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陨石撞击正在海洋上行驶的德国潜艇,导致了几个结果。
1、潜艇穿越时间和空间,来到了1999年的中国沙漠。
2、潜艇上的一切除了人都定格在撞击那一刻,钟表停止转动,咖啡是热的,唱机在放歌,其他物品比如衣服都没有坏,潜艇上的人则全部消失。
3、科考队一行人在靠近潜艇时,车上收音机播放了潜艇上不停播放的音乐。
根据主创的解释是,潜艇周围沙尘暴围起来的范围里时空错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行人失踪后救援队找了两个月没发现那些尸体和潜艇,因为他们在潜艇周围的另一时空。
科考队进入这一时空后,开启了几次复制,本体、复制体以及复制体的复制体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为了方便,我把第一个复制体称为复制体1,第二个称为复制体2,以此类推。
富二代复制出了富二代1。
教授复制了教授1。
教授主体死亡。
富二代和富二代1死了其中一个。
教授1复制出教授2。
教授1和教授2全部死亡,大家因此知道两个只能活一个的事实。
剩下的富二代复制出了富二代2,两人打斗过程中,其中一个吞了陨石碎片开始无限复制,无限互杀,最后所有富二代被关在潜艇,沉没在流沙里。
女科研员复制出女科研员1,因为男主下不去手杀人,最后女科研员和女科研员1全部死亡。
男主不断的通过复制自己来复制携带的物品,包括食物、照片,通过牺牲一个自己的方式,最后男主N走出了潜艇时空区,来到了2019年,找到已经长大的儿子,给大家讲了半真半假的故事,然后因为大家不相信他,复制了男主N+1。
男主N跳楼自杀,男主N+1告诉了男主儿子真相后,回到沙漠里,留给男主一个双鱼陨石。
有几点不解:能撞破潜艇外壳的陨石太容易摔碎了。
为什么潜艇上的其他物品都停留在撞击那一刻,潜艇里的德国人却消失了?
双鱼陨石怎样实现自我复制呢,为什么在复制人后有时候陨石同样被复制有时候没有呢
本文首发于个人微信订阅号“楷威映画记(kaiweimovie)”一部奇幻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很有意思,而正是因为现实中失踪后从未找到的彭加木院长,才让创作者们有机会借题发挥。
如果院线电影恢复,那上映的影片必然会引起广泛讨论。
在观众们对院线电影饥渴的状态下,国产网络电影《双鱼陨石》便很快能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热议。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发现过段时间刷一次豆瓣观影人数,都在成百成百地增长,目前已经有4500多人看过此片。
而且前几天,发现扮演王唯的演员的照片终于换了过来,之前是完全对不上号的一个侧脸形象。
大家憋了很久,想要好好讨论一部电影的时刻终于到了,还有人说女主长得像桂纶镁的,至少我本人持保留意见。
导演丁小洋此前大部分以编剧身份出现,偶有导演作品,也都是不太拿得出手的。
上一次有动静的作品是他参与编剧的《长安道》。
这样看来,《双鱼陨石》是不是可以算他拍摄的真正意义上第一部长篇电影呢?
1开场的悬念做得还可以,上来就埋下伏笔,将要开枪自尽的人,明明是在对着另外一个人说话,可对方为什么说他是对自己说话呢?
王得志得对面其实就是另一个他不得不承认,从进入沙漠,到发现沙漠里的德国潜水艇,的确是让人觉得挺扯。
特别是片中杨教授的助手,研究生赵青被绊倒后,发现了埋在沙下的尸体,以为又开始玩日本鬼子复活那一套。
以为又是盗墓里出现的日本兵在沙暴袭来前,车里还响起了“莉莉·玛莲”这首歌,这种气氛很怪异,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法斯宾德拍摄的那部同名电影。
德国电影导演法斯宾德的代表作《莉莉·玛莲》 遭到沙暴冲击后,探险的四个人就发现了沙子下面的庞然大物,也就是德国U552潜水艇,史料称,1945年德国战败时,艇上官兵拒不投降,将潜艇自沉。
一幅描绘U-552潜艇驶出港口的画作
船上那个“奔跑的红色魔鬼”就是这辆潜艇的标志,是当时屡获战功辨识度最高的潜艇。
真实的潜艇,在船头两侧,都各有一个这样的造型,因为在战争中立下的宏伟战绩,这艘潜艇也被称为“深海红魔”。
接下来,四位主角在船舱里找到穿过船体坠落在沙中的陨石(是陈甘泉先看到的)。
到这里,一部探险影片的结构已经展现无疑。
而创作者们把那些有争议,或者充满神秘感的传奇故事都揉到这部影片中去了。
我们来看看,影片都在哪些地方借题发挥。
首先说回最开始的杨教授原型——彭加木,他曾是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彭加木1964年至1980年,彭加木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取得很多不错的成果。
也就是1980年的6月17日下午,在罗布泊留下纸条说去找水的彭加木再也没有返回,至今都下落不明。
从最理性和实际的猜测来看,他被埋在沙里的可能性最大。
这是彭加木当时留下的最后一张字条影片中的重要情节就是根据这个细节改造得来的。
现实中,彭加木教授是因为考察队缺水严重,而自行决定去找水源。
而电影中是误杀了杨教授的陈甘泉模仿教授笔迹所写。
再来看看德国潜艇,杨教授和赵青在讨论船长日记时,电影把当年的比斯开湾大战的事件融入进去。
片中的杨教授认为,当年潜艇不是自沉,而是因为比斯开湾流星雨的陨石撞击而沉。
比斯开湾的战争,正是二战时盟军的空军针对德国潜艇的反攻之战,给希特勒带来重创。
当然,影片的名字叫双鱼陨石,还是彭加木教授这件事的核心影响力所致。
由此事件引发的谣言和传说(后来造谣者承认自己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的)中,就有双鱼玉佩复制人、可以穿越时空的说法,影片结合陨石,改名为双鱼陨石。
2陨石带来的是悬疑和奇幻的双重元素。
陈甘泉与教授争执陨石归属的夜晚,陈甘泉误杀了教授,将其埋葬,而转天出现了另一个一模一样的杨教授,电影不但把复制人的传说做足,为了摆脱鬼神迷信之说,就让它站在科学的角度,走了奇幻的路子。
这种见到另一个自己的故事梗(包括将自己干掉这样的设定),不得不让人想到经典悬疑电影《恐怖游轮》。
这恐怕也是很多人诟病《双鱼陨石》的地方。
既然以陨石为名,必然围绕它展开故事,牵扯四个人物不同的行动轨迹。
杨教授钟情于研究,即使看到另一个复制人(之前死了一个,触摸陨石后再造一个),他也能谈笑风生,和另一个自己解剖陨石,搞清真相。
但他们是以死亡作为代价给大家研究的结果,意味着,陨石复制出另一个人,如果其中一人不死,两人都将毙命,也就是杨教授的下场。
贪心的陈甘泉,想把陨石归为己有,为了钱,想成世界首富。
当他得知另一个自己必须死掉时,开始走上不归路,他杀掉一个又一个自己,要夺回被赵青拿走的陨石。
这时,本来爱慕赵青的陈甘泉发展到为了陨石要杀掉赵青,并以刀子挟持发小王得志相逼,成为这部影片里走向恶魔的那个人。
赵青用机关枪扫射不断复制出的陈甘泉,很有Cult影片的味道,并让我想到日本影片《水手服与机关枪》的画面。
长泽雅美版《水手服与机关枪》
无数个陈甘泉的尸体
电影《恐怖游轮》里类似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赵青需要陨石,也有自己的私心,想依靠研究陨石取得诺贝尔奖。
在这场对峙中,丧心病狂的陈甘泉被关在潜艇,随沙漠沉了下去。
这样,难题就交给了王得志。
因为触摸了陨石的赵青将迎来另一个自己。
手里拿着枪的王得志,不知道该开枪打死她们中的哪一个?
最终他没有朝任何一个赵青开枪,根据“游戏规则”,她们俩和杨教授一样,同时毙命。
3让我们回到影片开始,看看那个开枪自尽的人,他正是王得志,被发小陈甘泉盲打误撞拉进四人探险队的倒霉鬼。
一个唯一想逃走,对陨石没有私心的人,在沙漠的绝望之地,却也只能依靠陨石自救。
陨石除了可以复制一个人,还可以复制此人身上的物件。
书包里只剩下半桶水和一包干脆面,怎么办?
王得志只好和陈甘泉一样,利用陨石,不断地复制自己,让水和干脆面成倍的增长,让自己不被饿死渴死,然后杀死一个又一个自己。
所以影片开场,自尽的王得志,是在面对另一个复制出来的自己交待最后的遗言,对方提醒到,那些事他都知道,是啊,毕竟他们是同一个人。
而那些话,更像是说给观众听的。
故事的四个主角,杨教授和赵青的死法一样,但过程不同,前者是在死亡到来的那一刻才知道复制的两个人如果都活着,最终会同时死亡;而赵青是在知道这个难题时,因为王得志的选择而丧生。
不断复制的陈甘泉是影片里的高潮戏;相似的是,被他拉下水的王得志也是复制了很多个自己,只是影片不再展现这样“宏大的场面”,只交待他的生命还在延续。
他还要留下来,给别人讲述这段经历。
4假如影片只是上面这些内容,可能在豆瓣的分数会跌入6分以下。
但它在探险之外,还有一个时间穿越和平行时空的元素。
也就是教授死后,陈甘泉开车的那个片段里,赵青说到的,陨石不但复制了人,也复制了一个时空。
当历尽艰辛,从沙漠返回家中的王得志,说自己只待了20天,别人却说他消失20年的时候,已经给故事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1999年去沙漠的王得志,回到现实生活中,已经是2019年了。
回到家中,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儿子以及居委会大妈、警察等人讲述以上经历的王得志,必然会被当成一个精神病患者。
精神病医院的医生来把王得志接走最初,影片已经交待过,王得志要作为司机去沙漠前,还怕回来晚了,耽误给自己的儿子过生日。
包括儿子王唯在内的所有人,都不会相信王得志的话,但书包里翻出的复制了无数遍的父子合影,和那颗陨石,又是这段神奇故事最好的证明。
目前影片在豆瓣的分数是6.8,说明作为一部网络电影,它还算是及格了,本来还有望冲上7分,却因为一些比较廉价感的场景和桥段拉低了分数。
当然,网络电影成本有限,能做到目前得视觉效果还算好了,演员丁溪鹤在豆瓣上也这样强调了,表示理解。
让王得志回想往事,其实是努力想把父子的情感线找回来,只是这条线显得很弱,而没能更深地融入到主线情节中去。
好在,电影借王得志之口,表达出一些人生的荒诞感。
就像他给儿子王唯说的那样,他的人生中有各种没有准备好的时刻。
但这正是人生无常的表现,谁都有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刻。
像影片中另外三位主角,他们在去沙漠之前,又怎么会想到自己悲惨的结局?
还有40年前去罗布泊科考的彭加木,又怎会知道他将面临怎样的突发事件呢?
在王得志回到2019年现实的路上,镜头给了窗外北京一处夜晚的街景,正是离我家不远的龙湖长楹天街,那带着明亮灯光的Paradise Walk两个单词,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是啊,那些经历着传奇故事的人,也许与你看过相同的风景。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往期影剧推荐电影《刺杀尼克松》|英剧《问答》|电影剧集集合推荐|法国电影《阿尔德曼夫妇》|电影集中推荐|日本电影《大空港》|美国电影《莫娣》|美国电影《魅影缝匠》|美剧《大小谎言》第一季|中国电影《暴雪将至》|美国电影《三块广告牌》|中国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美国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国电影《村戏》|日剧《贤者之爱》|日本电影《蒲公英》|BBC版《无人生还》|韩国电影《计划男》|台湾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美国电影《卡罗尔》|中国电影《山河故人》|华语电影《刺客聂隐娘》|英国电影《房客》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中国电影|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日本电影|原著改编成的电影(4)|日本小说改编的电影(3)|关于日本艺术家的电影|日本小说改编成的电影(2)|日本小说改编成的电影(1)|15部悬疑电影推荐|关于日本艺术家的10部电影
提到罗布泊这个充满神秘的地方,就不由自主的会想到彭加木教授和双鱼玉佩。
1980年,时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彭加木教授,在罗布泊科学考察时不幸失踪,后经国家动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搜寻无果,这也成为了一个影响力很大的悬案。
其后有关所谓“双鱼玉佩”的传言也是传乎其神,传说中这个“双鱼玉佩”具有复制生命体的功能,也就是针对这个“双鱼玉佩”,一部名为《双鱼陨石》的网大英勇上线。
这部小成本的网大没有明星阵容,没有特效场面,之所以敢于触碰这个敏感的题材,仰仗的是内容为王。
为了避免争议,影片把故事发生地定义为罗骨泊,片中参与科研的四位成员杨教授、赵青、王得志和陈甘泉一行四人本来在罗骨泊的科研工作还算顺利,不料在返程的路上遇到了沙尘暴。
沙尘暴过后他们发现了一艘二战时期的潜艇,在潜艇中他们又发现了神秘的陨石,也就是如片名所说的“双鱼陨石”。
这个双鱼陨石算是与前面说到的双鱼玉佩遥相呼应,四人发现双鱼陨石具有奇妙的力量,可以生命体,并且还可以开启不同的时空。
然而面对这块神奇的陨石四个人却各有盘算,杨教授一心为公想着上交国家做科研用,赵青想着借助陨石的神奇力量扬名立万,陈甘泉想着赚大钱,王得志则想着赶快回家陪儿子过生日。
都说无欲则刚,影片剧情的推进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最终也只有王德志走出了罗骨泊,虽然也搞不清楚他到底被复制了多少次,而且还从1999年穿越到了2019年后,依旧保持了1999年的面容。
这时候影片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思念和爱上去了,也正是靠着这份父爱,王得志才最终坚持了下来。
所以抛开那些科幻的元素,人类之间的亲情和爱才是影片要表达的核心所在,归根结底整部影片的故事构思还是对于人性的考量。
【END】
二刷了涅,这是近年看过的最好的国产电影。
强推,怒推,狂推触摸过双鱼陨石的人要杀死复制体,即使在生理和心理上是相同的,但对于本体来说那就是别人,每一次砍向“别人”的刀都落在了“自己”身上;二战德国潜艇的士兵在对敌作战,最终他们也被赋予死亡的结局。
科考小队和德国人一样,永远没有走出这片沙漠。
世界上每一个“别人”都是自己的镜像版本,我们对他人的行为投射着自己的期待与欲望,可见造物主也担心人会陷入自我认知障碍,而让每个人长得都不一样些。
小时候,老师教我们“不要骂人哦,骂别人就是骂自己”,现在有点明白“别人=自己”这个道理了。
结尾王唯认为他爹早就死在1999年的沙尘暴里了,要不说还得是儿子了解爹。
王得志一遍遍杀死自己,就是为了能给儿子过生日,这个儿子是10岁的儿子;王唯等是1999年去沙漠探险的爹,这个爹只是个平平无奇的下岗工,还没有一遍遍地杀死自己。
他们要见的人永远留在了1999年,在2019年相遇的父子,只是给过去的自己一个结局。
所以王唯完成这个结局之后,平静地走向沙漠,走回1999年的沙尘暴,他从沙漠中诞生,也将走进沙漠中的墓碑,毕竟这场死亡已经进行了数十次。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总要走入同一场沙尘暴。
最后还有个有意思的联想:沙子的主要组成元素是硅,芯片的成分也是,沙漠就像一个矩阵,在来到这个矩阵之前,每位玩家也许都知道自己的结局却仍然选择降临,总有人温和地走入那良夜。
写着写着就唱起了《只要平凡》
本来以为icepaper的那歌是对应双鱼玉佩的故事,但是很多云友说这电影更有既视感,就来看看,主要太喜欢那歌了。。
刚开始看,就目前来说这些不知名的演技还是合格的,各方面也并没有透露出太过贫穷的感觉。。。
就是一个民企老板赞助科考的剧情有点牵强。。。
有没有人用这电影的素材剪辑一个mv?
更多的就只能看了再说了
《双鱼陨石》 在叙事结构上的一个问题,是有关世界观设定的。
我的理念是:当你设定一个世界观作为叙事基础时,只要这个世界内部自洽就好了,不要去写这个世界观背后的原理。
比方说,武侠的世界,你设定这个世界有功夫、有轻功、有神秘的暗器,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写你的故事就好了,千万不要让武学宗师去研究这些功夫背后的人体工学,轻功的物理学基础,暗器的动力学结构。
如果你的故事情节里有修习的障碍和突破的方法,这个障碍和方法,也是属于世界观设定,它也不必符合什么物理学基础,你只要逻辑自洽就好了。
当然,有很多片子的情节,是依靠对世界观的认知来推动和完成的。
主人公不断遭遇神秘事件,一步步地认识自己所处的世界的样子,但这种剧情,就要求到情节的复杂性,事件要足够神秘,逻辑层层递进,最后的认知要和最初的想法有颠覆性的反转。
而在这个认知形成后,主人公主只需要面对一两个困境抉择就足够冲击了。
其他的欲望啊伦理啊困境啊,散落在认知世界观的过程中,一个接一个的小高潮,到最后的抉择是最终的高潮,或者处理成开放性的结尾。
这样的整体节奏就会很好看。
而《双鱼陨石》 里,陨石可以复制人以及人身上的物品,复制人和本体只能活一个,这个设定是叙事的基础,其实只用很简单的情节就能交代清楚,但它花了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来揭开这个世界观,而且他还做出要找出背后的物理理论的样子,这个揭开的过程又相当无聊,人物没有付出,没有什么有冲击性的情节(简单概括是教授拿着陨石凝视了一阵然后得出结论),且最后的结果也毫无奇之处,没有反转没有颠覆。
过程中还不断跑题,还展现其他的神秘故事(潜水艇)或陨石其他的神秘之处(且到最后也没有解答是怎么回事)。
如果没有当代那条时间线的插科打诨,整个就垮掉了。
接着展现的什么人性欲望、科学伦理和道德困境之类的高潮部分,又密集太过,每个都只能浅尝辄止,而且和前面部分是基本割裂开来的。
从一条红围巾和一首情诗说起,彭加木在罗布泊沙漠失踪后,他的妻子给他写了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电影《双鱼陨石》中的杨成铭教授的原型是彭加木教授,他一直围着这条葡萄紫的围巾显然不是男士的,应该是他在出发前夫人给他的。
▼
关于彭加木教授神秘消失的传说有五六个传说和版本,民间比较流行的是“双鱼玉佩”的版本。
导演选取了这个非常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又隐藏着另一条线索。
关于这条线索,可以参考2019年上映的另一部科幻电影,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星际探索》。
一部很乏味的电影,但有一个很残酷的故事。
在太空科考项目中,“利马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离地球太远,宇航人员难以承受离地球太远的孤独想呼叫救援,而科考负责人坚持人类为了科学就应该牺牲,他拔断了太空舱内救援设备,也断掉了企图“叛逃”的宇航员的生命补给。
这部有点类似文艺片的科幻电影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到底该不该用人类命运这么大的命题,去决定个人的生死?
”▼
电影中的杨教授为了科研完全舍身忘己,他坚持一定要往东走,使得大家偏离了返回的路线。
而当时的彭加木教授在科考队伍中也是非常执着,有一种说法是他太过固执,威胁到了其他成员的生命,所以才遭遇不测。
这条线索由于证据不足,所以电影表现得较为隐晦,但引用了当时引起重大争议的一张纸条:“我往东去找水井”,争议的焦点是日期被涂改过。
▼
在电影中是商人陈甘源错手杀了杨教授后伪造的纸条,不管真假,这七个字本身就有一种终极宿命感。
往东走就一定有水源,因为我们的东面是大海。
这正是他的悲哀,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就看不到眼前的一切了。
作为科考队的负责人,他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对危险的觉察都是迟钝的,他们遇到第一次沙尘暴时,他是最后一个反应过来的。
他一方面十分令人尊敬,没有这样一往无前的专注精神,无法取得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无穷无尽的理论研究,让他失去了感知大自然的能力。
他自己跟自己对了一句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那一段确实很感人,可我还是觉得人比科学更重要。
▼
苏轼有一句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个长期远离大自然的人,大自然也会远离他。
通俗地说,就是不接地气。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引入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人,叫罗辑。
罗辑这个名字很有文化,其实在通俗的成功意义上是一个混得非常不好的人,但他非常单纯、接地气,以致于他的草根智慧为外星人所忌惮。
我把那些看不去不怎么耀眼,其实却很接地气的人称为“三体人”。
导演丁小洋显然也是看过《三体》的人,主角王得志,其实一点都不得志。
1994年还曾被评为劳模的维修工人,在1996年就突然下岗了。
从剧情来看,他在沙漠中把车修好,说明他的修理技术是过硬的,为人也善良老实。
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他这样的人,保不住自己的工作,也保不住自己的家庭。
他很简单,他只想守着儿子好好过日子,有干脆面、有水就能活得很好。
他胆小、没有远见、没有理想,屡次被其他三人投来鄙视的眼神。
当大家都在为发现了二战中的潜艇而兴奋的时候,他毫不合群地找修车工具,被鄙视了。
▼
当陈甘源和赵青在畅想着“首富梦”和“诺贝尔奖”的时候,他没有附和,而是腼腆地说,就想回去跟我儿子过生日。
▼
赵青曾经鄙视他说:“对不起我高估你智商了”,他带着一种平淡的幽默说:“没事儿!
”▼
这部电影的制作预算我猜只有几万块钱,那沙尘暴丑得呀,比86版的《西游记》还粗糙。
这哪里像沙尘暴啊,明明就是羊毛。
▼
并不一定钱少就不能办事,导演在台词上还是下了工夫的。
尤其是王得志的台词,符合人物身份的朴实;符合故事情节的流畅;暗含着智慧和人物命运,如果《流浪地球》的台词也能做到这么精到就好了。
从这个层面上看,导演差钱也是一件好事,让他能将有限的资源用好,而不是一味地跟好莱坞拼制作。
“以后这种关于人类命运的事少找我!
”从某种角度来说,陈甘源是商人,他是为了拿到陨石赚钱;赵青是学术投资人,她把教授、相机、陨石看得比生命还重,只为了一个坚定的目标—诺贝尔奖;杨教授的境界看上去高很多,他不为名不为利,只想为科学作贡献,但这种需要人陪葬的贡献,到底是不是科学?
▼
“你咋还没整明白呢?
”杨教授、赵青、陈甘源想了半天都不明白的事情,在王得志看来一句话就说明白了。
研究方法是一把双刃剑,有时能帮人理顺思路,有时也让人绕不出来。
▼
对于一个生命体,杨教授想都没想,就决定解剖它。
王得志用一句大白话问杨教授:“你解剖它,它难道不反抗吗?
”只有王得志一个人关心这是个生命,生命与生命是平等的。
▼
生命指引着沙漠里的方向,生命也是最能考验人性的。
陨石发出的绿光,映照着杨教授、陈甘源、赵青三人的贪婪,陈甘源和赵青的贪婪很明显,杨教授对知识的贪婪也是贪婪。
▼
杨教授最不关注生命,所以他是第一个消失的人,好在他乐得其所。
▼
每一个复制体都是另一个自我,陈甘源的复制体最多,也是最分裂的。
他没有办法面对自己,对自己下手也是最狠的。
他最后不知道自己是谁,只知道自己想要钱。
▼
赵青在篝火中唱的那首著名的二战歌曲《莉莉玛莲》时,就已经暗示她身体里一个是莉莉,一个是玛莲。
导演用了红绿两种颜色表达两种性格,一个坚定,一个柔弱。
最后自己熬死了自己。
▼
平民善良,富人麻木不仁,知识分子虚伪。
这种人物塑造方式好像是我们中国文学、戏剧、电影的一种不成文的传统,我不太欣赏这种传统,但形成这种意识形态,有其一定历史根源。
意识形态一下子也说不清楚,剧中最说不清楚的仍然是杨教授那个问题:“人怎么能证明我就是我呢?
”▼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这几个哲学问题是我第二次写文章来讨论了,今天比上次好像多了一点感悟。
倒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看凯文·凯利的《失控》获得的启发。
原文我就不抄了,我,不是一个固定概念,而是一个聚合概念。
用个例子来说明,风、云、海洋、地形等多种因素聚集了一场暴雨,谁能说得清楚这场暴雨从哪里来?
气压差、水分子、尘埃......同样,一粥一饭,一水一土,一花一草,日积月累,积天地精华才形成的一个你,你怎么说得清楚你从哪里来?
显而易见,却说不清楚的事情,为什么要去问这么愚蠢的问题?
电影中有个镜头我很喜欢,就是三个喝酒、唱歌的镜头。
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借用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神话,把酒和火放在了一起。
酒能让人失去控制,变得感性和真实,让人类能短暂地真诚和美好。
酒醒后又恢复了理性和控制,因为我们是猎人的后代。
▼
虽说制作粗糙,可是导演运用大量的对称构图,让电影主题的表达更加充分。
影片开头的对称是一车人面对的未知。
▼影片结尾的对称,是王得志对自己的一种回归。
生命有很多分裂的状态,有时不得不分裂,他的分裂来得更加渺小,也更加悲壮,只为了多半瓶水,多一袋干脆面,可以坚持走出沙漠与儿子团聚。
当他找不到他的儿子了,他只能去找回他自己。
▼
好啦,就到这里。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有个很大的尴尬,电影必须要聚集很多人。
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这六门艺术可以一个人慢慢完成,大不了省吃俭用,只要坚持就能完成。
电影不行,它必须要跟金钱挂钩,电影的好坏跟投资人和观众的支付能力关系太大了。
再次吐槽电影中的沙尘暴!
想看懂这部片子,就先要了解罗布泊(罗骨泊),彭加木(我去东边找水),以及双鱼玉佩(双鱼陨石)等背景知识。
本来对片子就无太大期许,结果惊喜连连,特别是最后父亲之所以能成功走出沙漠的桥段。
不足之处有二,其一是花费太多笔墨放在沙漠中的追追追杀杀杀,缺少对人性的探讨和科学诠释。
其二,自然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五毛特技。
不过总体而言,看得出电影希望认真讲述好一个故事,而且并无明显逻辑bug。
国产小成本科幻能拍成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
继续加油!
我觉得《双鱼陨石》被低估了。
这是一部没搞什么视效噱头,认认真真讲故事的网大,很令人惊喜。
小老板王唯因参加罗骨泊科考失踪二十年的父亲王得志突然出现,并且容貌未老,还告诉众人他只度过了二十天。
王得志给众人讲述了他的历险经历。
原来,科考队一行4人在沙漠中发现一艘德国潜水艇,里面有一颗来自外星的“双鱼陨石”,谁碰到它就会被复制。
然而本体和复制体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时空,教授和他的复制体因此双双暴毙。
即便如此危险,陈甘泉仍因贪婪带走一枚,赵青也带走一枚研究。
路途中,陈甘泉在和自己的复制体打斗过程中误吞一块陨石碎片,开始无限复制,并且意图抢夺赵青完美的那一枚。
潜艇中,赵青用机关枪屠杀一地“陈甘泉”们,并将他们永远锁在潜艇中。
然而逃命路上,赵青也用手触碰了陨石,王得志崩溃把两人都杀掉,踏上回家的路。
众人把他送进神经病院,而王唯却又在家中见到王得志,才相信他说的都是真的。
而王得志的回家之路亦不顺遂,因为对儿子的爱,他利用双鱼陨石复制出无数个自己接力n次才终于走出沙漠……奇幻故事,不可避免会有些小瑕疵,但整体逻辑很顺畅。
限知人物,密闭空间(走不出的沙漠),来自“自我”的威胁,人性中的贪婪、自私,当然也有“爱”的力量。
能在一个商业网大中不仅讲好故事,还融入对人性的思考,我觉得就已经是一种进步了。
作为小成本的网络电影,特效及服化道方面确实差了点意思,却反而说明只要剧情好,观众是会认可的。
这让我想起同样是科幻片,同样是小成本的美国网络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也是意外在网络上走红,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胜在了剧情上,应该说,这是网大电影的一条可行的出路。
《双鱼陨石》是以罗布泊彭加木教授失踪事件,以及双鱼玉佩的传言为基础,衍生出的一个脑洞故事,讲述了四个人组成的小探险队,在罗布泊发现了一个神秘的陨石,凡是触摸这块双鱼陨石的人,都会被自动克隆一个一模一样的人。。。。
另外,对于片中提到的天涯社区,竟然有观众问出了“天涯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不禁感叹网络论坛的黄金时代过去了,当年的天涯猫扑何等风光,现在有网友竟然连天涯是什么都不知道了,现在的很多网文(例如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等),及很多国产电影例如本片及夏洛特烦恼以及滚蛋吧肿瘤君)都来自于天涯帖子的启发或改编。
对了,提醒一下,结尾有个彩蛋,出字幕了直接拖过去看吧。
额…就那样吧!
有点儿意思,再接再厉。
要把以谜团闻名的这整件事全面叙述到位是非常困难的 但导演明智的做了侧重点 选择展开来讲复制人 没有围绕教授而是立了一个新角色以及想象到某种后续 看到最后猛然发觉原来主旨是父爱啊(这部网大成本虽低 但质量不低 还可以哈)
刚看的时候觉得尬角色尬演蛋疼,到处透露出一股廉价,很网大,可以称不上烂片但是偏烂。看到结尾的时候王得志靠大变活人走出无人区的时候震撼到了。再加上这片贫穷的气质真的是因为真穷,感官有所改变。顶级的科幻大作需要的是工业,但是中国不光是急需更多《流浪地球》,还需要很多像本片一样以点子支撑,不需要很恢弘的故事,成本也没有很高的科幻片,而不是各种小学认知侮辱人智商的弱智“科幻”。悬疑方面感觉也还不错,这块不是很了解。不过缺点还是很明显,BUG或者说是剧情非常强行的地方挺多的,电影节奏(插梗)也有点问题,再加上前面提过网大日常的尬演……这些都是以院线水平要求的,对于网大来说这质量让人满意。
演员和特效等看起来还是比较业余的,算是一部凑凑合合的网络大电影吧。
剧本还不如网文,显得很没有常识,沙漠结尾和电影结尾这两个设置还有点想法,如果做成真爸爸假爸爸的都市悬疑应该会更好
6.8/10,抛开剧作层面的粗糙之外,剧本算是用心了,至少在网大的范畴里算是比较出色的了。影片属于渐入佳境,尤其是后半段还是有惊喜的,基于双鱼玉佩的传闻来重新创作的关于复制人和时空的故事,虽然说能看到很多电影的影子(《恐怖游轮》、《彗星来的那一夜》),但总体还说得过去,不太较真的话,可以一看。
道具简陋演技尴尬剧情就像眼镜男说的天涯上搬过来的,这样都有7.1分,豆瓣真的是越来越不靠谱了。
本以为只是一个以“彭加木事件”引申出来的劣质穿越剧,没想到看到后面还是很有感触。 结合着震撼的配乐,把前面的包袱慢慢展开,二十年的生死执着,一张张相同的合影照,想想如果没有干脆面那这份勇气则更加黑暗更加坚韧。 其实电影细节上已经很用心,可惜投资实在有限,女主有点像桂纶镁,但多了一份英气。
整个人都尴尬了
故事性上较为完整,值得一看,但是也有许多可以再优化打磨一下的地方
还可以 父亲为了回到儿子身边 强大的执念 回到现实后 儿子并不需要自己 回到沙漠 自杀 好感伤
低成本好片,剧本扎实,演员不出名但演技还在线不尴尬
剧本挺好
真觉得编剧有想法创意新奇的人,对都市传说和玄学事件了解太少了吧。莉莉玛莲也拿过来……… 垃圾垃圾垃圾
所以,他最后不得不以“自我接力”的方式去见最重要的人。
国产网大终于凭借融梗+硬抄,给出了纵向对比相对概念高级的剧本,而在将概念转化为具体情节的书写环节,依然停留在菜得抠脚的水平。今年第一季度网大数量井喷,营销声量也相对有些起色,但这一切说白了只能“归功”于特殊时期,绝非整体产业链水准进阶的象征。强拉硬捧的可以歇歇了,最基础的镜头语言都玩不好,总让经费背锅,算什么好汉。
言过其实的网大,熬不过十五分钟,看见这群油腻的演员就神烦,还是关了,赶紧找个抖音、快手视频压压惊。说实话,国内很多网大平均水平不及搞笑短视频,至少人家尊重观众,网红作者们为了逗乐、为了抖包袱还是动了脑筋、下点了功夫。
演技虽然太勉强,但剧本还可以,喜欢类似这种剧情,做的精致一些更好
网大来说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