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

Munich,慕尼黑惨案,复仇

主演:艾瑞克·巴纳,丹尼尔·克雷格,塞伦·希德,马修·卡索维茨,汉斯·齐施勒,阿耶莱特·祖里尔,杰弗里·拉什,吉拉·阿尔玛戈,迈克尔·朗斯代尔,马修·阿马立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加拿大,法国语言:英语,德语,法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希腊语,俄语,荷兰语年份:2005

《慕尼黑》剧照

慕尼黑 剧照 NO.1慕尼黑 剧照 NO.2慕尼黑 剧照 NO.3慕尼黑 剧照 NO.4慕尼黑 剧照 NO.5慕尼黑 剧照 NO.6慕尼黑 剧照 NO.13慕尼黑 剧照 NO.14慕尼黑 剧照 NO.15慕尼黑 剧照 NO.16慕尼黑 剧照 NO.17慕尼黑 剧照 NO.18慕尼黑 剧照 NO.19慕尼黑 剧照 NO.20

《慕尼黑》剧情介绍

慕尼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复仇的真实的电影。1972年在联邦德国举办的第20届奥运会上,巴勒斯坦的极端恐怖组织“黑色九月”闯进了奥运村绑架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以此要挟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该组织成员。 联邦德国的警察草率对待了这次绑架事件,他们直接冲进了恐怖组织的巢穴企图武装营救 人质,孰料导致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全部遇难! 事件发生之后,以色列“摩萨德”高层迅速训练了一批特工,展开了对“黑色九月”组织以及相关的巴勒斯坦人血腥的报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冈冢敦子:老爸心态断魂小丑稍息立正我爱你猫女五行刺客轻音少女特典海湾之遇朝鲜神枪手超人:毁灭日大欺诈师razbliuto刚果风云海边的马尔穆斯克阿拉丁与神灯不安感第一季飞狗巴迪4:第七局获胜人质思春期游戏苹果核战记我本是高山末日重始破冰天生亡命徒达荷美女战士我的1997女友成堆埃洛伊塞无问西东恩珠的房间妖怪合租屋-归来怪-无可隐藏

《慕尼黑》长篇影评

 1 ) 「以暴易暴」的勇气和坚持

2005岁末的beijingnews事件,在严厉的网络封锁、扫荡之后,各路神仙开始以种种隐晦的表达方式,吐露自己的愤怒、不满与无奈。

除了那幅印在beijingnews的著名图片,最后留存下来的文本中,王小峰的朋友老六(张立宪)的《这一年》,也让人印象颇深。

老六在他的这篇博客文章中,回顾了自己与《梅厄夫人自传》这本书数年间的几度聚散离合,他尤其引用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11名以色列运动员遭巴勒斯坦人劫杀的事件后,梅厄夫人的几句名言。

「犹太人永远是孤独的,没有人会保护我们,只有犹太人自己保护自己」;「请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不要有丝毫怀疑,我们的孩子和我们孩子的孩子永远不会满足于比自由更少的东西。

」老六的这些引用意在何处不言自明,几句关于「自由」的言语,起到了让每个有信念的人血脉喷张,生成联合起来对抗暴政的冲动的效果。

文章借助慕尼黑惨案和梅厄夫人演讲所表现出的煽动性与对抗勇气,在当时的网络上似乎凤毛麟角。

强硬的以色列女总理梅厄夫人和1972年9月的慕尼黑惨案,2005年末和2006年初在国际传媒中被提及的次数突然增多。

这不是因为老六的博客文章《这一年》,而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新片《慕尼黑》,直接触及了当年的慕尼黑惨案。

尽管《慕尼黑》是一部汇聚了良心与勇气的大作,斯氏的用心甚至直逼当年的《辛德勒名单》,但在3月初的奥斯卡颁奖中,这部电影却一无所获。

《慕尼黑》「冲奥」失利,个中原因多多,其中之一,也许在于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揉进了自己对以巴纷争解决途径的看法,而斯氏的看法,未必得到所有人的赞同。

去年年底,《慕尼黑》在美国上映之初,斯皮尔伯格接受了TIME的专访谈这部影片。

斯氏说,自己的这部电影,是一次为中东和平的祈祷,而中东和平在他看来,「最大的敌人不是巴勒斯坦人,也不是以色列人,而是双方的互不妥协。

」秉承这种拍摄思想,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采取了一种近乎超然中立(当然,主角们依然是以色列一方;真正对巴勒斯坦人的近身描白不多)的立场。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在影片中将杀人者描写成魔鬼,恐怖分子也是人,他们有他们的家庭和朋友」。

在影片中,被梅厄夫人派出复仇的摩萨德特工,是富于人道精神的复仇者,他们在初次暗杀巴勒斯坦「黑色九月」领导人时表现出慌张,为了不伤及无辜小女孩做出扣人心弦的补救。

到最后,复仇小组的成员一个个被巴勒斯坦方面「复仇」,幸存下来的组长Avner也从一个一身正气的俊朗青年,变成了脸上披了一层戾气,对自己的任务感到彷徨,只得中途退出。

《慕尼黑》的剧本改编自一位1956年匈牙利反苏战士George Jonas(他现居加拿大)的小说,而小说的名字就是「复仇——以色列反恐部队的真实故事」。

「复仇」,表现了几十年来以巴关系「以暴易暴」、互不妥协的主线。

梅厄夫人在影片中的台词:「从现在起忘掉和平,我们要向他们展示自己的力量」,正是这一主线的最好注脚。

不过,斯皮尔伯格作为大导演,还是用梅厄夫人在电影里对自己的顾问们所说的另一句话,表现出了他对走出中东复仇循环的主张。

梅厄夫人说,每一个文明都有必要对自己坚守的价值作出妥协。

斯氏在这里告诉电影观众,只有巴以双方打破过往的模式,对自己的价值观作以妥协,才能够解决中东和平的僵局。

现在,问题出现了。

斯皮尔伯格为了展现他的中东和平主张,在电影里过分强调了巴以双方「以暴易暴」的复仇循环,将双方等而视之,却轻描淡写了「黑色九月」游击队员残忍滥杀11名以色列运动员的罪恶。

NewYork Times的专栏作家David Brooks在评论影片《慕尼黑》时,也强调了斯氏的败笔,正在于没能描摹出那种驱动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走向罪恶的恐怖主义根源。

David Brooks写到,「斯皮尔伯格不承认罪恶确实存在......,他把现实搞错了」;「在斯皮尔伯格的中东,达致和平的唯一方式就是弃绝暴力。

事实上,要想在中东地区实现真正的和平,唯一的途径是在军事上取得对那些狂热分子的胜利,再伴之以双方合理的妥协。

」David Brooks所言的中东和平解决办法,在思维层次上较斯皮尔伯格高级,若实施为政策,在手段上更是远较斯氏高明。

我读过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在这本1993年提出观点,1996年成书的「名著」中,亨廷顿敏锐的预言到未来世界的冲突,一定在各大文明间发生,尤其可能是在西方文明(美国、欧洲)和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切记,亨氏当年可是也预言了我们也会跟西方文明开战的!

)间展开。

2001年「911」事件的发生,造就亨廷顿成为预言大师,但是我翻遍他的这本著述,却没能发现太多这种论述——应该如何解决这场冲突。

这正是学者与政治家们的差别,学者负责发现、论述问题,但他们很少提出有效的政策主张。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我只在书末看到,「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听起来像中国外交部的辞令!

)而斯皮尔伯格在《慕尼黑》中,也只是空范的谈摆脱「互不妥协」,却没有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

事实上,关于如何建立后冷战和后「911」时代的国际秩序、如何实现中东和平的问题,美国和以色列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者,虽然他们的做法广为世人诟病。

美国在最近十几年间数次甩开联合国单干,独力构建新国际秩序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色列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次一次以国家恐怖手段对付恐怖主义......「以暴易暴」,是人们评价美国以色列上述做法最常用的辞藻。

此刻,我无意对美以的做法加以「是非」评价,但我不能不承认,自己对这种在「以暴易暴」基础之上的做法表示敬佩。

至少,它向人们展现出勇气和坚持——没有空谈双方的「谅解与相互妥协」,而是在对抗、「以暴易暴」的基础上寻求和解。

富有勇气的去「做」,「大棒」是基础,不向罪恶盲目低头,「和平」才不成为奢谈。

1972年,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就是这么做的。

她说了「从现在起忘掉和平」,她也说过「有必要对自己坚守的价值作出妥协」。

不惧怕「以暴易暴」、「复仇循环」,勇敢去做......而老六的《这一年》呢?

我想,他至少展现出了「勇气」,这对我们,很多时候也成为「奢谈」了。

http://spaces.msn.com/fusihang/

 2 ) 在人面对政治那一刻 是谁在拨动琴弦

在DREAMWORKS出现在屏幕上那一刻,哀婉的女声就已经想起,心也就随着沉了下去,一如"辛德勒名单"开端的火光.斯皮而伯格到了.我对国际政治了解甚少,所以电影看起来有点费劲,不能确切弄清犹太人、以色列、阿拉伯、巴勒斯坦等等这些听出茧的名字到底怎样的渊源,更不要说杰哈德之类的怪名字.也正因如此,只好看得更仔细.两个多小时看下来,最大的感受当然是作为人本身的AVNER与随事件本身发展而产生的心里变化.从坚定到怀疑;从怀疑到恐慌;从恐慌到崩溃,就这样,他陷入了一个无法抗拒的漩涡.怀旧的光影里,心跟着AVNER一起坠落.斯皮而伯格娴熟的手法自不必说,思绪随着他的影响流连.对于网友提到的漏洞,也许是我不严谨的原因,我始终不觉怎样,也不必深究.再好的电影也会有漏洞,有太多"细心"的人,但导演也是人.漏洞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不必成为否定的理由.政治因为人而产生,人却无法掌握政治.就像AVNER最后想到杀掉一个组织者还会有后来人,但政治不能容忍反对者的嚣张.人与政治,到底谁掌控了谁?我叫不出几个特工的名字,当眼镜男人被女杀手射杀,AVNER面对眼前的景象,简单的弦乐出现了,象第三者的漠然.再次追问人与政治,到底谁掌控了谁?还是是通过政治人在被控制;人在掌控人.当人与政治面对面的那一刻 是谁在一旁拨动琴弦 ……

 3 ) Awesome jod!

Impressive!To be honest,i am the sort of person who don't care about politics,i just appreciate the way how steven tell this story.what do you think,give me a feedback!

 4 ) 无法遗忘的慕尼黑

前些天凤凰卫视播出了当年慕尼黑惨案,以及后来摩萨德追杀恐怖分子的节目,所以一直想看看斯皮尔伯格如何演绎这段历史。

看过《慕尼黑》之后有点失望,编剧导演似乎想在各方面搞平衡,但是我觉得不太成功,反而把一切搞混淆了。

虽然导演自己说不带任何倾向性,但是他的犹太人身份让人无法相信他的表白。

关于复仇暗杀的描写应该算是客观,但是片中不断出现的当年慕尼黑惨案的血腥场面,始终都在为之后的暗杀行动赋予正义的表彰。

其实不带任何倾向性是不可能的,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当然可以在唏嘘之后说一声让一切都结束吧,重要的是让悲剧不再发生。

但是,如果我是那些被杀害的运动员的家属,我会在每次接到特工打来的电话告诉我“又一个”的时候,长吁一口气,告慰亲人的在天之灵;如果我是摩萨德的特工,我会欣然从命,即使会牺牲生命,即使那以后的余生都生活在恐惧之中也在所不惜。

别告诉我冤冤相报何时了,别告诉我仇恨会吞噬人的心灵,如果那事关我的家人,我的同胞,我就会这么狭隘,绝对不会忘记,永远也不原谅。

也是在凤凰卫视,曾经看到李敖为恐怖主义辩解,他以大卫对歌利亚为例,说弱小的一方有权选择不同的武器,这种观点有相当的市场。

我认为擅长诡辩的李敖大师有意偷换了概念。

是的,弱小的一方有权选择武器,但大卫虽然选择了投石而不是肉搏,他的对象仍然是歌利亚,不是歌利亚的妻子儿女。

任何人都无权以任何理由滥杀无辜,无权胁持更加弱小的生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敌人,无关种族,无关肤色,无关文化。

或许无家可归的巴勒斯坦人的确更值得同情,但在慕尼黑这件事上,我赞成以色列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5 ) 暧昧让人受尽委屈

要把脑袋里的感觉变成文字涂到冷冰冰的电脑屏上,是件不容易而残忍的事情;导演把自己的愤怒宣泄成一个个镜头,其中不知折了多少心血,这样想想,我就是斯皮尔伯格,这文章就是慕尼黑。

1972年以色列运动健将的身上的枪眼还冒着青烟,头上的洞不停的往外面涌着脑浆,红黑色散了一地,黑色九月的并不是各个都是神枪手,所以反抗者幸运的被子弹穿透了额骨而不是大脑,从弹孔里漏出来的是牙齿而不是脑浆,观众也就在这场噩梦的伊始就过了把B级瘾,而心里对恐怖分子的愤怒尚未平息,复仇军团就来啪啪的打死了几个恐怖分子的父亲,同样是可爱的老人,同样温馨平和的下午,同样的杂货店老板娘,更加同样的是在老父亲尸体上冒出的青烟……影院里屏幕前的观众更加愤怒,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恨谁了……这让我们首先想起《卢旺达旅馆》,然后南京大屠杀……谁是受害人?

图西族的平民,中国的平民,但是1972年的慕尼黑没有答案,仇恨带来的伤痛和内心内讧远大于希特勒式的屠杀,被杀者一死了之,留下的暧昧仇恨让观众蒙受委屈,像看两恶人斗殴,也像看两书生骂嘴,众人本怀有看热闹的心理让拳打脚踢漫天口水凌辱的没有一点还击的余地。

只能在从电影中清醒后的片刻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无奈的没办法了。

但无奈归无奈,电影绝不会让我们空着手回家,导演把仇恨的皮撕开了给人看,结果观众都被那皮下模糊的血肉恶心的大倒胃口,谁还敢去心怀怨恨?

可是一不小心又想起日本人的侵略,怒气是有,但轰炸东京的念头已不再……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句禅语暧昧的很,但是看了慕尼黑,也能参透点异样的味道出来了,比如仇恨是空,复仇是空,放下杀念,立地成佛。

 6 ) 《慕尼黑》:仇恨是永远解不开的死结

“在德国的土地上,一边是犹太人遭到绑架、屠杀,而另一边却在观赏体育盛举;犹太人永远是孤独的,没有人会保护我们,只有犹太人自己保护自己。

既然世界已经遗弃了犹太人,犹太人就可以遗弃这个世界。

”-果尔达·梅厄喜欢著名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朋友都知道,在最新的游戏剧情中,曾经放下仇恨联手抗击外敌的联盟与部落,在暂时摆脱生存危机后便迅速的重新进入敌对状态,艾泽拉斯大陆上好不容易才出现的和平状态随着老一代领导人的消隐而烟消云散,战争进一步升级,双方的手段更加残忍,一切都在向深渊深处滑去。

其实,游戏中的故事不过是我们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在漫长的世界历史中,这样的事情一再上演,而在很多这样的战争中,驱动它们发生的原因,往往就是简单的两个字:仇恨。

最近,我在微博上看到大神@NuclearEngineer在他的系列文章《以色列往事(五)》中提到了以色列国家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慕尼黑惨案”,正好想到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跟这件事有关的电影《慕尼黑》,于是便想和大家聊聊这部电影。

关于这部电影,其实没什么可剧透的,因为这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一起真实事件,所以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起事件吧。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联邦德国(西德)慕尼黑召开,就在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这片土地的时候,死神的脚步也紧随而来。

9月4日,8名巴勒斯坦极端武装组织“黑九月”的成员潜伏奥运村,在枪杀了2名以色列运动员后,劫持了剩下的9名以色列运动员作为人质,并以此为条件要求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监狱中的两名囚犯。

在僵持了一天之后,1972年9月5日晚,西德警方决定向劫持人质的恐怖分子发起攻击。

然而,西德警方的这次行动犯下了武器装备落后、人员素质不足、指挥应变能力低下等各种能犯下的错误,最终将解救人质的行动变成了一场灾难。

当硝烟散尽,留下的是9名以色列运动员的尸体、1名德国警察的尸体和5名“黑九月”武装分子的尸体,另外3名武装分子被逮捕。

事情发生后,以色列举国震怒,而世界似乎并没有对此表示更多的关注和同情,9月7日,奥运会便恢复正常比赛,一个月后,恐怖分子劫持了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一架客机,西德政府因此释放了那3名在慕尼黑惨案中被逮捕的恐怖分子。

因此,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梅厄夫人说出了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在德国的土地上,一边是犹太人遭到绑架、屠杀,而另一边却在观赏体育盛举;犹太人永远是孤独的,没有人会保护我们,只有犹太人自己保护自己。

既然世界已经遗弃了犹太人,犹太人就可以遗弃这个世界”。

为了向世界宣告自己的愤怒,以色列成立了一个秘密暗杀小组,并且拟定了一份11人名单(为了与慕尼黑惨案中被害的11名运动员相对应),开始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对这些人的追杀。

不同于正常暗杀行动中所强调的隐蔽性,以色列的这次暗杀行动几乎全部用到了炸弹,目的就是让全世界看到以色列人的愤怒。

这场猎杀行动一直持续到1981年,然而11人名单中终究有几人逃过了死亡的制裁,而以色列也因为暗杀小组的暴露而在全世界面前颜面尽失。

可以说,《慕尼黑》这部电影算得上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生涯中为数不多的暗黑主题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他并没有将故事的主要部分放在发生在慕尼黑的惨案上,而是将目光瞄准了事件发生后,在全世界展开猎杀行动的暗杀小组身上。

片中有两个片段我非常喜欢,一个是惨案发生后,以色列决定展开报复的场景,电视机上播放着那11名惨死的以色列运动员生前参加奥运会之前影像,镜头从他们每个人面前扫过,并且念出他们的名字。

而在此期间穿插出现的,是以色列情报人员将他们拟定的“必杀11人”中的每个人的照片挨个展现出来。

死者与生者交叉出现,那些镜头里活蹦乱跳的人已经惨死,而那些照片中毫无生气的人却都活着,不久之后,他们也将一个个从世界上消失。

而另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片段,则是在影片行将结束之时。

主角在自己家里的床上与妻子交欢,而穿插出现的,则是在慕尼黑那9名以色列运动员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两个时空由一首悲凉凄惨的女声吟唱串联在一起,一边是制造生命的行为,一边是屠杀生命的行为,让人莫名的产生一种悲伤感,终结生命的枪声响起,火光映照的却是主角制造生命的最后呐喊,一瞬间,生与死联结成了同一个时空。

对很多人来说,大仇得报仿佛是这世界上最快意的事情,然而这却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如同《简爱》中说的那样“我第一次尝到了复仇的滋味。

犹如芬芳的美酒,喝下时热辣辣的好受,但回味起来却又苦又涩,给了我一种喝了毒药似的感觉。

”其实复仇的滋味,并没有那么好受。

而这个过程也在片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暗杀小组刺杀了第一个目标后,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兴奋与庆祝,而随着行动的不断展开,复仇的快感渐渐消失,每个人要面对的,是一次次对自己灵魂的拷问,而与此同时,猎人也成了猎物,剩下的日子成为了他们生命中噩梦的延续。

《慕尼黑》这部电影究竟想讲什么?

是想讲述以色列人的悲惨?

还是讲述以色列人复仇的精彩?

我认为都不是,这部电影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让观众看到,仇恨是多么的可怕。

只要稍微熟悉点中东各国的历史,我们就能知道,以色列与阿拉伯诸国,特别是巴勒斯坦人之间有着纠缠不清的仇恨,人们因为人种、因为血统、甚至因为那些虚无缥缈的可笑信仰而相互仇视,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用鲜血不断的去灌溉仇恨的种子,虽然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少理智的伟人,他们一次次的去努力化解仇恨,但每当他们的努力得到一点小小的成果时,就会有更加激进的人跳出来,将这一切努力化为泡影。

在著名的游戏《辐射》系列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War,war never changes”,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曾说过:“ 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教训。

”战争是政治的工具,而仇恨其实也是政治的工具。

曾经,我们看到无数国家的人民,因为那些莫须有的仇恨而举国走入极端的泥潭;如今,我们看到人们常常因为一句话、一件事而群情激奋,高喊着“虽远必诛”,用自己认为绝对正义的仇恨感去做伤害其他生命的事情。

历史总是不断的重复上演,而人类从来学不会反思,总有人会觉得自己的民族是最优秀的,自己的国家是最牛逼的,某些国家和民族生来就是邪恶的,但这一切是非常可笑的,就如同在刘慈欣的《三体》中所讲述的那样,即使人类再厉害,在宇宙面前,也只不过是一群虫子而已。

不过我也清楚,人类是永远都不可能放下仇恨的,因为我们太聪明太会思考了,聪明到总想占据更多的生存资源,总想让自己有更多的支配权,只要有自私的欲望,人类互相之间的仇恨就永远不会停止,我想,这也算是我们作为这个星球上最高智商动物的原罪吧。

 7 ) 预知却无法阻止的悲伤

 看过的四部奥斯卡提名的片子,Munich最令我悲伤。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干净,坚定,结局尽管不完美,但毕竟是小团圆。

Brokeback Mountain,隐忍的悲伤,结局令人扼腕痛惜,但是终究,我们知道,两个爱着的人是没有错的,将来或许悲剧不会重演。

Crash,复杂而令人思考,有悲伤,但是也有温暖。

但是Munich是什么,是一种令人绝望的悲伤。

其实,Munich要说的东西并不复杂,简单地说,就是在质疑“以暴易暴”是否正当,是否有效。

安替说Spielberg在搞平衡,其实我不觉得,他一直都在通过Avner的角度去讲整个经过,电影里之所以不闪回黑九月成员如何策划慕尼黑事件,是因为这些事情是Avner所不知道的,而且是他最后怀疑的。

但这些东西重要吗?

即使有证据给Avner看了,面对过那么多的鲜血和死亡,他的恶梦能够停止吗,他的恐惧能够消除吗,他和妻子能重新找到过去做爱的欢娱吗?

电影其实是通过暗杀行动对Avner施加的影响,让我们看到仇恨与暴力的循环,会让人陷入一种怎样的悲剧性的境地。

一个人是这样,许许多多人也是这样,一个民族,也许也是这样。

以色列人是这样,巴勒斯坦人也一样。

但是,问题在于,不这样,能怎么样?

仇恨深种,暴力的报复已经开始,他们可以在哪一点停下来?

你能够用什么力量,去让他们停下来?

电影无力回答这个问题,谁也没有办法,所以,电影也没有很深入地追问,只是把观众推到逼真的鲜血与死亡面前,让观众与Avner一起体验,一起去怀疑,一起去恐惧。

但是我也许是看医学题材的电视看太多了,电脑上面的观看效果也减弱了视觉冲击力,画面上的弹孔、鲜血、残肢已经吓不到我了。

但是我依然感到悲伤,我的悲伤来自另一种体验。

电影的拍摄手法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纯熟而有些落套路的,很多时候,我可以知道后面的情节将要如何发展,通常,缺乏悬念感会让电影变得乏味,但 Munich似乎不一样,看着特工小组那几个成员,过去的工作是这么平凡普通,然后,我知道,他们要成为杀手,杀人,然后被杀,或者陷入被杀的恐惧。

看着敌对双方的年轻人,偶然地进入同一个房间,并非友好但仍然安全地谈话,然后,我知道,他们肯定要再次相遇,而且肯定,是你死我活的争斗。

看着特工小组的成员一个一个地向Avner发出疑问,我知道,疑虑,预示着他们的死亡……在平常人中间看到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这种预知使我无比的悲伤。

在我这里,电影的主题就是用这种预知而无法阻止的悲伤带给我的,我看到了,杀掉了一个组织者,顶替他的可能只是另一个更为强硬的人,被暗杀的人未必无辜,但是,一个接一个的杀戮,随之而来的报复,圈子不断扩大,难保不会带来更大范围的流血。

是的,我看到了以暴易暴的循环永无止息,走向的只能是悲剧,但是,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这种悲剧似乎是无法阻止的,就像我知道,下一个镜头,电影里的那个人就要死去,却明白,结局已经预定好,作为观众的我,根本无法挽回一样。

 8 ) 《慕尼黑惨案》在没有和平的世界,生的沉重和死的神圣,之一

题记:人类是动物世界最为残忍的,因为他们对于物欲的贪婪和对于精神麻醉(信仰)的狂热完全无法自拔,只有死亡才能结束人的闹剧。

――――卡夫卡·陆(KavkaLu)[img]http://www.cinemastrikesback.com/news/thumbs/munichposter.jpg[/img]立场决定了你的观感,作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拍摄《慕尼黑》我理解,从政治层面上将任何属于对垒双方的描绘都代表着本阶级和种群的利益,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当关塔那摩和人体炸弹一再出现在传媒的时候,我们忽然明白新闻和艺术都是一种不对等的取舍。

对于巴勒斯坦只要你去过他们的难民营,了解五次中东战争,你就会不再说话,我们只有自己的立场,而真相永远像月亮的背面,它是黑色的。

所有的事件无关个人,所以这样的事件只是政治,政治是可以忽视性命的。

倘若说恐怖主义,美国才是最大的恐怖主义的无赖国家我相信甘地主义的东方智慧,当我们回忆美国历次输出的“正义”战争,韩战、越战的结局,以及而今伊拉克的战祸和下一个眼中钉伊朗。

武力对于弱者的反弹永远是以卵击石的悲壮,这是力量悬殊的注定,正如中国的老话:狗急跳墙。

在斯皮尔伯格的镜头里,死亡非常直接,巴勒斯坦在这个年代的形象。

记者带着正义,带着视觉的需求站在了历史的门槛,我想到了卡帕,想到了每个个体不同的选择。

奥林匹克村,有了装甲车;飞机场,有了冲天的火光,世界为了某个抽象的概念而相互征战,人质和被劫持者同样死了,根据联邦德国的消息,人质是被劫持者杀害的。

真相,永远被黑夜埋葬了。

德国人,犹太人,阿拉伯人,同样的敏感在20世纪人类的屠戮历史里,死者不说一句话。

导演以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将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反映展现在银幕上,对于死亡他们的反应并不相同。

他们都已经死去,所以斯皮尔博格同样是一种推论,就像此后对阿拉伯恐怖分子的追杀只是电影,电影是一种有着立场的幻觉。

以暴制暴从来不会赢得和平,他们只是一种胜算的概率而留给世界的将是更多的血,以色列人手中的《圣经》沾满了人子的鲜血,而阿拉伯的《古兰经》上同样沾满着人子的鲜血。

导演说固执是那个地区灾祸所在,然而,个体看到的却是自己兄弟姐妹的死去。

汽车炸弹,人体炸弹,定点清除,摩撒特的暗杀,无休止的循环里,血流成河。

特工,他在国家的授权下暗杀对手;恐怖分子,他因为国仇家恨而义无反顾,他们在一个时空相遇,不是私仇,而是在被灌输的世仇和新恨里进行死亡牌局的争斗。

在信仰和族群给我们的观念下某些细节被一再放大,在电视时代过多的死亡直击已经让我们变得麻木,所以面对斯皮尔博格“逼真描绘”恐怖分子的枪杀暴行,我想到的却是这样的影像只是满足了仇恨立场和窥视杀戮人们的需要。

死亡,只是在此岸被程序终结,不再呼吸。

过多惨烈的画面只能引起被各种势力曲解的结果,政治是没有脸的。

于是,出于政治责任的合法“谋杀”开始了,阿夫纳被以色列官方指派成立五人特别行动小组队追杀慕尼黑行动的策划者,他们在国家的公共档案里没有合法授权,他们属于个人行为,这就是政治的龌龊,国家利益多么神圣的标签下并无私仇的人子在相互敌意和屠杀。

在罗马,铲除慕尼黑奥运村绑架案策划者的行动开始了,导演是一个很会煽动情绪的人,从第一个被谋杀的阿拉伯人的身份以及他归家路程上的私人购物,正是这一系列的寻常性衬托出政治意义的悲剧性,倘若没有国家仇恨作为个体的生活又将如何,这样一个“凶手”被铲除有着导演的考虑,这是让生活的私人场景和国家的需要做对比,从这一天开始背负着国家使命的阿夫纳注定走上了内心煎熬的旅程,对于个体而言一个和你过去毫不相干的生命消失在你的屠杀里,只要不是铁石心肠就心灵必然受到冲击,这个过程里灵魂会一次次询问你的作为对于自己的意义,人,可以因为国家而合法杀戮同类吗?!

牛奶带着人血洒落在大地,神圣的正义带着血腥和死亡赢回了国家的面子,一个价值35万美金的杀戮成本和巴勒斯坦难民营里挨饿的孩子怎么比,杀人是伸张正义的方法吗?

作为犹太裔的导演对于两方立场的取舍还算公正,那慢慢溶进牛奶的死亡之血在你的瞳仁里是怎样的色彩,被引用的神话里我听到导演长长的叹息。

而神,罗马的神离这些“正义的”杀手如此的近,红酒的颜色里有多少人子的血光。

1972年的慕尼黑,它让我们对应和反思奥林匹克的意义,休战是对手之间的角力暂息,而对于不对等的双方暗杀和偷袭就是必然的结果,当我们一再指责恐怖主义,我们如何理解美国人一再输出资金进行他们意愿的民主推进,难道用这种手法去支持反政府武装去对付不同信仰和理念的政府就是合法的吗?

为了杀戮成功的舞蹈和汉莎航空的劫机事件,事件里只有政府和组织,个体永远肩负着死亡的沉重和潜在的危机,那些出卖阿拉伯人的人,他们和信仰没有多大的关系,人类是动物世界最为残忍的,因为他们对于物欲的贪婪和对于精神麻醉(信仰)的狂热完全无法自拔,只有死亡才能结束人的闹剧。

在五次中东战争里,鲜血浸润着每一寸的巴勒斯坦领土,在以色列的枪炮下数十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当年世界有多少时刻正视过巴勒斯坦人的呼声,在所有的中东战争后面我们看见的是美国、英国和法国等靠出卖军火赢得的利润。

个人的生命轻如鸿毛。

在这部异常沉重的电影里,导演以许多场景来点化世人关于和平的意义,在五人小组之一的史蒂夫化装进入巴解组织驻巴黎办事处进行暗杀炸弹放置的准备,斯皮尔博格以他和该组织负责人女儿的一个对视眼神让我们看到了国家行为可能带来的伤害,在实施爆炸我们必须赞扬美国电影的编剧,这个小女孩的命运必将牵动所有观众的心,而这五人的选择可以说是影片里个人人性稀有的亮点,它的背面是巴勒斯坦难民营里孤儿的哭号,这样的电影当然会引起以色列现政府的反感,仇视教育是许多政府愚民的方式,它的背后不是正义而是金融寡头们开动的战争机器――以人血造就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我可以预测这部影片的命运,斯皮尔博格注定不会被受犹太经济影响的美国主流社会看好,然而他对人类运命进行的理性思考必将影响着此后的一代。

他的奖杯早在所有爱好和平人士的心里(之一,未完待续)【附录:影片资料】《慕尼黑惨案(Munich)》美国2005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主演:艾瑞克·巴纳(Eric Bana、乔弗瑞·拉什(Geoffrey Rush)、马修·卡索维茨(Mathieu Kassovitz)片长:164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7(一部良知的电影)2006年2月21日 星期二 上午4时43分 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9 ) 春天的慕尼黑

因为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所以一定要看。

原先知道是描写特工的题材,所以以为会有很精彩的枪战,警匪斗智斗勇的场面,是如007系列一样的好来坞电影。

看完才知道我错了,我忘了这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回归《辛德勒名单》对人性思考的电影,只是这一次更加的深入。

特工们休息的时候也会做饭烧菜,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也有颤抖恐惧,在电影里看不到英雄的存在,他们真实平凡,一方面要执行上级的命令,一方面也有对骨肉同胞的牵挂。

我喜欢主人公们和一群巴勒斯坦人在公寓里的桥段,在天亮之前他们谁都不知道互相的身份,一起听电台里的音乐,互相争执他们喜爱的家乡的旋律,一起席地而睡,各怀心事,并有在楼道里敞开心扉的对话。

可是,当使命和立场在提醒他们时,他们还是展开了血腥的杀戮。

悲剧发生在人性刚刚温暖的时候。

影片的最后,双子星大厦依然屹立,主人公一定没有想到三十年后发生在自己身后的另一场悲剧。

看看此后的时光,人们一直期待和平的世界,恐怖主义并没有因为无止境的杀戮而消亡,也有更多的无辜受害者悄悄爬上了那份“暗杀名单”。

 10 ) 好片子,赞!

很高兴看到老伯格宝刀不老~我以为这个比辛德勒名单还好看,可惜没拿那么多奖……每一个镜头都是精细的作品!

那个巴勒斯坦青年斩钉截铁的表现出对犹太人的仇恨,似乎世世代代也无法化解,犹太人也许什么也不怕,但是对于仇恨本身,没有人不感到恐惧!

……

《慕尼黑》短评

发现了凯撒大人和007大人

8分钟前
  • uka
  • 力荐

客观来说,如果没有慕尼黑这个背景,该片就是一个普通的复仇故事,主角跟事件没有半毛钱关系,那些强加于其身上的伤痛显得毫无力度,斯导这次的处理完全没有辛德勒那样冷静

10分钟前
  • 老朱無電影不歡
  • 较差

最直接、原始的冲动:以牙还牙,以暴制暴。

13分钟前
  • sinner
  • 还行

总体还好,但是看起来有点困难。

17分钟前
  • 手镯
  • 还行

可惜那会儿还没有BP机,否则就不用这么费事了。——感叹呀,2024年09月以色列对黎巴嫩的攻击多么精准、效率

22分钟前
  • Bruce-Q
  • 很差

拍的有点散,感觉缺少重点。

27分钟前
  • Underhill
  • 还行

流水账啊。情报-准备-暗杀-庆祝。一直循环。最后半小时实在看不下去了。

32分钟前
  • 斯尔呵
  • 较差

犹太人堂而皇之的杀戮,竟能戴上人道的假面。

37分钟前
  • donchen
  • 较差

摄影还没有后来那么成熟,政治圆滑+名言金句,形似一代宗师。类型片的拍法并不讨喜

42分钟前
  • 半弦月
  • 较差

人物和情感都很真实,最后男主活下来多了一份温暖和希望

46分钟前
  • Yee
  • 推荐

不懂

51分钟前
  • 脫繮的蛇肉堡
  • 较差

“行善与行恶,都宜在隐秘中。”后面半小时有点拖沓,而且和所有政治片一样,太直白。恨不得所有台词加上旁白来告诉你我们的政治理念是如何如何。

53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影片的画面感很好,犹太人的话题真是永无止尽……(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5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终于看了。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对斯先生拍这类片子不敢冒了。

60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还行

深夜看的 影片更注重于黑色九月的报复过程 十分详尽的过程 如果少一些过分的铺陈和渲染会更喜欢一些 冤冤相报何时了

1小时前
  • Bill
  • 推荐

之前已经知道这起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后续的报复行动则未曾听说过。人物的心理变化的主线把握得不错 但主题和情节真是有争议性啊。。

1小时前
  • 马西嘿嘿嘿
  • 还行

没看懂,不评价

1小时前
  • 爱吃菠菜的孩子
  • 较差

好莱坞。it never brings peace and the shit is still going on. how many padora’s boxes have been opened by the west.

1小时前
  • 十九。
  • 较差

如果总把情感落到人道主义上,除了培养出一堆愚民观众,多几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虚伪家伙之外,还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1小时前
  • 何生生
  • 还行

就像纪录片一样

1小时前
  • gy2001316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