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这是成为父母之前应该要看的电影之一。
虽然我没明白弹幕里好多人刷很讨厌亚美子,说她是熊孩子,可是她明明是一个很纯真的小女孩啊,因为不懂继母流产失去了宝宝对继母是多大的伤害,可是也只是懵懂的觉得“弟弟”没来到人间,所以给他做了墓碑,以她的方式纪念“弟弟”,说弟弟是成佛了。
反倒是很讨厌这个继母,从最开始继母还怀孕的时候,她就很讨厌亚美子,对亚美子不耐烦,也不让她学书法,后面流产了之后突然又对亚美子好起来了,这感觉更像是她觉得没了孩子之后所以要对亚美子当亲生的孩子,所以才分给她关心,后面突然亚美子给她流产的小孩做墓,确实不可否认是刺痛到了她,但是她似乎更是在那一瞬间回想起了亚美子的“特殊”,更觉得这孩子的讨厌之处!
但在我看来这还是归于她自我内心的结没打开,就此干脆不愿意走出来。
当然,亚美子的父亲作为父亲更是失职。
虽然对亚美子没有任何打骂甚至是一句怨言,但是就凭后面父亲对待亚美子和哥哥的方式,已经看出来他心里也默认家里的一切都是亚美子造成的,所以后面才有哥哥辍学,把亚美子送走,甚至是对于处于丧子之痛的妻子也郁郁寡欢不再关心家里大小事务的时候,他也不过是任这个家挫败,孩子的衣食住行都不关心,所以家里乱糟糟,亚美子邋里邋遢不洗澡,头发剪得像马啃的,没一顿像样的饭菜。
更没看到对继母有特别关心怜爱的行为。
一个懦弱的男人,冷漠的男人才是造成这个家就此堕落的悲剧!
或许,亚美子送到奶奶家反而成了更好的归宿。
各种奇怪的无聊的片段拼凑起来。
看不懂想要表达什么。
也不知道导演在干嘛。
所谓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感觉该片的神也有点散。
无聊着无聊着就能催眠也不错。
弥补下睡眠不佳的小小遗憾。
太散了,不是我的菜。
又来凑140了。
又来凑140了。
又来凑140了。
又来凑140了。
又来凑140了。
又来凑140了。
在日本,“残疾儿童”被称作为“障害児”,指的是因为身体、智力、心理或感知等方面的缺陷而需要特殊教育和康复帮助的儿童。
亚美子的生活悲剧居多,其根本原因就是亚美子是一名障害児。
电影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其病症,但是看起来属于是轻度自闭症。
先天性疾病属于不可抗力的话,那么人为因素就是我们值得思考的点了。
首先,没有将亚美子与正常的小孩恰当地分开是一大问题。
在日本,各个地区教育基准有所不同,但都大同小异。
虽然我不知道亚美子所居住的广岛是什么情况,可能也有年代的原因,但是现在在我这里,日本小学生在入学前都会进行一个测试来判断心智水平是否发育正常。
如果被诊断为障害児,只要家长同意,哪怕全校只有你一个障害児,学校也会专门派一个特别支援的老师来对你进行教育,专门为你开一个班(我去的学校就是如此)。
电影中,正是因为在学校没有将亚美子与正常的小孩恰当地分开才导致了亚美子在学校没有朋友,每次都是一个人上下学。
即使是她一直粘着的小范,也是迫于大人的压力才不得不和她在一起。
那么,亚美子的继母不让她和同龄人上书法课就是正确的吗?
并不是。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要“恰当”地分开。
以我这边为例,障害児虽然有自己的教室,有自己的老师,但是只有语文课,数学课,理科是单独上的,其他的体育课,美术课,生活科之类的都是和别的小朋友一起上的,当然特别支援的老师是一直陪在旁边的。
甚至当障害児要去单独上课时或者单独上完课回来时,班主任还会带头让小朋友们说「いってらっしゃい」、「おかえり」(走好,欢迎回来)。
这样的话,就会让正常的小朋友和障害児之间,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互不影响的情况下,保持友好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亚美子从小学到初中,没有任何的成长。
直到电影的最后,要不是亚美子的邻桌告诉她她很奇怪,她都不知道自己与众不同。
没有自知之明是阻碍亚美子成长的一大原因。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亚美子没有自知之明呢,即周围人对她冷漠及模棱两可的态度。
亚美子生日会拍照时继母沉积已久的不满,继母流产后对她的无视,父亲甚至没有说流产的是男孩女孩,父亲没有跟她解释为什么继母如此伤心,父亲认定窗外的声音是她的错觉,父亲并没搞清楚她重伤的原因,父亲把她扔到奶奶家却并没有解释,等等。
他们觉得亚美子是障害児所以就算告诉她她也不懂所以懒得说。
那就是大错特错了,亚美子并不是不懂,而只是需要我们以她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告诉她而已。
电影中其实也给出了好的例子,比如小时候她哥哥对于新妈妈脸上的痣的解释,虽然亚美子依旧很纠结那颗痣,但是认下了新妈妈。
还有,卫生室老师直说亚美子唱歌很吵,在小范来休息时让她保持安静她就不唱了,因为她知道唱歌很吵。
另一处虽然电影中没有明说,但是我觉得是有暗示的。
就是亚美子的邻桌说她不洗澡很臭。
在此之前,初中的亚美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是学校那一套衣服,但是在那之后,初中的亚美子在家里第一次换了自己的衣服。
其实我也问过我去的学校的那位特别支援的老师,就是同学们不会觉得障害児奇怪吗,或者说障害児自己不会感受到自己与众不同吗,这种时候要怎么解释之类的。
而特别支援的老师对我的回答就是:实话实说。
比如说语文课数学课要单独去上这件事。
别的小朋友问的话就回答说:你们上课太快了她跟不上。
对于她本人的解释也是如此。
她本人一开始还有点不相信,于是老师就让她到正常班级体验了那么几节课,让她自己切实地意识到自己跟不上。
最后她是意识到了自己确实跟不上,乖乖地回到自己教室上课并接受了这一事实。
最后以那位特别支援的老师对我说的一句话(大意)最为结尾吧,同时送给所有的父母和老师:一定只有你才能理解的孩子,一定只有你才能教会的东西。
电影观感出奇的好,缓慢的节奏却填充了很多东西,就好像我们小时候总觉得时间是那么漫长一样,一个两小时的午休可以玩很久很久,一次两个月的暑假,可以改变很多很多的事一样。
电影中有不少变化极小的长镜头,所以才让人觉得节奏缓慢,但颇有一种《一一》的味道。
整部电影看下来有点让人惆怅,所以我很想谈谈孩童视角的故事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成长。
事实上连我自己都无法解释什么是成长。
如果说成长是身体和以“我”为中心的时间的变化,那亚美子是成长了。
她从一个小孩子,长成一个几乎和奶奶一样高的人,她从五年级进入到了中学,她经历“小弟弟”的死亡,经历了哥哥的变化。
她的时间和我们一样,在不受控制地往前走。
如果说成长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那亚美子似乎从没有成长,她一直保持着自我绕过被赋予“经验”的时间的流动。
她无法从小范一而再再而三的厌烦中察觉出不喜欢,无法从母亲流产的痛苦中察觉出她对自己的失望,无法在周围人对她的恶心中察觉出自己的不一样。
她的成长和我们不一样,她留在了原地。
可是,亚美子却又什么都懂。
她知道什么是死亡,什么是离婚,她能交流,能跑能跳,她也会关心别人,一个人站在大太阳下等待父母回来,知道小范的不舒服需要补充血糖。
我一直觉得亚美子的不正常,更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失了外界的关爱和教育的指引。
当她想要“知道”的时候,他们什么都不说。
他们在心里已经对她建立起问题儿童的标签,所以,他们才不耐烦。
反观亚美子的那个邻桌,他没有觉得亚美子是问题儿童,所以他和她平等地对话,做平等的朋友。
偏见,是一座山,更多的是认知的不全面,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智慧短见,所以我们才需要交流,需要心与心的交流。
还有,影片中有一段回忆,小亚美子和哥哥在路上,她觉得妈妈是长痣的妖怪,哥哥却告诉她,我的头顶有一小块秃了,在你眼里我是秃子还是哥哥?
爸爸戴着眼镜,那他是眼镜还是爸爸?
妈妈嘴角长了痣,那她是痣还是妈妈。
亚美子回答,是哥哥是爸爸是妈妈,她的心里一直很清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习惯或者怪异的地方,但TA仍旧是TA自己,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孩子有问题,TA抑郁、自卑、孤僻,可终究是父母的孩子,不是一个怪胎。
亚美子都明白的问题,父母却不懂。
他们忽视她的感受,让她变得越发奇怪,他们不给哥哥正确的引导,不管他抽烟、长时间地不回家,最终让哥哥变成了小混混。
他们是失败的父母,让整个家庭破碎。
那么,父母这样大的年纪,他们究竟有没有成长?
电影到结尾都没有给我们答案,生活更不会,因为生活永远不会结束。
题外话1:我真该死啊,下载的时候看错了简介,误以为这是个科幻片,所以从一开始就一直带着这种先入为主的理解去观看。
甚至很多地方都把自己误导了。
比如开头亚美子躲在门后捏玉米的片段,还有大人不让她学习书法,以及她生日前一个人在房间里抛橘子。
她能把玉米掐出水来,她抛的橘子最终没有“落下来”,都让我误以为这是个有超能力的外星人。
千万不要学我。
题外话2:看到有人说妈妈是继母,一开始我不理解,但后来看到回忆那段,就是上面提到的哥哥和亚美子讨论秃子、眼镜、痣的那段。
哥哥说:“那刚才遇到的那个人是什么”,不难猜测这里两人是跟着爸爸和痦子妈妈刚见面,所以才会用“刚才遇到的那个人”这种说法。
害,重组家庭真的有很多问题啊。
在对电影丝毫没有了解的前提下,不受任何影响直接观影了。
电影开头以为会是一个女生版的《菊次郎的夏天》或《鲭鱼罐头》,结果看着看着心碎了。
一看豆瓣影评,很多人都说亚美子是个“问题儿童”,甚至有人说她有智力障碍、心理障碍。
一个四肢健全、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活力满满的孩子,怎么就成了有些人嘴里的障碍儿童?
她不是一出生就这样,是家庭环境、生活际遇让她变成这样。
有病的是无爱的家庭、不负责的父母,有病的是冷漠的教育思维。
有些人说亚美子这个年龄,应该会自己照顾自己了,不应该这么邋遢。
她的亲生母亲不知踪迹,继母对她态度淡漠,继母抑郁后家里都无人收拾,父亲得过且过,谁教她照顾自己?
上来就指出亚美子是障碍儿童的,是颠倒因果、推卸责任。
对我一个在东亚高压教育模式下成长、经历了人生重大挫折并完成了自我意识觉醒的人来说,TMD这孩子哪里有病?
她不过是在表达自我,对不断变化的家庭环境不知所措;并且始终在被周围的人曲解、推开,是父母和同学把她驱赶到角落。
1.孤独、惊恐的亚美子1分30秒处,亚美子无聊地独行在公路上,手持木棍敲打着公路围栏和地上的小草,独自坐在台阶上玩石子。
漫长而孤独的放学回家之路,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的童年孤独印象。
—这几幕已经隐约意识到亚美子可能缺乏照看、非常孤独。
一只大鸟在阳台上搭窝、栖居、下蛋,不分昼夜发出吵闹的怪声。
年幼的亚美子因为陪哥哥看恐怖片,加之哥哥离家出走后独自起居,日日夜夜与不知来处的声音作伴,对未知的噪声产生了恐怖幽灵想象。
她对父亲、对同学寻求帮助,获得的是不信任和冷漠对待。
大人如果日夜被莫名的声音惊扰,都会产生抑郁情绪,何况亚美子只是孩童。
时间一久,她在教室、走廊都能听到幽灵的恐怖声音。
——这是已经出现惊恐的心理问题。
亚美子只能反复、大声唱同一首“不怕鬼歌”,才能驱散心中的恐惧。
而她不停地唱这首歌,招致了父亲、同学、老师的厌弃。
——无人关心她为什么唱歌,无人关心她的心理和生活状态。
我童年时,也曾在家长的好奇心驱使下,陪同看了两部恐怖片,从此形成了永久的恐怖记忆。
看完恐怖片后的一个月,风吹草动都让我惊恐,每晚都缩在被子里不敢入睡。
我也像亚美子一样,向父母求助,但父母回馈的是责骂和厌烦。
恐怖影像带来的心理影响,让我从此变成一个很胆小的人。
孩童是肯定不适合看恐怖片的,亚美子是因为哥哥的不懂事导致恐怖印象如影随形,而我是因为父母的愚蠢和不负责任导致形成一辈子的恐怖阴影。
孤独、惊恐的亚美子,选择了与幽灵和解,与幽灵成为朋友。
2.被家庭排挤的亚美子(1)继母的排挤放学回家后,亚美子躲在门后向母亲的书法课教室里偷看,被发现后母亲拒绝她加入书法课堂,并要求亚美子遵守一系列家长要求。
——这里感受到了淡漠的母女关系和母亲对亚美子的不关心。
一个母亲,怎么会拒绝教自己的孩子学习自己擅长的技能?
如果孩子调皮怕影响课堂纪律,完全可以在课后单独辅导。
电影中亚美子的同学也对此提出过疑问:你妈妈是书法老师,怎么你的字写得那么难看,甚至还写错很多?
起初以为是母亲怀孕无暇顾及亚美子,后来发现这个下巴长着一颗大痦子的母亲,会排挤女儿。
过生日时,礼物和生日蛋糕分别在爸爸和哥哥手上,母亲则两手空空。
这个细节其实就是爱意的体现,说明真正在乎这个生日的只有爸爸和哥哥。
拍照前,母亲的表情很耐人寻味;拍照时,母亲故意拿着镜子让所有人等待她,爸爸不耐烦但忍了,亚美子没有忍,直接拍了照片,然后母亲开始生气、摆脸色、拒绝拍照,直接把相机从亚美子手中夺走。
很明显,母亲认为自己才是这个家庭的聚焦点,哪怕在亚美子生日当天也丝毫不肯让步。
亚美子没有妥协,拒绝吃母亲做的炒饭。
不吃饭转而吃零食的亚美子,母亲也并没有关心她生日当天是否能吃饱,而是冷漠视之。
——这样的母女关系,显然不是正常的,很多细节都在明示,这是一位并不喜爱继女的继母。
继母死产后,也许是因为自己再也不能生育(电影中没有交代,但从继母后期的重度抑郁来看,合理推测也许再也无法生产),曾试图与亚美子建立亲子关系。
但因为亚美子的一次童真行为,导致尚未建立的亲子关系彻底决裂,这次事件是亚美子从被爱到被抛弃的人生转折点。
亚美子会把失去的金鱼埋在花园里,做一个小墓碑来纪念。
继母和亚美子关系和缓时,亚美子也想为继母做点什么,因此伙同书法课学生小范一起做了一个死产“弟弟”的墓碑,这个出自孩童的mini墓碑对继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刺激,从此继母卧床不起,再也没有跟亚美子说过任何一句话。
有人说亚美子“有病”,才做出一个mini墓碑刺激继母。
那同样参与制作墓碑的模范生小范呢?
按照苛责亚美子的逻辑,小范是不是也是问题儿童?
孩童的同理心,是在一次次犯错后,经过正确引导和合理教育建立的。
墓碑事件后,小范的父母登门道歉,积极教育并加以引导;而亚美子这边,无人问津。
——没有人告诉亚美子她是对是错,没有人向亚美子解释人的情感,她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认知。
(2)父亲的排挤父亲对妻子与女儿并不和谐的关系,没有做任何努力,冷漠待之。
亚美子和小范做的mini墓碑对继母造成精神刺激,父亲并不关心女儿这一举动的动机,也没有借机教育、引导亚美子。
哥哥在同居的卧室里抽烟,亚美子很反对,叫父亲出面处理,父亲完全漠视亚美子的诉求,只告诉哥哥注意不要引起火灾;哥哥把亚美子的床褥和物品扔出房门,父亲视而不见,全然漠视。
继母卧病在床、哥哥离家出走后,家里乱成一团。
亚美子惊恐于大鸟制造的噪音,产生严重的恐怖幻想,向父亲求救。
父亲冷漠地连推三下,把亚美子推出房间;亚美子唱歌驱散恐惧,父亲大声责骂她。
亚美子遭受校园暴力,被最喜欢的模范生小范暴打至鼻梁骨折。
父亲竟然完全不关心是什么原因让亚美子满脸、满身是血,向医生承诺会了解情况也并未真正与亚美子沟通。
故事结尾,父亲终于将亚美子当作累赘,抛弃至奶奶家。
就“搬家”一事,他也没有向亚美子作出任何解释或开导,甚至直到父亲离开前一晚,亚美子才知道自己是被抛弃,而不是与父亲一起搬家。
最后一晚,父亲连陪她多玩一会儿牌都做不到。
故事里没有交代父亲和继母的婚姻是否发生变故,也许是再次离婚了、家庭再次破裂,不得不把亚美子送到奶奶家;也许是继母无法与亚美子共同生活,父亲只得妥协,将亚美子抛弃。
——这样的父亲,烂到家了。
(3)哥哥的排挤哥哥在青春叛逆期以前,对亚美子有照顾、关心和教导。
但年幼的亚美子总是与哥哥一起看恐怖片,从部分镜头来看,她对恐怖片并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害怕和恐惧。
在这个应该看动画片、儿童片的年龄,可以想见,是哥哥要看恐怖片,而亚美子只得被迫陪看。
年幼的孩童看恐怖片,很容易形成惊恐记忆,伴随一生。
哥哥进入叛逆期后,对亚美子态度十分冷漠决绝。
哥哥在与亚美子同居的卧室抽烟,亚美子状告父亲,哥哥把亚美子扫地出门;亚美子与哥哥同校,从未被哥哥保护或关心;哥哥离家出走,从始至终未与亚美子说过话;亚美子被送走前,哥哥出现在房间里,揪出了制造噪音的大鸟,但没有问亚美子鼻梁被打伤的原因;亚美子被父亲抛弃至奶奶家,哥哥也未送别。
3.被校园排挤的亚美子(1)校园霸凌亚美子在洗手间被三个女生轮流踢腿,遭遇校园霸凌;当时哥哥还是学校有名的二流子,霸凌的女同学闻风而退。
mini墓碑事件后,小范同学当众脚踢亚美子肚子。
哥哥退学后,同班男同学曾警示亚美子,她可能会被别人打死。
随后,亚美子在医务室被自己最喜欢的小范同学暴打,满脸、满身是血,鼻梁被打断。
(2)恶意舆论唯一一个不排斥亚美子的男同学告诉亚美子,她在同学们的舆论中,是一个恶心的人,恶心的行为有100个亿,多到要做个表格。
当亚美子反问到底哪里恶心,男同学也说不出来。
(3)冷漠的老师亚美子在学校不穿鞋,浑身发臭,没有任何一个老师关心她。
她在考试时唱歌,老师只是冷漠平常地叫她出去唱,可见常年被冷漠、区别对待。
她被赶出教室,到医务室唱歌,医务室老师给她话筒,嫌弃她唱得难听,但毫不关心她的心理状况。
极度缺爱的家庭一手造就了亚美子孤独失常的童年,影评区一众自以为是的评论给小女孩扣了一顶“障碍儿童”的大帽子,分明是因果倒置、推卸责任。
一个四肢健全、智力正常、精力旺盛的小女孩亚美子,因家庭重组缺少父母关注、关心和照顾,变成老师同学眼中的怪胎,最终更是因为家庭变故被抛弃。
亚美子不过是东亚高压教育模式下,脱离主流的小小自由人,她遭受的来自家庭的冷漠和来自同学的暴力排挤,让我心疼不已。
问题不在亚美子身上,不正常的是她的家庭和父母,不正常的是学校教育。
有病的是无爱的家庭,有病的是冷漠的教育思维。
不合格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因”,亚美子是“果”。
“这里是亚美子”既是里面道具之一的对讲机的对白,也是影片的主旨不就是是亚美子在世界上寻求认同的呼喊么。
要说亚美子没有先天性的缺陷是说不过去的,明显的缺乏同理心、缺乏自我认同体系、没有社交边界等都可以看出应该有轻度的自闭症以及认知障碍的。
拿着橙子扔天花板、紧盯妈妈的痣、硬压着哥哥看他的斑秃、跑到小范前当着全班的面飞吻、在妈妈面前毫无避讳谈及往生的孩子……不胜枚举,只可惜的是缺的是更能提供缓慢自愈的家庭环境。
仔细观察可以留意到这其实是一个再组家庭,从妈妈连哥哥和亚美子喜欢的口味都拿记事本记录就可以看出。
本来就是再组家庭,想拥有一个属于新父母共同的孩子。
麻绳专挑细处断!
不巧经历了巨大的丧女之痛。
再叠加了妈妈相对脆弱的神经下,在我们外人看来,让这个家庭进入了长期的“阴跌”,不管是家庭关系还是亚美子的状况。
亚美子几乎无人过问本来轻度症状有加重的倾向、哥哥抽烟辍学混迹机车圈、妈妈长期萎靡卧床、爸爸佛系逃避放任和得过且过……如果妈妈能规律地正常接受治疗,如果哥哥正常一同成长在同一学校给妹妹更多关怀,如果爸爸强势且管理好家庭关系和经营好家庭氛围,亚美子会不会好一些呢?
指望政府指望社会,不如指望家里,是不是更现实点。
我很喜欢这种关注到少数群体的电影,一是从另一个视角看看这个世界,一是关注到这个群体让我们更多人知道并且关注关心,这本身就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
这部作品,延续了日系那种没有线性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风格,散文式的介绍了这么特殊一家子。
平常却能引发共情,浓浓的人文关怀,算不错的作品,个人觉得7.5(0.5是加给关注少数群体题材)另外,觉得得哥哥回来在阳台把鸽子放走,不像是真实的情节,更多是导演理想主义臆想加的桥段。
既能给观众解惑亚美子幻听幻觉的基础,也算是看看哥哥的最后一面,毕竟要离开这个家了离开哥哥了,毕竟对讲机只有一个了喊这里是亚美子也没反馈。
而红裙小女孩、中世纪华服的男子、历任校长等则是她幻觉的具象化表现。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亚美子爸爸呢。
热爱生活,扛起一个家,主动付出,帮助家人,经营好一个家的方方面面,真的是男人的担当。
即使是粘合剂、开心果、受气包、ATM等等,不容易也要扛。
因为,哪怕有“这里是亚美子”,我们也能抬起手假装有对讲机回一句“这里是爸爸,没事,有我在”。
晚上8点多睡的 12点起来 顺手刷了 表述如有错误 见谅!
影片没有刻意的卖惨、没有刻意的鸡汤正能量、没有刻意的贩卖说教,生活化的视角、稳稳当当的叙事、淡淡的忧伤之中却是呈现了如针刺般的心伤。
“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并不等同于智障,二者完全是两个概念。
亚美子就像是少年版的“鱼之子”,但后者却是要幸运得多。
两者的共同点亦是十分明显:简单、纯净、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从未放弃生(未来)的希望。
对于正常人而言,人生中的某个阶段或某段经历又何尝不是“亚美子”的此唱彼和呢?
对于亚美子而言,正常人的社会反而是个令人害怕的“妖怪的国度”。
而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普普通通的正常人都被困在了窠臼藩篱之中,各有各的难言之隐,各有各的落寞疗伤。
“喂,水还很冷吧。
”“没关系。
”影片结尾处,亚美子与“幽灵们”挥手告别的桥段无疑是全场高能时刻 这是一个孤独,自信,坚韧,生机勃勃,元气满满的亚美子。
这一刻,要有光,这话亚美子说的,耶稣来了也不好使。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里是亚美子。
影片的构图、摄影、配乐也很不错。
The director prefer using static long take in the means of triggering spectators to reflect sth, the mood of the character is strengthened by the imagination of the spectato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tress is vivid (亚美子), who is a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normal people”, immersing in her own world, cannot actually think about other people. However, it is not explained why the mother suddenly ill, I think this is one the disadvantages of this film, something should be presented because it is important, furthermore, the reason wht her mother ill is the main turning point of the whole film, so I think it’s a must to be explained in film. Other problem in my opinion is that the unnatural performance of characters instead of 亚美子。
“如何做一个保持童真的人?
如何做一个自我、自由的人?
”或许在真实的东亚世界,亚美子所提供的答案,将显示“查无此人”。
6月10日,《这里是亚美子》迎来了在上影节的中国首映。
在此之前,该片曾入选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单元,荣获了第台北电影节的国际新锐导演竞赛中最佳影片的提名。
电影改编自今村夏子的原作,配乐合作了青叶市子,在日本广受好评。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海报看完此片的影迷,评论在豆瓣上呈两极分化的趋势,有观众认为影片所刻画的人物都过于迟钝怪异,让人难以共情;但仍有观众认为导演借此将一个极其残酷的成长故事,包裹得柔软细腻。
实际上,该片远比单纯体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刻,对细节的刻画也十分丰富。
而且在改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作的文学风格,是一部值得仔细咀嚼的佳片。
别做给别人添麻烦的事好吗身处以此为默认规则的社会,亚美子绝对是个异类。
上课时大声唱歌,在马路中央赤脚翻跟头,把整盒曲奇逐一舔过再转手送人,不停重复没人在意的“奇怪的声音”——在旁人眼中,随便拎出一条都可以作为控诉亚美子的罪状,印证她留给周围人的印象——怪异、烦人甚至令人恶心。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即便偶尔有人对她释放善意,也是出于同情或者避免损失。
同学小范陪亚美子走路回家,只因受妈妈所托,“孝太的妹妹是个怪孩子,要是做了什么奇怪的事你提醒她一下”。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是社交缺陷?
是智力障碍?
还是某种异于常人的难缠病症?
对于亚美子这样的熊孩子,人们总爱追根究底,寻找她不守规矩的原因何在。
好比妈妈之所以是妈妈,因为她做出好吃的饭菜;爸爸之所以是爸爸,因为他开车送家人就医看病;哥哥之所以是哥哥,因为他保护亚美子不受欺负——可是,亚美子凭什么成为亚美子?
听到请回答,这里是亚美子都说童言无忌,可到了这个年龄,旁人只觉得她太不懂事。
种种越轨行为,使亚美子日渐脱离社交网络。
越来越少有人尝试走近她,理解她。
面对亚美子的乖张行径,父母或熟视无睹、或敷衍了事,同学或公然嘲笑、或集体霸凌,老师或放任自流、或施压打击。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亚美子几乎丧失与外界对话的通道。
无线对讲机丢了一只,无论亚美子怎样呼叫,都不可能有人再对她做出应答。
“为什么没人告诉我呢?
大家都在保密,每天,一直”,她只好自说自话,只好高声唱歌,只好独自面对感到“有一点点害怕”的怪声与怪相。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行至结尾,亚美子走入大海,再一次直面鬼怪。
这次她没有接受邀请加入那支庞大的队伍,只是远远地挥手示意,向老朋友们问好送别。
她是否学会承受失望和痛苦?
她是否分得清内外有别?
她是否终于长大了?
或许答案仍然无解。
“这里是亚美子”,无论在家中、在学校,无论读小学、读初中,她始终保有本来的样子,率直、纯粹、如其所是。
今年年初,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之前,《这里是亚美子》曾入选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单元。
彼时电影放完,我们曾有幸跟导演森井勇佑聊了聊,共同探讨「亚美子」究竟如何成为「亚美子」,如何成为一个怪异而又真正自由的人。
以下是专访正文。
“大多数青年导演倾向于从个人经历入手,拍摄第一部电影。
你为何选择改编今村夏子的原著小说,作为自己的长片首作?
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森井勇佑:“我特别喜欢今村夏子的原著,所以文本改编对我来说不算太困难。
我常常在亚美子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片中还有很多原创段落,是我看过原著后自然而然想到的,整个改编过程其实非常好玩。
亚美子这个人物是原著最吸引我的地方。
东亚社会有很多严厉的规则,人们总在应付考试,压迫感无处不在。
但亚美子是自由的象征,她完全不在意这些规则,相应地,也就很难融入社会环境。
她在向社会施加压力,社会反过来也在对她施加压力。
故事结尾,她似乎开始留意别人的看法,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
亚美子和外界社会之间的摩擦与冲突,让我觉得特别值得去拍。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如果问遇到什么困难,我觉得更多是在选角层面。
呈现亚美子的演员必须足够有力,足以说服人。
还有同学、父母、老师,亚美子身边的每一个角色都得跟她气场相合,但凡有一个角色出了错,都会让整部电影失去平衡。
所以我在选角上花了很大力气。
”“为何选择大泽一菜饰演亚美子?
演员和亚美子之间有何异同?
”森井勇佑:“有300多个孩子来参加试镜,我一眼就相中了一菜。
一菜非常直接,非常真诚,简直是我心中亚美子形象的化身。
她展露一种异于常人的气质,眼睛和面部表情尤其明显。
我可以感到那双眼睛在对我说话,面对镜头,她也能自在地打起哈欠。
现在很多童星过早接触商务,少年老成,极为注重外在形象,在乎其他人如何评判自己的一言一行。
一菜完全不考虑这些,这点跟亚美子很像。
亚美子饰演者 大泽一菜至于差异,大概是一菜从来不会把曲奇上的巧克力都舔光,再放回盒子里送给别人吃吧(笑)。
”“片中很多场景非常有意思。
比如亚美子认真舔完每一块曲奇,再原封装好送给小范吃;比如她蹲在烈日下等妈妈回家,汗珠不断滴落,砸出一滩小水坑。
你是如何设计出这些场景的?
”森井勇佑:“曲奇代表亚美子对小范的感情。
虽然舔曲奇那段拍得没那么直白,但最后亚美子跟小范摊牌了,也遭到小范的暴打。
这些都是原著的描述,也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支撑,我认为很有必要保留下来。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汗滴则是我的改写。
原著里,亚美子等妈妈回家那段发生在冬天,她一边等,一边玩雪、吃雪。
我则想把这段场景放在夏天——生产不顺的妈妈回到家里,看到亚美子浑身汗津津的,知道她等了很久,上前帮她擦去满脸汗液——一个原本疏离的妈妈(继母;离家很久),跟亚美子产生如此亲密的身体接触,这是我想展现的场景。
蹲在一个地方,一直流汗,直到在面前砸出一滩小水坑,也是我爱玩的游戏,现在还玩儿(笑)。
”“电影中的鬼怪,你是如何设计的?
”森井勇佑:原著里,提到阳台上有“奇怪的声音”,亚美子对此非常敏感,不停跟别人重复她的发现,可是没有一个人拿她当真——当然,最后发现那只是鸽子的叫声。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原著里没有表现鬼怪的具体形象,我在电影里用视觉方式把它们呈现出来了。
有一首日本童谣就叫做《世上没有鬼》,我想,如果亚美子能看见鬼怪,一定会唱这首歌给自己壮胆。
所以我就把鬼怪的形象具象化,让亚美子一边唱“世上没有鬼”,一边跟鬼怪们玩耍、互动、交朋友,最后也变成鬼怪的一份子。
这种想象和现实混杂的场景很有意思。
“对于现场收音和后期拟音这两种声音处理方式,你有什么偏好吗?
”森井勇佑:“很多小成本电影会忽略后期音效,我完全不认同这种做法。
我认为后期非常重要,尤其对这部电影来说,我在后期制作时特别强化了很多声音,比如水流声、脚步声,于是,电影就能以亚美子的视角,呈现她感受到的世界。
”“失去小孩之后,妈妈心灰意懒,不再理睬亚美子,爸爸随口敷衍,索性把亚美子扔给奶奶照顾。
你是否希望探讨父母的失职问题?
”森井勇佑:“一开始,妈妈为亚美子打点饮食起居,督促她认真读书、遵守礼仪规范;爸爸性情温柔,耐心处理亚美子闯下的各种祸事;哥哥引导亚美子友善待人,保护她免遭同龄人欺负。
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尽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承担自己理应承担的角色和责任。
然而,亚美子置身于这套规则之外。
她完全自由,没有身份概念,也不承担任何责任。
这种自由反过来使得周围人压力倍增,最终导致这个家庭系统运转失灵。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妈妈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只好不再理睬亚美子;爸爸精力有限,只好请奶奶援手照顾亚美子。
这是他们当时唯一可以为亚美子做到的事情。
我并没打算探讨父母失职与否,也不希望把事情简单定性为负不负责任。
我只是想刻画周围人面对亚美子时所做出的反应——对于亚美子这样独特的存在,其他人会如何理解,如何应对?
”“亚美子怀揣一副热心肠,结果却总给他人造成伤害。
这算是好心办坏事吗?
”森井勇佑:“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种反差。
亚美子无意分辨好与坏,她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出于本能。
“弟弟之墓”也好,鬼怪之说也好,都是亚美子彼时彼刻听到、看到、了解到的东西。
她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做出来,因为她想跟别人分享,想与外界产生互动。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这般纯粹的童真和率直,不可避免对周围人产生影响。
从一种局外视角注视亚美子与周围人的互动关系,正是这部电影的意图所在,同样,也是创作的乐趣所在。
”“映后环节,你提到鹿特丹观众和日本观众的不同反应。
在日本放映时,观众从电影中感受到的情绪大多是难过、惋惜,到了鹿特丹,观众席却更加欢乐。
你如何看待观众对影片的不同反应?
”森井勇佑:“确实存在不同反应,最后一幕时尤其明显。
亚美子面朝大海挥手,背后有路人表示关心,她回头笑了笑,脱口而出「我没事」。
在东亚社会里,这句「我没事」语义双关,本来背负很多的糟心事,还要佯装坚强镇定,听起来挺让人难过的。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鹿特丹观众看到这一幕,反倒觉得很有意思很好笑。
或许在西方文化里,亚美子的自由行为算不上触犯禁忌,所以大家并不觉得她所承受的压力有多严重,这句「我没事」也就显得没那么沉重了。
”“最后一幕亚美子走向大海,是否代表某种死亡隐喻?
”森井勇佑:“观众对此会产生个人解读,但我的本意并不是要表现亚美子打算自杀。
亚美子被接到奶奶家生活,那天清晨,她离开家,一路蹦跳着来到海边,刚好看见海面上出现一群鬼怪。
电影《这里是亚美子》剧照她所做的一切仍然是出于本能,想到、看到,就立刻做出反应。
那一幕看起来是某种隐喻,其实没那么复杂。
”
《这里是亚美子》上影节排片信息采访&稿件整理| 段小白校稿|Flo
我本人就是一位患儿的家长,我们孩子患有ADHD,首先我猜测亚美子应该是患有高功能自闭症,并且那个身高也很可能共患发育迟缓,比如不能和人眼神交流。
如果不能讲话,没有多少自理能力的那种叫做低功能自闭症,需要去特殊教育学校的。
那种专注于某一个事物无法走出来与人正常交流的才叫阿兹伯格综合征,比如爱因斯坦这种的。
在咱们国内对于这种问题孩子基本是没有专门的关怀,比如阅读障碍,还有我孩子这种ADHD孩子,看着像一个正常的孩子实际神经是受损的,他们没法去别人正常相处,所以到处惹事生飞,学校就会要求陪读甚至休学。
他们没有任何措施,办法来对待这类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家长在旁边看着你的孩子怎么的“与众不同”。
我今天刚被安排在班里陪读,咱们的教育真是太残忍了。
让你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在那玩来玩去就是不能专心学习,如果影响了同学和老师的教学还要被当众羞辱,不知道是退学好,还是自己到底要不要坚持,关键连一个倾诉的人都没有,没有一个人明白孩子到底怎么了,甚至还说你没有家教,没有教好他。
弄明白是继母后,情节终于梳理清楚了,讲述方式果然既奇特又真实合理。
这应该就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前传吧!在不断前行的世界,停留在原地的天真就是一种罪。
被嫌弃的亚美子的童年,没心没肺,甚至没脸没皮地与互不理解的世界相对,也许她的一生都将这样遍体鳞伤又“大丈夫”地度过。小女孩很酷,神似《无人知晓》里的柳乐优弥。
一部小孩视角的影片。亚美子换了一身衣服之后怎么感觉精神也不太正常了,各种怪异的言行,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是小孩子的奇思妙想,也可以认为这是孩子看待她还不懂的世界的方式,但更多得是觉得神经兮兮。不是所有的怪异行为都可以用孩子的纯真来解释。虽然亚美子包括她的家庭都变得很不幸,但拍得过于神叨叨的实在很难让人共情她的遭遇,只想着影片快点结束。
就像影片一开头亚美子抛出去又接住,抛出去又接住的橘子,最后它没有一次被接住,终于消失在了空中,你觉得不应该是这样,但其实就是这样。
节奏慢到看不进去
〈搬家〉+〈啊!春天〉,结尾海边送行与鸟儿筑巢孵蛋。改编自原著小说但核心段落情节确实有相似性。
她这样的孩子,在亚洲,永远逃不脱被贴上“问题孩子”的标签——她的世界里其实没有渴求到一丝真爱,除了那位递给她卡拉OK话筒的女教工。#深圳百老汇日本电影展
因为青叶歌来的
暗黑版《鱼之子》。成为熊孩子必然是有原因的,外因内因叠加,别再跟我说什么天性、童真、放任自我,呸。
23#48# 4/10烦躁,焦虑,难以忍受,各种生理性不适。拍的很好,展示正常人与非正常人之间对于苦难的坚韧。但有没有可能非正常人都不知道什么叫苦难?看的我恶心。
观看过程中很难不想起童年度过的许多对自己说话的寂寞时间,从中段的幻想歌谣开始便已经踏入一己之力独自支撑的世界;coming-of-age是温和而残酷的抽枝长叶。声音的设计非常灵。
也許對這個世界而言,她不夠正常;又或許,對她而言,這個世界也不夠正常。A gradually distorted, sad world. 小演員演得真好。
妈妈的伤口并没有痊愈,只是(很日本地)假装它不存在,而amiko只是又暴露了它而已。大家一个一个地都逃走了,没有什么对错,聪明蛋面对创伤是脆弱的,只有amiko因为不懂得恐惧而可以拎起一条蛇。
简直就是《鱼之子》的阴面,同样的雌雄莫辨,同样的不容于世,同样用第三人称指代自己,亚美子缺的只是能支持和理解她的环境。因为跳脱常情,反而最是有情,和自然、超自然的联系也最紧密。她是家中唯一能直面死亡,温柔对待死亡,没有被痛苦淹没的存在。正因如此,这样的她才能抵御世俗的冷漠、规训和暴力。倒挂在椅子上的亚美子,观察昆虫的亚美子,给“弟弟”做冢的亚美子,在操场上撒腿奔跑的亚美子,光脚丫搭在桌脚上的亚美子。她不断地向这个世界发出最诚挚的呼喊,换来的却是误解和冷遇。质本洁来还洁去,她选择留在现世,保留本真,不放弃这个伤害过她的世界。导演用孩子的纯真包裹着一个极其残忍的故事,最终还自然以自然,在海边给与了赤子之心最后的人文关怀。
全家都有点处理人间不能的样子
我和旁边的人都在一直叹气,前排有几位一直在大笑,可能大家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个人认为挺压抑的电影…光看电影没看出大家说的智力障碍,只觉得是一个不被爱的小女孩从童年过渡到青春期的正常后果…本身就没有很爱亚美子的继母,失去孩子后崩溃可以理解,确实是亚美子直接造成的,五年级做出这种事是有点离谱,但是出于好意。表面在努力调和的爸爸相当阴暗直接弃女,不知道堕落动机是什么的哥哥,突然发狂的小范…唯一对亚美子好的只有保健室的老师…以及半个不知名话唠男同学。对讲机从一开始就没有人回应过,所有人都对她忽视和隐瞒,可怜的亚美子把无人聆听的恐惧变成了能给她快乐的幻想朋友,最后的拒绝相当了不起,无法往后想的故事…
各种奇怪的无聊的故事拼凑,搞不懂到底想表达什么
近几年的日本电影里,人物都神神叨叨的😂
“こちらあみ子”这里是亚美子,有人听到吗,她的表达,从来是不加润饰,直接的,和大部分人的拘谨,谨慎背道而驰,她的行为亦然,给“弟弟”做墓,相信鬼魂的存在,但是这个世界是残忍的,容忍不了她的直接和天真,所有人离他而去,毫无顾忌地伤害她,她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是否可以收到回信。评分: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