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牧歌》~导演:伊万·麦克格雷格~1960年,美国发生了什么,致使青春期的女儿对社会那般的憎恨,让一个家庭从此走向了哀伤~美国,在最近的一个世纪里,迅速发展的奇迹,似乎连喘息都顾不上了,这个一百年,真正的骨骼健全、肌肉发达了么?!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为什么它能够以便捷准确的渠道吸收丰富的养料,而又独善其身,这内在的神奇,吸引你想一探究竟,书、电影、或是通过音乐?!
还是,旅行?!
北美,似乎应该是下一程的备选了~男主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之一伊万·麦克格雷格,这部片子也是他作为导演的处女作,豆瓣得分6.2,可是,这部是我想大赞的片子,只为伊万的第一次,就那般的精彩[强]~作为导演的伊万,以他一位优异演员的眼光,所选的演员,剧中的每一位,老少中青,都太到位了,同样,作为导演,伊万更多从一位演员的角度,让每位演员在镜头中发挥尽致,没有老导演的那些跋扈,老练地从一个镜头连贯地切入另一个镜头,也不还没有通过顺倒参插来表现优秀导演应有的素质,而是让表演者演透所扮演的角色,让表演真正成为电影的主宰。
当今的电影,技术已经盖过了演技,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也是演员素质局限的困惑,而伊万,当他想主宰电影的时候,他把他演员的积累运用得如此到位,剧本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了,讲好、讲透,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清楚了,这已经是一位优秀导演应该具有的素质了[强]~
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中记录了一起案件:1967年,一个名叫琳达的18岁少女,茶叶进口商人的女儿,拒绝回马里兰的贵族学校,转而去纽约学艺术。
搬到东村之后,她将家里寄来的钱全部用来买毒品,并沉迷于滥交。
当年10月,她在一个遍地狗屎、蟑螂和垃圾的锅炉房里与一个流浪汉约会时,遇到四个黑人毒贩。
琳达在被强暴四次后,与炮友一起遇害。
和不知所措的“瑞典仔”一样,琳达的父母永远搞不清楚,他们的女儿为什么要这样做。
她从小性格腼腆,喜欢到俱乐部骑马。
那一年,仅旧金山一地就有1.5万青少年离家出走,加入了嬉皮士的流浪队伍。
那当然是一种在循规蹈矩的生活轨迹下不可能有的人生体验。
然而那些做父母的收获的只有噩梦。
他们给警察局寄去了数以万计的照片和寻人启事,有些孩子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菲利普·罗斯的原著对这场世代更迭引起的动荡写得更加深刻细腻,但电影不得不砍掉了大部分的絮絮叨叨。
60年代的美国,半数人口在25岁以下。
战后经济的繁荣使他们成为可以“随意去哪里,随意干什么”的一代人。
与连岳所说的“中产阶层容易制造娘炮”正相反,那一代中产的孩子比钢炮更钢炮。
他们真的做了莫洛托夫鸡尾酒,也真的炸了学校。
佛罗里达大学校园在15个月内被纵火120起,最后发现是一群女生在比赛,看点着哪一侧楼能引来更多的消防车。
西蒙和多恩对此毫无预见。
他们送梅丽学芭蕾,为她矫正牙齿和口吃,定期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后者竟然认为是他们过于美丽和成功,给孩子造成了压力,这又该怎么办呢?
女儿对父亲索的那一吻,确实充满了暧昧的恋父情结,但为父的做法并无内心戏所纠结的那么糟糕。
真正的失控还是发生在青春期。
口吃造成的心理压抑,借着反战的话题全面爆发。
从小锦衣玉食的孩子,开始指责父母是剥削者。
而父母已经不能像上一代人那样,对出言不逊的女儿抡起巴掌。
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场叛逆顺流而下,直至抛弃并嘲弄一切道德和社会规范,其标志就是丽塔张开的两腿:她以玩弄这个寻女心切的父亲为乐,利用他的忧心似焚,逼迫他越过人伦底线,以证明中产道德的虚伪和“洛丽塔”的潜意识原罪。
在原著中,她得逞了。
反正伊万自己是导演,实在睡不下去,就干脆改了吧。
只是如此一来,人物精神上所受的伤害程度难免避重就轻。
另外的一半压力,由妻子多恩的崩溃来补全。
作为中产主妇,她应对这种灾难的资源更加贫乏,无非是歇斯底里、住院、整容和出轨。
那是一条常见的自欺欺人的道路:把头藏在各种消遣的沙子底下,就成了所谓的重生。
而“瑞典仔”做了件要被如今的大号们喷死的事情——跟那个变化的时代争夺他的女儿。
这是一个男人本能的保护机制:捍卫他的家庭、家人和注定过时的三观。
他的父亲从雇佣那不勒斯匠人手工缝制再沿街叫卖起家,办起了手套厂。
超市的老板一生兢兢业业地经营,直到飞来横祸。
那一代中产的梦想,就是这样日积月累、小心翼翼地建造起来,却不料前面等着一个激进的60年代,把他们在幸福和呵护中长大成人的子女变成了炸弹客和不洗澡的印度教徒。
这是历史的无情玩笑。
它足以摧毁一个家庭,将昔日的金童玉女直接扔进支离破碎的中年。
且不说,还有各种关于“原生家庭”的分析和罪名在等着他们。
由此看来,类似一套房子就能买断好几辈子保险的这种想法,近乎封建迷信。
毕竟现在根本没人能知道,到那时谁家的韩少会死活不想读大学,只想做赛车手和流浪画家;或者谁家的露丝就是要嫁给邮轮上认识的杰克,而不是门当户对的威廉。
无常和偶然性总自有方法,让那些严丝合缝的自我设定变成一个笑话。
Time is changing,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无论欲望和野心,还是唯意志论的鸡汤,最终都将被这规律归于尘土。
1967年,写了《The times they are changing》的Bob Dylan因车祸退隐,在纳什维尔,远离声名和喧嚣,开始尝试做一个“不变”的民谣歌手。
多年后,那些狂欢年代的孩子也会人到中年,回到再度平凡的人生中,回到被他们抛弃的父辈的棺木前。
只有时光,仍然在变。
作为喜欢伊万(尤恩)的人,这个影评不是要八卦,而是表达对白左围攻他的同情。
一、关于导演处女作的问题这个电影是在导演辞职的情况下,由伊万接替的,当时或者停拍,等待选择新导演,那将带来投资灾难,甚至导致前期拍摄彻底报废,伊万作为男主熟悉拍摄的各方面,他成了导演的接替者,这跟他雄心万丈地要当导演,不是一回事。
伊万获得欧洲电影节影帝的《影子写手》,其实也是临时救场。
原定的尼古拉斯.凯奇,是好莱坞大腕,但他的经纪团队看到了影子写手政治上过分敏感,有可能无法在美国院线推出,坚决辞演,伊万不怕,在导演波兰斯基还在监狱待审,遥控拍摄的情况下,接替出演,稳定了整个剧组。
不谈演员 不谈镜头 就说这部剧本子有多烂。
作为没看过原著的电影党表示,二万你还是好好的当演员吧,导演真的不适合你。
这部剧的本子对本剧的影响减分到没分可减。
首先视角混乱,开篇二十分钟还停留在NPC视角,作为一部电视剧,已经浪费了最佳开篇时间。
然后就切入了Seymour视角。
我能理解导演想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尽量多的内容。
既想表现尼克松时期越南问题和黑人歧视社会矛盾,有想表现merry激进主义对身边的人和她本人的伤害,并且想把片子拍成男主一生的伪纪录片。
贪多嚼不烂,结果就是没有一点表现清楚。
从表面来看片子主要讲的是Seymour的一生,其实是merry成长中产生的不正确价值观对家庭毁灭性的伤害。
也就是说,虽然主视角在Seymour,但是主导是merry。
但片中merry性格的养成,和母亲的矛盾,对父亲扭曲的感情,在片中都只是一言带过。
从细枝末节可以看出,merry的悲剧甚至可以追溯到母亲参加选美。
又选美引发的一系列蝴蝶效应才是这个家庭的悲剧所在。
可惜片中虽然告诉了观众这些细节,但是要么是不充分的,要么是时间不对。
前故事没有交代清楚,整个故事都处在一种高屋建瓴的状态。
而且为了努力证明这是Mr Seymour的一生,merry中间下线很长时间。
家庭为主的片子,家庭成员和成员关系是主要组成。
然而这部片子里,merry和父亲,父亲和母亲,merry和母亲的互动似乎都是两两之间,没能构成稳定三角关系。
对应merry和父亲这条清晰的主线,merry和母亲的关系是影响merry初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竟然完全没有提及。
导演想用Seymour控制全剧,现在看来只是做了一个穿线的作用,可惜变成了大事件的堆集。
一部人物传记,人物没有丰满用大事件堆剧情,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全片情节靠大事件组成,但导演又极其在意演员演技,台词,表演和戏剧冲突中想要表现隐忍和压抑,在成品中的表现就是,莎士比亚式的念白,和缓慢的演技,所有人演的都不紧不慢。
片子失去了很多本应有的戏剧冲突。
剧本烂成这样,无心关心镜头语言和剪辑。
二万答应我回去当你的演员好么(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
伊万·麦克格雷格导演的这部电影改编自菲利普·罗斯的小说,扎实、感人。
《美国牧歌》受到了一些批评人士的猛烈抨击。
但伊万·麦克格雷格的导演处女作对他来说并不是耻辱,对菲利普·罗斯的普利策获奖小说来说也不是耻辱——或者说不是严重的耻辱。
这是一部虽然古板但却不失活力的银幕剧,穿插着一些“甜瓜”的元素,讲述了一个男人在实现美国梦的过程中被动摇的故事。
前体育英雄“瑞典人”勒沃夫(麦克格雷格饰),他的前选美皇后妻子道恩(詹妮弗·康纳利饰)和他们的小女儿梅丽是一个发光发亮的家庭之爱的典范——罗斯甚至在他们的名字里植入了这个词——直到这个女孩变得激进,变成了恐怖分子和城市炸弹袭击者。
这个家庭四分五裂。
梅丽消失了好几年。
碎片像弹片一样莫名其妙地到处乱飞。
有些东西住在英雄的心里。
这是20世纪60年代末,即将进入70年代。
在小说的结尾,美国梦随着水门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崩塌。
那些因本周的美国大选而遭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折磨的人,可能会对罗斯的恐怖故事感到如坐针毡。
尽管电影中的政治共鸣比书中少,也几乎没有作者冒险切换的时间顺序或不同主题的自由关联,但其清晰、直白的严肃性却出奇地感人。
它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质感和一个地方的感觉(纽瓦克,新泽西州)。
麦克格雷格和康纳利很好地扮演了爸爸和妈妈,汉娜·诺德伯格和达科塔·范宁在不同的年龄扮演了梅丽。
By:Nigel Andrews
尽管女儿炸死人,尽管女儿被通缉,尽管女儿偏激不理智,但父亲总是把女儿当成当初的那个宝贝.女儿失踪,父亲为寻找女儿付出了很大时间和金钱上的代价.父亲千方百计地想为女儿开脱,想为女儿做错事找借口,认为女儿被人指使才做错事.当最后发现是女儿主动做的,父亲终于爆发,问女儿:你是谁,我的女儿在哪里?看到女儿住在糟糕的地方,过得贫困潦倒的生活,当得知女儿被强奸被囚禁,父亲心都碎了.女儿再次失踪,父亲每天都会来同一个地方,希望能再碰到女儿 到最后父亲葬礼上,女儿其实早就心死如灰,却能前来送别,但没有理会母亲.影片是对反战时期美国社会的探讨,但也反映了父爱如山,父爱的伟大.
看完American Pastoral 这部电影,我大致记住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如何被一个问题孩子逐渐瓦解。
一个思想偏激的女儿如何一步步的走向极端的不归路。
一个伟大的父亲如何穷极一生竭尽所能的要救回这个女儿,至死方休。
吾家有女初长成原是一件赏心乐事,可是长成像电影里头哪个那样——活活把母亲逼成了疯子婊子,又把父亲折磨得半死……那就真是大吉利是了~啧啧这样的一个女儿,我不知道身为父母的观众作何感想,而我比较衰,我只想到八个字:生女如此,不如掐死!
可是华丽丽贯穿整部电影的父爱光辉简直叫我这个衰老母惭愧得睁不开眼睛——我是你的父亲,你是我的女儿,你是我制造出来的,所以不管再坏再烂再邪恶,我始终爱你,我绝不会放弃你,我一定要把你带回家,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这个伟大的父亲果然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他的女儿。
他漫漫的人生仿佛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女儿带回家。
然而,这样一个好父亲,终究还是挽救不了这个孩子。
于是,问题来了。
为什么?
为什么这个女儿始终不肯回头?
为什么她要离弃父母?
而且离弃得如此彻底?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她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小时侯那样天真善良,长大后却变得如此扭曲偏激?
是父母爱的偏差?
是错交了一群坏朋友误入邪道?
还是此女天生自带崩坏因子?
我甚至在想,此女要不是那么恰好赶上了反战浪潮的风口浪尖,会不会是另一番局面?
不知道。
人生有太多的问题找不到答案。
好吧,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也就算了,但至少该多多少少让我们知道,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吧?
哦Sorry,一部好电影只负责讲故事,至于答案,自己慢慢琢磨吧~这部电影有人骂到不行,可我觉它适合象我这样头脑简单的人,因为它简单的呈现了复杂的人性在动荡不安的局势里彼此纠缠不清的关系——很多时候怪来怪去恨来恨去,到头来都不知怪谁恨谁好~追根究底,也许人生的许多问题,都是源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某道缺口的关系吧?
我总觉得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缺口,无时无刻不等待着一个出口。
那个出口也许像电影里的母亲一样,决堤崩溃后从此一泻千里一去不回头。
又或许像那个伟大的父亲一样,竭尽所能的拼命修堵填补最后依然无法叫女儿回头。
因为心里的那道缺口,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在寻求出口。
因为想找一个出口,许多人事都成了无意识的借口。
电影里的父亲是女儿内心深处的一道缺口,所以母亲成了女儿的出口。
电影里的夫妻关系是隐藏在婚姻生活里的缺口,所以孩子成了夫妻的出口。
电影里的青少年问题和种族冲突是深埋在社会底下的缺口,所以反战和各种社会运动成了他们的出口。
性格乖张叛逆又无处宣泄是青少年的缺口,所以潮流趋势成了他们的出口。
而我们的人生,大概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不同的缺口形成的吧?
否则何以总是在寻求圆满?
以此类推,是不是人生越急于寻求出口,就会越加大缺口?
这样一个循环往复又环环相扣的复杂关系,你要如何定义?
又该如何破解?
题材很好……演员也都很赞……1.口头吆喝跟动手实践就是有点不一样呢:就好像我们总说减肥跟早睡早起、要每天看见凌晨四点xxx的样子一样2.女主已老,47岁,最早看她的片子是《移魂都市》,虽然没有她常规的裸戏,但有骚糅的歌声跟腰细大胸3.反战这种东西,有点像"xxx说过………"这种姨妈贴吧
本片根据菲利普罗斯的《美国三部曲》《美国牧歌》改编。
《美国三部曲》是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包括《美国牧歌》(1997)、《我嫁给了一个共产党人》(1998)和《人性的污秽》(2000)。
三部小说均以祖克曼的视角展开叙述,在主题上保持了一定的连贯性,描写了战后美国人的生活和战争对美国几代人的影响。
如果排除七十年代反越战和歧视以及为了自由平等闹暴动的政治混乱背景来说,本片就是讲述了一个本是人生赢家的爸爸遭遇了青春期女儿严重的叛逆行为,最后老婆发疯出轨,女儿落魄街头的悲剧。
感慨一下做父母的真的太不容易了。
面对女儿的极端行为,妻子选择忘记和重新开始,而丈夫永远沉迷在寻找女儿的痛苦深渊之中。
政治是任何时代都撇不开的话题,任何人的人生都无法脱离属于他的时代背景。
有人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
二战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颓废和冲动,这种阴影直到今天也没有被完全治愈。
二战后,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但直到今天,小范围的战争仍旧没有停止。
我们仍旧在呼唤平等,呼唤人权,宣扬人道主义。
处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很难不会被时代的风洗脑,毕竟我们的价值观就是在特定时代的框架家中构建的。
相信很多美国人是反战的,但他们反战,反对剥削,反对不平等的方式又是暴力的。
年轻人总是政治活动的主力军,因为他们怀有梦想,因为他们纯真,因为他们足够愚蠢。
女孩恨透了自己的幸福家庭,完美的爸爸妈妈,而外面还有很多人在受苦。
所以她被煽动,去搞事情,宣扬自己对社会的不满。
女儿的青春期叛逆可以说是非常极端的。
造成的伤害也是无法描述的。
后来,她选择独自受苦,或许是被强暴后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罪有应得,她永远都有重新开始的机会,但可惜她并不想被拯救。
身心都坏掉了。
可怜的父亲,丢失了女儿,死不瞑目。
如果撇开这样特定的大政治背景来说,这不过就是一个叛逆行为非常极端的女孩毁了幸福人生的故事。
影片中非常有趣的是,当她拥有幸福家庭的时候结巴,落魄后却好了,这其实就是心理问题。
她年幼时就经常喜欢挑战老师,后来自然接受了改革的春风,叛逆,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说得难听点就是,人家黑人被奴役几百年饱受折磨可以愤怒可以搞事情,你一个千金小姐就是吃饱了撑得,与其说想改变世界,不如说因为父母太过优秀,看到渺小平凡的自己产生了严重的自卑,障碍性结巴,加深了这种反差。
女孩因叛逆做出恐怖分子的行为,也不过是为了发声,想让自己显得了不起。
再长大,经历多了,才知道自己的可笑和卑微。
最后落寞地惩罚自己。
对于一个人来说,心理不健康才是最可怕的。
而自卑原来可以夸张成这样。
从电影中很难看出父母到底做错了什么。
虽然我认为所有孩子的心理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父母的错误。
或许,仅仅是妈妈太漂亮,爸爸太爱妈妈,因此她觉得自己被忽略了。
童年缺失的东西,会耗费后面的一生去补足。
而青春期犯罪,是一个长久的课题。
还好我,算是安然无恙的长大了。
2020-02-03 00:44 华沙
不想说太多的废话,一个近乎完美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一个近乎疯狂地女儿,用自己所谓的高尚亲手葬送了自己父亲的人生。
我所感到的在那样一个动乱又安稳的年代背景下,一位平凡的父亲对女儿真挚无私,不求回报,深沉压抑的爱。
妻子的无耻背叛与贪图享乐使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那个他曾经深爱,把自己夹在女儿和她之间饱受煎熬的那个女人。
主人公在听到女儿所遭受的种种非人一般的待遇后所表现出的出离的愤怒与妻子冷艳高贵愈发青春光彩照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女儿的思念与担忧让他的内心从未得到片刻愉悦,而碍于亲人朋友又不能流露出来,多年的压抑,饱受痛蚀的灵魂,再也不愿忍受让女儿受到分毫的伤害。
于是她不顾妻子的阻拦,收拾起他一直珍藏的承载着关于他与女儿之间最温馨美丽的回忆物品去等待女儿出现。
然而女儿依然拒绝跟他回家,最终他愤然扯下了女儿脸前的面纱,看到的女儿残缺的牙齿,想到了女儿曾经经受的难以言表的苦难经历,他再也不愿做一丝强迫女儿意愿的事情了,他只能静静地离开,等待着再次探望女儿。
然而,女儿再也没能出现,无尽深沉疯狂的思念,最终摧垮了他的身体,带着没能见女儿一面的深深遗憾离开了人世。
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用一个曾经只与主人公有这一面之缘的主人公弟弟的同学的口吻,在听主人公弟弟的口中讲述的故事的方式,将整件事情娓娓道来。
我想我能够理解他的妻子,她受够了女儿的叛逆,和女儿对自己毫不尊重的粗鲁行为和语言。
在经受了几番煎熬几番辗转甚至精神崩溃之后,她决定彻底放下,通过一些手段找回自己的青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换一个新的环境,彻底的摆脱过去。
而她发现丈夫与自己的想法截然相反,背离而去,再加上温柔多才的设计师恰好抚慰了她寂寞空虚的心房,我相信她犹豫几番之后,最后总没能抵挡住设计师的攻势,其实之前已有伏笔,女主的岳父对总设计师的挑剔评论后的几句牢骚,似乎已经在提醒自己的儿子,而主人公内心如焚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看完电影之后内心冲击久久不能平复,美国牧歌所展现出的美国公民自由多样的思想,中产阶级的奢靡生活,理想主义追逐理想所使用的极端手段,凡此种种无不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过程。
美女和帅哥在一起的困惑就是生出来的不如两个人 父爱如山
父爱如山。当你这个资本家的独生女中了马克思主义的毒,像打了鸡血的红卫兵一样杀人放火,之后流落街头加入印度不洗脸不刷牙教派,你会不会像电影里的母亲一样放弃自己的孩子,尝试把生活过下去?还是,你会如电影中的父亲始终困在原地,守望着早已面目全非的爱女?
飞机上看的 没有字幕 所以有些地方不是太理解 但是说不上来的 就觉得好看
在回家的长途飞机上,看哭了,主要是被父亲爱女儿的心感动。深层次的政治和时代背景看影评才明白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理扭曲常年打着反战和人权的旗号却时刻在发动/协助恐怖袭击平民的白左到现在还没死完。(心疼一万蜀黍
没看过原著。电影是讲忠诚与背叛吧,伊万与妻子的变故、女儿的离经叛道形成鲜明对比。但很不幸的是,背叛者总找得到合适的躯壳,忠诚者总是生活在背叛者的阴影中。伊万太悲哀了,他应该早点死,或许那样才能让背叛者找回原点。
心疼男主啊。。那么美好的中产家庭,闺女从可爱变成熊孩子变成疯子;老婆从选美小姐变成疯子变成偷情者。看的时候简直要气死了
难怪西方中产阶级会谈共色变,看了本片那些所谓白左的行为,估计大部分人都无法认同,因为太极端了!但回过头,确实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通过争斗,奥巴马说不定现在也在布鲁克林贩毒吧,呵呵!
难看
原著非常出彩,但是非常难改编。我认为需要大幅度增加叙述者我的角色才能展现出这个故事的恐怖之处。一开始应该是保罗贝坦尼和詹妮弗康奈利在两千年后定的剧本,后来这个项目一直拖延,麦戈雷格接手了并且在缺导演的情况下当了导演。雷声响起,男孩们的利未记开始了。
上天给你一个绝望和悲哀的人生,也许只能接着吧!无可奈何……对于选择暴力革命的左派组成,或许真正的革命者并不占大多数,而是更多如玛丽一样内心缺爱的问题型人群,他们寄希望借由革命的力量给自己寻找一个宣泄的出口,可是,最终暴力革命根本无法解决各自的问题,只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和无法挽回的伤害💔💔
瑞典仔和选美皇后演的都很好,可是剧看得我郁闷,无法理解那种更狂的青春反抗,当男主再次找到心理医生时我就看出医生的不对劲,真是心疼这个爹。
拿到狮门免费电影票看的。比预期好,觉得Evan这次发挥得不错,总体来说故事说得尚可,摄影技法不算好,但美术做得相当出色,音乐总体来说有些多,没看过原著但我觉得Philip Roth的原著一定很不错。Evan和Connelly依旧美得我小鹿乱撞。
电影稍稍有点散
一粒耗子屎毁了一锅粥的故事
一个英雄式的学校运动健将,一个子承父业的真皮手套商,一个娶了笃信基督教的州选美冠军小姐的犹太男人,本应有着幸福美满生活令人羡慕的标准中产阶级家庭。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口吃的女儿长大成人后变得激进,甚至成为了被警方通缉的炸弹客,他的人生因此变得痛苦不堪,为了找到和挽回女儿,又让这份痛苦变成漫长的磨难,直到生命终结。原著作者菲利普·罗斯把一曲本应幸福快乐的美国牧歌谱成了彻彻底底的悲歌,而影片重重地弹奏出了这曲悲歌,别人眼中的英雄和成功者,其实受尽了打击和折磨,生活有时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有人逝梦碎而已。看完影片,不由得一声叹息。
我相信有些真实事件比电影更残忍,但影片所展示的仍然叫人觉得极端。说教无处不在,有剧中人(如心理医生)自以为是的教导,有剧中“我”的说教。台词太漏骨,很刻意,不真实。一度有窒息感。
很深刻 不愧是菲利普罗斯的东西 但同时也不免让人怀疑是否是为了深刻而深刻?比如女儿的无敌拧巴?
看得出着墨的重点在于identity的羁绊 甚至是原罪 不单女儿 三代人都经常透露着这方面的执念 父亲对女儿的坚持还挺感人的 电影整体来看还可以 但时不时会有些地方正入戏就跳了 一头雾水 最后 伊万好帅
这么多美女演个这么怪的电影,伊万当导演也太有勇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