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的不好听是个模糊的文艺片,但是这部电影真的很美。
很多很有意境的镜头,因为故事的背景,电影中的浪漫很偏生活化很年轻,会让我期待我自己也能经历那样的美好。
女主桑格莉的性格也很真实,懵懂又敏感,她透过骨子是很冷淡的人,限定的感情、限定的温暖。
可是我知道她比谁都明白那段时间的快乐,她会珍藏一辈子的。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不会研究”年纪”这种让人悲伤的玩意,我们被世界胁迫,被莫名其妙的周遭环境胁迫,着急忙慌地往前跑,以为自己还是个年轻人,以为“十几岁”不过是昨日,以为“青春”还是一个被自己玩弄于鼓掌之间的东西,以为“十年前”指的还是九几年。
可是啊,总有那么一些瞬间,生活会给你迎头一击,让你惊醒。
上次看《月升王国》时,电影里的少年少女美好到一塌糊涂,看着他们听着音乐在沙滩上起舞、接吻,我只想嚎啕大哭一场,那种猛然发现我已苍老的感觉真难受,就像是打破了所有苦心编织的幻想,穿过现实的荒漠,你看到已渐渐老去的皮囊,和愈发麻木疲惫的心。
那种怅然若失,就如同看《桑格塔之夏》时的心情,看着少女们充满胶原蛋白的面容,就能感受到那如金子般闪烁的青春光芒,她们太美了,风景太美了,丛林太美了,逆光太美了,连忧愁哀伤都美到让人心碎。
17岁女孩桑格莉生在一个有些刻板严肃的中产阶级家庭中,她寡言抑郁,沉溺在对未来的迷茫中,带着一身的灰败气息,她心中暗藏着一个成为飞行员的梦想,却踟蹰不前,直到她遇到了明媚少女奥斯特。
奥斯特对桑格莉一见钟情,与桑格莉的冷漠苍白不同,奥斯特简直是天使一样的存在,热情开朗,充满了奇思妙想。
片中用一个强烈的环境对比直观地表现出两人性格的极大反差,桑格莉的房间简洁而空档,只有一张床,了无生趣,而奥斯特的房间却像一个神奇宝盒,摆放着五彩缤纷的手工制品。
少年时代遇到一个人,你是否愿意与他亲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是否有趣,那个时候,我们选择朋友与金钱无关,与家境无关,与世俗所衡量的一切都无关。
而奥斯特绝对是那种最珍贵的人,古灵精怪,充满了奇思妙想,与她在一起,不会无聊,不会尴尬,她给桑格莉设计各种奇特的衣服,带她摆造型拍照,她们去郊外,去草原,在魔幻时刻里点亮裙子里的灯,去体验一切的不可思议。
我非常容易被青春片里的少男少女打动,比如《我和厄尔及将死的女孩》,比如《怦然心动》,那些男孩女孩有着真挚的个性,天马行空,如宝石一般珍贵,每个人都是别人记忆里最独一无二的纪念版。
长大之后很久,我才意识到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各自的奇妙之处,在这么多年的学生生涯中,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同学,却让他们成为我生命中的匆匆过客,或许那些在课堂上沉默着,那些掩藏在肥大校服背后的人们,都曾默默发射着属于自己的光束,而我,却错过了他们的闪耀,甚至都未曾想过要去了解他们庸常表面背后的斑斓,如此想来,真是一种遗憾。
在影片中,还有一组特别鲜明的对比意象,水与天空。
每当沮丧或者困倦时,桑格莉总是沉到水中,被黑暗吞噬。
虽然桑格莉恐惧高空,但她内心最向往的却是蓝天,这个17岁女孩将要冲破恐惧去试试飞翔的滋味,还是,长久地沉溺在幽暗的深海中,像她妈妈一样忘记梦想,徒留伤悲?
桑格莉的内心在经历着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自我博弈,在挣扎中,她愈发孤僻阴冷。
直到,桑格莉遇见奥斯特,她遇到了一场救赎,一个溺水少女被另一种温暖拯救。
我们的青春期总会遇到这样的救赎者,带你走过悠长暗道,走入一片豁然开朗的空旷天地,那种温暖能让人走出偏执与狭隘,见到更广阔斑斓的世界。
随着和奥斯特的关系一步步亲密,她也有了更多的勇气去触碰那个飞行员的梦想。
她终于能去摸那架飞机,终于敢爬上高耸入云的建筑物,俯瞰风景,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飞行者。
立陶宛的风景美如画,17岁的女孩们却比风景更绚烂,前几天,去法国游玩,走在巴黎的街道上,恰逢放学时间,一群女高中生突然出现在街道上,她们笑着,闹着,彼此交谈,刹那间,我如同进入了一个奇异世界,看着那些年轻的,美丽的,充满着朝气与自信的面庞,感慨万千。
现实中,00后的孩子都已是万人偶像,97年的少年都已经在谈着轰轰烈烈的姐弟恋,96年的女孩也到了法定结婚年纪。
而我,已经和17岁渐行渐远,再也无法触碰那个时代的美好,只是平庸忙碌地变成一个无趣的中年人。
Update:16年的圣诞节,剧组又推出了一部12分钟的小短片,以采访的形式讲三年后两位女主对彼此关系看法,b站链接: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7717502/小短片是用电影片段和一些感觉没放进去的素材剪出来的。
-------Summer of Sangaile是一部剧情非常简单的电影。
导演自己也说这是一部轻松的电影,因此她很注重这部电影的“感官”(sensation)。
森林,湖泊,蓝天,少女的爱和飞翔的欲望...故事简单到可以直接概括为“Sangaile和Auste相爱,于是Auste治好了Sangaile的恐高症,从此Sangaile开上了飞机“...但是,青少年的爱情故事不都是那么的简单吗?
导演谈论电影的时候曾说,她希望她的青少年时期,能有这样一部电影。
对于长期生活在无休止的自我否定中的Sangaile,遇见Auste是一件激动的事情:活泼,会玩的她邀请孤僻,内向的Sangile进入到她的生活。
即使一开始被Sangaile拒绝,她仍然留下了自己打工的餐厅地址...说到这里,虽然Sangaile一开始高冷的拒绝了Auste,后来不是主动乖乖的去了餐厅吗?
真是又闷骚又可爱。
两个女孩的性格、背景在她们的交往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来自首都的白富美Sangaile住在父母的summer house里,房间里除了一只行李箱和床,几乎什么都没有。
而需要打好几份工的小镇姑娘Auste和妈妈住在一幢公寓楼里,房间像爆炸过一样,充满了各种颜色和物件。
(导演说,为了让Auste的房间更丰富,剧组每个人都放了几样东西进去。
)Auste也许是天生的开朗大方,(或者是勾搭妹子的老江湖),Sangaile第一次来她房间,就被以量身之名脱了个光。
随后的交往中,Auste带着Sangaile到处拍照玩耍,森林,草地和湖泊成了她们感情的温床。
作为一部有青少年同志成分的电影,Summer of Sangaile回避了“青少年同志的自我认同”这个话题,也并没有讨论Auste和Sangaile如何定义他们的关系+如何在他们朋友面前相处,同志电影最沉重的话题,通通避开了去。
所有她们的亲密接触都是在只有他们两个人的情况下发生。
导演有意的展现了Sangaile和Auste爱情中最美好的部分——湖泊森林的环绕下,两个人自行车的追逐和争吵也是美好的。
最让我动容的是Sangaile在Auste家天台上哭了起来,然后Auste从背后走来抱住了她。
Sangaile和Auste因为飞机秀而相识,而Auste鼓励Sangalie坐进了驾驶舱,进而一步步面对与挑战自己的恐惧...我想,这部电影更多是在讲成长。
Summer of Sangaile的导演Alanté Kavaïté小时候在立陶宛长大,后来去了法国,这是她执导的第二部电影,同时她也是编剧。
整部电影在立陶宛拍摄,因为导演本人认为,森林,湖泊和飞翔的愿望(立陶宛曾出过著名飞行员)是立陶宛的特质。
这部电影的配乐也超棒,是由JB Dunckel创作。
Dunckel是法国二人组合Air的成员,他们曾经给很多电影,如索非亚科波拉的处女自杀(virgain suicide)和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做过配乐。
整部电影演员画面配乐整个都是美!
美!
美!
电影结尾也很有意思,推荐看完电影再往后看哦。
电影的最后,两年之后,Sangaile穿着连体的飞行员服装,在跟老师比划方向盘。
Auste过来看她,两个人走进室内坐下。
简单寒暄之后互相介绍了近况:Sangaile说她即将要参加飞行比赛,而Auste说她已经被设计学院录取。
两个人简单交流后,Sangaile回到了飞机上,回头看看Auste。
Auste望着飞机起飞,飞走。
这个貌似“Happy ending”的结尾让我很疑惑,因为Sangaile和Auste的交流,更像是久别重逢。
而Auste看Sangaile飞去的神色在我看来,是不舍。
导演的解释如下:(以下为我的翻译)“我同意两个女孩的再见面是重逢。
需要这个结局有两个原因:我需要看到Sangaile成为飞行员,而两年足够证明。
在那个年纪,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飞速改变着。
两年后,两个女孩不再有那么多相同之处,尽管互相的感情依然存在。
但是这些感情不足以维系一个持久的爱情。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结局。
”"I agree that the meeting between the two girls is a reunion. But I needed this end for two main reasons : I had to see Sangailé piloting - at least 2 years are necessary for that. And at that age, people change fast and in different ways and everyone changes with his own speed. Two years later, these girls have not much in commun anymore, except the tenderness that is still here. But tenderness is not enough to build a long love story. For me, it is a very realistic end if I think about what I saw or went through."
整部电影的基调比较灰暗,缓慢,是属于【渐入佳境】的标准文艺范电影,看完最后会恍然大悟剧中的很多伏笔和呼应片段,惊呼其精彩!
1.性格差异但互补到不行桑格莉家庭优越但母亲强势,房间简单的只有一张小的适合卷缩的床和一个随意摆放衣服的行李箱,和她家的豪宅格调矛盾冲突着。
那晚家庭聚会尴尬到不行的氛围和桑格莉浴缸里回忆自残的原因可以看出,桑格莉家庭并没有很温馨,母亲强势,甚至喜欢打压孩子--所以这就是女一内心脆弱敏感阴郁的原因吧,朋友少笑容少喜欢什么也无法说出来。
反观奥斯特则是完全反过来,要兼职数份工作但房间摆放已经超越我的认知范围简直什么都往里塞,而且生活丰富多彩朋友拍照设计技能满满,和母亲对话不多但从妈妈宠溺往她额头摁了下面粉,还是看得出母亲的关怀也是她活泼性格的形成的关键。
以上是性格差异才是互补的基础,桑格莉的冷淡甚至抑郁与奥斯特的活泼亲切温暖配一脸。
(也是能感染彼此的重要原因呀)2.“你懂我我也懂你”这种感觉你懂吗?
从第一眼见面,奥斯特那一见钟情的眼神已经完全暴露了。
死皮白赖的让桑格莉抽奖的【17】也伏笔的很精彩,抽奖应该也是有做手脚的,哪能那么恰好是17呢。
奥斯特第一次看见桑格莉左右手的自残时并没有一般人会有的大惊小坏,而是自然不让人尴尬的数一14一17,但那眼神的心疼还是满屏。
感觉奥斯特是懂桑格莉的痛楚却很暖的不说破。
再后来,奥斯特温柔的说就三道不能再多了,并也在自己肚子划了一道。
桑格莉不忍别开头看。
这一幕真的很美好,感觉对方没有说破的很懂彼此。
奥斯特想让自己感同身受并想要告诉女一我和你一样并没有什么区别。
奥斯特喜欢拍照,所以剧中最欢快的片段就是俩人到处拍拍拍。
这是从朋友聚会那晚桑格莉自告奋勇在虫子旁拍照并且能摆出奥斯特想要的感觉,并在之后两人很契合拍了很多另类主题怪诞风格照片,这看的出桑格莉完全就是奥斯特手中相机的最佳模特。
就像你是我的soul mate似的,不需要过多语言说明就能迅速GET到你的点,心照不宣的配合着。
3.谢谢你让我面对自己奥斯特了解桑格莉恐高鼓励带她去试飞,一脸我信任你的竖起大拇指的笑容。
当然电影需要有个矛盾以便高潮转折,所以桑格莉脆弱了下俩人边骑车争论,于是冷战开始。
某日早餐桑格莉问母亲跳舞时候的片段也是很有深意的。
特别接着是玫瑰花与飞机旋转我想应该是某种象征,梦想终于萌芽花开,桑格莉开始正能量了,直面恐高并笑容更多了,藏了朵玫瑰花在口袋这个点真的很妙。
桑格莉主动和好说“对不起”,原来还板着脸的奥斯特顿时心软的转身了(谁让人家那么爱呢)。
所以说呀,谁能抵得住心爱的人在你面前的那句对不起呢。
4.剧中呼应的片段【数字17】17是她们相遇时桑格莉抽中的号码(始与17),也是桑格莉自残的伤痕数,后面也没再出现桑格莉自残了,所以最终确实如奥斯特恳求的左17右17不能更多了,17也是大部分人正值青春年少,感情悸动,情窦初开的年龄,所以在17岁里陪着你成长的人,会是你一生难忘的人。
【17】贯穿呼应全局,代表相遇代表青春。
【骑单车飞驰】开头桑格莉还处于寡欢状态时,好几次骑车都是面无表情的。
但当她正能量主动和教练提第二次学驾驶飞机,回去的路上那骑单车时,这是她第一次骑车露出无比美好的笑。
【手臂上的疤痕】开头桑格莉不愿换衣下水,就是为了隐藏伤疤同时也暗示她心事重重不愿坦荡面对的性格,而后面她和奥斯特和好,奥斯塔为她拍照,桑格莉在岩石上主动露出双臂,那一幕想必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不是就是“感谢你让我面对我自己”最好的回应吗?
【关于桑格莉的梦】桑格莉曾向奥斯特描述一个梦,说她在水中自残时奥斯特出现了。
而之后俩人吵架冷战后,桑格莉在深夜湖中的极似要溺水般的“游泳”,应该是为了求证她的梦,想实验是否自己在绝望的时候会想起(需要)奥斯特。
当然答案是YES。
5.关于两年后的结局结局两年后的对话更像是久别重逢,不了解对方的近况,生疏的可以。
两人性格似乎换了,桑格莉话多了而奥斯特好像怕打扰对方但依旧一脸关心的样子,特别是最后隐忍的把侧头眼泪忍了回去含笑看着桑格莉飞向天空,那种感觉应该是还喜欢她的,只是略有遗憾的不能再和之前一样在一起了。
奥斯特在给桑格莉看之前拍的照片时,女一慢慢笑脸变的略沉起来,是想起自己过去的一面嘛?
不懂这个设计寓意。
结局我的理解是:更多是围绕桑格利的成长路上有奥斯特的陪伴,让她在这个夏天学会如何面对恐惧。
但两年的时间就和大部分人一样,之间的感情不足以抵挡时间的冲刷,久而久之就不联系了,所以最后各自安好的不He不Be的故事。
感谢这个夏天有你,感谢我的生命中有你,感谢你的出现让我勇敢。
安静的病态的苍白的忧郁的女主和她多彩的充满活力的女友,又是关于成长,又是关于拯救,正能量的结尾。
我希望我也能救自己,可惜青春已逝,我知道我不会永远活在低谷,但不会像女主们那样借着青春的翅膀简单的起飞。
我的爱情,如果不能给我力量,至少也不要给我带来绝望。
今天是带着拧巴的情绪看的电影,带着跟自己和跟世界作对的心态看的电影。
瘫在床上,出着虚汗,活得艰难……
桑格莉是一个带有隐喻色彩的故事,风格很像德尼,叙事简单,镜头细腻。
导演参与创作过一个叫《想飞的轮椅女孩》的电影,同样也是两个女孩子发现自我的故事。
这部直接把“轮椅”这个具象的东西丢掉了,而换成了“恐高和情感障碍”这样的非实体感觉,所以影像方面用了很多幻想和意识流来传递桑格莉的感官和感情波动。
奥斯特是这个电影里试图了解她并帮助她探索身体和内心,最后找到自我的人。
这不像是一个探讨同性的电影,它不涉及到性别认知,也不涉及到社会压力。
首先桑格莉的母亲散失了她最真实的自我(她不再跳舞),她对桑格莉严厉和缺乏关心,这导致桑格莉无法借助家庭的力量摆脱内心的阻碍,奥斯特的接近和爱弥补了她母爱和友谊的缺失,她的爱是桑格莉找到自我的动力。
同时,两个女孩子的情欲部分和电影中男女的情欲部分非常不一样,电影中设置一场男女情欲戏,也给桑格莉安排了一个喜欢她的男孩,男孩和女孩的恋爱情欲并非不美好,但桑格莉明显最后是感到抗拒的,所以她后面和奥斯特这样的一个女孩走到了一起。
最后结局,桑格莉从心里层面已经不再需要奥斯特了,奥斯特也似乎并没有挽留她的意思,只是笑中含泪看着她主动接近的爱人翱翔云端。
导演的解释也很现实。
相比于这些内在的层面,外在直接得多。
风景极美,两个主演颜值非常高,配乐合适又好听,对于个人而言它最突出的地方是爱情不以占有或者身份的确认为目的,而去表现爱人的自我确认和价值实现。
文 | 徐佳含 (Heidyroyal Tea)这部电影的英文名“Summer”似乎并不足以表达它的美好。
在立陶宛,也就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这部电影就叫做“桑格莉”(Sangaile),也就是片中女主人公的名字。
电影的结尾令人回味无穷,《电影手册》将它比作英格玛·博格曼的《不了少女莫妮卡》,“令我们在观影后许久仍为之惊喜、震撼。
”《桑格莉之夏》讲述了17岁的桑格莉与一位同她年龄相仿的少女相爱的故事。
随着爱情的萌芽,一个桑格莉隐藏依旧的秘密被曝光:桑格莉梦想成为一名女飞行员。
这样的手法我们似乎已经屡见不鲜——之前已经有不少关于青少年的电影都是通过这种有形的活动来隐喻一个肉体上的发现。
然而,在这部影片中,飞行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细枝末节,而是影片重要的驱动力所在。
在影片后三分之一的部分,桑格莉不断训练克服了自己的恐高症,学习了驾驶技术,最终在那个深爱着她的女孩的目光中起飞。
这样的转折背后隐藏了太多的含义:这是一种对于独自在空中翱翔的欲望的肯定,这注定与两个人永远“捆绑”在一起的愿望相违背;这是一个勇敢的、冒险的结尾,像是在影片主人公和观众之间展开了一场拉锯战,明明还有那么多要讲的故事,却不得不在此戛然而止;这也同样是导演质问、抨击世界的方式。
桑格莉毕竟不是莫妮卡,她没有那么好斗,因此这部电影久久停留在私人的、隐秘的范畴;然而,这个结尾却赋予了全片更为旷远的意义——桑格莉最终成为了飞行员这一转变带来的是放逐、是解脱,带她逃出了那封闭、压抑的卧室,更逾越了她生活的小村庄。
《电影手册》是这样称赞这个结尾的:“这时,我们想到的不再只是博格曼,而是让·格莱米永:天空属于她。
”<图片1>在飞机驾驶仓内,Julija Steponaityte所饰演的桑格莉的面孔和身体实际上都是被遮挡住的。
她的年龄、性别都十分模糊,这赋予了她一种躁动不安的美丽,一种不那么恰当但又如此令人着迷的力量,她即有镇定、疏远又怀有激情与冲动,这两种特质总是交替出现:当她在家里割伤自己时,她冰冷、抑郁,当她的感情遇到一点点小挫折时,她疯狂、挣扎。
而银幕上的另一个姑娘奥丝特则像一个中转站一样,无条件地接收着这份迷人的魅力。
从两个女孩第一次相遇起,她们之前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奇妙系统。
奥丝特付出了她的全部:她无法移开的目光,她作为一个服装设计师的创造力,和她不动摇的爱。
她的活力与桑格莉的压抑和懦弱截然不同,因此影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女孩间能量的传递而展开的。
她们之间的故事正式开始于桑格莉同意和奥丝特玩儿一个游戏,而最美妙的场景莫过于每次奥斯特注视着桑格莉那脆弱身躯的眼神,足以令时间凝固——在河岸边,桑格莉捉弄一条虫子来挑逗奥丝特的眼神;在房间里,桑格莉赤裸全身好让奥丝特为她测量尺寸……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配乐。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音乐中常常出现颤动这一主题,每当桑格莉的脆弱一面得到考验,这一主题都会出现,紧紧控制住影片。
《桑格莉之夏》中的情色部分正是对桑格莉的脆弱的一种反抗,这些事情都是桑格莉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处理过的,它们更像是一场游戏。
<图片2>《桑格莉之夏》的剧情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用《电影手册》话说,“是因为它并不是按照一个概念性的逻辑编纂的,而是按照某种只能开在银幕上玩笑或游戏的方式处理,然后故事就是在玩笑中渐行渐远。
” 这样的剧情处理散发着一种特殊的奔放的气息,而这正是导演Alanté Kavaïté在2006年的执导的第一部电影《聆听时间》中所缺失的。
《聆听时间》太过于局限和封闭,而与之相反,桑格莉的路途是开放的,它超过了夏天这一时间范畴,甚至溢出了电影这个载体,正如影片结尾处的零星信息所暗示的,它正准备重新起航。
飞行的愿望掌控着影片的节奏、片中人物和观众,就好像是桑格莉的这个被曝光的秘密控制了整个叙事,只为了立即将她送上云霄。
而此刻,奥丝特目送着飞机毫无眷恋地离她远去,但高兴却掩过了悲伤:桑格莉找到了从今以后最适合她的游戏。
此时回想电影开篇,一个远景镜头,主人公还没出现,在这个镜头里摄像机跟随着一个特技飞行的表演。
导演在此使用了一种纪录片式的手法,并没有急着将任何叙事与之相连,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注视,仅仅是为了给观众一个关于飞翔的强烈的感官体验,直到一个半小时后,这段影像才产生了回响——两种无拘无束的感觉相互回应。
很少有电影能够像《桑格莉之夏》一样完美契合于两条称之为自由的切线之间,像是为了更好的抓住那个爱的夏天的颤动,和分离的美好。
本文首发「深焦」(Deep Focus)公众号,欢迎转发,请勿转载。
<图片3>「深焦」(Deep Focus)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
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微信号:deep_focus新浪微博:@深焦DeepFocus
恐惧与自由似乎可以这样说,《桑格莉之夏》(The Summer of Sangaile 2015)这部电影,借同性之爱的故事表达了“恐惧与自由”之主题。
任何“自由”之不得,定与人的内心之“恐惧”脱不了干系,只不过这种“恐惧”之源有时是一种心理影响,有时是社会的强制,有时是一种道德约束。
虽然本片主要涉及心理因素,即恐高症让女主角桑格莉自由飞翔的愿望无法实现,但它所反映出的恐惧与自由的关系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的。
结合本片具体细节,这种普适性大体可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恐惧阻止不了人性对自由的追寻;(2)恐惧可制约自由的实现,但恐惧也提升自由的价值;(3)“若为自由故”:克服恐惧后的自由是无法让它再失去的。
接下来,我们不妨对这几个方面稍作解释。
自由是一种人性需要,恐惧也是人性的特质,但我们从来不会为了免于恐惧而拒绝对自由的追寻,更多的时候是:当一种自由无法实现时,我们会争取相关自由予以弥补;当我们无法这样自由时,我们会那样去自由;一旦值得珍视的自由无法被忽略时,我们也会努力去寻找那种自由感,即便这会导致礼乐崩坏、社会失序,我们也往往在所不惜。
桑格莉显然过于看重飞翔的自由,然而恐高症让她对这种自由的实现举步维艰;此外,有可能,她现在所学的专业就与飞行有关,而她亲友都知道她有恐高症,所以,当她父母的一位朋友问及她现在所学时,她父亲只说她明年就要毕业了,帮她敷衍了亲友的问题,而紧接着她母亲却问她有没有想好将来干什么,这些问话在她看来显然都是“那壶不开提那壶”。
即便如此,她还选择了飞行有关专业,这更说明她对飞行的自由看得多重了。
正因为如此,她对自己无法克服恐高的毛病是非常焦虑和生气的,所以,她对自己进行了自虐式的惩罚。
然而,这种惩罚是无法帮她克服恐惧的。
当自由飞翔无法实现,而她又无法将它放下,同时似乎也找不到可替代的相关的自由,她只好去寻找那种“自由感”了。
所以,她去交友,去放纵青春。
然而,即便有了自由的感觉,甚至她也不惜违逆双亲来维持这种感觉,但感觉似乎只能是感觉,每次“放纵”后,那螺旋翻转的飞机仍萦绕在心头,她对此如何能释怀?
显然,恐惧对桑格莉的飞翔自由起到了绝对的制约作用。
她的同性密友奥斯特非常清楚她的问题所在;她也知道桑格莉必须直面恐惧才能克服恐惧。
所以,她让桑格莉直接坐上了飞机。
在未进行任何循序渐进训练的基础上,奥斯特直接让她跟随专业飞行员在空中翻滚,无疑是一种险招,虽然不会有生命之虞,但直接将她的恐惧推向了极限。
所以,当飞机在着陆前的平稳飞行中,桑格莉有了从未有过的舒适感,但这并没能让她原谅奥斯特,下飞机后即拿奥斯特出气,甚至回家烧了她俩的“定情”信物,大有要跟奥斯特绝交之势。
当她缓过神来,当她从母亲那里知道,“自由”前的恐惧和紧张是正常现象时,她觉得自己错怪了奥斯特,于是她跟她道歉,她俩和解。
她也终于知道,要想克服恐惧必须自己付出努力,要想获得母亲所感受过的“最澄澈的时刻”,她必须自己去尝试。
于是,她鼓起勇气独自进行脱敏训练,从爬树,到爬高压线杆,一步比一步高,当她完全克服了恐高,她便主动要求再上蓝天。
可见,若没有朋友的帮助,桑格莉可能无法认识到还有比“恐高”更让她恐惧的;若没有母亲那番话,她可能无法认识到获得自由前的恐惧其实无比珍贵;同样,这番话也让她知道:恐惧虽可制约自由,但它也提升了自由的价值。
换言之,当一种“自由”可以毫不费力地便能获得和享有,这种自由也就无所谓自由了。
经历无比恐惧而获得的自由,是会令人倍加珍惜的。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两年后,当奥斯特拿着她们俩曾经合作过的作品来找她时,已成为飞行员的桑格莉却并不那么动情,而只把她当作一个普通朋友而已。
奥斯特显然是为了重续过去的感情而来,当她发现桑格莉看着过去的作品,边看边摇头时,当她发现桑格莉并不想为她而浪费训练时间时,当她看着桑格莉启动飞机却稍停了两秒只为向微笑致意一下时,她知道她们以后只能是普通朋友了,“爱情”,“若为自由故”,当然是可抛的了。
当然,这样说显得有点不近情理,无论是同性间的还是异性间的,只要感情足够纯真,都是美好而值得鼓励的事,但对于桑格莉来说,她们俩之间曾经有过的往事可能在她那儿并未上升到“爱情”的程度,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她和奥斯特之所以走得很近,是缘于她想寻找的“自由感”,若无恐高,一开始她未见得会跟她交往,所以,最后流泪的只有奥斯特了。
(文/石板栽花 2016年1月17日星期日)PS. 感谢本片中文字幕的工作人员:翻译:@movie404 时间轴:@二卯一丁 校对:@paradox帕拉多克斯
说起我的17岁,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天天在走廊外等着心上人路过去上厕所的时候,为此每次下课都第一个冲出来,好像背后有人追杀一样,还被同桌吐槽过。
但是那份心情,我相信有类似经验的会懂。
看这部电影我的第一观感是怎么会有这么美的地方,怎么会有这么清澈的湖水,珊葛莉这个女主角的家我真的爱了。
一座好几层的木屋,简单的木制装修,坐落在一片森林处,前有庭院和草坪,周围有清澈至极的小湖。
法国立陶宛地区的美,已经被导演阿兰特·卡瓦伊特从特写和俯瞰镜头表现得淋漓尽致。
针叶阔叶林和湖以及阴天的美,都在影片中层层叠叠展开。
正所谓好山好水好故事,这部片很明显地反应法国人浪漫的天性。
才会让这部影片即使节奏慢都不会让人感到拖沓。
因为如果有注意细节就可以发现很多自然美,而不是过于雕琢的美。
17岁的少女珊葛莉是一位略带忧郁的少女,有股坚韧执着的劲。
清瘦倔强的特质也只有奥斯特能发现。
从一开始的出场就已经不同了,大概是一见钟情的吧。
从那个17号就开始了,不然世上哪有这么多巧合。
奥斯特这个角色真的很讨喜,讨喜到让我甚至忘了这部电影大部分是以珊葛莉的心理变化成长的过程。
你的生命里有没有出现这么一个人?当你处于低谷的时候,她就会带着柔软的光环而来,这个人是你的彩虹,欣赏喜欢你,不管你当时的状态是多么不好,这个人都觉得你在她心里很棒的存在。
而奥斯特这个人,她对于珊葛莉来讲就是那样特别的人。
这里有珊葛莉的情欲纠缠戏就能对比出来。
从一开始奥斯特对珊葛莉的热情邀约开始,前方开车的男生在车里对珊葛莉的观察与试探,性的暗示表达,从古至今都没变过,观察的,互相回望的,互相试探的,赤裸的欲望眼神,接收到了,也只是一夜共枕而已,即使在进行成年人的游戏,珊葛莉也还是望着那座百米高塔。
这时的珊葛莉内心并没有任何人进入过。
另外一个是与奥斯特的情欲纠缠,女性之间情欲往往来得更加细腻。
先是邀约到奥斯特家,展示她被充满各种东西的房间,满房间都是明朗色调,也向我们暗示奥斯特的性格,是温暖明亮的人。
再是奥斯特帮珊葛莉量身时,望着珊葛莉裸背渴望又克制的眼神。
同样地,奥斯特换衣服时珊葛莉偷偷探寻的小眼神,再到对珊葛莉洗澡的特写,17岁的身体仿佛犹如蛋糕那样可口,日光照在珊葛莉脸上,阳光像黄油般明亮。
是的,珊葛莉的心已乱了。
再到后面一系列的做衣服拍照,一起做高兴的事情。
感情日益积累,直到后面一起等太阳落下,裙子开始闪起了亮光,正如奥斯特作为亮光突然闯进珊葛莉的生命中一样,一切都水到渠成。
朦胧唯美的巫山云雨,此时珊葛莉专注于欢愉,她的内心是有奥斯特的。
这里奥斯特这样深情的眼神我相信很多人都能看出来,在这场感情里,奥斯特是深爱的那个。
也是付出的那个。
奥斯特让珊葛莉承诺手臂自残的刀伤止于17道。
自残就至于17岁吧。
而奥斯特愿意在肚子上划伤3刀表示她的深爱。
这一场是爱欲,奥斯特完全走进了女孩内心。
到后面发现珊葛莉的渴望与恐惧,鼓励着珊葛莉,珊葛莉最后真的克服种种困难,她终于可以实现开飞机的梦想。
只是有些人注定只是陪你走一段路程。
当奥斯特看到自信肯定的珊葛莉时,她明白了,这时的珊葛莉已经走出阴霾,大胆踏入属于她自己想要的人生了。
反而不需要她了。
就像是被小王子驯服的狐狸一样,狐狸只要看到金黄色的麦田就能想到小王子。
这场驯服来得诚挚热烈。
看到最后的,还是很希望每个人会遇到自己的奥斯特,即使最后要离开,这一次的旅途不负陪伴。
《桑格莉之夏》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女同电影,它更像是一篇少女的成长日记。
电影的开篇是一架特技飞机在表演,这一段很长,是纪录片的方式。
似乎表达了飞翔的青春,又似乎隐隐表现了桑格莉对飞行的渴望。
桑格莉束起头发的场景落在了奥丝特的眼中,她向桑格莉走去,她有意把得奖的号码说成了桑格莉抽到的17号,但恐高的桑格莉并不领情。
好在热情的奥丝特给桑格莉说了自己工作的咖啡馆。
两个少女相识了。
桑格莉是个闷骚的姑娘。
一面高冷自虐,一面羞涩里带着交流的渴望。
奥丝特开朗热烈的性格使她主导着这段朦胧的感情,她是那个让桑格莉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当片尾,已是设计师的奥斯特与已是飞行员的桑格莉相见,桑格莉在奥丝特的注视下飞上天空。
她们的人生注定渐行渐远,她们的爱情似乎到此为止,年少时的感情更像夏天的冲动,并不具备长久的基础。
但是爱情不论长短,只要它让两个人变得更好,这本身不就是爱情带给双方的礼物吗?
画面配乐很出色。
天空、树林、草地、湖泊、微风,这些自然的元素频频出现,它们不仅代表了夏天的葱茏,更让人感觉到少女朦胧迷茫又青涩的感情。
描写少年情欲的电影《春的森林》就把三个少年的情感纠结放置在森林中,迷茫又赤裸,很好的表现了少年的情欲和嫉妒。
一直喜欢夏天里发生的故事,它们有着强烈的自然特征。
《菊次郎的夏天》里,天空、大海、小路、荷叶、田野,夏天的风景和久石让的配乐衬托着这个温暖的寻母故事。
《梦旅人》同样发生在夏天,当可可他们三人走在墙上,蓝色的天空,绿色的植物,他们三人的黑衣和白衣显得如此突兀。
《青木瓜之味》里,平淡琐事里的夏天掩藏着秘密的爱情。
《步履不停》里,孩子伸手够紫薇花与父子面朝大海的情景,每每想起都让人感怀。
《诗》里,夏天写的诗与现实的苦痛相对照。
宫崎骏的故事似乎都发生在夏天,大片的树林与海洋,清新又美好。
简单说来,《桑格莉的夏天》是迷茫的少女在女伴的牵引下放开自己实现梦想的故事,并无特别之处。
这部电影吸引我的是电影的气质,它像桑格莉一样,克制又敏感,青涩又迷茫;又像夏天一样,热烈易感又躁动不安,带着短暂夏天里对自身的探索与戛然而止的欲说还休。
我治愈了你,到最后却失去了你。很羡慕最迷惘时候总有这样的一个人,女二真的是人美心又甜啊。同性外衣下的青春成长片,摄影美的没话说,立陶宛的风光令人陶醉,配乐很撩人,很多细节做的不错。但故事太弱,好在两位女主演技担当,最后的结局也很令人回味。你活成了你想要的模样,我们却再也回不去了。
除了颜值,一无是处。
开局是女2莫名其妙的被打扮普通而显得其貌不扬的女1吸引。然后是女1与女2的男性朋友在第一次见面送她回家的路上发生关系。再后来是自残少女,并两人一起自残。以上,实在不是我的菜。
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超脱的影像及女性的主题,勇敢占三分,失控掌握七成。自然是“爱”,也有精准的瞬间。
不尽完美但还是很喜欢,简直想打十星,自然光不能更棒,景色太美!
最美不过广阔天空下十七岁少女骑单车单薄飞驰草野。能将自残、恐高、爱恋这类事情拍的这么平淡也是厉害了。若不是Auste最后那一眼满溢的伤,都要怀疑那淡的仿佛没有来过的爱情是否存在过。
说真的,相比Sangaile,我更喜欢Auste些。
girls love girls &amp; girls help girls,用征服高空的勇气去爱
这评分怕是也吃了两个漂亮姑娘的红利 这要是bg真的半个小时都看不下去
圣丹斯电影节国际剧情片单元开幕片,配乐是导演叙事和构建气氛的重要手段,得以在对话运用极少的情况下对于故事进行交代,有趣的镜头语言运用,导演一定是一个极其细腻的人。剪辑有些琐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叙事的连贯。
整体意境还是有的,如果不把女主的心境展现得过于直白可能会更好
剧情缓慢而压抑
安静的镜头语言,每个画面都很饱满,美得像不真实的泡泡。两个妹子各种粉红,不经意就夏了夏天。这辈子估计是没机会了,下辈子一定要做拉拉~!
我是喜欢的 画面太美了,真的喜欢,感觉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我只关心爱情
桑格莉之夏,百合之夏,青春难排解,死亡意向。割腕、溺水、恐高、惧飞……度过特定的忧郁期,问题自会迎刃而解,做你自己,电影给出的时间是两年。
大概是给VOGUE 拍的PPT电影
非常美妙的Sensation的展示 当声画回归到这样的简单和纯粹 看电影的过程就快的像一眨眼的功夫
单薄但暧昧拍得好美。
补标...无存在感之忘到了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