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浪的远方

阿浪的远方

主演:周子龙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阿浪的远方》剧照

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2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3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4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5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6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3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4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5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6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7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8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19阿浪的远方 剧照 NO.20

《阿浪的远方》剧情介绍

《阿浪的远方》长篇影评

 1 ) 李阿浪的远方 孩子们的远方

我没有生活在山里,所以也不懂那些出生在大山里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条件是怎样,所受的教育程度以及学校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是怎样。

看了《阿浪的远方》,对山里孩子们的情况有了一点点了解,看到后面也很感动。

我觉得这是一部题材很棒的影片,通过一个小时三十分钟的演绎,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山区的教育情况,也反映了社会现实,呼吁人们要更多地关注乡村教育。

故事从一个叫李阿浪的老师讲起,他是一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县里的一所初中教授语文。

由于他酷爱古诗词,常常课上到一半,就讲起古诗来。

学生不满意,校长不满意,因为李老师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来教,他们也非常不认同他的教学理念。

二郎村有一个小学,叫二郎山小学,极其缺乏缺乏老师。

如果没有老师去任教的话,孩子就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去县里上学。

李老师就向县里请示,请求调到二郎村。

他觉得这是他的机会。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有最纯净的心灵,才能孕育最美的诗篇;只有最偏远的山区,才能让我们尽情飞扬;”他要去二郎村教诗,去追求诗和远方。

李阿浪去到二郎村,本地的孩子、家长和小学校长都很开心,也很欢迎。

因为李老师的到来,意味着这些孩子不用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最小的孩子只有六岁,于他们而言,这一个老师拯救了全村人。

因为李阿浪真的很爱古诗词,所以他第一天上课讲的都是古诗。

校长知道后摇头,找李老师谈话,请他按照教学大纲来教,还要教孩子们数学、语文拼音之类。

因为孩子们的梦想是升学考试,上县里的初中,读市里的大学,他们要走出山区看看外面的世界。

李老师不为所动,仍然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

学生反对、家长反对、校长也反对,在跟学生以及家长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与矛盾后,李阿浪妥协了。

他开始按照教学大纲教授课程,只是他不再教诗了,他的脸上也没有笑容再显现。

李阿浪是真的热爱古诗词的。

如果你喜欢做一件事情,开心的时候做,不开心的时候做,独孤的时候做,难过的时候也做,那么这件事情一定是你最最热爱的事情。

可现在他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他而言,也是一种折磨。

后来他创办了青山诗社,虽然只有三名成员加入,但李阿浪每天还是兴致勃勃地跟他们讲诗词的创作,同三个孩子一起交流学习。

刘二球同学在李阿浪老师的影响下,学会了写诗。

他站在讲台上念了诗的第一句:一上一上又一上,引来一阵“这也算诗”的哄笑;他念第二句:一上上到山顶上,又引来一阵哄堂大笑。

前两句他是有些胆怯害羞的。

念后面几句时,他合上手里的稿纸,抬起头,目视前方,极其镇定极其自信地念出了最后几句:举头红日屋梁低,二郎山巅有二郎;二郎者,二球也。

待念完后,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刘二球会写诗了,一时哗然,大家都想加入改了名的扫地王诗社。

因为一次诗社的活动,让这些孩子对李老师更为信任了解,也让李阿浪对这群孩子有更多的认识,对自己也有更多的思考。

县里要整合资源,打算把二郎村这座小学撤销,让孩子们去县里读书,也可能会把李老师调回县城。

但是孩子们的哭喊声,请求李阿浪不要走的祈求声,这一幕场景,这句句呐喊,在他面前眼前停留响彻很久。

李阿浪要拯救这所处在危难中的小学,他要让县里的领导听到这些孩子的声音,他带他们去参加了市里的中小学生歌唱比赛。

这些孩子穿着他们自己的名族服装,穿着李老师送他们的小白鞋,缓缓地走上舞台,镇定自若。

说实话在小演员开口唱的时候,真的被她那好听的、清脆的、悦耳的歌声吸引,还有那个最小的小朋友,他的跟读,让这首歌有了不一样的意境。

不管是单唱,还是全体合唱,我都觉得这首歌是极富感染力跟吸引力的。

唱罢,全场几百人站起来为他们鼓掌。

李阿浪做到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叫《阿浪的远方》是极好的,他本就喜欢古诗词,去追逐诗和远方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虽然梦想跟现实之前有些差距,但是他在改变自我后,才真正地帮到山里的孩子,找到了他自己的价值,也就是找到他了他所谓的远方。

孩子们的远方是外面,他们要升初中考大学,因为有李老师的教学,他们才能走出山村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觉得李阿浪的远方和孩子们的远方是相辅相成的,是孩子们成就了阿浪的远方,也是阿浪成就了孩子们的远方。

他们在彼此的相互影响与支持下,慢慢找到彼此,找到自我,找到生活的方向。

 2 ) 你要的“诗和远方”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2015年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心理老师顾少强的辞职信在网络走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仅仅十个字的辞职信,被网友评为了“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

”顾老师踏着自己的脚步追寻想要的生活,这是在实现自我价值与追寻梦想。

而今天要的这部影片,也是一个老师逐梦的故事—— 《阿浪的远方》

《阿浪的远方》豆瓣评分7.2分。

是中国小众的文艺电影,2018年度华语独立佳作提名。

电影中清新、真切、质朴、温暖的特点,绝对是治愈系的。

李阿浪,原名李元,名牌大学古典文学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有“梦想”的“憨厚”青年,“脑壳”有点问题(具体什么问题,剧情中会有交代),但具有积极教学的主动性,是某县中中学的语文老师。

影片的开篇就是一场激烈的语言交锋。

校长将正在讲课的李元叫来谈话。

起因是什么?

作为语文老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教书,每天的语文课都成了诗词课,这点,谁受得了?

用李元自己的话说:“我是有梦想的。

我的梦想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孩子们。

”李元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教学的问题,固执的认为是环境的不允许,这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环境的矛盾。

李元妥协了,因为他无法改变环境。

所以他选择去远方流浪,给自己更名李阿浪。

而“二郎山小学”就是李阿浪选择的远方。

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只有最纯净的心灵,才能孕育最美的诗篇;只有最偏远的山区,才能让我们尽情飞扬。

二郎山小学,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学,正面临着没有老师教学而即将被取消的难题。

唯一的老师兼校长王勉、16个年纪不等的孩子、以及山区的家长们对李阿浪是满心的期待。

李阿浪的请调申请批准了,他一个人拖着一箱子诗词书来到了二郎山小学。

在二郎山,李阿浪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款待,并且王校长同意了李阿浪的教学理念——教诗。

在二郎山小学的第一天在美好度过,教着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种着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梦想和远方都有了,人生的美好也莫过于此了吧。

可是,第一堂课教诗词、第二堂课教诗词、……第N堂课教诗词,王校长坐不住了、家长们坐不住了,孩子们也坐不住了,大家都坐不住了。

王校长开始与李阿浪进行了正面的谈话。

王校长和家长们希望的是李阿浪带领山区的孩子们冲出山村,走向世界,孩子们也希望到更好的学校去读书。

可是李阿浪作为二郎山小学的唯一一个老师,他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来教书,而是说自己对其他的并不擅长。

其实这不是擅不擅长的问题,而是责任和义务。

身处其位,必谋其职。

所以县中的校长说李阿浪:你的教学是有问题的。

王校长也说李阿浪的脑壳有点问题。

其实李阿浪最大的问题是: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责任与理想割裂脱离。

李阿浪开始怀疑自己来错了地方,认为二郎山小学和县里的中学“都一样”。

他固执的坚持自己的理想,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倒是王校长的一句话说出来真谛:“一个老师最大的梦想就是成就孩子的梦想”。

李阿浪对孩子们远不了解,他一厢情愿的教着自己喜欢的诗词,从没有问过孩子的梦想。

家长们坐不住了,但不知如何应对,一方面他们担心打击李阿浪的积极性怕他离开二郎山小学,一方面又担心他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业。

难题。

难住了家长们,难住了王校长,却没有难住孩子们。

最具个性的王小花,带领孩子们开始了和李阿浪的教学斗争。

王小花,一个喜欢诗词的女孩,会唱歌、会编曲,母亲曾是“山歌王”。

父母因为去山里寻找小花遭遇滑坡,不幸身亡。

留下自己和公公相依为命。

她的公公就是王校长。

而小花的父母对小花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她能够考上北京的大学。

她们编词写曲,用侗语歌曲表达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唱给李阿浪听。

李阿浪开始思考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是他没有停止自己教诗词的做法。

不久,王小花再次在课堂上和李阿浪产生了冲突。

温文尔雅的李阿浪也愤怒了,他怒斥了王小花、刘二球、吴富贵等人。

离开教室的小花碰到了集体劳作的村民,大家集体在学校围攻了李阿浪,为的是给小花讨回公道。

村民的围攻、孩子们的反抗、王校长的教导,让李阿浪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

他不教诗词,开始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来完成教学。

此时的李阿浪,心碎了。

似乎连天空都明白了他的伤心,雨下个不停。

自己种的花也如自己的心一样,死去。

李阿浪怀疑自己,甚至认为自己无法实现梦想。

乡亲们也开始担心李阿浪,担心他因为无法教诗而离开二郎山。

王校长说:我都好久没有看到李老师笑了。

刘二球,一个憨厚的大男孩,有着对诗词的热爱,他喜欢诗,大家都喜欢诗。

是他用一首诗启发了李阿浪“乘风破浪须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后,李阿浪的诗社成立。

诗社就是学生社团,属于课外活动,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正常的教学任务。

李阿浪的诗社就好比被现实压扁的理想,顽强的长出了枝丫。

孩子们可以在课堂上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完成课程任务;也可以在诗社提升自己的兴趣,品位古诗。

李阿浪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将诗词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孩子们;李阿浪也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大纲。

这或许是最完美的结局。

但遗憾的是喜爱诗词的王小花没有加入诗社,这是对李阿浪的不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一场突袭的大雨改变了王小花,也拉近了孩子们与李阿浪的心理距离。

李阿浪带领孩子们去山里活动——这是诗社的活动。

孩子们戏水、对诗、看风景,玩的不亦乐乎。

突然倾盆大雨席卷而来,山体滑坡塌方,孩子们面临着危险,天黑了,家长们是满心的担忧和焦急的寻找。

王小花因为父母的去世暗自自责,一句“负负得正”,在大雨中解开了王小花的心结。

李阿浪把所有的孩子都转移后,自己无力转移。

是家长们听到了《赤壁怀古》的歌声,找到了孩子们和老师们。

这里有太多的感动,温暖人心。

故事到这里本该完美结局,但是大家听到了乡里的声音,乡里以“整合资源,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为由,要让孩子们去乡里上学,撤掉二郎山小学。

李阿浪发出了铿锵有力的质问:更好的条件就是让孩子们每天多走好几十里的山路吗?

孩子们哭了,李阿浪也哭了。

那又如何?

没有人听到他们的声音,没有人重视他们的声音。

李阿浪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要让外面的人听到孩子的心声,他们将中国古典诗词《声律启蒙》以侗歌的形式展示在观众面前。

独有的天籁、深厚的诗意,惊艳了无数人的耳膜。

(真的非常好听)

二郎山小学保住了,孩子们如愿以偿的考上了自己理想的中学,李阿浪成了二郎山小学的校长。

最重要的是李阿浪对中国诗词教育的继承和发扬,这种特殊语言形式、特殊朗诵方式的诗词姿态让中国的诗词遍地开花。

透过电影我们能够看出李阿浪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又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

其实梦想和责任是可以兼得的。

很多人,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因为无法平衡梦想与现实的冲突,将梦想丢弃遗忘;很多人,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过分坚持,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使命,被人诟病和嘲笑。

其实,真正实现梦想的人,都是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找到了临界点,不断的在平衡着现实与梦想的冲突,最终脱颖而出。

 3 ) 声律启蒙像他们一样美

因为古诗词,而特意来看这部电影,虽然他不是旨在展现诗词的魅力,但影片却在一首声律歌中结束。

相信很多人为此想要去补补自己丢掉的诗词了。

这部影片有让我笑,让我哭,让我内心平和,也让我内心紧张的地方。

你见过一个普通话蹩脚的老师讲授古诗词吗?

这点很逗,你见过一个只想诗意着教学而不管应试教育需要的数学等其他科的老师吗?

阿浪,本片的主人公因无法向县校长妥协,申请去远方,去能接受他教育理念的二郎山教学。

但现在的偏远地方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消息闭塞,那里的孩子不是只求认字而已,他们也需要考初中升学甚至梦想着上大学,走向世界。

我实在是太喜欢里面的二蛋了,小小年纪,自信,老师问他升学考试是否需要补习,他自信的说不用,然而很谦逊,小花公然顶撞老师,阿浪一时生气让她出去,他原本想要求情,不料也被老师请出教室,林走之前,还记得给老师九十度鞠躬。

在下大雨的那天,他能够镇定的帮助老师寻找安全的地方。

在老师锤头丧气之时,用“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来鼓励老师,这样的孩子太聪明了,但小花却老是称呼他为傻瓜。

影片的背景为贵州侗族,那绵延不绝的梯田,木屋,尤其是处于山巅之上,绿林之中的学校,很是让人喜欢。

我相信自然风景好的地方,人会多些灵气与创造力。

山民们淳朴,欢迎宴为长桌宴。

初到此地的阿浪信心满满,兴奋于可以落实自己的教学理念。

他赋诗一首: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

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影片的笑点:满山都是花草的地方,老师偏偏要种花,最后被牛吃了。

让我哭的地方:1.小花表达我想要考初中,上北京大学。

2.小花在暴雨时,自责自己害死母亲念出李清照《一剪梅》时。

羡慕侗族的山歌,想要表达时,一首歌就可以。

影片中有几处的音乐很喜欢,1.老师和小花起冲突后的无言,以及追跑出去时的音乐 。

2.小花坐在河边石头上,想念父母时的歌。

3.诗社第一次课外活动去山上河边玩耍时的音乐。

4.影片结尾的韵律启蒙改编而来的歌曲,歌词如下“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云对雨云对雨雪对风雪对风晚照晚照对睛空对睛空三尺剑三尺剑六钧弓六钧弓岭北岭北对江东对江东两鬓霜一客行新绿衬酒红七颗星一袍风尧舜对苍生颜巷陋颜巷陋阮途穷阮途穷白叟白叟对黄童对黄童沿对革沿对革异对同异对同冀北冀北对辽东对辽东天浩浩日融融弯月对长虹我对你嘴对心九夏对三冬我对你嘴对心九夏对三冬我对你嘴对心九夏对三冬”

 4 ) 阿浪告诉我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你要的诗和远方

心怀远方的人,必被世界所接纳,敢于搏斗的人,必被自己所征服。

一位执着于古诗词心怀远方的追梦人、一所学校、十六个学生、还有一位老校长。

告别喧嚣的城市,来到贫困山区任教,阿浪以诗为媒给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并且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带来许多温暖、励志、感人、完美治愈的故事。

刚到二郎山小学的阿浪,还不是真正的阿浪,他是李元,一心热爱古诗词,上课只教诗与词的追梦人。

学生们也喜欢诗,但是只学诗就没办发升学,无法走出大山,于是,一场针对性的改变就此展开。

面临与梦想背道而驰的现实,情绪的失控,导致小花委屈奔出教室,影片到此,弹幕上已经是骂声一片。

这老师怎么这么自私误人子弟!

这老师是读书读傻了吗!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他只是不想让努力了很久,终于看得见的梦想又变得遥远,虽然这是自私的!

影片里也透露出一丝讽刺。

随后家长们的逼问与身上肩负的责任让这位年轻人不得不妥协。

从李元成为阿浪,经过无数的妥协与颓废,二球(原名二蛋,心里默念有差别有差别)的质问和一首诗的安慰, 此时梦想与责任共前行的阿浪已经蜕变成为真正的阿浪!

青山诗社改为扫地王诗社,阿浪已经在不经意间融入了这座偏远小山村。

有努力就有收获,随着诗社的人越来越多,诗社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

看见大家登上山巅时,不经赞叹,怎么会有这么美丽的地方!

对着大山,一群小诗人你一句我一句,诗句接龙,无比惬意。

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风雨说来就来,让观众为孩子们揪了一把心!

同样的夜晚,同样的天气,让小花心底的阴影再次泛滥,一首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让人跟着暗自伤神,同时心疼着这个瘦弱的女孩。

小花与同伴汇合了,但是我们的阿浪老师却没有办法脱困,只得让学生们远离危险的边缘,长久以来真情对待,让他们的师生情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变得浓厚,学生们没办法帮助老师脱离困境,只能在旁边守护,心中的恐惧没有击败阿浪,学生们真挚的善良感动着阿浪,化为力量;在这冰冷的风雨中还有一丝温暖,一曲《赤壁怀古》诉说荡气回肠。

正是这曲《赤壁怀古》,让进山寻找的老校长带领着家长们找到了被困的阿浪和守护着他的学生们!

虽然小山村来了教师,但学校还是面临合并的命运,看着学生们不舍的样子,阿浪决定带大家冲出大山,让世界听见,属于小山村的声音。

站在舞台上的十六个孩子,唱《声律启蒙》听的一瞬间我就喜欢上了这种淡如水墨的意韵,听着稚嫩的声音,和着筝的清脆,这大抵就是我们华夏儿女守护了五千年的韵律和意境吧。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些小演员不是小戏骨,都是本地人,着实震惊了一把,网上也有很多拍摄的花絮,让我不得不为这群小演员们打卡,影片的结尾还呼吁大家关注贫困地区的孩子,这部影片让很多人看到偏远地区的教育问题,感谢这么动人的电影,希望有更多关心贫困地区孩子的人!

在这部影片里我觉得没有唯一主角,他们每一个都是主角,影片里必不可少的。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5 ) 演员是底蕴

看完电影,真的被李阿浪执着的古诗词梦想所感动,为了实现他的教诗梦想,他甚至放弃了一切,毅然决然的走进大山任教,这份“放得下”的勇气就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

现在太多人空喊着“梦想”的口号,实际不愿意为这个梦想付出哪怕一点点努力,对比之下,就会更加觉得阿浪的“憨人”性格可爱。

但是除此之外,最让我惊艳的是孩子们的表演,完全没有违和感,自然纯真,若不是看弹幕说孩子都是当地村民,我真的以为这是一群小戏骨!

每个人物的人设都被塑造的很好,刘二球淳厚老实,小花叛逆却又成熟,吴富贵的可爱呆萌……相信导演也是下了大功夫的。

后来又去看了花絮,里面还有提前接小演员进组培训的片段,果然好的表演不止需要演员的天赋,也需要时间得打磨,但其实在花絮中,我还关注到,小演员在初到剧组时的状态与杀青后的片段对比,很明智孩子们在完成拍摄后变得更自信,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我想这是这部电影对于社会来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了吧,它不止讲了一个故事,它还真真切切的给这些素人小演员一次面对镜头的机会,甚至可以说给了他们一个不一样的童年!

而在片尾处,字幕组说影片得到了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关注,呼吁大家关注山区教育,这直接在我这又刷了一波好感值,说自己有社会意义的剧组太多,但是没有自吹自擂,没有大肆宣传,安安静静做好事的剧组还是头一次见,真的很暖心,很治愈。

真的很希望,以后这样的好电影能多拍出,不说所谓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只说能够有唤醒越来越多“阿浪”这样的人走进山区、关注山区教育本身,也已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了。

 6 ) 我敬佩阿浪们

关于山村教育和支教,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我的母亲曾是一名山村教师,在近二十年的岁月里,她辗转于交通不便的村庄里,从有五六十个孩子学校到后来只有三四个孩子的学校,见证了山村学校的落寞。

其实对于更好教育资源的追求,不仅仅在大城市才有,农村同样存在。

小村庄里的父母想把孩子送去大村庄,大村庄里的父母想把孩子送去县城,而县城的父母想把孩子送去省城。

老师们也希望去资源相对较好的大学校,小村庄条件艰苦,基本上是留不住老师的。

像我母亲这样自愿往深山里跑的公办教师属于极少数。

我上中学时,母亲所在的那个山村不通汽车,爬山路进村要三个多小时。

村长带着孩子们在村口迎接母亲时,指着远处的山头豪迈地和母亲说:史老师,你放心,用不了两年,我们的路就修好了。

直到四年后,村里不再有学龄期儿童,母亲离开那个村庄时,山路还没有修好。

母亲后来去的那个小山村,路是通的,勉强有三轮车可以进村儿,但出行依旧不方便。

留在村儿里的多是老人和小孩。

食用水要步行半个小时进山打泉水,母亲每次都背个大水桶,中途休息好几次,才能带回来小半缸水。

学校教室屋顶漏雨,经常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学校

随母亲步行四小时,进村时拍的照片

这是母亲背水回来的身影,她说路太远,不让我跟着去,我坐在院子里看着远处她瘦小的身影在山路间起起落落,偷偷抹了半天眼泪。

母亲在这个山村里待了六年,送走了村里最后一个小学生,学校也随之撤掉了。

后来母亲去的那个学校也是一个复试班教学的地方,母亲在那里一直到退休,学校最终难逃教学资源整合的命运。

山里的条件确实艰苦,吃穿住行更是不方便,母亲在农村当了一辈子山村教师,她没有阿浪那样美好的理想,教师对她来说就是一份职业,把孩子们教育好,教授孩子们知识,是她的义务也是她的责任,我从来不认为母亲作为一名教师有多么伟大,甚至在我年幼时是怨恨她作为母亲的失职。

但是,我尊敬她,也佩服她。

我自己也是师范院校毕业,也曾去山区支教,教育孩子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爱心。

然而生活远比理想更复杂,不是说你有一颗赤诚之心就万事大吉的。

除了诗和远方,我们还要面对的是生活的压力,物质和精神的协调。

我曾经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无私的教师,然而现实确是,熊孩子们每天都把我气个半死,每天要和几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斗智斗勇,也是心力交瘁。

学校食堂的饭菜永远都是老三样,宿舍冬天暖气极差,半夜都要冻醒,村里的小卖部买不到我想吃的零食,每天上完课就不知道干什么的夜晚更加难熬。

支教生活一点儿也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面对着光秃秃的大山,我不禁有些恍惚,如果真的这样过一辈子,生活会不会太无趣?

熊孩子们的课间操时间

熊孩子们送给我的雪人 后来,我没有从事教师行业,支教时带过的孩子们成了我唯一的一届学生。

短暂的支教生活,让我更加体会到母亲的不容易,她的环境比我支教的地方还要艰苦的多,可是她却坚持了一辈子。

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山村教师更加值得我们敬佩。

尽管时间短暂,我并没有教给孩子们很多知识,但是孩子们却惦记我很多,在我走后的第二天,孩子们不知从哪里借了电话打给我,诉说没来得及的当面告别,我在电话这头很没形象的哭了。

七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可能连名字都叫不全了,依然有几个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联系我,仅仅为了说一声,老师,我想你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年少时我过分苛求,孩子们不可能都完全按照我的意愿成长,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段过程缓慢,我们需要耐心等待。

我把《阿浪的远方》推荐给我的同学看,她问我是不是类似于《死亡诗社》?

我想了想,一点儿也不像,《阿浪的远方》就像是中国老师的成长史,我们怎样协调教育和教学?

我们怎样处理教学大纲和教育方式?

我们怎样面对自己的理想和孩子们的未来?

我敬佩所有的阿浪们,愿你们怀揣着诗和远方,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带给孩子们美好的未来。

毕竟,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也希望,未来我能够重回教师行业。

 7 ) 个人看法,不喜勿喷!

1,阿浪作为饱读唐诗宋词的固执高校毕业生,给二蛋改名字改成二球,是有意表现他其实是水平不高吗?

我认为如果起一个更雅一点的名字,可以体现饱读诗书后的水平沉淀。

2,青山诗社,其实蛮清新的名字,改成用斗牛-扫地王的名字来命名之后,虽然很接地气,总觉得有点恶趣味的意思在里面,是为了吸引村里的同学们来加入诗社才这样的吗?

3,片中角色口音有点丰富,小女孩小花和外公的口音不一样,作为一起生活的爷孙,好像稍微有点怪怪的。

4,影片很清新,但是感觉主题单薄了点,支教固执的要教诗词,和之前的学校还有山村的学校都有冲突,最后两全其美的通过课外兴趣方式获得不错的成果。

如果胆子大点,抓住现在目前社会上老师上课不讲重点,让学生花钱补课赚外快的话题来做一点影射,可能更能激起共鸣。

片尾的歌曲很好听,歌曲内容也好,是原创歌曲吗?

之前从来没听过,镜头感也很好,重复的山村镜头,给人很强的故事性的感觉。

期待你的下一部作品,加油!

 8 ) 《阿浪的远方》你想要的诗和远方,在这里

文/李子衿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可是诗和远方在哪里?

长什么样呢?

阿浪从小酷爱诗词,他带着诗,来到二郎山,找到了他的远方……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有如画的风景和淳朴的心灵。

在这所只有16个学生1个校长的二郎山小学里, 阿浪开始实施他的“诗学栽培”计划。

刚开始,当村民知道阿浪只教诗词时,对他满是不满。

即使在这交通不发达,学校都即将被兼并的大山里,人们依然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每个人都怀着望子成龙的心理,他们当然无法理解阿浪对诗词的热爱,以及想要将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传扬下去的想法。

王小花是一个有个性有想法的学生,她开始带头对抗阿浪的教学方式,家长校长无法让阿浪做出改变,但一个学生的对抗让阿浪开始按照课表上课了。

如果故事只是这样,就不是阿浪的远方了。

他很快想到新的办法,他在课后补办了“扫地王诗社”,与这些真正热爱诗词的学生谈论诗词,刚开始参加的人寥寥无几,但很快,大家听到二蛋创作的诗词时,他们的诗社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

阿浪带着大家在山顶赋诗,这对热爱诗词的人来说,无疑是最兴奋的事情了。

所有的故事中间,总是会有一些曲折,正他们兴致当头时,发现要下雨了,天也黑了,要下山已经来不及,而这里恰好是解开小花心结之处……

在他们安全到家之后,原以为家长校长会因此如何待他时,镜头转向了县里要把这所学校合并,让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

他们为此编排了一曲“天籁之音”!

这算是一部比较小清新的电影,其故事情况比较简单,在大雨后与到学校的过渡故事情节上似乎不太连贯,“二蛋”改名“二球”这里似乎也很生硬。

包括男主的演技,在与小花和家长对立时,这个高潮部分演的也很是平淡。

即使有这些小小的不足,但依然希望这类的电影多一些。

电影的主题远方,是阿浪的远方,也是我们多少人梦中的远方啊。

在达到远方的过程中,总有一个契机会让我们改变,那是让我们变得更好的面对远方。

最后结尾的歌曲觉得有点出乎意料的好,堪称天籁之音。

 9 ) 举头红日屋梁低

伏案几日写笔记,脊柱酸累。

依靠在床上看了部小众电影《阿浪的远方》,说的是在城市教书的老师阿浪虽然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但是只教古诗词。

当然这跟学校的教学大纲是不符的,所以他申请来到偏远山区去教书,希望能够延续自己教授古诗词的梦想。

来到了二郎山小学教书十六个学生和一个老师的故事。

里面扮演学生的小孩子都是城市来的,比起真正的农村孩子少了点淳朴气息,王晓花的扮演者李媛媛,感觉她的情商是、领悟力真不一般。

让小孩子们学习侗话,也是很难得的。

“举头红日屋梁低”这是剧中的李二球作的诗句之一,谈到谈到偏远山区的小学无非是教育问题,如今在农村父母但凡经济上允许都会送孩子去城里读书的。

“诗和远方”大家都很向往的哦,其实那些把田园生活描绘的很美的视频、诗句、照片,有点不厚道的哦。

你该知道农村的空巢老人有多少?

垃圾又被扔在哪里?

让你去农村住几天啊,呼吸新鲜空气、远离城市的喧嚣、感觉很美好的样子,终老于此很多人是做不到的。

你连手机都离不开,又怎么会舍得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啊,内心向往仅此而已了。

电影是全程在贵州省从江县拍摄取景的,让在城市的人来演绎农村的人只能说贴近了人物,生活在农村的人常年劳作风吹雨打,岁月磨砺的痕迹会在脸上、手上显露出来的,常年干农活的人手粗糙、有老茧。

看过一个叫《铁道游击队》的电视剧,山东媳妇在湖边洗衣服,镜头给了她的手特写那是细长白嫩的手啊,还留着长指甲。

电影的风景很好的、梯田、吊脚楼、古树、糯米饭、水牯牛。

那句“憨包”,也就是傻瓜啊的意思很贴切,老家的人骂人傻了也是叫憨包。

从电影的意义来说是呼吁大家关注教育分布不均衡的农村山区,我想这就够了吧。

《举头红日屋梁低》2018年10月22日

 10 ) 《阿浪的远方》:随感

《阿浪的远方》一部关于支教老师的故事。

从我看到孩子们出现的时候,心中,眼中便已有一种泪意。

之前我也看过关于支教教师的电影,关于某些部分确实有些大同小异。

但是我确实从这个故事里看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理想和追求。

也看到了孩子们与老师之间的慢慢生出的那种感情与爱护。

我觉得有生之年,我们应该努力去追随自己喜欢的事情,浑身洋溢出来的热情和笑容是真的很美好。

追逐梦想的脚步和模样自始至终都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魅力。

我想也许我一直就是被这种魅力所征服和吸引,希望自己在追求中变得更美好,希望自己在苍白的人生里演绎自己卑微的岁月,而并非是我有多大的理想。

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叫王小花的女孩,她有些固执的脸和有主见的个性,还有最后才听到的她的歌声。

最令我着迷的是她在上台表演前后所表现出来的镇定,和悠扬的歌声。

最重要的是,阿浪这位年轻的老师,他身上没有名与利,也没有物质的晕染,他具有的朴实的气质,以及心中真诚的只想要教诗词的信念,都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

虽然过程曲折,但好在最终他也找到了寄托自己希望和理想的方式,教学与理想同在,我想这便是教师最好的样子了。

而这也是我向往的样子。

《阿浪的远方》短评

额,第一次拍电影吗?我是说导演和演员。演技好浮夸,配乐好糟糕!

6分钟前
  • 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
  • 很差

想起放牛班的春天,前半部分看的很尴尬,用了两倍速看到最后竟然倍感动了。

8分钟前
  • xinhui_
  • 推荐

这片子蛮纠结的,她有好的地方尤其是最后的歌声,也有趣味的地方比如诗社成立。但同时整个剧作和电影语言十分糟糕幼稚,白白消耗一个好题材!

9分钟前
  • 常少跑山去了
  • 还行

二蛋改成二球,承担了整部电影的笑点。部分表演痕迹有些刻意,让人看得些许尴尬,没有古天乐杨千嬅《可爱的你》自然,但也算大陆一部中规中矩完整的作品,而且立意还是很不错的。打三星以资鼓励。

13分钟前
  • 斯利浦
  • 还行

★★★,为什么拍的那么矫情呢

14分钟前
  • 风过痕
  • 还行

幸亏影片是87分钟还有倍速播放,可爱富贵和狗都无法拯救这部真山寨版的麻辣教师

16分钟前
  • 懒惰尼亚
  • 较差

不知道最热门赞的那个人心里是什么状态。泥石流场景里面,老师可能比有些“男子汉”更有担当。如果一个人只能凭外表就看出性格的话,那世界就单纯多了

21分钟前
  • 是只源石虫
  • 力荐

年少时的诗和远方,随着长大慢慢进入心底,如果条件允许我也想回到那种“诗”的生活。

22分钟前
  • 简单
  • 力荐

最后的颂诗加了一颗星

23分钟前
  • 若无闲事挂心头
  • 较差

一星给小演员,一星给大贵州,不是看到贵州,我真的不会坚持看完的

25分钟前
  • 羊复坎杜兰特
  • 较差

难道不拍都市题材的网大就可以叫独立电影了嘛。。

30分钟前
  • 牵着猫去遛狗
  • 较差

构思与主旨很好:一个年轻人为了自己的远方,在乡村支教。但是,剧情有些夸张尴尬且细节不禁推销。例如:阿浪既然热爱诗词,他只想教诗词,为什么继续深造在大学做个选修课,而是跑去遥远的山村?他问校长为什么不可以只教诗词,但是他不知道别人需要应试教育上大学?他自己不是应试教育上来的?例如:这么富有才华的一个人,为什么把二蛋改为二球?好在哪里?例如:大雨倾盆,路面很窄,但是为什么没有拍险境?这让我脑补应该是实际路面很宽所以不好拍出来。整体比较老套,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的那种。剧情与叙事单调。

32分钟前
  • 未必
  • 较差

最后的歌真好听,突然想到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多民族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真的是一件非常美妙的“巧合”。

35分钟前
  • Angelique
  • 还行

“吴富贵,你可不可以不要带着狗来上学?”老师,这也是诗啊!

38分钟前
  • 及迩
  • 推荐

一般吧 二蛋改二球好笑点

39分钟前
  • 且放白鹿青崖间
  • 还行

符号化的诗和远方,强加的理想,脱离现实的不顾一切。有一个评论说的很好,纯属意淫

42分钟前
  • Sammy
  • 较差

一位向往诗和远方的老师,钟爱诗词,不喜欢在县城学校应试教育一般的教书,便申请去山区二郎山小学教书

47分钟前
  • 别遇
  • 还行

真实一星,一星鼓励,建议导演多看几部电影才来拍电影。色调调不准,台词太尴尬,人设太弱智。最不能忍的是还他妈穿帮,录音挑杆强行抢戏。你实在不行你模仿个《放牛班的春天》都好啊,拍的什么玩意。

52分钟前
  • 花生大少
  • 较差

4.5编剧太弱了,表演生硬,最后的侗族山歌还是比较悦耳。

56分钟前
  • 王大挑
  • 较差

慕爷悯怂锗服

58分钟前
  • hBnRPt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