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Lars我是Beyonca ,我在世界的另一个尽头给你写信,这里没有雪,没有寒冷,当然也没有Karin做的可口食物。
我还穿着你给我的粉色蕾斯边的羊毛外套,我很喜欢它,像芭比一样可爱,要知道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已经并不能在随便说自己可爱了。
认识我的时候你27岁,Lars。
你的母亲在生你的时候因为难产死去了,你的父亲从此陷入了长期的沉默的痛苦中,哥哥无法忍受这种长期沉没的痛苦而走掉了,你独自一人应付成长这件事,事实上你没有成长,因为你不知道怎样与人相处,那种长期的沉默与孤独让你习以为常,你一直觉得自己是杀掉母亲与全家幸福的人,所以在你看来你的出生是罪恶的,所以你害怕皮肤的接触,你会觉得疼,你觉得喜欢拥抱的人是受虐狂,天啊,Lars,其实这样不对,拥抱是爱的一种表达,你身边的人是那么善良与爱你,而你不知道,你学不会与人相处,想停留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
但世界会推着你往前走,尽管你还有个孩子的心,但已经长成了男人的样貌,需要工作与祈祷,没有人等你了,Lars,只有我。
我理解你的,Lars。
事实上我们有些同病相连,我从出生那天就穿着难看的网眼装,有乳房和性器,人们并不爱我,只是需要我,这种需要是一种使用,拥抱和接触也是使用的一部分,我讨厌使用,所以我也讨厌拥抱和皮肤的接触,我也会觉得疼,但说不出来,也没人在乎。
谢谢你把我接回你的家,住在你母亲高贵温馨的粉色房间里,我们每天说话,我知道了成长的故事,你我们在一起的时光真美啊,感谢你带我去湖边欣赏风景,感谢你让我参观你童年的秘密嫉妒,感谢你带我去朋友的酒会,你让我认识了这个世界,之前除了在床上,我哪也没去过,也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
你的邻居们,因为爱你而爱我,因为爱的凝聚,我变成了有爱的人,因为善良的凝聚我变成了善良的人,这种凝聚如果发生在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想我们也会变成正常的小孩,充满了生活的勇气吧!
可不幸是发生在过去的不可扭转的事实,我们要去独自承担这件事情。
你向我求婚,我拒绝了,是的,因为我也无法面对过去,我也不知道还应该去做些什么,面对未来,我也是有些迷茫和恐惧的,如同你一样。
你问的你的哥哥如何成为一个男人,他告诉你了选择与勇气。
我觉得你还是应该找一个更有温度的女孩子,一个喜欢拥抱的女孩,让你也喜欢上拥抱。
那一天你发现我昏迷不醒,那是因为我身上被你凝聚了嫉妒与偏执,你以为我是只属于你一个人的专署品,我被你赋予生命和性格,但你却容不得更多的人分享,因为你害怕失去,害怕被剥夺,我能明白那种感觉,你被你自己剥夺了母爱,但反过来想想,正因为这样,你的邻居才更关心你,爱护你,在你遇到难关的时候像炉火一样偎在你身边。
其实爱像任何一种能量一样,遵循能量受横定律,它不会消失,只能转移。
你告诉我木头给人三次温暖,伐木的时候,劈柴的时候,燃烧的时候,爱也是这样。
我知道你后来嫉妒了我的,其实我也嫉妒你,你有那么多的爱呢其实!
你给Margo的玩具熊解下了锁套,帮它做人工呼吸,救活了它。
事实上,很少有人心细,纯洁成你这个样子,如同你在我生病的时候唱歌给我听,你的爱应该分享给更多人,而不仅仅是我。
你宣布了我的死亡,Lars。
因为我能力有限,已经无力更加爱你。
我的葬礼是粉色的,我知道镇上的人爱我,因为爱在转移和分享。
你也把你的爱转移到更需要它们的人那里吧。
我是你特殊时期的情人,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使者,我们倾听而不拥抱,相爱而不做爱。
好吧,我愿意为你而死,因为,我就是为你而生的。
你的Beyonca
成人版的《蛋白石之梦》, 但相对于《蛋白石之梦》的让人感动而言,这个片子采用同样的煽情手法,就显得有些弱智了。
世上有很多象拉斯的嫂子、医生这样的好人,但对于一个像拉斯这样的成年人而言,这个世界远没有整齐划一地温情到如此地步。
PS:《蛋白石之梦》的评论:http://www.douban.com/review/1259170/
《充气娃娃之恋》刚出来时,被冠以“禁片”之名,我想要么是定义者没看内容,要么是广告手段之一种。
我是看到敏思博客有人评价它好之后才看的,实话实说,感觉大不以为然。
不久前,又有人在我耳边嘀嘀咕咕盛赞它好:什么温情啦仁爱啦,听得我忿忿不已:这片若拍色情点、猥琐点,也许不会如此恶心。
一个芳龄27的自闭熟男,不约会、不交友,住在车库里,哥嫂想与他吃顿饭,都得费NB大劲,他拒绝办公室女孩的追求,却从网上花巨资订购了一款“充气娃娃”。
买回她,非是将之当性爱用品,而是堂堂正正扶植为女友,引荐给亲人朋友,参与社交、聚会、礼拜等活动。
哥嫂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本着帮他治病的目的,串通全镇人配合他的虚妄,将这个充气娃娃视同真人,呵护她,与她交往,给她安排工作。
后来这男人对生活中的真女孩动了心,充气娃娃女友成了多余,碍手碍脚,他那无厘头的大脑又虚设出“女友”病危的情节,甚至试图把“她”溺死。
充气娃娃终于如愿以偿死去,人们给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该花心男再以治愈的名义,和活蹦乱跳的女孩开始了另一场旖旎情事。
这部电影满足了一部分自恋、爱静、怕烦的男人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幻想。
做出负心薄情之事,还希望得到首肯与谅解,这样的贪心,现实社会肯定得不到满足,就把它架在一个心理疾病患者头上,让一个充气娃娃充当受害者。
换个角度说,不要以为这是电影虚构人物的病态表现,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看似正常的男人女人,怀揣男主角一样的心思,搬演着同样的情节。
先从该“女友”Beyonca(充气娃娃的名字)说起:她不仅身高体重长相都是按照Lars(男角一号)的要求订做所出,他还赋予她与他类似的经历和性情,此外作为“女人”,Beyonca最突出的优点是安静,服从,她不唠叨,不反驳,听从Lars摆布(唯一的缺点是不会自我清洁)。
到后来,他有了新欢,希望她消失,她便乖乖“死”去了。
这和一部分男人择妻的标准何其类似!
男人们设想的终生伴侣,不仅外表上有订制标准,内里也需要她和自己有诸多相同切入点,沉默寡言,对自己不干涉,唯命是从。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在新欢出现时,旧人最好能彻底消失,以免发生债务追讨纷争。
追究Lars的病根,自闭只是外在表现形式,他还是一个自私薄幸的男人。
喜欢Beyonca时,想当然的为她安排一切,以为她会喜欢一切安排;但当Beyonca在一帮朋友的爱心哄抬下,有了独立的生活,有了自己的社交活动,他又开始心生不满,与“她”怄气,质问她,评判她;当这位“女友”成为他追求新目标的阻碍时,他便想着法儿让她消失,甚至险些做出“谋杀”之举。
现实中,这样的男人太多了。
奇怪的是这种行径,竟然在电影中得到所有人的谅解;同情,难道是障眼迷雾,能盖住对自私卑劣人性的摈弃之心么?
那心理医生的治疗方式也有问题:抛开这光芒万丈的人间幻象不说,治愈一个疯子的方式,便是呼吁大家陪他疯掉么?
这样的纵容与迷幻,真的就能治愈Lars?
若这Lars对身边姑娘日后心生不满,是不是也该让她消失?
她若不能识趣的“病危”,他又该如何?
——他会企图溺死充气娃娃,我毫不怀疑,他也会谋杀真人。
再来,若这Lars又追思起Beyonca的好,其疯狂的大脑再构思出令她复活的闹剧,这满镇爱心的人们,是不是再陪同他搬演一出神话剧呢?
若死者为真人,无能复活,是不是也能纵容他恋尸?
这部电影从头至尾,就是一部打着温情、仁爱的旗帜,让负心薄义、反复无常堂而皇之起来的闹剧,荒唐透顶,恶心透顶!
想起一句话:任何人处在无条件的爱里面,都会治愈。
Go along with it.摘录几句对话:有时候这也不是一件坏事。
我们所说的精神失常有时不一定是一种疾病,他也可能是一种绝境中的周旋方式,是患者在寻找一种出路。
什么时候会结束?
当他不再需要周旋的时候。
想起lars有点腼腆的笑容,哥哥、嫂嫂、村民、医生,所有的人都把他的妄想当成理所当然和本来如是的时候,这些人眼底的热忱与真诚。
当然还有那个最终和lars牵手收获爱情的女孩,有点傻傻的天真与执着。
这个故事也许曾经是我们每个人幻想过的一种感情,我们那么渴望着爱,却又是那么的害怕被伤害,争吵与离开,有多么深刻的爱,就会有多么深刻的伤害。
于是封闭了自己,恐惧了与别人的接触,只为了安全,只为了不让自己受伤,可是心却寂寞着,渴求着。
于是幻想自己进入一段感情,只为让自己相信我也能爱人,并被他人所爱。
只不过Lars让他的幻想有了存在的实体,他拥有现实的幻想Bianca,就如同我们在脑海里幻想过的那个人。
于是我一下子就想到牛奶@咖啡在《越长大越孤单》里唱到“每颗心都寂寞,每颗心都脆弱,都渴望被触摸。
”也许下一秒会被无情的抛弃,可是我们还渴求着一次温柔的触摸和一个温暖的怀抱,在寂寞的时候,在脆弱的时候,搂住肩膀抚摸后背的深深的拥抱,抹去所有的痛苦和泪水。
我们孤单的成长,渴望着哪怕是一刻的安全感。
零散的背景透露着Lars的成长,他是一个遗腹子,父亲怨恨他夺取了心爱的妻子的生命,却也爱着他们爱情的延续,尽管也许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哥哥也爱着Lars,但是却胆怯的在他成长的关键时刻离他而去。
在Lars的身份认定上,他害死了母亲,父亲恨他,哥哥抛弃他,他因为母亲的死亡认定男女关系(怀孕生子)会带来不可避免的悲剧后果,于是他在别人触碰到他的身体的时候感到难忍的疼痛,于是他除了必要的活动之外将于别人接触的机会降到最低,哪怕是住在一道之隔的哥哥Guss和嫂子Karin。
原本满足于此的Lars却在Karin的怀孕和她热情的与他接触的时候,感觉到了恐惧和威胁,他开始想融入外面的世界,却仍旧无比的恐惧着,于是充气娃娃Bianca就成为了他的切入点,把他与外面的世界、外面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她让他相信他是和别人一样的,有爱人有人爱,可以唱歌跳舞打保龄,她让他一步一步的克服自己的恐惧,她让他在迟到了很多年之后走入了成人的世界。
最感动的是Lars身边有这样一群人,无论是亲友、邻居、同事还是教友,他们真心的爱着Lars,尽管没有Bianca这个切入点之前他都没有看到,他们让这个冰冷荒凉的小镇温暖的像夏天。
他们为了Lars装作Bianca是真人,他们迅速的并且自然的就接受了Lars的紊乱和Bianca的存在(尽管男人们都有些迟疑,但是感性的女人们几乎是立刻就顺着Lars的意愿承认了Bianca,当然我觉得这种病态的带着没长大小男孩气质的Lars很容易得到女人的母性的亲睐),他们发自内心的希望Lars能快乐,这一点让我感动的要落泪。
尤其是那个睿智的女医生,她循序渐进的从Bianca将话题引到Lars本身,欲擒故纵的狡黠和渗入人心的真诚,实在让人动容。
还有Guss从一开始要把弟弟送去精神病院到坦诚的承认自己曾经的自私的错误,他的转变顺理成章却又不失诚恳。
那位教友阿姨通过Bianca告诉Lars正确对待女朋友的态度,Karin通过争吵表达了所有人对他的爱和包容,每张面孔都是那么的亲切和令人感动,镜头里满满的都是人性中的至善。
最后Lars决定让Bianca离开,因为他看到了其实他拥有着很多人的爱,因为他想成长为一个男人,因为他终于能够面对自己,与自己的恐惧抗争了。
其实从他一直就是心仪着Margo的,所以在Margo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才有着嫉妒的心理,甚至引发了和Bianca的剧烈争吵,也在打保龄球的时候看到她和别人的拍手,而有了强烈的想和人接触的欲望。
看起来好象是Bianca改变了他,但是像医生所说的,真正要改变的是Lars自己,Bianca是他的催化剂,他通过Bianca给他的暗示作用,克服了过去的记忆、心理障碍和恐惧的沟壑。
所以当最后他在Bianca的葬礼上微笑了,鼓起勇气约Margo一起走走的时候,每个人,银幕前的每个人,都会真心的为他祝福吧。
饰演Lars的Ryan Gosling在上一部电影《Half Nelson》(http://www.douban.com/review/1180458/)里面就让我非常的难忘,而这次的表演更是精彩,Lars那种自闭的病态却又渗透着招人怜悯的气质,他表演的出神入化,我甚至要断言他就是下一个Edward Norton了。
而这部小成本小制作的独立电影,带给我如此多的感动和思考,也愈发说明了电影的艺术不能只靠技术,有了这样电影的存在,才是让我这么热爱电影的真正原因。
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或许徜徉在寻常的小巷里,或许漫步在马路上头六尺六的天桥上,更或许,他或他们就和你住在同一把楼梯,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你却每每将他们当做如同客观存在的空气一样视而不见。
他们的生活,总之寻常得不能再寻常,是喧嚣的都市中最没有存在感的一批人。
然而,他们又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比如身份,也许是下岗工人,或是城市底层的扒手;比如精神,也许自闭,自恋,洁癖,乃至于极度自卑,这些林林总总的缺陷被这都市所完全遗忘,被中上层的精英分子嗤之以鼻——于是他们,成为了这座城市中如同尘埃般的小人物乃至于边缘人物,异次元文化的代表,过着这社会主流认同之外的生活。
用一部电影刻画一名或者多名这样的人物,来反映城市化或资本化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用以剖析这社会的诟病,以此来阐发自身的情怀,或是寄托某种信念,这是我国的第六代导演和美国独立导演的惯用手段,这已然成为了一种经典。
冷峻的电影视觉,非介入式的旁观者叙述拍摄方式、间离的效果(如同吉姆·贾木许的电影影像风格)冷静得令人战栗地表现都市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或者,干脆用一种高度主观且迷乱崩溃的情节与镜头处理方式,用以展现垮掉的一代以后所谓的当代青年分崩离析自我麻醉的精神状态。
这两种处理方式,无论其力度还是其所寄托的思想,都可以称得上是名家之选,都可以将导演眼中那所谓道貌岸然的人权社会批判得体无完肤。
然而,当一部又一部的艺术电影,应该说是越来越多的艺术电影将小人物的可悲宿命一次又一次地加以展现,用银幕上的的纯粹暴力或冷暴力刺激着受众的神经之时,作为一位阅片量算不上贫乏的看客,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
这种悲哀,来源于此类电影对于现实的无情批判然而其影片本身又在现实面前的无力与苍白,正如同查拉斯图拉在社会众生百态面前的渺小与苍凉。
于是,反其道而行之,我期待着这样一部影片,它无需到达如何深邃的思想境界,无需拥有多么惊艳绚丽的镜头技法,更排除对于现实暴力或冷暴力的夸张表现,它只需用最普通的视觉,最朴实的技法,带着一种返璞归真的态度去讲述一个或者是一群小人物的故事。
这样的影片无疑是感性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算是纯粹感性,它正是利用这种感性,去触及看客最敏感的情感神经,在一番流泪或是唏嘘的同时,或多或少的让人联想到生存的意义与自身的价值,达到说教片与批判式电影无法企及的效果。
当然,这样的影片绝不滥情,因为它是由真情实感与淳朴的人文关怀造就的。
一个意外的机会,我欣喜地发现了这样的一部影片,一部名不见经传,从标题上可能让人联想得不着边际的影片,它叫做《充气娃娃之恋》(克雷格·格里斯佩作品,瑞恩·高斯林主演,2007年)这里,本人必须稍费笔墨简要概述一下本片的大致情节。
因为方才提到,如果仅是从本片的标题理解,很可能会走进一个低俗的死胡同。
尤其是如今标题党拥有相当势力的年代,本片的片名更是有可能遭到不必要的诟病。
拉尔斯,一位家在冰雪城市中的27岁的青年,有着天真无邪的微笑和近乎天使般的童真,深受小城中街坊邻居以及同事的喜爱。
可他,却是一个缺憾的存在。
母亲的早逝和父亲的自闭,哥哥的过早离家,使他成为了一个惯于与世隔绝的边缘人物。
这种隔绝最终使之产生了神经性臆想症。
即使哥哥和嫂子随后归来,对他疼爱有加,都完全无法破解他与世间的隔阂——他遭受铁链紧锁的心灵丝毫不敢奢望爱情,虽然有人一直在等着他。
然后有一天,他恋爱了,他的伴侣竟是一具用硅胶制成的充气娃娃比安卡,他与“她”相敬相爱,成就了一段没有性爱的纯洁感情。
而他的亲人和友人们,放弃了所有成见,为了他,而去对这位无声的伴侣倾注超越常人的爱。
最终,拉尔斯的臆想症治愈了,找到了一位值得去爱的真实伴侣。
而那位叫做比安卡的善良“少女”,获得了成为人的尊严——得到了只有人才能享有的葬礼……对于一名合格的观影者来说,分析这部影片,首先便是要突破单个镜头乃至于场景的束缚,坚决不纠结于对于该片技术层面的分析,一定要放眼于这个故事的本身。
如果对于这样一部纯粹感性的电影,尚且还要局限于镜头技法用光等等基本元素的话,那还不如将本片视为一部精神康复协会拍摄的病人康复实录。
触及故事本身的核心,也就成功触及这名叫拉尔斯的青年一己的世界。
诚然,拉尔斯是一个缺憾的存在,他极度自闭,害怕与人亲近,别人对他轻轻的触碰,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剧痛,一种难以言喻的折磨。
然而在现实中又有谁不是缺憾的存在?
离家过早,撇下弟弟拉尔斯和自闭父亲的哥哥格斯,痴迷游戏和动漫玩偶的好友,为一只被恶作剧的泰迪熊而伤心落泪的女孩玛格,还有喜欢给猫穿衣服的大叔……他们,难道是生活中完美的个体么?
套用一句在剧中那位慈祥的大娘所说的话“在上帝面前,这样又如何?
”显然这世道没人会是毫无缺憾的存在,缺憾,乃至于人格的裂痕,总是无法规避的事实。
缺憾,可能会恶化,恶化成为一种残疾,最终人的精神会像得了瘟疫的花蕾一般,凋零死去。
同时,缺憾也会如同伤口一样痊愈,虽然会留下疤痕,但最终会变成一件带着伤疤的美好事物。
治愈这缺憾的良药,便是爱。
拉尔斯身边的人们,都在用爱实践着自己治愈拉尔斯的诺言。
而这个过程,对于其他人来讲,何尝不是一个治愈自己的最佳途径?
拉尔斯的善良、微笑、天真无邪的质朴和对比安卡毫无保留的爱,使身边的亲人邻居对这件看似荒诞的事情,从不解到理解,从理解到包容,从包容最终成为了自发式的博爱,如同爱拉尔斯一般地去爱比安卡,这本身就是一场奇迹,一场在冬日冰天雪地的小城中上演的奇迹。
哥哥格斯,在拉尔斯的那一句“不,我从没有恨过你”的感言中,摆脱了对弟弟多年的遗憾和内疚,在那一刻,他完成了灵魂上的自我救赎。
那位身世不幸却无比善良的心理医生,也在为拉尔斯的治疗过程中,终于摆脱了多年前车祸丧失亲人的阴影,获得了对生活新的体验与感悟。
“若你不去感动别人,别人也绝不会想到感动你”拉尔斯是这句话的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正是他多年来对街坊邻居的善良以及不可言表的深切的爱,对故土家园身体力行的爱与奉献,于是获得了大家更加热切的回报。
比安卡,本身只是一具用硅胶制成的成人玩具,“她”的本质用途便是泄欲。
一旦被主人玩儿腻了,便会像无数的玩具的那样遭到唾弃,最终回归垃圾场——这便是充气娃娃的宿命。
然拉尔斯的出现破解了这种宿命,他将“她”当成了人,当成了自己的女人。
他与“她”彻夜交谈,向“她”倾诉,甚至为“她”感动,为“她”流泪。
两人相处多时,却始终没有发生性的关系,因为拉尔斯是如此的纯洁,他只敢奢望与自己爱的人比肩相依。
而后大家为了回报拉尔斯的爱,使比安卡最终从一种泄欲的工具变成了所有人依赖的存在,“她”参与一切社区的公益活动,为孩子们送去了无声地但却是最纯真的倾诉。
于是“她”最终获得了人的尊严,在拉尔斯的顽疾将要治愈的前夕,“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一场小城中难得一见的隆重葬礼之上安详且毫无遗憾的离去。
比安卡,最终为拉尔斯冰封的心灵打开了窗口,他终于可以像常人一样去生活,去恋爱。
可以感性地说,拉尔斯是一位释去翅膀的天使,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天使的善良,天使的微笑,他是一位为了爱而生的男人。
比安卡,则是他新的翅膀,为了最爱她的男人,甘愿化身成羽毛。
爱,让这座冰雪城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使之城。
贾樟柯曾说过,他越来越认为一部电影的好坏,不在于蕴含了多么深刻的思想,而在于承载了多么深厚的情感。
这句话诚然只能算是一家之言,可它却揭示了一条隐性的重要规律,在这里我可以将其解释为“回归效应”。
“回归”所指便是感性元素的回归,在这些关注一种类人,甚至一个种族在当今生存状态的电影作品中,这种趋势尤为明显。
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天与地》便是从着重对美国体制的抨击转而发展到对整个越南民族在战后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的关注上来;安哲罗普洛斯以一部《流浪艺人》(1975)享誉世界,用一群流浪艺人身处乱世的见闻抒写希腊战时的苦难,三十年后又以《哭泣的草原》(2004)重新审视了另一段俄国与希腊的战争史,但这回他已经从荷马变成了埃斯库罗斯,从展现一群人的见闻经历变为挖掘两个人的世界(主要便是情感世界)。
两位世界级电影大师在一定时期内的叙事蜕变,正是这种“回归效应”的完美展现。
“总有比丑陋更稍微为美丽的东西,总有比贫穷更稍微美好的事物,人只有在与身边的人进行比较才能获得自身的满足。
直到有一天,发现了别人超越了自己,便觉得无可原谅”这段本人已忘记其出处的言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小人物的悲惨宿命,更无论这社会中比小人物更加边缘化的种群。
但这绝不是生活的真相,更不是人类生存的目的。
过分强调这种生存中的隐性或显性的暴力,极可能会营造出不安定感与对现实的绝望感,这种问题曾经在一些地下电影和黑色电影中爆发过,于是地下电影与黑色电影的衰落也成为了必然。
为了在银幕上展现世界的穷奇壮美与人类所受的恩典,伟大的先驱者们发明了电影,电影本身就是由感性的心理寄托而诞生的产物。
虽然有些影人看客从来没有苟同过感性,将感性斥责为电影中低俗的伎俩,但每当一段醇厚而真性情的故事在银幕上呈现之时,总会有无数的心灵为之震颤,无数的人们会为之流下真诚的眼泪,这有力说明了感性元素是电影长久不衰的硬性保障,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几乎不可能为《美国制造》投入过多情感,而一定会为《勇敢的心》洒下热泪的本质原因。
如今世界电影的发展已经到达相当的高度,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今后电影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会有越来越来多的以此类小人物乃至边缘人物为题材的艺术电影掀起感性回归的浪潮,毕竟这部名不见经传的《充气娃娃之恋》已经做出了一个极佳的榜样。
《充气娃娃之恋》(Lars and the Real Girl):人偶、妄想、恋物、意淫、纯爱以及谋杀 ■文。
火神纪。
用一种充满色欲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充气娃娃、成人玩具以及情趣用品。
所有的这些表象上的东西都被沉淀了下去之后;我们将被我们那先入为主的理智判断所打败。
纯洁的、美好的——纵然那个结局最终不曾由始至终地一路贯彻,然而无关肉欲相去甚远的主题升华依旧会让我们汗颜。
——火神纪。
题记。
相对于欲望而言,柏拉图式的纯精神欲望显得如此洁净而优雅。
而把这种柏拉图式的情感投射到纯粹为了肉欲而制程的成人情趣玩具产品——充气娃娃的身上——这多少有点讽刺的味道。
的确。
我想,这是很需要勇气以及足够大的思维跨度的。
这也许也解析了为什么这样出色的一个剧本最终在好莱坞这样一个电影王国里居然被雪藏了三年之久后才被拍了出来;成人玩具,就算放在开放的美国本土依旧是一个特殊而敏感的区域。
从观众的接受度去思量,搁浅这个剧本似乎也在常理之中。
套着一个妖娆的华丽外衣,底下裹着的却是清澈见底的谆谆温情。
这部以“充气娃娃”为噱头的电影艳丽开场。
粉红色——看完这部电影,这种和这部电影也许并不相称的颜色给了我太深刻的印象。
喜欢粉红色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呢;网上的说法其实并不统一;但是有某些特点却出奇的接近。
比如有强烈逃避现实的倾向、不擅长向人吐露心事而常常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这是一种接近于轻微自闭的症状。
又比如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不喜欢和人争论而被当成优柔寡断;还有无法忍受现实的难堪及曾被信任的人背叛;这些似乎都能在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所饰演的拉斯身上看到。
一个总穿着粉红色衬衫的男人,一个把自己心爱的女友安置在逝世母亲粉红色的房间里的男人。
羞涩、浪漫、甚至多少带着点自闭;这一切多少似乎都占一点。
一个小地方里所有的那些热心而宽厚的人们总有些弥足珍贵的品性足以让人感动;而已这绝对是在大都市里所没办法看到的。
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其它任何一个大地方里,那将是什么样呢;也许,一切都将会变得不同了。
碧安卡。
仅仅只是一个仿真人体玩偶。
如果把碧安卡订购回家的并不是拉斯的话,它也许就仅仅只是某个男人精力过剩时在其欲望闺房里的一个泄欲工具罢了。
拉斯赋予了它一个美丽的名字以及一个动人的故事;于是,它成了她。
这本身似乎也是一个挺美的故事。
至少在这个故事身上,它赋予了一个死物以人性;而因为这种人性根本的存在,这个故事就不像其它故事那样简陋无味了。
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一切仅仅只是拉斯一个人的臆想。
如果故事停留在这里,那么这也仅仅只是一个自闭男人疯狂的意淫罢了;把这种臆想变成现实的并不是拉斯一个人所能做到的,他力所能及的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创造者并且把碧安卡带进了小镇居民的社交生活当中去。
可以说,赋予了碧安卡生命的是拉斯;而赋予了这个异样的生命体以人格魅力的却是这些为了圆满拉斯的臆想而热诚配合拉斯的小镇居民。
他们也许不解也或许好奇,然而不管怎样——如果不是他们,碧安卡仅仅也只是一个被赋予了假想的人工玩偶而非真实的生命。
毫无疑问,她将接受拉斯的所有意愿而充当起拉斯的完美情人并且在拉斯的生活里成为一个重要角色。
然而这将电影的格调也将毫无疑问地降下去。
从好奇地观望到有限地配合,再到最后,小镇的居民们赋予碧安卡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并且让她拥有了自己的个性。
从一直尊从于拉斯的意愿到她开始出现了一些反叛的行为,小镇上这些善良的居民们赋予了她作为一个生命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个性。
可以说,是玩偶厂家制造了它;是拉斯创造了她在人性上的降生;却是小镇上的所有居民完整了她作为人性所具备的真正意义上的性格。
这一点很重要;比制造它创造她更重要得多。
从拉斯一个人的独角戏到整个小镇居民都在参与的以碧安卡为中心的大型舞台剧的过渡,正是从碧安卡被赋予了对拉斯的反抗意识而真正具备了作为一个独立人所必须具备的个人个性时,这台谐剧才真正拉开了序幕。
从自闭上升到妄想再到恋物,从恋物癖的奢华臆想到疯狂意淫,到这里彻底结束;而所谓纯爱,也是从这里开始。
我为什么如此强调这一点;因为,只有把这一点确立了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进入下一个论点——关于碧安卡的被谋杀论。
这部电影的大绝部分看起来其实很有种脉脉温情的味道。
凯丽加纳(Kelli Garner)教堂里唱诗班女孩玛戈默默的注视里那个腼腆而内敛的拉斯在碧安卡出现之前过着一种波澜不惊的生活并且规条化的生活;准时地上班下班,站在窗前看着他们幸福的生活,上教堂做礼拜。
自闭,不与任何人交谈,害怕一切的身体接触。
碧安卡的出现改变了许多东西。
拉斯那充满阴霾的生活看起来似乎变得轻快,多少带着点阳光,就算窗外依旧漫天飞雪。
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饰演拉斯的哥哥吉斯、艾米莉莫迪默(Emily Mortimer)饰演的嫂子卡琳在第一次见到碧安卡的时候惊慌失措的样子以及在厨房里那场充满张力的演技秀给碧安卡的出场作了最好的注脚。
我们可想而知的是,当小镇的居民见到碧安卡的时候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只是。
有点出人意料。
至少跟我们想象中的那个场景相去甚远。
或者说,我们低估了拉斯兄弟或者他们的祖辈及父辈在小镇里的人缘;吉斯跟镇上的人们打了招呼之后,所有人都配合着拉斯的臆念,碧安卡被当成一个真正的客人受到了小镇居民的热切款待。
完美情人,因为她本来仅仅只是拉斯一个人的妄念。
后来,因为小镇居民的热切;她的时间表里出现了许多本来拉斯也许并不希望她去参与的许多日程。
从一个完美情人,她在拉斯眼里其实已经变成了一块鸡肋——嚼之无味而弃之可惜。
这场无声的或者只有拉斯一个人低喃声音的爱情,最终似乎只能注定无疾而终了。
最初的拉斯默默地忍受了这一切。
从他开始带着碧安卡进入小镇居民的社交生活里开始,碧安卡逐渐成为社交生活中的核心;孤儿院里的教学,帮助社区那些孤零零的老人们……渐渐的,从无声的忍受开始升级成了拉斯与碧安卡的第一次争吵。
在碧安卡没能在拉斯身边的时候,拉斯开始了自己的社交活动。
比如和玛戈在一起打保龄球。
其实除了碧安卡,拉斯一直很在意玛戈。
而跟拉斯在一起工作的同事曾经也对玛戈说过,她为什么得不到拉斯,是因为她过于急进。
两个人彼此在意,为什么却不能在一起呢。
因为,他们还需要某些催化剂。
而不幸的是,碧安卡以及玛戈只露了几面的男朋友成了这两个也许本该就注定将在一起的人最后通往幸福路上的炮灰。
玛戈告诉朋友们,关于碧安卡的故事;这是碧安卡走进社交生活很重要的一步。
玛戈会在社拜上一边唱着圣诗一边偷偷地看着拉斯和碧安卡安静而幸福地坐在一起细声地低语;这是因为玛戈偷偷地喜欢着拉斯。
玛戈也不只一次想约拉斯和她一起去坐车或者一起去做点什么;这是从喜欢到更进一步发展的愿望在女人身上最狂烈的表达。
而拉斯呢。
其实拉斯也喜欢着玛戈。
他会拿着老人送给他的鲜花站在玛戈面前而不知所措地紧张跑开;他会在玛戈约会他的时候找个借口离开;他会在玛戈受伤的时候安抚她——只是,他不想承认也没办法承认。
因为他有着碧安卡,在他发现他喜欢玛戈之前他就有了一个碧安卡。
当玛戈带着她的男朋友在守望无望的时候出现在了拉斯面前,拉斯那根脆弱却敏感的神经终于被彻底地刺痛起来。
当然。
这对于碧安卡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
当玛戈终于失恋,当玛戈终于把拉斯约在了一起去打保龄球并且表现出了想更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拉斯说,他不能做任何一件对不起碧安卡的事。
看似无疾而终的又一场恋情,也许仅仅只是为了满足一下拉斯对于完美的憧憬,碧安卡这个已经不再完美的情人也许是时候离开了,她的离开将会给拉斯对于真实爱情的强烈渴望带来新的转机。
已经没有办法想像如果碧安卡没有那么多的社交活动而从完美情人降格成为一个并不完美的情人的话,拉斯将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他对自我完美的那种憧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碧安卡并不如同拉斯所说的那种急病突发而是被拉斯残忍地谋杀了;而促成这场谋杀的不只是拉斯,还有玛戈这个看起来天真无睱的少女,以及所有曾经热切地接纳碧安卡的所有善良人们。
当然,玛戈并没有什么错;喜欢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一种错,毕竟所有的捉摸不定的感觉并不能以错或对一语而蔽之。
而小镇的人民也并没有错;他们只是配合医生的忍地建议而希望帮助拉斯走出自我的阴霾。
拉斯也许也并没有错;在他心里,碧安卡是因为病逝而非被他自己杀死。
或者,除了我并没有人错。
因为,也许除了我并没有任何人会如此看待这个问题。
所有人也许都更愿意相信电影最后那个看似美好无比的结局——碧安卡死去了,拉斯为她举行了简朴却隆重的葬礼,然后他和玛戈一起离开了这个葬礼,我们似乎能看到那个走出阴霾的拉斯最后和玛戈幸福地在一起生活。
可是,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当碧安卡被赋予了人性,然后又被赋予了个性之后,碧安卡招致了拉斯的不满。
而医生的话多少有点动魄惊心——为什么碧安卡会生病,因为是拉斯说的;病重,就快逝世,这都是拉斯一个人说的。
因为不满,因为想发展一段新的感情,因为不能做对不起碧安卡的事……所以,拉斯替碧安卡选择了这样的一条路。
这才是事实。
如果碧安卡仅仅只是一个情趣玩偶的话,一切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
有一个情人,舍弃原来的那个用于肉欲发泄的成人情趣玩具;这并没有什么可耻的地方。
而碧安卡恰恰并不只是一个玩偶,她有人性,她也有个性——那么她就有了灵魂——纵然她不言不语不思不索。
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一场谋杀了。
拉斯继续作为他自我完美所应该去做的事。
比如伤心,比如陪伴,比如诉说,比如拥抱……直到碧安卡最后离开。
可是,谁又能否认是他直接地造成了碧安卡之死的。
阴秽谋杀,仅仅只是为了一己私欲,并且做得滴水不漏,并且充满了深情地完成了他的所有渴望;送走一个并不完美的情人,迎来一个新的情人。
我想,没有多少人能如拉斯如此精致完美。
电影最后看似是投水殉情的描绘,在我看来似乎不那么美好以及伤感。
假想一下在拉斯的妄想里,拉斯不只没有被病魔打倒而坚强地活下来,拉斯抱着碧安卡走向水中央的作为看起来多少有点其心可诛了。
谋杀,在我看来已经是一场赤裸裸的谋杀了。
满心欢喜的玛戈以及走出阴霾的拉斯;在我看来多少有点想打冷颤的感觉。
因为,如果日后生活在一起的玛戈让拉斯稍有不快或者拉斯遇上了另外的一个人儿,她将面对的会不会也是碧安卡同样的结局。
只是,她并不会同碧安卡一样任由拉斯摆布;那么她又将如何自处呢。
片尾那个看似美好的结局其实并不美好。
那些阳光灿烂,那些笑靥满面,那些轻快祥和——都是表象。
潜在底下的是另外一种阴秽得不能再阴秽的腐臭味道。
人人都爱碧安卡。
谁又不爱呢。
我丝毫不怀疑碧安卡这个造型的情趣玩偶也许将大受欢迎。
可是,也许谁都更愿意相信那个表象般的电影结局;没有多少人同我一样更喜欢这个也许不应该有的阴秽结论。
同电影的开场一样。
它用了一个艳丽的开场却不曾有半点艳丽;它也用了一个美好的结局结束并不曾带有半点美好的意愿。
我喜欢这部电影,不管它艳丽与否美好与否;艺术自有其表达方式,只是,我们是否也认同它的这种方式而已。
2008-4-13;戊子年丙辰三月癸未初八日。
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Lars and the Real Girl》 ■译名:《充气娃娃之恋》 ■导演:克雷格格里斯佩(Craig Gillespie) ■编剧:南希奥利弗(Nancy Oliver) ■主演: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派翠西娅克拉克森(Patricia Clarkson)|艾米莉莫迪默(Emily Mortimer) ■出品:美国 ■类型:喜剧 ■片长:106分钟 ■语言:英语 ■制作:Sidney Kimmel Entertainment ■发行:Kimmel International ■上映:2007年9月10日(加拿大)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83237637744/
因为受够那些俗烂的内容 我想用心做好一个公众号 它叫【悬命酒馆】 微信公众号:xuanmingjiuguan 周二晚十点·几句荒唐事·一碗正经酒欢迎关注·不宜酒留---------广告结束,我让路----------- 姑娘留着一头长发,皮肤白皙,双眼皮,与Lars第一次见面是在某个飘雪的傍晚。
她过去是修女,纵使腿脚不便,到底已经千里迢迢赶来找到了他。
她拥有一半巴西血统,一半丹麦血统,不过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名叫Bianca的姑娘是个充气娃娃。
如果你看过《Half Nelson》,那么你一定不会忘记那位在白天热血沸腾且充满理想,夜晚又化身为瘾君子的白人教师Dan。
时隔一年,扮演者Ryan Gosling在阴沉的天气里成为了躲在窗后的Lars。
几天后,他爱上了用一堆硅胶做成的充气美人。
Lars是个极端,他不能同任何人拥抱,也不允许他们触碰到自己的肉身,安全感的缺失和极度的敏感让所有一切即便来自于善意的温暖给予,变作了灼伤后的疼痛。
只有Bianca可以给他温暖而又不至于伤害他。
这个不会说话的美人在Lars的脑海里是个可以相依终身的姑娘,“她自幼父母双亡,但她从来不会怨天尤人,感怀身世,她想和常人一样,也要求大家都把她当常人看待”。
当Lars靠着椅背,对Bianca诵念《堂吉诃德》时,我突然从他眼里发现,这个患上情爱妄想症的男人,把自己的身世不经意间寄托在了一个不会背叛他不会离开他不会冷落他的皮囊之中。
他爱上了一个“曾被别人抛弃过的没有爱的自己。
” 而小镇居民远不像我所预想的那样,三五成群嚼着长舌。
他们善良,正直,集体编造善意的谎言,拯救妄想男Lars,这个性格孤僻、寡言少语的邻居。
片子没有华丽的视觉冲击,没有过于激烈的戏剧冲突,音乐的出现少而简单,人物朴实无华。
你能做的只是安静的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嫉妒与羡慕那个大抵永久不会出现的柏拉图式的小镇。
而我们寄生的世界,复杂的人际,无力的挣扎,到底成为那些不自禁在杯盏烟蒂间流逝的生命。
其实,与其寄托感怀于虚无飘渺的幻象,倒不如好好珍惜身边爱你的人。
而现实里,的确太少有人能够做到。
伪善又做作的电影,乍开始或许还被忽悠的小感动下,仔细一想不对劲。
不过是装疯卖傻的男人给自己始乱终弃行径的粉饰罢了.这电影说好听了是个童话,但充其量是个笑话. 在这部电影上,我承认没有同情心........... 伪善又做作的电影,乍开始或许还被忽悠的小感动下,仔细一想不对劲。
不过是装疯卖傻的男人给自己始乱终弃行径的粉饰罢了.这电影说好听了是个童话,但充其量是个笑话. 在这部电影上,我承认没有同情心...........
同样,我不赞同者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充气娃娃之恋》,因为,那容易叫人产生不必要的联想。
但我又实在拿不出什么好的名字上得了台面,于是就将就用吧,毕竟看的是内容精神,而不是表皮。
说实话,影片开端不禁让人觉得有些许沉闷,抱歉,如果要不是看完了就写的这个我就不那么客气了,要是那样,肯定会大张旗鼓的宣扬本片多么多么的无聊以至泯灭人性。
但是,当你安下心来,别再为了这么个狗屁电影儿抓耳挠腮,,而是去品味任何不经意的小细节,你就会发现,影片想传达给我们的感情无数难以言表,想说明的社会现状无数难以名状,霎时间,整个人就会冷静,霎时间,强烈的感情交织不禁的让我欲哭,却无泪。
也许是因为过度重视情节的发展,影片仅在部分人物的谈话中介绍了各种历史细节。
无论你说他精神分裂也好,妄想症也好,那从未谋面的母亲,在悲伤中独自跟随父亲成长的童年,必然导致他阴郁,孤僻,不善言语的性格。
虽然他乐于助人,却无法本质上改变他的人生。
工作,帮助别人,下班后独自呆着,将是他生活的全部。
分娩时死掉的母亲让父亲感觉负罪慎重,沉闷阴郁的家庭氛围就像阴森的丛林,生性善良的Lars无法摄取任何温暖,即使有些许温暖袭来,也无法适应,就像长时间的缺失导致了生理上的退化,轻微的触碰也会导致他躯体的剧痛,因此他的性格封闭就像一座戒备森严的城堡,不允许任何人进出。
但是,可能是深知冰冷的可怕,他不吝惜施舍温暖,即使自己冷若冰霜,也要帮助别人,温暖他人。
但是,有些阳光,有些温暖是注定属于他的,也许是在这阴森的丛林里躲藏了太久,当一束刺眼的阳光照射进来,他无法睁不开眼睛,于是本能的捂住了双眼,再也不敢去正视,事实上,再怎么遮掩,他再也无法忘记那束久违的阳光给他内心带来的难以名状的温暖。
那束阳光名叫玛戈。
于是,接下来,他在众人面前堂而皇之的请出了所谓的那个所谓的充气娃娃女朋友-比安卡,并带着他到处晃荡,在这些愚蠢的行为之中他仿佛不断的用那双颤抖着眼皮的双眼偷偷的透过十指的缝隙端详着试探着那束难以忘怀珍贵异常的温暖的阳光。
是因为那到阳光的出现,他才决定了比安卡的出生。
他像疯子一样和比安卡谈心,带她做礼拜,带她参加party,带她去童年的树屋回忆,甚至带她去看医生。
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荒唐,这只不过是导演精彩的隐喻描写,任何一丝温暖看似温馨,对于这样一个已经在冰冷中沉浸太久冻僵了的Lars,很可能致命。
所以他要先摩擦自己僵硬的皮肤,在痛苦中过度,他无法回答玛戈,因为他太久没有经历过如此的温暖,却回家立即跟比安卡“沟通”起来。
他无法答应和玛戈一起去舞会,却想尽办法带比安卡去礼拜去party去接触家人。
他无法将玛戈和其他男人的打情骂俏放在眼里,却对比安卡没有时间陪自己加以埋怨。
最终他勇敢的“拯救”了玛戈的小熊,和她打保龄,这种两人感情的最终碰撞直接宣判了“女友”比安卡的死亡,影片也就此画上圆满的句号。
不管看过之后对本部影片如何的褒贬不一,我不得不把本部影片称作一部奇片。
如果导演只是平铺直叙,那么可以说绝对算的上感人,是因为题材,是因为如此一个心酸艰难的感情故事。
可是,导演偏偏借用这样一种荒唐故事的讲述手法,安排了一个只需要少量成本的“替身演员”替主人公Lars安排了如此一场不寻常的恋爱,在本人看来,这场恋爱戏仅仅旨在侧面表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但是精彩就在于此,导演假作真时真亦假,这样一场荒唐爱情戏不仅贯穿全片成,而且着重加以渲染,成为了一段不折不扣的感情,如此安排,更将Lars内心感情的真实放大了十倍,将他内心感情变化的细节丰富了许多,此时的镜头仿佛成为了手术刀,切割下主人公的善良,真情,诚恳,对感情的执着呈献给观众们细细品味,然而这一切,正是因为以这样的一个荒唐的手法绘出,观众感到为主人公的恋爱而感到高兴时却又难免些许酸楚,于是,便更加对这样一段来之不易的感情而感到珍惜。
说道这,本应该就此结束了,但是就像上一次提到的一样,任何的文学作品的任何题材无一不拥有着描写人性讲述人性的本质目的,或褒或贬,在这样一部讲述特殊人群情感故事为主题的电影中,导演不忘再借以周围环境展现一把。
在主人公的“女朋友”刚刚呈现在人群面前时,大家的动作无非是瞪大眼睛抑或是忙着在地上拣下巴,但是,接下来的表现更让人诧异,每个人都开始踊跃的和这位新镇民接触,甚至洗澡,理发,安排她参加社会活动。
究竟大家这是怎么了?
后来嫂子的一席话让这明朗了许多。
“我们帮她推轮椅,开车带她去上班,送她回家,帮她洗澡,给她穿衣,喊她起床,哄她睡觉,背她走,她不是小女孩,她是一个大姑娘,这里的事对我们每个人都不容易,但我们努力去做了,我们为你才做的,因为人们都爱你,我们为你才做的”爱可以化解一切,现在,我更加坚信这句话。
以为是个喜剧,想不到非常之感人
可怜的男主角,他只是想得到内心的满足,只是想能有人和他分享。
挺温情
不要被片名唬了,这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电影,非常暖人心的电影,当我们孤独到一定的境界时都会把感情寄托在一件物品上,在这里更加的放大了。
低于期待~
上帝让我们怎样避免孤独?答案是:彼此相爱。
★★★☆:好有爱的小镇。但总是要靠自己才能彻底走出阴霾。对我来说略微沉闷了一点。瑞恩·高斯林的表演无可挑剔。
写实温情片。个人觉得一般。尽管 Ryan Gosling演技不凡,还为此片增肥增的帅哥面目全非,但非指着一个充气娃娃当真人也太假了。
挺无聊的,要不是发现是他们三个演的简直想快进
看不懂
高司令的个人表演秀。
真的
讲了个啥?架空背景展示美国教会社区的包容与爱?
片子比较沉闷 像个荒唐的行为艺术
我们都曾如此自闭过TVT
挺感人的 想要和爱的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小镇里面、
一个人到底要多孤单才会开始和自己的影子说话呢?
这是个纯洁得不能再纯洁的故事。
啊哈啊哈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滴人恨间安~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