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我没有闲情写影评(专业程度不及影评,充其量只是个观后感),no time no more.尤其在连看了三部x men前传之后,更是毫无意趣。
but,观看《August: Osage County》的两小时期间及之后数小时实属感概良多,不吐不快。
《August: Osage County》这部影片是我无意中在bilibili翻看到的,标签有“群星撕逼”、“戏剧改编”,群星撕逼,恩,星确实有点儿闪耀,梅姨、大嘴罗伯茨、伊万、miss sunshine、本尼……戏剧改编,恩,可以跟波兰斯基几年前拍的话剧改编单场景四个演员狂飙演技的《杀戮》有一番对比。
于是,我带着标签开始看电影。
影片伊始就连说了两遍“life is very long”,T.S.艾略特说的,当然很多人都说过这句话,“life is very long",伴随着这句话的是几个镜头的美国南方的荒原,《荒原》,是的,T.S.艾略特的诗作,现代诗歌的奠基。
一开头这几个大片大片的南方平原镜头和几句话颇有深意。
紧接着整个故事就由几段重要对话冗长的展开了,在这并不沉闷的两个小时里,美国南方小镇奥色治郡一个有着三个女儿的家庭挖掘着并不罕见的秘密,家人中的相爱想杀一幕一幕揭出。
本着不剧透的原则,剧情本身我是不想讲太多的,既然是一部改编自戏剧的电影,戏剧冲突自然相当饱满,场景单调、角色不多,重要演员都竭尽所能爆发着他们的演技,导演能发挥的地方少之又少,剧情推进和戏剧冲突全由演员和对话完成,导演在一个又一个对话间穿插了美国南方荒凉平原的或远景或黄昏或清晨的镜头,我想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镜头吧,或许也暗示了这个家庭故事发生的背景,你不了解美国南方的生活背景又如何理解这个生活在美国南方的家庭呢?
在影片结束后我问了度娘“奥色治郡在哪里”,度娘不知道,我自己揣度了,也许就是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美国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故乡,炎热干燥、适于耕种的土地很少、生存环境恶劣如此等等。
当故事中的老夫妻仍苦守在这荒无人烟的苦哈哈的小镇,而女儿们都到其他地方去谋生时,忍受彼此是不是让人更加不能够忍受呢?
生活是否漫长到使人绝望的地步呢?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定然都对震撼的撕逼大戏以及梅姨叹为观止的演技折服,梅姨不露痕迹的完美演绎了一位常年嗑药表面疯癫内心脆弱清醒故作坚强的刻薄母亲,几乎把与她对戏的几位大牌的演技也一并带上一层楼的既视感,当然也因为有了她出色的诠释角色使得几场撕逼大战更加精彩绝伦。
不过我觉得这个电影还可以拍得更好,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比如更真实的话剧风格,更突出人物,戏剧冲突更激烈,像《杀戮》一样简单粗暴给观众以直接的冲击。
又比如这种家庭伦理题材,人物的感情和内心戏可以处理得更细腻,夸张一点就像《呼喊与低语》那样把三姐妹间的感情诉诸于近镜头的人物表情上。
所以问题还是在于导演,这个导演侧重于简单的故事表述和几场家庭冲突,在有一个好剧本的前提下,它是可以给人以更深的震撼和深思的。
最后就讲讲被很多人都说过写过的影片的主题了,已经有人引用了张爱玲的这句话“人生是一袭爬满虱子的华美袍子”,莎士比亚也说过“人生充满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任何意义”呢,恩,《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的名作,讲述的也是一个美国南方家族的故事,当时的美国南方还遍地是奴隶,当然同样残酷。
我之所以会感慨会喜欢这部其实欠佳的影片可能因为它主题残酷吧,翻开袍子满眼虱子的畅快就是我全部的恶毒,而我们在生活的真实之下仍然热爱它却是我全部的赤诚。
《八月:奥色治郡》中的梅姨太毒舌了!
她对不化妆的女儿说:“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化妆的女人是伊丽莎白•泰勒,但她化浓妆。
”说女儿:“削肩、直发、不化妆,所以你是女同吗?
”女儿让她不要直呼家中保姆“印第安人”,而叫“原住民”,她:“那我们也该叫恐龙原住民。
”说自己的姐妹:“你像在一个湿漉漉的硬纸盒里那样性感。
”女儿的未婚夫结过三次婚,她:“那你现在不是得心应手!
”她说:“我没说女人随年龄增长失去魅力……是变丑。
”说女儿们:“要是你们像我们这样努力地生活,你们早就是总统了。
”告诉女儿,她们的表哥是姨妈和她们爸爸偷情的结晶:“姑娘们必须现在就知道,否则哪天你们需要一颗肾呢。
”…………后来她得了口腔癌。
早早地在网上订了票,周六整个放映厅里居然只有五个人。
惊喜的是有中文字幕,豪华卡司不用提了,虽然之前大概了解梅姨再次有突破性表演,看完以后还是几乎给她老人家跪下了。
每一个眼神动作都是戏,惊喜的是戏外还有戏。
电影只讲述的是beverly葬礼后的发生在几天内得事,梅姨的表演却让我们看到这个人物的几乎一生。
从演出来的内容来看,首先violet非常机灵,耳观六路,眼听八方。
一眼看出老大的婚姻问题,两眼看出老三的未婚夫不靠谱。
丈夫和妹妹的不伦恋她门清,就是憋着一辈子不说,最后报复在后代身上。
要是violet身在中国,估计大家会说,这老太太已成精。
其次,violet自带的吐槽属性的段数也不低。
“为何不叫恐龙美国原住民”“女人老了就是不性感了”“父母肯定是有一个最偏爱的孩子的”,家族里每个人都逃不过被老太太吐槽的命运。
而且在我看来violet的级别比直接责骂儿子的妹妹高多了,一出招就针针见血,还觉得自己委屈地很:我说的都是真相啊,唉人们就是见不得真相。
最后,violet非常有生存技能。
从她能从医生那里开来整整一箱的药就能看出,她有一种manipulate别人的本领。
被大女儿发现药片后惊慌失措,马上靠装可怜“我得癌症了你都不来看我你爸一出事你就屁颠颠儿跑来”,女儿马上觉得愧疚立马挽回一局。
也许是因为从小就不受待见,violet对人性有一种本能的感知力,她看的穿你,就能操控你,同时从来不怕伤害你,并以此为乐。
这样聪明情商又高的女人,又有为人父母几乎最糟糕的特质:自我中心,觉得别人的苦都不算苦——你们那算什么呀我和你爸那才叫不容易,看看你们一个个不成器的样子;儿女如果不顺自己的意就以情感胁迫——啊呀这么多年养你都白养了啊你这个小白眼狼;推卸责任功夫一流——把丈夫的自杀归结于女儿离家,甚至在最后大女儿已知道她对自杀知情不报之后,依然执着地怪罪女儿。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总结一下violet的一生:从小家境不好,母亲对她很刻薄,生活在妹妹的阴影之下,被母亲的某男性友人骚扰差点被打死,从小就有种破罐破摔的性格潜因子。
结婚有了孩子后不久就发现丈夫与自己的妹妹有染,也许是因为violet经常冷嘲热讽丈夫的不得志甚至他最爱的诗歌,总之对婚姻的无力感让violet开始对药物上瘾。
最心爱的大女儿一直都与父亲走得更近,二女儿好歹受自己摆布但懦弱无能得不象自己,至于小女儿,violet根本就没拿正眼去瞧。
她离家她心碎好像根本就和自己无关。
最后发现得了癌症,觉得老天从来不爱自己,破罐破摔和自私的性格发挥到极致,连知道丈夫想自杀以后的反应都是先开保险箱。
几十年夫妻生活的真相结局就是如此,细思恐极。
大嘴的角色性格也很多面,戏份不比梅姨少,可是飙起戏来真的就是弱了。
那段三人餐桌摔碟子的戏,大嘴的角色刚刚经历了丈夫带着女儿离开,知道了妹妹和小查理是兄妹,等等重大的人生变故,可惜光表现了愤怒,气场明显也不够。
片中男性角色存在感普遍不强,BC唱靠弹琴唱歌刷了一下存在感,很温情,可惜太短太短了啊,还没有听够。
至于梅姨,无法想象如果换任何另一个演员,violet也许只会被塑造成一个药物成瘾的恶毒老太太,可这个人物如今被演得精彩,归功于梅姨已呈现和留白的空间。
姨再拿一座奥斯卡吧,you definitely deserve it.
#八月:奥色治郡# 看到开头一段以为是简单的家庭伦理剧,耐着性子往下看发现越到后面包袱简直目不暇接。
根据话剧改编的一部片子,片中确实偶尔有点话剧演绎的错觉。
坦白讲梅姨的表现始终让我有点脱节,也许因为角色和真人气质反差太大,总感觉着力过猛有点怪。
可圈可点的细节处有很多,最经典的一场应该是办完葬礼众人围坐餐桌的戏码。
各大神狂飙戏,精彩绝伦。
众人内心的小九九在梅姨的癫狂中丑态窘态各异,大嘴把内心狂躁又隐忍直到爆粗动手的崩溃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这场戏开始掀起一幕幕层出不穷的小高潮,各种肮脏的丑陋的自私的狭隘的真相被陆续揭露。
电影主题从深层次讲表现了家庭氛围教育环境对下一代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家族算来共有四代人延续了负能量循环的不幸。
母亲刻薄尖酸的态度导致女儿性格敏感暴躁,姐妹之间也缺乏温情友爱,每个人都是自私冷漠的个体,也因此在婚姻感情方面各自遭遇挫折。
性格影响命运,原生家庭的影响则是先天的业力。
全片总体基调晦暗而激烈,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剧情在各种矛盾碰撞中逐渐铺展开,直到最后父亲死亡的真相细节被揭示。
人性的丑陋到达极点,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难堪。
片尾大嘴在知道真相后转身漠然开车离去,梅姨黯然神伤,场景定格在车身后,一片祥和安宁的公路。
仿佛各种爆发里顿时收了情绪,徒留唏嘘。
忘了提一点。
片中的小姑娘不吃肉,姨夫问为什么,她说因为不想把恐惧吃进去。
因为动物被屠宰的时候是恐惧的,吃动物的肉就是吃下了他们的恐惧。
不吃肉,就可以保持自身的纯粹,保有更大的勇气。
虽然这姑娘只是懂理论,却抽大麻叛逆而没教养,但这段关于食素不吃肉的理论却是我听过最靠谱最值得思忖的。
父亲意外离世,却留下了目瞪口呆的一家子,老母亲和三个女儿以及姨妈一家三口的丧礼聚餐,大女儿女婿和外孙女,小女儿和未婚夫,二女儿和表兄的眉来眼去,最后表兄变真兄,小女儿未婚夫勾搭14岁的外孙女,大女婿出轨,老母亲发疯……这情节真的绝了……每个家庭可能都会偶遇其中一个或者两个矛盾纷争,而电影却把所有的矛盾汇集,试问哪个人能有心理承担能力呢,崩溃也就在一瞬间……群像戏份演的真绝,梅姨越老越妖……
说起来是年度撕b大戏,但我倒不这么觉得。
没有人愿意争吵,可她们像疯子一样大吼大叫,可见他们活的有多么痛苦。
不幸的童年,失败的婚姻,出轨的丈夫,叛逆的女儿,甚至狗血的发现,终于自己的人生中出现了那个他,结果还是自己亲哥哥。
对,人生就是这么狗血。
以前听过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年纪越大,越是会为书或者影视剧中煽情的桥段而落泪。
因为你知道,它们也许有夸大的成分,但生活中,往往是真的会发生。
这部剧绝对是一部负能量满满的电影,但是就像梅姨不断狂吼的,我说的是实话。
It's f*ckin, truth...在这一点上,我同意Karen说的,人应该活在当下。
但是,我并不认为她做到了。
她只是骗自己,自己做到了,自己活得很洒脱,很开心。
苦痛不会永远吗。
可如果真的会永远,那该怎么办。
不怎么办,survive.如果不是梅姨,我可能不会看这部电影。
她实在演的太好,实实在在演出了一个hopeless lonely old crazy bitch.她最后倒在自己厌恶的那个印第安保姆的怀里,痛苦的表情一览无余。
"They are gone..."没有人愿意孤单的,但往往是自己,造就了别人的孤单。
以上,一些nonsense.
奥斯卡的奖已经颁完了,没有一个奖项垂青《August: Osage County》。
我至始至终都没有看最佳影片《为奴十二载》,这个故事对现在的我来说太沉重了,即便这是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但因为潜意识中我拒绝再经历一次“肖申克的救赎”,因此即便在纽约的时候,也没有进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意愿。
事实上今年这么多热门片里边,我就缺《为奴十二载》和《华尔街之狼》没看,都是因为故事不足以打动现时的我。
看过的片子中,最喜欢的其实还是《August: Osage County》和《Nebraska》。
我承认我看的片都很闷,但跟小清新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
前几年的最爱《天水围的日与夜》,以及今年最心水的两部片,都属于一种风格。
要说起来,《August》已经算是故事性最强的一个,一个接一个的drama包袱丢下来,至少观影者不至于像看《天水围》一样觉得过闷。
John Wells其实已经很擅长导这种掉节操的狗血戏码了,这一点从美版的《无耻之徒》就足以证明。
我不喜欢《无耻之徒》,并且从私心来讲,如果这部片没有那么多drama,看起来会更好。
人们总是喜欢说“老顽童”“老不修”,大概是因为人到老年的时候会放弃无所谓的自尊,想要肆无忌惮再为自己活几年,因而在我眼中看来,Meryl Streep在戏中的角色Violet与那个14岁的小女孩Jane无异,唯一的区别大概是在“自私”这个层面上,他们一个是经由完整的世界观而做出的选择,一个是因为世界观未完整亦未了解什么是责任。
同样的,在《Nebraska》中坚持要到林肯市去兑奖的Woody,身上也有着这般“执意”,过往可能为了家庭做出的妥协,到了这般年岁都不愿再去考虑,不如乐得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
两部戏其实在情节推进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许久未见的家人亲戚,因为一件事聚到一起。
过往的秘密、身为亲人间熟悉又陌生的隔阂,只需要相处几日便可显现,自然这时候故事也就慢慢进入正轨。
我最近偏爱这些片的原因,大概也是人到25岁,会更加明白家庭和责任来,特别是到了家庭相聚的时候,很多我们平时避而不见的问题都会显形。
有时候你会感到非常无奈,这些身上和你有着相同基因的人未必明白你的人生和追求,正如片中三姐妹聚餐时,Ivy所说的亲人间的淡漠一样。
不怎么联系了,即便联系也不知道再如何变亲密,如何去分享各自人生和快乐。
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Meryl Streep告诉三姐妹关于靴子的那段往事,讲到最后,Julia Roberts半带讽刺说道故事不可能就这么结束了吧,但是Meryl Streep说这便是故事的结局。
没有剩下的了,这便是一切了。
就好像你年轻的时候,曾经幻想过的爱情,或是想要追寻的远大理想,他们就像那个有着巧克力色牛仔靴的男孩一样在故事的末尾不见了,没有交集了。
没有什么节点可以告诉你这件事是如何结束的,生活中的好多事情都是这样,没有来由就结束了。
等到你回想起来,可能都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没有我们撰文时必要的高潮或结尾。
但这才是人生,真实得令人觉得可怕。
Meryl Streep在这部戏中的演出几乎无懈可击,但她并不是这部戏中带给我最大惊喜的那一位。
对我来说,Julia Roberts是这部戏当之无愧的女主,而且她更应该得到奥斯卡奖项的褒赏。
凯特在《蓝色茉莉》中的崩溃还是美的,但Julia Roberts却放下了一切。
生活的不公从一个女人变老开始,这一点在电影演员上大概表现得最为彻底。
我不太爱赶奥斯卡的风潮了,比如近些年我很喜欢的Nicole Kidman,演技在《兔子洞》和《送报男孩》中都令人惊艳,但没有奥斯卡奖项亲睐她,提名了又如何?
这东西跟发糖一样,手上没有的人总比手上已经有一个的人更需要照顾。
还有一个这部电影令人深爱的原因,大概很多人从未关注过,那就是这部电影的配乐由Gustavo Santaolalla完成。
他配乐的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是我的菜,最知名的大概就是《断背山》了。
而在《August》里,这些悠扬的的吉他和钢琴,配以奥色治郡平原般辽阔的景色,几乎与《断背山》开场时群山和羊群的远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在Facebook上关注了Gustavo Santaolalla,他几天前发了一张自己蜷缩在沙发躺在他妈妈腿上的照片。
你如果谷歌一下他的模样,大概就能想象中这张照片多么具备喜感。
但我总觉得,自己在他身上看到了Violet、Woody和老年的Ennis,一种想做自己便去做的“肆无忌惮”。
因为你终有一天会明白,世界上很多事情并不是懂得之后就可以解决,也并不是你考虑别人的处境别人就一定会理解你。
有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有些问题不是我们去面对就一定能找到答案。
正如《August》的故事,我不认为它停在了所有问题都有完美答案的节点,但这就是一切了,这就是完整的121分钟了;大概跟我们的人生一样,步入成年之后,你会发现没有哪一刻单独拎出来,是解决了所有问题的真空时刻。
对我私人来说,大概唯一的遗憾,就是这部片的导演不是李安。
But What if the story ends this way in real life?Sometimes we just don't have another choice.
1. 梅姨的演技已超神其实没什么好提的。
倒是大嘴女神,上次见到您这么走心的表演得是10多年前了吧?
2. 时光飞逝,阳光小美女转眼也18了,新一代女神形象还没确立就开始玩重口,秀演技。
好莱坞这歪风刮得一个个都不学好,而且你扮演一个看上去17岁的14岁少女,真得算在秀演技吗?
3. 别怪我老往《雷雨》上靠。
这个...其实这方面的事我一直没太搞懂,如果表亲姐弟接受起来不是障碍,那亲姐弟在心理上接受起来差别会很大么?
我以为要么都不能接受,要么都放弃治疗了呢...4. BC君弹唱的一曲非常动听。
初看《八月•奥色治郡》时我以为这会是一部由父亲失踪而引发的亲情回归,由冷漠逐渐走向温馨的电影;或者至少像《蕾切尔的婚礼》那样维持表面的和平,让观众自行去体味电影创作者留下的生活创口。
但自杀父亲丧礼过后的餐厅冲突迅速打破了这种维系假面温馨的可能性。
梅姨饰演的violet和茱莉亚•罗伯茨饰演的女儿芭芭拉扭打在一起,去抢夺她手中视若珍宝的药片——胜利者芭芭拉最终将药瓶里的药丸一颗颗倒入马桶,那些颗粒跌入无边无尽的阴暗之中永远无法回头了。
《八月•奥色治郡》的灵魂人物无疑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所饰演的神经老太太violet,她固执偏执又自以为是,在丈夫失踪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两人共同的保险箱。
这个家庭的冷漠与疏离几乎由她的自私一手建立。
她蔑视女儿们受到的一切伤害,并在餐桌上大谈遗产分割,瞬间揭穿女儿所营造的婚姻假象。
她看来无所畏惧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会为他人着想。
尽管我们知道这种性格的痛苦来自于她童年的不幸遭遇,但这也不足以让我们原谅她的尖锐刻薄,就和她每个女儿一样。
伍迪艾伦说:人类所作的99%决定基于情感——直觉、情绪、恐惧、冲突、未解的儿时心结。
这成了压倒性的驱动元素,而非推理、理性或常识。
所以世界才会处于一种如此糟糕、糟糕的境地。
《八月•奥色治郡》里每个人每个家庭其实都有自己的苦,痛苦的情绪、隐秘的不堪像一颗毒瘤折磨着家庭中的彼此。
她们无法摆脱这种痛苦所以只能逃避,于是乎三个女儿纷纷选择离开,电影最后就只剩下老太太一个人和女佣待在一起,面对着偌大的房子怅然若失。
人们倾向于认为,苦难给人以力量。
但在多数情况下,童年时期遭受到的苦难往往不具有任何正面的能量。
它只会摧残我们的柔弱,让我们变成更冷酷的人。
梅姨饰演的violet童年时饱受虐待,她于是饱含怨气,并将这种怨气毫无保留地释放在了三个女儿身上,每个孩子都成为她负面情绪的牺牲品。
她大悲若喜,在极度悲伤时反而迅速找到悠扬快乐的音乐掩藏性情。
她在电影中的状态总是爆发,但真实的内心却又是隐藏的飘忽不定。
她的口腔癌给自己带来了火烧一般的痛苦,她也以刻薄的方式将这种痛苦传导给了身边的人。
电影中的Violet总是调侃印第安女佣,但待到冲突结束,一切尘埃落定,陪在她身边的只有这个女人。
也许她的丈夫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想到自己的死亡不足以凝聚女儿的心,Violet最终还是必须面对孤独。
Violet的三个女儿则以自己的方式去逃离内心的灾祸。
而比起二女儿的隐忍、三女儿的自欺欺人,大女儿芭芭拉则更倾向于真实的voilet——充满了张狂的愤怒。
在她试图逃离家庭多年后,心中那种对母亲的怨却丝毫没有消解,她如同一个汽油桶的引信随时可以被燃起。
母亲对于父亲的漠然、丈夫的背叛、女儿的开放都成为了她崩溃的理由。
最终芭芭拉对母亲绝望开车离开,在大自然的荒凉中似乎获得了释放,她看到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
大概就是沿袭在三代母女之间的怨。
电影中的怨恨好像毒龙身上再造循环的血般流淌在三代女人的心中,芭芭拉继承了Violet的脾气,女儿也继续怨恨着自己。
电影当下观众看到的都是冲突,而驱动这种冲突的则都是情绪。
事实上,我们也很难消灭这种情绪。
于是任由它一个又一个的爆掉,像连环炮一样摧残着生活,打碎他人的希望。
在今年各大颁奖礼上,《八月•奥色治郡》斩获的提名几乎都集中在女性角色,这也是剧本创作下必然的结果。
男性成为驱动一切冲突爆发的背景而非动力。
自杀的父亲、到处留情的未婚夫、以及血缘真相成谜的表哥,男性角色的存在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了发泄的渠道,他们的存在同时意味着家族中隐藏的无数秘密。
每一个人都会牵引出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没有人是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人作恶,没有人成为绝对的引导者却也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在电影的开篇老父亲对女佣说,书在痛苦的日子给他以庇护。
他在痛苦什么?
大概就在痛苦这个家庭千疮百孔的人际关系吧。
《八月•奥色治郡》的精髓就在展现冲突,几处大的情绪爆发还能明显地看出其是有戏剧改编的痕迹。
在频繁的冲突中任何亲密的关系都可能被破坏,任何坚韧的情感也都足以被撕裂。
张爱玲说人生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
《八月•奥色治郡》中的家庭就像是母亲极力向女儿推荐的一个橱柜,表面精致漂亮,里面盛满的都是支离破碎。
初看《八月•奥色治郡》时我以为这会是一部由父亲失踪而引发的亲情回归,由冷漠逐渐走向温馨的电影;或者至少像《蕾切尔的婚礼》那样维持表面的和平,让观众自行去体味电影创作者留下的生活创口。
但自杀父亲丧礼过后的餐厅冲突迅速打破了这种维系假面温馨的可能性。
梅姨饰演的violet和茱莉亚•罗伯茨饰演的女儿芭芭拉扭打在一起,去抢夺她手中视若珍宝的药片——胜利者芭芭拉最终将药瓶里的药丸一颗颗倒入马桶,那些颗粒跌入无边无尽的阴暗之中永远无法回头了。
《八月•奥色治郡》的灵魂人物无疑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所饰演的神经老太太violet,她固执偏执又自以为是,在丈夫失踪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两人共同的保险箱。
这个家庭的冷漠与疏离几乎由她的自私一手建立。
她蔑视女儿们受到的一切伤害,并在餐桌上大谈遗产分割,瞬间揭穿女儿所营造的婚姻假象。
她看来无所畏惧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会为他人着想。
尽管我们知道这种性格的痛苦来自于她童年的不幸遭遇,但这也不足以让我们原谅她的尖锐刻薄,就和她每个女儿一样。
伍迪艾伦说:人类所作的99%决定基于情感——直觉、情绪、恐惧、冲突、未解的儿时心结。
这成了压倒性的驱动元素,而非推理、理性或常识。
所以世界才会处于一种如此糟糕、糟糕的境地。
《八月•奥色治郡》里每个人每个家庭其实都有自己的苦,痛苦的情绪、隐秘的不堪像一颗毒瘤折磨着家庭中的彼此。
她们无法摆脱这种痛苦所以只能逃避,于是乎三个女儿纷纷选择离开,电影最后就只剩下老太太一个人和女佣待在一起,面对着偌大的房子怅然若失。
人们倾向于认为,苦难给人以力量。
但在多数情况下,童年时期遭受到的苦难往往不具有任何正面的能量。
它只会摧残我们的柔弱,让我们变成更冷酷的人。
梅姨饰演的violet童年时饱受虐待,她于是饱含怨气,并将这种怨气毫无保留地释放在了三个女儿身上,每个孩子都成为她负面情绪的牺牲品。
她大悲若喜,在极度悲伤时反而迅速找到悠扬快乐的音乐掩藏性情。
她在电影中的状态总是爆发,但真实的内心却又是隐藏的飘忽不定。
她的口腔癌给自己带来了火烧一般的痛苦,她也以刻薄的方式将这种痛苦传导给了身边的人。
电影中的Violet总是调侃印第安女佣,但待到冲突结束,一切尘埃落定,陪在她身边的只有这个女人。
也许她的丈夫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想到自己的死亡不足以凝聚女儿的心,Violet最终还是必须面对孤独。
Violet的三个女儿则以自己的方式去逃离内心的灾祸。
而比起二女儿的隐忍、三女儿的自欺欺人,大女儿芭芭拉则更倾向于真实的voilet——充满了张狂的愤怒。
在她试图逃离家庭多年后,心中那种对母亲的怨却丝毫没有消解,她如同一个汽油桶的引信随时可以被燃起。
母亲对于父亲的漠然、丈夫的背叛、女儿的开放都成为了她崩溃的理由。
最终芭芭拉对母亲绝望开车离开,在大自然的荒凉中似乎获得了释放,她看到了什么又明白了什么?
大概就是沿袭在三代母女之间的怨。
电影中的怨恨好像毒龙身上再造循环的血般流淌在三代女人的心中,芭芭拉继承了Violet的脾气,女儿也继续怨恨着自己。
电影当下观众看到的都是冲突,而驱动这种冲突的则都是情绪。
事实上,我们也很难消灭这种情绪。
于是任由它一个又一个的爆掉,像连环炮一样摧残着生活,打碎他人的希望。
在今年各大颁奖礼上,《八月•奥色治郡》斩获的提名几乎都集中在女性角色,这也是剧本创作下必然的结果。
男性成为驱动一切冲突爆发的背景而非动力。
自杀的父亲、到处留情的未婚夫、以及血缘真相成谜的表哥,男性角色的存在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了发泄的渠道,他们的存在同时意味着家族中隐藏的无数秘密。
每一个人都会牵引出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没有人是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人作恶,没有人成为绝对的引导者却也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在电影的开篇老父亲对女佣说,书在痛苦的日子给他以庇护。
他在痛苦什么?
大概就在痛苦这个家庭千疮百孔的人际关系吧。
《八月•奥色治郡》的精髓就在展现冲突,几处大的情绪爆发还能明显地看出其是有戏剧改编的痕迹。
在频繁的冲突中任何亲密的关系都可能被破坏,任何坚韧的情感也都足以被撕裂。
张爱玲说人生是一件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虱子。
《八月•奥色治郡》中的家庭就像是母亲极力向女儿推荐的一个橱柜,表面精致漂亮,里面盛满的都是支离破碎。
http://yuedu.163.com/news_reader/#//source?id=5afb035ea7d64841ae8edd85d95eaa25_1&cid=f9bac0e91b47403d80390882eb075ca7_1
对大部分电影而言,故事的好坏决定了电影的成败。
而这部电影在故事上只能用狗血来形容。
太过戏剧性的情节失去了真实性,也让电影少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电影里的每个角色都多少有些让人厌恶的特质,在这个年代的电影里这种角色再正常不过。
人们喜欢这类有缺陷的角色,因为这些角色真实,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但问题是,成功的电影让这些角色的缺点顺理成章。
观众知道这类角色会做出错误的事,并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就像这部电影里梅姨的角色,虽然尖酸刻薄到了极致,但影片交代了足够多的背景故事,让观众理解她尖酸刻薄背后的心酸。
反观电影里其他所有的角色,他们都多少做了让人厌恶的事,可影片却没有充分的解释,观众因此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
这样的角色是失败的,而这部电影充满了这样的角色。
也许和电影是戏剧改编有关,篇幅限制了形象的塑造。
但与其这样,不如去掉一两个角色来得痛快。
大家都在赞颂本片的演技。
确实,强大的cast是本片的亮点。
但好多厉害的演员被浪费了。
我没明白ewen mcgregor和benedict cumberbatch为什么要出现在这部电影里,他们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角色本身也不吸引人,换成别的演员一样可以演。
梅姨和大嘴无疑是主角,两人在戏里都表现得很好。
几场大的冲突戏戏剧张力十足,两人爆发力都很强大。
可是不得不说,以电影两分钟一小爆五分钟一大爆的节奏,作为观众我只觉得好累,why are you yelling all the time?!
也许很多人因为优秀的演技而给了这部片高分,但我觉得演技始终是要为故事服务的,而这部电影的狗血情节和不够立体的人物设计的失败注定了电影的平庸。
最多也就3星了罢。
个人认为这部片很装逼
高深的艺术,我是真的很想却不能理解。45分钟后快进看完。
..................又被高分骗了....这不就电影版的无耻之徒吗....那些能从家庭纷争中提炼出深奥主题的思想家们我就不高攀你们了....这都能这么高分那谁家那点家长里短的事儿都能拍电影了....两星给梅毒瘤看不腻你啊啊啊啊
女人们的【家宴】,没想到只有两个提名,比美骗船长都好多了。尤其是在经历了狂轰滥炸、一个个“笑”“喊”得疯狂的年夜饭后看看,满地狗血合着人生百态一下就出来了。 配乐不错。
女权主义在《八月奥色治郡》如同垂垂老矣的梅姨以及她那口无遮拦的臭脾气一样令人难以忍受。于这片聒噪的不毛之地,当她把这个每日都饮食着恐惧的大家庭从四面八方聚拢在一起面对可预见的“未来”时却挖掘出了自身处境的荒凉和可悲:只有在濒临死亡的时刻才开始意识到要试图与失联的历史重新建立关系。
只是不太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
舞台剧味道浓厚,餐桌前的群戏太精彩,几乎可以当成教科书。
不好看,堆砌大牌明星也没用
基因传承的悲剧家庭 太残酷 看完痛哭
这才是表演!去他的什么美国bullshit!几个女人把各自的性格演绝了,即有可怜也有可恨之处,你会对她们每个人产生复杂的感情。情节有些虐,还出现了韩剧狗血剧情,但瑕不掩瑜。梅姨我服你了,你就是神
莫名其妙的冲突,真的乱。
开始之前看了一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预告,心就跟着Wes Anderson飘走了。配乐是Gustavo Santaolalla的鲜明风格,至于电影本身——戏剧舞台上的正正好,改编成电影就过于狗血。马脸的角色一出现,我还在感叹Chris Cooper+Margo Martindale=Benedict Cumberbatch的选角真是赞到骨子里,结果……
有时候应该对家人和善些,也没必要把所有的事情摊在桌面上说开了。就算全挑明了又怎么样呢?解决不了的还是解决不了。斤斤计较害得自己变成孤家寡人何必呢?再怎么精明的人也掌控不了全部的人心~
很精彩的故事,矛盾冲突刻画的很好,但未免又有些不真实
这个家,真够乱的。梅姨奉献了又一个高水准的演出,其他一众大小配角哥自闪闪发亮。从镜头到调度都非常赞。家庭矛盾和包袱一个个抖出来,让人目不暇接。老太太彪悍的人生不需要任何同情和怜悯,所以最后只有孤独的像印第安管家寻求安慰,最懂她的人还是她那自杀的丈夫。
人生苦长。。。
真是不一般的一家子。
戏剧冲突太多太密集了,一个接一个。电影里的那些事件,我若是遇上其中任何一个都会承受不住,会心碎。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家庭,负能量爆表。演员们的演技很赞。电影里一个接一个的矛盾冲突让我再一次想起自己年少时曾渴望生活里可以有故事发生……然而真正经历过之后,才知道平静的生活是多么的珍贵。
一群大咖贡献了一部大闷片,比杀戮差多了。
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