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述观看《爱情限时恋未尽》后的感受,可是我清楚做不到。
如果有可能,女人们皆愿一生都活在爱情的滋润中,哪怕痛苦与幸福同在。
然而造物主是苛刻的,它赋予了女人最美的的青春时光,却把相吸的异性塑造成一类纯粹的视觉动物。
于是这世上,多数看来美好的爱情基本发生在那年青而有活力的年岁月。
爱丽儿8年后回想自己当时的婚姻并非建立在爱情至上,但很多时候,能让一个姑娘走进婚姻殿堂的力量只能是来自爱情,所以,至少她以为自己是坠入爱河了。
而她的先生,从爱丽儿身上感受到应该也不只是性的吸引或是某种合规的条框。
这世上,有人对爱情是充满信仰的,至高无上,神圣无比。
我想,爱丽儿便是这样的,她的先生只是爱过她,还爱着她,但不同的人,爱是千差万别的,这位先生对于爱情的信仰没有那么至上,或许从始至终,未曾如此想过。
也许,在某次社交场合,醉意蒙蒙的时候,这位先生便突破了本就不那么坚实的防线,过后,必然也觉得无所愧疚,甚至倍感新奇。
虽然,爱丽儿那么迷人优雅,虽然儿女双全,家境优渥,虽然在常人看来,他们的生活已经那么惹人艳羡。
当爱丽儿知晓先生对于婚姻的背叛,也许她痛苦过,痛哭过,愤怒过,失落过,可是当面对先生竟然与自己爱情观不那么相和时,我想爱丽儿更多地是迷茫。
作为两个幼子的母亲,她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孩子,她无法有太疯狂的举动。
这个可怜的女人真的是怀抱一份对爱情无限的美好信仰,不可亵渎的坚定守护,对婚姻,她又是特别的保守和传统。
而这样的矛盾之下,可想爱丽儿曾经经历了何等的煎熬。
或许,有过一场小雨,她漫步在雨中,没有雨伞,淅淅沥沥的雨滴淋在她的脸上,清凉之下,她找到一种解脱的方式,或许说平衡的方式。
在电影中,我未曾看出爱丽儿和布莱恩的一见钟情,我更相信他们邂逅纯粹是因为爱丽儿十足的美丽可人,而布莱恩略带帅气,爱丽儿一直在尝试以同样的方式与先生平等,布莱恩从未放弃在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寻找偶遇。
那一日的午后,上帝给了他们足够的蜜糖,两个纯粹偶然相遇的人竟然真遇到了本应是生活中对的那个人,彼此吸引,彼此信任,彼此在内心里想要永远。
所以,有了雨中的约会,有了博物馆的约会,我不相信爱丽儿向布莱恩说自己已婚且有两个孩子时,内心真如她表现出来的那么轻松自然,她必定是忐忑的,因为想要爱情,也因为不敢去真的面对。
于是,布莱恩消失了三周,即使创作,也无灵感。
三周后的他们,应该是真的恋爱了,如那些初恋般的人儿,他们幸福,但是只有那么两个小时可以共享甜蜜。
而其他的时间,爱丽儿除了回味恋爱的甜,我想她应该更多地是在遗憾,在无奈,布莱恩更多地是在纠结,在想得到。
爱情是自私地,亘古至今,它的特征就是占有。
无私的那一面代价必然是痛苦地付出。
布莱恩求婚了。
爱丽儿短暂纠结后答应了。
当布莱恩背着大包区兑现二人诺言时,却收到心上人的一封告别信。
传统的爱丽儿,如何为了自己的感情去伤害两个可爱的孩子,毕竟,他们的父亲从未在孩子面前展现出婚姻的裂痕。
失恋,被打击的布莱恩,沉重而又失落。
而这,却是创作的动力,这一段不正常却很美好、幸福却无法永恒的感情给予了布莱恩的无限的灵感和情感出口,布莱恩最终一作成名。
我愿意去相信爱丽儿不布莱恩之间的爱是真正的爱情,可是如此,我不敢去正式布莱恩妻子的眼神,难道婚姻和爱情真的分离的吗?
难道婚姻只需真的尽责就可以吗?
我不愿意二人继续传递对彼此的爱意,既然决定回归家庭,是否应该放下那份感情,至少布莱恩,真的应该放下。
如果真如影片所述,或许,爱丽儿是幸福的,曾经拥有过,布莱恩的妻子,却始终未曾拥有。
我不愿自己是爱丽儿,更不愿是布莱恩的妻子。
可是世间有多少人可以携带者爱情进入婚姻,却始终不会被埋葬?
所以我尊敬那些世间少有的对爱情敬仰,对婚姻忠诚的伴侣们,向拥有爱情的婚姻致敬!
人们谈论爱情和婚姻,就像谈及纽约和巴黎。
似乎人人都信誓旦旦地高谈阔论他们,例如爱情是关于一见钟情的罗曼蒂克,婚姻是一生一世的忠贞不二,纽约是曼哈顿金融和权力交织的角斗,巴黎是暗夜里埃菲尔铁塔的闪闪发光。
但关于他们本来的面目,其实谁也说不清。
就像镌刻在纽约中央公园长椅上那些不同的人生,即便是纽约客也各有各的活法。
更别提,一个巴黎女人和一个纽约青年的相遇。
看看长椅上那些短小的字句,名字背后都是长或短的故事。
五十年金婚的夫妇,拳击好手的战争英雄,早逝的少女,准备在跑步之外约个会的跑友。
镌刻的瞬间,凝固的只是过往,而往后的故事自顾自不受控地继续发展。
纽约或许就是如此,无法被定义,或许就是它的定义。
于是,失意到有空逐个阅读长椅文学的年青作家,街区转角处遇上成熟优雅但芳心寂寥的美丽女子,自然有段美丽的外遇故事,便显得十分的理所当然而毫不突兀了。
毕竟这是一个失序的城市,它习惯打破人的惯性。
所以我们惯常认为开放的美国青年踌躇了三个星期才伸出了给法国女人点燃香烟的打火机,惯常认为生活幸福美满便该忠于婚姻伴侣的法国女人原来处在开放婚姻的理所当然里。
而惯常观念里被定义为脱轨事件的外遇,突然有了每周一天,五点到七点的约定,像履行婚姻宣言一样有条理而严谨有力。
突然外遇事件被规整地约束在限时以内,而婚姻的范围容许边界出现短时模糊,那么爱情呢,我们在讨论爱情时应该期待被讨论的,又该如何自处。
若说被隐瞒的外遇是对婚姻伴侣的欺瞒伤害,那么开诚布公的默许是否就无损彼此。
灵与肉倘若可以被撕裂,精神的坚贞和肉体的放浪又该如何定义。
若要讨论便会像狗追尾一般往返复始,倒不如就像青年一样,心痒三周,便抛诸脑后。
便当是一场爱情,一周一次,一次两小时,在外不能亲吻,但可牵手,蒙眼喝酒。
然而美梦往往不会太过长久,又或许美梦会接踵而至,但福无双至。
怀才不遇的青年,通常在这样一个故事里,最后会被慧眼青睐,扶摇青云。
青年当然会志得意满地被冲昏头脑,自认为爱可战胜一切。
那优雅的法国女人皱着她优雅的眉眼,拥吻。
那当然是一个告别。
约在明天的见面,有太多无常,或是推托。
而巧妙就巧妙在,他们再不见面,却又前后在青年初版书的橱窗里驻足过。
他写了关于一条美人鱼的故事,美人鱼在黎明前消散于海上的泡沫,像那段不可思议的爱情消散于家庭,孩子,及“我若握你心脏必定比你更温柔”的承诺里。
看看,爱情永远不会是一个胜利者。
又如同青年所说,纽约城内,你永远不可能与真心想见的人保持二十英尺以外的距离。
但唯独只有一次,他跨过那条街。
第二次,仍然是为了同一个人。
法国女人匆匆摘下右手手上的小羊皮手套,右手无名指戴着明明被退回的戒指。
忽然会不会想起,在一个雨天,有一个名叫弗兰西斯卡的女人,在车上握着车门把手直至颤抖无力,直到红灯前闪烁的刺眼红色车尾灯熄灭,然后绝尘而去。
她用了四天去爱她的爱情,坚守了后半生的守口如瓶,最后至少可以在风里长聚于麦迪逊之桥桥畔。
对于他们而言,至少将你戴在右手的无名指上,至少证明曾经爱过。
爱情不会是赢家,但自持和坚守可以。
百年之后,或许会有另一张中央公园的长椅,会是这段限时爱情的墓志铭归属地。
5 to 7真的是一部挺挑战人三观的爱情片,原因在于女主角“光明正大”的出轨,并且给每周的幽会限时。
平时,她是一个有着好丈夫与可爱儿女的优雅母亲,在情人面前,她变成了一个天真而毫不遮掩的小女人。
在大多数的文化里,婚外情注定是要被批判的。
片中女主角比男主角大9岁并且已经结婚,这本是一声“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式的叹息,但却得到了意外的开明处理。
女主角的丈夫对妻子的行为不仅不生气,还邀请男主角到家中用餐;女主角也落落大方地带着丈夫出席男主角的作品发布会,还让他帮自己带孩子。
是法国人的浪漫不羁给这份不伦之情开了绿灯?
当一个处于婚姻关系中的人发现自己爱上了外人,如何在燃起的爱火与现实的藩篱的煎熬中解脱呢?
于是,限时出轨,看起来更像是某种隐喻,成为给爱情留下的余地。
当男主角提出要和女主角结婚时,他就把女主角的余地全都逼到了尽头。
情侣的普遍心态,是从时间与空间上更多地占有对方,但这种欲望却把他们的关系推到了悬崖边缘。
女主角带着他们的过往,用离开作无声的告别。
在爱情中冷静下来后,才发现原来奋不顾身只存在于童话与电影里。
影片中有一段情节:男女主角分别被蒙上双眼品尝两种酒,他们都猜错了酒名。
爱情何尝不是像他们所尝到的酒呢?
水只有一种味道,谁都可以准确无误地分辨;但爱情,在醉人的味道里,人们却轻易地被蒙蔽,错看了它的真实面貌。
多年后,他们再次遇见,她摘下手套,露出他送的戒指;她又匆匆地戴上手套,从此让他只在自己的心里。
他们没有天长地久,或许这种不完美恰好是保持完美的原因。
从悲观者的角度看,爱情难免会因琐碎生活的打磨而迟钝褪色,直到让人忘了曾经的激情。
因此,或许戛然而止的分离不是给爱判的死刑,而是让爱永远鲜活的可能性。
总有人不停地问:一个好的人,和一个爱的人,应该和谁结婚呢?
我们理所当然地把爱情与婚姻等同起来,犯了一种完美主义的强迫症。
爱,也是一种克制。
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把所有的人生寄托在爱情上的人太幼稚。
爱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但如果沉浸其中希望占有更多的幸福,只会增加不幸的概率。
一段好的爱情,会让人更加了解自己,并且学会如何爱一个人。
这就够了吧,太多就太贪心了。
无由地想起一句话:有时候,我们会花一分钟的时间认识一个人,花一个小时的时间了解一个人,然后花一天的时间爱上一个人,最后,花一辈子的时间,忘记一个人。
什么是完美的爱情呢?
公园的长椅上刻着别人经历的感悟和曾经恋人的名字,那些句子背后都有着一段或缠绵悱恻或遗憾终生的故事。
他是一个尚未得志的作家,狭小的公寓墙壁上贴满了怀才不遇的来自出版社的拒信,但是他依然维护着自己的梦想,和企图说服他读法学院的父母抗争。
这是优雅少妇和年轻气盛的小伙子的情事,正如这个城市中每天都会发生的其他邂逅一样,她准时在某个周五中午出现在这家酒店和朋友聚会,那天其实和往常的日子没有什么两样,饭后她到酒店外抽烟,拥有法国女人高贵气质的她点烟的瞬间被他的目光锁定,穿越了重重人群走向了她。
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注定发生的情缘,他用学校里教过的法语搭讪,她欣然回复了几句后话锋一转”可以说英语吗”,一脸拽拽的就像姐姐看着小弟弟的神情。
那一年他24岁,她33岁。
第一次相会只是互相打量调侃,他的天真目光在她烟雾迷离的眼中看出了挑逗,他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Arielle”,让他想起了迪斯尼的一部动画片,里面小美人鱼的名字就叫”Arielle”,于是他们相约了第二次见面,那是一周后的周五。
她算得上是一个悲观者,她的酷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她本来内心散发出的气质。
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她眼里看到画景中的人都是死的,为了证明美国是活着的,他吻了她,这一吻也唤醒了在感情中一直处于沉睡中的她。
她向他坦白她的已婚状态,并向他提出了钟点约会的建议,他有些震惊,尤其是听到她说她一直知晓丈夫有外遇的事实,不知道她是不是为了报复对方而这样,但这本是一个还没开始就早知毫无结果的注定别离的故事,但如所有其他愿意冒着危险品尝禁果的人一般,他在考虑三周后接受了她的邀请。
有人说这不就是欧美版的昼颜吗?
主妇背着丈夫在每天限定的时间内出轨享乐,可是法国人的文化并没有使之成为一件龌蹉苟且之事。
Arielle的丈夫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她极其诚实地对她丈夫坦白后,他被邀请参加周末的聚会晚餐。
他碰到了和她丈夫有一腿的编辑Jane,在回家的出租车上他问起她的感受,没有想到的是Jane无限坦荡,说25岁的她只想着经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至于婚姻,那有的是时间去考虑。
没有错,Arielle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中,和他完全不同的世界。
她蒙着他的眼睛让他猜白葡萄酒还是红葡萄酒,而他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时桌上摆放着的是啤酒。
他会去他们家担任孩子们的临时照顾,教他们打球,听着他们说很开心认识妈妈的男朋友,这样的豁达是其他任何普通人都不能容忍的吧。
把婚姻和爱情完全隔开,把婚姻当成一种生存模式来经营好,把爱情当成灵魂享受来升华。
他的父母也知晓了这件所谓的”荒唐”的事,一板一眼的父亲表示万分气愤,劝告他不要自毁前程。
可是善良的母亲发现了Arielle的另外一面,一个有魅力的友好的女人。
他的作品终于被问津了,在一个庆功会后他拿了第一笔稿费买了一个戒指向她求婚,所有的看客都在等这场好戏如何收场。
果然,在第二天约定好的时间她没有来,只留了一封信。
无法割舍的婚姻承诺和家中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作为一个妻子和一个母亲,生活本身肩负着远比爱情本身更重的责任。
但是,她感谢他给了她完美的爱情。
多年后,他出版了一本名”美人鱼”的书,她站在橱窗前看着封面上酷似自己的她的肖像竟有些怔住。
她可以算的上是他的缪思,让他从一个男孩子成长为一个男人,而他则让内心枯竭的她体会到了什么叫爱情。
时隔几年后在街头相遇,她脱下手套露出无名指上他送的戒指,仿佛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承诺,然后彼此擦肩而过。
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最后在一起的才算是真正的爱情。
可是人生的这幅画卷复杂重重,除了爱情,还有更多的牵绊。
完美的爱情有时不意味着天长地久,完美的爱情意味着教会了你如何去爱去珍惜去生活去更好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从而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童话故事中的小美人鱼最终也没有能和王子长相厮守,但是为了感受爱,她不惜牺牲自己,尘世间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多少人头破血流只为了感受一丝爱的气息呢?
仿佛沾染过爱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充盈具有质感了。
开始的时候以为是一对男女邂逅的故事,也是从街角的抽烟开始,让我想到了志明与春娇,难道是美国版?
女主很主动表白,眼看就要进入俗套的一见钟情滚床单的节奏,谁知女主坦诚已婚还有两个孩儿,剧情走向又变成了婚外情?
男主接受不了,可是爱情来了还是没能挡住。
本来以为就是普通的婚外情,谁知道这婚外情公开又透明,女主老公不但知道还请老婆的情人来家里做客。
任谁都觉得怪吧?
可人家是法国文化,兼容并蓄,一切都难么浪漫,让你简直不能相信这世界能这么惬意。
女主老公也有情人,也是公开化的,各玩各的,但他们的关系却并没有不和谐,甚至孩子们也跟男主玩的很好,还叫他妈妈的男朋友。
可就是一点,女主见男主的时间只有每天的下午五点到七点。
可是感情并不是好控制的东西,如果你只是玩玩,那这样倒是挺轻松,可是就怕认真,谁认真谁就输了。
女主不是不知道,也不是没投入真感情,可是她早就放弃了追求个人的幸福,这次看似随性的婚外情在她可能已是疯狂,男主想要争取,不过是以卵击石,从一开始就不可能。
但电影到最后,却留下了爱情最美好的样子,虽然他们没能在一起,各自生活,多年后再见,女主脱下手套露出无名指上男主当年送的求婚戒指的时候,他们相视一笑,心酸又美好。
对爱中的人最大的伤害不是爱没有结果,而是那份爱是不存在的。
爱存在,也是另一种圆满。
很不错的电影,男女主演正好差十岁,跟电影里的年龄相符,演的也非常自然,越看越有味道的电影,看过了却不想删,可以一看再看。
人的感情,远远比我们意识到的丰富。
也许,“忠贞不渝”“一生只爱一个人”只是假象。
一个稳定的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元素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的。
因此,文艺作品不断歌颂着向人们传达着这种观念。
女主对男主说“maybe your culture need growth.”从对婚外情的宽容程度来说,的确法国文化更加成熟。
宽容不意味着鼓励。
人们按照自己的际遇和心态自由自在地选择生活方式。
电影中明显表现出的是,女主爱男主,也爱自己的家庭。
婚外的爱情让她的眼神中充满光亮,婚内的爱情也是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部分代表着的,可能是安全、信任、接纳。
同时还有必不可少的母亲的身份。
电影里也有一句话大意是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力量没有办法被阻挡,母亲的天性和爱情。
这也与她最后没有同男主离开遥相呼应。
这部电影可以算是我看过最好的爱情片吧。
没有猜忌、伤害、激烈的冲突,一切看起来都是淡淡的。
然而平静地水面下是波涛汹涌的感情,如此才能带来深刻的震撼。
还有一点,规则的重要。
在法国人的文化里容许婚外情,这种容许附带着严格的、清晰的、不容置疑的界限。
规则就是规则。
这相当程度上保护了在爱情中被冲昏头脑的两个人。
界限和容许同时存在,少了其中的任何一点,也无法顺利行驶,极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后果。
而男主身处的美国文化没有婚外情的容身之处,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没有规则,因此一旦发生,这件事就会和伤害划等号,自然是不能被容忍的。
片尾太美,冒着剧透的风险重述给你。
女主和男主再次相遇,各自站在自己的家人身旁。
他们礼貌且克制的寒暄问候。
女主轻轻地摘下手套,无名指上是男主求婚时送给她的戒指。
对于整部片子的节奏我觉得掌握的非常好,不会有拖沓的感觉,感觉轻松明朗,片子里的爱情在伦理和道德的角度,就像男主角说的一样,可能是站不住脚的,但是整个电影下来完全没有违和感,我迷醉的女主角的笑里,太美太自由太自信。
说不出来的喜欢,很欣赏女主的人生态度,另外对于影片当中的四个有纠葛的人,感情观惊奇。
女主和丈夫其实是一类人,一个法式风情的妻母,和一个外交官的丈夫,才让他们咋感情里产生了如此的共识和有规则的自由。
Jane 和布莱克是一类人,编辑和作家,就像Jane说的,作家必须过的不平凡,没有哪一个需要创意的人有风平浪静的人生。
这也是他们需要的“自由”。
最后结尾女主脱下戒指的那一刻,有种想哭的冲动,这大概是爱情最好的保留,最完美的结束,最美好的回忆,5点到七点,爱情限时恋未尽。
看的时候觉得很唯美,看完了觉得这唯美是幻象。
男主是个(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有理想而少策略的存在,人生主题可概括为自我奋斗和家庭庇护。
这么个频频被new yorker拒稿的青年,遇到了一个巧目盼兮的成熟法国女人,爱上了她,恰好也被她爱上,发展了一段奇妙又有收获的情感关系。
Bong,美梦成真,丰富的刺激突然让他成为了“真正的作家”,尽管人写的还是一只狗。
(希望不是在讽刺麦克尤恩)等等!
他爱上她太正常不过了,她成熟、性感、有趣,不按常理出牌。
看她随着烟圈吐出I can't imagine it took you 3 weeks简直要被征服了。
问题是。。。
她为什么会爱上他?
她没有老到会被小鲜肉荷尔蒙吸引,他们的思维也不平行,或者他的魅力在于。。。
性感的大脑?
(难道大脑不是越老越性感?
)还是,以上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投射和yy?
真实的感情是gone girl里Nick遇到Amy,酒会聊天回家。
5-7里有很好用的桥段,但不真实。
你当然也可以试试男人问then what后,拿出一张高级酒店卡,瞬时美得一切尽在掌控。
这yy也有欺骗性,貌似脑洞大开重新诠释了婚姻关系或者发展可能,但是投射的仍然是知识分子的不敢、没意愿以及没能力改变。
婚姻仍在继续,以他们夫妇的方式。
只有进入了他们,才具备能量。
而他真正的作品,是基于她的,脱离她以后呢?
他并没有改变什么,也没有成全什么。
正因如此,那个脱下手套露出戒指的桥段在我来看更显可怜。
是的,你没有白费你的感情,你的感情有了回应。
但是影片还是好看的,无尿点,小清新,小有趣。
反正只是看电影,管他吞下的是不是蓝药丸。
在这大风凛冽的天气里,看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温暖过后,离别过后,结局过后,没有荡气回肠,有的只是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忧伤。
我想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女主角注定要坚守对她丈夫的承诺,做两个孩子的好母亲,而选择放弃男主角。
男主角在这之后也从迅速成长,写了本书怀念她,怀念那个他所最爱的故事,最爱的时光。
因为有分离,所以永远难忘。
因为纯粹的爱情就那样嘎然而止,所以它太美,太让人心伤。
只是不知,最后的最后,他们又碰到的时候,她拔出手套,露出手上戴着的他送她的求婚戒指,那一刻,他心里是不是翻江倒海,五味陈杂。
他怎会想到,年少的自己会爱上一个已婚,比他大九岁,且有两个孩子的母亲。
她又怎么想到他后来打破规则,向她求婚,说要永远在一起。
因为不可能在一起,所以注定是分离。
永远的分离。
然后就再也没了然后。
爱情,你曾经那么想牢牢的抓住它,到最后什么也抓不住。
空留回忆。
那些美好都不过是稍纵即逝,再也不能重来。
爱情的悲剧在于,我爱你,而你却永远也不属于我。
爱情的悲剧在于,你爱我,而我却永远不能和你在一起。
爱情的悲剧在于,曾经相爱过的两个人因为种种原因,最后相忘于江湖。
爱情的悲剧在于,爱情和人生一样无常。
相爱无常。
得失无常。
都不过在一念之间。
《爱情限时恋未尽》是一部2015年的美国爱情电影,新人作家布莱恩在冗杂落魄的生活中偶遇爱丽儿并对她一见钟情,两个人彼此吸引,美妙的约会之后布莱恩却惊讶的发现,爱丽儿似乎遵从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伦理原则,已婚、但仍然坦诚认真的和他谈论感情,毫不隐藏的与伴侣和孩子谈论他们的约会……更进一步的,爱丽儿的丈夫瓦莱里对他十分友善,他甚至在爱丽儿家的家庭聚会上看到了瓦莱里的情人简……
1 与塞壬相遇:文化与规则的碰撞与尊重《爱情限时恋未尽(原名:5-7)》的故事开始于新人作家布莱恩在街头偶遇了非常吸引他的女子,借抽烟搭讪,并生涩的从女子的名字爱丽儿联想到小美人鱼来展开话题。
女子似乎也从他身上感受到了特别之处,与他约定下个周五在这个街角抽烟时再次见面。
新一次见面那天不巧下了雨,但是两个人都没有失约。
双方都对彼此的好感有所确定的时候,爱丽儿发出了带着时限的进一步约会邀请。
“如果你愿意,每周五晚上的五点到七点我都有空。
”时间迅速切换到下一次美术馆里的约会,布莱恩勇敢的亲吻似乎融化了爱丽儿的心。
两个人认可了彼此,开始郑重的谈论他们之间的关系。
美术馆一行之后的散步里,爱丽儿轻描淡写的介绍自己的已婚生活。
布莱恩心情跌宕起伏。
爱丽儿却坦诚的表达了自己的状态和情感态度。
更进一步的,她不带任何评判或者受伤的说到自己和丈夫瓦莱里各自都有发展婚外情的自由。
爱丽儿知道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对于作为美国人的布莱恩来说很难接受。
对布莱恩真诚的表达了自己对对方,对家庭都怀有深刻而炽烈的情感,并且尊重布莱恩选择的自由。
“我得先尊重你的道德观,才能要求你尊重我的”而布莱恩则陷入了沉思之中,爱丽儿的观念冲击着他对于家庭,对于亲密关系的固有印象,但是爱丽儿的真诚和尊重又同样吸引着他。
他决定好好想想。
但是强烈的情感吸引仍然让他在三周的失约之后再次在“老地方”找到了爱丽儿——如同那个雨天爱丽儿依然在等他。
2 5-7点的情人:接受神奇的规则一段短暂而幸福的时间之后,布莱恩接到了一个对他来说有点“神奇”的邀请:瓦莱里对他表示了感谢和认可,说爱丽儿对他评价很高,还邀请他去家里参加家庭聚会。
布莱恩有点懵,和爱丽儿核对自己是怎么“暴露”的。
爱丽儿却坦然的说是自己告诉丈夫的,并且:“如果连他都为我们高兴,那你为什么要内疚呢”并且告诉布莱恩:虽然她并不预先知道瓦莱里邀请他参加聚会的事情,但是她了解瓦莱里,那会是一个美妙的聚会。
果然,从功利的角度,聚会上名流众多,瓦莱里也尽心为布莱恩一一引介,年轻的布莱恩从中获益良多。
从情感的角度,瓦莱里爱丽儿夫妇和两个孩子都给了他非常得体甚至于受宠若惊的尊重和照顾。
甚至,布莱恩在聚会上也见到了瓦莱里的情人简,著名出版社的编辑,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阶段。
布莱恩与爱丽儿愈加亲密,也愈加深刻的融入到爱丽儿的家庭之中,爱丽儿也以一种极富戏剧性的方式得到了布莱恩父母的认可。
他们一起体验欧洲上流文化和美式街头文化的碰撞。
在57点约会,像任何普通情侣一样亲密的生活。
不那么像普通情侣的是,布莱恩甚至可以公开地成为孩子们很好的照顾者,并得到他们深深地的认可。
3 颁奖晚会:嫉妒与独占欲布莱恩的新作获奖,惊喜的他希望爱丽儿与自己一起见证重要的时刻。
但是,晚宴不在57点之间,所以爱丽儿决定加以一些“非常“的应对——她带着瓦莱里和全家(以及布莱恩的父母,以及,编辑简)一起参与了布莱恩的颁奖晚会。
而布莱恩在晚会上博得荣誉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自己和爱丽儿的关系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位置陷入了迷茫。
支撑着完成了颁奖典礼之后。
布莱恩对于回到某种“正轨“重建家庭的渴望达到了顶峰。
他在深夜里辗转难眠,用自己全部的奖金买了一枚”能买得起里最认真的戒指“,准备向爱丽儿求婚。
爱丽儿被布莱恩打破约定的求婚大为震惊,第一反应是拒绝。
“但是进一步的,随着布莱恩的深情表露,她开始犹豫,并作出了一个抛弃一切的决定:和瓦莱里摊牌,离开家庭,和布莱恩重获新生。
而当晚布莱恩却等到了一贯强大而优雅的瓦莱里愤怒的拜访。
瓦莱里进门就给了布莱恩一巴掌。
但深切的爱和对伴侣自由的尊重最终让瓦莱里理解了布莱恩:”如果是我,也会作出相同的选择。
”最终只留下一句”照顾好她“和一张巨额支票。
但是第二天布莱恩并没有等到爱丽儿,反而发现她退掉了他们在酒店的爱巢,留给布莱恩一封诀别信,她看到了对自己的生命重要的每一样东西,珍惜和布莱恩相处的美好,但是选择不放弃自己同样忠诚的家庭,这也就意味着和布莱恩关系的结束。
或许,正是瓦莱里的放手和尊重,让爱丽儿重新认识了自己与瓦莱里之间的爱。
4 走向尾声:亲密关系之外还有人生布莱恩也同样选择尊重爱丽儿的选择,远离有关她的一切。
他仍然沉浸在深深地悲伤之中,但是他决定书写出这些悲伤。
很快,他的新书《美人鱼》进入了书店的畅销橱窗,简兴奋的带他去看, 布莱恩有点恍惚,这是他曾经和爱丽儿想象过的美好。
而另一个时刻,爱丽儿也驻足这个橱窗并且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故事的结局温暖而克制,布莱恩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一次偶然间和瓦莱里爱丽儿夫妇在街头相遇,彼此寒暄。
提及简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布莱恩看到爱丽儿依然在手套之下戴着他送的那枚戒指。
他们依然把彼此放在心里,成为了成长之中一段重要的经历。
或许最初这是一种美好的爱情,不过历久弥新之后,把这样的情感像中文片名那样用爱情定义或许有些太过狭隘了。
布莱恩和爱丽儿在相聚的时候和分开之后,都清楚的尊重着彼此的自由和选择。
1 彼此尊重:我得先尊重你的道德观才能要求你尊重我的什么样的资源和力量让爱丽儿和瓦莱里“非常规“的关系最后稳定且亲密的延续了下去。
什么让布莱恩和爱丽儿的关系,虽然很短暂,却深刻的影响着两个人的人生,带来持久的力量。
这个问题看过电影的人或许有不止一种答案,我从中看到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尊重彼此的自由和选择,不强加道德律令给其Ta人的能力。
爱丽儿一开始就向布莱恩清楚的说明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和关系的界限,表达了真切的欣赏并尊重布莱恩的选择。
爱丽儿和布莱恩,瓦莱里和简的浪漫关系显然和自己的第一伴侣有过清晰的沟通,双方彼此尊重对方在自己之外另有不同的情感需求,也给对方照顾自己需求的机会。
不是每对伴侣都能像布莱恩和爱丽儿一样在一开始就做到坦诚的沟通彼此的需求,而伴侣和个体心理咨询常常可以是一种帮助我们更好地倾听和表达彼此需求的重要练习。
不是所有的情感需求都能够在一段哪怕尽可能好的亲密关系中得到满足。
相比起严格的按照社会习俗隐藏和压抑自己的需要并且规训对方(我们很容易相信,自己选择的规范是对的,哪怕痛苦也要遵守。
而别人选择的规范是错误的,这是一种“把差异当作道德辩论”的陷阱),彼此尊重的探索自己与对方真正的需求和界限常常是对关系更加重要的事情。
当我们处在任何的关系状况里时,我们都可以因困扰而寻求心理咨询的专业帮助,接受多元文化训练的咨询师会尊重不同的关系形态,探索和理解其中的需求而不作出道德的评判。
2 知情同意:瓦莱里和爱丽儿的家庭契约瓦莱里和爱丽儿的婚姻始于伙伴之爱和彼此尊重的承诺,双方都有平等的选择额外关系的权利。
和所有的亲密关系一样。
开放关系并不是“为了”抛弃道德与羞耻,不是为了伤害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每个人的需求。
只有将照顾彼此与经营关系放在最高优先级,才有可能运转良好。
(而意味深长的是,维护关系的1vs1常常成为了脱离目的的手段,在很多关系中占据了最高的优先级,甚至成为了彼此攻伐的武器。
)开放关系的家庭契约重在彼此合意,没有唯一的标准。
瓦莱里和爱丽儿是遵从着某种法国式的传统,在“第一优先关系”的基础之上,允许其Ta伴侣的存在,积极的讨论亲密和性并且坦然的融入彼此的生活。
但是没有第一优先的多元关系、默认其Ta伴侣存在但是没有性/不讨论性的关系,平等的共同生活的关系、任何两个人之间存在亲密但不共同生活的关系也同样存在,并且在不同的契约约定之下可能运转良好。
瓦莱里和爱丽儿的契约甚至始终包括了改变主意和退出的自由,瓦莱里始终遵守着约定,在布莱恩打破约定的时候愤怒而克制。
而爱丽儿在权衡了与布莱恩的浪漫想象和与瓦莱里的坚定尊重之后仍然选择了留在包括瓦莱里和孩子的家庭之中,而怀抱着深爱结束了和布莱恩的关系。
这个故事美丽的地方就在于,这不是一个俗套的出轨故事,无论爱丽儿选择布莱恩还是瓦莱里,她都依然遵守着自己在关系之中最初为自己设定的原则。
同时她退出的自由也得到尊重和肯定。
3 爱并非必然等同于独占:嫉妒也可能是脆弱颁奖典礼事件之后,布莱恩强烈的嫉妒让他再也无法容忍爱丽儿在法律上属于另一个家庭。
强烈的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庭。
这固然是感到自己所爱随时可能被Ta人占有的时候正常的不安反应。
但与此同时,这也呈现了片中反复出现的布莱恩的家庭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婚姻才能保护他的感情稳定和安全——但是真的如此吗?
有时候被我们认为是嫉妒,表现为暴怒的东西实际上是我们内在需求的另一种表达,我们到底是不希望伴侣和其Ta人一起做某事,还是希望伴侣和自己一起做某事?
也许嫉妒的暴怒其实是没办法实现自己强烈的渴望,又没办法直面这种脆弱性。
强烈的希望用某种“正轨的”规则,比如婚姻来限制它的表现。
有些时候嫉妒也意味着:“社会觉得你失去了一些东西”的悲伤。
如果嫉妒的脆弱感受暂时难于开口和伴侣讨论,又难以独自承担,或许在心理咨询中讨论应对这些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多的看到自己的需求。
爱丽儿和瓦莱里,甚至包括布莱恩和简在整个故事中从没有说过另外任何一方一句坏话,甚至不断的表现出极大的彼此支持和认可。
这在常规关系的背景之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伴侣投向其TA人的目光可能意味着对自己自我价值的巨大威胁。
防御姿态则会让关系中亲密的连接疏远,进而激起更大的对亲密的需求——而又常常无法在唯一的关系中达成。
瓦莱里也会愤怒,愤怒于布莱恩打破了规则,让他失去了妻子。
让人感动的是即使他的愤怒中也充满着认可和尊重。
非典型关系的每一个成员都面临着被“拉回正轨”的社会压力,这可能会相比起典型关系有更大的被破坏的风险。
但是至少Ta们得以在需求的层面上更好的理解和尊重这种选择,而典型关系中的成员常常没有这样的机会。
4 真正看到自己:维持婚姻的不一定是罗曼蒂克有时候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会有一种真爱至上的幻想,相信有一种包含忠诚、诚实以及一系列道德和物质要求的东西叫做爱情,“罗曼蒂克“式的爱情。
但是有些时候,追寻社会意义上的和纯粹的爱情成为了引导战争走向的旗帜,让我们忽视了自己。
我们定义了“出轨“”背叛“”淫荡“,我们让一些情感选择陷入了比其他选择更糟糕和劣势的地位,压抑了一部分人正常的情感需求。
同时也让被迫接受这些情感选择的1 vs 1 情感关系中的另一方蒙受了”不具魅力“、”一定做错了什么“额外的羞耻。
或许我们可以称,爱情是真正看到彼此需求,理解和尊重彼此的美好状态,但是如果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需求、愿望本就不同,放弃了真正的看到和理解人的需求。
而是去从“有没有爱“,“爱的深不深“,”是否忠诚“”是否嫉妒“等等方面,试图评判那个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描述月亮(禅宗语),那我们就可能会离真正意义上的,亲密的人际情感越来越是遥远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而丰富的社会里,逐渐更加接受有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亲密和各种各样的性。
但亲密关系的叙事之中却似乎有着一种占据绝对霸权主义的形态:1 vs 1的顺性别、异性恋者像坐着自动扶梯一样从约会、恋爱步入婚姻。
这篇文章也不是要成为一个掀翻主流制度的吹鼓手。
如果你享受一段一对一的关系或者稳定的婚姻,那我真诚的祝福你。
或许尊重、知情同意和处理嫉妒这些适用于一切重要的人类关系的策略同样是一些对你有帮助的小小助力。
如果主流的亲密关系叙事里难以放下你的角色,何妨换一种更自由的视角来看待,与其深陷不符合主流关系模式的自我责备之中,或许在开放关系、多重关系里找到更尊重自己需求的安全的位置更加重要。
被认真对待的开放关系并不一定比传统亲密关系更幸福——或者更不幸福。
因为那只是一段平等的人类关系而已——或许,随着我们允许自己更深的认识自己,有的人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特定关系形态。
往期高赞回答:一个人彻底改变自己有多难?
需要多大的勇气?
有哪些心理学小技巧可以运用在生活中?
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承认错误?
从不主动联系是感情冷淡吗?
【安慰记心理小店,安慰记zhào着你!
抱团取暖加入成长群,深度探索开启咨询之旅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回树洞体验免费心理树洞回解梦参与科学地解梦回指南得心理咨询使用指南
还挺有意思,关于爱、婚姻和开放式关系的探讨。不过仍旧是那个无法摆脱的命运:当一方的平衡被破坏,世界必然分崩离析。三观没问题,存在即合理,向祖与占致敬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一眼便是一生。我会永远记得,你也永远珍藏这份回忆,或许已足够
所有的爱情故事,所有的对白,你写下的时候,心里都有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绝美
还行吧。倒是让我想去看祖与占了,看过都忘了。
坦然面对无激情婚姻并将婚姻规则放宽至“5 to 7”规则的做法看上去很美,其实并无法摆脱道德困境的考量和现实生活的考验。只是把一道无解的难题煞有介事地用偷换概念的方式、以演员应考者和观众考官都认同的答案作结,到头来还是空留余味、春梦一场
4街頭邂逅,還是會被「一見鐘情」所誘惑。33歲時,遲來的心動讓5-7點成為了最美妙的時刻。別評價什麼所謂的三觀,open relationship就是這個樣子,我們是family,也是partner,何必較真對方的私生活,只需要愛你勝過愛自己就好了。至於「回憶」的價值,無論悲傷還是快樂,都因為那個人而存在著。
是挺挑战三观的,我三观差一点就被颠覆了,汗!法国人,又先走了一步。
我们犯的最大的错就是给感情定规则。
怒给五星
???
爱情面前是不能谈rules的
文艺男青年fantasy 系列😛
女主角腿太粗了。导演和演员都弱,没把open relationship在美国的文化冲突给表达出来,这放欧洲都不算个事。
虽然它三观不符合常理,但是好美好浪漫!(活在电影里的故事最美~)
这是个善意的谎言,世界上不会有这样的故事。游戏就是游戏,不会有深情。我不相信。
非常文明。是高级的感情。
new york and french
明明是一部婚外情电影,却没有一个讨厌的人儿。每个人都有趣且有礼,愉快的相处,友好的分开。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如此的感情,尽管我没有见过可是我也不想去否定他,生命存在的意义或许就是她的多元和包容,也没办法去评判感情的对错,你在这段关系中的情感是开心的,就是值得的吧
两位主角都很讨喜 但是并不觉得他们之间有chemistry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