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奥诺拉的告别
Leonora addio,两个告别皮兰德娄的角色(港),别了,莱奥诺拉,再见,莱昂诺拉,莱奥诺拉·阿迪奥,告别莱奥诺拉,灿烂的告别
导演:保罗·塔维亚尼
主演:法比齐奥·费拉卡尼,马特奥·皮蒂鲁蒂,达妮娅·马里诺,多拉·贝克尔,娜塔丽·拉布蒂·戈麦斯,克劳迪奥·比加利,罗贝托·埃利茨卡,罗伯特·施泰纳,卢卡·吉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德语年份:2022
简介:皮兰德娄去世时留下了明确的安排:不要给自己举办葬礼。但是影片中却发生了三次葬礼。这部电影讲述了皮兰德娄的骨灰从罗马到阿格里琴托的超现实之程。旅程中包含了种种奇妙的巧合:飞机因为古老的迷信没有起飞;火车慢慢地向南方行驶……最后,皮兰德娄的骨灰被撒到西西里海,形成了一个钉子的形状。《钉子》是皮兰德娄最后一部作品,灵感..详细 >
门槛高啊
告别不是炫技,何况压根没炫起来。愚笨和固执穿插在表层消亡主义,抛洒骨灰的一瞬,苦涩是有的。
前边黑白段落非常好,钉子这个段落不认可,能感觉到导演想要表达一种漂泊后对于家乡的感情,就是太简单了,总体还是不错的一部个人感情表达的影片,镜头语言真好,就是太个人化,对于导演来说也许是成功的,对于观众就有些欠缺。
#14th BJIFF# 轻松的电影看起来是令人愉悦的,前半段是骨灰的旅程,后半段是未完成的作品,大幕拉开是电影,大幕拉上是离别,大师玩到最后,都是随心所欲了,因此看客也可以随心所欲了。
形式规整的艺匠之作。黑白与彩色切分故事所造就的割裂感为保罗塔维亚尼对哥哥溢出景矿的悼念惜别之情所弥合。兄弟二人阴阳两隔,影像色调两相映照,生与死之隔阂被投射于银幕之上。既得影像的借用较主竞赛另一部作品《巴黎夜旅人》更为成熟流畅,34-45年的意大利法西斯时期历史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等影像(我只看出了罗西里尼的《战火》)以点绘面,省略式的春秋笔法道尽了意大利人民遭受的痛苦。《钉子》这一篇还是有未完成的感觉,质量确实不如送葬皮兰娄德的部分。/已是兄弟俩的最后一部作品。2022.6.17
没看懂。。。等待再看一遍
#Berlinale72主竞赛 影片开始后出现字幕“献给Vittorio”🥺有的电影看时会感叹“只有他/她可以拍出”,Taviani兄弟的电影便是如此;有的电影看时会感叹“只有年长之人可以拍出”,本片即如此。片中渗透着对文学大师、电影大师和电影艺术无限的敬意与爱。希望……额,算了,我还是别希望了,祝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为何意大利男孩会用钉子杀死广场上的小女孩,留给世人的谜团就像死神为何会杀死皮兰德娄。男孩选择用一生去忏悔,每年随着季节更替都来看望她的墓碑。而皮兰德娄的骨灰箱在飞机上被人嫌弃,在火车上成为牌桌,在街道上被孩子嘲弄成矮子。花瓶里溢出的骨灰被扬洒进大海,还有地方怀缅,只是已无处追问。
很难不被作者的赤诚所打动,是弟弟与哥哥的漫长告别,曾经的双头导演 现在仅剩一位,叫人唏嘘。黑白部分优于彩色部分,火车段落尤为好,但还是没法忽视转彩色之后的些许断裂感…
#2022柏林主竞赛# 更喜欢第二段。
kuso
如果没有最后部分就是完整的欧洲回忆录和意大利笑话组成,浑然天成的乡愁 (不会拍美国就别拍好吗...你意的阳光怎么能假装成纽约
【1340】我为什么要早起来看这个。
以死亡来回顾人生和过去,也算是一种浪漫。
6.5。在濃重的悼亡情緒之下,電影其實早已形神皆散,徒留下前後照應的戲劇結構和厚重手法續著最後一絲精氣神。
#72柏林主竞赛
回味无穷,很难得地从银幕上看到了干净的影像,即便一无所知,但感觉得到创作者没有一丝卖弄。想讲的是一个很小的故事,那就好好去讲,真诚地去讲,简约有力,是接受了死亡之后才能做到的创作,情感丰沛又理性。ps.参杂着旧影像的方式很值得借鉴
对待私人情绪抑或时代图景的哪一面都像是一个衰老且更枯竭且生疏的韦斯安德森,最无聊最腐朽的一种浪漫主义。
不愧为大奖
# 72 Berlinale 主竞赛# 值得金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