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晚了这么久才在房东的推荐下看到,但有些电影是不会随时间流逝而褪色的,什么时候看也不算晚——亲爱的Frankie,我们用尽一生所追逐和保护的,不正是为亲爱之人所做的无怨无悔么,不正是这温暖而宽广的共渡之时光么。
英文是DEAR FRANKIE, 译名可以是《亲爱的弗朗基》、《弗朗基 我的爱》,不得不说,后者的翻译仿佛夹杂着微微的轻叹,有一种气息萦绕的温暖感觉。
可爱的九岁半的小男孩弗朗基听力障碍,聪明了得,又会读唇语,又善用人心(纯褒义)。
他的妈妈莉兹多年来不间断地以父亲的名字和弗朗基通信以分享心情,并描绘想象中千山万水的风景。
莉兹向弗朗基描述,爸爸是一位海员,随船漂泊四方,可惜没有机会登陆上岸。
莉兹还杜撰了船名,以增加可信度。
弗朗基和妈妈、外婆一起生活,片头就出现三个人搬家的场面,弗朗基对此习以为常,妈妈焦虑惶恐的脸上,并没有搬到海边的憧憬。
这个谜题,直到接近片尾处才揭晓,弗朗基的亲生父亲暴力成性,将弗朗基打成聋儿,莉兹为保护儿子,离家出走,四处搬家,以避免被他找到,也为了避免自己忍不住跑回那个家。
最不凑巧的事情发生,杜撰的船名对应上了实物,同名的船即将在他们暂时居住的小镇停留。
弗朗基知道了这个消息,从之前,通过地理课,图书馆的课外阅读、弗朗基已经留意到这艘船的行踪,而亦敌亦友的小伙伴的挑衅更激起了他的好胜心,忐忑地定下赌约,弗朗基既期待又犹疑地热望着父亲的出现。
莉兹深爱弗朗基,独自到海员聚集的酒吧,却被误认为“特殊工作者”,莉兹只是想找到一个“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需要一天角色扮演的男人来保护弗朗基小小的、不该被戳破的心愿。
通过朋友玛丽的帮助,莉兹和”爸爸“约见,拟定报酬,关键是将她和弗朗基几年来的通信情况进行交代。
赴约的“爸爸”无与伦比地帅,沉稳深邃,高大威武。
弗朗基并不知道母亲暗地的经营,既不敢触及妈妈内心的隐痛,又无法阻止自己对爸爸的向往,便在赌约的最后一天,也就是莉兹约好让“父子”见面的那天玩消失。
终于见面的两人从一开始的尴尬沉默,逐渐升温,细心的“爸爸”读了弗朗基的信件,带来了弗朗基心仪的礼物。
对于弗朗基喷薄而出的感情,热烈激动的拥抱,“爸爸”微微错愕,并不适应。
然而一整天的相处之后,“爸爸”主动提出第二天继续的约会。
泼辣嗜烟的外婆以各种不友善考验这个陌生的男人,却也和莉兹一样,在最后答应的“爸爸”额外的与莉兹、弗朗基一起相处一天的要求。
在此时,“爸爸”已经走进了弗朗基的内心,知道他真正的需要。
正因为如此,所以第二天晚上,当在party上,弗朗基的“小赌友”再次邀赌,打赌弗朗基不敢约台上的女孩跳舞时,“爸爸”才会鼓励:“如果你敢邀请她跳舞,我就敢邀请你妈妈跳舞。
”似假如真的邀约,两个人翩翩起舞,而预想中会走向那个女孩的弗朗基,却在前行后转身,在女孩噙满笑意的等待中,痴痴欣赏起“父母”的温情共舞。
在弗朗基的内心,这是比前一天更加美好的相处吧。
片尾,莉兹按习惯去邮局取弗朗基写给“爸爸”的来信,却在信中获知,弗朗基早已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他在与“爸爸”分别前问:“will you back”,这个已经声带并没有损伤,却已经许久不说话的孩子,愿意用他生硬艰涩的吐字,和明知道不是生身父亲的“爸爸”交流。
至于露出破绽的那一刻,我想,应该还是酒吧里玛丽微醉后和“爸爸”的聊天。
聪慧如此的弗朗基,又怎么可能被轻易地蒙混过去。
所以,之前见到“爸爸”初一刻的惊疑,将“爸爸”挑拣来的“王牌打水漂石”偷偷藏起来的暗爽,与每一位相熟不相熟者介绍“这是我爸爸”的洋洋自得,只有确信,才会有那样真诚的喜不自禁。
而最后获得认同的,也必定是真心的付出与交流,而不是那个生死垂危之间、只为满足自己临死遗愿强求见面而对以往的暴行无所悔改的所谓“血浓于水”的父亲。
中央六播的,无意之中打开电视,整个剧情都很慢,开始的时候看不懂 随着剧情的进行 很多谜底都逐渐揭开,很生活的感觉,人物感情很细腻 母子之间的关爱。
妈妈跟儿子之间靠一个编造出来的爸爸通过书信沟通 虽然套路能够猜出来几分,整个剧情的贯穿还是很让人捉急,大约这样也会让观者更揪心吧,如果是纯粹的亲情会更好一点儿,虽然最后没有结局,但是希望最后男主可以回来跟这对母女团聚
看完整个电影,之后,感觉有一点悲伤,尤其是看到最后结局的时候,结局她妈妈读到他儿子的那份信的时候,他明白原来自己的儿子,其实心里什么都清楚,其实最可悲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一个人很小的时候,你以为他本不该懂得一些东西的时候,而他恰恰正好懂得那些东西,这种懂得会不免让人觉得十分的心疼这个小孩这个演员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整个片子的色调都是偏冷色调的这个孩子的眼神十分的落寞寂寞但是也不乏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这个演员印象十分十分深刻总之这是一部很温馨的一个小电影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整个片子就是淡淡的在讲述一个母爱而且这个儿子也是十分懂事十分体贴的是一个充满爱的相依为命的这么一对母子总之这个电影很温情很喜欢戳中泪点~对于一些从小在家庭里缺失爱或者缺失一些感情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来说无论到什么年龄看到这样一部片子总是内心会有或多或少的感触的这种感触说不清是什么但是他总能莫名其妙的触碰到你内心的一些东西让你会觉得感同身受或者说只要我们有爱我们有亲情我们就可以感觉到就是就是导演想要传达出来的一些东西这个东西是人和人之间必须的但是呢非常非常的跪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平常的东西但是,但是对于有些家庭的人来说它并不是很平常,而且对于这种遭遇到家暴的孩子或者说是被家暴的人来说这种伤害都是不可弥补的,无论多久,都是造成了一种不可逆的一种伤害,会给人心里留下阴影,这个小孩,她,不是由于它了听不见了,但是幸运的是她遇见了一个爱他的妈妈他的妈妈,弥补,所有,他爸爸犯错误,这是一种非常非常贵的,而恰恰他的儿子也十分懂事,十分体贴,也就是正式这个片子可贵的地方。
勇敢的去爱吧,尽管,有可能从你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就会有一些不公平不平等的因素,来,外界的因素来对你造成伤害但是你还是可以选择做一个温暖的人,因为这个世界永远会有爱包围着你,即便是你最亲的人也会是你周围的一些陌生人或者是你的同伴,给予你的一些爱和温暖,所以不要对这个世界抱有恨意,要有一颗平常的心和温暖的心去看待周围的一切,愿你们都能善待自己过好自己的一生
这么久之后才看到这部温情的影片,内心略有点小遗憾。
还好看到了,看完了,小感动,小欢喜。
最近喜欢说小,是个不起眼,不张扬的字,却无比温暖,有潜藏的力量,唤醒内心许久未曾体会的温情。
虽然那温情从未远离,只是我迟钝的心没有感应。
是在影片最后,妈妈读儿子的信,妈妈泪如泉涌,屏幕这端我也流泪。
为坚韧的母亲,为温暖的假爸爸,为懂事的孩子,为相助的朋友……静静的画面,淡淡的色彩,不耀眼,不喧嚣。
人物自然的对话,细腻的超赞,男孩眼睛会说话,假爸爸言说话不多,可是每句话里好似都有暖意。
最终他离去,不知道何时回来,这是影片留有的遗憾。
如果他回来,也不会影响影片流淌的情愫,不过正是因为这份缺失才让观者心疼。
或许感觉疼,才会记得久。
“我知道真的爸爸死了,就在昨天。
妈妈你的身边还有我。
”早已知晓真相的孩子写的信,每次想起都会触动,有时真说不清是大人照顾孩子,还是孩子守护大人。
心疼的是,他在问,假爸爸还会回来看我们吗?
有时候想说的很多,但又无法说出口,话从口出,言不由衷,最后只能用一个个谎来圆。
但是谎总是漏洞百出,让人哭笑不得。
但如果有一个人愿意让你善意的谎言维持下去,其实也不妄此生。
尤其那个人是你的亲生骨肉,挚爱亲朋。
这一份爱的光芒就再不会因谎言的阴翳而被掩埋,实话说,人真的是很有趣的一种生物,怕他知道,又怕他不知道。
总在矛盾之中徘徊,小心翼翼,却又不断地试探。
可能人的本质就是犯贱二字。
讲道理本片并非没有什么让人出乎意料地东西,剧情的推进很稳,很慢,却也很扎实,然后一部毫无意外的电影变得意外了起来。
或许这就是镜头的魅力?
但说回来他却没有什么镜头是具有重大突破的,可以说就是一部温情教科书,一部及其标准化的东西,或许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拆分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让他缓缓讲述,人们才会发现他的与众不同。
這部是英國女導演Shona Auerbach的首部劇情長片,製片Caroline Wood和編劇Andrea Gibb都是女性。
向來喜歡女性導演的手筆,女性的細膩和含蓄,在處理細節時常能別具一格。
三個女性聯手,竟就拍出這樣好極了的電影。
這部電影真是無一處不好,劇情、節奏、畫面、剪接、配樂、演員、色調、張力、後勁,樣樣讓人滿心歡喜。
在蘇格蘭海邊的一個小城市,一個陌生人的善意,一個期待父愛的孩子,一個深愛兒子的母親,這三個孤獨的人,用謊言小心翼翼的给予彼此愛。
Lizzie為了要逃離丈夫的家暴,帶著Frankie不斷搬家。
為了要給失聰兒子不虞匱乏的父愛,Lizzie虛擬了一個航海家父親和兒子通信。
那些信是一個母親和孩子最私密愛的語言。
真相大白後,Lizzie和Frankie並肩坐在海邊,那個景象有一種樸素的靜好。
像一日的開始,天剛濛濛亮,一切無法言說,卻自有生命的力道。
那些人跟人之間的善意,那些濃得化不開的母愛,不用靠煽情的劇情和演技,就能讓人熱淚盈眶。
喜歡Shona Auerbach這種說故事的方式,好像什麼都沒說明白,但就是讓你感覺到了。
--「感覺到了」,是一個很微妙的點,是一種自然而然讓人情緒飽和的魔術。
這部電影台灣沒上映,我英聽不行,英文字幕看得也吃力,是為一憾事。
不知道該怪片商還是怪自己不爭氣。
就怪片商好了。
:(
睡前在B站主页推荐上随意打开的一部,作为2023开篇之观。
看了几十秒开头就不愿离去,神奇的故事感、画面感吸引着自己继续下去,直到片尾,不负我望。
情节设置其实并不新鲜,单亲母亲用尽全力保护耳聋儿子:携儿带母远离家暴男,扮父亲角色写信,雇假父亲满足儿子的期待……这对为人母者来说,也许是再正常不过之事。
最触动自己的还是母亲的尽心和儿子的孤独渴望却又小心翼翼,双方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爱与保护。
其实孩子比成人以为的要懂得早,懂的多,有时看似后者在保护前者,其实反之。
家庭亲子题材尤其涉及到小孩的内容简直是共情极强的我的软肋,自己对于生养孩子的观念也在悄然转变。
从以前的抗拒、到好奇,再到如今甚至有一点渴望?
(也许暂时)一方面,孩子无疑会为自己打开人生新世界的大门,值得付出和依赖的人就此出现;另一方面,也许我也会因为软肋的生长而会穿上更厚的盔甲,毕竟要变得无限强大才能保护最柔软珍贵的部分。
法兰基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幸运于有呵护其成长的母亲、祖母,于遇到将其温柔以待的杂货店老板、假爸爸、美女同学……温柔地爱 就对了。
就像英伦诡异多变的天气,不安一直笼罩在镜头和观众之间。
这是眼下英伦家庭问题的缩影,这是一个并不快乐的浮萍之家。
先是不断搬家,不断转移,不断书信。
中间是小男孩不断等待期盼渴望远航的爸爸归来。
后来,是假的好爸爸圆场和真的即将离世的坏爸爸的残念。
几个悬念力道潜进。
妈妈不安的眼神;外婆隐忍的搜寻报纸寻人广告;九岁的重听男孩弗兰基,校内校外时常表现出广博的海洋地理知识。
妈妈,外婆,商店老板娘和她的哥哥,都在用不同的手段,基于对男孩的爱,而派生出种种人为编织的善良的虚假故事,虚假场景和虚假人物。
以爱为名,假做真来,真亦善。
这让笃信的九岁男孩,在同学前赚足了面子,乐足了圆满,亮足了暗色童年。
假爸爸终归要离开。
真爸爸终究要浮现。
但有了善爱的普照,燃烧的温暖太阳,已经不怕黑子的浮现。
導演把片子拍得細膩動人,情感委婉含蓄而不濫。
沒有刻意設置的一幕幕催淚畫面,卻把觀眾一步步投進到法蘭奇的情感,一次過在片末,連繫著全片的核心-信件上-總括出來。
積聚、壓抑了差不到兩小時的情感終於在最後一幕給打開了缺口盡情宣洩出來。
這種專心致志的、用整套影片來啄磨一份情感的方式其實很考功力,相信不少觀眾也有給這類型戲悶得差點睡著的經驗吧。
可這套《爸爸愛的回信》就絕沒有這種情況,聽聞回響均是讚不絕口;尢其重要的是完全聽不到批評這戲悶蛋的微言,於這類型戲內說,著實難能可貴。
個人相信本片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導演能把一段真摰的感情以猶如無添加的形式真實地呈獻過來;許多本來在尋常類型電影中已被著墨成催淚位的地方都嚴謹地控制著,絕不容許濫情,著力把一幕幕該哭未哭的畫面化作餘波未了的情感打進觀眾心內,並在最後才一次過讓其一發不可收拾。
哭了⋯⋯
对待不是亲生的都能这么好,相对比亲生的又做到了什么?
摄影功不可没,灰色基调很印象派
故事明明不错为什么拍的感觉衔接好不自然演技非常无敌一般唯一不错的是电影色调 我喜欢
6.5 弗兰基从儿童到少年的成长,父亲缺失的替代及自我接纳意识的形成。就他的年纪而言他并不缺少且活得喜乐
<the great white horse>
演出佳,情绪佳,配乐佳,虽然剧情未免有点老套,但泪点众多。PS,Gerald出场那一刻真是眼前一亮啊!
陌生的人,不陌生的爱
就是还可以,看得我内心毫无波动
失聪的法兰基却拥有着比其它孩子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值得更好的一切,很小众很温馨的家庭故事。
我不说,不代表我没看到,不代表我不爱,不代表我不悲伤,不代表我不在乎,不代表我不感激
温暖的,平静的
cctv6国配版,真情实感方能动人,关于爱以及如何去爱,温馨却不落俗套的英式小品。儿子给爸爸写信述说心事,妈妈假扮成爸爸给聋哑儿子回信,一来一回,这爱的谎言却无意间勾勒出人间的至善至爱。单亲妈妈的心酸,聋哑儿子的孤独,原生家庭的阴影,生活的艰辛,都在那些只言片语之间弥散开来……所以亲妈妈为什么不能和又帅又酷又有爱的“假爸爸”走到一起呢?ps,饰演妈妈的艾米莉·莫迪默演技一流,话说谁会想到饰演胡子拉碴的船员“假爸爸”的会是曾经在《歌剧魅影》里帅到天际的杰拉德·巴特勒呢?
母愛偉大,小孩純真懂事,反正都是超乎現實地感性,我寧願看俗套的愛情喜劇。換着是美國電影,有Gerard Butler 這種型男,必然是激情轟烈的愛情故事。
2005/3/31 ua金鐘
心灵鸡汤
尚可,但不够好。
论一部构思不错但被拍得非常冗杂沉闷无聊的片子,编辑剪裁并不容易。女主角面熟,竟然是看过她的第三部片子,不讨喜的剧抛脸。
不太能get到8.4分的情绪,如果换成中国人4.8分不一定能到吧。
每一个懂事的孩子,大都有一个闹事的父亲,一个多事的母亲,和一个差点坏事的婆婆。这种“好邻一生平安”的温情故事,无他,惟聊以慰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