奈儿》、《香奈尔秘密情史》、《香水女王》。

PRADA有梅姨《穿Prada的女王》,Tiffany有奥黛丽·赫本《蒂芙尼的早餐》,《瞒天过海:美人计》则是安妮海瑟薇盗取Cartier钻石项链的故事。

珠玉在前,Dior就是想给自己拍个电影玩儿也很正常。

不要扣女拳帽子,我无心立场之战。

但在《哈里斯夫人去巴黎》的漂亮镜头里,我仍然看到了女性现状:职业女性与中年女性。

英法两大名角飙戏,饰演反派的于佩尔戏份不算多,但她还是演出了法国女性的骄傲气质。

她的骄傲不在红唇犀利的工作室,反而是在洗尽铅华的家里,那才是摆脱身份标签之后的自我坚持。

影片中于佩尔不讨好,是阻碍大女主爽剧的反派角色。

然而一个高管的素质,不就体现在尊重游戏规则、维护专业形象吗?

职场女性能够“站着”,并且站到高位,没有自己的原则和定力,是不可想象的。

职场不相信恋爱脑以及冲动脑。

于佩尔遭人恨还在于她维护老客户的利益,优先满足老客户的需求。

2:8法则忘了么?

20%的客户创造80%的利润,获新客的成本要高出十几倍于熟客,她很专业。

影片试图中年玛丽苏,却陷入失去生育价值女性的尴尬。

侯爵送哈里斯太太玫瑰花,约她吃饭、喝茶,我以为这又是一个老套的中老年版灰姑娘,结果侯爵只是把她当作小时候寄宿学校的亲切女工人!?

莱斯利·曼维尔瞬间清醒,眼中带泪。

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至老都相信爱情,可是爱情只属于青春萝莉……哈里斯太太即使穿上了梦寐以求的高定时装,也还是只能去跳广场舞,和她的穷闺蜜。

追求她的,也还是那个人生失败的油腻大叔。

影片改编于同名小说,发表于二战后的50年代。

50年代是个物欲的年代,西方资产阶级的主流审美就是优雅体面,Dior廓形的高定是标志。

真正的逆流不是一个清洁工脆弱的穿衣梦想,而是当时Balenciaga推出的反优雅、反物质的成衣,是波伏娃倡导的女性去工作,摆脱《优雅的束缚》。

哈里斯太太给于佩尔画的饼是:南拳主导的社会,都需要背后隐身的女性。。。

喜欢女主的还是可以去看看,中年女人的演技也确实扛打。

 9 ) 《哈里斯夫人去巴黎》

这是今年7月上映的一部新电影。

很好看很轻松的影片。

哈里斯夫人是一个伦敦的小时工,每天给几处家庭打扫卫生。

她的丈夫在二战中失踪,她却相信丈夫迟早会回来。

所以她十几年来一直一个人生活。

她的唯一爱好是喜爱美丽的衣裳。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哈里斯夫人偶然得到了一大笔钱,于是她动身前往巴黎,去著名的迪奥时装店去购买她心心念念的衣服。

在巴黎,以她的朴实和善良获得了许多人的帮助,这当中有流浪汉、侯爵、会计、当红模特各色人等。

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哈里斯夫人工作之余。

唯一的兴趣就是喜欢高档的时装。

许多人弄不明白她为什么要去追求这个。

沙萨涅侯爵认为:“它会唤起当年我们正值青春年华的日子。

”哈里斯夫人立即反驳说:“喂,我的青春还没过去呢。

”她的闺蜜薇更是疑惑:“你要那条裙子做什么?

你什么时候穿呢?

”实际上,哈里斯夫人并没有什么目的,甚至不是为了将那时装穿在身上,她仅仅就是喜欢。

与其他人所不同的是,她是一个梦想者,并且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她想得到的衣服,价值500英镑,相当于她一年的收入。

为了攒够这笔钱,她玩体育彩票,去跑狗场,再就是寻找更多的主顾,一先令一先令的赚取更多的收入。

其间,无数次的兴奋和失望,仍然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她虽然并不看重金钱,也并不把金钱看做是评判事物的标准,却又不得不想方设法得到更多的钱,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去圆自己的梦。

每个人在工作之余,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这爱好发展到了极致,就成为追求的理想。

集邮的人有了猴票,就要寻找稿字四方联,甚至圭亚那帆船;音响发烧友有了HIFI音箱,就会去追求胆机845;喜欢攀岩的人,在征服无数山巅之后,想的就是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酋长岩。

如果得到了自己所喜爱的结果,他们当然会非常喜悦,可更重要的却不是这个结果,而是那漫长和遥不可及的过程。

最后的得到,不过是“本次列车终点”,短暂的喜悦之后,也就平静下来。

于是有了张伯驹的捐献《平复帖》,山口百惠的息影。

到最后,他们留在自己生活中的,只剩下对这美好之梦的记忆。

影片中,富维尔说:“是啊,我们就像一个童话故事,美好,但不真实。

如今还有地方留给梦想吗?

”当今的社会太残酷,无论是穷人富人,都会感受到生活给予的巨大压力,使得人们迅速的成熟迅速的世故,变得越来越实际。

以赚钱为最大快乐,以车子房子为最高信仰。

无暇去品味美好,无暇去感受真实,无暇去做梦。

可仔细想来,无论这世界怎样纷乱无章,无论我们身处哪里,无论我们腰缠万贯还是一文不名,都应该给自己留一个梦,“做梦没有错”,尽管这仅仅是个梦,有梦的人生才是美好和完整的。

哈里斯夫人到巴黎后,她在车站的认识的一个流浪汉送她到迪奥,临别时对她说:“祝你好运,英国女士。

你是一个高贵的人。

”哈里斯夫人的高贵不是虚荣,不是服饰,不是高高在上的举止,更不是丹特夫人和“垃圾大王”夫人的那股土豪像。

而是她的正直、善良和自尊。

对待权贵她没有丝毫的自卑。

当别人给她介绍迪奥公司的总裁时(或许他真的是总裁,而不是演员扮演的),她戏谑的说:“他长的像我们那里的送奶工”。

当她和沙萨涅互相自我介绍时,对方说:“我是伊波利特·德·沙萨涅侯爵。

”哈里斯夫人说:“我是艾达·哈里斯。

巴特西来的寡妇。

”这个介绍中很有意思。

沙萨涅侯爵中的“德”代表他是法国贵族,哈里斯夫人的“艾达”是她失踪的丈夫的名字。

“侯爵”是贵族封号,“寡妇”是哈里斯夫人的身份。

互相是对应的,也是平等的。

正是因为哈里斯夫人看重这种平等关系,她才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沙萨涅侯爵恩赐般的求爱。

这也正是哈里斯夫人的高贵之处。

最后一场戏,哈里斯夫人的老友阿奇(这演员实在太像德尼罗了!

相貌做派都像)看到一身盛装的她从台阶上缓缓走下,对她说:“和这裙子无关,当然这裙子是很漂亮。

我说的是你,你很美。

”如果影片中没有那么多迪奥公司的软广告,剧情也许会更好。

有时候,高贵也要向金钱低头。

本人评分:6.5。

 10 ) 要经历双重剥削的穷人好惨

穷人不只要接受生产上的剥削,还要接受消费上的剥削。

一条裙子只是一条裙子,直到“Dior”这个符号为它注入上流人士称之为“魔法”的东西。

年逾半百的穷人艾达将购买Dior裙当作自己唯一的梦想,现实中不少人也是这样——省吃俭用甚至不惜超前消费也要买到自己心仪的“宝贝”。

奢侈品对穷人的隐形剥削被视作理所应当,将商标当作自己的保护伞躲避人们对它掠夺的指责,与此同时对过度溢价闭口不提。

偷窃抢劫者会被送进警局制裁,但是剥削穷人的商标却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奢侈品的宣传,不只影响富人,对穷人影响力最大。

富人购买奢侈品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和穷人不一样就好,宣传对他们来说其实是可有可无的,因为他们一定会花大价钱买穷人买不起的东西;但穷人购买奢侈品是为了宣传所贩卖的虚假梦想。

众多奢侈品推出彩妆线赚穷人的钱,淘宝上那些销量奇高的贵价化妆品大多是谁买的?

如果它们只针对富人,完全没必要卖300块一支的口红,口红的价格本可以更贵,比如2000块一支。

在生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后,人们对符号价值的看重远大于物本身的使用价值。

于是最终成为物的奴隶。

将自己全部的希望和追求投射到一件裙子身上是很愚蠢的事情。

《指环王》中咕噜被魔戒蛊惑变成非人的怪物,艾达不会变成怪物,但是现实中的她一定会付出代价……不知道花光所有积蓄的艾达,是否还能负担晚年的医疗费?

但这部电影一点也不关心,继续帮奢侈品洗脑是它唯一在做的事情。

无数个艾达穷尽毕生财富追求的“Dior”,在他们死去之后依然闪耀着,似塞壬一般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新的过路人。

《哈里斯夫人闯巴黎》短评

爱来爱去一盘散沙,病娇沙皇x芭蕾舞女CP吃不下

9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较差

狗血,只是服装布景很好看,露点镜头加起来也没1分钟

13分钟前
  • 旁观者
  • 较差

一般般吧 课上一起看的 服化道很美 场景很美 女主很美 然后也就没什么了 情节和剪辑很奇怪 感觉很多地方接不上 和末代皇帝差远了 不能相提并论吧

17分钟前
  • tidewater
  • 还行

影片的美术做的太好看了,建筑的颜色,人物的服饰,太棒了。

20分钟前
  • 谢兰芝
  • 推荐

从玛蒂尔达的视角,一生还是波澜壮阔经历丰富,许多男人爱慕她,并且为她前仆后继。她的像至今也被挂在皇宫里,也算是成功。作为传记片,诚意满满,服化道很精美,演员也很敬业。对这段历史不了解,不清楚有没有美化或者丑化历史人物,所以在此不拿这个当做参考。

21分钟前
  • 最近是嗑学家
  • 推荐

除了布景好看女主好看,我看不到其他电影想传达给我的东西了。有点失望。

26分钟前
  • momo
  • 较差

……不能相信如此风流的女人是碰到真爱,也许执着权利而已,没了王后头衔还有公爵夫人呢。

31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女主初看挺惊艳的,后面只觉得演得乏味

32分钟前
  • Le petit amour
  • 较差

看得出来烧钱了,服化和场景顶配,马林斯基剧院哇~圣彼得堡夏宫哇~挥鞭甩哇~(转满32圈后王子就选我这个剧情很天鹅湖了),加冕仪式在克里姆林宫取景,rio大手笔,大银幕应该能收获些视听享受。奈何这“古偶”剧情…什么浪漫热气球,什么宫殿长廊你追我赶(是在拍霉霉love story的mv吗),什么送花送珠宝送华服送剧院,《叶卡捷琳娜大帝》同款霸道皇帝爱上我…们?不是戏说八卦情史不行拍,但拍得那么玫瑰色刻板印象emmm就挺浪费这个题材,这么大手笔和卡司(拉老师+奥导,邵宾纳顶梁柱捆绑销售),难怪东正保守派会抵制这部电影,太消费沙皇ip了昂。btw尼古拉二世带给俄罗斯贵族的第一部电影叫“帝国火车进站”真·迷影行为hhh…(讲真这个角色挺不适合拉老师的,边看边发出疑问,为啥要远赴毛国演个宫廷纯爱剧呢??

36分钟前
  • 雅俊Yajun
  • 还行

每个嫁到沙俄的公主都被演绎得如此自我奉献和全心全意的忠诚.......

39分钟前
  • ruyine
  • 还行

真滴是超级狗血玛丽苏大片,不过女主真的好好看啊维持我一直看完 ಥ_ಥ

41分钟前
  • Jettatore6
  • 还行

冲音乐和服装大概可以加一星😑

43分钟前
  • Mido
  • 较差

完全不知道在说啥,尽管画面不错

48分钟前
  • 劳动
  • 还行

记录一下,这个星星完全都是给女演员的脸和服化道

50分钟前
  • 繁花眷世
  • 推荐

华美的场景和胡说八道的剧情,特别是刚看了尼古拉斯二世和他皇后的爱情故事后。不过女主的确是人生赢家,荣华富贵的活到99

51分钟前
  • hellowoaidvd
  • 较差

很一般 没把故事讲好

56分钟前
  • 沉默的也有话说
  • 较差

“我希望你明白我们的关系仅止于此,你不可期望会长久,那样我可以保证你的舞台生涯会成功。”“本就该如此,此生你将不会将我遗忘,将会想方设法求得一见,并将因此而痛苦和嫉妒。你将永远不会爱上除了我以外的其他人。”然后她将他送的项链抛回给他。我只喜欢这段和这段的音乐。

57分钟前
  • 西风催人紧
  • 较差

乱七八糟的情节!但是画面很美很好看,女主颜值无敌,每一帧截图都像油画,宫廷奢靡豪华也是很养眼

59分钟前
  • 黑糖小栗
  • 较差

【BesTV】美艳、好胜、深谙男性心理又不受道德约束,16岁就开始利用男人上位,年轻时在一众男性权贵中游刃有余,最后虽没如愿当上皇后却依然收获另一颗无怨无悔的赤诚之心,得到一直耿耿于怀的“公主”头衔,甚至比沙皇夫妇更幸运地躲过政治灾难,长命百岁、颐享天年,以至于成为倍受后世影视剧青睐的传奇人物,不得不让人讶异世上竟然还有过如此受命运眷顾的存在。图片区有一张尼古拉二世和德国公主访问芭蕾舞团的照片,年轻的沙皇单纯斯文就像不谙世事的男学生,怎能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1小时前
  • greenleaf
  • 还行

场景华丽演员美丽,情节太一般,记得小时候看过这本小说是非常浪漫伤感的,结尾玛蒂尔达晚年去世,她要求用一张红布裹住自己的棺材,参加葬礼的人说道她一定不是保皇党,不然怎么会用红布,其实是女主和尼基的约定,他会乘一艘红帆船来接她。

1小时前
  • 古始渐中上更全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