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偷心觉得没看懂于是翻过头去找影评却见一篇一篇文字如同出自你笔下。
耳边是听不懂的歌,清婉的旋律让我恍恍惚惚记不清今夕是何夕。
如同一条无法返回的路,离别两字如此决绝,不带有一丝回忆,只是手起刀落,清脆的一声斩断了时光。
说年少,想必会有嘘声,则只能说自己虚妄的度过这些岁月。
如同垂暮的老人,不愿去苛求确凿的日期,回忆如同打翻的日历,窸窸窣窣飘落一地,每页有一个瞬间停留于其上。
记忆已经不堪回忆,这本日历已经翻了太多次,画面却不曾褪色,页边已经轻卷。
两人如此年少,如此骄傲,于是将现实涂上自己期望的颜色,耳鬓厮磨时,眼中重叠的色彩如同梦幻,待无法忍受对方时,便不甘屈服的冷战。
四年前的此时此刻,我也是在此时此地,也是在这个时间坐在这里,也是如此为此事纠结。
无法改变的是,你已经远去,如同启程远航的轮船,挣断缆绳、驶向你的天涯。
不是我长不大,而是无法轻松的面对,因为我毫不怀疑有种被称作迷恋的东西,那样真实的发生,甚至燃烧的太炙热,哪怕灰烬也将棱角分明的我熔成一颗心形的锡锭。
如同豆瓣戏言“你认真了,你就输了”,好吧,我输了——但我要的不是胜负,只是那个人,那颗心。
长不大的少年,还没来得及弄懂爱,就一下变老;想起珍惜时,擦肩的人却已远去。
不是我们不曾成长,只因那段伤心回忆连着彼此伤害的不成熟的爱,于是被迁怒而彻底擦去。
却不知那段空白是心头的刺,每次无心的触动都会让往事翻腾。
If you believ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you never stop looking. If you believ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Take a closer look. Those who love at first sight are traitors at every glance.——《closer》那天随手拿了放在桌边的《closer》。
不假思索地放进久违的碟机。
只是为了打发寂寥的雨夜。
手边的香烟已燃尽,那刻,我并不知道,一场心与心的交战正在等着我。
当音乐响起,Damien Rice温柔的声音执著地越过无数拥挤的人群而来,便知道,这是我要看的电影。
Alice天使般的脸庞出现在镜头前,一头亮红的秀发在萧瑟秋风里随着她轻盈的脚步扬起,迎面而来的Dan,轮廓清晰,斯文的镜框下深藏着一副充满欲望的双眼,目光袭来,你便不能抽离。
两人目光纠缠,Alice绽开无邪的笑容,就像秋日早晨的第一缕阳光那样清澈。
开场一见钟情的邂逅让人无法猜测故事的走向,更让我始料未及的是,爱情的美好,又一次在眼前破裂,残酷地露出虚伪、猜忌、报复。。。
《closer》不留给人喘息的机会,穿行黑暗的人心森林的时候,发现以爱为名义的藤蔓,已经遮蔽了晴空,再也无法视物。
影片改变自舞台剧,很容易就看到舞台的影子。
仅有的四个角色,人物直接而激烈的对话使得戏剧冲突更加强烈。
几乎没有暴力的动作或者肉体的伤害,但那种情绪的累积所造成的心灵的伤害,是比肢体残缺更深入的痛楚,一种完全属于成人世界的哀伤。
当我看过Alice和Larry在地下脱衣舞场的一场对手戏,就会明白,无可名状的精神痛苦,才是爱情的最大折磨。
看了电影不免联想起Larry,生活里不免有这些喜欢把女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男人。
一副道貌岸然,有很强的占有欲,不时猎色,诱骗女人进入游戏,规则却由自己定,但当女人执意要退出游戏的时,又表现出死活不肯的模样。
而Dan,和Larry有很多相似点,好在他比Larry更懂得爱。
他优柔寡断,朝三暮四。
左手边是天真无邪的Alice,右手边是风姿绰约的Ann,放弃谁都是损失,他不愿选择,更不想但当责任。
女人天生是感性的动物,一但爱上了某人,理智的那面便失控。
一切都不管不顾,任由驾轻就熟的男人摆布。
即使已经受过一次伤害的Anna,却仍然渴望并寻找着爱情的抚慰。
在经历重重波折后仍旧徒劳无功。
最后她帮躺在身边的Larry盖被子,隐喻着她无奈地接受了现实。
女人天生还是博爱的动物,在同个人身上也许爱一次不够。
Alice泪流满面地问Dan,“我爱你,你为什么不能爱我?
”,神情俨然像一只受伤的小绵羊,楚楚可怜。
当Dan在外屡遭挫折想重回她怀抱时,她还是欣然接受,只是她可以容忍Dan的频频出轨,却不能容忍他的不信任。
被反复质问的Alice最终还是绝望。
她开始相信躺在身边的男人不是她要找的那个。
最后她冷漠地对Dan说“我不再爱你了,请你离开。
”在遭受到几次三番的重创之后,她改变了,或者是学会坚强。
当她再次穿梭人群涌动的街道时,着装变得成熟性感,片头天使般的清新可人荡然无存,她依然在街头行走,这次却走得无动于衷,走得矜持孤独。
爱情始终在城市里进行着,在私欲和感情的背后,彼此纠缠互相伤害。
只是很少有人真正看透爱情的本质。
那么,即然不能看透,就不要看透。
试图拨开虚伪下的真实,看到的将更可怕。
为了再听一次《The Blowers Daughter》,我重新看了一次《Closer》。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觉得最精彩的是开头,伴随着整首的《The Blowers Daughter》,男女主角在拥挤的大街上逐渐走近,直到发现对方,然后发觉can't take my eyes off of you,会心地微笑。
因为太专著看前面,女主角被车撞到在地,短暂的昏迷,然后抬头对着男主角说:“Hello,stranger!
”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
从没有一见钟情的经历,所以总觉得那是一个童话故事。
现实生活中要么就缺乏令人一见心动的男人,要么就没有一鼓作气的勇气。
而且在这充满谎言的社会,一见钟情显得太有企图性了。
所以再一次看《Closer》,我带着看童话故事的心情看它,却被结尾那个黑色幽默弄得很感动:一对互相原谅彼此的夫妇,他们在失去更多之前选择继续他们平静的生活,虽然各自有不可言喻的秘密;独自回国的Alice素面朝天,原来她的名字真的叫Jane Rachel,一直在说谎,但当说的是真话的时候,竟然没有人相信;最后Dan回到与Alice最初去的教堂,发现Alice Ayres只是一个已故的舍己救人的女英雄的名字,那个曾经彼此相爱的女孩,原来他从来没有真正认识过她。
突然想起这出戏的宣传语: If you believ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you never stop looking. If you believ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Take a closer look. Those who love at first sight are traitors at every glance. 要么不爱,要么好好爱。
To be or not to be,就是那么简单。
最后又是《The Blowers Daughter》,令人欲哭无泪的感觉。
And so it is Just like you said it would be Life goes easy on me Most of the time And so it is The shorter story No love, no glory No hero in her sky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o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o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And so it is Just like you said it should be We'll both forget the breeze Most of the time And so it is The colder water The blower's daughter The pupil in denial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o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o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s... Did I say that I loathe you? Did I say that I want to Leave it all behind? I can't take my mind off of you I can't take my mind off you I can't take my mind off of you I can't take my mind off you I can't take my mind off you I can't take my mind... My mind...my mind... 'Till I find somebody new
我把msn签名改成涂了橘子味的唇彩,前同事的对话框弹出来,只有三个字:要搞伐?
我压抑着自己惊恐的心情,佯装镇定的问,怎么说。
答曰:就是搞,没别的。
我想他说得如此之理直气壮厚颜无耻,全依赖于他的家世和财富,最重要的,是这些东西所赋予他的,在这个城市极少被人拒绝的优越感。
DAN是一个脆弱而敏感的人,样貌英俊,讨女人喜欢。
他爱ANNA,也爱ALICE,最重要的是,他爱自己,以及自己给自己的,庞大的精神痛苦。
他懂得爱追求爱,但其实,他不相信爱。
他在ANNA千辛万苦为了他离婚之后听闻他们最后一次的sex暴怒离开,他因为Alice与larry之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而穷追不舍耿耿于怀。
而Larry是一个强势的男人,他有傲人的家世,被人尊敬的社会地位,目的性强,有power,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所以,他会因为想得到一个人而表现温情,也会因为失去一个人而疯狂报复。
在得知背叛之后,他关心的并不是对方还爱不爱自己,而是那个男人的性能力。
他如此之惨烈,但却最真实直接。
结尾,ANNA和他貌似宽容和安稳的生活在一起,他看起来普通至极,但他是生活的胜利者,尽管这样荒诞的生活之中,只有壮烈的失败和窝囊的胜利。
壮烈的失败和窝囊的胜利,是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很喜欢那个镜头,装死的Alice突然间睁开眼睛对着惊恐过度的Dan说,hello,stranger。
很多时候,爱只是琐碎的一个细节,他在雪地里把你拉起来,或者,一瞬间紧紧的抓住你的手,带你去挤公交。
而不爱,仅仅也只是因为一个表情,或者是某一个瞬间,涌上来的无以复加的厌倦感。
所以,当Dan不要脸的一遍又一遍的对着之前还喜笑颜开想着跟他一起去国外好好生活的ALICE说我爱你,但我不知道爱在哪里的时候,我无比认同的看着Alice流着眼泪说,不,我不爱你了。
是的。
我曾经爱你。
爱你欲语还休的拖沓,爱你不辩解不表白的残忍,爱你胆战心惊的试探,爱你不主动不拒绝的凛冽。
但我现在决计不爱你了,因为不信任,或者是说,你不相信你自己,如此爱我。
影片的结尾,终于看到Alice的真名,Jane,真是她告诉Larry的名字。
为什么明明是亲近的人却不能表白自己的内心,对于陌生甚至与轻蔑的人却可以毫不迟疑的露出自己的底线。
我想熟悉与陌生之间因为感情而产生千秋万壑的距离,因为在意,步步迟疑。
所以,当前同事进一步以他的道德观来蛊惑我的内心,我得承认我不是没有一点迟疑和诱惑的,我厌倦了贞洁而扭捏的日子,又没有勇气过堕落的生活。
很拧巴不是么。
可是,谁的人生不是这样,又矛盾又造作矫揉。
我在想,一个精神上的亲密同伴,能不能敌的过一个肉体上纠缠的陌生人。
爱情这个东西是有道理可循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命定的模式。
像分析犯罪案例一样,每一起爱情案例也都有因为所以蛛丝马迹,可以供人打份冷冰冰报告陈述其本质。
比如closer里面这四大位。
他们的爱情关系看起来纠结繁复,其实用冷冰冰的旁观心态看的话,都是必然结果。
Dan,因为是个作家,而且是个不得志的作家,就如他自己所说,他生来就没有被赋予天赋,所以他是个盲目浪漫主义者,他看世界的眼光是短浅的、有选择性的,他只求美不求真,哪怕这美好是矫饰的、假的。
一句浪漫的“Hello, Strager.”足以虏获他全心,于是他开始借着Alice美丽的躯壳自觉自发地编织起只属于自己的浪漫故事,他甚至不在乎这故事里面的Alice到底是不是真的,正如Alice在看Anna影展时说的,艺术只是艺术家一厢情愿地截取生活的一瞬间,他们根本不在乎那是不是真相,而丹的新书里面的Alice只是她的一部分,而被他刻意漏掉的那部分才恰恰是真相。
丹爱Alice,但他爱的却并不是真正的Alice,而是自己意淫出来的一个美好的女主角。
但是作家的浪漫永远需要新鲜血液的滋养,于是,他渐渐爱上了下一个女主角——受过伤害的单身摄影师Anna。
这片子里,丹这个人物让我既同情,又瞧不起。
像个长着男人躯体的小男孩,天真、浪漫、善良却懦弱,他根本没有勇气接受生活中爱情中任何的不完美。
面对不完美时,他体内小男孩的第一反应总是不假思索的拒绝,比如拒绝接受Anna和前夫的最后一次交欢,拒绝接受Alice在分手期间和Larry的苟合,待事后那个成熟的丹战胜了这股孩子气后,他又总会返回来道歉,可悲哀的是,事态总是无法挽回。
Larry,因为是个医生,所以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
他不浪漫,甚至还有些动物性的野性和虐待倾向,在女人面前的魅力指数当然不如浪漫俊美的作家那么高。
但Larry的成熟、狡猾和务实使得他必然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当然,他并不坏,他称自己为人类狂欢节上的冷静观察家,一点不错,他只是非常理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有能力为此布置战略。
在Anna影展上,Larry有两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1、他说丹并不矮,这之前他根据丹的头像照片已经预测过他的身高,从医生的人体科学角度。
所以他说丹的头部有欺骗性。
但是丹高而纤瘦,所以如果打起架来,他不是自己的对手。
2、他承认年轻性感的Alice的确令他着迷,但他更喜欢Anna这种,“你是女人,她是女孩,她有年轻女孩的低能美丽,但却狡猾”。
说这些话时,Larry很自然,这只是他本能的对局势的迅速分析,故事才刚刚开始,这位冷静的观察家就早已将局内人的本质透彻掌握了。
在Pub里面和Alice偶遇那场戏,更把Larry的实事求是精神强化了,在那个真真假假无人在乎的声色场所,他依然不肯罢休地要求Alice以真实面目面对他。
Larry身体里动物性的那部分是爱着Alice的,他只想和她做爱,但做爱也要做得真实,Larry的爱情观里容不下半点虚构成份。
如果此时换做作家Dan,恐怕早就今朝有酒今朝醉,并且积极配合地编织出另一部动人故事了。
Anna,正如医生Larry总结的那样,轻度抑郁症患者。
这场纠结的四人爱情剧里面,似乎没人在乎医生的这个诊断。
可是恰恰是这个医学名词,给了Anna这一生所有感情经历一个透彻的定性。
她的爱情是忧郁型,而且必须是忧郁型的。
“抑郁症患者不想要快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继续抑郁下去。
”Anna抑制不住自己对负罪感的瘾,蒙着一层负罪感的爱情是她的命定模式。
爱上已经有了精彩爱情生活的作家Dan,在暗暗爱着Dan的情况下嫁给Larry,在为人妻的情况下继续和Dan偷情,因为被迫满足即将成为前夫的Larry的性欲而自觉辜负了Dan,因为Dan嫌弃的第一反应和对Larry的歉疚而再次回到了Larry的身边,接下来,她将带着对Dan无望的爱和对Larry的负罪感继续抑郁的生活下去了。
这一切正中Larry的下怀,我相信Larry深爱Anna,并且早就参透了Anna的弱点,只是他的对症下药有些不择手段。
我不敢说Larry和Anna今后的生活是不是幸福,Larry的善妒和Anna的抑郁估计都不会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什么好色彩,但是,谁又敢说其他的模式就一定会幸福呢?
Alice,虽然真名叫Jane,但这场异国的故事里面并不是真的Jane在出演。
Alice是这场不太美好的四人混搭的爱情纠结剧中唯一的完美无暇。
Larry形容她美丽而狡猾。
她的美丽既是福也是祸,她的美丽让她可以轻而易举得到她爱的人,却也同时导致男人们只会迫不及待地占有她而忘了好好了解她。
所有美丽的女孩都是狡猾的,这是她们在这个福祸相间的世界里不得不掌握的生存技能。
她在所有男人的眼睛里看到的都是性感尤物Jane,唯独在Dan的眼里看到了天使。
她爱上了那个天使一般的Alice,所以,她爱上了Dan。
是的,她爱上的其实是Dan眼中的自己,和Dan为自己编织的浪漫故事,尽管明知道那一切都违背真实。
可真实的世界里满是悲伤,又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从相遇那一刻她就告诉过Dan,只要还爱着,她就不会离开。
所以即使他们的童话故事里出现了厌倦和背叛,她也只是伤心地disappear,而并没有离开。
当她的王子灰溜溜地再度出现,她的爱情丝毫未减,这是个只为爱,不为占有的天使,她本以为完美的故事终于可以续写。
直到Dan像Larry一样疯狂地探求真相,逼迫Alice亲自剥开悲伤的时候,她的爱情突然消失了。
她在Dan的眼里再也看不见那个纯洁完美的Alice,只剩下浸透了无奈和悲伤的Jane,于是,她不爱眼前这个男人了。
世上的爱情有千万种模式。
有时爱或不爱,并不取决于面前的人是不是最好,而是,他或她是不是符合你命定的模式。
电影「偷情」(Closer)是四个男女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事件。
安娜(茱莉亚罗勃兹饰):一个离婚的知名摄影家。
丹(裘德洛饰):一个怀才不遇的小说家。
艾莉丝(娜塔莉波曼饰):一个年轻神秘的脱衣舞嬢。
赖瑞(克里夫欧文饰):一个潇洒自信的皮肤科医师。
丹与艾莉丝无意中邂逅,两人很快坠入情网,美丽的艾莉丝成为丹的灵感泉源,也让丹张开心眼,追寻自己真正想爱的女人─安娜。
和丹一见钟情的安娜,不愿成为介入别人感情的第三者,于是,阴错阳差之下,安娜和赖瑞交往,且成为赖瑞的妻子。
然而,越是得不到的爱情越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一见钟情的缘份,经过一段时间的远离,感觉更加强烈。
后来,安娜与丹还是相恋了,他们分别背叛了赖瑞与艾莉丝,在愧疚与爱情之中,他们选择了爱情,以为坚持所爱就是无悔,可惜崇高的爱情终究敌不过强烈的嫉妒心,丹说:『我们说好要彼此坦诚,妳只要说出来,我一点都不会在乎。
』事实上,「有些爱,只能做不能说」,一旦说了,就不爱了,一旦不爱了,坦诚又有何意义?
只是突显爱情的脆弱与人心的自私罢了!
这是一部幽默有趣的电影,虽然它说的是永远解决不了的爱情问题。
编剧巧妙的将四个男女的关系串连起来,他们分别在爱与不爱时给予其它人甜美和伤痛,不同的爱情观与鲜明的自我,反应在处理感情的态度上,他们各有各的残酷,也各有各的软弱,我给他们四人做了一个「可恶排行榜」:第一名:丹(迷恋爱情,但最爱的其实是自己)他就是有本事在和艾莉丝谈分手时,仍以眷恋不舍的态度对她,所谓「温柔的残酷」就是如此。
他也可以口口声声说深爱安娜,却在安娜为他离婚之后,指责安娜贪恋旧情,以不当的方式伤害了他们“纯洁”的爱情。
说到底,丹最爱的仍是自己,他容许自己以爱为名的残酷,却不容许他的女人因爱而产生的瑕疵。
第二名:安娜(愿为爱情勇敢,却被爱情反将一军)一开始她不想成为第三者,却无法抗拒爱情的魅力,当她决定诚实面对自己的情感,无可避免伤害了深爱她的丈夫赖瑞,虽然很残酷,但她的坏心眼并非故意。
等她看清丹对她的爱情不过是一种迷恋女神的幻觉时,她终于了解爱情的美好在于朦胧的距离,一旦近距离逼视,只会不断受伤,说到底总会令她失望,不如好好生活。
第三名:赖瑞(被爱情狠狠伤害,决定悍卫自我全力反击)他很爱安娜,安娜的移情别恋令他深深受伤,他不想继续受伤,开始自我防卫,他相信真爱必须聪明的等待,在过程中也必须耍点心机,最好的方法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因此,他以从容的态度投出一个决定胜负的变化球,并知道他那失去自信的对手,也将被爱情宣叛出局。
第四名:艾莉丝(相信爱情,直到看清的那一刻)只有二十出头的她,看似最年轻,对感情的态度却是四人中最成熟的,她自始至终坚定的爱着丹,即使为爱伤心欲绝,她仍相信两人的爱情如初相遇时那般美丽,直到丹反复探问她与赖瑞发展的程度,她终于醒了:『本来我会永远爱你的,但从现在起,我已经不爱你了!
』原来丹不爱她,他爱他的自尊胜过一切,既然如此,她诚实的答案和垃圾又有什么两样。
电影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情人之间总说要彼此坦诚?
但却没有人能接受情人坦诚的结果,这或许就是爱情的吊诡之处,他们必须彼此相信才能走下去,但要他们完全相信对方又是这么困难,他们都想要完美无瑕的恋情,偏偏强烈的妒意老是将爱情搞砸,原以为是「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后来才明白容不下的是自己感觉被背叛而受伤的心,说到底每个人所在乎的不是情人,而是在爱情里依旧骄傲的自我,当自我意识大过情人的一切,实话与谎言就像颠倒的真实与梦境,真的变假,假的成真,当他选择相信梦境以后,坦诚已失去意义,既然没有人在乎,说真说假又有何关系?
克里夫欧文为电影下了一个很妙的批注:『这四个人不断爱人又甩人,证明恋爱真是件辛苦又残酷的事,最后你会忍不住想「我们何苦要这样对自己呢?
」』是啊!
这也证明了人真是一种自虐的动物,总是不甘平凡,太过轻松平顺的恋情得不到珍惜,非得为爱情碰个头破血流:你伤害我,我也不会让你好过!
最后真的不行了,至少我们曾轰轰烈烈爱过一场,也不虚此生了。
至于那些为爱犯下的愚蠢错误,应该也算值得了吧!
可惜,盲目偷了半天的情,却永远偷不到近在眼前的真心啊!
电影的开始与结束都传来Damien Rice纯净的歌声,相对于电影里四人错综复杂的情感,下一次的邂逅,终于可以简单爱了吗?
开始的开始,假的Alice在走。
最后的最后,真的Jane在走。
到底什么是真呢?
我发誓,我是Jane!
Alice是真吗?
走进脱衣舞包间的男人问:那么告诉我,告诉我你的名字?
女人:Jane,还是Jane男人不断往女人的丝袜带上塞钱:什么?
女人笑一笑说:我发誓,我是Jane!
中文的“真”,发出了Jane的音。
这女人真的是Jane这简直是讽刺性舞台效果。
Alice脱掉了底裤,却被认为在扮演。
有一天,她真诚说着爱,却被怀疑。
刊登在报纸上的讣告是真吗?
那是一串儿语言,语言套路,对人生的包装。
那么照片呢?
照片是真吗?
Alice对着Anna的摄影作品说:这些照片“把一群悲伤的陌生人拍得很美。
那些有钱、自以为有艺术品味的混蛋说这些照片很美,因为这是他们想看的东西,但照片里的人却很悲伤,很孤独。
这些照片赋予这个世界美感,这个展览安抚人心,因此是个谎言。
人们都喜欢大谎言。
”
你为什么那么悲伤?
数字时代,电脑对面坐的人是真吗?
一个男人冒充女人。
打上一串儿,一长串儿不知所云的字符象征更逼真的性高潮。
男人dan问:你跟那个人上床了吗?
女人Anna说:是的。
男人:但你为什么要告诉我?
女人:因为我们说过要彼此保持真实。
男人Larry问:你是书的主角,他写的真实吗?
女人Alice:一部分。
男人:哪部分不是?
女人:除了真实。
那么什么是爱?
男人dan说:我爱你。
女人Alice说:好吧,你告诉我,爱在哪里?
爱,三分钟之前如此笃定,男女倾诉情话,一转身,烟消云散。
什么是真?
人性真是个古怪的东西。
埋着邪恶的种子。
爱在哪里?
人们都喜欢大谎言。
谎言越大越感动。
书写者,表达者,感动创造者。
捕捉下来的字词句,声音形象,给等着给嗷嗷待哺的故事消费者搬上桌子。
今晚,我们来说一说什么才是真。
那故事中的故事。
绕着圈子。
仅仅是虚妄的自我而已。
在这个故事里,只有Alice是个天使。
用假名的真精灵。
其余的人都在盘算。
盘算着讲一些屁话。
近一些,再近一些。
Closer,closer,越近越失真。
换句话说,你相信的才是真。
因为相信,所以真。
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照片发生的真
照片被展示的真
因为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停地寻找同类:喜欢看同一类型的电影的人,喜欢同一类型食物的人,喜欢同一类型音乐的人,喜欢同样颜色的人。。。
在同类的世界里,我们觉得安全,我们因为不是孤单地在这个星球上欣喜。
当爱丽丝和丹在拥挤的人群里相遇的时候,他们已经感受到对方身上所散发的同类的气息了,HI,STRANGER!然后,相爱似乎是命里注定的,因为我们是同一类人,丹是个有着柔弱内心的男孩,而爱丽丝是个有着天使一样脸庞让人想去心疼和保护的女孩。
然而人类的基因里天生有一种叫好奇的基因,我们总是拿着手里的玫瑰的时候又渴望花园里的郁金香,我们总是被异类人身上所具有的特质所吸引,而且这种吸引是致命的,明明知道是毒药,是悬崖,却欲罢不能。
当丹遇到安娜,他被她身上不同于爱丽丝的味道迷惑了,那是成熟女人的味道。
丹是爱爱丽丝的,可是他不能摆脱对安娜的迷恋,他只想得到她,不管这是对的或是错的。
安娜和拉里在生活上和社会上也是一对同类人,他们是男人和女人。
成熟、稳定,有着让人羡慕的工作,他们在一起生活似乎也是必然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可是安娜心里对温柔和浪漫的渴望,终于让心里说不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她和丹在一起了,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心里是有愧疚的,明明知道这是会伤害另外两个人,可是内心的渴望已经超越了一切。
丹和爱丽丝分开了,安娜和拉里离婚了,这样他们就能从此幸福地在一起生活了么?没有,因为,他们的世界是不同的。
安娜认为为了自由而答应拉里最后一次性要求是可以理解的,并不说明什么,她只是同情他,可怜他,像是施舍。
可是对于丹,他还是男孩子,他并没有成年人那种宽容和妥协,他不顾一切的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希望,这东西从此只属于自己,谁都不能再碰。
而不像拉里,即使在知道背叛,即使当安娜拿着离婚协议书要他签字的时候,他还说:安娜,我爱你,你回来吧,回来吧!
他懂得妥协和原谅。
拉里和爱丽丝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类人,他们都懂得原谅和忍耐。
即使知道背叛。
在影片开头,爱丽丝就知道丹和安娜的对话有问题,但是她只是默默地留了眼泪,没有问丹半句。
正因为这份相似和理智,后来在拉里因为伤心而去了CLUB的时候,她只是职业性的服务,you can look but cant touch.并记得礼貌地说:thank you.丹和安娜在个性上其实也是一类人,他们任性,自私地不顾别人的感受,固执地要自己内心想要的幸福。
所以,丹没有理解安娜的苦心,当安娜回到拉里身边的时候,丹跑到拉里的办公室,说他不知道怎么办,拉里说:去找爱丽丝,她一直在那里。
(想到影片开头的时候,丹问爱丽丝: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不会离开他吧。
爱丽丝说:不会的,直到我不爱了。
)爱丽丝一直没有停止爱丹,即使背叛。
或许是出于报复,拉里对丹说:I fucked Alice.他很了解丹,他已经用这种方法让丹离开了安娜,那么这次,他知道这句话,会让爱丽丝离开丹。
因为他清楚丹幼稚得不懂得信任有多重要,信任可以成就一段感情,也可以毁灭一段感情。
当爱丽丝像只快乐的小鸟一样回到丹的身边,并打算和他一起去纽约,她没有提任何关于丹和安娜的问题。
可是丹在这个时候又犯了他的致命的错误:他不相信爱丽丝说的她和拉里之间什么都没有,他只是去了CLUB,all the man will go to club,you too.但是丹不相信,他的言语和眼神,终于让爱丽丝的心在瞬间冷却。
当信任不在,那么一切都飞灰湮灭,爱与不爱也只在瞬间。
I DONT LOVE YOU ANY MORE.WHEN?RIGHT NOW电影结尾,丹回到一开始和爱丽丝去的一个小院子,他此刻应该是在想念爱丽丝吧,他像那只童话故事里的扳玉米的熊,丢了一地玉米,到头来一无所有,到最后连记忆中的名字原来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安娜和拉里回归了生活的轨道,而丹和爱丽丝却终究因为伤害而从此相忘于江湖。
電影以大刀闊斧的剪接,以分手或復合前後的片段交待四位主角的心理狀態。
故事由Dan (Jude Law)和Alice(Natalie Portman)的一見鍾情為始,以Larry(Clive Owen)和Anna(Julia Roberts)復合為結,當中表現了導演編劇對於「性」及「愛」的態度。
但電影卻有意把有關性愛的鏡頭全部剪去,這更顯示了電影著重表現人物於宣洩性慾/情慾前後的心理表現,出手已和一般大路的情慾片不同。
電影名為《Closer》意味著故事的處境是發生在「Close」和「Closest」之間。
其敘述正是在這二元之間的猶疑。
《Closer》提出了不少二元概念──一些一般人認為是相對的概念,並將之打破,:「靈」與「慾」、「坦白」與「懷疑」、「妒忌」與「寬恕」、到最後才歸結到最大的命題,便是「親密」與「陌生」、「愛」與「不愛」。
電影的重心在於表現以上看似對立,但其實難以區分的二元觀念,並因此令電影的愛情觀提升至一個較高的高度。
一、靈與慾「性」與「愛」、「肉體」與「靈魂」、「畜生」與「人」,以上三組看似對立的概念由Larry及Dan這兩個角色的矛盾中得以呈現。
Larry自稱「蘇丹王」,他極需要肉體和性,他需要絕對的坦誠,就像動物一樣喜歡赤身露體,玉帛相見。
從Anna的口述之中,Larry粗魯、直接、霸道,Larry更以「性」作為一段婚姻的完美終結;甚至他要求看Alice的棵體,我們很清楚能發現「肉體」就是Larry的靈魂,兩者合二為一。
另一方面,Anna說Dan是小愛神,Dan感性、全心去愛,同時追求完美,如他罵Larry是畜生不是人。
他感性主義卻同時接受不了Anna和Larry的臨別性行為。
最後他以為自己可以寬恕Alice和Larry之間的性關係,但卻不可,他最後掌摑Alice。
至此,我們可見導演並不是拿著一把道德之尺去批判Dan的悲哀和Larry的可憎,也不是褒「靈」貶「慾」,而是提出「人」不論在任何的情況下,靈慾都是合一,密不可分的。
二、坦白與欺騙相對男角,女角的刻劃則把重點放在「愛」的層次。
Anna和Alice在電影之中各自懷著謊言,但謊言的背後不約而同地是為了她們所愛的男人。
可是在電影所設置的情節之中,我們發現即使角色如何坦白,「懷疑」總會以不同的形式回歸。
如Larry極力要求Alice親自說出自己的真名字,即使Alice坦然說出自己的名字是Jones,但Larry依然不相信。
又例如Dan在電影的末段仍然質疑究竟Larry和Alice有沒有發生性行為,即使Dan怒摑Alice,即使Alice親口承認,當中的懷疑同樣地存在。
歸根究底,懷疑是因為不信任,而不信任的前因是曾經被欺騙。
所以「坦白」可以等同於「欺騙」,因為我們都沒有辦法知道對方的心究竟在想什麼,「坦白」與「欺騙」合二為一,正表現了愛情最大局限,也是愛情的特質,這為電影塗上了悲傷的底色。
三、嫉妒與寬恕電影表面上是講述男女之間的「性」與「愛」,但不難發現在這兩個大方向之下隱藏著更重要的意識,便是「嫉妒與寬恕」。
Larry搭上Alice不難發現是「復仇」的行動,同樣地Larry要Dan知道他與Anna在臨近離婚之前依然發生性行為也是報復的一種。
而在影展上兩對男女互相私語正是一場「嫉妒的示威」。
最後Dan認為自己可以原諒Alice但不可以;同樣地Alice最後也不可以原諒Dan,所以她不再傷心地哭,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冷漠的「我不愛你了」;Anna和Larry的情況看似相反,但Larry的表面勝利並不代表他再沒有嫉妒和寬恕,相反從結局時Anna的神情便可以發現寬恕的舉動與消解嫉妒無關。
所以在電影中的愛情世界,嫉妒與寬恕並不是二元對立,相反卻是同時並存。
四、親密與陌生──模糊於是最後可以總結電影的總主題「親密」與「陌生」。
電影存在著很深沉的底色,由電影的開始以陌生人的一見鍾情,Anna以捕足街市陌生人的面孔為職業,到最後Anna和Larry雖然同床卻是咫尺天涯,可見「親密」與「陌生」是電影兩個重要的概念。
可是電影並不能把親密和陌生截然二分。
以Dan和Alice為例,他們一見鍾情卻顯然並不了解,到二人發展至情侶看似親密,而且彼此了解,但最後Dan才發現Alice原來一直用假的名字,她的真名是Jane。
而Alice卻向給他金錢的Larry說出真名字,那麼如何介定「親密」和「陌生」?
電影中後段Dan情不自禁回想與Alice相識的片段,彷似那時大家才是最親密,可見在人與人之間「親密」與「陌生」是沒有界線可言。
所以正如主題曲的意義:我們不知道為什麼如此,我們只可以知道「如此如此」。
電影沒有為「愛」與「不愛」給與一個權威的抉擇,相反極具模糊性,但正是這一點「模糊性」令電影的高度得以提升。
五、留白電影的剪接大膽,留下大量留白。
例如主角的「動情」、「絕情」、「復情」都沒有交待。
但正是這些「留白」讓電影有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導演並沒有完全地向觀眾呈現角色的心理,正如劇中人互相猜度、妒忌、坦白、寬恕,但最後與親密與陌生無關,他們只感到彼此之間像親密又像陌生。
而留白正能表達這種意思。
可是留白令Anna的角色得不到良好的發揮。
四個角色之中,Anna是一個完全的被動者。
當Dan可以選擇擁有及放棄Anna,Larry以絕對的佔有慾成為勝利者,Alice也可以說一句「我不愛你」,電影的結局更悠然自信在街道上吸取別人的目光,相對Anna的性格則較為平面。
但以演技而言四位演員也是上佳水準,Julia Roberts被Larry迫問的一幕盡顯層次,由內疚至無奈,由無奈至鄙視,由鄙視至憤怒,這一幕盡顯本色;Natalie Portman更把表面剛強內心脆弱的內心特質表現出來,並配合頭髮的顏色表現角色不同的心理狀態。
相對而言男角則較為普通。
總結而言,電影道出愛情和人生的模糊性。
看人看事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正如觀眾與劇中人一樣對各人都不甚認識,但又像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一樣,其實是充滿著無奈的心情。
喜爱的片头,随着the Blower's Daughter响起,一声声的i can't take my eye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 off you i can't take my eye off you ...... alice 遇上 daniel ,这就是一见钟情,love between strangers... 然而下一秒钟,daniel却移情别恋到 anna,他一定是个爱玩的人,不喜欢。
再后来,他竟然在sex 聊天室里面 变为"女性"勾引larry,实在让人厌恶。
而这就是larry的出场。
这就是男人。
anna 跟larry 因这个恶作剧相遇。
世界这么小。
然而却遇不到对的那人。
后来,Alice 和 larry 因为对生活得失落到了一起。
这个剧里有太多的一见钟情与一见钟情不能。
感情的世界是在让人难以捉摸。
追逐,逃避,who's stranger,who is not..that's a question爱情面前,孰是孰非,谁是谁的谁。
最后不知道珍惜的结果,就是永远的失去。
讨厌这个懦弱的,自私的,daniel,跟出场时候的他给我的好印象完全不符。
咄咄逼人,不相信对方,最后得到的唯一就是失去。
悲哀啊。
too late。
i don't love you anymore. good bye. 非要得到谎言么。
这样你才高兴么?
男人啊。
为什么要考验对方!
forever,is never.误解总在产生。
如果有一堵墙,对方将永远听不到对方。
and so it is...life goes easy on me ... most of the time...and so it is ...no hero in her sky , i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but now i can't see you,anymore...forever ,never..终于,daniel 和 Alice 分手了,而,挽回了的一段爱情的是larry和anna。
影片的最后,还是Alice 一个人走在路上,却不再是当年青涩的模样。
路上很多人都回头望她,但是她谁也不看。
没有那个stranger了。
再也没有了。
看到的影评写得很好:“坠入情网过程的复杂性是如此令人兴奋,人们对爱情的着迷甚至如毒品般可以上瘾口口声声说得爱,到底在哪里。
永不停歇的谎言,意图看透的真相,模糊不清的爱,激烈狂暴的欲。
一切交织在一起,一个巨大的情欲旋涡,背叛与谎言不停上演,爱与欲望随时中断。
生活究竟是由谎言支撑,或者是由爱肩负。
真相换来的是嫉妒与自私,真爱换来的是背叛和谎言。
到底是爱在主导一切,或者还是性在控制一切。
没有人知道。
但是,这一切却都是情与爱的一部分。
”要么不爱,要么好好爱。
Hello, stranger. 很難講這部片對我的影響有多大。||今天想重看。Goodnight, stranger. 1/28/2015
知道这部片子貌似很久了
什么乱七八糟的
when a vagina encounters a dick, it is called making love; when two vaginas encounter two dicks, opps, that's the "closer"~
看的是删减版本?
歌好听
I can't take eyes off you !!!!!!
看迷糊了-_-
好看~
资料馆2014.12.5.7pm 把性关系等同为身体占有、情感占有,是父权社会深刻的直男癌。更彻底的直男癌同化了不那么彻底的(粗鲁大男子主义者战胜所谓情圣,源于其更清楚情感中的父权逻辑),却让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角色终于走脱(脱衣舞俱乐部中才是真名)。触及核心问题,虽未深究但展现了丰富性。
歌太好听人太好看
没看的时候听那首歌,没觉得好听。画面打开,歌曲流泻,瞬间泪流满面。我只觉得爱情如此令人绝望,你那么爱的一个人,从来不曾珍惜你。
好混乱的四个人~
大牌明星打着爱情幌子的无聊生活肥皂剧。20110202往杭州的火车上
不看影片只听对话以为是舞台剧哎 好神奇
爱情是狗娘,谁都别装懂
对话编的非常精妙,从lady's man 到loser的裘德洛,从粗犷到谋略家的克里夫,在家庭模式和情人模式穿梭的大嘴,四人中最理解爱的也许是用life作为演技的波特大了
看不懂!讨厌!喜欢alice~还有片尾曲~
jude law真是帅啊
全员都有issues。尤其两个男的,Dan是个贱人,专喜欢不喜欢自己的人,Larry是个horny slut,心机很重,PC了还能口口声声说爱安娜爱得不行。剧中人来来回回出轨、变心,又跟之前的人复合(I was like,世界上就没有新的人了嘛?就只能跟背叛过你的人来回纠缠?)不知道是被剪掉了一部分情节还是怎样,整部电影都不很连贯,像是一场盛大的“没头脑和不高兴”。不过其实很多时候恋爱就是一边没头脑一边不高兴吧。这几个月在伦敦,去了许多这部电影的取景地,从救人的公园,到水族馆。感觉其实伦敦都逛得差不多了,也并没有觉得安定了下来,真正belong here(我这么多年也从未感觉自己belong anywhere),不知道哪天就到了该离开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