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坐高铁从湖州赶去杭州看点映,因为是10:00开始,买了8:00去杭州的票,不知道什么日子特么咱这种南方小城的高铁站今天居然这么多人,取票(咱这儿还不能直接刷身份证)、安检一路插队,在冲向检票口的时候远远地看见人群已经陆续上车了...在此先感谢允许我插队的好心人们= =到了影院工作人员要我下个电影投资的APP,说下好就可以给我抽奖券到时抽奖啦!
于是我掏出我的iphone4给她看了看表示老手机装不了...结果她虽然带着“怎么还有人用这么古董的手机”的眼神看着我,还是给了我抽奖券。
历经磨难(...)之后我决定要好好观摩云中的《呼吸正常》,于是全程身体前倾,聚精会神地盯着看,却发现,这是一部适合躺着看的片子。
全片都是非常平淡非常朴实的镜头运用和表演对白,和毒鸡汤似的插入语,不过很多机位都选得非常好,倒是很值得细看。
几位选角不说精准,却也十分典型。
观影结束后的交流会上有一位姑娘发言说,她觉得角色特点不够典型,只能代表很小一部分人。
云中回答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电影里那副样子。
其实我也想对那位姑娘说,我身边都是电影里这样的人...全片从很多角度来讲都不是一部主流电影,满满的都是青年导演的味道在里面,比如云中提到的全片在对话时没有运用一个内外反拍镜头,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定镜头或长镜头。
这让我想起我在大一时拍的第一部微电影,因为没有学过任何专业知识(比如没有运用内外反拍镜头)而被人说是一点都不懂,就在那儿瞎拍。
之后我拍的微电影在剧情节奏和镜头运用上多用了些“专业的”,效果果然好了不少(呵呵..)。
云中在多处借用角色之口说出了自己的话,比如不知道“云母逼”这乐队队名是啥意思,比如说很多人实际生活空虚而喜欢经常在知乎、豆瓣、微博上装逼,还比如用主角在2015年还在打DOTA1的镜头估计是黑了把LOL和DOTA2哈哈哈,反倒让人觉得广州的城市氛围十分江南化,可能是对城市感情渲染不够多的原因吧...总体来讲云中自己的风格可见一斑,贯穿全片的blues钢琴曲实为剧情点睛。
其实大概一般还是可以打三星,但这部影片让我这一天到现在都过得很开心,平实质朴的风格依旧在大银幕上难得一见。
2016年的影片其实一点儿都不会像谁,我总说电影不应该拿来相互比较,比来比去没意义又很气人,但云中却主动发难说,自己是在致敬Woody Allen...其实今天杭州下着不小的雨,回湖州了也下雨,坐高铁回来还特么没票还商务座还补票...不过整个人都觉得呼吸正常多了。
在离开广州的前夕,看了这部片,心满意足。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广州本土故事,只要你在广州混过几年,来看这部电影绝对会觉得亲切。
我要离开了,越看越舍不得。
首先是因为《呼吸正常》把广州拍得太美。
以特定城市为背景定基调的电影,之前也看过一些。
《火锅英雄》里山城重庆,《白日焰火》里的哈尔滨……当然,最突出的肯定还是伍迪艾伦片子里拍了又拍的纽约。
但以广州为主角,还是头一次。
贯穿全片的爵士乐《something in blue》,(也是片子的英文名),还有主要以台词撑起全片的风格,都能看出导演对伍迪艾伦的模仿。
但纽约的浪漫在于街边的咖啡馆,河边的长椅……广州的浪漫,则在于小市民的柴米油盐。
镜头缓缓扫过,我们看到了2014年广州塔附近的灯光节,好多人拿着手机照相。
还有荔湾老区,道路两边树长得很密,所以那些路往往显得暗沉沉的。
也有爬白云山的部分。
大家把鞋子脱下来,在石头路上走(刺激脚上穴道对健康有益),一边走一边呲牙咧嘴。
还有北京路的街道下面,是宋朝的街道。
在北京路上,有一段路能让人隔着玻璃看古代的街道,非常超现实。
我最喜欢的是片中拍广州食物的部分。
没钱,就点便宜的猪脚饭,油腻腻的一盘,饱肚子,肉味浓。
手上有闲钱,大可以去北京路上,或者荔湾找家老字号甜品店,点一份杨枝甘露什么的享受一下。
看完这部片,估计没来过广州的人都会想来住一阵。
还是说回电影。
故事分为了两条叙事线。
一边是三个大学毕业没多久的男生。
一个广东男孩家里开了个厂,随时都可以回去过清闲日子,但是他觉得太没劲,就先无所事事地漂在了广州。
从头到尾,基本上就做了一件事——暗恋一个叫树树的大四女生,天天在她学校旁边晃悠,显得很寂寞。
究竟是因为寂寞而找个暗恋对象,还是因为暗恋无果而寂寞,我们不得而知。
另一个广东男孩则没这么幸福,他是个银行销售,每天穿着西装,磨破嘴皮子到处缠着别人办信用卡。
最大的压力来自他的女朋友,一个漂亮,时尚,物质需求很高的女孩。
每次见面,女孩都要去昂贵的餐馆,买礼物,还有……抱怨他的工资低。
看到这里的时候,一开始我真是有点不理解为何男生会继续跟这样的女孩交往,因为这样的恋爱简直跟压榨没区别。
但当男生得到一个去上海工作的机会,女朋友站在天桥上低着头说,你走了,谁陪我看电影,谁跟我一起喝摩卡咖啡的时候,突然有点明白了。
男女之间的感觉,说到底陪伴二字,只要还想有对方在身边,其他的缺点倒不那么要命。
扯远了,说说第三个男生。
这个从北方来到广州,换了无数个工作,只存下6千块,蜗居在大学城的城中村的男孩让我看到了一些认识的人的影子。
他们在职场上,社会中混得不怎么样,脑子里老是想着自己感兴趣的那点东西,比如写一本叫《我,机器人,上帝》的小说。
但把这些想法跟别人说的时候,自己说不好,别人也不爱听;最终,好多都不了了之。
另外一条线,是拍一对男女,但不是拍日常生活,而是拍他们的精神世界。
两人都挺有个性,男生是一个说话特别好玩的物理学博士,第一次见面就开侃量子力学;女孩瘦高,剪很精神的短发,常常被误认为是同性恋;都是我们身边被称为“很有趣的人”这样的类型。
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些戏份不多的人物。
比如那个南方报业的主任,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挺深的—— 我们做报纸的,自己都不看报纸的,再做下去有什么意思呢。
因为对这个演员有了解,所以基本知道他说的根本就是真心话。
一个在传统媒体干了10多年之后离开的人的心声,看开了,但还是无可避免得无奈。
实际上,这部电影里的角色说的每句话,基本上都不是出自剧本,而就是他们自己想说的话。
导演云中说,他在拍这部电影之前在网上发帖子找演员,然后选了20多个。
大家每个周末出来一起聊天,然后,他们生活的内容就直接被重现,成为电影里的故事。
比如暗恋树树的男生,他在拍戏过程中真的跟树树表白过,被拒绝了,后来他结婚了,妻子是另外一个女孩。
还有那个物理学博士,在生活里就是个妙语连珠的人,给电影贡献了不少段子。
据说这种即兴拍摄很过瘾,王家卫,阿巴斯都玩过这种拍摄手法。
而这种拍法,让这部电影特别省钱,演员基本上都不用片酬,就是导演拿着相机,边走边拍。
很多时候还是偷拍街上的行人,充当群众演员。
在国内,这样的电影很少见,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会觉得电影跟小说一样,都是作者表达自己情感,世界观的工具。
之前去西宁电影节看几个导演的处女作,有拍自己80年代的童年回忆的,有拍自己暗恋老师的经历的。
但云中导演的这部片却是导演本人退了两步,隐没了,我们看到了全都是演员自己的故事。
他隔着一段距离,拍这些认识了两年的人,更重要的是,拍这个呆了10年的城市。
据说当年云中导演从北京刚来广州的时候也混得不好,晚上睡不着,就坐在阳台上听隔壁的人打麻将。
那时候的心态,估计跟片子里这些刚进入社会的男生差不多吧。
片子里有一幕,是3个男生聚在ktv里唱歌,喝酒。
喝高了,真心话都出来了,他们其实多少都有点互相瞧不上,觉得对方是在逃避生活。
说别人,其实也是对自己不满意。
这时,他们的朋友,一个一开口就是心灵鸡汤的男生这样开导他们—— 我们都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精彩,走自己的路就好了嘛。
结果他们愤愤地回嘴:对,走自己的屌丝之路。
这样的碰撞挺有意思的,每个人都多少有过虚无主义的时刻,和拿心灵鸡汤/鸡血鼓舞自己的时候。
而《呼吸正常》就是在展现这种不断被问题困扰的生活,普通人嘛,换一次工作,失一次恋,都是大件事了。
而导演就只是讲了故事,呈现了问题,剩下的,就留给观者自己想去了。
偶尔的机会看了电影《呼吸正常》。
似曾相识的场景。
猛然间发现电影的场景竟然就是在广州。
就是这个调调。
已经看了好几遍了。
看这个电影有感觉,需要几个条件吧。
首先,熟悉广州,起码是两广福建吧;第二,就是曾经有过学校中的青葱岁月和年少时的轻狂和迷茫;第三,在这个已经被铜臭扭曲了是非道德不知最终要走向何方的当下中国环境中仍然在内心深处抱有几分纯真。
这就是熟悉的广州,散散淡淡,常绿常青,多水多潮,务实而又好吃,雨天滴滴沥沥,晴天阳光明媚。
突然间觉得广州粤语好好听。
反正我觉得影片中的这就是广州,真实的广州,这就是当下的真真实实的年轻人。
两年前,朋友邀请去看《呼吸正常》点映场,今天突然又翻出来看了一次。
当年一起看巴西世界杯的前任,在俄罗斯世界杯结束三个月后偶遇,招呼打得轻浮无比。
四年前,和电影里的记者小王坐过同一个办公室,带着新闻理想做过时尚报道。
文艺青年还在用力蹦跶,当时并不知道,在那年彼岸花开音乐节之后,会再也跑不动演出。
原本以为会很漫长的后青春期戛然而止,从前觉得力气都是用来浪费的,现在才知道原来生活很多时候是用尽力气也是功夫白费。
通过毒舌电影众筹才看到这部电影,事实上这部影片开画时间是四月份。
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当然也谈不上多好,毕竟是影评人的非专业处女作,不得不承认,处女作拍成这样已经相当厉害了。
影片节选了身处广州城六个青年的生存状态片段:一个富二代不断的泡妞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因为他的事业发展已经被家族所圈定;一个青岛广漂长期找不到自己的工作方向,不断求职失败,屡败屡战,以为从事文学创作能够证明自己;一个外漂回广的科研胖子,在相亲中认识一个本地女孩,两人开始一段若即若离的交往,然而最终也是无疾而终;一个银行工作的眼镜男,来自交往的女孩所给的物质压力非常大,终于不堪忍受选择分开;一个字纸媒即将终结的女孩,却仍然选择去报社做记者,面临的人生也是十分困惑;还有一个满嘴心灵鸡汤的职场培训师,他貌似积极向上的职场发展真的是成功的唯一渠道与证明吗?
看上去恐怕更多是自欺欺人的心态吧毫无疑问,这是六个非常典型的当代青年写照,毫无掩饰,真实的状态。
这是一部非常真诚的写生电影,绝不矫情,虽然缺乏戏剧性,但无疑是原生态的,就是描写了六个人生失败者的当下状态。
影片镜头下的广州非常有感觉,演员的粤语原声尤其能够带出广州地域特点,而且影片的配乐也是出人意料的惊喜,作为一部处女作太棒了。
要说不足之处,可能就是整体太过散文化,没有一个故事主线,更糟糕的是这六个角色完全没有变化,开始什么状态到结尾也是什么状态,所以一个半小时让观众看得有点难以忍受,毕竟大部分还是作者假借人物在自言自语自己的心情,要是剪掉半小时效果一定会更好吧。
演员的表演就没什么可说了,毕竟都是素人,自己演自己没什么不对,所以即使这是一部相当任性自我的作者电影,但满满的是真诚姿态。
我可以理解,院线经理极少给这部影片排片的理由,但不同意这是一部艺术电影的判断,事实上,要不是没钱做电影的宣发,这部作者化的电影未必也就完全没有受众。
其实即使没有明星,这部片子也是有一定商业性的,只是大概导演自己都没想过怎样挖掘推广吧?
如果一定要类比的话,倒觉得影片气质上有点像日本电影《濑户内海》,一样是百无聊赖的人生状态描绘,当然后者聪明的使用了两个当红炸子鸡小鲜肉,更重要的在于后者只有七十分钟。
云舅说他拍的是广州,毒sir说这是今年最争议的中国电影,影评人说这是轻盈超脱。
可是我看到的依然是老套的,屌丝缺女人的戏码。
设置成没有一个成功者的电影,除了广州的风土人情,你想和全国50个城市众筹的观众感叹啥?
well段子、对话也能笑笑,反正打发时间也就这么过去了。
但是还是忍不住来这里吐槽下。
伪散文的剧情设计让我很是尴尬,如果不是广东话版本的,更本忍不下去。
不知道云舅以后再写影评的时候,会不会想到呼吸正常的剧情硬伤。
毕竟这是大家众筹得大电影,不是你一个人的散文游戏。
和小花拍的商业大骗异曲同工,上海大雨天,来回打车120元,有种蛋蛋的忧伤算了,强功底的说故事导演不会蹭一下就出现在你面前。
昨晚在奇遇电影看的。
也看到导演云中本人了。
看之前朋友劝我说是烂片,我不信。
看过之后才死心。
最恐怖的是有人总要把烂片说成是小众艺术文艺,一般人欣赏不来。
导演说这是一部关于广州的电影。
回学校的路上看到了地铁口有人在卖唱,唱完一曲有观众上来去弹吉他唱歌。
在地铁上,有人大醉吐了一地,后来上车的人没注意差点滑倒。
人生百态呀。
我突然发觉我好爱广州这座城市。
很庆幸自己留了下来。
(作为众筹观影团的同步第一批观影者说一点不成熟的小看法。
不喜勿喷)除了片中确实有的一些生活化的笑点让我们乐了几次(全片眼镜男基本承包了所有笑点),基本看一半就开始犯困,努力强撑没让自己睡着。
总体上,四个字:“不知所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剧本主线不清晰,吸引力不强,被一句句话切分成N个小片段,有些凌乱。
(观影完很多影友都说要睡着了)2.演员台词不过关,服化道粗糙,打光不讲究,很多专业素养上感觉确实业余3.过多的长镜头,演员和导演都无法很好的驾驭,使得很多情节衔接的留白尴尬而冗长4.声画交错类剪辑手法用得太频繁,且剪辑节奏混乱5.结尾戛然而止,似乎故事都没有说完,个人感觉相当莫名,反正看完这部电影没弄明白导演究竟想表达啥。
当然,好的一面是:不可否认,毒舌电影开辟的众筹新观影模式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变革,个人也会继续关注毒舌电影团队的后续,并期待中国电影越来越好!
两星作为鼓励和期待。
以上。
大家好,我是老K。
制片人大旗虎皮为了省下本身并不存在的宣发费——如何减少一样并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正好,大旗虎皮是研究哲学的,所以——他特此邀请我介绍一下《呼吸正常》里面出现过的各色小吃餐厅。
电影开始不久,阿浩、贱洪便在一个叫琶醍的江边酒吧街看球。
琶醍是珠江啤酒厂的旧址,它紧挨小蛮腰广州塔,斜对岸是一个叫海心沙的江心岛。
将一个个破败老厂房和工业码头改造成时尚娱乐场所,是否象征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往往建立在社会运作的反效率之上?
小张在这场球赛后和阿浩、贱洪勾搭上了,阿浩要到了树树的电话,而我被SoSo放了鸽子。
琶醍贱洪和女友吃牛扒的地方,以前是老白云机场的停机坪,暗示着贱洪会不断放各种女友飞机的命运走向。
老白云机场我和SoSo谈完人生真理之后,先去北京路附近的“万兴小食”解决了温饱问题。
万兴小食号称广州第一的煲仔饭,广东话的说法便是“平靓正”(便宜漂亮正点)。
我没吃出有多特别,但确实很便宜。
为了把片酬吃回来,拍摄期间我故意吃得很快,导演想多拍几个镜头,不得不给我多点了一份黄鳝煲仔饭。
然后大家开始讨论起黄鳝养殖场里如何把避孕药当饲料的话题,店长居然没把我们轰走。
万兴小食之后我俩去了号称广州第一的“百花甜品店”,八十年代开到现在的“老字号”。
片子里有关于此地的吐槽,在此就不复述了。
作为一个老广州,我小时候印象中的双皮奶是牛奶上面浮了两层奶皮,不知从啥时开始就变成了奶酪式的半流质食物。
现在全国都有双皮奶了,所以来广州吃甜品的话,我就推荐一下姜撞奶吧——这个名字总让我想到小姜人和奶牛的悲壮搏斗。
百花甜品店小张和励志哥聊理想,和贱洪、阿浩聊《我,机器人,上帝》的地方,是天河南一路的食街。
天河作为新城区,没有本地老字号餐厅坐山头,便成了世界各地杂家美食的修罗场。
其中,潮州牛肉煲牛肉火锅基本占领了大半个环头。
在这里,可以吃到传说中的牛欢喜(见彭浩翔《低俗喜剧》),但一般都煮得很硬不好嚼,个人觉得不乍地。
如果离开大路走进附近小区,会有不少充满惊喜的小店:巴掌那么大的海胆刺身啊,菜单上没写的隐藏头牌大盘炒鹅肝啊,之类之类,很值得探险发掘。
天河南一路小花和贱洪沉默是金的地方叫沙面,是珠江的另一个江心岛,旧社会的租借区,以前所有外国领事馆都在这里。
99年我国的南联盟大使馆被炸,读初中的我曾来过这边参与示威扔鸡蛋,扔的那个北约使馆好像就是现在小花和贱洪玩忧郁的餐厅——现在的领事馆都四散在广州各地了,有一些还搬到了新城区琶醍附近,留下来的各色欧式建筑大多变成了西餐馆。
传说里面的厨师不少是前领事馆里出来的,反正我是不信了。
沙面贱洪跟小花玩过忧郁后,到中国大酒店见牛扒女友的父母。
在“清明节套餐”的字样前,贱洪和阿浩打电话谈准女婿心得。
听说这个“清明节套餐”里的烧猪不错,不知剧组开机仪式上的那只烧猪是不是这个套餐里面的。
中国大酒店最后,loser三人组到了白云山,经过九龙泉居然没进去喝碗“山水豆腐花”(即甜的豆腐脑),估计是预算有限。
但他们在山底餐厅麦克白的时候,貌似点了白云猪手。
传说白云山能仁寺的第一任老大吟坚和尚,在建寺后想一个人party庆祝一下,跑到山下买了个猪手,刚要偷吃,见到其他下山party的和尚,他赶紧把猪手扔入山底小溪,假装教育了一番弟子,一同回寺。
就这样,在庙里吃了几天斋很不爽,吟坚又下山觅食,发现之前那猪手居然还在小溪里泡着,被山泉泡过的猪手没有腐烂,反而晶莹透白,咬起香脆可口,吃得他大喜。
白云猪手这道名菜由此而来。
白云猪手是广东菜系里较少有的凉拌酸甜口味,不知是否因为来路正派,所以要和一般的“咸猪手”区分开来?
(注:广东话的“咸猪手”即爱揩油的下流胚之意。
)
白云山(又:小张每天吃的猪手饭里面,就是一般的咸猪手)
猪脚饭虎皮让我每家店写40个字的简介就好,我貌似超字数了。
没办法,作为一个搞地下艺术的人,一用灵魂写作就停不下来啦,也请见谅。
观后感的开头,很感谢Amy的赠票,让我的这次观影得以成行。
另外,基于我是毒sir的粉,我可能很难做到不带一些感情色彩,但我会尽可能地客观。
最后哆嗦一句,我只是非常非常业余的影迷,以下纯粹是个人观感而已。
————————————————分割线—————————————————————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呼吸正常”,英文名是“Something in blue"。
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有独立电影的味道:我不是商业片,但文青肯定一眼看穿。
我想就这个名字,说说我的理解。
而理解这个名字,就必须从电影里的故事讲起。
片中有多位人物设定:信用卡推销员A、工厂富二代B、小说男C、励志哥D、女记者E、物理学宅男F和其相亲对象G。
A银行打工仔,拿普通工资,有任性女朋友,经常被抱怨工资低,终日游走在失意的工作和感情生活中。
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E,擦出火花却不敢建立新的关系。
B是一名富二代,过着被家里安排好的生活,连选择床单的权利都没有。
电影中,他不想接受家里安排的工作,终日无所事事。
在偶然机会下认识并痴迷女生树树,经常想在树树可能出现的地方碰到她,多次未果。
C是双失青年:工作失意、情场失意。
一直在找工作,也一直在换工作,想成为小说家。
D应该是所谓的梦想讲师,正能量溢出。
F是物理怪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沉迷艺术,据说要寻找所谓的可能性。
G与其相亲,并有所交往。
但G最终没有接受F。
故事发展下来,几位年轻人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迷茫。
但还是俗语可以神总结这些“迷茫”:男人烦,要不为了钱,要不为了女人。
但失落、彷徨和厌烦,无不是个人的情绪。
广州,是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一个人要哭,不会影响一个城市的毫厘。
导演也用了大量的城市景象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一觉醒来,大家该干嘛就干嘛,广州呼吸正常。
而英文名Something in blue,原来是爵士歌曲的名字。
但私以为,blue也可作年轻人的小情绪。
说说优点。
这部片,拍出了广州的市井气。
不了解广州的人,可能认为珠江新城、广州塔这些物才是广州。
但老广却觉得,情才是广州的真义。
百花甜品店的一碗糖水、城区老巷、奔袭在马路上的运输货车、年轻人上山时下山的那群老人等等,这些才应该是让老广心安的影像。
导演花了大量的功夫表现一个老的广州,值得点赞。
导演也常有神来之笔。
例如,天桥上,A与女朋友互相抱怨时,背后的路灯亮了。
晚上,A与岳父岳母晚饭后,来到江边通完电话后,很累,背后的海珠桥灯饰灭了。
通通这些,都显示城市对个人情感近乎冷漠的态度,细节中不断印证电影名字:呼吸正常。
另外,语言方面,也很本(cu)土(kou)。
粤语的大智大慧,有一部分是体现在日常惯性的粗口使用上。
如果街坊或者兄弟之间的一段话也没有夹杂一两个广式粗口,恐怕是丢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质感。
能在大屏幕上听到广式粗口,实在是爽,有种主场作战的快感。
说说缺点。
可能受限于场地或设备,镜头语言略显单调和平实,未能用镜头去引导剧本。
大量的聊天场景,例如在咖啡店、图书馆、甚至在白云山的亭子上,镜头都是对称的。
镜头让我觉得这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而不是电影。
大概记得白云山亭子的那一幕,A自己说喜欢了另外一个女生,此时广州城区上空的云朵飘开,镜头拉远,依然是对称,C君念了一段话剧,结束。
本以为云朵飘开,镜头由局促,最后变得开朗,都预示着A君要勇敢建立新关系。
谁知道,最终的行动只是至于雨中的碎碎念,有点失望。
另外,整个电影下来,电影过于碎片化,而且故事也无趣。
整个电影下来,我看到年轻人身上尽是迷茫、无聊和没意思,但然后呢?
每个年轻人都会迷茫,但选取一个故事摆上银幕,是否需要让我们在看到迷茫之余,得到点什么呢?
启示不必须是伟光正和心灵鸡汤,但总该让我们得到什么吧。
很多纪录生活的电影,都是如此的平淡,但一点都不平凡,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诸如“知足常乐”“平淡是福”等启示。
很可惜,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这一代人的迷茫,却就止步于此了。
总体而言,瑕多于瑜。
评分3星,我希望这是作为云舅在独立电影路上的一种鼓励。
加油!
很真实,很生活,也很别开生面。这是一部生活片段拼凑出来的电影,属于广州的影像。启用非职业演员效果好了那是张震,不然就是灾难。
确实是有空间及声音等电影化概念的,但镜头与镜头、段落与段落无法构成个完整的电影,形式与故事是割裂的(如果能称得上有故事的话)。表达基本靠说、说出来的基本都是段子和鸡汤、说完之后反而人物与情感是缺失的,倒像是城市风光版的朱德庸漫画。回去再补补剧作、行了再上吧
广州的感觉,拍的让人很舒服,有几幕还挺有趣,整体会觉得有点出戏。
片中那句长长的“shi——t”,基本代表了我所有的观感。片中跟踪狂穿了一件红色体恤,大大的14,下面一颗小星星,就像这部半纪录半剧情的电影,松散如极其平淡的生活,你无法感动无法给它打五颗星,却暗暗生发出14颗平淡的小星星。可,是,太粗糙了,有一点奇特想法的屌丝,也是屌丝。
很有趣的城市片子,期待了这么久在丝绸之路电影节看到,最后没有失望,段落化叙事更好地让人融入角色,非专业演员的表演短板被摄影与剪辑技巧规避,现实主义风格的爆发点反而更有意思,非当地人同样可以获得感触,是部蛮特别蛮有质感的处女作,没什么大的瑕疵,16年年度佳作,完成度很高。四星半
轻松小品,高于预期,观影感觉算是渐入佳境。对处女作而言,作者意识少了些,好在它没有野心。
垃圾 浪费时间 我还推荐给朋友看 好丢人 以后连影评我也不会看了
真的太尴尬了…看了半小时看不下去,演技和台词实在是让人出戏。
至少感觉到了一种广州的味道
?????真的…非常爛…
Jazz变奏#SIFF2016# (全能影评人,徐汇区布努埃尔说同是影评人作品,你觉得踏血寻梅比它呢?-两种风格和处理)
一不小心发现个好片,这就是真实的青春片啊,切肤之痛的生活。毕业、迷茫、得不到的爱情、徘徊于拜金女友和偶遇小清新之间的渣男,以及装逼却被现实强奸的文艺青年。
这种强调自然的主题比商业片导演并不高明到哪里去,真实的生活我每天都在自己过,何必花钱去看一个矫揉造作的版本?好电影会用镜头讲话,甚至连台词都不要,而这里竟然还要关键句提示?天体物理博士那一段还挺有意思的。云中以前没关注过,但看现场觉得是个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人。
如今人人都想当个导演,但既然你没有十足的把握就不要肆意的拼揍故事,这还是九零后。生活固然波折,但并非扯淡。
有点彭浩翔式冷幽默。有些段落又可以看到杨德昌的影子。
非常广州
视角不广,没有性,更没有钱。
价值观和韩寒近年来作品出奇得一致
这才是我爱的中国独立电影应有的样子,其他一副苦大仇深,看都不想看,话说回来,这是部特别舒服的小品,观影过程很享受。
用有限的成本拍出这样的片子确实是挺牛的事,但给这样一部影片打五星未免动机太直白。见到云中本人,比预期中的感觉要好,再给他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