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拉的灰烬

Angela's Ashes,天使的孩子,安吉拉一家,安吉拉的灰烬

主演:艾米丽·沃森,罗伯特·卡莱尔,迈克尔·莱格,夏兰·欧文斯,乔·布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爱尔兰语言:英语年份:2000

《安琪拉的灰烬》剧照

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2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3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4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5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6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3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4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5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6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7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8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9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20

《安琪拉的灰烬》剧情介绍

安琪拉的灰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初因为宗教问题,安吉拉(艾米丽·沃森 Emily Watson 饰)和丈夫的婚姻并没有得到亲友的赞许。如今他们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可是在美国生活得并不如意,贫穷折磨再加上不久前的丧子之痛,这家人决定搬回家乡爱尔兰,以祈求在那里获得富裕一点的生活。 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顺利,在家乡,他们仍然遭遇着亲友冷眼,开始了艰难为继的新生活。每当丈夫没有勇气干些琐碎活扛起家庭重担时,是安吉拉义无反顾的担负起一切又脏又累又卑微的活儿。命运一次次给这个坚强的母亲以打击。她的一对双胞胎孩子相继去世,丈夫到英国谋生却没能改善困窘的家境,安吉拉从不放弃地寻求救助,并教会儿子弗兰克(乔·布林Joe Breen 饰)生存的尊严,母亲的光辉在弗兰克的一生里都不会褪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普通女人亦叶亦花圣诞争宠大战爱情小欲望海边的生与死表白吧!在毕业前房战欧布奥特曼:请借给我纽带的力量!金屋藏夫爱的另一半逃离食人族一次失误代号九耳犬咒怨之极度恐惧约定热汤犯罪现场调查第五季保持沉默姊妹情殇侠女:剑的记忆丛林之王夺命大夜班多少爱,可以重来初恋日记白乌鸦永远恋爱真美艾塞克斯男孩的秋天谍网第三季不死废人奥罗拉·蒂加登之谜:餐厅里的死亡

《安琪拉的灰烬》长篇影评

 1 ) 唯有自渡

这电影看得真心难过。

像是整个人被浸在沥青里,浓稠且窒息。

虽然用尽力气挣扎,企图可以探出头来呼吸,却看不到丝毫希望,只能继续挣扎,等着慢慢死去。

大背景是爱尔兰和英国的矛盾,和美国的差距,这是久而有之的,到现在都没有什么改变。

小背景是原生家庭之痛,作为5岁的男孩,弗兰克的原生家庭真是糟透了。

父亲并不是恶人,他只是废物。

早晨喝茶的时候他是个很好的父亲,可以讲各种故事,对孩子们好极了,充满乐观。

白天他是个没用的人,找不到工作,只在街上闲逛。

晚上他会把所有的钱拿去喝酒,然后大醉回家。

因为无能,反而更加傲娇,不肯捡地上的煤块,不愿拉下脸请求帮助,只会接连不断的让母亲怀孕,一个一个的生下来,然后死掉。

母亲已经放弃了生活,面对种种不堪忍受的现实,她毫无抗争,只是如行尸走肉般的苟活。

流离失所,毫无尊严,无所作为,似乎能活下去就够了。

弗兰克过的,就是这样近乎无父无母的生活。

5岁的时候,他照顾着比他更小的孩子们,并不懂得这是什么生活。

10岁的时候,他懂得了恨那个没用的男人,当那个男人把外祖父为新生儿寄来的钱拿去喝酒的时候,当他抱着棺材又去喝酒的时候。

所幸,亲戚们虽然不喜欢,但还是肯帮助的,否则这一家人可能都活不下来。

15岁的少年,似乎开启了新的世界,他开始工作,祈祷,开始接触到世界的颜色。

奇迹般的遇到女孩,有了性爱体验,又开始为放债老太写讨债信,似乎运气一下子好了起来。

他的运气是落在放债老太身上的,老太猝死在家,弗兰克拿了她所有的钱,买了船票去美国,似乎就此解脱了。

自由女神并不是美国,美国也不是自由。

那只是一个象征,逃离现状的象征,以至于在弗兰克眼中会显得神圣而美好。

宗教也不是救赎,那只是一个树洞,喊出心里压着的秘密,便一身轻松了。

这样的结尾未免草率,把最终的救赎归于运气,这是不公平的。

其实我关注的是弗兰克和安吉拉生活态度的对比。

最初的安吉拉并不老,她也早就认清了男人的真实面目,可她就那么放弃了任何挣扎。

倘若她早些离开那个男人,并不见得会活得更差。

而十年后,安吉拉的脸上再也不见笑容,看人的眼光恨恨的,吸烟,为了有个住处就并不在乎猪样的男人睡她。

弗兰克很让我动容的是,在经历了所有的这些之后,似乎性格上并没有留下什么原生家庭带来的缺陷,他仍然真诚,热情,而充满希望。

这是他自我救赎的根本。

然而他也只能救赎自己,他现在对母亲和兄弟们无能为力,只有把他们留在那里,继续那样不堪的生活。

他最后的善良,是把放债老太的账本扔进了河里,然后抽身离去。

 2 ) 几十年前,英国也有现实主义影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影片中,荧幕上展现出来的人物越来越趋于固化,好多人物都是非常光鲜亮丽的角色,似乎这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主流。

而那些原本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平凡普通的人物却如同销声匿迹了一般,再也没有从各种各样的媒体形式中得到充分展现。

这样一来,作为一个充满着影响力的媒介形式,电影从某种程度上逐渐的教化众人,现实生活就是像电影中展现出来的那个样子一样,我们看不到穷人是因为穷人不需要进步的媒体形式去展现他们。

我们看到光鲜亮丽的群体大概率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确实是这么多光鲜亮丽的群体组成的。

他们才是重点,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他们才是真实存在的。

然而穷人,普通人就这样被遗忘了。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是具有普遍影响力的,虽然很多人都不承认这一点,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总是脱口而出电影中,电视剧中的那些都是假的等等语言搪塞过去。

但人们依旧是改变不了电影已经深入彻底的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且在方方面面都影响到了这一事实。

我们常说的电影是假的,大概率在说里面的故事是虚构的,仅此而已。

然而一部电影展现出来的可不止一个故事。

电影在展现故事的时候,少不了对于这个故事中的人物的角色塑造,环境塑造以及社会关系塑造等等,这些被塑造出来的元素也属于电影本身,我们在谈论某一个故事虚假的时候,无意识之中就接受了这个虚假故事中的其它“真实”部分。

我们接受故事中人物的价值观,我们接受故事中人物的设定,即使不接受故事本身,这些次要元素也会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

这就是电影无形的影响力。

而这种影响力随着塑造的故事元素的固化,原来在荧幕中应该出现的那些人逐渐没了踪影,比如说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中的这些人。

《安琪拉的灰烬》是一部讲述平民甚至是底层民众生活的电影,该电影诞生在20世纪最后一年,而后,基本上在人们踏入新世界之后,荧幕上这样的人物越来越少,这样普通的角色也渐渐地淡去,剩下的就只有我们喜闻乐见的光鲜亮丽的角色了。

本片聚焦的是底层民众的底层生活,他们也曾有过希望,他们也曾为了梦想打拼等等,然而艰难的生活并没有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苦苦挣扎的生活一直在延续,但他们的苦痛却没有办法向着更多人诉说。

这就是悲伤的源头,也是本片着重想要阐述的核心。

本片说的是一个有这几个孩子的母亲的伟大,然而电影却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为我们呈现这种伟大。

这样的视角一度会让人认为这个家庭是不幸的,然而这个孩子是坚强的。

但当所有人都看完了之后,却能从中体会到,这个面对生活不幸的母亲的坚韧。

甚至于说这个孩子的坚强更加凸显出来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润物无声。

部分人总是认为穷人的困窘来源于自己的懒惰,然而这仅仅是因为少数的富裕者并没有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穷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穷人要想要成就自己,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改善自己的生活,往往没有太多更加便利的条件以及更加多样的选择。

因为贫困,所以自己的选择只有这么多,因为没有太多选择,所以只能在手头的非常低效的选择上耗费大量的精力才能艰难地活下去。

这种没有同理心便不能体会的情感逻辑,本片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小男孩的成长之路是坎坷的,然而在这样的坎坷生活中,他最终让自己的生活上升了一个台阶,最终实现了自己信誓旦旦的愿望,这样的结果是让人高兴的,最后一幕,当站在月亮下,看着自己的曾经这一幕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动容。

从来历经坎坷都被认为是会有所收获,然而有人就是为了这小小的收获,几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才能。

当这个家庭苦苦挣扎求生存的时候,没有得到上帝的眷顾,万能的上帝此时此刻也好像忘记了他们。

好在还有母亲,还有一位坚韧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下去,苦苦求生,不惜出卖自己的尊严委曲求全。

当自己孩子不理解的巴掌打在自己的脸上,她是万般痛苦的,然而当自己看着孩子终于实现了愿望之后,她却比谁都高兴。

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母亲,都有伟大的母爱傍身。

这就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母亲不像上帝般光芒万丈,然而却能准确的照耀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上,即使上帝遗忘了他们,电影人也将他们忘掉,但是还有母亲,总有人为他们动容。

……你好,再见

 3 ) 天使???在哪?

他从贫穷中走来,一家人都从贫穷中走来,没有富裕的希望。

天气永远灰暗,纽约的布鲁克林没有阳光,爱尔兰的雨从来不会停下。

从贫穷的一地走向另一地的贫穷。

父亲的工作是永远找不到的,但他的酒杯也是永远放不下的,当他清醒时,他爱自己的亲人,但生活的重压到来时,他只爱自己的酒杯。

于是弗兰克在圣诞夜追着父亲的背影,追着想对他说:我爱你爸爸。

但是他终究没说,也终于没有了机会。

父亲再也没有出现过。

于是他学着独自成长,独自面对生活。

母亲告诉他他不应该受到任何人的羞辱,他也这样努力着。

他用着倾轧者的钱和自己劳动的钱,在十年后,他终于又踏上了同一艘轮船,回到了他出生的地方。

最后一晚的月蚀,拨去了阴霾,第二日的出发,终于云开日明。

 4 ) 放过孩子吧

如今已经不是那个能吃饱就可以的时代,生养孩子不要说吃饱穿暖就可以,如果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和足够强的责任心,真的,不生养后代就是极大的一份善良。

我觉得父亲这个角色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有梦想、有奋斗精神的人,不然也不会拖家带口远跨大洋从爱尔兰移民到美国,可惜他是个能力不够强、自尊心却极大的理想主义者。

即便冒着让孩子冷死的危险也不放下尊严去捡煤球,对有家庭的中年人来说,真正的尊严并不是在人前趾高气昂,而是让全家人吃饱穿暖。

没有能力就要放下虚无缥缈的尊严,让孩子冷死、热死就能给自己带来尊严吗?

用救命的救助金和孩子的奶粉钱去给狐朋狗友买酒喝就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吗?

绝对不可能,相反,这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笑话。

我们一直被教育要活的有尊严,然而,尊严也可能是我们贫穷或者过得不好的原因。

孔乙己脱不下长衫,宁愿饿死也不愿意降低身份去为了生存而努力,就像如今的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样子,工资少不愿意干,工资多又卷不过同辈,于是就出现啃老族、御宅族,又何尝不是现代版的孔乙己们呢?

父亲情愿挨冻也不愿意去捡煤球,情愿挨饿也不愿意去乞讨,这样的尊严有何用呢?

活的有尊严只是父亲的借口而已,他并不想承担家庭的责任,短暂的酒精麻醉就能让他罔顾家庭,这样的人真的知道什么是有尊严吗?

不,他并不懂,他只是固执,他只是狭隘,他只是懒惰。

千辛万苦找到的工作可以因为喝酒就丢弃,懒惰,自私,麻木,是他的底色。

谈恋爱可以不顾家人的反对,但是结婚一定要听从家人的意见,你可以质疑他们对婚姻的理解,但千万不要小看他们比你多活几十年的生活经验,看人他们大概率比你看的准。

安琪拉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不同信仰的男人,跟着这个男人到处漂泊,在外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在内也得不到家人的认可,这样的困境是安琪拉自己选的。

她逃不脱这样的人间地狱,社会环境那个包容力,自己也没有强大的精神内核和生存技能,她有的只是苦命人所拥有的能力-忍。

女人,千万不要把自己逼到那样的绝境,往下走容易,往上走每一步都很难。

我不理解弗兰克为什么那么渴望去美国,毕竟自己跟着父母从里逃离回到故乡,那里于他而言是苦难的开始。

我也不能明白他明明是个很心疼弟弟、很照顾家的人,为什么他得到第一份工作不是接济家人,而是存钱去一个曾经离开的地方。

大概,这就是自由意志吧。

公众号:三横兰

 5 ) 安琪儿的火星

5岁到15岁的弗兰克的成长,爱尔兰城市,贫困,穷街陋巷。

在母亲安吉拉德的灰烬里有火星闪烁。

弗兰克长大成人,实现愿望,即便这个愿望就是重返美国,也是个奇迹。

贫困是泥沼,它只会让人越陷越深,让人逃离也越来越费劲。

这是个爱尔兰家庭故事,但宗教和美国真能拯救弗兰克和他的亲人吗?

暂且存疑。

也许只有逼视这生活的猥琐和肮脏,你才有力量逃离;也许只有不停地祈祷,你才有运气逃离。

祝福弗兰克。

那个美国女神像在海上升起的镜头在无数电影中重现,仿佛是乘诺亚方舟飘摇数日在海上终于到达重生的陆地——自由女神的眼窝里是鸽子屎和污迹,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无论是好莱坞制造了,它还是法国人,感谢它还伫立在那儿。

 6 ) 给童年的穷孩子一个拥抱

就像整部电影的灰暗色调与阴雨连绵的天气一样,剧情让人压抑,一个懦弱无能酗酒又爱面子的父亲,一个坚强总是生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母亲,还有几个总是饥肠辘辘吃不饱饭的孩子。

他的父亲没有男人该有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的生活环境也一直没能改善。

特别能体会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那么的懂事,小时候你总是羡慕其他小朋友的新衣服新玩具,你的爸爸也很爱你,可是你也只有看着的份,等你慢慢长大赚钱以后,当你改变了糟糕的生活,你才明白你有多么坚强,最后影片主人公看着小时候的自己,我想他一定想给那时候的自己一个拥抱,生活虽让你尝尽了苦涩,但从你长大以后,你便不再指望他人来改善生活了,不再寄希望于父母,你将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于自己的手中。

最后,所有的女孩子都该擦亮眼睛,宁可不嫁人,也别嫁给废物。

 7 ) 希望

整个故事从前到后,贯穿着希望,可能是旁白视角,对于从开始到结尾都像是在看一个过程,通过观察发现我们自己想要的,想做的事情,终究会实现,只是路径各有不同而已,只要是自己发自内心想的,一定会找到办法,期待我们每个人,都向内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不去模仿别人成功的经历,投资大脑建造宫殿,就会轻松拥有想要的生活!

 8 ) 天使的孩子

《安琪拉的灰烬》是弗兰克·迈考特于1996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

书中写的是平凡人平凡的故事,但它给我的震撼不亚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这部作品看似悲伤,却不绝望。

怪不得人们称之为美国版的“《平凡的世界》”,同时该书打动了千百万读者,并因此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等多项大奖。

本书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117周之久。

确实,诚如美国《好书》杂志评论说:“这本书的成功靠的是真心被感动的读者的口口相传。

” 在这部自传体小说里,作者站在生命的边缘,蓦然回首,把一个孩子苦难的成长过程呈现在世人面前。

贫困,失业,酗酒,死亡„阴霾﹑沉闷的调子如同爱尔兰潮湿多雨的天气,让人压抑,让人窒息,让人看到生命的底层如同一滩烂泥。

在这横无际涯的悲惨与愁苦的汪洋之中,脆弱而又坚强的人性时而升腾,时而沉溺。

然而,人性之中的美好始终在艰难而顽强地生长着,挣扎着。

梦想,渴望,激情,远方的召唤,飞翔的冲动,使作者在生命面前以一种高贵而优雅的姿态俯瞰人生百态。

成长历程中的迷惘,苦闷,忧伤,疼痛与抚慰都在弗兰克的娓娓追忆下得以真实而完整的展现。

这的确是一部迷人的童年回忆录。

它以最诚稚的童言诉说着那些特属于童年的懵懂,单纯的渴望,单纯的快乐,单纯的忧伤。

这此种种都是我们共同所拥有过的最特别的存在,这存在回忆起来美得动人,美得纯粹。

但是弗兰克的童年,即使是以懵懂的话语,看似无谓的语气为何会让人读起来那么的辛酸无奈,让人有一种落泪的冲动。

怪不得弗兰克说“那是一个悲惨的童年”。

当饥饿成为生存最大的障碍时,在幼小的弗兰克心中“希望自己能荡到空中去,荡进云彩里,可以环绕全世界飞翔,再也听不见弟弟奥里弗和尤金半夜里的哭声”。

当他听到妈妈因为爸爸没有把钱带回家而去喝酒,全家人都在挨饿时的幽咽哭声时,他想“告诉她,我很快就会长成大人,会到那个有一扇大门的地方工作,每个星期五的晚上,我都把鸡蛋,土司和果酱的钱带回家”。

可怜的孩子啊!

饥寒交迫的他要求并不高,他只希望亲爱的弟弟不要哭,为何这么细小的愿望都不能满足他。

从来没有像此时此刻这样强烈渴望自己成为那无所不能的“上帝”,只想帮帮这可怜又可爱的孩子,让他们不要再有饥饿,让他快快长大,有能力守护他想要守护的人。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然而,最让人义愤填膺的是弗兰克那个空有自尊的酒鬼父亲,男人的自尊用错了地方就是最大的悲哀。

犹记得他们的父亲为了所谓的尊严让5岁的弗兰克和4岁的弟弟小马拉奇兄弟俩在圣诞节去街上捡煤,承担本不属于他们的责任。

幼小单薄的他们在雨夜里拖着大包的煤炭往家里赶,全身湿透,满脸黑炭,路人嘲笑,眼巴巴的饿着肚子看着别人家在节日里围着暖炉吃大餐。

读到这里我多么想仰天长啸,控诉的不是冰凉的社会,冷漠的人情,而是作为最不应该抛弃他们的父亲在他们最需要他的时候抛弃了他们。

从内心深处涌出无法抑制的悲哀,马拉奇作为父亲作为丈夫,连自己的妻儿都保护不了,还有什么资格谈尊严?

也许在潜意识里安琪拉也对这个本是最亲最近的丈夫失去了最起码的期待,在那首叙述她内心美好憧憬的诗歌《北方人》里,当她读到“利默克里谁家也比不上我们强”时,笑得很厉害,眼泪都出来了,竟有些歇斯底里。

这该有多么的讽刺,那活生生的愿望被撕毁得血淋淋,体无完肤。

安琪拉,英文“天使”的译音,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她的任务就是不停地繁衍后代,然后就是千方百计地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穷苦家庭。

即使弗兰克没有一个好的父亲,但他有一个像天使一样的母亲,母亲教会了他有尊严地生活;即使他没有积极生活的资本,但他有积极生活的勇气,让他直面惨淡的人生。

的确,黑夜给了他一双黑色的眼睛,他用它来寻找光明。

弗兰克拨开生命的雾霭“尽管我们在物质上非常贫穷,但我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激情,我们感觉很富有。

”因为他们是天使的孩子。

 9 ) 最后的希望

一个人必须要么做个好人,要么仿效好人。

——德谟克利特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

按照传统道德基本内容,把传统美德分为爱国、明智、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

积小善成大德,汇小善为大仁。

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行中,常怀感恩之心,常动悲悯之情,常予成人之美,知善、行善、扬善、乐善,不断弘扬“善”的精神,升华“善”的力量。

让行善成为一种理念、一种习惯、一种风气。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洪应明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凡人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

——苏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不为善,一不善而足。

——杨万里

 10 ) deeply hate the world

看这部电影会让我回想起自己成长的经历,一事无成的酗酒父亲,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母亲。

处在中产底层,不存在吃饱穿暖问题,但能体会到片中所有精神绝望。

在一开始,男孩对父亲还是崇拜,因为父亲吹牛的大话他都信以为真觉得一切都是时代的问题。

生活会变得好起来,他希望父亲有一天会带着工作回家,那时候生活好了他就不会酗酒。

但后来发现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不再指望这个一无是处的人,也是这时他开始恨母亲。

母亲把生活的重担压到了长子的身上,对丈夫自暴自弃之后顺服于别的男人的丑态让他觉得没有尊严。

母亲精神脆弱,生活不顺的时候就放弃尊严,没想过别的解决办法。

他开始爱上莎士比亚,体验到自己的力量。

老师希望他去美国,因此他深信不疑。

其实结局去了哪里并不重要,他从出生开始的愿望就只是脱离酒鬼父亲、自暴自弃的母亲、这个噩梦一样的家庭。

对这样的家庭,他是没有感恩只有恨的,难道得感谢命运给我的不幸?

骗子一开头就说,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死掉,这和少年时候的我有着同样的心境。

可是一样,在喝完第一杯酒他发现自己变成了和父亲一样的人,他愤怒于这个家庭给他带来的,也是为什么在赚到钱之后他并没有给家里。

他只想快点和这个家庭没有丁点联系。

这是个不幸的故事,因为他的聪明,精神上带来的绝望对他影响很大。

班里还有更穷的同学,很适应这个现状,可他不行,他没法循规蹈服的先送报纸然后去挖煤过上传统的生活。

关于未来的路从没有人能告诉他,只有老师简单的一句去美国。

那不去美国我还能去哪里?

《安琪拉的灰烬》短评

宗教与贫穷折磨着弗兰基的童年~酗酒不顾家后离家的父亲,为了孩子献身的母亲~

4分钟前
  • 👾Wur 锐
  • 推荐

alan这里真好看,结尾时当他在空旷的街上看到自己童年时期两个阶段那点儿我差点儿哭了。God loves you,you must love yourself. God forgives you,you must forgive yourself

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剧情发展过于流水账

8分钟前
  • flipped
  • 还行

很难说的感受。像潮湿肮脏褶皱满布的旧报纸。

9分钟前
  • 杨树树✨wink
  • 还行

拍法超保守,无功无过最无瘾。(庄文强说得好,我们是拍电影,不是拍剧本。

14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较差

贫穷的生活,酗酒的父亲。生活只能靠自己

19分钟前
  • 爱看电影的浩浩
  • 力荐

天空是灰色的 梦想是彩色的

22分钟前
  • Atacama
  • 推荐

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

23分钟前
  • YFL-cecily小祎
  • 较差

6.5

25分钟前
  • enilsaniaruot
  • 较差

一直等待反转,然而并没有。两个半小时的压抑,真没必要!

27分钟前
  • 赵旭丹
  • 还行

技法纯熟,画面精致,演技到位,约翰威廉姆斯的音乐很升华。但这故事讲得实在平庸,忠实于原著的情节内容,却失去了苦中作乐的黑色幽默调调。

31分钟前
  • andrew
  • 还行

每当丈夫没有勇气干些琐碎活扛起家庭重担时,是安吉拉义无反顾的担负起一切又脏又累又卑微的活儿

35分钟前
  • 艾芮儿
  • 较差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学习行为,这个被学习到的行为并不一定外显,它可以潜伏在身体里很久,直到某一天动机出现,这个动作也会随之浮现并驾轻就熟。这就是为什么最终我们都会变成我们父母的样子。

36分钟前
  • L.C.
  • 推荐

《Jesus and the Weather》很喜歡這篇作文 (笑) 。有沒有想過耶穌是因為活在生活溫暖的地方所以成為耶穌。長大認知到必須為了活下去做一些卑劣的事。從形式上的懺悔到真正自主性的去教堂懺悔。經歷了那麼多事,男主終於存到錢去美國,這時候才16歲。

39分钟前
  • hihiyuning
  • 推荐

真是湿漉漉泥泞的场景。。。太长了,里面那爸爸太恶心人了

41分钟前
  • 自在人
  • 较差

一直在下雨的利克默里~湿湿哒哒的街道~

43分钟前
  • Maurice__z
  • 还行

冷门佳片,小说作者的回忆录,童年的苦涩,潮湿阴暗的爱尔兰故乡,令人心碎的回忆,宗教与内心的抗争。

48分钟前
  • 欲圣
  • 力荐

总是在下雨的小镇,布满积水的街道,肮脏破败的房子,无能的母亲,不负责任永远没带来过希望的父亲,萌芽而早夭的爱情,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竭力生存受尽白眼的一家人,以及离开又再见的自由女神...从来没看过一部电影能把贫穷和生活的灰暗表现得这么真实而绝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是在这样的生活面前,早熟懂事也似乎并不能起太大作用。贯穿始终的都是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的困窘,趟不尽的水坑就像生活尝不尽的辛酸。所幸男主还有信仰,虽然不能借此摆脱艰难的生活,至少可以带他慰藉和希望,带给他心灵的救赎,这也就是信仰得以存在的原因吧。除了宗教,还有美国梦,支撑着男主咬紧牙关长大,熬过最艰难的岁月。教育和阅读某种程度上真的能改变命运,越穷越生的家庭真的可怕,邮递员是份好工作。

52分钟前
  • 夜阑听雪
  • 力荐

心存感恩之心,身行积德之善; 从善者吾近之,从恶者吾远之; 百年养善不足,一日毁之有余; 行善不必人知,积德无需他晓 。

55分钟前
  • mommom
  • 较差

在他向弗兰西斯忏悔时,我忽然明白了信仰的意义。你要学会爱那个为全人类受苦的人,才会爱自己,进而爱你的同类。/这样单纯的法则有时多么我有力量啊

57分钟前
  • 4-4-3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