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09年1月23日)理查德·詹金斯在影片《不速之客(The Visitor)》中的表演和导演编剧托马斯·麦卡锡的掌控一样,显得颇为自制内敛含蓄深沉,有时还似乎趋于克制肃穆,且隐忍出些许压抑来。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一直在默默耕耘的詹金斯参演履历令人称奇,虽历经50多部影片,但大都是配角或超级配角(《阅后即焚》一片中的健身馆老板,观众应该留有印象),直到年过花甲才得以在麦卡锡的影片《不速之客》中担杠主角。
此次,这位累年“黄金男配”的不凡演技终于得到了广泛肯定,被认为是“自贝蒂·戴维斯之后总算再有演员的双眸能传递出如此令人眩目的力量。
”在片中,理查德·詹金斯塑造了一位孤独寂寞的大学教授沃尔特·沃勒,此君20年不变的讲授一门功课,妻子早已故去,儿子在伦敦工作,生性沉默寡言又老实呆板的他生活毫无激情可言,有的只是周而复始的倦怠,宛如一潭死水,即便喜好古典乐的他想学习弹奏钢琴解闷,但因天赋不够而未果,好在他心中仍未放弃继续找寻属于自己生命律动的希望。
去纽约参加学术研讨,教授得以回到自己那套久违了的公寓,于是惊见这里多了两个不速之客,有陌生人早已将他的公寓租给了两个外来客——叙利亚青年塔瑞克和塞内加尔姑娘伊赛。
于是,老教授的生活迎来了一些小波澜,继而他发现,比之亡妻擅长的钢琴,看似不苟言笑的他其实更适合节奏强劲、律动十足的非洲鼓,而这个鼓正是叙利亚小伙儿塔瑞克所擅长并教与他的。
该片叙事结构十分简捷,节奏颇为舒缓,即便突遭变故也继续将一种淡然而平实的调子弥漫开来,特别是细节处的窝心和温暖。
片中有个场景十分惹人喜爱,塔瑞克带教授去公园击鼓,比之政治的偏狭,文化则更具有包容性和慷慨无私的一面,当教授终于放下羞怯,加入到并排敲击的行列中时,谁还会挑剔他起初的不够熟练,谁还会认为在一群棕色、浅黑或深黑色的皮肤中,加入一位西服的白人老者,会令这个画面显得不协调?
在街头音乐家的联手演绎下,在悦耳而动感的音乐中,公园里的人们不分肤色无论老幼均自在起舞,那种看似不相符的气场在此时此刻被微妙而愉快的融合了,而老教授的心绪也仿佛豁然开朗,似乎终于体会到了生命的欢歌,和课堂上的古板矜持判若两人。
影片故事情节涉及到敏感的后911时代的非法移民问题,通过奔忙中的中产阶级老教授的视角,揭示出了美移民政策在911后变得多么的严苛冷酷,如被羁押者常常被莫名地突然转移,而墙上贴出的移民中心联系方式对于心急如焚的亲友而言,差不多只是个摆设,且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求助无门的。
影片选取了几个细节的刻画来表现这些政策对人的伤害,如,塔瑞克这个单纯地热爱着音乐的善良青年,原本是个好脾气好性格的人,在被羁押了一段时间后,脾气性格也被压抑磨蚀了,开始咆啸着讲话。
再如,黑人姑娘伊赛起初见到教授时,眼神是充满戒备的,仿佛深怕受到突发的伤害,在之后的表述中,观众知晓,这个善于做手工首饰的巧手姑娘初来美国时曾被移民局关了几个月,而那戒备的眼神便是后遗症。
不同于很多人对移民素质的误解和偏见,塔瑞克和他的母亲都是有修养有礼貌的人,当初他们之所以来美国是因为父亲的一篇文章招致了牢狱之灾。
出演母亲莫娜的是西亚姆·阿巴斯,她曾在《柠檬树》一片中出演了一位对抗邻居、以色列高官的巴勒斯坦寡妇,此次在《不速之客》里,她再次出演了一个寡妇,只是出场伊始给人一种高贵贞静且有分寸的感觉,和《柠檬树》里的气质大相径庭。
而这部小制作影片之所以引人瞩目,一方面是故事本身的现实意义,更主要的原因是詹金斯内敛而克制的表演令这部平静的影片散发出了丰饶充沛的层次感:在刻画老教授的落寞枯寂时,詹金斯只用呆板的表情和紧抿着的嘴巴就表现出了其日益干涸、渴望改变的内心;当发现生活的快乐真谛时,他的眼中又不时跳跃着若隐若现的热情,他甚至换了副眼镜来凸显此时的目光清澈,且越来越不自觉地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其中几个表现人物特质的片段被詹金斯拿捏得十分细腻到位,如,当教授去探视塔瑞克,带给他伊赛的信,并将信摊开在玻璃窗上,好让塔瑞克阅读时,教授将头微微转开,这个人性化的细微动作结合此时无声的表达,令观众感到其中美好而朴素的一面。
而当教授闻听突发变故时,这个一贯温和敦厚的人终于愤怒了,而他也只能对着一副公事公办范儿的办事员厉声质问,这场戏既是角色颇具爆发力的一次宣泄,也是影片归于现实一面的体现。
片尾,教授依旧独自一人,生活似乎回到了从前,不过有了点精神世界的小变化,他的身边多了个非洲手鼓,矜持的他终于在地铁站忘我地表演了,仿佛追寻着属于自己的动感,又仿佛在怀念着已返回故土的朋友。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8636471_d.html
I am not busy.Not at all.The truth is I haven't done any real work in a very long time.I am not doing anything.I pretend that I am busy, I am working, I am writing.多少人能讲得出这话,向自己承认一些事并不容易。
说句实话,我对非洲文化一直没有多大的兴趣,每次看到银幕上出现穿着奇异服饰的黑人男女围着火堆呜呜乱叫着跳舞都会头疼。
看到《不速之客》的海报上,一位中年白人拍打着非洲鼓,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趣。
不过导演的上一部作品《心灵驿站》(The Station Agent)是我一直想看的独立电影,于是找来《不速之客》,于是我获得了一个半小时很享受的观影时间。
影片采用了很典型的独立电影的视角,一上来就是一位中年知识分子的空洞生活:当年钢琴家妻子的意外辞世,令大学教授沃特万念俱空。
他只是每年改改教学笔记的年份糊弄事,在资历浅的同事书上挂个名,试图学学钢琴但始终没能成功——对他来说,生命的热力和梦想似乎早已远去,只剩了一个空壳。
然而当他去纽约参加学术会议,来到自己一直空闲的纽约公寓时,却发现一对非法移民的非洲裔情侣住在这里。
出于好心,教授让他们继续住在这里,作为回报,塔瑞克则开始教沃特打非洲鼓。
正当教授感觉到了生活重新充满色彩的时候,塔瑞克却被抓住,马上要遣返回叙利亚。
教授开始和塔瑞克的母亲为此到处奔走……影片的前半部气氛比较轻松自如,后半部分涉及到移民问题,显得有些沉重(对于移民这么复杂的问题,影片表现得还是过于简单和温情了)。
本片最大的特点,是把白人精英的中年危机与移民问题、文化融合的主题结合起来,钢琴与非洲鼓在影片中成了两种文化的象征——钢琴代表了传统的白人精英文化;非洲鼓则象征着边缘文化的力量。
对教授这个角色来说,隐喻是双重的:一方面,非洲鼓为教授带来了活力,让他从与世隔绝的、个人的孤独中走出来,重新接触生活,接触到爱与希望;另一方面则隐喻着当代美国在911之后面临的危机——美国文化的特色就在于多元融合,当后911带来的恐惧和冷漠成了拒绝外来文化的理由,失掉边缘文化的滋润,美国的主流文化将变得何等干枯。
影片多次展现了人们自发来到公园,忘我地聚在一起打起非洲鼓的场景,那种人性的、亲和的、互相联系的气氛,似乎正是911之后美国人最需要的感觉。
影片令我联想起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亨德森》,一个美国富翁在感到生活变得苍白、贫乏时,选择了去非洲作个求雨者的故事——每当主流文化乏力之时,人们往往就会到充满原始活力的文化中去寻找力量。
小说结尾是这样的:“我想,现在轮到我起跑了,于是我一直跑着——蹦啊跳啊,沉重地跑着,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在这静寂的北极灰色世界中,激动非凡地在一片纯白的大地上飞奔。
”然而在影片结尾,只有教授坐在地铁里,孤独但坚决地拍打着非洲鼓,那鼓声包含着愤怒、热情、召唤与期望。
Walter是大学教授,12年来一直在教一门课,写了四本书,看起来很忙,是美国中产中的中产。
Walter以前住在纽约,却没去过百老汇,没去埃利思岛参观过自由女神像,显然是个不太会给自己找乐的人。
儿子在伦敦,老婆passed away,自己一个人过孤单和寂寞是肯定的。
老婆是玩classical music的,老Walter也试图从钢琴中找到点渐渐接近晚年的乐趣,然而一连请了四个老师,都没啥效果。
Walter尽量少的讲课,总是看起来集中精力于写书,他不谈论自己的工作,不接受学生晚交的论文,连自己的co-writer的论文,都懒得去宣讲,工作对于他来讲实在是冥顽不灵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Walter不拘言笑,整天一副苦瓜脸,与人相处毫无热情,跟人讲话能糊弄就糊弄,想必教授们之间是很难有好朋友了。
如果不是必须要去宣讲,如果不是碰到Tarek,如果不是又刚好碰到路边敲鼓的黑人兄弟,可以想见老Walter的余生一定是过得不悲惨但也会极没意思。
这个时候,Walter遇到了Tarek,一个没有绿卡,没有正经工作,整天玩音乐的小伙子。
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种人,本来是生活境况完全迥异的两个人,这个时候遇到了。
整个练习敲鼓和Tarek被拘留和驱逐的过程改变了Walter,他第一次近距离参观了自由女神,观看了歌剧魅影,摆了地摊,当过了街头艺人。
虽然老Walter最后还是鲜言寡语,但他却找到了一个好玩的事儿,平静单调呆板的生活被打破,整个人重获新生。
好的电影经常讲述生活的道理,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潜入人们被自己忽略的内心世界,激发出这样或那样的火花。
其实,人们又何必从光影世界里寻找精神层面的道理,现实世界不同样是那么有戏剧性么?
看看我们熟悉的人从昨天到今天的变化,看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感受自己每天的喜怒哀乐,去放大这些,不要让无聊的事物占据我们感受心灵的时间,我们的心灵也会敏感起来。
人容易厌烦一种生活,可能因为在某一个环境中待了太长时间,把自己看得太透而心生恐惧。
walter就是这样一个人,20年了,他尝试让自己的生活恢复得如同妻子去世之前的样子,但一切只是徒劳,他只是在原来的位置不断打转.或许真的是因为他天资不够,但倘若我们一心只想要留念,又如何创造新的生活.他所重复了20年的东西或许正是我们从出生到现在不断进行不曾停息的事务.你不能漠视这种普遍的规律正在驾驭着我们,让一切变得安分守己.我们不敢尝试用头去突破保鲜膜时的抵制感,我们也不会可以让自己坠入某个深渊而体会生命的万劫不复.正如tarek所说,你不在这个境遇里是体会不到里面的深仇大恨.关于一个老人的蜕变,多少缺少新意,于是导演就让这个老人卷入一起非法移民风波.有趣的是,walter还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专家,只不过国际局势汹涌向前而他却总是停滞.喜新厌旧还是悲春伤秋,季节总是轮替,于是我们就借用季节之名放纵自己从不专一的情感.影片的配乐很是对称,从一开始的钢琴小曲伴随行云流水实质枯燥无味的生活,再到非洲鼓和老来悄的激情四射.当tarek进去冤狱之后,重又回到了钢琴的缠绵和纠结.不论导演的政党色彩如何,讨论移民问题的用意已经大致彰显,而影片真正动人的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取舍.walter变卖了钢琴,扛着非洲鼓在地铁站台中用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激情演奏,最后身影被奔驰的列车击得粉碎.或者这是所有"安逸症候群"们所无法想象的画面.当一个人丢弃古典乐而去找寻另一种"鼓点",是否可以说他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外来移民是一个独特的阶级,他们可以用纯手工的手链占据你的手腕,也可以破窗而入占据你的生命.在美国社会中,所有的等级和阶级都不是那么泾渭分明,即便他们心中存在自卑或者自持.
典型的一个孤僻自私冷漠的人因为和一些的人邂逅从此精神焕发人见人爱的电影。
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涉及了美国还算当前且敏感的一个话题,terrorism。
这群人的想法应当是自以为前卫而勇敢地,让民众和世界看到因为政府的过度紧张和愚笨的行政手段,让多么无辜可爱的阿拉伯人民妻离子散吧。
可是他们在用这样一个故事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前,有没有好好地想清楚,这矛头应该指向的是谁呢?
是冷漠的拘留所的工作人员么?
是愚笨的政府么?
是罪恶滔天的恐怖分子么?
是瞎了眼的上帝么?
我自己的愤怒在Walter因为小男生突然被遣返回国而冲着看留所的工作人员大吼大叫开始。
首先,这样的结局与看守所的工作人员无关。
他们所能做的只是执行上级的命令。
在你在非访问时间意外造访时已经对你以礼相待,秉着工作条例对你说他们无能为力,在你反复请求后破例为非亲非故的你打了电话问了情况,最终得到的不是你事先承诺的感激,而是不知所以然的愤怒。
换作是先前的你自己,或许要比那个胖子做得绝情得多吧。
而影片所作的竟是在某种程度上的鼓励赞许这样的愤怒,并期冀着以这样的愤怒来暗示Walter先生彻头彻尾的改变,以最后两人带着高贵尊严的藐视来抨击那群冷血的工作人员。
其次,这又是政府的错么?
就像小男生说的那样,真正的恐怖分子都是有钱有赞助的人,他们不会被人抓来这里。
9.11之后,对政府疏于防范以至于让这样荒谬的惨剧发生的舆论不绝于耳。
政府自然不是无动于衷,于是外来人员的来访滞留更难了,机场的安检条件更多了队伍更长了。
然后民众们又要起来反抗。
“他们永远抓不到真正的坏人,被送回去的都是好人!
”“不就是因为有一个人企图在鞋子塞炸药过关未遂么,现在所有的人都得脱了鞋子过安检!
”体贴地为政府们想一想,他们又应该要怎样做呢?
放手不管是置全世界人民的安危于不顾,要不得;严打严抓又是要给无辜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对着这典型的Type A,Type B Error权衡后,我想他们是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一味地以为他们永远地抓不到坏人只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因为你永远都会更容易地得知灾难的发生,而不是避免。
即便你得知了一场看上去是小灾难的避免,你也不会有足够的想像力去构想其实很可能的更严重的后果。
再说回到这部电影的话, 小细节上的老套和忍无可忍就不赘述了。
如果你是要给我们目击一个人的转变,那么之前有比你好得多的作品;如果你是更侧重于恐怖主义下的人文,那么请把问题想清楚了再来。
寂寞让温暖感人深刻骨子里沉淀下来的音乐影子在那曾经诉说过的场景敲出遇到的不公平他说,“其实我一点也不忙,只是看起来很忙,恩,装的...这一切都没有意义...”生命是一场奇遇而站在这里我似乎看到了保罗.奥斯特书中的那些偶遇但是似乎这里的奇遇加偶遇来得更温馨和凄美些,也更加无奈!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性最最温纯的一面,最最人性的一面。
在繁华都市里定位自己的位置在人来人往中寻找自己的梦想有的梦想就在身边却看不到,有的看到梦想却怎么也抓不到 ...每天都在寻找每天都在幻想每天都在重复来让自己看起来很忙 ...却忘记了生命的意义!
有人曾说过,"一个人如果在某个地方待久了,就容易落寞和沉沦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或相似的事情原本的新鲜感与兴奋感在机械地往复里消磨殆尽有的人尝试着改变,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有的人固守坚持,于是选择继续落寞和沉沦人生里总是充满了很多变化,不管是人是物还是时代也不管是有心为之还是无意......"
取名the visitor,除了家里的的确确来了个不速之客,也寓意了人生访客。。
虽然到影片最后,walter依然是形单影只,但中途发生了这段插曲却给他带来了生活和心灵的巨大变化。
也许有人会像我一样,看到walter背着鼓下了地铁就已经猜到了故事的结局,没有喜笑颜开。。
但细想一下,突然开窍了——那才是生活啊!
现实哪会一帆风顺呢,相比心想事成,更多的却是事与愿违。
就像一个齿轮总是连着其它大大小小的齿轮一样,四个人的生活来了一个大转折,未来是怎样呢?
不知道。
再套一下电影中的台词吧:"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did't teach?""i don't know..""it gonna be exciting not to"both laugh..
Walter(理查·詹金斯 Richard Jenkins 饰)的生活一成不变,20多年来教同一门课程,与别人一起合著自己没有出过半分力的书,请私人教师学钢琴又难以与人相处。
生活沉闷如一潭死水。
直到与他合著出书的shelly待产而无法前去参加学术年会换成Walter出席,他的生命才赢来转变。
由于妻子去世而极少去纽约的Walter一回到纽约的家赫然发现家里有两个陌生人!
误会过后才明白这对小情侣是被人所骗才租了这间屋子。
Walter让他们留下,Tarek是来自叙利亚的热情的小伙子,热爱打鼓,他的女友则是来自塞内加尔的黑人。
Walter被Tarek的开朗所打动,跟他学打鼓,还跟着他去公园参加少数族裔的打鼓练习。
这天Walter与Tarek练习过后赶着回家,过地铁时因为要过鼓Tarek错过了最好的过关卡的机会,从关卡上跳过时被警察逮捕拘留。
Walter这才知道他们是非法移民,他为他聘请律师东奔西跑,毫无进展之际Tarek的母亲Mouna(西亚姆·阿巴斯 Hiyam Abbas 饰)因为担心儿子而上门,Walter安抚这位母亲焦急的情绪,带她去纽约四处散心,二人产生一种互相懂得理解的情愫。
Walter从学校请了长假,决定留在纽约,去做他认为真正有意义且值得去做的事。
Tarek“你根本不知道,你在玻璃那边。
”被抓起来关在移民局的tarek激动的对来探望的walter这么说着,他掉下眼泪,告诉这个老教授自己的担忧,身边的人一个一个被带走,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会被带到什么地方,运气好一点的也许是其他的移民局,差一点的或许就要马上被遣送回去。
他说这不公平,他哭着说,我是一个好人,我不是什么恐怖分子,即使连恐怖分子都有有钱人在背后支持他们,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对我。
Mouna她联系不到自己的儿子tarek,自己从密西根跑来纽约的公寓找他,这才从walter那里听说。
她请求他带自己去儿子被关押的地方,即使同样是非法居民的身份,并无法进去探望儿子。
她对walter说, 现在美国就是自己的家。
听到儿子已经被遣送回去的消息,出租车里,她靠在walter肩膀上哭泣。
回到家中,她告知walter要回去陪伴自己的儿子。
他一定需要自己的母亲。
可如果她回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即使美国是家,也必须要离开了。
因为她最后,还是一个母亲。
说过晚安,她跑去他的床上,他环着她,让她哭泣。
我以为他会像他求婚,这样她就能拿到绿卡,说不定tarek就可以回来了。
Walter他在康州作终身教授,挂名出书,教了二十年自己并不十分明白的东西。
他在纽约遇到tarek和他的妻子,和别的美国人一样,我知道他并不怎么懂得和不同文化的人相处。
Tarek是一个不多见的非法移民者,他对待walter好像朋友,也许是音乐给了他生活的热情。
而更多的人更像他的妻子,也大概是经历过太多遇人不淑,对生活谨慎小心,不希望受到任何伤害。
tarek被抓起来后,他请替他请了律师,暂停了自己在学校的工作,跑回纽约,希望能帮助他们。
听到tarek被遣送回国的消息,他努力保持理智低声下气的向玻璃那边的长官咨询信息。
也许没有什么他可以为他们做的了,终于,他放开心中的愤怒,冲玻璃对面的长官大声吆喝着,tarek是一个好人,你们什么都不懂,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机场送走了mouna,walter的生活好像又一次失去了目的,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tarek告诉过他,打鼓的时候要轻轻的,什么都不要去想。
而这时,他在地铁站里打着鼓点,一样的节奏,一遍又一遍的,愈来愈大声,和从面前经过的地铁融合在一起。
我猜到最后walter也弄不明白自己所在的国家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可以令如此多的人放弃一切。
他是玻璃这边的人,他觉得自己明白了一点点,他指责这个国家,却忽略了自己是一个被眷顾的人。
QUEENSwalter与mouna去见一个有着中东人长相的美国籍律师。
临走时,mouna问他来自哪里。
“Queens。
" 他不假思索的回答到。
Flushing法拉盛是一个在纽约的中国城,离jfk,在Queens。
刚刚下飞机的时候被带去了那里,惊讶的发现另一个好像中国的地方。
那里有各种地方的中国用品。
即使不会英文,也可以在这个地方有一番生活。
读过以本书,snakehead。
是从中文直接翻译过来的名字,蛇头。
里头讲着十几年前,很多中国人跑到美国,在机场厕所马桶里冲掉(flush)自己的护照然后申请避难,然后他们就可以拿到绿卡。
法拉盛这还不错的名字一下子变得讽刺。
在一所没有什么国际学生的美国大学读书,现在还是记得第一天迎新的时候在小组里无助的感觉。
见到亚洲面孔便会很激动的问他们来自哪里。
通常他们的回答会是,纽约,麻省。
时间长了,便不再多问了,学校里的所有亚洲面孔,都是美国人。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遇到像waler的人,也大概是因为我接触的都是些还没有经历过生活的人,他们是以前的walter,不知会他们人的生活究竟是如何样子。
我不责怪他们,只是变得安静。
很多时候会问自己,究竟在这里做什么。
当然不会有答案,想到了电影里那面清晰变得模糊的美国国旗。
之前看过一个话剧,under the big top。
两面的4个人都来自不同国家。
印度人打电话窃取信用卡帐号,他的昵称是happy。
保加利亚丈夫开地铁,妻子同另一个黑人妈妈一起做护工。
黑暗里我哭了,我好像看见了热爱的纽约地铁,也好像看见黑人妈妈纵深跳下站台的样子。
舞台的灯亮了,我悄悄擦干眼泪。
一同去的美国人们讨论着里面的精彩情节点,可是他们不理解。
我安静了。
闭嘴了。
不愿意作解释。
“你根本不知道,你在玻璃那边。
”最后送你我在剧场外面看到的一句引言。
“Where you come from is gone, where you thought you were going to never was there, and where you are is no good unless you can get away from it. Where is there a place for you to be? No place… Nothing outside you can give you any place… In yourself right now is all the place you’ve got.”它是我现在的所有。
平淡无奇的老年生活终于因为一场意外的际遇,有了生机,而过程中掺杂的移民问题却不美好。 7.1
如果人生就是一张鼓皮,你敢给它怎样的节奏?因为人心温暖,才能敏锐感知事态炎凉吧。Vice Versa.
很内敛,但是有张力
过于平淡,但是喜欢结尾的画面
意外的收获
好久看的了 非洲鼓
非洲手鼓
制度和人性的碰撞
很温馨。
超爱那个结尾
愚蠢幼稚的教授
最后老头在地铁站台打鼓的场面看得我心潮汹涌
從美國獨立製片的寂寞心靈主題,一個無目標的教授老人交織眾多visitors(or intruders 端賴以何種心境對待),接枝後911的美國政策批判。溫情細膩,延續美國獨立製片優點,卻以憤怒鼓聲收尾,格局更勝導演前作。
电影为了叫板美国的移民政策,试图用这个故事拍出感人,温情和无辜,可是我一点也没感觉到,比如男主角说,我没有犯错,只想和女朋友待在一起,为什么要把我关起来?我就想问,你当初偷渡去美国,没有绿卡却非法居留,这难道不是错?
男主角为什么不娶她,然后母子二人就可以合法居留了吧。
(连续看了两部并不完美又很完美的电影 当然算上这本非法移民的真挚情感戏 很棒的小鼓节奏 很温馨的剧情)
淡淡的,很感人。
实在是烂,浪费俩小时。“左派幼稚病的现实写照”
人生不尽美好...
有点小高潮,没有大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