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狗咬狗》中独特的个人风格,所以突然想起了郑保瑞去年的这部《怪物》。
我总固执地相信,所有的恐怖或者惊悚电影其实都是些悲戚的故事。
这也许也是我一直以来喜欢这种类型片的原因之一吧。
因为悲戚,所以惊悚得凄美。
鬼怪之说本来就是虚无飘渺的臆念罢了;而之所以成鬼怪大都因为生前积累了太多的怨恨。
怨恨积聚的过程,其本身就是悲剧酝酿的所在,因为所有的人们本来都是无嗔无恨,只有当某些遭遇带出的压抑而后成了嗔怒,再成怨恨。
恐怖或者惊悚,不过是借着一些光怪陆离的摇晃不定的镜头来翻出那些陈年的旧事。
鬼怪的虚无只是徒具其表的浮华,而真正想表达出来的都是浮华下面低沉的哀怨或者悲凉。
于是我更固执地认为,越是有惊悚恐怖的效果的电影,其底蕴总会越显得悲哀。
无疑这部电影是很符合我的那种固执的武断式的遐想。
就算这只是一部并不怎么恐怖的电影。
然而悲凉,悲凉得无可厚非。
电影里的演员表现也挺出色的。
第一次看到舒淇饰演母亲的角色可圈可点,而方中信显然戏份不多,可是也算中规中矩。
而最让我欣赏的应该算林嘉欣了,一改以前清纯可爱的造型而变成一个歇斯底里的精神病人,这方面应该是很有突破了。
从一个花瓶式的偶像派成长成一个实力派演将,这样的改变总是需要一个转型的过程。
也许,这部电影之后,没有人会忘记香港电影里还有这样的一个女子,可以是清纯得让人心碎的女子,也可以是肮脏得让人作呕的女子。
电影里叙述的是故事其实并不新鲜。
木屋区的改建,大时代变迁造就的小人物悲剧。
豪华的新式住宅区带着一种繁华下遍地尸骸的惊惶贯穿在整部电影里。
也许并不是有什么警世的隐寓,而仅仅只是对旧时代的追忆和留恋。
电影里那些有关木屋区的片断拍得很美,像一家三口温馨的早饭,门口“合家平安”的灯笼以及忙忙碌碌的身影,还有物质上贫乏却相互爱护扶持的细节描绘都显得很唯美。
我记得那些镜头里林嘉欣脸上幸福而淡淡的微笑以及满足的安逸,就算这种安逸只是暂时的。
这些镜头里更多的也许是一种悲悯的怜惜,唯美也许就是这样被转换成悲情的。
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些唯美的镜头只是很短暂的一段,而且马上就要因为木屋区的改建而成了泡影的时候,这些镜头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冰凉透过屏幕进入到视觉再进入心里,看这些镜头的时候我总有一种很悲怆的不安。
豪华的建筑下面带着一种冰凉的腐臭不停地袭来。
那股味道跟林嘉欣爬行的下水道和中央空调的通气管里的味道会不会很相似呢;没有人知道。
郑保瑞似乎很迷恋这样的表述手法。
最贴近肮脏的描绘总是能够震憾人心的。
因为这种肮脏并不是完全不存在的,所以又显得很贴近生活。
我不记得曾经有多少次在曾在路边见到不停地翻垃圾筒找东西吃的人,生活所迫,为了生存,其实人性可以低劣的程度往往是我们这些还有闲情逸致看电影的人们所不能想像的。
然而郑保瑞把这一切还原到了镜头里了,我还记得林嘉欣拿给孩子吃的那个发绿的苹果,我看到的时候居然不是感觉恶心,而且居然有种温馨的感觉。
原谅我。
可是这种温馨并不是没有来由的,试想像一个其实已经歇斯底里的只为生存的没有理智的人,可是会因为母性膨胀而去翻吃的东西给一个自己之外的生命体,这不是理智的作用而仅仅只是本能,母性驱使的本能。
很多时候,理智总是限制了我们感动的神经,而这种动物性的本能总更能唤起我们那结已经被我们自己淡漠了的感触神经。
于是感动,来得如此不可思议。
这并不是一部恐怖惊悚电影,我觉得这更像一部文艺剧情电影。
林嘉欣丈夫的意外之后,林嘉欣的意识迷糊和理智丧失,是女人对爱情有信仰;儿子死去了之后,那种彻底的自我迷失,是一个女人母性最淋漓直面的描绘。
这样的电影如何能是恐怖惊悚题材呢。
更像是一个女人一生悲凉的写照。
舒淇儿子和林嘉欣儿子的模样相似唤醒了林嘉欣的残存意识。
于是一个女人从一个完整幸福的人到无理智的动物性再回归到人本身的两次转换,合乎情理。
如果说舒淇的濒临疯狂是母性使然,那么相比起林嘉欣的母性,这样的母性带出的悲情就远没有那么强烈了。
一个本来带有点轻微自闭的母亲突然因为失去了儿子而开始主动地接触身边的所有人,不停地向邻居以及警察寻求帮助,这的确是母性伟大。
然而,这样的母性依旧还停留在理智之内,理智之外的本能更让我们感动。
子路或者小文的倒戈似乎也已经脱离了理智本身。
那依旧也是一种接近于本能的依赖和迷惘。
并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一个本来什么都不懂的孩子,经过了数次惊吓,而且不是一般的惊吓,最终氓灭了的理性是很有可能的。
而被狗扑倒了之后完全无助躲在角落里痛哭,这时候的子路已经没有任何可依靠。
林嘉欣的舍身相救,其实他已经看不到了。
因为他没有办法看到任何东西了。
因为惊惶。
断指后的自我包扎之后两个人躺在暗处,相拥,只是一种本能的相互依赖。
这是子路最终倒戈的突破,除了眼前的这个不像女人的女人,其实他已经没什么可依靠和信赖了。
在看完电影之前我曾经设想过,如果林嘉欣恢复了理智,然后和舒淇一起抚养子路。
但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期盼罢了。
情理上不可能实现。
最终林嘉欣的自杀带着一种强烈的控诉以及宿命式的必然性。
不是我们不同情她,而似乎这是她最好的结束了。
不再思念,不再自己一个人孤独地活着,不再因为生存而去吃那些发了霉的食物,不再孤单地呆在暗处,不再悲情。
丈夫的幻象成了美好的向往,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是不是还幸福地活着呢。
郑保瑞的镜头语言冷酷得有点不近人情。
这部电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文一去不返之后林嘉欣自己一个人吃饭,桌上摆着三副碗筷。
跟前面三个人吃饭时一样,只是现在只剩下一个人了。
林嘉欣表情呆滞。
时而微笑,时而凄凉。
给这个碗挟菜,再给那个碗挟。
光线阴暗,没有点灯。
一个人,三副碗筷和一个呆滞的表情以及无神的眼光。
让我有一种不寒而慄的感觉。
悲情。
因为死者已逝。
而生者还在思念。
一个女子的终极悲情,只是那些爱着的人们已经永远不在了,而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
一个女子的终极悲情,只是那些自己所熟悉的地方已经永远地消逝了,而自己在一个看似熟悉的陌生地方不知为何地呆着。
阴暗的镜头是这部电影最无奈的冷酷。
而真正的冷酷是镜头后面那种冰凉的悲悯。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
就算惊悚效果一般,就算恐惧不足。
所谓悲情,其实,是电影里那个在最阴暗的角落里肮脏的猥琐的身影里那个曾经如此纯洁而美好的灵魂和那些伤感的回忆。
我不知道她纵身跳下了之后是不是真的会安然地死去。
我不知道彼岸那边有没有盛开的鲜花、艳阳和白云。
只有祈盼。
我曾想过,那边的那个我们都不知晓的世界里,一定会有些我们挚爱的人们在幸福地活着。
我突然很喜欢郑保瑞,因为他的电影如此忠于那些阴暗的事实。
可是我突然又很不喜欢郑保瑞,因为他冰凉得让人郁闷。
很久以前上映的片子,迟迟没有关注过。
幸好随机下载电影,让我看到了它,作为一个资深恐怖迷的我来说,真不应该错过这样一部戏,至少它是我看过的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国产恐怖电影,感谢广电总局。
一直对国产的恐怖片没有太好的印象,首先并不恐怖,全是虚伪的意淫,剧情狗屎之极。
上次看过一个评论高人说过,国产恐怖片为什么上不去是因为广电总局明文规定,不能有神怪力量题材的电影,才会导致那么多自以为领会恐怖精髓的导演及垃圾作品出现。
怪物自身就不好拍,因为它的指向太糊,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其它未知的动物。
林嘉欣塑造的怪物可怕不是外型,而是内心。
我还是头一次看到给怪物这类角色塑造这么深邃的情感,看过了西方重口味的杀人狂,推迟出新的就是新奇的装扮和更多的杀人手法,看多了有些疲惫。
但是林嘉欣塑造的怪物却加入了最恐怖的元素,当一个怪物有情感的时候,她更加的可怕,可怕的是让人产生联想,让人对剧情再不是随着破案的人员走,而是随着怪物的心理变化走,真正的能够从怪物的心底去感受恐怖,去感受思维。
舒淇演的极为成功,在母爱下产生 恐惧 焦躁 无奈 疯狂 绝望 沉默都丝丝入扣,两大影后同台飙戏,竟是在这样一部题材中,十分的好看。
感谢郑导,拍出了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恐怖片,不再看完日韩泰的恐怖片滞后用种看娱乐片的态度去看中国的恐怖片,期待您的最新恐怖作品上映
专业的我不懂不过看到最后我流泪了,所以我给4颗星觉得林嘉欣太能演了,赞一个舒淇也是我喜欢的演员,不过这个里面要略逊林嘉欣一筹
打着粗制滥造的恐怖片幌子,其实内里蕴含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如《怪物》里的亲情和《我的左眼见到鬼》粒的爱情。。。
哦KKK咯哦哟五天了在真着急啥快YY利润YY听我讲阿鲁我里就冷群啦咯就睡咯哦路去弄咯哦哦虚脱墨迹几个五塔寺咯五天利拉德额王五天咯哦nuts咯努力咯我的吐了咯玉兔精YY无咯么我在我6路路上5哦哦mockKKK录用
不是以往看到的惊悚片那样恐怖的心情,而是越到后面心情越加沉重。
眼泪忍不住地留下来。
我们到底要什么?
茫茫苍穹中,我们不过是瞬间光亮,也许还没有来得及看清呢。
钢筋水泥中,到底隐藏着什么?
我们的楼梯间、电梯里到底还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
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自私,自利,不仅占有了别人的幸福,其实最终也剥夺了自己的。
大概人类有产生、发展,最终必有消亡的一天,想到这个还是有点小小的释然。
随它去吧。
喜欢看小男孩那双明亮的眼睛,特别是转身时。
当他投向所谓的“怪物”的怀抱中,心里有些安慰,和感动。
一直都喜欢林嘉欣,其实也没有看过她什么片子,就是感觉。
几周前,许奶奶课上讲社会设置的基础在于公平与正义。
说到要使最少受惠者产生最大程度的认同感问题时,举了影片《怪物》为例。
而当时我所仅有的关于《怪物》的印象,还完全停留在娱乐新闻里对林嘉欣如何颠覆形象打造毁容造型,又或是两美女片场不和传闻的大肆渲染。
许奶奶略略描述故事情节,没细说,推荐我们都去看看,留话一枚:这片子还是挺深刻的。
我当时心里就嘀咕,港片嘛,反正再如何包装也都还是为娱乐大众,不是搞笑就是恐怖,腻都腻味了,还能谈深度?
可是现在,我不得不打消以往对香港商业片粗劣浅薄对观众阿谀拍马的固有偏见,我得承认,《怪物》它打动了我。
它所呈现的勇敢和力量令我肃然起敬。
这勇敢,是一个母亲为寻找儿子奋不顾身的勇敢,是演员不惜牺牲形象的勇敢。
这力量,源自编剧导演敢于直面拆迁这类敏感社会问题的勇气。
尽管,票房和市场的压力逼迫,使得内中深意被隐于恐怖外衣和母爱光环下,但好在拷问现实的力度却并未被转嫁至无形,反而更强悍了。
眼看着堂堂社会,把好好的一个吃稀饭咸菜也能幸福微笑的女人摧残得从正常变得非常,从凡人变成怪物,我相信任何一个仍然心怀良知的人都不会无动于衷,都不得不在唏嘘感慨过后陷入反思:是这个怪物女人可怕,还是她生存的环境更可怕?
阴森寒冷的下水道,小男孩在水里闷的憋气晕过去了,怪物女人把他紧紧搂在怀里死命朝其嘴里吹气人工呼吸;在天台,小男孩遭大狼狗袭击,怪物女人不顾一切扑过去,奋力挣扎,手指被咬掉痛得鲜血淋漓也要保护住孩子,挥拳将狗打死,自己却差点失了性命。
还有那三顿饭,起初是一家三口,虽然吃得甘苦却也其乐融融,而到最后,就只剩下林嘉欣一个人划着空碗拼命往嘴里扒,咬瓶盖磕的嘴巴鲜血直流,此时,镜头打向屋檐上那个随风起舞的“合家平安”挂符——多么大的讽刺。
我不觉得这个女人傻,亦不觉得她心志出了问题,我只是为这个摇曳在风中的破败木屋,为这个失去一切的她而揪心,为奔走无门的现实而担忧。
政府强行征收土地,数万底层人民流离失所。
偌大的社会,却惟有大厦迂回幽暗的下水道,才能给其一个容身之所!
这一问题,不只香港有,到处都存在,新闻中所见才不过皮毛,大批抗议举动其实都被压制了。
所以,如果是怀抱着猎奇心理遭罪心理,打算去考验看看自己承受力究竟如何的话,那么抱歉,结果可能会让你很失望。
大部分镜头是暗光,只有在怪物女人显露怒色凶悍的眼神之时,才稍稍有那么点惊悚气氛。
大部分时间里,你感受到的,都只是她的拳拳爱子之心。
一个失去孩子的可怜却又伟大的母亲。
现在回过头想想许奶奶的话,或许是最好注解:只有弱势群体觉得公平,那才是真正的公平,否则公平与正义——社会稳定所基于的最普遍价值观就根本无从谈起。
又想起某天坐车经过鼓楼广场,巨幅广告牌赫然高挂:零能耗六星级豪宅,均价350万。
若不是后座两年轻女老师的惊呼,迟钝的我,离买房供楼的实际问题还很遥远的我,怕是日日来往穿梭也不会在意这明目告示。
一面在标榜着奢华,一面却有更广大的利益被损害被倾占被剥夺群体的存在。
这个社会,又何来和谐之有?
怪物是一部由郑保瑞执导,林嘉欣、舒淇主演的惊悚片,于2005年10月27日上映,迄今为止过去13年了。
影片讲述了一位因意外失去孩子的母亲转而抢夺他人儿子的故事,我在小的时候就看过这部电影,不过当初的我年龄还很小,当时看这部剧时就感觉到恐惧,就成为童年阴影了,每次脑海里能回忆起来的就是一个很可怕的女人把一个孩子逮到下水道里,,然后前段时间我借助百度寻到了这部剧,又重温了一遍,那种触动心弦的感觉恐怕一辈子也难以忘记了,电影中使我印象深刻的不再是那狰狞的怪物面孔,而是那疯狂而又伟大的母爱!
糜烂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母爱心当人们看到这个封面时,肯定感觉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恐怖剧,尤其在晚上看到的时候,更是会激起人内心的涟漪!
可怕的是封面!
伟大的是人心!
我看到的更多的不是恐惧
而是她们的母爱。
孩子无助的眼神!
可能被吓着了
丧子之痛,变得疯掉,夺人孩子,却从不伤害他!
内心的母爱在作祟!
丑陋的面孔下藏着一颗不丑陋的心既然生了孩子,就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
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
豆瓣评分有点低强烈安利这部剧!!
一点也不恐怖!
真的很感人
想想以前我所看过的电影有很多我都没有写下影评,总感觉很空虚,生活还是充实多点好一点。
无论面对的是怎样的人生有一个怎样的开始还是多给自己找点有意义的活儿来干干吧,当然是要在本姑娘年轻貌美虽不若天仙的时光里。
今天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海的女儿》这是为了重温我儿时被悲伤洗礼过的记忆,另一部就是这一本正要动笔动枪动脑瓜写的《怪物》。
不知道的朋友会不会觉得这是欧美的恐怖片呢?
这是中国香港拍出的好电影。
我还没开始写影评就开始赞叹了,可见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程度啊。
电影的开始确实让人充满了想像,温馨满是笑容的家庭搬进新的公寓无论怎么样都很难想像到儿子会突然间在电梯口失踪。
儿子只是叫了一声妈妈就在妈妈一转身之后而失而不见。
这样紧张的情绪无论发生在哪一个做母亲的身上,心里的疼痛可想而知了。
舒淇在影片中饰演的是温柔妈妈,儿子在第一次失踪后找回到身边的时候,儿子偎依在妈妈的怀里的时候,这样问妈妈“妈咪,你会不会不要我呢?
”温柔妈妈笑着说“就算你不要妈咪,妈咪也不会不要你的。
”儿子听了之后心是很开心,笑得好可爱。
温柔妈妈一直在害怕与失落中度过着那难熬的日子,在不放心之下把儿子抱到自己房间里三个人一起睡。
也许有些事情就是这样,注定好了的,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
怪物妈妈原本也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的丈夫在一次爆炸中死去,后来神经受到了一些打击,她有一个很乖的儿子,上帝没有眷顾他们,儿子在为妈妈找食物的过程中不幸地被倒塌的房子给压死了,就这样她开始孤零零可怜无助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精神开始分裂,开始活得很痛苦,她一直不相信丈夫儿子离开了她,她一直相信他们还存活着,她隐居在下水沟里好多年了,脸上手脚上都留下很多恐怖的划痕,曾经漂亮的样子已经不复存在了,当RAY一家搬进来之后她发现RAY的儿子长得像自己的儿子,所以想尽了办法把RAY的儿子抱回自己的身边,是的,她作为怪物母亲,却有一颗疼爱儿子的心灵,她把好吃的食物给子路吃,子路在开始时有些反抗,不过有说过子路的精神会受到怪物妈妈的变动而变化,也就是说子路会把怪物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
温柔妈妈一直在努力地寻找着儿子,也在勇敢地为夺回失去的子路而和怪物妈妈斗争着,这两位母亲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着拯救着自己的儿子,因为那一刻他们都把子路当作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毕竟怪物妈妈认不清黑与白是与非,当她在与大黑狗博命的时候她的一只手指被狗咬断了,惨叫了一声后拿出那把刀把大黑狗杀死了,抱着子路回到隐居的住所。
最后通过温柔妈妈的努力把儿子子路找回来了。
最后一幕也让我流泪了。
真的很赞嘉欣演的怪物妈妈和舒淇演的温柔妈妈。
那个可爱的儿子真的太懂事了,我好喜欢他。
我也好想有个儿子啊啊啊。。。。
哈哈。。。。
男朋友都没找到呢。。。。。
Whatever.
据说这部影片是不少人的童年噩梦,证明郑保瑞对恐怖题材确实很有自己的一套,即便是在与大陆的合拍片里也能拿捏得当。
事实上,《怪物》相比起他早期的两部成名作,惊悚程度着实减弱了不少,看得出他不再单纯为感官刺激而贩卖惊吓元素,而是借助类型片的形式有意探讨更深刻的话题。
如果说《爱·作战》是用枪战动作类型包装一个爱情题材,那么这部《怪物》则是在惊悚的框架下阐述母爱的主题。
导演将一则社会新闻题材演绎出无比惊悚的意味:一个中产家庭搬入新居,太太对新环境感觉不适,接着儿子离奇失踪,她的精神陷入失控状态。
随之发现是“怪物”绑架了她的儿子,她不惜翻转整个楼盘也要找到儿子,并与“怪物”展开殊死搏斗。
舒淇和林嘉欣分别演绎两位极端执着的母亲,这种“执念”显然是郑保瑞最擅长刻画的脾性。
随着情节发展,这两种母爱渐渐让人深感不安,舒淇在寻找孩子过程中不惜扰乱公共秩序,甚至以暴力伤人,而林嘉欣饰演的怪物则钻进忆子成狂的牛角尖,不惜绑架别人的孩子据为己有!
“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伟大”的言辞表达早已成为人们对母爱最崇高的赞颂,而片中两位母亲的表现却证明并非如此,当母爱发展到极端的程度时,免不了变得扭曲而具有危害性。
话说回来,郑保瑞并不甘于只讲述一个因母爱引发的悲剧;在两位母亲的孩子争夺战之下,实则掩藏着复杂的阶级与社会话题。
首先,两个不同的阶级,光线靓丽的中产与原木屋区居民,而富丽堂皇的住宅楼盘就是在当年木屋区拆迁后原址建造的。
影片开头以预叙手法插入当年拆迁户与警察对峙并引爆煤气的画面片段(在《爱·作战》中也运用过),为这个小区揭开了不为人知的惊悚背景。
林嘉欣一家三口当年因遭遇暴力拆迁而被迫搬离木屋区,更遭遇丈夫和儿子先后不幸逝世,对她造成严重打击。
城市发展需要除旧换新,在改造的过程中难免要牺牲不少底层人士的利益,而这个“怪物”自然是社会高速发展诞下的恶果。
现实层面上,她既是因母爱扭曲而成的怪物,同时也是阶级差距与贫富分化的惊心隐喻。
这个怪物长期寄居在楼盘的电梯井与通风管道里,伺机绑架别家的孩子据为己有,表面上看是弥补无处发泄的母爱,实则也像是作为利益受损的底层阶级向富裕的中产人士采取报复行动。
郑保瑞在《爱·作战》中昭示了一种现实困境,小情侣与悍匪的命运因意外而被绑定,虽然前者对后者也有施以救助,但双方因背景认知的不同,最终陷入彼此对抗、你死我活的作战中,而《怪物》亦延续了这种互相对抗的模式。
不过,从超越阶级的眼光来看,舒淇与林嘉欣的角色根本是同一类人。
我们看到舒淇因儿子失踪而变得精神失常而逐步失控的状态,其实与林嘉欣此前的情绪崩溃并无不同,假如无法寻回儿子,她也有可能会重蹈后者的覆辙,沦为另一个“怪物”。
更值得玩味的是,给舒淇的不稳定情绪火上加油的导火索是负责调查的警方敷衍失职。
再联系上开头政府强拆木屋区导致居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剧背景,我们发现两位母亲的命运竟存在着延续性:不论是住木屋区的普通民众,还是住高尚楼盘的中产,他们随时都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悲剧,其根源都应归咎于权力的傲慢与政府的管治失效。
由此来看,影片的“怪物”似乎另有所指。
诚然,贫富悬殊与城市高速发展难免会诞下“怪物”,这些“怪物”往往是被忽略遗忘的弱势群体,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然而,正真最可怕的“怪物”应该是政府和权力,它牢牢地扼住每个阶级生存居所的命脉,随意破坏每个阶级拥有甜蜜家园(英文片名 Home Sweet Home)的梦想。
相信这个终极隐喻才是郑保瑞给观众带出最深刻的启示。
不得不看的电影两位我最喜欢的女演员同时出现在一部电影给了我不得不看的最大理由没想到导演会找到这么个题材去体现母爱林MM的造型————恐怖并不能说这是部恐怖片电影的恐怖也只是在她的造型上面甘愿把自己弄的如此丑陋会不会让她离金像奖更近了一步?
看的时候,居然不停在心理说赞真演的太好了舒淇最近电脑里的电影都是她感觉沉寂了很久又突然有了股力量在今年爆发林的造型太令人难忘会不会让别人忽略了淇的表现电影的内容不说了不过看两大美女飚戏的感觉真是爽酣畅淋漓
把恐怖片拍成了温情片
林mm ~~无语
看了好几年了,记得好像挺温情的
不错 及格线以上 这部明显进步多了 不再是虚有其表的惊吓 更隐约有对社会结构的控诉 另外 父亲的缺席和警察的无能使两位女主的演出格外出彩 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一个事实:男人永远无法想象女人对孩子的爱意可以有多深 更不用说抵达了
这四星是给林嘉欣小姐的。
失望至极 嘉欣mm从此踏上了不归路
温馨的片子。
还能说什么呢?关于母爱的题材永远可以感动人.想起当年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时,哭得是那个稀里哗啦.(p.s子路长大后铁定会有童年阴影,说不定还会认为是舒琪害死了他那个怪物亲妈:( )
林嘉欣演鬼片真不错
林嘉欣真是挺牺牲的。
林嘉欣真的是专业演鬼片啊!
又是亲情部分感人
多么难看的一部片子啊
那是一段极度迷恋karena lam的时光
电影院看的,很一般吧
不恐怖
在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啊???
小男孩没有提名么?前半段舒淇看得真无趣,黑狗出现后才有戏,林嘉欣完全压过舒淇。一个满楼找小孩的妈妈穿个人字托还真是让观众难受。看评论有上升到“小孩是我的,香港是谁的”,细想逻辑也能自圆
舒淇那个时候演技真是做作
核心内容弱智,外包装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