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工整的生活影片。
尤其摄影,质量极高。
画面均衡,空间关系利用细致,日常场景中的线条美看得人很舒适。
在工整中随着剧情融入混乱的意向,把事儿化进点线面中,日常的琐碎有了程式。
演员的表演自然随之流动,让感受获取的密度有了不同维度的交锋。
这还是李亘导演的处女座。
赵一龙导演选角也非常贴合。
齐溪、谢承泽、宋宁峰、牛超、邱天恰如其分诠释错位地「细则cp」,讲究分寸中追求契合。
100分钟时长,把大部分人心里追求的关系,很难得的,讲得清清楚楚。
觉得这应该得益于,他们几个本身是老朋友,影片中也携带体现。
搭档间的情绪互相給得亲切,在日本的疏离中多了点老北京的自来熟。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又名「在生活中远离的我们,在生活中重逢的我们」「寻求和生活共处的我们」「生き返るにふさわしくない人々」「人生の中でしか出会えない人々」「人生の中での別れや再会です」整片活色生香,北京和东京融合的画面感有了,我很喜欢很喜欢。
这就是我想学的摄影呀,太灵了 「细则」如果,细则具像。
如果,我也可以被像素化,我的细则应该无法被镜头捕捉。
意外地具身认知似乎push我走向寻求一切「严密」契合的关系。
生活被空间结构充满,这结构自然流淌,缺乏剧情。
繁琐地,消耗我。
但生活泡在大海深处,海面上波涛汹涌,偶尔远眺又惊觉这剧情是太满,只能留意主线。
主线又是如此跳跃,地理空间内每一个文字都串联无数时空的起伏。
晦涩的剧情,无法再费力地用文字描补还原。
或许,这里开始,需要互給分寸了。
今天是大笨蛋,输出文字的程式好像也披挂了今天过量的水汽一般,把所有思绪沉重地压直板浮不起。
也许就是这样,这座城市才会需要我吧。
「契合的关系」「色彩」
契合的表达,不仅在于冷暖的搭配,还在于颜色过渡上制造了分区的充分延伸感。
「红」「白」「靛蓝」「黑」「熹微白」「红」「灰」「灰绿」「青绿」「青白」「灰白」「线条黑」而在日常关系的表达上,似乎只需要注意「黑」「白」二色,互相以什么形态渗入。
「线条黑」和「熹微白」也许是最能代表「管唯」和「小宋」意识的原生色。
管唯看似像顽石一样牢固的形体,生活却一直通过压抑她的空间,汲取她的能量。
她踩着自行车,路过了小区外的一片墓碑,躺进医院的病床上等待一个子宫的希望。
这就是她所有故事的侧写。
小宋忧郁的外表,模糊了观众感知他丧失共情的心,就像「熹微白」听起来如此妙,却不如进入到墙壁的白色亲切。
当小宋遇见管唯,是白色和黑色装进了箱子和窗框。
平行的空间关系中,互相渲染出不同的形态。
一侧浪漫一侧写实。
这是生活的真谛吧,诗意潜藏在发现的眼睛里。
而在李亘的处理下,黄色调,混乱和线条的分区,也让皮肤和环境融贴。
在这一幕里,最吸睛的不是明暗,是哪怕视线特意的从交锋中错过,两人的意识在空间中的交流,被李亘捕捉放大具像化表达了出来。
他就像桌上那瓶老干妈?
是老干妈吗?
很香。
美味。
他的思想也像那啤酒,晃一晃出来的泡沫都是精华。
傍晚的橘色,提早降临「李亘」片子拍的是那一年交换留学和打工的经历,里面的[李小李]对标着我自己。
最开始写剧本是按成长故事写的。
写了好几个月……我好像也不是为了完成所谓的初心或某种仪式感,就是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只有回到渊野边回到南国亭,才能笃定看到那些画面长什么样子,每个人物又该做些什么。
我是最熟悉那些空间的人,那里是我的主场。
——十字路口一部好电影的实现,要捕捉满足创作的更多时空连续。
故事的记录者长时间投入剧本创作,其实是行使自我意识投入地改造一个空间内的结构关系。
表面上似乎只形成一部电影,也许李亘再回到渊野边,会发现那里正在发生的故事,越来越多地靠近《如果有一天我会离开你》。
「契合的关系」先讨巧犯个懒?
努力也码不出表达自己心意的文字,我完全被物理空间镇住了需要养一养新空间,灵感的实现需要点时间带来的时机,可以的吧?
疯狂截图学习,也开始会找空间。
怎么说呢,看这部电影有种读自己日记的感觉。
倒不是说电影内容和我自己的经历相似,而是这种一路走一路思考,感受生活中细小微尘的记录方式,也是我惯用的。
可以想见导演是个心思多么细腻的人,几乎每一个镜头我都仿佛能听见,导演本人在经历这一刻时的碎碎念旁白。
因为交换留学来到日本,语言不通没有亲友,就连想找份兼职,都无从下手。
现在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和男主一样,总想往外走,多看多学,真的走到了外面,发现自己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
见面,认识,还没有机会了解呢,就到了要分别的时间。
笨拙地开启一份工作,手忙脚乱进入角色。
读再多的书考出上榜的高分,这也是人生难逃的必经之路。
社恐人群在职场上既害怕又渴望成为小透明,一点点小小的认同都足以激励自己做得更多更好,但是一点点小小的打击也都够自己反省纠结好久。
这一段俩人在后厨一起吃饭的镜头,旁边的鱼缸除了使画面更美之外,好像没什么其他作用,但我莫名很喜欢。
原生家庭是一个值得反复嚼的话题,导演本人试图共情,父亲生病期间想必也遭受了不少身心煎熬。
但这里不得不说,来源于不同阶层原生家庭的人是无法做到完全互相理解的,所以青木这个角色既饱满又显得刻意了些,又脆弱又坚强的人,其实中间的灰色部分占据更多,性格并不会如电影中那么分明。
当然,已经塑造得非常好了,演员本人也很加分。
邱邱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演员邱天本身的气质,实在太有电影感,导演给了她不少特写镜头,霓虹灯光下,一张乖巧又乖张的脸,独身在外的女孩,感受过很多来源于陌生人的善意吧,但这其中有没有爱呢?
还是自己不愿承认那不是爱呢?
后来得知,这段表演中,演员齐溪躺的病床床位,就是当年唯姐的原型生病住院时的床位,演员齐溪说到演绎这一段的感受,就是摒弃掉所有的技巧,纯用内心去感受角色当年的心情。
异地他乡,人到中年,生活感情皆不顺利,身体犹如发出警告,但至于是拉下深渊,还是赠与新生,躺在这张病床上的此时此刻是无从得知的。
回顾小半生,内心谈不上百感交集,大概只有用力过后余力不足的酸涩吧。
其实整部影片没有所谓的冲突与高潮,但是这一段我想应该是导演本人成长路上的一段高潮吧,从连话都不爱讲,戴着耳机自己手舞足蹈,不懂表达情感的这样一个人,到后来变成主动去街上叫卖,拉客,与身边这群人建立起难以磨灭的联系。
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有这么一段蜕变的高光时刻,很多人走着走着已经忘了,很羡慕导演能够拍出来,也可以让自己往后人生的迷茫时刻,都能拿出来重塑自己。
这里对少年派的解读是我自己加的,可能看到最后一幕,我已经将我自己代入男主的角色,回想自己从前奔向下一段人生的节点,继而总结出这样一段感悟。
自说自话去猜测了导演的心思,我想导演这样细腻的人,对于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一定会重视到翻遍网上的评论,如果有幸被导演本人看到这篇,希望我的解读并没有冒犯到你,如有说得不到位的地方,也请多包涵。
祝你一切顺利,从关注自身出发,去关注更多的人群,拍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期待佳作。
2007年,我在北京语言大学读大二,得到一个去东京交换留学的机会,为期一年。
我住在“渊野边”,听名字就知道挺偏僻。
除了上课以外我常常泡在一家中华料理店打工,它躲在车站附近的地下一层,老板是中国人,收留我的店长姐姐是中国人,一起干活儿的也大都是中国人。
它有一个挺传统的名字,南国亭。
那一年我几乎没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没去过富士山、没体验过茶道、没泡过温泉。
很多同学常常笑话我,你千里迢迢跑來留学,结果天天混在一个中华料理店?
2011年,我在北京电影学院读研究生二年级,剧作课有个题目,未来处女作你想拍什么?
要写出大纲、梗概、人物小传、分场等等。
当时我提交了[渊野边]。
王红卫老师的点评大致是“啰啰嗦嗦,看完还挺感动,值得去试试”。
那是他三年里唯一一次“夸”我,之前我拍了几个作业,他都说好像网络视频。
2016年,我跟着壮壮老师去张艾嘉张姐的剧组[相爱相亲]见世面。
张姐、老田、屏宾老师、文念中老师等等这些个“江湖神仙”每天从早到晚聚在一块儿、做着最纯粹的创作,我被深深震撼,头一次冒出[我也想闯入这个江湖]的念头。
我把[渊野边]讲给张姐,说了些矫情的担忧,自己是个无名之辈啦,拍自己的故事凭什么让观众掏腰包来看呀之类。
张姐听完大致说“天啊,小李,你不是还没到30岁吗?
怎么会想这么多?
创作就两个字,去做”。
30岁,真是想表达了。
2019年,九月倒数第二天,我和整个[渊野边]剧组挤在[南国亭]吃开机饭。
当年收留我的姐姐带着剧本里那些个人物原型忙乎着几十人的吃吃喝喝。
出品方华策影业的蒋总席间和我碰了一杯,“小李导演好好加油啊,你看这个店这些人等了你12年,你终于回来拍电影了”。
我正琢磨着[啊?
有12年吗?
],大伙儿起哄让摄影师姚宏易姚哥说两句,“我知道导演正担心马上要来的台风,导演,不要怕,渊野边晴天,我们就拍它大太阳,它下雨,我们就拍雨滴”。
2022年,[渊野边]定在三月十一号上映。
它有了个新名字叫[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是片子里用到的一句歌词,[我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脸上不会有泪滴]。
我常常琢磨后半句这几个字,[脸上不会有泪滴]不代表心里面不难过,应该是把负面情绪藏起来,不想被看到而已。
都说拍电影像是个梦,生活中怎么也学不会的事情,我想去这个梦里奢侈地感受一把。
刚搬到新的城市时,我和丈夫喜欢拿着拍立得在街巷里走走停停,偷偷记录下某个人物的瞬间。
有时候被那人吸引,甚至会常去蹲点,以期拍到一个精彩的“续集”。
在陌生的环境里,目光变得警觉而好奇,想象力被异质的氛围激活,在脑海中为那些擦身而过的人填充好一个又一个故事。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是导演旅日回来后的作品,细节繁多,若有海外生活经验,便能轻易从这部虚构的作品中触摸到真实的情绪质地。
你能感受到导演像整理拍立得相片那样,将自己曾看到的、经历过的碎片,耐心修补,稍作渲染,由点及面,最终连缀成一部完成度颇高的故事片。
它带有强烈的私人回忆色彩,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是旅日华人生活的一个侧影。
片中主角李小李是交换到日本的大学生,不是留学,不是工作,亦无结婚定居打算。
和片中其他华人相比,一年期限十分暧昧,既没有长到足以和这座城市产生骨血相连的记忆,也没有短到如一场轻飘飘的旅行。
因此他身为异乡人的落寞感是淡淡的,对东京这座城市的爱憎也是淡淡的,加之他身处东京偏远之所渊野边,因此他对东京的观察,自始至终都是一种由直觉引导的观察,微观而琐碎。
导演估计是日剧日影的忠实爱好者,色调、配乐和叙事都有明显的日剧风——细碎而平淡,微微丧气,却又最终走向温暖治愈,就连齐溪的短发造型,也和许多日剧女主角颇有几分相像。
我很喜欢那些看似没有来由的闲笔,比如鲤鱼旗被风吹得几乎打了结,男孩在蓝天下扛着单车过天桥,打扮成水兵月的女孩“调戏”羞涩的服务生……它们均匀地分布在电影里,赋予了电影一种真实又浪漫的触感。
故事的轴心在一家叫“南国亭”的中华料理店,出场人物很多。
除了主要角色李小李、邱邱、赵青木、管唯和张艾嘉扮演的老师,还有许许多多举重若轻的配角,比如大厨万师傅、宋哥以及餐馆里来来往往的食客。
然而人物并不杂乱,亦不赘余,即使寥寥几个镜头,也能感受到创作者为每一个角色都创作了一篇丰富的人物小传,他们有粗有细,也有留白。
我并不觉得导演主要目的是为了塑造渊野边的人物群像,他们更像是导演生命中的吉光片羽,是他私人记忆的拾取与串联。
电影中最富魅力的角色或许就是唯姐了,逞强的外衣下包裹着巨大的脆弱感。
她来日本多年,四处打工以维持生计。
她想拿到永居,却屡屡被拒,暗示男友宋哥想要结婚生子却得不到回应。
更没想到年纪轻轻子宫出了问题,医生说恐怕不是良性,她拼命想要抓住一丝丝生育的可能,只为“和一个真正的亲人永远生活在这里”。
男友反问:“难道我不是吗?
”她沉默着不说话,那片沉默里装满了海外华人无法派遣的孤独。
到底要不要拼了性命去孕育一个孩子?
没有孩子的一生是可以接受的吗?
南国亭里的两位常客展示了命运的另一种分支。
这是一对老夫妇,常常来店里用优惠券消费最便宜的拉面。
老婆婆会先尝一口豆芽,若豆芽太老,便会提醒牙齿不好的老爷爷将豆芽挑出。
他们没有孩子,因为老婆婆年轻时子宫长了肿瘤,为了治疗而丧失了生育能力。
他们相互搀扶着消失在东京的人群中,小心翼翼又亲密无间,似乎和其他老夫妻没什么两样。
赵青木身上背负的则是有关身份认同的沉重议题。
他是中国人与日本人结合生下的孩子,却生活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间。
他自尊心极强,坚持说日语,坚持让别人唤他的日文名字,拼了命想要在这个国家找到立足之地,唯独面对暗恋的女孩邱邱时,他才愿意暴露出来自中国西南部的乡音。
李小李就穿梭在这些人和事中,他的形象越来越淡。
他观望并试图介入那些人和事,产生了一些作用力,但最终还是如一缕风拂过水面,荡出一圈微波后又复归了原始的平静。
电影原本的名字叫《渊野边》,定档后改为《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乍看让人误以为是青春恋爱电影。
直到影片后半段,才感受到这看似松散的结构,实际上始终都有一个主题贯穿,那就是离别。
而影片呈现给我们的,恰是离别的各种形态。
老爷爷与老婆婆相濡以沫数十载,最后剩一人留在世上。
离别是阴阳两隔,是料理店赠送的杏仁豆腐从两碗变成了一碗。
先离开的那个人是幸运的,另一个要独自走过人生抛物线的最末端;对于邱邱来说,需要送别的是过去的自己。
她的人生已经驶上了一条无法掉头的道路,只能硬着头皮跑下去;张艾嘉扮演的大学老师,一家三口分别身处三个国度。
于她而言,离别是常态,是必须习惯的日常;而赵青木的离别充满了讽刺与悲剧色彩,比任何人都更努力想要留在日本的他,却被遣送回国。
他以自己最不愿承认的方式,离开了朋友和这座城市……圣诞夜南国亭的员工聚会,成为了全片的总结。
离别的惆怅,以及漂泊的海外华人的辛酸,都凝结在寥寥几句台词里。
“这里的人越来越少了。
”“你过两年要把家人接过来吗?
”“以前有这个打算,现在不敢想了。
”“他们不愿意来吗?
他们应该愿意来吧。
”一年交换期转瞬即逝,李小李也终于要告别渊野边了。
唯姐送他去机场的路上,像长辈般责怪道:“一年了一点长进都没有。
”李小李在这一年内当然是有变化的,但并非所有的青春电影都要去扣“成长”这个主题。
成长就意味着离别啊,意味着小鸟远走高飞。
在这样的语境下,“没长进”反而变成了一种期冀:我希望一切都维持现状,一成不变,这样我们就不用经历分别,不用经历那些伤感。
从服装判断,李小李离开日本的时间应该是冬天,但电影却以春天时他在理发店外与老爷爷的寒暄做结。
这种时间上的错位让人联想起雪莱的名句,给故事增添了一层浪漫的隐喻,弱化了现实的残酷色彩。
离别并不意味着结束,漂泊的孤独灵魂终能迎来暖春。
“春天要来了,一闻就知道。
”这的确是适合放映在春天的电影。
看这部电影的契机,还要回到上个星期。
重看路边野餐,在里面发现了一个电话号码,奇怪的是这是我第三次看这电影,为什么前两次没注意这串号码?
如果有看到,按照我的风格,是一定要加个微信试试的,打电话就算了,毕竟我也没有表可以修。
没想到微信居然真的存在,并且通过了,当然觉得很好玩,激动得马上给朋友讲了这件事。
看他朋友圈,应该是个执行导演,我现在都没还没搞清楚他叫什么名字,干脆备注成花和尚。
最近几天花和尚朋友圈都在宣传这部电影,上映了后自己跑去电影院看了。
买的周一下午场,选座的时候以为自己包场了。
摸摸索索赶到电影院,电影已经开始了几分钟,发现订的座位后面一排坐了一个男生,就我们两个人。
赶到座位坐下,正好在他的前面,一想到最近重庆的疫情,我想了想,往前坐了两排。
但是一坐下,就有点后悔,感觉自己这样会不会有点冒犯呢,明明已经坐下了啊。
但再坐回去,显然不合适。
百丽宫的座椅真的很不舒服,脖子很难受,电影后三分之一我都是在扭来扭去中度过。
最后电影结束,我们都“默契”地等到报幕完毕,灯光亮起才走,清洁阿姨老早就等在入口处。
想想其实还蛮奇妙的,和一个人陌生人看了场电影。
其实电影,还不错,鲤鱼旗,是日本在五月五日男孩节这天会悬挂在自家门前的一种装饰。
导演挺幸运的,遇到圈子里一些不错的老师,能把自己成长的故事拍出来,并且反响还可以。
成长,还是群像,确实是很纠结的问题,但我是觉得解决得还不错。
把小李当成主视角,去发现周围的人,都那么鲜活。
成长又不能闭门造车,透过群像,反而能更好地反射出自己。
凭自己是很难去证明自己的吧,我想。
“小赵”是中日混血儿身份认同困境的缩写,在片中他不止一次向他人要求称呼自己的日文名字“青木”,当李小李初入中华料理店打工时,小赵也特意操用日语以挑衅他,这是他试图融入日本主流社会的努力,然而另一方面,他痛恨家暴他的日本父亲,甚至不惜以入狱为代价偷取其存款打给自己的四川母亲。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国家”、“土地”与“母亲”是密不可分的,因而李亘导演这一安排也含蓄传达出小赵与中国难以割舍的情结。
“旁观者清”的异乡人视角——交换生李小李——结合导演的赴日留学经历考察,显然也有自身的投射,游牧主义的影像被装配于异国他乡,“家”的能指飘忽不定,但当店中人聚在一起时,他们似乎组成了一个超乎血缘关系的《小偷家族》式的家庭,在这家中餐店中,丢失的亲情又重新构建,内敛沉稳的影像风格切合日本的文化气质,李亘温柔的抚慰这些抱团取暖的异乡人,相比沉溺于自我风格的是枝裕和,《如》似乎比其更日系。
2022.8.24
导演的亲身经历是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情绪饱满带来的共情是编出来的故事无法拥有的,但是亲身经历最大的限制,也就是在不断地写实,主题立意却不那么重要,显得虚无缥缈。
我认同有人说的这是导演拍给自己的回忆录,真实的情绪,真实的救赎,无关国别,无关男女,无关年龄,就事论事,没有主观评价。
在我看来,男主在日本遇见的人和事并没有让自己释怀,最后的叫卖嘶吼更像是无端地发泄。
日本的社会大背景,自身家庭的压力沉重打击着一个孤独少年,南国亭发生的故事抚平了他的焦躁,他学会了解决问题,却依旧无法阻止问题的发生,影片并不温暖,也没办法温暖,在男主做出每一顿都要送那对老夫妻两碗杏仁豆腐这个决定时,就已经来不及了。
这就是题目里的离开吧,南国亭的人相聚再四散。
真实世界就这样,平淡,没有任何评价,你作为一个外人也没有资格评价。
群像,坦诚,情绪也许是这个片子最大的优势。
或许对于那些有过国外生活经验的人来讲,这个片子无疑是戳中他们的痛点,但对我来讲,理发店里的老夫妻,理惠的老年痴呆母亲,是我最希望能多了解点的故事,却戛然而止。
似乎每个故事都戛然而止,甚至是那些本该足够引人深思的话语也戛然而止。
我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导演自说自话,真实情况就发生这么多。
影院的灯重新亮起来的一刹那,我在思考我为什么来看这个电影,105分钟一点东西没有得到,甚至没有思考,来看八个人在日本如何孤独,如何相互取暖,最后又回到孤独。
我期待自己能从众多娱乐片中挖掘到一点深刻的视角,但好像最后还是在娱乐,一种变相的娱乐,观看,然后离开,正如同片名一样,我最后也从电影院起身离开。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已经是看完电影的第二天,我重新回顾这个片子,也许真实世界就是这样,思考啥呢,没什么值得思考的。
慢慢走,慢慢看,慢慢欣赏,慢慢让它逝去,最后也让自己慢慢离开。
如果电影只是想传达一种平静,那我觉得达到目的了,但如果想叫好又叫座的话,删减一点人物,细致挖掘一两个深刻的故事,或者拍成纪录片,会更好一些。
很期待这种有着细腻情感的特别导演能挖掘出令人深思的故事,我觉得足够有潜力。
创造关系很难,创作中可以将一个我分化处理。
可具身空间却不行。
浪漫听起来很美妙,但浪漫的容积非常小,追求长久地体会浪漫,本身是件浪漫主义的事。
为什么很多人追求性关系,因为通过身体的复杂时空交互,就能生产很多很多的关系。
生活,不同凡响,事无巨细,是连贯的不可拆分。
懂得在生活中创造关系的人,对生活的利用率也会很高。
触达各个时空的距离都近,不讨好生活的人才会生活。
历史中的数学家有哪个是生活家吗?
还是历史中的理论学家出现过生活家?
很多人的生活侧重孩子,也是讨巧。
因为孩子給了生活翻转的空间。
从更多视角介入生活,自然会遇见更多的美好也伴随更多的繁琐。
繁事或可化简,琐事呢?
sohi,如结构所表,除非愿意投入更多的心意,把i中一点放大百倍千倍,才能实现io的循环。
这循环还是s曲线,稍不留神就会看成直线,和心意的波动错失。
我有了很多很多解释的空间,可,sohji只比sohi多一个小小的弧度。
这就像高维改写自己过去命运的尝试。
这一弯月亮得起来吗?
李亘投入了多长时间,生活的每一分钟,又怎么凭空连续创造多出的这一段时间,作为投入的机会?
你问张导满足哪段感情,他可能会回答每一段都收获过满足。
这就是张导的意之结构。
你问那位66准点走人的另张,他可能怠于多投入。
这也是一段已知结构。
网络空间把很多关系改写,原本背靠背的距离,看似拉伸出万花筒的颜色。
会有追求色温而不是色泽的人吗?
或许只有z空间足够丰盛,才会体感温度不是必要而是精彩本身。
冷热温烈和洵乖顺一切形容词也都可置入温度的空间。
当把所有想象连接具身场景,体会回味,就有了又一个答案。
就像梳妆台前和鱼缸前的两人,也许带着明月的窗框可以修饰氛围。
但如果这窗是放着赵本山宋丹丹的电视机呢?
你会感受这个生活空间充满滑稽?
还是有了更多沉浸感?
老北京的弄堂里应是巷里,充满的就是这样熟悉的空间。
如何挖掘这些空间?
去吃?
去逛?
如果仅从楼下的小吃街呢?
捕获它们的连续,是不是也可以是一个思路。
比如常常拥有同样名字的它们,有些内里区域会收获一个稳固空间,留给店主人一家贪闲。
有时候这个区域会迎来生人进驻,任何稳定的空间都多少有点灵性,这生人定有些特殊。
这思路和老友记逆反而行,也不是不行。
任何意识长久地渗入任一空间,空间内都必然伴随改变,这就是这段时间想要教予我的核心价值。
也是我在将将要离开一个空间之际,才有的收获。
其实。
以前,这样的人很多的。
有些年份需要流动,有些年份需要停驻。
也许是又到了一个需要停晌的周期。
最后希望这一弯月到和01一样笨拙的我足够亮,多闪烁一下吧我真的好蠢的
导演自己留学日本的经历改编的剧本,他没有去具体深入讲一个故事,而仿佛是从中华料理店这个视角窥看里面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其实,人间百态,无外乎生老病死,英文名很好:下一个春天之前。
留学生生活题材电影值得鼓励,客观真实地反映当下中日两国民间的故事,而每一个人的故事点滴就汇集成了一个大故事,一个不讲大道理的人生故事。
片尾莉莉老师和发廊老板的对话刚好切题,春天就快来了。
电影《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讲述了一群旅日华人平淡又不易的生活故事,刻画了一群勤劳、坚韧、在异乡陷入困境后历经迷茫挣扎又勇敢寻找出路的人物群像,场景简单、真实、接地气,在压抑的氛围之中透出朴实的温暖,展现平凡生活的残酷真相和普通大众的顽强生命力。
交换生李小李去日本东京附近一个叫渊野边的小地方留学一年,在老同学的帮助下到一家中华料理店打工,故事就随着李小李的视角徐徐展开。
初来乍到的李小李,拉开了渊野边的生活帷幕,体验了漂泊异乡的生活不易,也目睹了身边人的种种艰辛。
因为一年的时间限定,李小李在渊野边的生活成为注定要离开的短暂相聚,如同蜻蜓点水般留下涟漪又恢复平静,他跟随大家一起经历的生老病死、爱恨情愁,却成为一段踌躇岁月的珍贵留影,沉淀在记忆中挥散不去。
压抑憋屈的生活现状要问旅日华人在渊野边的生活怎么样?
答案是憋屈。
料理店店长管唯、小师傅宋哥、大学教师都曾在不同的时刻喊出“憋屈”这个词儿。
其他人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来,但他们的生存状态已经说明了一切,甚至包括在料理店打工的日本中年女性和来店里吃饭的日本老年夫妇也同样如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都在憋屈的生活中痛苦挣扎、艰难度日。
生活的鸡零狗碎围堵着每一个人。
管唯这位坚韧、干练的店长,能经营得了整个料理店,却只能跟男友蜗居在铁路边简陋逼仄的小屋子里,还要为申请不下来的永驻和未来生活发愁。
来留学的李小李看似潇洒,实则要为家中的父母和自己的生活担心。
老同学邱邱有着美好的绘画梦,却不得不先为生存打工奔波。
万师傅和宋哥总是沉默地做事,把对未来的迷茫留在心里。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对不同人的难处是不应该直接拿来作比较的,但赵青木身上强烈的矛盾冲突确实更让人动容。
这个中日混血儿的名字就昭示了他在夹缝中生存的艰难困境,赵是中国姓,青木是日本名。
母亲排斥他,酒鬼父亲暴力对待他。
他好似两边都沾,却两边都靠不上,孤独、无助。
他第一次跟李小李讲话坚持用日文而不是中文。
大家都习惯性的叫他小赵,他仍然每次都倔强地纠正应该叫青木。
他想要成为日本人、渴望融入当地社会,周围的每个人却不断喊着小赵提醒他“你不是日本人”。
远离了熟悉的故土却不被新的社群完全接纳,仿佛飘在半空的飞虫找不到地方落脚。
但他始终倔强地努力生活着,辛苦地打着三份工,奔波在便利店、料理店、ktv之间,甚至在深夜别人早已下班时,他还留在ktv继续做着繁重的清扫工作,老板要多排他的班他也毫不推辞。
他如此任劳任怨,只为能给自己创造机会跳出困境再反手漂亮地给生活一拳。
然而,个人的力量在困境的重压之下往往脆弱不堪。
生活上稍添一丝波动就能如最后一根稻草般把人逼到爆发的边缘,就像大学教师在上班路上躲在伞下低声啜泣那样,害怕“什么都没有了”,她害怕的是被困境压垮,而不只是电脑中丢失的文件资料。
用细节讲故事,隐忍而克制《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要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内刻画这样一群人物群像,所以不会有大把的时间去完整全面地演绎所有生活过程,对每个角色、每个场景的表现时间都很有限,因而采取切片式的方式,把每个角色的不同生活场景切成零碎的代表样本,由观众来补全片段背后的全景。
电影用细节来讲故事,整体风格隐忍而克制,镜头舒缓,不刻意煽情、不刻意制造泪点,收敛着表达。
角色们的生活没有大风大浪,没有过于激烈的言语和肢体冲突,在平静的外表下让复杂的情感暗流涌动。
角色们的语言和行为一直隐忍克制。
尽管生活处处不易,但他们没有整日把牢骚挂在嘴边,他们吃下这些苦,留待自己去慢慢消化。
明明拼命打工维持生活却假装轻松向妈妈报平安的李小李和赵青木,要出门打多份工回家又要照顾一家老小生活起居的日本中年女性,在小餐馆谈笑风生推销酒水回到住处却沉默无助的邱邱,躺在病床上微弱地用手对人比着YEAH最终却止不住眼角泪流的管唯,点了最简单的食物却认真吃出仪式感的日本老夫妇。
正是这些懂事、独立、顽强、坚忍,揪住观众的心。
同时,他们之间仍流动着朴实细微的温情,角色之间的互动都在细微处,在上下班的路上、干活的间隙、交接班的过度中,简单的交谈和默默的照顾,朴素的关心,同病相怜的相互理解。
他们愿意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善待同样不容易的他人,比如赵青木与中年女性之间在互相揭短的毒舌之下掩盖着的互相关心。
这些琐碎小事可能算不上惊艳,但也给困境中的彼此一丝慰藉和力量。
“那你不试试往前走一步,怎么知道呢?
”管唯和男友宋哥之间爆发的克制的争吵,算是整部电影里最激烈的一个场景了。
后来宋哥对李小李抱怨,每年过年都是店里同样的几个人去唱着同样的歌,没意思。
其实他气愤的不是新年庆祝的毫无新意,而是生活状态的止步不前。
万师傅家人在国内。
他原来在国内怕吵,现在来这里怕静。
其实是因为太安静了缺少家人围绕的烟火生活的热闹劲儿,怕自己的孤单无处可藏。
跟万师傅聊起未来打算的时候,管唯说了这么一句,“那你不试试往前走一步,怎么知道呢?
”是呀,谁都不想困在原地止步不前,要试试往前走一步才能带来改变,一步一步往前走才能最终找到出路。
再难都要一直向前走,这就是管唯。
管唯是电影里的灵魂人物,坚韧、倔强、有担当、有主见。
宋哥担心她的身体怀孕会有风险,她直接道:“我没那么弱”。
她就是这样顽强。
即使住在简陋的居所,也在阳台种植些花草点缀生活、培育生机。
她努力追求着更好的生活,努力解决着阻止她向前的任何障碍。
大概那位日本老太太早已看出了她骨子里的倔强,笑着对她说:“我怎么觉得你会赢呢?
你一定会赢的”。
这不是不知疾苦的盲目乐观,而是经历风雨之后的淡定从容。
每个人都害怕独自面对困境时的孤立无援,但每个人又都毅然决然地迎难而战。
老太太教会管唯透过窗户把远处的建筑遥望成心目中的东京塔。
其实,眼睛看到的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倔强地不放弃内心的追求和希望,即便身在偏僻的渊野边,也始终追求着内心的东京塔。
曾经害羞的李小李终于敢走到街上大大方方地招揽顾客,那一刻他终于一脸坦然、自信。
曾经坚持晴天打伞、自己剪发、仿佛刻意跟外界隔离的大学教师,终于走出自己的世界,丢开不必要的伞,去店里好好理个发,愉快地感受外界,那时候她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其实,当决定“往前走一步”的时候,生活就已经开始变好了。
2022.03.07雾凇
太难得了 新导演愿意只拍人与人之间的交错和离别,不言其他,而一切又尽在不言中。我们都是鱼,游搁在陌生而狭小的水域,呼一处的氧气,食相同的微粒,尾鳍却划的是各自的圈,拨开异类的水痕。我们到底不是一类人
锦鲤游在神奈川,游弋出了风轻云淡的群像。“你好像也没什么变化啊”,是啊,短短一年的交换生,不用指望什么可见点成长。真正的成长,是12年后将记忆变成了还不错的电影,终于不是“无言点结局”。
疫情當下,不能對才華有要求,只要滿足一些共同生活想像,理解純潔也是美的一種。
鱼的意象很特别。
嚼不动的豆芽只能自己挑去,夜半单车替他表白,把窗外电线杆当作东京铁塔,三人三地无家可回;糟糕透顶的剧作和台词下,却藏着飘零打工人的各种真切生活体验,如剧中张艾嘉所言:“有点滑稽,有点弱智”;看片时不禁脑补,如果让今泉力哉来捣鼓这类日式都市男女暧昧情感剧,肯定会好看得多?PS:感觉有些镜头把邱天拍成了能年玲奈的样子,有点厉害
散文式日式电影。淡淡的孤独,平静的温暖。老夫妻那条线让人一瞬间就可以掉眼泪。另外我很喜欢张艾嘉那条线。看完之后我反而觉得《渊野边》这个名字会更好。
生活流样板戏
电影结尾"你怎么待了一年没什么长进啊?"我想说的是,你讲一小时了怎么没什么重点啊?
诚恳又带有一丝慰藉,气质很让人舒服。
奥斯卡电影大世界印象里日本华人题材很少。流水账。
看这个电影的感觉,就像星期一大清早在学校操场晨会上,没睡醒的我穿着洗得袖口和裤管口都有点松掉的肥大学校运动服杵在台下,听一个家里给学校捐了2个多媒体教室的学生会干部,激情澎湃地朗读他写的关于自己在乌干达勤工俭学两星期经历的小作文。
最喜欢的一场戏,张艾嘉老师摆着那个被她吐槽过“有点滑稽,像个白痴”的摇手臂动作,穿着运动衣从河畔走过,最终镜头停留在了岸边的芦花上,逆光中芦花镶了一层好看的金边儿。还有张艾嘉的橙色小伞真是太可爱了!
去年北影节前,我和天坛奖的选片人去华策提前看到了这部《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看完后大家都很喜欢。影片初看下来平淡、安静、缺乏爆款应该有的跌宕,但影片气质的细腻、哀伤又让人很是心动,小津说“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李亘这部处女作就是一部有余味、耐咀嚼的作品。它设置了林林总总的人物,但故事的完整拼图留给了观众自我缝合。如果起一个日式的名字,真得可以叫它《杏仁豆腐之味》,初尝没有味道,浇上甜水,便立马成为镇店美味。这又何尝不是电影的真实写照呢?我们观众自己埋藏心头里的那些回忆瞬间,就是这部日常抒情之作最好的佐料。值得推荐。
这名字取的有点烂交换生一年的流水账
坦诚&真诚
笨拙而敏感地活着,说过的“回国再聚”实际上怎么可能发生?这是天真的梦,可贵的是并不滥情。作品很温柔,片尾花絮也很好看,特别是笨蛋一样的男主按张姐在片里说的那样假装打电话,结果还是被机车党打劫的一段。以青年演员为主的群像展开,后辈做到了自然地表现自己的青春,或烂漫或莽撞,实际点睛的还是前辈演员,无论是动作还是眼神都很有韵味。情节是碎片化的,没有很连贯,可以想象这就是李亘回想亲身经历时的节奏。现在我也有了身在异国他乡的家属,所以我相信这种节奏,这种情结,男主所有的懵懂,迟钝和猝不及防的勇气。张姐说的,我们一家人三个人三个地方,回家要回哪呢,但毕竟家是个念想,挺好的,一下戳到了我,我的家人也是这样,已经十年有余了。牛超不错,哈哈,证实了我的眼光。李亘与他的这部处女作,算是星二代里难得的软着陆。
MoMA的BC观影团活动中,欣赏了这部很不一样的一部作品。观影期间脑海中闪过的一些词语,映后时主持与导演也都提到了。看似浅尝辄止地表现了每个人物,并未深入,但从人物上剥离出来的处事与孤独却熟悉可感,仿佛我们都认识。所以情绪上避免矫情自媚的克制、情节上出于商业考量大刀阔斧的删减,却并不影响某些节点毋需刻意煽情就很动人。如果有机会以3小时片长现身,整部片子也许会更淡又更浓,每个人物的勾连也更强。那种如抽丝般的离别带给我们内心若有所失的怅然也会更绵绵不绝。可惜上映适逢新冠再度肆虐,不知这部作品最终能面见多少观众。
有点不太知道看了个啥。
这是一部不及格的电影。人物塑造一塌糊涂,情节破碎,台词生硬,音乐不知道是我那个影厅的问题还是本来如此,非常不舒服。户外的镜头调色太过,看着刺眼。看完只觉得无病呻吟,矫情得很。什么都没讲,全员伤痛文学,一度想要中途离场。如果这类型这风格的电影都拍成这样,这钱也太好赚了。
嗯…离开 是杏仁豆腐味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