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以动物视角展开的电影,所以观众的体验也会带入片中的两只小老虎,反正当我观看这部电影,情绪就自然的随着小老虎的境遇而涨落起跌。
但我知道,这些情绪是因为我对好坏判断的评价标准而起的贪嗔心,事实上,这本是自然,生命的生老病死,起源灭绝,都是世界的规律。
而这部电影的现实,是彰显了人类杀戮残暴的天性,比如其中角斗场的情节,把自己的同类相残而嫁接到其他生物的身上,也说明了人类对此戏码的乐此不疲。
就比如说,我们的祖先也是如此,热衷形成部落互相厮杀。
而电影里放火烧林,老虎逃窜的场景也让我想到智人是否因掌握生火而成为世界霸主,连锁导致大型生物相继灭绝的历史疑问。
但无论如何,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演变,而我们,只能作为生物的一份子而去观察罢了。
而这一切现象的最终归宿,影片也做出了回答,答案就藏在那个小男孩的身上,他的心中是爱。
they're not pets,they're wild animals. please love them, they're lives, too.《千山暮雪》伪虐心,这部影片真虐心。
导演展示小老虎全家在一起的幸福快乐生活,而这种温暖和幸福在人类利益的魔爪下却是这样的脆弱,目睹父母被杀,兄弟分离,成为人类的玩物,甚至虐待,影片轻而易举的抓住了人心。
你看,自然界是多么的生动活泼,他们遵循着生存法则,弱肉强食,但他们也是可爱美丽的。
无法想象没有了其他种族,人类有多么孤独。
食物链断线后果是可怕的。
请给他们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和家园。
喜欢盖皮尔斯,很男人的感觉。
虽然在本片中动物才是绝对主角,但还是从我们熟悉的人类开始说吧。
影片中两位人类主人公分别是一个成人——白人猎手艾丹•麦克罗伊,和一个孩子——地方官的儿子劳尔,他们的世界通过两只小老虎产生了交集——桑加和库玛。
孩子与成人——遗失的美好片中两人直接的交流其实并不多,但仅有的那两次交谈却十分动人。
第一次是艾丹试图向劳尔解释为什么要猎杀桑加和库玛,他站在成人的角度分析老虎伤人的危险,劳尔却用孩子的天真执着的相信他的老虎不会伤人,最终与其说是艾丹说服了劳尔,不如说是他说服了他自己,他认为保护人类免受这两只老虎的侵害是他的责任,他认为虽然他的内心与劳尔爱着桑加一样深爱着他的库玛,却不能和劳尔一样冒险地相信他们能学会在丛林中捕食而不会去伤人,因为那只是自己美好的愿望而不是残酷的现实。
第二次的交流是在影片最后,当艾丹亲眼目睹了桑加和库玛不可思议的跳过了人类设置的火墙,他之前坚定的想法动摇了,而当他面对淘气馋嘴的库玛无奈的打开空糖盒,两声“forgive me”催人泪下。
于是他提前扔掉了来福枪,与劳尔一起跟随内心的希望目送两兄弟回到属于他们的丛林,他跟劳尔说这是一次巨大的冒险,但却十分值得。
影片也不失时机的给了我们一个童话般的美好结局,两兄弟与母亲重逢,从此远离人世喧嚣,过上平静的丛林生活。
如果你质疑这样的故事安排太过美好而脱离现实,你是否意识到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再相信童话了?
有句话说的真好:“当你知道一克拉的钻石比一粒玻璃球更值钱时,你就已经悲哀的长大了”,长大后的我们收获了成熟,却遗失了些许纯真的美好。
影片中艾丹的态度转变让人欣喜,但扪心自问,如果我们是艾丹,会不会跟他做相同的选择?
动物与人类——保护和包容虽然是真实动物拍摄的影片,《虎兄虎弟》其实更像是个童话,同时也带有更多的主观色彩,在构思影片故事时,导演阿诺一直坚信长期记忆在动物大脑中确实存在,这也是影片故事的核心。
但人类对于野生动物的了解其实并不那么彻底。
就像IMDB上有人评论说,如果你相信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会如此和蔼,那么影片是非常感人的;相反,如果你不相信,那么,影片就实在是太枯燥了。
关于人类和动物尤其是和野生动物如何相处的话题一直争议不断,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虽然会对血腥的杀戮有所抵制,也不至于像动物保护主义者那样极端,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社会越文明,对异类就会越包容。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除了享受地球主宰者的风光,还应当负担起地球大家长的责任,人类对待动物也应当像成人对待孩子一样,适当的尊重,大度的包容。
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真正走进动物的世界,如同长大成人之后就永远也找不回少不更事的童真,如果我们相信孩子的世界是干净纯真的,那么我们就更有理由相信动物的世界更是如此,因为相对于过分复杂的成人世界来说,他们显得那样单纯。
桑加咬伤了小狗是玩耍中的意外,如同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两兄弟闯进人类的浴室也是因为贪玩,甚至劫持巴士也仅仅是为了偷吃香肠,就像劳尔说的,如果他们真的有意伤人,他们早就伤了。
面对同样的生命,我们是不是过多的考虑了自己而忽略了他们?
面对同一个地球,我么是不是过多的占用了本属于他们的空间?
面对解不开的心结,我们是不是该学学他们的宽容,有时他们仅仅因为一块糖的友好就忘记了仇恨。。
古老文明与现代社会——敬畏和尊重导演让•雅克•阿诺说:“《虎兄虎弟》蕴含了三种我最痴迷的东西:动物世界、神秘的宗教文化和欧洲殖民地”。
西方人的殖民文化总是让我们既羡慕又怨恨,影片中的猎手艾丹起初对待那些古老的石像就像对待猎物一样,只是当作赚钱的方式,毫无感情,后来的态度转变可以当作是导演在影片中想要反应的一种价值观,说他矫情也好,道德伪善也罢,必须承认的是这毕竟是文明的象征。
除了酸溜溜的嘲笑他们无耻的强盗行径和矫情的道德反思,我们也可以认真的想一下,现代社会对古老文明的冲击既然不可避免,那怎样才是正确的相处之道呢?
或许也该是像成人与孩子的相处吧,尊重和包容。
但凡有着文化价值的古老文明一定也有着诸多的不合时宜,在现代社会服从某些宗教仪式或传统,其实只是为了表示一种尊敬,著名的政治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Zizek)说:“‘文化’已经成为所有那些我们并不真信但仍然施行的所有事情的共同名字”。
优美的石像废弃在丛林中除了有些可惜之外固然不会有什么不好,但如果是落后的生活方式呢?
也任由他们自生自灭么?
影片中的殖民地国王面对殖民者的愤怒和无奈让人唏嘘,想通过血腥的斗兽仪式重现辉煌也不免让人感慨他的天真,古老文明的平静一旦被打破就注定再也回不到原来的面貌了。
站在西方人的角度,他们当然有理由矫情的反思,因为他们是强者,尊重和包容都是他们要思考的事;而站在被殖民者的角度,像孩子一样的学习才是他们真正需要做的事情。
艾丹的那两句forgive me固然真挚动人,只是,道歉有用的话,要长大干吗?
四颗半星很好的片子只是好奇怎么把老虎融入剧情莫非是训练的?
虎妈妈跳上车企图救孩子的一幕小老虎害怕的爬上树虎妈妈被打穿的耳朵射出一道光线都很感人
那么让我再一次默念他的名字:Jean-Jacques Annaud. 多年前《情人》里令人窒息的绝望,在这丛林覆盖的印度森林里,却演化为着着实实的温情。
幼虎Kamal和Sangha,在著名猎手Aidan McRory带领的探险队进袭他们居住的神殿废墟时,与虎妈妈失散,而虎爸爸则为了保护孩子而中弹身亡。
凶悍勇猛的Kamal沦落为马戏团的戏子,而温和羞涩的Sangha则成了法国殖民长官的儿子Raoul的玩伴,后来因为误杀宠物狗而被送去驯养为角斗士。
《虎兄虎弟》(Two Brothers) 赚了我整整两小时的目不转睛,和眼泪。
============[虎言心语]Kamal: 我所有的厄难,始于父亲躺倒在血泊中那一刻。
我藏在他尚有余温的身下,世界在一瞬间寒冷。
我的弟弟和母亲,此刻一定在旷野里奔逃。
我多么希望能再见到他们,但这希望如此渺茫。
杀死我父亲的枪手,收养了我。
他给我吃甜甜的果糖,那糖果在清水里化开去,仿佛母亲乳汁的甘甜。
但他终于被银亮的铁环铐住双手带走,而我被铁链紧紧地系在屋外。
我哀嚎着看他远去,我含着泪看见母亲和弟弟,在遥远的草丛里悲伤地眺望。
冉冉的火炬令他们畏惧,只因那每一枚火炬下,都掩盖着一孔乌黑的枪眼。
这木头的箱笼,它禁锢了我的手脚。
这重重的铁链,把我和我的森林隔绝斩断。
他们要将我带向何方啊,我的母亲,她的呲咬终究敌不过这冷冷铁兽的疯狂奔跑,沉沉摔倒在地。
仿佛生死的河畔,我在此岸,母亲在彼岸。
渐渐地,她也只模糊成我眼角的一颗张皇的眼泪。
他们说这是马戏团。
他们说我从此要住在这牢笼,守着这四壁铁栏。
住在我隔壁的老虎,伸给我他的尾巴。
我们最初也是最后的一次嬉戏。
从此我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他空下来的笼子,住进了我,他们说这是提拔,他们说自此我是主角。
从今往后,要收拾悲哀,站直了身,跳跃。
但我的悲哀是那日复一日的时光,嵌在骨髓里消散不开。
纵然是枪声凛然,纵然是凌空逾火,我在我豪迈的转身里,看到苍老。
我是戏子。
Sangha:是一种嘈杂。
人声与枪声。
我和我的兄弟失散。
妈妈,我们去人居的地带寻他吧。
妈妈,我看见哥哥在铁链里呼喊。
但那火炬,那火炬燎燎燃起,无数的枪眼对准了我们。
妈妈,我们无能为力。
妈妈,她心碎地带着我离开。
我们去追逐一辆奔驰的铁马,哥哥在那铁马上,木箱里。
妈妈,勇敢的妈妈,却救不出哥哥。
恶毒的铁马将妈妈遥遥抛下。
妈妈,我们在滚滚尘埃里,绝望。
是一只蝴蝶牵引我去往那张大网。
铃声四射,仿佛夺目的光华。
妈妈,警觉的她想要阻止我,却已太晚。
她落入陷阱,腾跳不出黄泥的固囿。
我想救她,却同样陷入深坑。
饥饿困扰我,恐惧啃噬我。
忽而一面斜架搭下,天棚拉开,我们已然苍穹下。
刹那间枪声呼啸,人声浩荡。
仿佛那时与哥哥失散。
妈妈衔着我,冲向隐蔽的洞穴。
她转身迎向子弹。
枪响。
四下死寂。
妈妈倒下了,无声无息。
那肥胖的白衣男人骑在妈妈骄傲的头顶,无数闪光对准他肥腻的笑。
只在一瞬间,妈妈腾身而起,消没在丛林里。
她耳尖上穿空的弹孔里折射出的阳光,是我见过最美的阳光。
一只狗和一个孩子发现了我。
那可恨的小动物一刻不停的狂哮。
但那孩子抱我在怀,饮我以奶,玩耍为伴,相依入眠。
可只因被逼无奈,误杀了小狗,我便被逐出家门。
我被送往一座冷酷的地牢。
在这里他们要教我格斗。
我瑟瑟发抖的童年,在沾满潮湿青苔的地底,如萤光熄灭。
我是囚徒。
***[角斗之光]Sangha: 终于我要面对命运里的决斗。
这脖颈里的金碧辉煌令我怒狂。
若我是囚徒,且让这最后的一战,结束我冷酷的旅程。
Kamal: 不要逼我去那陌生的中心,那众人观瞰的戏场。
若我是戏子,日日的鞭打已足够皮肉消磨,又何苦逼我迎战来。
Sangha: 那斗士虽是虎,却软弱而怯懦。
我待要将他砸碎于掌底……可是,且慢:那目光,是童年,哥哥在树下恐吓走小獾后,深情仰望的目光。
Kamal: 那目光,是童年,弟弟站在高高的树枝上,不知所措的目光。
Sangha & Kamal:失散多年,彼此了无音讯,料不到这血腥厮杀场上再见。
且忘却那积郁的悲哀,在阳光下享受追忆中的童年。
且看,看客们嘲笑狞笑,且看,肥官震怒戏虎师犯急。
且看,牢笼大开,蓝天绿林是我们奔腾的疆场。
(Kamal欲返身回到牢笼)Sangha: 哥哥,这天,这地,这丛林,从此便属你我。
为何要回去那铁栏封锁的牢笼?
Kamal: 鼓足勇气,回归山林,从此我只为自己唱戏。
****[回归神殿]Kamal: 一场大火将我们困住。
人的枪口,在我无法触及的远处,冷冷瞄准。
火之外是丛林,那属于虎的天堂。
火之外是神殿,那属于虎的圣地。
来吧,弟弟,莫怕这烈火烧身,跳过去便是新生。
(Aidan McRory放下他的枪。
)Raoul: Sangha, 答应我回到你的神殿去,答应我再不到这人居的地带,答应我你会好好地长大。
Aidan McRory: Kamal, 对不起,我的糖盒已空;请你原谅我,几度举枪。
Kamal & Sangha: 再看你一眼,我的朋友。
你天真的注视,将温暖此后所有的日子。
我们回来了,妈妈,穿透你耳朵的阳光,是我们这么久以来的眷恋。
从此,请不要惊醒我们,神殿下的慵懒。
从此,面对子弹的啸声,我们仍可以,昂首阔步。
1.第一次力荐5颗星.原因如下.2.有我最为之痴迷的动物世界、神秘的宗教文化和欧洲殖民地.心驰神往的原始丛林.尤其关于虎.有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和神奇的生态链.还有我所眷恋的柬埔寨浓郁的东南亚风光.3.我的一生离不开虎.86年的虎娃.出生到现在.性格温顺倔强.生性爽朗但也没停止让人头疼伤神.接受教育训练有素却同样难以驯服.坚持自己的意愿不屈服于恐惧.敢做敢当之所作所为.坚强韧性的外壳天生伪装一副可爱的面孔.虎是一个很威严很亲切的字眼.为之震撼为之心胸宽阔.有所谓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真切的赤子之心.兄弟之情.天伦之乐.4.这是一部趋于童话的影片.为虎崽的亲情感动.桑哈和古玛的眼神让我为之动容.5.资料:影片中选取的老虎混杂了孟加拉虎、苏门答腊虎和西伯利亚虎的血统.一共使用了30只.片中大多数虎崽都来自法国,有一些来自泰国.这便让我过了把瘾.6.动物的人性&人的兽性.很讽刺很过瘾很强烈的写实.7.情节链接没有让我觉得哪里断链.这是我最愿意再加颗星的原因.
不可否认,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起始原因应该是对大型猫科动物的喜爱。
看前听说小老虎很可爱,我的确想抱抱它们;听说片子很感人,我的确流了几次几滴泪水;听说结局是个HAPPY ENDING,最后小老虎们的确逃入了丛林。
可是,仍觉得这电影并没有EXCEED EXPECTATION。
人家说法国人的情怀给了它浪漫色彩和光明结局,但我却觉得过于拟人化了。
反而,反映那时代各个代表人物价值观的细节更打动我:愤恨老虎却不舍古佛像被运出祖国的当地女人;无情割下佛像头颅运往欧洲却对小老虎疼惜不已的白人猎手和作家;为开发当地旅游业(相应地保护了古庙和佛像不被肢解)而谄媚拍马的地方长官……表现在各方面都远不如其父而遭人轻视的“殿下”,在虎笼前的自问:“是否只有残忍,才可换得大家的尊重”,一下子改变了观众(至少是我)对他的印象。
活在强大父亲阴影下的那份无奈让人不忍却无可奈何。
今天整理票根,捏着周末去徐州动物园的两张票,说不出的滋味儿。
现在的彭园在修整,据说是破绿工程,以前开小红花号和跳蹦蹦床的地儿都会变成不收费的公共绿地了。
虽然抹煞了童年的印记,但不得不说这算是一件为民实惠的好事吧。
绕了三个门才被准入进到动物园。
15元一张票,比小时候的5块钱可贵多了。
而且票上还画了高耸的长颈鹿、两只狒狒和相亲相爱的狮子。
这么多年没去,按图索骥的我想着动物园应该是旧貌换了新颜了。
但是,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杯具。
从南门进入,扑面而来的是猴山。
原来的铁栅栏换成了玻璃罩子。
猴子,是孤零零的几只,毛色是灰扑扑的,还有那么点儿,秃。
可以说是又老又丑。
猴山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场,便宜了一只耳们。
记得有年下大雨,淹死了若干只。
这么多年过去了,猴山仍一派颓势。
我此刻联想,若是亲身或亲眼感觉那些灾区,又会是什么情状。
我心里不是好过,赶紧溜了。
猴山对面的海豹池,变成了金鱼池。
不过,可以花钱戏弄。
耳边不是传来热闹的响动。
有一个池子是小时候未曾经历过的场所。
我们进去一探究竟,竟然是免费的动物表演。
狗熊作揖、猴子骑车、博得了孩子们热烈的掌声。
我们并没有错过高潮。
最激动人心的是狮子老虎这丛林之王出来了。
她们的表情是漠然的,眼神是无神的,看它们上工的心情和身陷都市囹圄的我们去上班如上坟是一样的。
几个穿着制服以及便衣的学徒拿着棍子敲打着她们,让她们打滚,钻圈,以及接受互相的胯下之辱。
狮子是恹恹的,机械的打着滚儿。
只有一只老虎还露出了獠牙,是吼叫还是哀鸣着。
这一吼却能博得更多的掌声和笑声……幸亏节目也就到此结束了。
我们接着看了灰溜溜的熊,断了角的鹿,瘸了腿的狐狸,锯断了牙的野猪,还有鹰鸡同笼……我竟不知道我小时候为啥会如此期待到这儿来,我是为了让内心经受煎熬从小就有受虐癖么?
我也不知道这些动物园是为啥子存在呢?
我想来想去,只有一种解释我可以接受:把动物们集中请过来,让她们仔细看一看人,那些两条腿的大猴子,长的如此卑琐、柔弱,却有着一颗变态、永远无法填补无穷尽的贪欲的心脏,永远充满着邪恶念头的大脑!
可是这集中学习的时间真的太久了。
就是天天让人类在这儿钻火圈、打滚、乱蹦,动物们也都已经看厌了。
她们渐渐的更加沉默。
在铁笼中的她们面对怎样的挑逗、戏耍,只是冷冷的看着。
我一直觉得,所有的生命都是有语言和交流的,生命和阳光、风雨、变幻的天空和季节对话,她们最不屑的,就是和人交流。
因为她们都不耻!!
大自然也愿意和她的其中一个大孩子,也就是,人,交流,只是人拒绝了。
我们拒绝信仰、拒绝灵性、甚至拒绝给自己改过自新的机会。
大猴子们实在是太猖狂了。
变态的用毒饭、毒气、毒水毒害自己,同时要变态的让万物陪葬。
如果有2012,如果这都是真的,那么,2012就像是被称为天使的医生,使劲的切除了一块巨大的无限膨胀的恶性肿瘤。
这是对所有存在都有利的一件好事,除了,恶性肿瘤。
非常经典的动物类型电影,与让-雅克·阿诺执导的《子熊故事》一脉相承,延续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主题,但本片中的人类活动痕迹相对更多。
故事背景置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属殖民地印度,英国猎人在一次猎杀行动中发现了老虎一家,他猎杀了虎爸,一只小老虎被送给行政长官的儿子,另一只幼虎被卖到马戏团,虎妈则被前来巡猎的国王击穿一只耳朵。
几经周折,两只长大后的老虎在斗兽场上骨肉相认,将本应血腥无比的斗兽一幕表演成了虎兄虎弟间的亲昵无间。
继而,它们逃出牢笼,穿过乡村,回到丛林。
火烧森林的时候,虎兄跳过横亘的大火,见虎弟不敢跳,又跳回来鼓励它一起跨越。
猎人在这段旅途中,心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片末,小男孩用清澈纯净的目光与老虎平等地对话,他不惧怕老虎吃人,甚至还满心善意,这是人之初的性本善。
另一边,猎人举着枪时刻防范,但当另一只老虎靠近他时,他念起了与这只老虎的温情。
事实上在角斗场,他就已经试图救它一命。
他放下枪,寓意着放下杀戮,改过自新。
两只老虎重归森林,它们在那里听到了同伴的呼唤,更遇见了小时走失的虎妈,光线从被洞穿的耳洞中逆光透射进来,象征重生与希望。
这个镜头太妙!
人与自然本就是动态平衡,本片极具教育意义。
让-雅克·阿诺是拍动物题材的高手,老虎是本片当仁不让的主角。
由是推想拍摄难度定相当之大,整体素材量可能高于成片十倍不止。
据说导演组动用了十几只老虎来拍摄这一组家庭,现场还有动物保护组织监督。
这没有工匠精神做不到。
男主角皮尔斯是英国演员,外表冷冽,将法国白人殖民者的傲慢演绎得精准到位,也与之后他的精神触动和真诚忏悔形成对比。
影片最后的镜头是老虎居于高位,猎人仰头说“对不起”。
除了讲述人类浩劫的记录片外和韩国的《实尾岛》外,好久都没有如此让我感动的电影了,那就是法国2004年新片《虎兄虎弟》,让雅克阿诺的作品。
也许是法国人独特的人文教育或者欧洲大陆浪漫气息的影响,法国很多导演都将摄影机的焦点对准了自然界的精灵们,包括雅克阿诺的《熊》,雅克贝汉不朽的《侯鸟的迁徙》等。
影片讲述的是越南湄公河畔丛林中生活的老虎一家的故事,这样的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故事片在电影的历史上不在少数,尤其是美国的动画业的各个巨头们,比如迪斯尼老大为人津津乐道的《狮子王》《海底总动员》,梦工厂的《虫虫特工队》《冰河世纪》等等,这些动画片连连破卖座票房的记录,但最让我们惊叹的并非是其中那些画出来的主角们,而是惊讶于电影的制作方式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而法国人却在坚持用真是的动物们,用活生生的生灵们来做电影的主角,虽然法国也由《疯狂美丽都》这些优秀的动画作品。
在湄公河畔的丛林中生活的老虎一家,虎爸爸虎妈妈还有一对可爱的虎兄弟,它们生活在一处被废弃的宫殿中,一对虎兄弟十分的调皮,哥哥要比弟弟要胆子大一点,经常在一起为玩一颗石头而动手打架,但它们同时又非常的爱对方,在弟弟被可怕的黄鼠狼逼上树上的时候,哥哥毫不犹豫的为弟弟出头,赶走了黄鼠狼。
它们就这么幸福的生活着。
但,它们却又是不幸的,19世纪的欧洲正掀起的是一场“开发”亚洲的热潮,他们对非洲的象牙已失去了热情,却对湄公河畔的那些神像心动不已。
猎人来自英国,他在老虎的家旁边找到了诸多美丽的神像而生动不已,用炸药,用刀枪将它们从故乡的土地上剥落下来。
炸药的轰鸣声引起了老虎一家的恐慌,在两只虎子前面,虎妈妈只叼起受伤的虎弟弟,飞跃而出,遗下了虎哥哥。
在这次的战斗中,虎爸爸为了保护小虎被猎人打死了,小虎也被带走。
生命的一切都充满了偶然性,也许就是哪天因为某人的心血来潮来改变了整个命运;而此时老虎一家的命运也正被猎人的贪念所完全改变。
虎爸爸死了;虎妈妈用它的智慧逃脱了猎杀;虎哥哥被卖到了马戏团;虎弟弟被长官的儿子收养,因为狗的欺压而将狗咬死,被长官送到了陛下的动物园中。
故事的情节也许在我们的观影经验中不出意料的发展着,电影的前后呼应做的也特别的好,几乎每一个前面所提到的细节都可以在故事发展的后段部分得到再一次的应证。
而出乎我们意料的却是这些凶猛动物的柔情,这些被人类看成魔鬼的动物的命运在人类的手中是如此的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脆弱而不堪。
在这部电影中,老虎的柔情几乎随处可见,在小虎被贪心的村民卖给马戏团装在笼子中运往乡镇的途中,小虎在笼中挣扎、嘶叫,眼睁睁的看着笼外尘土飞扬的道路离它越来越远,突然,道路旁的丛林中飞奔出了妈妈的身影,她卯足劲的朝装着她虎宝宝的小卡车追赶,跳上车上,用牙齿撕扯的捆绑箱子的绳索,但,事总与愿违。
最后镜头定格在虎妈妈和小虎弟弟坐在路上惆怅的望着尘土远去,和自己的儿子和兄弟作无声的告别。
在这样的画面中,这个柔弱而无奈的背景、无声的力量狠狠击痛人们的心。
这里的镜头画面让我们心痛不已,但在最后的俩虎在火圈的包围中的逃生却让我们振奋不已,柳暗花明又一村,满山的大火在小虎哥哥的眼中慢慢的凝结成了一个火圈,用自己的头温柔的摩擦虎弟弟的脑袋,擦去对火的恐惧,燃起生命的希望。
在《虎兄虎弟》这部电影中,除了展示了老虎之间温情亲情之外,画里画外还探讨了人类和动物和自然的关系,电影的镜头运用中,用仰拍的角度,如越南陛下去丛林打猎的时候从大象身下来来时候的拍摄角度,强调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主宰地位,而相反的对老虎用的则是平视的角度。
的确,在今天这个自然和动物界被人类破坏殆尽的时代中,这样的反思和回顾实在是太重要了,在电影中,老虎的兄弟之间的患难真情,虎爸爸的奋力保护,虎妈妈的极力追赶都和电影中的人物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和猎人最后所举起的猎枪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在皇家庆典上,当两只久别重逢的虎兄弟欢乐的跑向家园成对比的是,那些看客却因为害怕而纷纷将自己关进虎笼子,他们一直害怕一直担心,担心这动物凶猛,却没想到凶猛的恰恰是他们自己。
正如电影最后的字幕显示:湄公河畔的亚洲虎的数量由20000只下降到现在的不多于5000只,而这5000只老虎的命运取决于人类,人类的贪,人类的枪。
看完眼睛肿了 尤其是斗兽场那段他们认出了对方并回忆起幼时的种种 哭死我简直了 不管怎样结局是happy end 但在全球的虐杀动物史上又有多少的happy end?
儿童电影,没什么好说的。
如果我是奥斯卡委员,最佳演员奖就给这些老虎们,真的。
憎恨所有虐待杀害动物的人,人类至贱!
脑斧是用来治愈的,人类是用来讨厌的。
所有生物里面最残忍的就是人类!
可耐捏>_<
满狗血的,就是受不了
这是部西洋童话,我却不小心长大了
除了小孩,全员恶人
其实动物没有那么有灵性,骗你的母爱而已。
老虎超可爱 人类嘛... 孩子和动物永远都是朋友
感人还是感人,并且细节设计很用心,但是某些成分的幻想因素很大,没心没肺的乐观,这是做家庭温情路线的商业片惯有的态度。
想象不出没有语言的两只老虎也能拍部戏?试试这部,你不会吝惜眼泪的!
非常挣扎的观影体验。长久无对白的老虎生活与有对白人类世界形成割裂感,导演稚嫩的手法和糟糕的录音使得这部片子充满电视剧感。冗长的节奏也令人坐立不安。值得一提的是那个裸镜,真尼玛尴尬。
中途弃剧,画面有些昏黄暗淡,不是我喜欢的基调。除了老虎萌萌哒。
讲动物的片子里这个算很成功了,感人是自然的。
老虎演技精湛,只是觉得逻辑上认敌为友难以接受,也许它已超越小我的冤冤相报境界了吧!
我们本可相安无事 各安天命
或许觉得老虎很凶猛,实际人性才最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