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日记

年少日記,遗书,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主演:卢镇业,郑中基,黄梓乐,韦罗莎,陈汉娜,何珀廉,戴玉麒,归绰峣,周汉宁,吴冰,邵美君,梁祖尧,麦芷谊,陈苡臻,陈湛文,梁雍婷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3

《年少日记》剧照

年少日记 剧照 NO.1年少日记 剧照 NO.2年少日记 剧照 NO.3年少日记 剧照 NO.4年少日记 剧照 NO.5年少日记 剧照 NO.6年少日记 剧照 NO.13年少日记 剧照 NO.14年少日记 剧照 NO.15年少日记 剧照 NO.16年少日记 剧照 NO.17年少日记 剧照 NO.18年少日记 剧照 NO.19年少日记 剧照 NO.20

《年少日记》长篇影评

 1 ) 能好好长大,已经很了不起。

周末一个人看了两场电影,都是港片,一部是《白日之下》,一部是《年少日记》。

都很推荐。

观影小tip:尽量买粤语原声。

而且,两部片子都有同一位演员出演。

《年少日记》里那个被叫做“蛋糕”的被霸凌的男学生就是《白日之下》里面被订书机虐待的爱画画的少年。

///又是哭死的一部电影。

但我打高分当然不是因为它让我哭了。

另外,导演兼编剧卓亦谦在昨晚的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获得了“最佳新晋导演”奖,恭喜。

这部电影目前还是点映,各影院零星有场次。

同天观看,这部比《白日之下》上座率会高一点。

我在看之前没看过任何介绍。

故事围绕着一个人,一本日记,一封遗书。

高中课堂的垃圾桶里无意中翻出了遗书,作为班主任的郑Sir恍惚出神,看到遗书中写道“我不是重要的人”,触发了幼时的回忆。

于是,一份年少记忆铺陈开来。

一方面,处在现在时间线的郑Sir,想要找出想自杀的学生;另一方面,年少时候的“我不是重要的人”背后的日记又有什么故事。

小时候的两兄弟,郑有杰和郑有俊,弟弟有俊聪明乖巧功课好,钢琴弹得好到可以表演的程度,深得爸爸喜欢。

而哥哥有杰,功课落后,钢琴也练不好,甚至落得留级的下场。

每日面对的是脾气暴戾的父亲,会对自己的妻子和有杰动手。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有杰感受不到爱,只感受到全家人对自己的疏离,弟弟也很少与自己玩,他逐渐地定义自己为一个“不重要的人”,就算消失,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他曾经对教自己钢琴课的大学生姐姐说,长大了想做老师。

他会关怀学生,问ta今天是不是不开心。

回到现在,郑Sir做了老师。

努力在一众学生中找到那个有自杀倾向的小孩,试图阻止些什么,挽回些什么。

当他看到学生跳楼的新闻,下面的评论都是说,小孩自私,都不考虑父母感受。

他愤怒地回复,抑郁不是一种选择,还要求他轻生时想及他人感受?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我看电影的时候常常会看它的翻译。

这部《年少日记》的英文名是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有意思。

The pages当然是指那本日记。

而儿时的日记,现在仍然在被翻动着。

让人念念不忘。

即使小时候有过那样的创伤,被父母伤害过,被同学冷落过,你有好好长大,还做了梦想中的老师?

所以,还可以是不是。

在观影过程中我是这样想的,本文标题就是我当时在想的,幸好你有好好长大。

而郑Sir去看医院中病重的老爸,又给我提了一个醒,哦,原来伤害过你的人,你的daddy,他也会变老,成为弱者。

所以,生活是不是还是过得去的?

可惜我忘了。

离开的,留下的我忘了什么?

可惜我忘了,为什么郑Sir看到那封遗书会这么激动?

为什么郑Sir对自杀新闻那么敏感?

直到编剧已经猜到我之所想并跟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是的,编剧成功把我骗到了。

我甚至在医院场景里还在想,郑爸,你看呀,你疼爱的二儿子这个时候在哪里呢?

是不是去国外定居了。

还得是有杰管你。

其实,片头已经给出了太多答案。

有杰在天台大喊,随即跳了下去。

音乐声停,一开始就给观众一个下马威。

然后,有杰站了起来,其实天台下面还有一层。

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即而开始放松警惕。

直到中断,我们才发现,那个写日记的有杰是真的跳下去了。

现在的大人是弟弟有俊。

是那个背负着哥哥死亡阴影的另一个孩子。

于是开始回溯,回溯之前发生的一切。

“幸好你有好好长大”,变成了一句笑话。

作为一个小孩,他在最需要依靠的时候,可能没有那么大的能量可以承受这一切。

就算最喜欢的漫画家,也自杀了,所以他在漫画里说着你一定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大人,是不是也无法实现。

他也不是快乐的大人。

他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而留下的人,痛苦才刚刚开始。

能成长为一个普通的大人,已经很了不起了。

而大多数人,也都成为了普通的大人。

所以,希望爸爸妈妈们能够明白:能好好长大,已经很了不起。

 2 ) 我存在过吗?

……那我存在过吗?

这是我看完《年少日记》后反问我自己的。

电影中的一家,香港人,中产阶级,较高的社会地位,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家庭美满,父亲是律师,母亲全职教子。

某种程度,于我来说,他们已经是我奋斗人生的终点了。

他们都活成这样,那我,我们这十四亿这样过来的人呢?

我,真的存在过的吗?

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写这条长评,我每次回想都是一阵心绞痛,我很多次提及本片,因为刺痛我的场面总是能在电影中找到雏形。

所以那我觉得,很有必要。

今年有两部坠楼的电影惊艳亮相世界影坛。

一部剖析婚姻,另一部剖析过往。

一部惊讶了所有欧美人,一地鸡毛,开始怀疑婚姻。

另一部在东亚家庭埋下了巨大的种子,隐隐作痛,开始审视自己。

前者是《坠楼死亡的剖析》,后者是《年少日记》。

欧美媒体上不少人把《坠楼死亡的剖析》当成年度最佳,毫无疑问地说,《年少日记》就是今年最好的华语片,因为它清晰地诉求,呈现一个疥疮,化脓后留下的伤疤,隐隐作痛。

它够典型,够心痛。

01-够典电影中郑中基饰演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东亚精英阶层的爹,用自己是土根一步一步做到精英律师这个阶层来的。

所以他深知来时的苦楚与心酸。

他的阶层和思想就是像东亚家庭的暴发户思想,一个号练废了,那就练另外一个。

他在本片处处打妻子,打儿子,用趾高气昂的语气说:“钱是我赚的,这个家的一切都是我的。

而母亲被打只能忍着,熟视无睹,因为她知道没能力的人,这种潜移默化的,无以言状的身份地位的认同。

这种对东亚“爹”的刻画是恐怖入骨的。

因为他是怎么过来的,所以他就将自己的表达加注在这两个孩子身上。

而身为母亲,是旁观者且无条件地遵从“一家之主”的思维,在被老师找,孩子成绩太差要留级,并没有得到母亲的安慰。

而是说:“如果我跟你爸离婚,一定是因为你。

”这种落差是来源于他们中产阶级的姿态。

一个家庭中两个孩子,一个是天才,一个是天生的庸才,父母的偏爱与关注,炫耀的资本,一定是那个优等生。

整个家如同这个家的父亲的信尺一样。

《涉过愤怒的海》里黄渤饰演了一个其实不爱女儿而是爱喜当爹的爹,那《年少日记》里爹更甚,也不是幡然醒悟的,而是终身受报复的,如同另外一出《血观音》,长命百岁是我对你最恶毒的祝福,没被原谅。

他只能用“他爱过他儿子”这样的自我安慰与愧疚,安慰,结束自己的一生。

“香港十岁学童坠楼自杀”这几个字如果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么样的画面?

港版的正式海报标语是“好好记住”

对于电影来说,这就是要好好记住的个例。

我在听映后主创交流的时候得知,说本片剧本从2015年有框架,2018年初稿。

而导演卓亦谦透露说本片从拍摄只用了19天。

他说这个故事拍出来每个人都应该记住。

而台版的正式海报标语是“阳光普照”。

我的短评第一句就说:“真正的《阳光普照》。

”果不其然是洞察了其中的关窍。

钟孟宏拍了一部《阳光普照》也是讲跳楼自杀后家庭创伤的。

英文名的“A Sun”也对应只剩下“A son”。

而不同于《阳光普照》,选择了把那道光照在了一个善良,所有人都觉的是好学生,却沉默寡言的抑郁症患者身上从而引起巨大的山洪。

本片将那束光普照在所有人的身上,片名《是年少日记》,英文名是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片尾等片名先中文名再英文名一出,顿时明白了。

日记会在,但只能任由时间翻页,算了。

“香港十岁学童坠楼自杀”,听闻都会震惊与心痛的程度。

但在以此基准上,这个学童是一个积极的,乐观的,懂事的,健康的,正常人无异的普通孩童呢?

02-够痛本片小巧精明的地方在于,在95min内通过错位的剪辑的错位玩障眼法。

用家庭,用婚姻,用回忆过往组成一张巨大的网,跟我们玩“猜猜谁死了”的谜底,死的是哥哥,还是弟弟。

等待所有的谜底解开,影像所汇聚成的的能量,是无穷无尽的,所有人一片哭声。

坠楼死亡后的所有事变成一件家庭丑闻。

爱好面子的父亲依旧我行我素,找了个借口强行抹去“我”的存在。

这段过往与记忆被家人尘封,变成一个不可言说却隐隐作痛的伤痕。

妈妈好像变了一个人,沉默不语中,选择沉默不语地离开。

父亲也像变了一个人,丧失所有的动力,这辈子只能活在无尽的悲伤中。

而“我”从父母期待的好学生,也变成了另一个人。

当“我”活成了另一个“我”,刻意逃避,躲开。

直到课堂垃圾桶那封曾经熟悉“我要是死掉就好”遗书,所有的过往都被打开。

电影对情感的刻画最真实的一点,就是对东亚家庭的剖析,不做审判且加以节制的呈现出来。

里面的每个人都看起来都很正常很正常,真实地像我们经历的,发生过的,但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原生家庭的创伤,没有什么缺爱,还有什么经济压力什么的,就是这个社会形成的无形的网,我们无法逃脱的宿命。

拼命学,拼命做不让父母失望的好孩子,不要辜负父母的期待,所有的人都重蹈覆辙的走上这条路,千军万马过大河,大家就是这样的,但从未想过总有人会溺水。

郑有杰,郑有俊,不再是两个陌生的名字。

是你,是我,是我们。

你爸是这样的,你妈也是这样,我是这样的,我们都是这样的。

但到底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电影就是在拍这些东西。

03- 遗憾电影的瑕疵非常多,比如师生线,老师感情线与童年回忆的缝合。

但其实不是问题。

因为他是一个新导演的首作,导演映后也承认有不满意,但你无论再怎么挑剔,这也是一个新导演意识创作的上限与未来创作姿态。

我觉得《年少日记》最好看的点不是写遗书和从小到大我心生念想无数次去死,没了我之后父母他们会更好吗这个点。

是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你爸是这样,你妈是这样,我爸总摆出我“一家之主,钱是我赚的”这点来威胁我,威胁我妈。

我是这样活过来的,我这辈子都逃不掉,我都是这样的。

电影是将这种“会好吗?

”影视化,想象化,然后香港中产阶级都活成了这样,那我,只要反问到我身上来,是最恐怖的提问:我真的存在(活)过吗?

我一直在想《年少日记》好在哪里呢?

剪辑?

情感?

或许都不是。

对我来说本片好的地方是引起巨大的反思与悲伤。

像电影中翻阅的那本日记,提醒着我,我存在过,我能不被忘记。

在香港映后有一个老师提问说:“我是一名初中教师,我之前是教F班的,所以我很懂电影中所发生的一切。

”另一位观众哭着说:“谢谢导演把它拍出来,这是我的过往。

每每想到里面的某些场景,我都能被制衡,因为我的人生,好像有杰。

我活的如此平庸,但快乐。

但我最后活成了有俊,是因为我扛过来了,即使我不快乐。

我没有电影中的中产阶级,但我活下来了,我也不得不活下来,我背负着巨大的期待与厚望。

如同电影中的一幕:“一高中生跳楼。

”底下的评论是冷漠的,杀人的。

“大家都是这样的,怎么你就先倒下了。

真是糟蹋父母的钱。

”在所有情绪与情感酝酿后,我们都曾希望有一个老师能懂我们,但很遗憾的是,都没有。

我曾经无数次想过,如果我死了,我爸爸妈妈会更幸福吗?

或许吧。

也不知道。

我没做到,但电影做了这件事。

我也怨不得谁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也不知道我怎么活过来了。

我好像不是在哭电影,我是在哭我自己。

哭我活的这么用力,哭我为什么会这么活着。

我甚至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哭。

我同这十四亿过来的人一同淌上这条没有目的地的大河。

我在摇,我在摆,我没有他们那么多的选择,我不知道我在背负些什么,我只能走下去。

因为我长大了,早不敢翻《年少日记》了,更何况我没有日记可翻,我只有内心深处无尽的悲伤。

只能算了。

END

 3 ) 《年少日記》:墮下的對證

喜歡和不喜歡這部電影的朋友,大多都會談到《年少日記》的「敘事詭計」。

然而,我覺得真正的「詭計」在於,當我從不同人口中接受了某種程度的劇透,以為真有什麼「詭計」,並慶幸自己不會被騙到之後,結果卻沒有發現任何的詭計。

我倒是疑惑,為何有人會拿這部跟黃精甫的《江湖》來對比?

《江湖》才是真正的敘事詭計!

我沒有那麼喜歡《年少日記》,但也沒有那麼討厭。

非要說反感的話,我更反感的是它的「煽情詭計」,當你剛剛為鄭有傑走上絕路悲恫時,電影卻迅速轉入了鄭有俊的愛情故事裏,由飾演者小野(盧鎮業)旁白的方式,講述他正在給前妻陳漢娜寫的信。

偶像愛情劇的打光,陳漢娜的大特寫,其標誌性的清晰可見的雀斑,究竟要幹嘛?

整部電影配樂也太滿了,大量沒有內容且故意放慢的情緒畫面,能明顯感覺到導演的催淚目的,所以買戲票送紙巾這種營銷活動,未必只是市場團隊的意見。

有不少人從鄭有傑的經歷看到東亞孩童,或至少是華裔孩童的共同創傷。

我不否認我們的成長路可能有些共同之處,但我覺得大部分人其實沒有那麼慘。

對於沒有經歷同等慘況的大多數倖存者而言,我們對他共情,其實是有點廉價的。

老實說,我小時候也經常被母親打(我其實成績不差也不太頑皮),但當我想起小時候被打,也同樣會想起被打之後母親給我搽跌打藥水;我的原生家庭並不幸福美滿,父母之間早已沒有了愛,但我也總是想起年少時在鄉下,父親騎一部單車載著我和母親從鎮上去外婆家。

不是說「悲劇就是摧毀美好的事物」嗎?

我們看不到鄭有傑生命裏有什麼美好的東西,他在家裏,幾乎一無所有,家裏設宴招待校長,他甚至還被當著校長的面趕出外面去吃飯。

我十分肯定,如此極端的家庭環境並不是大部分人共同有過的經歷。

我反而覺得,10歲的他選擇離開,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我們從成為受精卵那一刻開始,本來就不在我們自己的計劃之內,只有死,是我們自己能決定的。

這樣一想,是不是就沒有那麼悲傷了?

他唯一握住自己的生命,就是他選擇躍下放棄生命的那一刻,我們應該替他感到高興。

電影沒有將自殺的原因單一化,家庭和學校、上一代和同代人一同構成了「共犯」,這樣的處理確值得稱道,但其實不用將鄭有傑描繪得那麼慘,因為「沒有那麼慘」、「不值得訴說」,才是普通人的成長經歷。

人不是非得慘到那種境地,才需要走上自絕之路。

導演啊,不要吝嗇,為鄭有傑短短十年的人生加點小小的「幸福」,不僅不影響催淚力度,反而讓人更加疼惜他的離去。

一直享受著父母和外界的偏愛,卻對哥哥不理不睬甚至對他有些討厭的弟弟,是如何在哥哥死後突然和哥哥共情了呢?

甚至還成了他久埋心中過不去的一道坎,乃至於要對自己懷孕的女友說出「還沒準備好成為父親」這樣的話?

(墮胎不也是一種謀殺嗎?

)電影對兄弟情唯一的刻畫,就是哥哥死前不久,帶著弟弟到天台上,讓承受過多關愛和目光的弟弟難得發泄了一次。

雖然父親不是唯一的「兇手」,但身為「倖存者」,弟弟鄭有俊最後對父親的諒解,也顯得有些牽強。

鄭有俊讀完哥哥的「年少日記」,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冷漠也是促成哥哥當年自殺的原因,意識到自己和父親一樣,有份將哥哥從天台上推下去,然後就原諒了最大的「兇手」──他們的父親?

自我反省來得太晚,原諒他人卻來得太快──也許原諒他人,就是原諒自己,那反省有何意義?

不可思議的是,其實導演也原諒了這位除了事業幾乎一無是處的父親,所以還在最後安排了一場戲,由女祕書告訴鄭有傑,原來父親一直在聽哥哥演奏鋼琴的錄音──原來父親對哥哥也是有愛的──這個糟老頭壞得很,我信你個鬼!

說到鄭中基飾演的父親這個角色,電影着力表現他的暴力。

家庭暴力當然可能是80後、90後一代成長中逃不過的一個問題,但是,我們試回憶自己的成長,最讓我們難受、最摧毀我們生存意志的,不是來自父母的語言暴力嗎?

父親在電影中作為一個事業有成的律師,根本不用拍那麼多他打老婆、打孩子的戲。

律師嘛,毒舌起來,其傷人程度分分鐘一句話就令你想跳樓。

最後非說不可的是,校工從垃圾桶裏撿學生的碎紙這件事,太猥瑣,太令人心寒了。

這校工不會是國安處特派吧?

 4 ) 香港电影不死,那内地电影呢?

去年末,有三位一零后演员异常夺目。

《小晓》的女主角林品彤成了金马史上最年轻的影后,而黄梓乐和何珀廉联袂出演的《年少日记》,则是叫许多人心口渗血的「集体创伤」。

两部聚焦少年人困境的电影都很有杀伤力,前段时间能在香港同期放映,又催生出更大的低气压。

在《年少日记》里,学生的一封匿名遗书,以及正在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把焦头烂额的郑Sir带回年少光景,从尘封多时的日记本里回看严厉缺爱得畸形的家庭环境,是如何吞噬本该快乐的童年时光,并导向无可挽回的悲剧。

《年少日记》《小晓》则更线性地把视角附着在同名主角,一个过动症女孩身上。

与母亲失和的父亲常年在外,母亲则跟班导好上,当她以比常人躁动的状态对应并不稳定的家庭、并不友好的校园,心境愈发躁动。

两部电影,分别产自港台,本来当然毫无关联,但并置的时候,使劲方向又很一致。

很突出的一点是,它们通过少年之死和少女之病无形中的互文,先决地控诉东亚传统家庭模式的压抑、残害。

而其实,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存在巨大差异。

《年少日记》的郑有杰资质平平,尤其是在天才般发光的弟弟郑有俊映衬下,他成了精英家庭的所谓耻辱,对母亲随便责骂的父亲对他自然是拳打脚踢,冷嘲热讽,而当母亲、弟弟集体失语,他费力的讨好换不来任何怜悯,只能日渐加固对自己一无是处的认知。

《年少日记》导演卓亦谦第一次拍摄长片,决定从自己熟悉的阶层环境入手。

身在官宦家庭,他的阅历及其观察点、出发点,形成了别于其他新导演的先天特色,毕竟这几年新人操刀的优质港片,大多聚焦平民甚至贫民,比如《一念无明》《沦落人》。

不过关于这一层面,《年少日记》也有涉及。

当郑Sir在班上思忖谁写遗书的时候,信笺上的文字就被拆到一个个寻常人家的女生那里,她们共同「念」完了遗书,以壁花姿态贡献出更广大阶层的苦困背景。

这样疏淡的背景让真相查找充满茫然的氛围,既是因为师生关系本质疏淡,无从获知深层缘由,一如校园暴力受害者无法与郑Sir达成共识,也一如人与人之间本就难以更变隔膜状态,又是因为足以譬喻社会的学校从根源上拒绝更多包容与关切,正如单凭遗书提及男友,就断定想要自杀的必定是女孩子。

《年少日记》在这组普泛且多年无解的常态困厄上,郑家这个对外精心维系阔绰、体面的大中产阶级家庭,就被导演推演成更霸权、更窒息的内外牢笼。

它依然是有明显阶级压迫的。

没有了寻常的经济困境,无从经济独立、尚且不能做主的少年就是这一微缩体系里的贫苦底层,掌控了经济命脉的父亲也掌控了生杀大权,提供不了物质与精神价值、抵达不了社会高位的少年,作为父亲口中的「垃圾」,是格格不入的异质,只能等待系统冰冷清除。

事已至此,他喝的鸡汤——最爱的漫画总是告诫他长大了就能成为想要成为的大人——就被现状下了毒,成了毒鸡汤。

《年少日记》他至死都不会明白,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回报,不是所有回报都足够扭转当下绝境,在更高级也更原始的家庭/社会体系里,被不断扭曲放大的诸多社会法则,比如弱肉强食、物尽其用,提前绞杀了他。

头上始终悬着一个绞刑架的还有小晓。

《小晓》剥出的家庭会往中产下沉许多,一定程度上,她可以是《年少日记》里那些被各种问题困扰的女生,但是她的特殊性会跟郑有杰一样,填补得了整个东亚传统家庭图景的缺口。

过动症固然有病理上的解释,注意力确实让小晓无法跟一般学生那样专注学习或者沟通,而放在她所处的环境里,过动症又像是应激,整个外界都在以超乎她理解范畴的方式在瓦解和重构,大人以爱的名义行不爱的举动,一个又一个焦点的轮替,专注随着恒定安全感的丧失而丧失。

《小晓》家庭如此,学校也如此。

病情带来的暴躁使她人缘很差,难得来了一位体己朋友,收获的却是公然的背刺。

朦朦胧胧地对成为母亲情人的班导产生些微情愫,又引发了成人的惊恐,尤其是母亲秘而不宣的嫉恨,班导如同诱饵的接纳。

她的世界不过是学校那个巨大的鸟笼,自己则是那只任人打量、取笑的猫头鹰。

郑有杰的生活大差不差。

被社会规训甚至碾压过后,他们试图说更好的英语,或者把零食带到班上分享,但是语法不对,得到了父亲更大的羞辱,零食被扔回去,没有人要领班级底层的好意。

《小晓》很多观众说从他们的生活里看到自己,那当然并非大家都有非富则贵的条件,最基本的一点,是在东亚传统家庭模式里看到野蛮的棍棒教育,看到父权的霸道与母性的失语,看到望子成龙如何成为刑具,看到悲剧连一声正确的叹息都召集不来。

共鸣点,或者说旨意,又不止如此。

两部电影都在不同的环境里展现固化且古板的阶级与秩序,而我们在所谓进步的趋势里,只能沮丧地在现实的各个角落发现这样的困局。

只是少部分半知半觉的人死了,很多的人还一知半解地继续这趟名为探索实则越走越窄的行程,从郑有杰到郑有俊和小晓,他们历经生命中巨大真谛的揭晓,剩余的半吊子魂灵,也许才是我们再度更新体验的又一个起点。

《年少日记》在这样一个局面下,针对脸谱化失真的指摘至少是不那么重要的。

好比说,郑有杰的处境是不是过分悲惨了些,已经是大律师的父亲竟然会连基本的同理心与爱心都没有……虽然说叙事方式不同的《小晓》在这方面有更好表现,具有生命力和生发性的角色被事件推搡前进、累积,可以有很多未知的表现,但是即便极端情况在《铁爪》等各种电影里司空见惯,单拎《年少日记》这则现实寓言出来,也无非是舍弃不必要的铺垫罢了。

譬如父亲之所以如此凶悍,正因为自己验证了父辈的棍棒教育行之有效。

这些段落删掉了。

当他已经是符号一样的存在,预示的早就是大家长制、父权的极恶代表,根本毋庸赘言。

《年少日记》母亲同理,那些指指点点的路人同理。

所以同样失去过绝望的朋友的卓亦谦从第一部短片《至少在梦里》,拍到《年少日记》,当与自我有所重叠的郑Sir看到网络酸民对轻生者嘲弄后,会愤恨回喷他们的轻率与阴损。

更重要的是,在铺垫即便不能帮忙也至少可以陪伴的理念时,他想寻找、放大他们求救的讯号。

他让郑有杰跟河马玩偶对话,让他看励志漫画,更让他尝试改变父母对自己的看法,获得更多生存空间,只可惜屡屡失误,反而引起更多反噬。

他主动让父亲打他,但父亲说这都是浪费力气,他向母亲哭泣,但母亲用更机械、无力的哭泣宣示,她甚至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他去拥抱弟弟,而弟弟看透所有,只觉虚妄,就像天台上两兄弟唯一一次戏耍,谈起尽管擅长「学习」,却不爱读书,一切不过逢场作戏。

《年少日记》卓亦谦的追问不止于此。

葬礼上人们对跳下去的是郑有杰感到不幸中的大幸,网络上多的是对当事人心理素质的嘲讽,连接小晓的外在环境,双标的家长们断章取义,无非是世情,而又因为是世情,叫人不由透过他们的压力,思虑社会变成这样,一定早于我们对这个社会产生认知之前。

殊途同归的两部电影有很强的合力。

生活如同不断压缩的促狭空间,充满尖刺,无从呼吸,而成人世界不过是多年媳妇熬成婆后的报复钳制,自身一塌糊涂,却可以道貌岸然。

少年与少女们更敏感、更纯粹的认知和反应,加速推演那种崩溃的普遍趋势。

叙述性诡计中,郑有杰选择了垃圾的结局,郑有俊代入了郑有杰的宿命,而小晓在一场暴雨后把象征多方欲望的班导囚在自我投射的牢笼里,然后在疾风骤雨中换来与母亲时长未知的偃旗息鼓。

《小晓》男性与男性没有办法在传统语境里「服软」,只能硬碰硬地走向悲剧,女性相互拥抱,哪怕带刺,但是在故事线里截停了更大悲剧的可能。

不同走向,有不同的考量与深度,哪怕有或技术或塑造上的遗憾,但是卓亦谦和靳家骅这些新导演,持续爆发出成熟的新能量。

诚然,近年相比之下,台湾电影不像香港电影那样总被唱衰,难得出了像《年少日记》《白日之下》这样的佳作,影迷还要苦口婆心地自证港片不死。

《年少日记》这两部电影的监制尔冬升倒是聊过,现在香港电影行业跟过往、跟内地都不一样,更多学院派,门槛往上,工作往下,很多人就会在实操中积累许多经验。

卓亦谦是科班出身,此前除了执导、剪辑短片,还参与了《激战》《杀破狼·贪狼》等电影的编剧,等到第一部长片《年少日记》上映,十年已过。

像他这类人才涌入行业,一边有「首部剧情电影计划」等项目的扶持,一边有尔冬升等真正大佬在商业与艺术两方面的把关,香港电影反而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我们要盯的,当然不该是在内地上映的区区几部商业制作。

反过来,随着王小帅走入媒体焦点,胡波往事再被提起,我们会有谈论「内地片已死」的一天吗?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5 ) 弟弟,你有没有成为你想要成为的大人?

去看《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记》,场次少,几乎包场,相较而言,《白日之下》好过《年少日记》,《年少日记》工整有余,觉得缺些灵气。

能够灵的片子,导演要么不拘于电影学院的那套东西,要么收割成熟电影工业体系吐出的玉露,新晋香港导演都不具备,交出一部工整的电影,已很不错。

片中最有灵气的两点,一是郑老师收到清洁工捡的班上同学的遗书,在上课时望向她们的面庞,她们的心仿佛在说话,有时候在说遗书里的内容,说起“不被人喜欢,死去也没人记得”,有时候在自顾自说着自己的烦恼,“从出生到现在一直想离开这个世界,活着很累,干什么都好累”,影射精英班压抑的氛围。

二是镜头没有透露郑老师的名字,他长大后的片段一直和小孩郑有杰童真的画外音剪辑在一起,观众很自然误认为,郑老师是长大后的有杰,而且有杰的理想是当个好老师。

第一幕有杰跳下去,原来是跳到天台外面的露台,虚惊一场,压抑的情绪不断累积,有杰真的跳下去,大家都知道,露台下面不会再有接住他柔软的保护层,情绪拉扯到极致,爆哭。

有杰最后还是跳了下去,长大后的弟弟,继承他的遗志,变成一名高中老师。

缺点也很明显,人物刻画刻板,郑自雄是精英爸爸,是那种刻薄打老婆、对儿子凶神恶煞、“恨铁不成钢”的残酷父亲,妈妈黎嘉欣是美艳十足,永远套装和珍珠耳环搭配,负责美貌和养育的家庭管理者,孩子教不好,全是她的错。

弟弟是钢琴学习样样精通的天才,哥哥是学习成绩不好,留级的蠢材。

后半段,到了赎罪环节。

弟弟用惩罚自我的不幸福赎罪,爸爸用残破的身体赎罪,妈妈用无法承受的离开赎罪。

妈妈的离开原因太隐晦,她一定有她必须要走的理由,再看丈夫,会感到心揪着痛,失去孩子的归因,女人的负罪感远远高过男人。

有杰跳楼的高潮过去,弟弟的赎罪一泻千里,他阅读哥哥的日记,理解父亲,向妻子忏悔,向学生告解,惯常的赎罪方式,没有惊喜。

没有藏在其中的细节,让人确认,这是郑有俊的赎罪,而不是每个失去亲人,患创伤之人的漫长救赎之路。

心理老师发现班长自伤的胳膊,她们开车带她去山顶放松,郑老师先来,他是男人,他喊了好几声,邀请心理老师一起,心理老师害羞地摆摆手,自己没有那么多问题淤积,要呐喊发泄,后来见班长迟迟不动,她才上前几步,先是不成声的咿呀,后面喊破音,班长见老师都在做,加入她们一起大喊,释放压力。

姑且不论这呐喊一次,释放压力的方式究竟有没有用,如果没有老师身先士卒,师生平等无从谈起,反而像看戏,冷静的人审判情绪激动、处于下位的学生,这段拍得很清新自然。

最后一幕,郑老师去天台,哥哥带他去过的天台,那可能是小时候他们唯一一次没有大人比较,一起疯玩的一天,他终于看见哥哥,他小小懵懂的样子,对他笑了笑。

那里,如果有杰能再次出声会更好,因为前半段的旁白都是有杰说的,后半段完全没有他童稚的声音,感觉缺乏平衡。

他会问,“弟弟,你在学校开不开心?

有没有成为你想要成为的大人?

 6 ) 他拍出了东亚家庭的压抑与窒息——《年少日记》导演采访

剧情简介:郑老师在学校发现一封未署名的遗书,一众倔强的中学生无人认领,老师在追查企图轻生者之时,不禁回忆起了自己充满暴力和遗憾的童年时代。

由卓亦谦编剧执导,尔冬升监制,郑中基、卢镇业、陈汉娜领衔主演的《年少日记》于上影节亚洲新人单元完成了首映。

《年少日记》是卓亦谦的长片首作,影片在开幕前已经全票售罄,现场观众几度泪淹上影节,首映过后豆瓣口碑异军突起,被不少人提前锁定年度华语十佳。

卓亦谦卓亦谦,1987年出生,导演、编剧。

2013年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主修电影艺术。

曾于2011年执导鲜浪潮电影《至少在梦里》,其后以编剧身份入行,曾参与林超贤执导的《激战》《魔警》,之后在叶伟信执导的《杀破狼·贪狼》和由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丧尸电影《今晚打丧尸》中担任编剧。

故事以一本少年日记层层展开,自述性视角给了观众更沉浸的空间去共情主角的经历,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堕入了导演精妙构建的悬念之中,直到回忆和现实双线叙事交汇,情绪从高崖上直转而下,在东亚父权的酷烈寡恩、家人之间的冷漠疏离、鸡娃教育的窒息感、校园霸凌的无可奈何重重夹击之下,催生出莫大的哀伤,让人同情主角悲惨遭遇之时,也对自杀低龄化现象背后的文化病灶、时代焦虑和结构性暴力有所反思。

香港电影即便式微,也能看出行业内部的代际传承和守望相助。

卓亦谦在校期间曾师从新浪潮领军人物谭家明(《烈火青春》《父子》),习得技艺的同时也找到了一个导演对待电影的态度;影片在完成剧本之后,得到了监制尔冬升(《门徒》《新不了情》)的鼎力支持,甚至表示如果必须收取监制费用也会原封不动退还。

《年少日记》脱胎于香港政府支援香港电影业而宣布施行的“首部剧情电影计划”,获得大专组奖金325万港币,评委为编剧游乃海(《黑社会》《夺命金》)及导演张婉婷(移民三部曲《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话》《八两金》)。

(香港“首部剧情电影计划”于2013年3月首次推出,透过电影创作及制作计划比赛选拔香港新秀,历届得奖者不乏华语影坛上的优秀作品,如黄进的《一念无明》、陈小娟的《沦落人》、陈健朗的《手卷烟》、黄绮琳的《金都》。

香港“首部剧情电影计划”获奖影片《一念无明》《沦落人》《手卷烟》《金都》笔者邀请到导演卓亦谦,分享《年少日记》的创作过程。

《年少日记》创作的起因是什么?

卓亦谦:创作这部电影是因为我的人生经历中,有个朋友就是这样过世的。

他是念电影系的,他的家人和女朋友因为他的专业而看不起他,觉得他没有前途,但是在我看来,他爱的事情就只有电影了。

2011年的一天晚上,他突然就走了。

其实他离世的前天晚上,我有见过他,但我没有发现他的异样。

在他离世之后我常常自责,怎么当时毫无察觉,哪怕晚上跟他多聊几句,可能结局也会改变。

直到过了很多年之后我才想通,如果他要把自己的心事藏起来的话,我是怎么样都不会察觉的。

对我而言,我不希望再体验类似的事情了,当我看见朋友有抑郁情绪的时候,我都要去找他们,即便是我的误会也没关系,不管怎样,一定要去好好关心身边的人。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我时常会想起。

他离世之后,我常常会去看类似新闻以及网友留言,我发现评论里,明明是受害者,网友却都会责怪当事人,看见这样子的评论我非常愤怒,发疯一样不停打字,笔战整晚。

电影里也有这个情节,郑sir在评论区也发现类似的留言,网友责怪小孩承压能力不够。

2019年,我就决定要写一个剧本出来,在创作过程中,我觉得观众会害怕看到这种学童轻生题材的电影,但是如果我人生中只有一部电影的话,我很想拍这个题材。

我自己也有一段生活压力很大的时期,很抑郁。

当编剧是一个孤独的工作,我们不会花很多时间跟导演开剧本会,自己写作的时间比较久。

在香港做电影,收入也不是很高,尤其是当编剧。

我也没有时间去生活跟交女朋友。

写这个故事也是把一些心中的烦闷表达出来,观众看过之后跟我讨论,我也感觉没那么孤独。

这个电影出来之后,我的心情真的有变好,它像一个艺术心理治疗(art therapy)一样。

近几年的香港电影给出了很多人文关怀,在华语电影里非常前卫,是什么原因想拍一部关于学童轻生的电影?

卓亦谦:香港是个压力很大的城市,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候,明明身边的同学都和朋友一样,但是彼此也要拼命竞争,成年人也常常把小孩子拿来比较。

如今距离我读书的年代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现在的小孩子也是一样,香港的新闻也报道了数次低龄学童自杀的例子,我认为这个事情很严重,所以想拍出电影讨论一下。

《年少日记》剧照香港看起来像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人人都说英语,但我感觉,它其实非常保守,香港人骨子里的观念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医生或者律师,从事地位高、赚钱多的职位。

我不是说读书跟赚钱不好,但只考虑赚钱是行不通的,同理心同样重要,要确保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关心他人活得开不开心。

我身边的朋友,他们的不开心很多都是源自原生家庭。

你是编剧出身,是什么原因,让你决定去做导演?

卓亦谦:我做了7-8年的编剧,这几年时间,长片的剧本我已经创作了20多个,但是拍出来的只有《杀破狼·贪狼》和《今晚打丧尸》两部,因为种种原因,很多电影都拍不出来,比如说投资人跟导演吵架,导演有其他的工作要先拍,有些题材不可以拍,能够拍的东西也常常都在变,等等。

有一天我很灰心,感觉自己已经必须面临要转行了,我觉得不行,怎么都要试试自己写自己拍,看看出来是怎么样,所以就去尝试当导演了。

故事里的双线叙事很巧妙,是怎么设计的?

卓亦谦:我尽量以不剧透的方式解释,因为我现实中过世的朋友,他的文字和观察力都很强,我时常在幻想,如果今天他还在的话,应该是很好的编剧,但是后来这个事情没有发生,反而是我当了编剧,有一点像故事里面小男孩后来成为了老师,我把他想做的事情延续下去。

电影里的家庭是大中产阶层,郑中基所饰演的父亲是香港大律师,韦罗莎饰演的妈妈是全职太太,家庭每年都会有出国旅游计划,为学校捐赠10万港币,还有住着宽敞的这个房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家庭?

卓亦谦:一方面,它跟我自己的家庭阶层有点像了(但是我的家庭没有像故事里这么严格)。

我觉得我不能去装,我也没有功力去模仿其他的阶层,对第一部电影来说,我还是比较想接近自己的世界。

剧照另一方面,我也害怕这个故事拍出来之后,有一些观众会把悲剧归结于家庭的经济状况。

故事设定发生在中产阶级家庭里,才能够证明孩童轻生的现象跟家庭条件是没有关系的,你可以比别人有钱,但是你也可以不开心。

这部电影曾经赢得“首部剧情电影计划”大专组的奖金,能分享一下整个过程吗?

卓亦谦:香港“首部剧情电影计划”剧情片入选的要求有三个,一是要求有完整的剧本,二是要找一个监制,三是要有工作人员的名单,政府想知道到底你能不能找到人去完成电影的拍摄。

我记得的当时是8月15号截止报名,但是我很衰,8月11号才完成剧本,时间非常紧张,完成之后我联系尔冬升导演说:“不好意思,我以下犯上一下(笑),你可不可以在这几天帮我把剧本看完,然后考虑当我的监制”。

所以你找到了尔冬升导演作为这部电影的监制。

卓亦谦:是的,我也讲一讲我是怎么认识尔冬升导演的,我跟他在香港电影金像奖合作了4年,当时我在创作组,负责稿件文案的撰写,但是我没有跟他合作过剧情片。

《年少日记》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那天他收到信息之后,马上打电话来,说“好,你可以尝试用我的名字去申请,但是我在路上,待会打电话给你”,等了15分钟,在我心中好像是过去了几个小时。

紧接着他又打电话过来:“阿卓,你有什么工作人员帮你?

你有办公室吗?

如果你没有的话,我可以借个地方给你”,“如果要求是说我必须收一个监制费用,没关系,你可以先给我,我再偷偷还给你去拍东西,我不收钱的”。

当时听完我好想哭,尔冬升真的是一个对年轻人很好的监制,然后我问他,“你还没看剧本,你怎么这么快就说ok了”,他说“你这个是申请,不是已经成功了,政府会有评审(比如游乃海和张婉婷)去判断你的剧本好不好,如果你能通过他们的话,你的故事就是合格的,我会跟你合作,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我再跟你讨论,但是你不合格的话,你就过不了他们,那么你就再写一版新的”。

我跟尔冬升导演的合作就是这样达成的,我真的没想到,他看起来好像很高很凶的样子,但其实很温柔。

你是在2019年获得的资金,之后是在疫情期间完成的拍摄吗?

卓亦谦:是的,拍摄过程中正好赶上了香港的第二波疫情(2020年3-4月),我们拍的时候有几场戏拍了一半,因为疫情就被迫停拍了。

譬如说里面郑sir的学校,我没有记错的话,它是由3-4间不同的学校拼合起来的,会议室是A学校,课堂是B学校,楼梯是C学校,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们没有办法在同一所学校完成拍摄。

《年少日记》剧照那个时候团队觉得这样看起来怪怪的,我说我们试一下,观众是跟着人物的,不是跟着场景的,反正也没有办法了。

但是剪出来之后发现还好,没有觉得是在不同学校完成拍摄的。

制作预算是325万港币,拍摄期间应该很捉襟见肘吧?

卓亦谦:是的,拍摄预算很少。

疫情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在街上拍很多的镜头,因为大家都有口罩。

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安排当临时演员了,包括发型师、第二副导演等,他们全部都在场景里面出现过。

但是我自己没有出镜,我不喜欢当演员。

我们没有钱在街上拍,我跟摄影师讨论说,我们电影的全景比较少怎么办,故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事情,我们也没有钱去CG香港90年代旧的建筑,比如天星码头。

最后我和摄影师达成一致,我们放弃全景镜头,所以整个片子都是距离演员比较近的,反正都没钱,做不了。

我的银行存款如果够的话,我会花钱去做CG,但是我真的没有钱,我们就当这是《年少日记》的电影语言。

对于低预算完成拍摄这件事,我其实非常愧疚,很多前辈、朋友以及演员、工作人员都只收很少的钱,譬如说尔冬升,他做监制不收钱。

剧组的很多成员,比如美术和摄影,他们都是为人父母,看了剧本之后很感动,在谈价钱的时候也没有计较太多。

卓亦谦我觉得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回报给他们,我能够做到的是在现场的时候乖一点,表现好一点,让大家省心一点。

如果我有机会拍第二部的话,我不希望再这样子几百万就拍了。

我要让老板知道,拍戏是需要钱的,我的工作人员和演员,他们都有小孩,有家庭,需要合理的薪酬。

在香港也有一些特殊例子,比如有些小众题材,怎么拍都只有几百万。

然而对我来讲,我不能接受这个事情,如果现在只有几百万的话,就先不要拍,要慢慢的去找所有的老板,直到筹集到1000多万了,预算变得比较正常,再开机。

现在香港的创作生态是怎样的?

卓亦谦:香港的商业片和艺术片区别很大,我觉得,应该有一些作品是处在商业和艺术的中间地带的。

日本的很多电影,即有商业属性又有艺术属性,类型是混合的,但在香港的业态里,商业片和艺术片分的比较开,没有中间地带的制片成本,要么预算很少,一百多万到几百万,要么预算比较贵,两三千万到几千万,但是也没有特别高预算的情况,香港没有预算过亿的项目。

《年少日记》剧照跟郑中基合作是什么样的?

卓亦谦:跟郑中基合作很愉快。

我从小到大都有看郑中基演的喜剧,在香港,大家都说他是一个很好的喜剧演员,但是我自己觉得他不仅如此,他演正剧应该也是好看的。

国外的演员,比如喜剧演员金·凯瑞出演过《暖暖内含光》,布莱恩·科兰斯顿出演过《绝命毒师》系列,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在香港,只有喜剧才会找到郑中基,我觉得事情不对,所以我找到他的经纪人,问他有没有兴趣出演《年少日记》,他的经纪人看过剧本之后,跟我聊了很多教育的心得,在协调过档期之后,郑中基也答应了我出演《年少日记》。

香港有很多有资历的演员,我能够想象出来他们出演这个角色是什么样的,但是郑中基让我很好奇,我想不到他演凶狠的父亲是怎么样的,我最想看郑中基出演正剧的角色,反差比较大。

《年少日记》剧照在拍摄期间,他每一次到现场,准备都非常充足,台词从没有说错过,很厉害。

我也感受到他演打小朋友的情节时压力特别大,虽然没有影响到他演出,但每一次演完之后,他或者不讲话,或者去安慰小朋友,因为他自己也是个爸爸。

他在现场也会聊他儿子的事情,说他的儿子喜欢恐龙,很喜欢研究世界古代历史。

我后来想起来,他跟我聊这事的原因可能是他看见我压力很大,想分散一下我的注意力。

我刚入行的时候,香港拍电影气氛是很差的,在片场人都是在骂来骂去,大家的压力都很大,甚至打架也有。

当我有能力的时候,我希望拍摄的气氛是轻松或者安静的,大家专心去做自己的事情。

在观众的心目中,导演都是骂人的,我觉得不一定对,香港有杜琪峰,但是也有许鞍华,许鞍华从不骂人,也是因为有不同的导演,所以我们才能看见不同的电影。

我也有留意国外的导演,比如说《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他会在片场骂人,但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就相对文雅,日本的是枝裕和和韩国的奉俊昊也比较温和,他们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去拍电影。

《年少日记》剧照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过后,看到观众的评价非常高,感觉如何?

卓亦谦:我没有那么自信,觉得这个题材拍出来是一个尝试,我很想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去到哪里,然后下一步继续努力。

我觉得学童轻生这个问题在香港非常严重,但我觉得《年少日记》在香港也只有小部分的人会有共鸣,它不是一个大众喜欢的作品。

我看到过相关社会问题的统计数字,在亚洲,香港常常位列前几名,上影节首映过后,我发现很多观众也在关注类似的社会问题。

《年少日记》在上海首映比较好的地方是,观众的评论我能看得懂,如果是在日本或者韩国的话,我就看不懂了,这对于我跟团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香港人看完电影,喜欢的话他们不会写很多东西分享自己的感受,但是他们不喜欢的话,会写很多东西骂你。

在上海首映过后,观众有理性有感性,有好评也有恶评,我觉得十分诚恳。

首映那几天很忙,我没有时间去看豆瓣,直到离开时,在机场才开始看网友的评论,有好几个评论写得让我想哭,他们表达了感受,同时文字写得也非常好,让我十分感动。

有没有考虑北上创作?

卓亦谦:对我来说,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会愿意北上拍片。

因为在香港,拍来拍去只有城市,郊外也很少,更不可能拍一个大沙漠的戏,哪怕是海中求生的情节,在香港也拍不了。

有不少前辈跟我说,你北上的话,故事创作的空间一定比香港大,我很认同,香港能拍的地方,那么多年了,大家都拍过了。

上学时师从谭家明,有没有受到他的一些影响?

卓亦谦:读书的时候并不是只有谭家明一个老师,但主要的课程都是由他教授,包括了编剧、导演、剪辑,他的课时也比较长,每节三个小时。

《年少日记》的男主角卢镇业,他跟我是同一所大学的,香港的电影圈也有一些同学,比如说《一念无明》的导演黄进、《霍元甲》的编剧杜致朗、《烈日当空》的导演麦曦茵,我们都是谭家明老师的学生。

《年少日记》剧照谭家明会在上课前准备很多小片段,有老的电影,也有新的电影,播放完他会跟同学讨论这个电影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他还会强调,这是他自己的看法,可以认同,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每一个导演都应该有自己对待电影的态度。

谭家明是作者导演的代表,对他来说,如果可以的话,美术、音乐、摄影他都想由自己完成。

他是一个控制狂(control freak),我没有骂他的意思(笑),这是他的风格,他就是喜欢控制,但是他也没有逼我们去做作者导演。

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去对待电影的态度,所以我们也要找自己对待电影的态度。

 7 ) 90分钟长的电影,我哭了40分钟。一共20人不到的电影院,此起彼伏的抽泣声。

《年少日记》好像一本东亚孩子的伤痛回忆录,你总能在有杰有俊的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一缕影子,有时候不是忘了,是只能携带伤痛继续生活。

有人反感此片的宣传倾向,指责制片方将“东亚孩子的创伤”变成一种流量密码,可是之所以这个话题能成为流量不正是因为大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场大型的、只针对东亚人的自虐片,无法疗愈,只是重现。

我时常想,为什么我们都会这么不开心?

为什么我们竭尽全力还是没有办法做到自爱和爱人?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错了,才使所有人都不满意?

写出了鼓舞人心的热血漫画故事家跳楼自杀,爱着所有人的有杰被无人爱着,生活就是他妈的,他妈的这么荒谬。

这当然是一部有瑕疵的电影,但看完我不太想去追究父子俩的拥抱算不算大和解,弟弟的感情线是否冗余,抑或是被隐去的母亲的遭遇。

只是当我回到家洗澡时想到那句“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又独自在浴室中大哭一场。

我自己都没想到这句话原来对我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和指向性,我也曾经用这句话来安慰和伤害过自己,这种自我戕害的方式大概是所有东亚小孩反抗世界的最后一招。

我没有过多讨论剧情,是因为我是完全没有铺垫任何关于电影的剧情和背景,“一片空白”地走进影院,任由电影给我带来克制而绵长的情感冲击,这种观影感出人意料地棒。

大家也可以先不用急着去看影评或者推荐,尤其别看剧透,大胆地把自己袒露在黑幕之下,去接受这场疼痛的洗礼。

最后,要选粤语版的。

 8 ) 接受孩子的普通(平庸)有那么难吗?

当郑自雄对儿子郑有杰说:“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你长大了是要去麦当劳还是肯德基工作?

(大意)”我心里一震,感到汗颜,因为我也曾对女儿说过类似的话。

在麦当劳或肯德基看到忙碌的服务员,在商场里看到默默擦拭的清洁工,在路上看到永远在赶时间的骑手,我内心对他们是充满敬意的,因为他们努力工作、辛苦赚钱——每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人民都值得尊敬。

但我也和千千万万的家长一样,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从事体面的稳定的收入高的工作,而不是从事以上辛苦劳累、赚得不多而且朝不保夕的工作。

我也很清楚,这个世界上,体面的稳定的收入高的工作就那么多,大部分孩子长大后,都找不到这样的好工作。

就以正态分布来看,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精英是极少数,而绝大部分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为精英。

孩子“质量”的正态分布与家长期待的正态分布,是一个不可调和的悖论。

“孩子只要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心理正常就好了。

”很多父母会很“谦逊”地这么说。

但他们的心里却还是想赢的。

当然,经历现实的毒打或痛定思痛之后,有些家长确实是能够“躺平”的,但内心的不甘,永远不会消失。

接受孩子的普通乃至平庸真的有那么难吗?

作为过来人以及未来人,我认为这确实是摆在绝大部分家长面前的难题。

也许,在一次又一次的“拷问”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印证”中,大部分家长最终会勉为其难地接受孩子的普通乃至平庸,但内心的小火苗仍然不时会借势蹿起。

郑自雄这样的来自普通家庭的成功人士,深知奋斗的艰苦,深知出人头地的艰难,他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他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们没有理由偏离由他所创造的上升通道。

望子成龙这件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这是刻在他骨子里的“信念”。

“信念”是比期望更可怕的驱动力,它能够让施暴者把家庭暴力在家庭中在内心里“合法化”,一如那句“我是为你好”可以让“绑架”正当化。

郑自雄是家庭里的“暴君”,他的出发点是“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人生”,但他的“统治”却是毁灭性的。

事与愿违,是大部分望子成龙故事的真相。

但我们仍然在代代相传这样的故事。

我虽然不打孩子,但作为父亲,我并不比郑自雄好多少,他内心的那位“暴君”,同样住在我的心里——如何和这位“暴君”相处,仍然是我余生中时刻都要面对的事情。

郑有俊,一个小时了了的孩子,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未来的社会精英,但这颗好苗子最终不过成为了一个“普通”的老师。

这个“普通”的老师也很不“普通”:他没有办法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也没有成为“准备好了”的父亲,甚至,他都不想和病重的父亲和解。

而这一切的症结在于那本他珍藏的《年少日记》。

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被导演骗了的观众:我一开始以为郑Sir就是日记的主人,电影来到一半,我才发现日记的主人早就不在了,而它的新主人一直背负着这沉重的“原罪”。

当父亲在病榻上“赎罪”后,他的“原罪”也开始慢慢消解——当他成为孤家寡人时,他才接纳了自己,也开始有能力接纳这个世界。

这本日记,是每一个孩子内心脆弱的证据,也是每一个家长自省的起点。

 9 ) 一位初二女孩的遗书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这封遗书,十分相似的经历。

这封遗书我读过十几遍,思绪万千,给了我一个重新看中国家庭教育的视角。

这个女孩的父母也是对女孩各种言语和行为上的侮辱,女孩在巨大的压力下结束了生命。

吴谢宇弑母案背后也是类似的家庭,只是另一种结局。

我只是觉得生活在家长控制欲的牢笼中,人的生命力都被掐死了。

一直压抑的生命会让恶在内心不断膨胀,以至于最终冲破了控制的牢笼。

很多家长控制欲太强而出现死亡的例子。

我妈妈就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吃饭的时候她也回以命令式的口吻跟我说把这些吃掉。

我不知道什么才是爱,难道“把这些吃掉”就是爱吗?

后来我有了解了一些,比较认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阐述“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爱不是“我都是为了你好”,而是我爱你只是因为你是你,而不是你符合我的预期或者你服从我的命令,真正的爱是“如你所是”,与之相反的爱则是“如我所愿”。

而很多爱都是你必须按照我的意愿行事,否则你将付出失去我的爱的代价。

我现在会和我妈妈说“妈妈,你的控制欲望太强了”等等,我姐姐也会和我妈妈说“你控制不了我,也控制不了我弟弟,你管好你自己就行了。

”我觉得“我们谁都控制不了”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任何人可以被我们控制,也不要想着去控制谁。

 10 ) 年少日记|是压力大,还是精神脆皮?

故事开始,哥哥就望着天台,然后,在天台上一跃而下,差点把人吓死。

然后,镜头一转,天台外边还有一段儿呢,哥哥在这里,许下了愿望,将来,一定要努力读书,考进香港大学,做个好老师。

多年过去,老师成为了老师。

课后打扫时,清洁工发现了一封残破的遗书,这事儿,引起了校方高度重视。

这个年代,跳楼的太多了,造成相当恶劣的影响。

于是,开会讨论。

在这场讨论中,副校长是说了一些“不应该说的”话的,但仔细想想,或许就是这个道理,现在人,一言不合就压力大,到底是承受能力太低,还是真的压力大呢?

这个问题永远无法知道答案,这不是数学题。

听到副校长的这番言论,老师是不同意的,站起来就是一顿“整顿职场”的操作,哎呦,正义感爆棚呢。

但是,不好意思,这只不过是老师的心理建设,等到老师发言,中规中矩。

由于事先并没有看剧情介绍,一度以为,这故事,大概是讲老师的单挑的吧,毕竟,这教师节也快到了,那些不讲师德的老师,也需要一部电影鼓励鼓励。

这边,找事主的事情在继续,老师已经回忆起童年。

当年,老师的家庭,也算是精英家庭了。

郑中基靠着自己的努力迈入了精英阶层,由于自己的原因,他相信,努力能改变命运,所以,对孩子也是这么要求的。

明细看得出来,老大比较笨,老二比较聪明,所以,家里的待遇,也是肉眼可见。

在这场音乐会上,郑中基捐了十万。

但是,名字是签的夫人的名字。

这个让郑中基很不爽,出风头的事情被你做了,钱却是我出的,这个天理难容。

回家好一顿收拾。

说实在的,凤凰男大概都有类似的通病。

这个家庭的问题不小,但拼命往上爬的郑中基觉得没问题,因为,他本身就是这么过来的。

经验主义害死人啊。

哥哥是啥事儿都干不成的节奏。

功课功课不行,弹琴弹琴不行。

但是,钢琴老师是个温柔的女生,即便哥哥再怎么不行,还是可以与人为善的。

这,大概是哥哥萌发当老师的最大原因。

回到现在。

老师班上有个问题学生,绰号蛋糕。

至于为什么叫“蛋糕”,并不是因为长腿。

老师觉得,这个同学,最有可能是写遗书的那个。

于是,找机会谈心。

我们始终要学会面对一些不如意的事儿。

这话没毛病。

当下的社会,是个狼群环伺的搏斗场,在温室里头长出来的花朵,经不起这样的摧残。

到那个时候,你去抱怨这个环境给你压力了吗?

如果这点风雨都不能经历,那还能做点什么呢?

如果真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那也就罢了。

如果,只是个精神脆皮,那怨天尤人的压力,多少有点可笑吧。

抑郁,是种病,得治,不治将恐深。

但是,预防大概更重要,先期免疫更重要。

对抗抑郁的最大武器,大概是坚强自己的心志,无它。

这就像跑马拉松,从来不锻炼,选择去跑马拉松,这未免太可笑。

如果坚持锻炼,未必能跑马拉松,但至少可以跑个800米吧。

如果,你跑个50米,就喊压力大,那只能证明自己脆皮吧。

这些都是题外话,有感而发而已,和故事没有太大的关系。

老师以为自己的苦口婆心,蛋糕多少会有点感动吧。

但是,老师想太多了。

蛋糕随便反杀了一句,让老师无言以对。

一个经营不好自己家庭的人,还好意思劝别人,省省吧。

好吧,来看看老师的家庭生活,为什么搞到这个地步的。

其实,一开始俩人貌似也很美满的呢,看个问题学生的家庭作业,俩人都能补个家庭作业。

但问题时,当要“奉子成婚”时,老师退缩了。

妻子没见过这么渣的男人,选择离婚。

理由相当充分。

可是,老师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问题得好好探究一番。

于是,又回到了童年。

这一天,电视上报道,本地漫画家谢永滔自杀。

这个漫画家究竟是不是真实存在,小编还特地请教了度娘,但没得到答案。

但是,他的作品,是哥哥小时候唯一的慰藉。

很巧合,这里也提到了“会变成怎样的大人呢”,几乎和《错过你的那些年》里头一样。

漫画家的死,成了压倒哥哥的最后一根稻草。

故事至此,才“真相大白”。

原来,老师是弟弟,哥哥早就在不堪重负中选择了自杀。

哥哥的死亡,郑中基是需要负全部责任的。

他的那套教育方式,源于自身成功的幸存者偏差,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

但是,成就是不是需要“逼一逼”,个人感觉还是需要的。

第一天跑50米可能觉得累,但每天坚持,或许一年后,能跑到800米。

一定的压力,在承受范围内的压力,给一点大概也不是什么坏事儿。

但是要注意分寸,一旦过量,适得其反。

故事里头的哥哥,只是个孩子,给太大的压力,大概就没有了腾挪的空间。

如果已经成人,适当给点压力,应该没太大问题。

作为过来人,郑中基大概也是明白,现在不遭受家庭的毒打,将来必然遭受生活的毒打。

只是,他也不是教育家,没有尝试过其他的方法。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才是最稳妥的方式。

可惜,郑中基太多时候,只是在拼命往上挤。

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孩子高考结束,要上大学了。

老爸拉着孩子喝了顿大酒,直接把孩子往死里头灌,第二天,告诉孩子,两瓶啤酒,这就是你的极限了,知道自己承受的极限,以后才能好好生活。

孩子的成长,需要大人的监护。

但是,成年人的“成长”,需要自己自强。

动不动那抑郁出来当借口,未免太牵强。

故事最大的悬念解开,后续基本没什么波澜了。

老师大概也是在这场遗书事件中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心病向来只有心药医,自己沉沦在过去,别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唤醒一个假装睡觉的人。

这世界,最应该学会的品质,大概是珍惜吧。

珍惜自己,珍惜家人,珍惜身边人。

珍惜时光。

自从哥哥选择了自杀,整个家庭也就崩塌了。

所有人,都不会快乐。

弟弟,从此都没有快乐过。

这一点,早就被当年的女友,如今的前妻看得明明白白。

故事最后,是一场所有人的“成就”吧,那封遗书,究竟出自何人,故事并没有明确交代。

或许,这只是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

关键的是,老师通过此事走出了自我。

你我,都该警惕,别让情绪左右了自我。

自从哥哥自杀后,郑中基大概也从来没有快乐过。

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母子之间,从此割裂成遥远的世界。

最后,郑中基已经“记不起他的样子”,心痛得无法呼吸。

多年以前,小编也曾码过一些文字,曾经在《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提到过,叫做《落凤崖的风》,故事里的“我”,在多年以后,也记不起女孩的样子,痛彻心扉。

《年少日记》短评

七十块钱的港片加导演监制见面会,这不值吗!!

8分钟前
  • 宇宙未曷
  • 力荐

在他被全班嘲笑的时候,我的眼神里都是鄙夷。在他被父亲殴打的时候,我扭过头做起了功课。在他深夜爬到上铺从后面抱我的时候,我揉眼气他吵醒了自己。可是我分明看到他的眼泪,听到他的道歉,感受他的体温。日记里写着想要优秀的他,却藏着扮得优秀的我。高楼上坠下感到多余的他,却跌落想要离开的我。

1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诡叙成功,全片的冲击力都在那里爆发,然后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在中国,不要说笨孩子,多少聪明孩子都是被打大骂大的,跟日后社会上的捶打比起来,这都不算什么,如果这个坎过不去,以后也过不去。

11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一星给天真可爱的小男孩,一星给剪辑。新概念作文大赛入围作品。一个男人受到童年伤害,成长起来后就会把伤害带给女人。

12分钟前
  • TimesNewRoman
  • 较差

4.9 这导演故意让观众误会老师就是哥哥的身份而完全不顾逻辑,细想就知道没有任何一处符合逻辑了:弟弟对哥哥根本毫无感情,哥哥ZS就会让弟弟完全变一个人甚至记恨一直宠他的那个父亲?这太可笑了

16分钟前
  • 1366
  • 很差

对港产片抱有期待可能就是错的,两颗星都给题材,拍得是真的不行,每次看到小清新爱情桥段就无语,画面干净到完全失真,社会背景完全隐去,那你还拍什么?除了家庭暴力,对孩子处境的刻画单薄又扁平。唯一有意思的可能就是男主身份的预期违背,其他的不如说是糖水爱情烂片,没准备好要孩子你怎么不戴套,想什么呢,无脑剧情,什么年代了啊?!

21分钟前
  • 任小文
  • 较差

影片内容一般,令我印象深刻的,倒是它别扭的情感基调——在用一种非常诚恳的语气,去描绘人性中自我感动的虚伪。斯人在世时不甚珍惜,撒手人寰才记得他的好;中年时对待子女横眉冷对,病榻之上却扮演起情深意重的慈父;为学生企图自杀的信焦头烂额,却对面前学生脸上的伤口视而不见……童话里都是骗人的,现实里都是自欺的,当人心已化成朽木,重拾年少时的日记又有何用?

25分钟前
  • 新世纪腐银战士
  • 还行

什么富二代无病呻吟,这也能8.6分?豆瓣猫眼化严重

30分钟前
  • RP仔
  • 较差

长大后要养的第一个小孩,是自己。

33分钟前
  • dP狸
  • 力荐

简单粗暴的父亲、依附逃避的母亲、讥笑漠视的身边人,东亚家庭中非常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与成长心理问题,拍的十分克制,没有刻意的煽情与控诉,很容易让人共情。在反转之前故事的整体性很高,之后的节奏破碎而套路。诚然汉娜真的很好看,但是“感情戏MV”处理的非常冗余,比较明显的干扰了整体节奏与情绪。而晃动的镜头在最后的“和解”中稳定,或许映射内心终于平静,但作为更加极端成长状态下成长的小孩,无法理解这种父子关系的处理手法,不显高明略显刻板。★ ★ ★ ☆

34分钟前
  • Q。
  • 还行

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被触动,我看这种题材不泪目是不可能的。但,影片人物也太单薄太脸谱化了吧,除了()之外所有角色都感觉不是活人,只是叙事的工具……考虑到这是导演的长片首作,也还值得鼓励,这种题材拍得这么沉静内敛还是很难得的,会关注导演今后的作品。以及看完这部之后想去给《涉过愤怒的海》改成十星。东雅电影需要沉静内敛的娓娓道来,也更需要怨毒和疯狂,需要剑拔弩张、挥刀相向,需要更多的不和解、不原谅。

38分钟前
  • 背锅侠铁罐罐
  • 还行

简中为了规避同性恋问题而将“前男友”强行翻译成“密友”,再想到这是一部立足于青少年成长和教育问题的影片,结合影片的内容与立意,这个滑稽的举措显得愈发的可笑起来。

40分钟前
  • Boléro
  • 力荐

你最喜欢的漫画家自杀了,你开始怀疑从漫画里得到的力量也同样虚假,你无法消化和排解这种迷茫与恐惧,甚至在考场上紧张到呕吐,急忙赶来的妈妈毫不关心你的身体状况,只是让老师同意你的补考。死亡不是一瞬间发生的,死亡一点点带走了你。(不喜欢男主恋情的mv式拍摄手法,占据篇幅也过长;结尾父亲的幡然醒悟太假,刻意煽情没必要;大陆未删减但把“男友”字幕改为“密友”,太离谱…)

45分钟前
  • 有鱼
  • 推荐

影厅三个陌生人轮着哭,那份遗书里所有的想法我都有过。对我这样不够优异的优等生,有时觉得自己是哥哥,有时觉得自己是弟弟,委屈又惭愧。有时都觉得郑sir也有小小幸运,小杰告诉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大人。但我只从学生时代得到糟糕的遗产。片子唯一让我有点遗憾的地方是把对男主家庭的塑造稍显极端,其实或许一个常年平和完整没有暴力的家庭也有这样的痛存在,它好平庸地存在在世界上。

47分钟前
  • 纯可可果仁巧
  • 力荐

颁一个年度最佳华语片不过分。十岁学童坠楼自杀,光是这行字打出来已经令人心惊。一个稚嫩的生命是被什么摧毁的?家庭暴力、升学压力是导演试图探讨的表层问题,深层则是揭示东亚家庭世代创伤和社会焦虑。德彪西的音乐在片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本片视听语言亦如德彪西般柔丽,却给人以忧愁和刺痛感,痛的是有条件的爱,不管怎样努力做一个听话的小孩,都换不来父母的肯定哪怕只是尊重而已,痛的也是有病的社会,不被爱的他死后得到的却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恶言冷语。生命可以就这样被抹去吗?导演也拍出孩童之死的涟漪,巧妙的叙事结构由男主角这条线索浮现一缕人性的微光。难得的是,即便设计了父亲病危这样的戏剧冲突,也并没有走向俗套的大和解,记不得孩子的样子就是对他的惩罚。这批香港四字电影社会批判力度不逊于《下一个素熙》,卓导大有可为

51分钟前
  • 麻友安
  • 力荐

河马的演职员表是河马!

53分钟前
  • 耗子S
  • 力荐

印尼飞回上海。有处理的尴尬的场景,但是确实东亚家庭的照妖镜,东亚小孩的终极幻想,如果我死了。

55分钟前
  • Rembrandt
  • 推荐

父亲在病床上哭着问“你还记不记得你哥哥有杰”然后弟弟就释怀了,显得有点突兀和尴尬。这时候就应该冷漠地回他一句,“那你还记不记得我妈妈”。母亲难道不也是这个家里被一直忽略和摧残的人。

60分钟前
  • 陆沉
  • 还行

所有的关系都会陷入一个怪圈:到快散了才知道弥补

1小时前
  • 嗨seven
  • 力荐

2.5 完全唔知發生緊咩事的剪輯,突然偶像劇小清新拍愛情線,咩都想講但連家庭暴力/校園暴力/教育制度本質上係3個唔同的議題都搞唔清楚的劇本,仲有好幾個very cringy的位 (睇完就會get我講咩位) 90分鐘的片長竟然覺得有2個鐘咁耐,殘酷的結論就係非常缺乏對電影的觸覺,執行技術可以透過經驗來累積,但掌握情感的微妙和恰當的力度,大佬真係搞唔掂你放過我啦 (好似男主角啊媽咁睇到好崩潰) BC with Frank (只有廣東話才能表達我一出戲院就忍不住吐槽的心情)

1小时前
  • Nana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