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仅从改编的角度来看,这部《春之雪》显然是薄弱的。
三岛由纪夫作品中那种奇特的矛盾性没有被呈现,虽然在努力表达极致的美感,但缺乏将这种苦心孤诣制造的美打破的力量,也就缺少了三岛独特的残酷的唯美意识。
其实在《丰饶之海》中,仅看《春雪》一本难免会有一种耽于纯美的误区,这部作品的宏大的轮回思想和罪与美的斗争与融合,是在四部作品中整体表现的。
如果能将整部《丰饶之海》凝炼成一部长片,才有表现出这种伟大意识的可能性。
如果不想这是部三岛由纪夫的改编作品,而只想它是部行定勋的监督作品,确实能觉得行定勋在处理这种悲剧的纯爱题材的驾轻就熟。
每个镜头都有着仿佛雕砌的美感,色彩绚丽华贵,在形式美上再现了许久未见的精致和魂。
李屏宾的掌镜对光线的处理相当考究,制造出了一种朦胧如云雾中的梦幻色调。
人物在精细至极的庭院中穿行,经过半桥时如踏步云端,桥下水波粼粼,闪烁如繁星,轻舟漫过犹如幻境。
这种细节清晰而整体和谐的和式美感,对色彩的大胆运用,自黑泽明、敕使河原宏、森田芳光以来已许久未见。
从《北之零年》的苍茫壮阔雪国,《世界中心呼唤爱》的蓝天碧野,到《春之雪》的梦幻庭园,行定勋对精致的美感倒重新拾回了这种意味。
即日本文学中所追求的那种唯美,不计代价不计后果的单纯的对一种极致形式的追求,在三岛文字中精湛呈现的绚丽美感,行定勋透过深作欣二、岩井俊二重新回归了这种绚烂而最终走向自我消亡的耽美主义。
妻夫木聪的眼神很漂亮,仿佛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郁,竹内结子并非绝顶美女,但很符合日式传统审美,感觉自然亲切,有很强的包容力。
聪子应该比清显年龄稍大,倒是很贴切两人情况,竹内结子想来好与弟弟级的演员配合,本身便有一种淡雅的母性气质。
在《春之雪》这种精心炮制的古典美中,演员也仿佛如场景的一部分,为整体的刻意经营的形式作载体,演技反而退而居其次。
与剧情的淡化设置也有关系,清显对爱情的认识过程本应该是一个更深刻的过程,妻夫木聪的如此诠释便略显幼稚。
因此这部《春之雪》不过是一个壳,在唯美的形式下,如果仅仅只是叙述纯爱,未免有些单纯。
发信人: naoko (黄昏海的故事), 信区: JMusic标 题: 看完了春之雪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6年05月02日21:12:59 星期二), 转信昨天终于下载下来了,出于对原著的无比热爱和对我自己日文水平的无比自信,我看了没字幕的版本。
妻夫木聪表现极佳,完全看不出来傻气,只是和原著相比,不够纤细。
不过太过纤细的话,恐怕也不好吧?
那样看起来就太孩子气了。
这样想来这个角色还是非他莫属。
不过,如果时光倒流5年的话,或许柏原崇演这个角色也不错,只要他的演技跟得上。。。。
最后倒在雪地中一幕可称绝美,导演挖掘出了妻夫木同学身上隐藏的美少年气质啊。
其实,刚才灵机一动,想到了龙泽秀明,五年前的他演的话,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阿竹内结子简直是超水平发挥。
她出道以来几乎就演些特别平易近人的角色,女婿大人的小樱阿,午餐女王的服务生什么的,但毕竟本身就是长得相当贵气的美人,伯爵千金的角色简直是再合适没有了。
其实我觉得,竹内这个角色流露的高贵气质,即使是神一般的松鸟菜菜子也没法比了XD 无论是和服打扮,还是洋装打扮,几乎就没有不合适的,细节上也把握得几乎完美,尤其是那几段激情戏,简直是漂亮高雅的没有人类的感觉。
看了这么多日本电影和中国电影,实在是没有一个女演员能高雅(或者说所谓的风雅,miyabi)到次此等境界的,或许也只有年轻时候的吉永小百合有这样的实力了。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竹内出演这个角色时已经有孕在身,实在是值得敬佩。
其他的人,高冈苍佑和及川光博以及几位相当眼熟的老演员也都表现得可圈可点,唯一感到比较遗憾的是松枝侯爵和侯爵夫人的演员长得太欧化了,不过也体现了日本人对于高贵的审美观和一般理解。
摄影简直无话可说,和《花样年华》同一个摄影师,但是因为故事设定为贵族恋爱的缘故,在细节上比花样年华完美很多,也华丽很多。
整部电影看下来,可以说每一个镜头都漂亮到可以直接定格复制下来当屏幕保护的境界。
没有出格的特技,也没有刺激性的画面,一切都是在华丽而又感伤的图画中流逝的。
整部作品明显比《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要好很多,但也可能是我的个人偏好问题。
票房在日本和台湾都不尽理想,我想大概是因为题材和大众太有距离感了。
虽然有完美的画面和完美的演技,不过我觉得这部电影仍然只能是一部纯爱电影而不能算是一部大作,因为虽然原著非常卓越,但是导演所表现的只是恋爱,而不是原著那种超越一切的情感的极致。
而且很多细节过于唯美,反而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
不过我想作为恋爱电影,作为商业片,这已经是一种极致了。
行定勋的表现可圈可点,但是没有突破。
或许这就是他的极限了顺便再感慨一句,当年据说陈凯歌也想拍这个来着。
幸好没落到他手里,想想看谢霆锋和张柏芝能把这戏演成什么样我就浑身冒冷汗。
还有真田小队长,我要是他宁肯留在日本演商业片,也不会来中国丢人现眼第二次了。。。。
一句话总结,第一次看到这么好的商业片。
2星,电影长达两个半小时,即使画面唯美,场景用心,再加上俊男美女,也让这个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的电影显得十分的墨迹。
不过跟原著比起来已经很干净利落了,作为细腻文学的代表,原著只能说是更墨迹,但不乏有人喜欢这口,而本片最大的缺憾就是男主的塑造,几乎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男主身上, 原著里那个清高忧郁患得患失让人又恨又怜的男主,在电影里变成了冷漠残忍遇到阻力就化身为缩头乌龟的无耻男人。
男主人设一塌这片就没了一半,不但挨骂跟原著的故事内容也有些背道而驰了。
也或许是导演另辟蹊径想重新演绎一遍故事,从另一角度教育观众们要大胆担当才能得到真爱,否则不但活不了还要被指责唾弃。。
哈哈哈。
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我不清楚这两个角色原本要怎么定位,就主观来说,我真的很喜欢看这种节奏慢到寂静无声的电影。
而且我都不忍心评3颗星,可想这部神奇的电影究竟可取之处在哪里?
首先,我是一个看字幕会落字眼的人,而故事从一开始竟然就嚷嚷了一大篇关于聪子以后要如何如何的复仇,于是我落掉了这个伏笔是一个什么描述。
松枝拒绝聪子的态度和行为虽倍感怪异,但告诉自己这是个日本电影,有些什么奇特的心理应该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每当看到松枝静静的站在某处,爱慕、生气、愤怒一言不发,又似乎被感染了。
也许是妻夫木聪的个人魅力吧...........在看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真是部神奇的古董电影!
高清高质的画面里竟然播放着七八十年代的电影内容。
于是又想起这是个日本电影,这样的电影在这个国度诞生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今天,2015年的妇女节,看了原本应该在中学时就看掉的【春之雪】。
尽管和朋友一边看,一边吐槽了“开不了口”日本男人和直男癌三岛由纪夫,尽管关注的点从和服到风景到关西方言,尽管对作人松枝少爷的爱情表示了很傻很天真……送走朋友后,我却悄悄点开豆瓣,想留下点什么。
===为免暴露自己,剧情本身就不评价了。
不过,我想,如果在中学时代就看过这部影片,会以毒攻毒,从而形成较能适应社会的爱情观。
===这是一部堪称唯美的日本纯爱电影,因为唯美,所以哪怕价值观差了十万八千里也能看下去。
要达成唯美的使命,绝非青春、悲剧、MV就成,要怎么做我还不知道,不过底线一定是认真。
在这部电影里,我感受到的日本影人的认真,说一点点就够:电影是运动起来的图画,优质人物特写,好比一幅幅肖像,美和丑、健康和病痛、幸福和忧愁一望即知,用光和化妆都是学问。
真正的美人才敢躺下后,再让摄影机来个面部特写。
片中有两组属于聪子的此类镜头,反差巨大,印象深刻。
第一组:当聪子和清显第一次一同醒来(或仅仅是事后休息……),阳光斜射在木质地板上,聪子望着天花板,面部脂粉尽褪而肤色温暖,面部肌肤的柔光和鼻梁上的高光,告诉我们这是一张尽管没有表情(或许在放空)却健康(幸福)的脸,状态很正向。
果然,聪子很快便开口闲聊,并劝清显披衣服。
第二组:当聪子和蓼科因引产一事发生争执后,独自躺在自己房间床上。
雨中室内,仅有一盏蜡烛,聪子面部也以暗部占了上风,面色以蜡黄形容不为过,嘴唇也失去光泽,虽非病中,已有病容。
这两组聪子均(应)为素颜,却因光线、情境与情感不同,呈现截然不同的面部风景(废话)。
这是理所应当,也是主创提前认真设计好的化妆术。
美人并不永远生活在高光、柔光中,竹内结子小姐有躺下直面镜头的底气,亦有卸下美白的勇气,感动。
(此处就不点名对比某些给高中生化OL妆的青春电影了)此外,聪子在片中的妆容可用变化多端形容,桥上初次亮相的大白脸,清显梦中的遗像,另一个梦中的王妃脸,着洋装时的瓷娃娃脸……也是辛苦化妆师了。
再简单说说清显,在台球室被父亲揍了一顿脸,嘴角流血,乍一看并没有什么问题。
好么,接下来,清显还是去奶奶家偷了供奉在叔叔灵位下的钱,准备到奈良找聪子。
这时候镜头直面清显的脸,除了发现气色很差之外……左边嘴角竟然是有疤的诶!
就是你我他,现实生活中普通人可能长了“燕子口”之后、磕到了桌子角(吓?
)之后,或者真的很不幸被人揍了之后会长的那种疤。
而主创并没有忘记清显被爹揍了之后会留下的这个疤。
===纯爱片不能不美,所有的情绪都在细节里。
例如清显呕了一口血,马上开始下的一场雪,有一粒小小的,就融化在了他红色的手掌里。
也许10年后,我会忘记男女主角的姓名,但是这个意象还会留下。
唯美至上,我们可以说服自己回到17岁,来理解和默应19岁傲娇少年的感情。
不过,不认真的作者,办不成这件唯美的催眠。
很华丽,大正年代的流光溢彩无可挑剔,电影的威力展现无遗,表演也中规中矩。
可惜只是这样表现三岛的电影是不够的。
里面演比丘尼就是我以前推荐过那个杀夫的若尾文子,当年的“熟”现在已经幽幽了。
梦日记我也想记过,可惜每次都记得特别混乱,作罢:)男主角是让这部电影崩坏的重要因素,他的父亲,他的朋友都演的不错,本多君原来就是这个模样啊。
不知道《天人五衰》如果拍成电影会如何呢,曾几何时我最喜欢的日本小说啊。
说起来我喜欢三岛什么呢,这个魔鬼:)
尽管打着改编自三岛由纪夫最后一部遗作《丰饶之海》第一部《春雪》的旗号,这部电影事实上与《春雪》并无太大关联,仅是截取了原著中诸多纵横交错的故事当中的一个进行了有创造性的改编。
行定勋显然没有把整部《丰饶之海》都改编成电影的打算,在这个剧情电影日渐萧条的年代,拍一部有文艺调调的商业片似乎成了导演们不二的圈钱选择。
毕竟,电影还是要给人看的;而如何将让三岛这部充满了宗教哲学思想的晦涩大部头改编成为既有三岛风格又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影片?
大概弱化原作的“转世”主线和三岛对自己人生观的阐述与反思,并加强群众喜闻乐见的两个年轻人悲剧性的爱情故事,是唯一的一条路了。
行定勋用了偶像剧的套路,却拍出了一部与流俗的不一样的时代偶像剧。
很多朋友反映《丰饶之海》与三岛其他组合作风格截然不同,哲思晦涩难懂,让人无力卒读。
事实上,《丰饶之海》的前两部《春雪》与《奔马》是三岛对自己一生前半段和后半段的阐释,而后两部《晓寺》与《天人五衰》则是三岛对自己人生观与宇宙观的反省和总结。
《春雪》中的主人公松枝清显是三岛对自己幼年及青年时代的影射。
柔弱、美貌、寡断、幼稚、缺乏男性特征,三岛是讨厌这样的自己的,于是让清显在爱情与疾病的双重折磨中缓慢地死去。
但是,电影却不能这样表达。
电影就是电影,观众希望看到的是好故事,而不是某种充满哲思性的东西。
大部分观众更喜欢的,是在电影院中以镜头为双眼,看到画面上故事的变迁,而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
让大部分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和三岛的读者一样边看边想,恐怕不是一个太好的选择。
电影需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不依托于原著,才能够取得更好的票房。
因此,电影砍掉了清显的学仆饭沼这个角色。
饭沼在原作中是一个充满男性肮脏特征的、却追寻纯粹无暇境界的角色。
尽管在整部《丰饶之海》当中饭沼并不算主要角色,却始终起到了反衬清显以及清显的各代转世的作用。
他始终以肮脏而猥亵的姿态出现,却也始终用其纯粹的思想示人。
但是,假如在电影里出现这样一个角色,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恐怕很难意识到他所起到的作用,其扮相与言行恐怕也只能引起广大观众的憎恶。
同时,很明显,行定勋希望拍的是一部拥有三岛一贯的“无上之美”的唯美影片,因此在这样一部以华丽舞美为买点的电影里,饭沼就会显得和一个洗不脱的污点一样让人膈应。
因此,在电影里砍去这一角色,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弱化了清显的挚友本多繁邦在剧情中的作用。
事实上,《丰饶之海》真正的主人公,应当是作为松枝清显四次转世旁观者的本多繁邦。
本多对清显的感情复杂而浓郁,应当是早已超脱挚友层面的一种灵魂结为一体的默契。
本多被塑造为一个充满哲学气质的理性主义者,不断帮助清显及其转世在达到生命璀璨顶点——之后他们便会猝然逝去,本多便孤独地等待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直到再次与他灵魂上的伙伴在前世约定之地重会。
但是电影作为一个单纯存在的艺术形式,并没有必要将这个角色刻画得如此复杂。
本多作为一个配角,只需要起到烘托主角的作用就可以了。
因此,原作里睿智而深藏不露的本多在电影里成了一个略带点呆板的书生气的少年,有时候被清显当枪使。
但是导演仍然是注意刻画了本多与清显不一般的感情的,不知道各位看过电影的朋友有没有体会出来呢?
同理,对两个泰国王子的弱化,也是为了增加电影的单纯性,减轻原著晦涩的哲学思想和佛教色彩。
而且既然没有拍摄后续的打算,两名泰国王子也不是太重要的角色。
对聪子与清显的感情刻画,电影也与原著略有不同。
原著当中,清显是以一种近乎孩童游戏一样的方式与聪子恋爱的。
聪子一旦表现出热络,清显便避之不理;而聪子一旦杳无音信,清显便开始坐立不安。
而聪子在原著中,尽管是喜欢清显的,却也是碍于公卿家的矜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但也正因如此,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更显得纯净而令人心生爱怜。
电影中对“赏雪”一场戏的刻画,可谓是对原著的极大颠覆。
原著中的聪子只是试探性地提出了要求,为了尽可能让少的人知道,清显前往麻布绫仓府邸与聪子乘坐人力车去赏雪。
而电影中,聪子竟然大大方方地坐着马车到松枝府邸前等待清显一起赏雪,显得有那么点儿过于倒贴了,乍一看让人不能接受。
不过想想这部电影是以卖座为第一要务的,将两人的感情刻画的越浓烈,与最后的悲剧结局落差越大,也就越吸引人。
因此,这样的处理,想来导演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就如很多看过三岛原著的朋友所指出的,电影当中将松枝清显刻画得过于残酷和冷漠,因为在原著中,松枝清显对聪子的拒绝,只是出于他自己的柔弱和寡断以及幼稚。
不过,作为一部以票房为目标的电影,虐恋情节显然是卖点之一;当然,也有可能是导演和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有些偏差。
冷漠和残酷,也可以成为爱情悲剧有逻辑性的理由。
窃以为,原著和电影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前半段,从天皇降下敕令开始,后半段的表现与原著的差别开始越来越小。
清显内心的寡断、聪子内心的绝望、两方家庭对名声的爱大过对孩子的爱、蓼科对聪子的爱和本多对清显的爱都从镜头和演员的表演中体现了出来。
电影后半段与原作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删去了昭披耶王子听闻爱人死去之后的一系列情节和添加了已决意出家的聪子在门扇后面的哭泣声。
删去泰国王子恋爱的情节是为了情节的纯粹与干净,而添加聪子并不露面的哭泣,应该是导演为了增加电影的戏剧性和表现力所做出的努力。
在书的最后,已出家的聪子再也没有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中了,而电影为了更强的效果,尽管没让聪子出现在镜头里,却让她的哭泣声传出了屏幕,这种虐恋偶像剧赚眼泪的大杀器,估计能让好些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尽管我在看原著时认为聪子在到了大阪以后已然心如死灰,但是在电影的这个情节面前,还是无力招架啊……另外,电影删去了原著当中对大正时代日本人对西洋大规模冲击的迷惘。
在原著中,松枝家的管家山田是穿和氏服装的,而清显也常穿和服与裙裤,而电影中清显基本只穿制服和西装;清显为了“不经意地”介绍聪子给泰国王子们而带他们去看的戏是日本的传统戏剧,在电影中换成了西洋歌剧《浮士德》。
想必这种细节,电影观众不可能看的像我一样强迫症般地仔细,所以,倒也无伤大雅。
单从电影的艺术性上来看,《春雪》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片子。
尤其喜欢在表现清显和聪子的禁忌之爱时所采用的借助窗棂、竹子、门扇、镜子等物将镜头一分为二的长镜头,在浓郁的色彩和精妙的布景协助下,画面就好像龛上的偶人一样美丽到失去真实感。
这无疑是既能够满足偶像剧的情节又能够符合三岛极致美学的,也正是摄影让这部电影没有偏离三岛的风格太远。
尽管从情节上来讲,电影有较大的出入,但是看完之后,竟会感觉事实上二者还是有很多统一之处的。
==============最后还是夹带一点私货。
妻夫木聪真的不适合演清显啊,太黑了orz
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呢罗密欧和朱丽叶因为他们的家族是世仇而无法结合 梁山伯和祝英台也是有来自家庭和恶势力的阻碍 乃至古往今来的爱情悲剧 很多出自门第之见或是家庭压力 而在门第家庭之外 那对男女都是踊跃相爱的在这出悲剧里 这对男女门户相当 青梅竹马 甚至双方的家长都有意结亲 他们的结合毫无障碍 本应琴瑟和鸣 却奏出了不祥的篇章 他非要作践她的好意 给她写恶劣的信 故意撮合她与他的同学 他的心意始终不明 一直到她被赐婚 他还将她写来求助的信一一焚毁是因为年轻而生的稚涩吧 喜欢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去表达 面对幸福裹足不前 甚至不清楚自己要的幸福是什么 一定要等到一切无可挽回 要等到爱和幸福成为不可能的时候 欲望和激情才被激发出来 ‘如果我们之间正大光明 就不会做出如此大胆行径’ ‘你好过分 原来你是这么想的’ 又或者这无关年轻 成熟理智之人面对感情一样失措 Friends里Ross和Rachel分分合合 Rachel几次把Ross从其他女人身边夺回 最严重的一次是跑去Ross婚礼上 害得他把新娘名字念错 一场姻缘泡汤 我们站在局外的人暗暗不解 早干嘛去了 为什么非要等到这种时刻呢 孰不知人是有时糊涂到连自己的心意都不明 非要逼到悬崖到无可再退才翻然而起 明白自己心意后的清显自私地掠夺着聪子的爱 置聪子名声自身前途和双方家族名誉于不顾 可是如果我们苛责清显的不仁 那我们岂不是也要去命令林黛玉 不要那么小心眼要懂得养生懂得讨好争取长命百岁与宝玉白头到老 每个人都陷在自己的悲剧里 这不仅关乎性情 也是宿命但是清显的爱 到底是痛是哀是不善 而将之归结于宿命甚至付与轮回的 恐怕还是大和民族精神中的幽玄之善与残缺之美吧归结于青春 归结于性情 归结于宿命甚至民族性 恐怕距离这悲剧最终的奥义 还是差了一层吧 这是个悲剧 只因为这是爱情无法定义不可理喻的爱情 生之门死之眼的爱情 也是努力条分缕析努力make sense的我所无法领会的 爱情
行定勋导演+三岛由纪夫小说改编+妻夫木聪竹内桔子主演,让人对这部戏充满了期待。
可惜,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段包装华丽但不痛不痒的凄美爱情。
画面实在是漂亮,用光用色都很完美,配乐也很有感觉。
只是竹内不适合那种古典扮相,剧本流于肤浅,想必三岛由纪夫并不是讲了这样一个浅浅的故事吧。
评分:7 out of 10写于2011.1.19
清显对聪子的爱,究竟是怎样的罪孽呢?
这个问题,甚至三岛由纪夫在撰写《丰饶之海》之第一部《春雪》时,就大致给读者布下了陷阱。
以一部纯爱小说、贵族风物、皇族阻碍为卖点的小说,对一整卷弘扬三岛美学的“日本近代史上篇幅最长的小说”,显然是有益无害的。
甚而是唯美的。
如果要我这个三岛迷站在“改编三岛小说”的基础上来评论此片,只能说是暴殄天物。
编剧的用意固然很鲜明——聚焦于两者、乃至两个家族之间的爱恨纠缠,烘托出两个悲剧人物的恋爱。
但,这个用意恰恰是浮在小说最表层的东西,甚而,你说不通。
因为在这个表层下面,潜伏着未来三卷书中的佛法、禅意、以及转世轮回观的源头,再深一层,还有三岛对青春、爱情的绝望和留恋,亦即死在最美时的残忍决心。
如上所述,这部电影对深层含义几乎完全没有涉及。
转世轮回,这一点在影片中略有涉及,但除了断翅的蝴蝶、聪子和清显在镰仓海边的倾诉、清显临死前的遗言,之外,便再无涉及。
这就如没根底的呓语。
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清显转世的最大标志是腋下的一颗痣。
这个重要细节,影片根本取缔了。
也就是说,这是一部虎头蛇尾、压根儿没打算往下拍的断章之作。
否则,下一部该如何表述本多认出了转世的清显?
基于这样的定论,我们不得不反问一下,既然没打算说来世的下文,那所谓的转世,就成了简化至煽情的情人间的生死相盟。
人生观中的悲戚和希望,已退化为青春期的多愁善感。
除了痣,还有那本被着重突出的梦日记。
梦日记在四卷丰饶之海中意义非凡,如果说痣是转世之肢体再现的标志,梦日记就是清显三世魂魄的先知记载。
本多后来就是揣着这本梦日记去了泰国和印度。
所有的梦,都是在第一卷时埋下的伏笔。
所以,如上所述,既然您没打算接着拍后文,那郑重其事地凸现梦日记,只是一场蹩脚的煽情戏,精致的蛇足。
说到蛇足,电影开始时廖科和绫仓伯爵的一席“约定”看得人亦是一头雾水——这里说的是没有看过原著的人,相反,看过原著的人更是莫名其妙——干吗一上来就提这茬呢?
虽然廖科在故事里举足轻重,人物形象也非常接近小说中的描写,但无论如何,作为电影的引子出现,是极其不恰当的。
要说编导欲以此来说明两个恋人悲剧的不可避免,那也只能说,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无法在其后的情节中显示出廖科对绫仓家族的潜流般的影响力。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拍的是很精致,但在明眼人眼里,无非是个行货级别的熟手作品。
既无明显的失手,也无拍案叫绝的灵感。
总之,是乏味的。
对于两个主要演员,我想说的是,竹结内子的西洋装扮显然比和服要漂亮得多,在和服方面,显得极其臃肿而做作,确实缺乏老一代日本女星的风范。
她饰演的聪子,让我觉得好像比我感觉中的小了几岁。
少了那种敏锐的机智,和果断。
妻夫木聪,按照我个人的眼光来看,饰演清显未免。。。
太不够清瘦忧郁了。
固然,有一种残酷的冷漠,被得以突出表现,但也表现得过于日剧化,比如他和本多在剑道馆的一段对白,恶狠狠的眼神是对的,但又觉得比书中那人显得过火了。
这个清显,还是没有脱去现代日本高中男生的一些冷漠气息。
最最缺乏的,我看倒不是面容的清秀绢致,而是高贵的优雅。
没有优雅。
相反,倒是本多和廖科,这两个辅助角色令我觉得很舒服,很有种看书时的形象感。
话说到这里,我又要苦笑起来,书中原来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清显的书童:饭沼(其子后来成了清显的第一轮转世)。
也被砍成无。
事实上,这个人物不仅仅为后来的转世伏下脉络,也是三岛用来反衬清显的贵族气、以及人生哲学的镜子般的人物。
也没了。
那段前往奈良月修寺的山路,在文中是那么让人难受,直至《天人五衰》时令本多那么艰辛。
而电影里,只是一段数得出来的台阶。
倒是看得我心里难受起来。
要说对三岛原著最大的污辱和砍杀,依我看,恰恰是文中那些精彩的对白。
对白是三岛小说中的灵魂部分。
相比于情节,是真正三岛由纪夫的心声、执念和思索。
但您瞧,一旦要排成电影,这些冗长的对白就变得无一需要了。
因此,站在这个角度说,翻拍三岛由纪夫的作品,简直就是电影人的罪过。
这部影片在去年被誉为东京国际电影节的“特别招待作品”,打着三岛由纪夫的旗号,想必是夺了不少眼目。
但至少,我趋之若骛地赶来一看,唉,不说了。
无疾而终的恋情。。。给两星是着实受不了男主剧中别扭又幼稚的个性
这是什么样的傻缺男主啊
虽然与原作有些出入。但画面和演员演得都很不错。
制作厚道的大作。
也不知道是谁把这也算在若尾文子主要作品里
典型的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不是这俩主演,我肯定不会看。花了2个晚上才看完,第一天居然看着看着睡着了。。。没读过原著小说,但坚信电影一定没能拍出小说的精髓~竹内JJ的和服和洋装打扮都不好看啊,真心不觉得好看啊。。。呃,说了偶像的偶像的坏话。。。哎,小7还是去演阳光少年吧~
补标一下:)具体不太记得了但是印象中男女主角演得真挺不错的……
不知道该如何评论,本来男女主角都不够忠于原著,妻夫木聪的美不够纤细忧郁,竹内结子的确优雅,却又少了些灵气,但看到最后还是被感动了,仿佛他们真的是清显和聪子,并真的那么相爱。片中的雪景尤其值得赞叹,每一片雪花都是真实的,那么澄净,那么隽永,那么凄美,那么易逝,宛若爱情……
小说那种虐情,痛并快乐的东西电影都没有表现好,画面好美,可是拍成纯情片真是让人无语极了。。
"就算.... 我也... 只要....." 有时间想重看
虽说是大正时代,三岛由纪夫的原著,可本片其实也是稍微沉重且时代感浓厚的纯爱片,足够美丽可惜讲述太轻。七十二岁的若尾文子再次出现在大屏幕上依然气质足够。
人美景美
是否会喜欢一部缓慢的电影需要缘分.显然,这部电影和我无缘.作个记号的作用是,以后逢到有人夸这部电影是如何精彩时,我不致于遗忘自己曾看过这部电影,而将它再看一遍.显然,这是一部不会在我的记忆中存活下去的作品.
纯爱呵呵呵
198 改编名著实在是吃力不讨好
女主角不是我的菜啊,没脖子穿和服不好看,不过,妻夫木聪演男一,女一确实不好找……情节就是男主角各种别扭各种虐,可是为什么啊?莫名其妙啊。原著交代了吗?有机会看原著吧。电影拍的倒是挺美,截了一堆图TvT。恩,还行。
==介个是想表达什么,自作孽不可活吗
“被岩石阻挡的河流,即使不得不在一时之间分叉,但最终还是会走到一起。”会吗?ps:可以媲美宝莱坞之恋了阶级权利的对抗,脆弱的爱在权利和家庭的威逼下走向终结。再ps这男人真是活脱受虐狂啊人家女生爱你的时候你装不在乎不喜欢,结果和别人订婚了又回心转意。下贱啊下贱!画面不错,墨迹的爱
画面再美也不过原著。镰仓戏好少,难过。但是妻夫木虽然不是想象中清显的最好样子,演技好评。
镜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