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茉莉

Blue Jasmine,蓝色茱莉(台),情迷蓝茉莉(港),蓝茉莉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莎莉·霍金斯,亚历克·鲍德温,安德鲁·戴斯·克雷,鲍比·坎纳瓦尔,路易·C·K,彼得·萨斯加德,阿尔登·埃伦瑞奇,迈克尔·斯图巴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蓝色茉莉》剧照

蓝色茉莉 剧照 NO.1蓝色茉莉 剧照 NO.2蓝色茉莉 剧照 NO.3蓝色茉莉 剧照 NO.4蓝色茉莉 剧照 NO.5蓝色茉莉 剧照 NO.6蓝色茉莉 剧照 NO.13蓝色茉莉 剧照 NO.14蓝色茉莉 剧照 NO.15蓝色茉莉 剧照 NO.16蓝色茉莉 剧照 NO.17蓝色茉莉 剧照 NO.18蓝色茉莉 剧照 NO.19蓝色茉莉 剧照 NO.20

《蓝色茉莉》剧情介绍

蓝色茉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Jasmine(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饰)的丈夫Hal因为商业诈骗罪被捕入狱并在狱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贫如洗的她只能离开纽约来到旧金山投靠她的妹妹Ginger(莎莉·霍金斯 Sally Hawkins 饰)。从挥金如土的生活瞬间回到普通人的世界,Jasmine精神崩溃了,她经常自言自语,并沉浸在对往日的回忆中,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她不喜欢Ginger的前夫Aguie,更不喜欢Ginger现在的男朋友Chill。Jasmine在一个牙医诊所找到了份工作,同时回到学校上课,但她的生活仍旧一团糟。直到在一个派对上,她邂逅了一个公务员,他风趣英俊又有钱,很快就赢得了Jasmine的心。Jasmine的生活似乎回到了正轨,就在他们准备购买结婚戒指的时候,Ginger前夫Augie的出现又让她的世界昏天暗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致命切割三个月波哥大有希望的男人音乐教师变身天蓬归来洛奇6:永远的拳王留级之王3哥斯拉-1.0理发师陶德:血宴共戮百战天龙第四季人类清除计划第一季剧场前金门新娘恶霸警察残暴罪证子弹3白雪公主和三只小猪爱乐风雨情孩奴双生灵地牢围攻3无懈可击女神捕之绝境中间女孩我的野蛮同学琉璃之舞生命的颜色小茜当家

《蓝色茉莉》长篇影评

 1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十几年前第一次看亦舒的小说《我的前半生》,讲的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嫁给一个医生十几年之后被离婚,然后进入职场,挣扎着学会站立的故事。

小说的男女主角叫“涓生”和“子君”,化用了鲁迅最有名的那篇爱情小说《伤逝》里主人公的名字——亦舒大概乐于猜想在现代的香港,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会是什么样子。

这个小说最后的结局是,子君幸运地遇到了一个白衣骑士,完成了华丽转身。

《蓝色茉莉》乍一看像是伍迪•艾伦版的《我的前半生》。

美丽富有的女主角遭遇婚变和破产,接受职业培训,学着当个小职员,被各种不靠谱男人调戏,遇到高富帅,眼看着就要有幸福生活……然而不是的,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在流行小说的世界里,亦舒是犀利而又残酷的,但是在伍迪•艾伦面前,她简直是梦幻一般的温柔——伍迪•艾伦的讽刺才是不动声色不留情面的,就像他让凯特•布兰切特花掉妆湿着头发在风中颤抖一样,他精确地描绘了一个跻身上流社会的女人从巅峰跌落的全貌。

作为全片的绝对主角,茉莉的主要性格当然首先是一个从普通家庭(被领养的孩子,甚至可以说出身不那么幸运)跻身上流社会的女人的虚荣和势利。

从片中的信息来看,她是读书时遇到高富帅的老公,然后退学嫁人从此开始人生的新篇章,也开始她一发不可收拾的高傲与冷漠。

她与金洁尔是被领养的姐妹,但是作为一个姐姐,即使不是胞姐,她对妹妹表现出的亲情也实在是有限。

在茉莉破产前,看到金洁尔夫妻造访纽约,她表现出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伍迪用一个小桥段让两个姐妹形成鲜明的对比。

茉莉一再表情尴尬地推拒妹妹夫妻的饭局邀约,妹妹却单纯地说“下周是你的生日,无论如何得让我们请你吃一顿饭。

”而茉莉不得不虚伪地提出了几个餐厅之后,才满面愁容地偷偷向丈夫发牢骚:“天哪,我们不得不请他们参加我的生日派对了!

”在妹妹夫妻委托哈尔投资之后,茉莉似乎表现出了一丝亲情,在浴室里娇柔地问哈尔:“你会帮他们赚钱的是吗?

”但是下一秒钟她已经开始担心瑜伽、普拉提、筹款午宴……在茉莉的心里,这些都比这对工薪阶层夫妻来得更重要。

破产之后,坐在露天餐厅吃着廉价的蛤蜊,茉莉居然还能不忘提一提“哦,这里多么有欧洲风情,曾经我们去过地中海”;一边面对着跟牙医和护士走得很近只知道伏特加的大老粗,一边她仍然要喝加柠檬的马提尼。

(这画面本身就是绝佳的讽刺!

)蓝领(工薪阶层),牙医(中产阶级),她都提不起兴趣,一个会谈时尚圈和欧洲旅行的驻外公使才能入她的法眼。

能够在交谈时用那种不经意的亲昵提到纽约、派克大街,她就顾盼生辉,旧日生活的光辉又回到了她那几近崩溃的身上。

这个早早把自己的名字从俗气的“珍妮特”改成洋气的“茉莉”的女人,她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雅迷人的女子,不是为了平常的主妇生活,而是为上流社会度身定制的。

她并不是天生的贵妇。

虽然她向别人炫耀的版本是,为了结婚从学校退学,反正在学校里也是混日子。

但是后来她也说,她在学校里还是个优等生。

这样矛盾的表述并不是剧本无心的混乱,相反正是伍迪•艾伦的刻画入微:茉莉在撒谎。

原因很简单,她想伪装成为一个出身优越、糊里糊涂地在学校混日子然后不经意就嫁了个高富帅的女子,尽管事实上她出身贫微,需要看顾孩子来赚零花钱,在大学里必须努力学习以博取未来。

她与哈尔的婚姻彻底改变了她,或者更确切地说,上流社会改变了她,悲剧的是,然后抛弃了她。

不同于选材类似的美剧《破产女孩》,片中对跌落前后周围人的逢迎与冷眼并无关注,伍迪自始至终都把目光对准了茉莉,因为真正毁灭她生活的是茉莉自己对上流社会的执迷。

她可以离开金融犯罪的老公,但是她装作不知不闻不问,享受着因此带来的奢侈生活;她可以告诉德维尔真相,但是她不,她编造谎言为了获得大使夫人的身份。

她是这样留恋环球旅游装饰豪宅的生活,情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来维持这个幻象,情愿在沙滩上建一个城堡也要试着接近它。

她的执迷传染到金洁尔,一直简单率性地认为“性感、牢靠”就是上佳人选的金洁尔居然也跟一个音响师上床,然后喷着过浓的法国香水问姐姐“他是不是更上乘一些”。

虚荣和欲望犹如跗骨之蛆,啃噬了茉莉的一生,又像藤蔓植物一样长到了妹妹的阳台上,结果却是姐妹俩都重重地摔在了现实这个混凝土路面上。

伍迪在这里没有任何慈悲心,然而也正是这种“无情”造就了这部电影优秀的讽刺品质。

说到这就不能不提一条引线,虽然是个小问号,但是贯穿了整部片子——茉莉对她老公哈尔的骗局是否知情?

在茉莉搬去金洁尔处合住之初,妹妹就替她说话:“哦,她根本不懂金融。

”奥吉则说:“她和哈尔结婚那么多年,一起大搞地产诈骗、金融诈骗,她什么都知道!

只是当看到那些钻石和貂皮大衣的时候,她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这里立刻接进一段回忆,哈尔在搞一些地产公司文件的小动作,茉莉则在朋友们中一脸天真地说:“哦,我从来不关注哈尔的生意,我从来只是签个名。

”这一段是对金洁尔夫妻对话的呼应。

在后来回答继子的质问时,她又说:“你觉得我要是知情,我还会让他用我的名义去注册公司、开银行账户吗?

”这一切似乎都将她的嫌疑洗得一干二净,然而伍迪•艾伦在最后打开了纸团,被背叛的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向FBI告发她的丈夫。

原来,she did know it。

剧本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这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互相呼应,制造假象,直至猛然反转。

我们以为哈尔是个骗子,原来茉莉是个伪装得更好的骗子。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人人都在互相欺骗:艾尔欺骗了金洁尔,金洁尔欺骗了奇力,哈尔欺骗了茉莉,茉莉欺骗了德维尔……没有无辜的人,没有纯洁的人,在虚荣、失败和欺骗里,所有人都显得卑微得可笑。

一反之前《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这样的城市情书和《人人都说我爱你》式的爱情喜剧,伍迪陡然回到了类似于《赛末点》的深刻讽刺路线,就连他经典的话唠都让位于冷静的观察。

虽然片子一开头茉莉就滔滔不绝地讲了十分钟,有伍迪•艾伦招牌式的神经质,却不再是他那种知识分子范儿的谈艺术侃历史博典故,而是神经崩溃式的喃喃自语。

从整部片来看,回忆与现实交织,但是剪辑的层次井然;台词繁密,匆匆登场的人物颇多,但是伏笔绝不落空,于细微处处处呼应;全片布满零星散落的线索,几无赘笔,笔力之老辣令人赞叹。

这部电影看似平淡无奇,但是伍迪•艾伦用一个精微缜密的剧本显示了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深厚功底,可以算是近年来他最好的一部作品。

 2 ) 永远不要撒大谎,尤其是你愿意与之相爱的。

1,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愿意帮你的很有可能是你瞧不上眼的人。

2,你有了爱人是没错,但是爱人会爱上别的人,亲人却不会背离你。

3,别守着你那点辉煌的过去一直不肯放下了,过去就是过去,为什么不肯活在当下呢。

4,绝大多数时候,之所以造成我们不幸福的根源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5,你有你的活法儿,你不能让每个人都像是你一样,要尊重别人的梦想和活法儿。

6,永远不要撒大谎,尤其是你愿意与之相爱的。

7,没事儿要多跟闺蜜们聊聊天,当然,前提是,你能分得清谁是闺蜜,谁是婊子。

 3 ) 无法自立的女人

英文的“blue”有“蓝色”之意,也有“沮丧”含义,而在伍迪•艾伦的新片《蓝色茉莉》中,看完主人公整部电影的情绪,这“蓝色”倒是更有“沮丧”的情绪。

伍迪•艾伦的电影通常充满了黑色幽默的调调,每部影片不同的是在“黑色”与“幽默”的调料中平衡添加,而在2013的大餐中,老头子显然多加了些黑色的调料,通过布兰切特让人看着新鲜的落魄而神经质的表演,他给予了人们生活中的种种虚伪与谎言以辛辣的讽刺。

伍迪•艾伦的电影叙事关键的无非是线索和台词,而本片的线索上,他玩起了时间上的双线叙事,围绕着主人公茉莉富贵的昔日与落魄的今日生活,交叉表现,给予了强烈的对比,又体现着人们性格和命运绕不过去的宿命。

布兰切特扮演的茉莉的性格特点在影片开始不久就快速体现,让观众可以很快为这个角色建立一个素描,她的出身显然不算体面和富裕,特殊的成长经历让她性格中有一些自卑和敏感,而这样的性格下一旦抓住一次“翻身”的机会,就会让她更加爱慕虚荣。

她有了这样的机会,与“富商”结婚,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极力学习和体现自己的品位,而昔日的生活经历,还有那些人和事,她总是试图挣脱,这在她与妹妹的交往中得以充分体现。

影片一上来就是她落魄的开始,接着交织她富贵而又有些让观者讨厌的过去,从而一种“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感觉自然的在影片中表现出来。

茉莉是一个无法自立的女人,这种“自立”不光是一种经济独立能力,更是一种情感的自立,思考的自立,成熟的自立。

所以,落魄的茉莉总是给人一种有些幼稚的感觉,她总是舍不得放下昔日生活的那种“自尊”,很不情愿的给牙医当助理,又艰难的学习着计算机设计课程,而种种细节中,充分体现着她对今日生活的不甘和周遭人的不爽,在这些细节的呈现上,布兰切特献上了非常出彩的表演。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些对某个女人的议论,她如何如何“贱”,但是又如何如何总有男人围绕,一种交织嫉妒和不解的感情总是投射在这样的女人身上。

当茉莉艰难的开始适应现实生活时,她却自然的对周围男人依然散发魅力,牙医欲对她动手动脚,妹妹男友的朋友对她颇为倾心,甚至又有一位事业有成的体面男子似乎能让她回到那昔日体面的生活。

然而,老头子在这片中显然讽刺的兴趣大于给一个幽默的大团圆的兴趣,茉莉的本质没有改变,她依然无法“自立”的生活,她甚至在落魄后都要虚构一个可以对话依靠的对象来让自己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她情感上永远希望依赖一个男人带给她一切,而为了拥有这一切,为了维系这一切,她甚至可以欺骗自己。

前夫事业的猫腻,她不可能没有察觉,但是她怕,她自欺欺人;前夫的风流她潜意识显然也有感觉,但是她怕,她逃避,她对戳破真相的妹妹忿然指责;当新的依靠就在眼前时,她怕失去,她撒谎,她掩饰真相,最终还是又栽了跟头,伍迪•艾伦在这部电影中表现了一种很强的宿命感,你无处可逃,你无所依靠,你就是一个笑话,这一次,老头子确实下手较狠。

而伍迪•艾伦这一次的“狠”还不光体现在让女主多惨上,更在通过昔日与今日两条线,他让两个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有趣的对比。

茉莉和妹妹的命运不同,走向两个阶层,伍迪•艾伦倒是没有刻意的体现上流社会多虚伪,平民阶层多善良洒脱,相反,他的镜头下,倒是这方面的表现更充满了喜感。

妹妹的生活是直白的,简单的,又有些混乱和没有方向感的,她常常在姐姐的游说下无所适从,在她眼中,茉莉是见多识广的,生活方式是高尚的。

对一个女人来说,或许上流社会有种种虚伪,容易让人丧失自立能力的,但是平民阶层的男人也可能经济有限,酗酒暴躁,言语粗俗,这对姐妹的生活中都遇到了种种奇葩的人和经历,但是妹妹显然更容易满足和调整自己,她始终处于一个自己习惯的位置。

而茉莉,她的生活轨迹跌落,眼看要升起,又再度跌落,而其中原因又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的冲动,整部影片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揭示些茉莉的“自作孽”事迹,让你刚刚感觉她也挺可怜,又马上感觉她又是多么的“活该”,这个节奏上,伍迪•艾伦把握的很有意思,观众对角色感情的投射被他很娴熟的调度。

伍迪•艾伦的电影中,演员们的表演总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似乎很自如的体现着自己的演技。

莎莉•霍金斯演片中这种脑子少根弦的角色已经很自如了,毕竟她常演类似角色,举手投足都一副“土相”。

而布兰切特奥斯卡级的表演,给我的更深的感觉已非出色,而是特别,女王落魄讨人恨的模样看着实在让人耳目一新。

伍迪•艾伦的电影就是这样,每一部都有让你预期到的节奏和感觉,但是每一部他又进行一些微妙的改变,所以我一直称之伍迪•艾伦的几乎每年一部的电影轨迹叫作“电影连续剧”,下一集的故事,你可以预料它的味道,却无法预料它被演绎的方式。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cca7d9d7fe9369fecb0c39d9

 4 ) 放不下的自己

年少时总会有这样的梦想,长大之后要去见见世面,过更好的生活;当生活渐渐“物质化”了之后,年少时的梦想被各式各样的时尚包装着,在觥筹交错之间,仿佛觉得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直到这种幻觉,最终被生活所打败。

直到这种幻觉,最终只是一个泡影。

Jasmine并非一直沉浸在幻觉中,只是现实的无奈,让她更为挣扎和难过,以至于无法直视。

她试着去做点什么,去学点什么,但是这些并不是她所擅长的,这些看似有意义的事情并没有让她从一种失落的情绪中得到缓解。

最终当她再次施展自己的交际手段,试图回归过去的生活状态时,却被意外所打败,刹那间一切的幻像再度化为乌有。

Jasmine所经历的,我们通常称其为“落差”。

巨变越是剧烈,落差就越加明显,大多数的人在挣扎过一段时间之后会渐渐适应新的生活,而总会有这一些人,是永远无法完全适应下来的。

因为或这或那的原因,他们放不下自己,无法接受自己必须承受的转变,在不同的环境面前试图延续自己从前的状态,从而与身边的人显得格格不入。

环境的转变和自我的转型总是一对互相缠绕的共生体,对于自我的定义从来都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当一个人身处于某种状态太久的时候,突然的环境变化总是有些措手不及,尤其是当梦想幻灭、必须面对现实的时候,内心的争斗通常会伴随着失落与傍偟的情绪,以及心中略带不甘心的怨气,然后随着各式各样的打击渐渐消散。

这部影片最难把握的是情绪,而凯特女皇把细致入微的情绪刻画的入木三分。

 5 ) 影评|你真的知道“白富美”这个概念吗?

“白富美”这个词真的听太多了,有时候我会在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去自我质疑一下,我是不是真的明白,有没有误解,是不是存在误判。

“白富美”就真的是“肤白、富有、美丽”这么简单?

当然,我身边也有白富美,我也一直隐隐觉得白富美和公主病之间,是有很微妙或者很明显的差别的,但就是没能很直观地抓住那个点,找到那条鸿沟。

看完《Blue Jasmine》,我第一个想起的故事是豌豆公主,荒谬得不像话的故事里,真正的公主是能够隔着几层床褥察觉到那颗豌豆的存在。

也许你觉得这是没事找事,是作,是矫情,谁能够察觉到这么厚的床褥底下有什么特别的设置?

但是对于真正的公主而言,那不是“特别”而是“异样”。

打个比方,就好像你平常吃的某一款菜式,从不会放某种味道显著但量少的调料去烹调的,但有天你吃到了让你觉得“不对劲”味道,然后你会问这里面放了什么?

味觉不灵敏的人,自然会觉得“差不多”,而豌豆公主告诉我们的就是“差不多”其实“差很多”。

但就我们生活而言,味觉是一种很细微的感受,甜点、菜肴、酒品等各种能食用的东西都会因为培植的土壤、气候、水分、栽培的模式、烹调的手法、温度、时间等各种变量而变化,会产生质量不一的各种食品,再者才是价格不一的各种情形。

而上述情况,对于味觉不灵敏的人,显著的区别就是难吃和好吃,便宜和贵;对于味觉灵敏的人而言,才能从好吃中判别一般好吃、比较好吃、和特别好吃,以及这是怎么个好吃法和好在哪里。

例子点到为止。

《Blue Jasmine》在我看来,说的是一个白富美(公主和白富美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变得落魄并不得已地浮沉在屌丝和直男世界里的故事(且不评判这是悲剧还是喜剧),Woody Allen的《Magic in the Moonlight》让我差点在飞机上发脾气,也是因为那部差点烂到让我发脾气的电影,让我拖了很长时间才真的把《Blue Jasmine》收了也给看了。

很多弹幕是冲着Woody Allen或者Cate Blanchett去的,但我其实是最近终于看了《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被“女王”的颜值所迷倒,而最后下定决心看片的原因,大抵还是因为这是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所在的片子。

人物设置方面,名字改得就很有意思——Jasmine(茉莉)、Ginger(生姜)、Chili(辣椒),而故事的主要人物,也是这三味“Ingredients”,故事的气氛和味道,也可以从这三味“食材”理解一二。

故事里我自认为的最好看的部分,从Chili介绍俄罗斯矮子给Jasmine认识,到被Jasmine吸引的牙科医生带着自以为是两情相悦的心强吻Jasmine为止。

实际上,我不太能分辨“屌丝”和“直男癌”,也不想过分强调“圈子不同”和“阶层不同”的问题,毕竟我说的是如何辨别“白富美”,我还是争取不跑题吧。

看完电影第二天,我仔细地分析了我身边认识的、我自认为是比较接近“白富美”这个概念的女性,继而发现了“白富美”之间有着各种惊人的相似性,例如: 1. 对金钱没有过分明确的概念: 这种情况在她们追求所用物品的质量和对待身边朋友的慷慨时尤为突出。

很多人会用东西价格是多少钱来衡量一件物品的价值,而她们则会从价值本身(设计、用料、品质、效果等等)来确认价格是否合适,受惠于她们,我获得了很多非常有用的产品推介。

对朋友慷慨的情况多出现在于聚餐、聚会各种活动时候,如遇到要结账,或者要额外自费增加项目时,她们会相对主动地表现慷慨,但不张扬。

2. 父母背景通常不是普通工薪家庭: 我们经常提到女孩子要富养这个概念,这样的想法是很好,出身在父母是普通工薪阶层家庭中的我,实际上也算是被富养的,但资源也同样是有限的。

所以,我对金钱的概念,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是有一定的制约和客观限制,个性发展到一个稳定的阶段时,自然也会产生一定的自我约束力。

而上面提到的“白富美”对金钱没有过分明确的概念,就在于他们父母在对其付出的时候,并不会有像要富养孩子的工薪父母那样的吃力感,普通工薪背景父母觉得或认为那是:力不从心、奢侈和不必要的养育方式,对于“白富美”的父母而言,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属于:轻松、寻常和应该的。

在“轻松、寻常和应该”的父母养育心态下,“白富美”自然不会对金钱产生过分强烈的概念,不会觉得追求品质是值得羞愧、需要内疚,甚或是根本不必要的。

就好像豌豆公主,并不会觉得告诉主人家觉着床褥有异样会是一种羞愧。

3. 与他人的互动: 实际上,我身边的“白富美”们一般很少干预她们周边朋友的事情。

绝大多数情况下,她们的态度是开放和中立的,但如果我们主动向她们发起问询,希望聆听她们的意见和建议时,她们又会很直接,黑白分明地表达她们喜欢和厌恶的点。

她们通常会很直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她们内心对事物是有非常明确的标准,不然她们又如何具备衡量具体某些物品的价值所在呢?

待人处事态度比较分明,是她们好品质,也是容易别人诟病的特质。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她们的欣赏、爱护和关怀,于是乎很多被白眼和漠视的人,会颇为努力地宣扬着她们的傲慢和冷漠。

但要记得,因为很少人能与“白富美”产生利益冲突,一般而言她们对人没有什么坏心,比较善良。

其实在我心里,没有什么人天生就是邪恶的,很多人是在利益面前选择了更有利于自己的形势,而这样的选择,会必然或者偶然地对他人造成负面或悲剧的影响,而并非无缘无故的主动加害于人。

4. 事业发展: “白富美”们不一定总能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但她们会有比一般的人有着更多的机会去听从自己的内心、兴趣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事业和学业,除了有可能是家庭影响而选择现实且功利的行业,也会受内心需求驱使去做一些获利不高,或者时间成本较高的事业。

除了出于兴趣爱好、家庭责任而选择工作或事业,“白富美”们也会出于打发时间而从事薪酬水平非常一般的工作。

但有一点,在职场上能够清楚辨别“白富美”这一存在的,大概就是她们的心气,“心气很高”这个词,很多时候被人误解为“趾高气昂”,而实际上,站在国内外,不少用身体和青春资本来换业绩、职位的职场恶态里,“心气很高”在我看来是一个褒义,是一种不会为了眼前所谓的工作,而作出不必要的个人出卖(请注意,是指不必要的情况,工作上,绝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就事论事公事公办也是能把事情做好的)。

毕竟,要脸,这是“白富美”们的首要品质。

5. 个人兴趣爱好: 根据我的观察,“白富美”不一定热衷于讨论名牌或者各种高大上生活,网络上有一句话很是能够从反面解释“白富美”的日常生活和品性——“一个人炫耀什么,就是其真正缺乏的东西”。

通常情况下,个人比较少见“白富美”买了名牌货品后第一时间晾晒出来,并清楚明白地告诉你这家伙是有多贵。

多数情况下她们会把你也许没见过、不知道、不了解,但后续查了价格会吓一跳的东西放出来,告诉你这是好货她觉得不错。

当然,如果她们有自拍(例如全身照),我们通常会在照片里找到某些昂贵的小细节。

由于没有过多的生活压力,“白富美”通常可以比一般人更能够坚持追求个人志趣,也有可能会在一些没有过多实质收益的学科上比一般人更能够专注其中,我们通常都会看到时尚和精致生活这个光环,时尚所涵盖的事物有很多,从服装、配饰、室内装潢、家具、雕塑、摆设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的精致生活也是,从居家到旅游,都可能会有别人觉得是向往的生活,而她们是当做某种个人的兴趣爱好。

而部分“白富美”会把这样的兴趣爱好,进化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并为之奋斗。

6. 交友圈子: 经验所得,我不认为“白富美”的朋友圈子就一定只是“白富美”、权贵们,可能会有“绿茶婊”(要知道这个群体是防不胜防的,而且很难定义),可能会有工薪家庭的孩子,但不会有绝对意义上的“屌丝”和“Loser”。

物质条件不是绝对的定义,“屌丝”和“Loser”最致命的,是某种心理上的缺失,这群人很难进入或者融入到所谓“白富美”的圈子——“屌丝”和“Loser”会把远高于自己能力所及的当做自己的目标,把个人不自强的当做是社会的亏欠,把融不进的圈子拿来仇视,我从来不认为这样的心态有什么可取之处。

---好吧,终于来到剧透环节,还没看电影的盆友可以放弃阅读了--- 《Blue Jasmine》确确实实是给了我一个引导,让我重新定义“白富美”这个概念,Jasmine是个典型的“白富美”,但她不是天生的公主,也许收养的家境不错,给了她很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成长背景决定了她将会与怎样的人相遇(因为人会因其出生和成长环境具备能够判别同类的能力)。

不可否认,哪怕是个经济罪犯、商业骗子,Jasmine的前夫都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也因此能够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给予Jasmine非常富足甚至奢华的生活,并让她习以为常。

哪怕是她落魄到要去投靠那比她原本生活匮乏得多的异父异母的妹妹Ginger(同一个孤儿院出身),她也是条件反射地选择了坐头等舱,且没有变卖她手中的Birkin,也没有将她身上穿的穿著佩戴的衣服鞋袜各种首饰拿去折现。

要知道,对于“白富美”而言,这些精致地着装是她们的皮肤。

很多不痛不痒的评论质问到为什么Jasmine变卖手上仅存的财物来实现独立却不至于太过于落魄的生活,他们大概不懂这层含义。

他们也认为Chili包括Chili介绍的哥们虽然有各种明显的缺陷,但是起码是个“过日子”、“懂真爱”的人,却看不到粗俗无礼对他人生活的影响可能是地狱式的。

Jasmine一再向Ginger表示认为她值得更好的人,也应该找更好的人。

大概是她自己也明白,目前或者一直以来Ginger所生活的环境那就是一片沼泽和泥淖,不可能会更好,一定会更差。

确实最终在Ginger偶遇了人渣后放弃追寻而与Chili重归旧好时,给了我们每一个人一记当头棒喝:你以为你出于好心,想让别人过得更好一些,但每人都有因为自己固有心态所造就的命运,一切都注定只是徒劳。

在Jasmine和Ginger的关系里,我也曾有过一瞬间疑惑,到底这对姐妹花是不是真心的。

因为表面上Jasmine让Ginger的前夫将全部积蓄用来入股自己那骗子前夫的项目,亏得一塌糊涂,还导致了Ginger和前夫离婚;落魄后一再希望Ginger和Chili分开,并且领着Ginger去了酒会,导致Ginger遇上渣男。

但是放在Jasmine的身上,投资骗子前夫的项目是希望他们跟自己一样过上稍微体面的生活,希望Ginger和Chili分开是她清楚看到这个男人的缺陷,而且都是些致命的缺陷。

领着Ginger去酒会是一半一半的,她需要有人陪着她重新去这样的场合,同时也觉得通常在这样的环境,毕竟能遇到象样的另一半,而为什么Ginger遇到的是渣男,而Jasmine遇到的是优质男,这个原因真的不言而喻。

我是越往下看越喜欢Jasmine这个角色的,别忘了她挥霍之余,对于给小费这种本可以吝啬的事情,她一点都不含糊,她知道这是应该的。

特别是那句“对服务生,小费得慷慨点,他们可是指着这小费活的!

”的教诲,直接让我给她打了满分。

要尊重每一个为你提供服务的人,我觉得这个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涵养。

而为什么我特别喜欢Jasmine和Chili以及Jasmine和牙医那段冲突,而不是后面Jasmine为了掩盖过去而对优质男撒谎直到真相败露的那段,原因真的很个人,毕竟我也是曾经与到过这样的相亲男。

那自以为个人条件很不错,单方面物化女性的男性,才会天真地觉得,一个女人哪怕过去有多辉煌,现在落魄了,要被介绍和一个loser相亲见面,也是应该尝试交往的。

毕竟,他们会愚昧地认为女人只要有男人喜欢,不管男人是不是loser,都是一件值得感到荣幸的事。

而牙医暴露的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他觉得女人在有他出现的场合穿着得体(甚至是非常好看),就是在向他传递“我宣你,做我男票吧”的信号。

殊不知“女为悦己者容”的同时,也有人是出于礼貌和自我讲究,而在意自身的打扮和搭配。

加之以自认为作为牙医,有自己的小小的牙医诊所,就坚信自己发动的追求和表白一定会成功(强吻的态度,往往就是证明了这样的心态),但其实,并不是。

我不能很好地分辨“直男癌”和“屌丝”以及“Loser”,我觉得通常这三种特性会在同一个个体上出现,偶尔是前二者,后二者,1和3的组合,很少见到单独出现的个案,这真的导致我至今无法分辨三者的区别。

不管,反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造化啦。

我更愿意相信Jasmine的悲剧结果是电影也许为了传递Jasmine个性重大缺陷(数学不好、对丈夫生意放任不管、放弃学业、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遇事不冷静、手段不够狠)对她的人生必然带来的灾难(哎哟,这一段分析让我完全想起了易卜生《玩偶之家》和鲁迅的《娜拉出走以后怎样》),同样是女性为了掩盖自己过往经历而撒谎,Jasmine显然没有《Hors de Prix(真爱无价)》里柯德莉塔图的幸运。

但我至今也会想,两个装逼的屌丝最后以真爱为名走到一块儿了,是不是真的是幸福的事。

反正《Hors de Prix(真爱无价)》我给低分,《Blue Jasmine》我给高分。

片子最后Jasmine肯定是疯了,而且相信后面的生活一定每况愈下,故事没有继续演下去,但我们显然也应该已经知道结局了。

 6 ) 这不是最好的Woody,但是最出色的“女王”

纽约实实在在是Woody Allen 的主场,要不是朋友英明的提醒,我已经忘记电影票有时候是需要预定的。

周五晚上的Lincoln Plaza Cinema 果然是座无虚席,略小的屏幕仿佛故意和大流背道而驰,不放iMax 3D之类专放“文艺片”。

开始的trailer广告是意大利电-美国影节的简介,一幕幕的Rossellini, Fellini, Antonioni 的黑白镜头很妙的酝酿好了气氛。

然后铺面而来的是Cate Blanchett 神经质的喋喋不休,Woody Allen 式的喋喋不休,令人百听不厌忍俊不禁的喋喋不休。

还没过3分钟,我自己知道黑暗中我已经微微扬起了嘴角,同时舒展开了这倒霉而疲惫一周紧锁的眉头。

这一定不是Woody Allen 最好的电影,没有奇妙绝伦的剧情故事,没有冲出银幕变活的明星,没有Woody亲自入场的喋喋不休,没有Talk to the camera,没有拌嘴儿能完爆Woody的Diane Keaton,没有大美女Scarlet Johansson,没有前几年弥漫着的迷人欧洲文艺秒杀美国土财主的调调,也没有穿越时空的大作家一块爬梯顺便传道授业;这是一部Cate Blanchett 女王在荧幕上独立支撑的电影。

金发碧眼的女王就算家道破落了,也还是拎着她的Birkin 穿着Chanel外套用Fendi钱夹坐头等舱使唤人搬运Louis Vuitton行李。

She does look like a million bucks, and she looks good! 我不知怎么很邪恶的想起了年前很火的国产电影《北京遇见西雅图》里面汤唯的扮相,好好的气质女神硬生生的被弄出了一身淘宝范儿,估计二奶小三们看完后回家肯定特高兴自己相貌气质完胜汤唯吧, lol。

走题了,接着说Cate 女王的演绎,从开篇的喋喋不休,到哆嗦着吃安定、自言自语,再到对下流社会如见到老鼠似的打心眼的恶心,到遇到高富帅后仿佛回到“王座”后的游刃有余、优雅高调、欲迎还拒,再到意识到自己的虚伪虚弱依旧幻想活在旧世界后无声的啜泣,要是电影学院不给个小金人真是天理不容啊!

恍然发觉原来冷艳高贵的女王不只是外貌和气场,而是骨子里的入戏!

看Woody的电影,怎么也得说说电影里的段子,老话痨对于自己的看家绝活当然毫不含糊,火候拿捏的是不肥不瘦不干不腻入口即化。

这次的对象是米国(特别是纽约)的富裕阶级,用政治哲学系教授J. Hacker 的话说 “The stinky rich”, lol. Cate 女王颐指气使的告诉妹妹她的行李叫“Lueee Vuitton”,Cate 女王说自己来自纽约后,很自然的加上了一句 “Park Avenue, actually”, 又是全场爆笑!

其实布鲁克林不少地方的房价其实已经直逼曼哈顿了,不过既然是老牌New Yorker 的电影,当然要再调戏一下Brooklyn喽。

“上流社会”的做派被Woody Allen 一股脑的拿出来开涮当笑料,当女王失去一切虎落平阳被犬欺时的去工作的各种笨拙又是阵阵笑场。

女王心有小鹿但故意多等电话响几下,接电话后故意让高富帅等等十秒,而其实自己捂住话筒喘几口大气恢复镇静,又是一阵低笑。

不低俗无聊但也不晦涩难懂的笑点,中产阶级大众能接受笑话的幽默,也算是小老头的招牌了吧。

Woody Allen 深谙中产阶级比下有余的优越感以及对上流社会的暗中向往,老谋深算玩得不愠不火。

说到这儿想起来某次看Daily Show 时Conan 说了句特别深刻的话:“其实每次笑得时候,都是在自己不当真只当看戏,但你知道有些人当真会那样。

”再一针见血不过了!

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Park Avenue,Actually.” 的语气腔调真真是存在的。

绕来绕去,总要是说回电影的主题,就像小时候春游、运动会、参观科技馆完要写作文总结中心思想一样,逃不掉。

不过与其说Blue Jasmine是批判被涮得厉害的富裕阶的物质和虚伪这一明显命题外,我觉得电影实际上是在更广泛的讽刺人的自私和虚伪。

Jasmine的妹妹,跟着姐姐去party后认识了的胖大叔踹了脾气暴躁的拉丁裔男友,和原本有矛盾姐姐瞬间打成一片。

结果发现胖大叔是有妇之夫后,和拉丁裔男友重归于好对自己的出轨只字不提,而两人把矛头都直指“装腔作势”的Jasmine。

这样的“虚伪”和Jasmine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只因为他们不是利益阶级,没有那么些趾高气扬、装腔作势的派头?

相比之下,我反倒是觉得Jasmine本质上更率真。

Jasmine为了不想让高富帅知道自己落魄的真相,故意在电话里扯由头让高富帅不去她寄住的妹妹家去接,挂电话时瞬间明白了自己的虚伪做派,泣不成声。

对于知道自己虚伪但为了达到目的不得已而为之的“真小人”;和站在道德高点毫无自省之心,然而行事时该瞒该骗毫不含糊的“伪君子”(且这“伪君子”对自己的行径是真心实意的浑然不觉),敝认为“伪君子”远不如“真小人”可爱。

“伪君子”和“真小人”的话题演绎得有些远了。

回到电影 Jasmine 和 Ginger这一对姐妹,其实当时脑子里想到更多的是“敏感”和“不敏感”的对比,“有故事”和“没故事”的对比。

大多数人,注定是浑浑噩噩日子一天一天过,没有那么多故事的,安于现状。

普通人的日子真的没有什么不好,稳稳当当安安静静的一辈子;毕竟敏感的Jasmine那种大起大落支离破碎的生活不是所有人都消受得起的。

不过我们毕竟不是行尸走肉,哪天夜里突然醒来,发现自己的心已经被日常琐碎磨起了层层老茧,自己这半辈子的故事一张纸就能写完,会不会也怅然有所失呢?

ps 看完电影后,应景的要了杯Blue Moonpss Woody Allen一定是借鉴了不少《欲望号街车》吧

 7 ) Women

Woody Allen is never a provocateur. This production, however, is a satire turned into a polemic. And if I should make an audacious presumption here, it is more by Cate Blanchett's explosive theatrical interpretation than by Woody Allen's fit-for-decent-company mindset.If somehow this film was viewed on its own, I do not suppose it would have enough dramatic strength to propel me to write this review. Its viewing was, however, preceded by another going-for-the-jugular film on woman, surprisingly from a seemingly always placid leading man, Don Jon by Gordon-Levitt.Both Blue Jasmine and Don Jon are about, if I may, the things about women so distasteful that would make man never have the stomach to warm to the idea of woman again, packaged in females that would draw them nevertheless. Or more picturesquely, females that would draw males like honey draws bees, or in our own culture's parlance, like rice draws mice. Despite the rice being the kind that is poisoned and kills.The first poison, in the case of Blue Jasmine, is a woman who refuses to have, and seems incapable of having, an identity of her own. She could and only desires to live her life through a man she attaches herself to. The identity of the man, or more accurately the wealth and the social standing of the man, is latched onto, infused into the empty embryo that is her idea of herself, and then projected out as a persona she feels comfortably secure either showing to other people or viewed by herself. In short, it may be said that the character of Jasmine is a feminist's worst nightmare come true - a woman with no independent identity, no independent income, no ability to make a living, extremely insecure, and incessantly judgmental of both herself and others made only through the lens of money and social position. And when her social standing is threatened, and her privilege of judging others and her safety from being judged is lost, she snapped, blaming it not on her own vanity and her hypocritically dignified yet in fact abject and servile dependence on man, but on the man's, admittedly cruel, making clear the fact that she is a woman dependent on him in absolute terms. Her destruction of the man she attaches herself to, and thus ultimately her own identity and herself, as Woody Allen intends, is more out of her own shame of contently being an accessory, doing all that she could preventing herself from being discarded but discarded nonetheless in the end, thus being forced to confront head-on with her own parasiticity, servility, and disposablity, than driven by the fickleness of her man that she had always known but refused to discover.In destroying him, she is merely running away from the shame, and it is only because it was forcibly exposed to her. As the film would later make clear, she never blames her shame on its true cause, the shameful way that she chooses to live her life, and her conception of her own identity that is no more than the succubus of the man that gives her a living and social standing, but only on the shame's unfortunate but inevitable exposure itself.Contrary to Blanchett's hurricane-like mercilessness, Allen is more magnanimous toward his heroine in the sense that he allows the blame on the male-dominated society be assigned. Jasmine is no more a victim of her own making than by the structure, and more by the prodding and the brainwashing, of a society controlled by man, constantly telling the opposite sex that they should be dependent on him. It is ironic that this arrangement that gives more or less absolute power of man over woman is cheered and embraced more earnestly by women themselves than by man. Woman seems to think it a good deal that they should be treated like commodity, with only a veneer of dignity and no power over their own destiny, as long as their material needs are taken care of. To the credit of the success of this brainwashing effort by man, woman even deems this demeaning and one-sided deal a privilege, an "entitlement" that they are fiercely protective of and extremely fearful of losing, on its wrongly perceived and falsely conceived only virtue that such a deal would make them "secure". Women, wake up. "Security" cannot be given or gifted or granted or doled out like charity; "security" can only be earned by your own struggle for your own resources, or else, you would only be subjected to the power, or even worse, the whims, of man. It is as a testament to man's brainwashing prowess and woman's willful receptiveness, that the character of Jasmine is in reality less a caricature but more of an epitome of the female race at large.On to Don Jon.I had a hell of a time watching Scarlett Johansson. Not because of her figure, which I admit is pleasant, but more because her depiction of the character is so deeeeeeeeead-on. I met a girl that basically IS the character. Only that she is more like a dime a dozen, but who, somehow, by whatever persuasion that I could not possibly conceive of, thought herself a dollar. Aside from this minor incongruity of facts from the movie, the manipulation, the selfishness, the self-righteousness, and the self-importance are all right there and so dead on. As Gordon-Levitt's sister said in the denouement, this kind of girl does not care the least bit about you, she does not even know the least about you, she only cares about herself, she only wants you to do her bidding, to do things for her, to do what she wants you to do. And that certainly does not get very far, either for you or for her.Like Johansson in the movie, the girl I met also talked about marriage, constantly and urgently. At first, I was a little overwhelmed by the eagerness, thinking to myself, hey, you do not know the first about me, and I do not know the first about you, and you want to get married? Neither of us would be behaving responsibly to the other if we did. Heck, we did not even know if we would be compatible living together at least without gouging each other's eyes out or tearing the other's throat open.Then I tried my best to get her to know me, which she brushed aside, and I tried most herculeanly to get to know her. But to every pertinent question that I asked of her, her only answer was "I want to keep this a secret". Are you kidding me? How am I to supposed to get MARRIED to you if you would not even answer the least bit of history about yourself?!! At least the pretty psychotic Jasmine had the sense to lie. I had to give up. The project of making this relationship work with this woman incapable of honest and frank communication is way beyond my humble capability of rising to the occaion as nothing more than an honest and honorable man. Then I broke off with her, and I got time to reflect on it. In retrospect, it was all too obvious. Like Jasmine, the woman only thought you would provide her with things that she thought would give her a sense of "security", which not the least means the one thing without which she would feel judged unfavorably by her social peers, marriage. And by her eagerness to marry you which preceded her having any intimate knowledge about you, it was apparent that she did not care the least bit about the person you are, or your feelings, or how, and even if, your marriage with her would work out, either for you or for her. She only cared about her own desire feeling the security from getting married. So selfish. So astoundingly selfish. So impossibly stupidly selfish. Such unbelievably deranged selfishness. It really is beyond me how I could even suffer the conversations that this woman had had with me trying baiting me, or how she could even conceive and entertain her misguided idea of such a, for the lack of a better term, blind marriage, that would work neither for me nor for her, which would only self-destruct in the end. Such an astounding irresponsibility for herself and others, no doubt arisen out of her false belief that only thus could she fulfill her sense of selfishness indoctrinated no less from her earliest childhood growing up, that only by getting other people doing her bidding, only by getting what she wants, even if it is something that only she wants, and which would even harm her own self-interest along with that of other people's in the process, is she considered doing "the right thing" and might even conceivably gain "happiness".Did she really think for a moment that she would be able to draw another person in with the shabby scheme she pulled? Only a deranged megalomaniac would ever take another human being for such imbecility, which, ironically, only befits herself if she harbored such an unflattering perception of her fellowmen.At least Don Jon had a sister to rely on when the truth needs spoken among hotter heads. Could only wish I had such luck if it ever had come to this.I have no doubt in my mind that, just as the Johanssen character believes until the end that she was the victim of an "unfaithful" boyfriend, I would only be considered and remembered an unserious and flirtatious suitor who trifled a "lady"'s "serious" and "finer" feelings. I just wish that maybe she, or anyone on her side for that matter, could look at things objectively, not just so self-righteously only from her angle, and see that seriousness is not never telling the least bit of history about yourself, seriousness is not never even considering if you would be able to live with the other person in "peaceful co-existence", seriousness is not rushing to marriage without intimate knowledge about each other, and "finer feelings" is certainly not the coarse and callous rejection and refusal of ever seeing things from another person's standpoint.

 8 ) 生活如此真实也如此残忍

看惯了好莱坞欢喜大结局,看这部电影着实有些震撼。

因为太过真实所以让人悲伤。

记得黄磊曾经说过:“现实已如此沧桑” 那又何必再去揭露那皮下模糊的血肉。

但是武迪却赤裸裸拍给我们看。

他选择了美国纽约和旧金山的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

贵妇Jasmine, 一直不愿别人叫她之前被收养时用的名字Jattee,坚持要别人称她Jasmine。

自己婚姻破裂身无分文地来投靠旧金山的妹妹,但妹妹Genger和她命运相似的男朋友在一起却常被Jasmine所诟病。

由于生活所迫,Jasmine只得去一家小的牙科诊所做前台护士。

牙科医生喜欢上了Jasmine, 但她对这种不上不下的中产阶级决定实在是看都看不上一眼。

因为之前的生活和现在的反差实在太大。

一个偶然的机会,为了认识更好的男人,她和妹妹一起参加了一个PARTY。

在当中姐妹俩各自认识了一个男人。

Jasmine看到这个男人的第一眼,聊了几句话,或者说是得知男人的背景两人就一见钟情。

而Jasmine也隐瞒了自己过去失败的婚姻,有孩子的事实和过去家庭的丑事。

把自己说成是一个丈夫去世,没有孩子的体面的室内装潢师。

而妹妹Genger也不知不觉得成为了一个小三,和看起来更浪漫、更体面的新男友天天混在一起。

正当高富帅意欲向Jasmine求婚时,过去被她丈夫骗得很惨的前妹夫突然出现,说出了她隐瞒的所有真相:金融诈骗,丈夫自杀,儿子在一个二手乐器店打工。

于是高富帅质疑她的一切而离开了。

Genger得知自己被耍了以后和前男友和好,虽然他没有带她脱离她自己生活的环境,但是他热烈地爱着Genger,也很喜欢她的两个男孩。

而Jasmine在经历了命运的大起大落以后濒临崩溃的边缘。

 9 ) 《蓝色茉莉》:换个结局,茉莉会逆袭

《蓝色茉莉》:换个结局,茉莉会逆袭我原以为剧情会这样发展下去:下半部,茉莉一边欺骗着外交官,一边继续努力学习,终于有一天,她取得了资格证书,而外交官也发现了她的谎言,但是却依然被她的不懈感动,最终茉莉的不屈不扰,勇于追求的精神使她获得了幸福。

而妹妹金洁,虽然被那个结了婚的音响师欺骗了,但却也在这次外遇中对比出了以前生活的不同,开始明白生活有着更高的层次,她不肯再回到废柴男友的身边,开始追求新的生活。

而继子最终也通过妻子对他的爱发现,原来亲情比金钱更重要。

多么完美的一部宣传正能量的电影。

可是,导演偏偏就打碎了这个美梦,撕开所有美好的外衣,扼杀所有的希望,揭露了一个残忍、真实的世界给我们。

有趣、惊恐和心碎的堕落妇女形象是影评家对女主人翁茉莉的定义。

豆瓣上的评论也一面倒的批判茉莉爱暮虚荣、傲慢、虚伪、自欺欺人。

个个都正义的指责茉莉自作自受,罪有应得好象自己超凡脱俗,烟尘不染一样。

我想说的是:是社会的不堪造就了茉莉的悲剧,积极上进的茉莉成为了这个充满着贪婪、欺骗、唯利是图的市侩社会的代罪羊。

茉莉不是骗子全剧并没有说她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婚姻,她拥有美貌,所以她那个骗子老公才会和她结婚,这有什么错?

茉莉只是享受金钱带给她的光芒和荣耀,却没有做什么非法事情。

有人指责说,她其实知道她老公是骗子,但却装作不知道。

我想,也许她是隐约有怀疑,就象我们所有的家庭主妇不太了解自己的丈夫真正在外面做些什么一样,并不清楚事实的真相有多恶劣,不然,她不会傻到用自己的名义去注册公司、开银行账户,这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最后还向FBI告发了丈夫,而这同样是要用失去奢华生活做代价的。

话又说回来,她的那个骗子丈夫为什么可以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经融犯罪这么多,却最后由一个电话才被调查出来?

在这之前,那些律师、援助生、国家机关,投资人都在做什么?

只能说明,他们都喜欢金钱,对能获得金钱的事情,所有人都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至于说到后面遇到外交官她说谎,用茉莉自己话做解答:略加粉饰了一下,省去了不必要的细节,可重要的是,我的情感,我的观点,我的幽默,都是真实的我。

大家都一样,就象应聘、相亲,先捡自己的优点介绍给对方,谁不喜欢撑门面?

而后面谎言被揭穿后,外交官的表现,更证明了,茉莉说谎的迫不得已,果然,事实上,她确实也有着敏锐的设计天赋和社交能力,只是这个腐败社会不肯给她展示的机会。

外交官看中的只是她的外表和她所描绘的虚假身份,对于内在真实的她,其实他不在乎。

整个社会都是虚伪的,大家都在互相欺骗。

偏生这些罪过,都由这个倒霉的破了产的茉莉来承担,所有的人用嘲讽和漫骂来撇清自己内心的肮脏。

茉莉没有爱慕虚荣在淘宝上买仿版的大牌,存钱买奢侈品,遇上话不投机的朋友敷衍应付,这是我们最常做的,茉莉只是千万个我们当中放大了,特定的一个。

虚荣是人类上进的动力之一,每个人都向往过上好的生活,所以我们才会奋斗,才会努力。

因为破产,她不得不吃着廉价的蛤蜊却回味着美味,瞧不起护士的工作却不得不为了生计委屈求全,拒绝矮个男和牙医的骚扰却又积极寻找合适的再婚对象,就因为这样,就指责她不够现实,好高好高骛远?

事实上,她只是忠与自我,她不肯自暴自弃,她告诉妹妹应该追求更好的生活,不然永远摆脱不了现状。

如果我们不奢望更好的生活,怎么会努力改变?

当农民就安心的当一辈子就好了,干嘛脱贫致富,屌丝逆袭?

茉莉不放弃做梦,陷入困境以后,千方百计地想走出去,她没有心情和妹妹的朋友们享受人生,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恶补电脑,而她学电脑又是为了在网上修读室内设计的课程,她将高傲的态度和优雅的姿态化为奋斗的动力。

剧中哪个人不是追逐金钱、贪图享受的呢?

金吉和前夫买着彩票做着发财梦,中奖后想投资梦想着挣钱;继子恨茉莉不应该告发他老爸,因为这样使他失去了高贵的身份和经济来源;外交官购买了能容300人的海边别墅,为从政做好准备。

享受生活有罪吗?

当别人的行为和目的和我们不一样时,或则说太过高远时,我们会开始排斥她的存在,茉莉没有成功,所以她所有的梦想便变成了白日梦,不切实际和拜金主义。

在电影结尾处,在结婚的前夕被男友抛弃的茉莉冲出金洁的家,失魂落魄的游荡在街头,自言自语。

但我相信,换个结局,茉莉会逆袭,以她好强、不甘现状的个性,她会坚强的支撑过这个潦倒时期,她的坚韧最终会为她带来不一样的人生。

 10 ) 较新颖的Woody Allen

我知道我现在该看明天的Case了,以我的效率这篇写下去明天绝对会后悔,不过还是想趁着有劲儿写完。

Blue Jasmine!

估计要被可悲的译为“蓝色茉莉” 了,求不要这么译!!

去看Woody Allen的电影,有纽约人,有充满阳光的旧金山,以为是延续近几年的轻喜剧风格,会笑一笑,演完一撇嘴走出来。

但是我错了,这部电影跟近年的Woody Allen完全不一样啊。

好惊喜啊!

抄IMDb稍微透点大意:A life crisis causes a vapid and narcissistic socialite to head to San Francisco, where she tries to reconnect with her sister. 虚无又自怜的社会名流(在纽约)遇到人生危机,来到旧金山投奔自己的妹妹,两人试图重新沟通……不过不能讲更多了,恨剧透。

首先主角是个很生动的女人!

今年大荧幕上就没几个这么生动的女人,而且很真实啊!

Cate Blanchett 演技不要太好啊,不知道今年后面还会有怎样的女主,不过至少在奥奖提名的讨论中会出现她,这么讲很保守了。

这个角色根本就不讨人喜欢:太自傲,居高临下,娇生惯养,而且是真的有问题(什么问题呢?

不告诉你)。

但是她却能让观众容忍她,并且从头到尾在内心给她加油,期盼她不要出差错,就因为电影在呈现她的细节中留有希望(这点希望是在最近几年爷爷的电影里少有的),这点牢牢抓住我的心,让我内心纠结、乱跳了一个半小时,在感情上很难受,结束却好满足啊!!

有一个关键剧情点,在爆出之前两分钟内我猜出来了,不过不扫兴。

其他人物也很真很有趣啊。

Sally Hawkins演妹妹,Bobby Cannavale和 Louis C.K. 两个男冤家演得很生动,Louis C. K. 啊!

虽然能看到他自己台上的一点影子,但是这种中产职工角色也算是不小的演技派转型了。

Alec Baldwin演的Cate老公的角色,就是随意返工,轻松愉快,不会有频繁的“这是Alec Baldwin” 的思绪出现,而角色又不大,厉害类。

影片中出现“跟比自己小很多的外籍少女相爱”这一元素,不知道其他Woody Allen粉儿有木有跟我一样“诶”了一下呢?

结尾那个让人心碎而又不陌生的镜头很满意。

说不陌生,是因为在美国,在三藩,尤其是在市中心走不多久,就可能看到这种场面。

说心碎,唉不妨告诉你这就是个悲剧啊,不是喜剧,但是我一直在笑(旁边的女孩儿也一直在笑所以并不是我变态),因为Woody Allen没让我失望。

《蓝色茉莉》短评

太靠女主角一个支撑。总之不好看。

5分钟前
  • 听风观涛
  • 较差

之前很不服气Emma输给兰姨,看完之后还是觉得值,换个人演这个戏也就是两颗星的意思,兰姨确实贴合这个角色。

9分钟前
  • 邈邈
  • 还行

一年一度的伍迪艾伦终于上映啦,这次不像前几年连续的喜剧,倒是相当严肃。“茉莉”是一位沦落的阔太,影片用穿插叙述的方法描绘了她前后天上地下的生活片段。笑料十分“纽约”。当然这个角色是可怜又可恨,布兰切特太棒了,走路昂首挺胸的样子惟妙惟肖,生气的时候说话眼神都在发抖。一定会提名

1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这个名字就很俗,莫非是讽刺什么的我没看出来?

13分钟前
  • claireC
  • 较差

这不该是伍迪艾伦的水准。不过电影的配乐依然很有质感,很好听。女主角的穿衣品味很好嘛

17分钟前
  • Bibles
  • 较差

老头子最喜欢最拿手的戏码:调侃虚假的上层阶级。

21分钟前
  • Griet
  • 还行

不太喜欢呢。但是一个女人撑起一部戏,很强。

26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还行

看布兰切特演绎一个神经质、虚荣和落魄角色很新鲜,很有趣。

29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最俗的那句话说得最精准: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3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老头好久没这么不留余地地使坏了吧,其实也不复杂,但是这种充满恶意的剪辑还是让人喜闻乐见的。

34分钟前
  • viennavirus
  • 推荐

凯特女王用自言自语填满了对话以外的所有时间,充分满足了无敌艾伦的话痨癖!

37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这片子不好看,伍迪艾伦最不好看的电影之一,不好笑,没有疗愈作用,伍迪艾伦自己看来是好了,都能直面现实了,不过不管怎么讲,他还是在讽刺什么,讽刺这玩意没什么价值,如果不惹人发笑就毫无价值。讽刺的价值是笑。

41分钟前
  • ypapanti
  • 较差

這片跟《欲望號街車》有甚麼淵源嗎 with Anana

42分钟前
  • 冰山李
  • 较差

無知,片面,有色眼鏡,怎麼說都好,就是覺得寫出這樣自私無恥討厭鬼的人本身也都好不到哪裡去

43分钟前
  • 李奥洋
  • 很差

mentally breakdown 不是所有的话痨都有趣. 很多景点都很熟悉,三藩啊.

46分钟前
  • 时间的玫瑰
  • 还行

伍迪艾伦真的不是我的菜。。。唠叨缓慢,剧情也跟《欲望号街车》太像了。

48分钟前
  • 托尔
  • 较差

WA must hate one type of woman so much that he used a whole movie to make a point

53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伍迪老爷子的“如何走火入魔”指南。[@Provincetown和友人以及她的女朋友]

57分钟前
  • Vanessa
  • 推荐

林肯广场电影院不出意料的满场,小老头电影的笑点就是多且秒,眼泪都快笑出来了。同样都是"上流物质女"「虎落平阳」的故事,我们拍出「北京遇见西雅图」不得不说从编剧到导演演员比伍迪艾伦的新片差太多了!ps 凯特布兰切要是不拿奥斯卡真说不过去!!!

58分钟前
  • Macmania
  • 力荐

很一般

59分钟前
  • Iv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