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了个“意大利”的标签。
与《邮差》的故事一样,有关于声音的记录,很美。
与《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和《天堂电影院》一样,有浓郁有清新的意大利味。
与《放牛班的春天一样》,是一群特殊的男孩的故事,还有一个懂得孩子们的老师。
法意的电影,都是很有自己个性的。
法国的质感悠扬,意大利怀旧。
第一次看一部意式电影就被他们强烈的手势吸引了视线,他们的肢体表达是激烈的,这是与东方全然不同的。
最后一幕的“首尾呼应”有些牵强,小孩们怎么就跑到了野外的草地上做起了最先的游戏了呢?
会说一模一样的话是早就料到了的——“最后加入的人要当鬼”。
呵,姑且当是个超越现实的象征手法吧。
故事会以一场“汇报演出”作为结尾,也是早就意料到的。
所以剧本本身谈不上感染力,噱头往往是最吸引人眼球的,这里更不见踪影,大概基于是因为真实故事改编的励志片的缘故吧。
不过那个帮佣的女儿怎么就成了小米可的女朋友了呢?!
两人对望的眼神让人恍惚以为是大人,和国内偶像剧的小孩过家家一比真是。。。
反正总以为镜头一切,会晃出两张大人的脸呢。
一开始我倒是猜想过孩子们会长大。
所以标签只是“意大利”,在一个很老意大利的地方,去写录生活。
所以这与其说是故事片,更像是纪录片,用镜头录下盲孩同时也是我们所有人童年的心绪,很熟悉又模糊。
模拟声音的道具也很有创意呀,带我们去探索另一个领域。
最后一提,工会为一个孩子复课示威,这真是那个才会有的疯狂。
另外,虽然我也很讨厌蝙蝠校长,但人家靠在窗边那么失落,难免有几分同情。
他也没做错什么啊。
那样的教育体制是会剥夺自由摧毁梦想,可哪有什么绝对的自由和梦想呢?
一个古老的模式束缚人同时也在推动社会的运转,打破一切,拿什么建立新世界呢?
我真是为那个体贴孩子们的老师捏一把汗。
《死亡诗社》里我亲爱的“船长”很好,但如果老师们都是那么别具一格,依现在人的水准,我们的发展水平,搞不好就天下大乱。
所以我们的学生时代能有几个这样的老师,让我们崇拜也就很好了。
严厉讨厌的校规下,偶尔做下不规矩的学生,现在想想不是很有趣吗?
有谁能比盲人更对声音敏感呢?
又有谁能比后天失明的人更珍惜自己听到每一个声音的机会呢?
都说电影是一门视觉的艺术。
可是,论视觉,它比不上摄影作品更有冲击力;论声音,它比不上音乐作品更有针对性。
可是,电影却总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视觉和听觉的契合点。
对于《听见天堂》这部以听觉为主题的影片,声音的效果被放大到了最佳的境界。
年幼的米可所在的家庭只能承受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可是米可从未失却童真,他有自己的玩乐,有自己的主见,生活苦中有乐。
孩子都是贪玩的、任性的,米可突发意外之后,似乎在这点上,被压抑的可以。
从充满眼球纷繁的天堂,一下子被打入只剩幻影的地狱,你叫一个孩子怎么能走下去?
而且后来,他连一丝光都感觉不到了......幸好有唐老师,这个在剧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或许,没有他,一切也只是空中楼阁,一切都只是逝去的短暂美好而已。
米可的才能,也得不到发掘。
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他对米可说的那番话,意大利历史上就从此会少一个电影音乐奇才了。
要感谢唐老师,因为有的时候,得到认同,有个正确的方向,有个坚持下去的理想是最宝贵的。
我最欣赏老唐的教育手法和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一举一动中,能知道他最爱他们,这群盲童。
可爱的法兰死,姑且叫米可的女朋友,呵呵,真的很可爱,她给了米可另一种爱。
我最喜欢他们两人无邪的对话:“怎么了?
”“我害羞了。
”“我也是。
”“我现在是你的女朋友了,你会离开我吗?
”“不会。
”“以后长大遇到别的女生呢?
”“我不要别的女生。
”Then,a kiss.--谁看了都会忍俊不禁,我都甚至有了很深很强烈的遗憾:为什么我孩童时候没有这么纯真的喜欢呢?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
对于孩子们,就是要让他们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他们的眼光来搭成一个多彩世界。
或许我们不该去过多的掺和,或许我们应该多些鼓励。
可能想要听到天堂的声音,其实并不难。
这部电影探讨了,是否盲人应该和正常人分开学习,以及是否应该把他们的未来限定在替人纺织和接电话的两个工种上面的问题。
实际上是在质疑,是否要用成见去限定一个人的发展空间的问题。
男主角本是一个正常孩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去家附近的电影院看电影,以及和爸爸讨论一些他不理解的事情。
意外使他几乎失明。
按照当时意大利的规定,盲人必须和正常人就读不同的学校,于是他被迫转学。
离开了熟悉的城市、熟悉的人,他开始适应盲人寄宿学校的生活。
学校的教育模式围绕着怎样让盲人成年后可以进行纺织工和接线员的工作,展开教育。
当然还有一些符合他们年龄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课程,以及户外玩耍的时间。
男主谈不上厌恶,但他很排斥这一切。
他认为自己并没有盲,认为自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他不想把自己限定在和一群盲人一起被刻板印象管理。
一次被罚回寝室思过,他四处游荡,发现了学校里的录音机,他对这种可以记录声音的工具,本能地感兴趣,于是私自收藏了起来。
这个学校的老师是一个很具人文关怀精神的人,他鼓励学生们通过触摸、嗅闻各种事物,去多角度理解自己不能看到的存在。
老师的话抚平了男主心中的褶皱,并点拨他,为何不调动其他感官去感受事物呢。
你失去了很多,但你仍拥有很多。
男主在自由活动时间结识了女孩,她聪明并且心思细腻,措辞之间非常照顾男主的自尊心。
他们互相都很开心可以认识新的玩伴。
男主很开心终于可以认识一个不盲的同伴,可以一起去更远的地方。
女孩一方面同情男孩,一方面对于男孩的想象力尊重并充满好奇。
他们在去电影院的路上遇到了工会游行。
还结识了新朋友,他也是盲人。
他作为一个成人,在送这两个孩子回家的路上,解答了孩子们的疑问——盲人长大了可以干什么,盲人也有很多种可能性吗,盲人也可以拥有正常人一样在世界上生存下去的权利和力量吗?
这个成人用语言和生存状态让孩子们对未来有了更多想象和信心。
回到学校后,男孩更加专注在用录音机进行创作的活动中。
虽然途中经历波折,录音机被校长缴掉,但也有开明的老师悄悄交还给了他。
不久他又开始了新的创作。
这次的主题是王子为营救公主大战恶龙的故事。
女孩负责写故事,扮演公主,还要念旁白。
男孩认为这样太单调,他需要更多人加入。
这个故事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太吸引人——有邪恶的反派恶龙,还有打斗场面。
于是从一个人加入开始,慢慢变成了一群人。
他们有各自的角色,并且开发出各种音效。
孩子们很好奇为什么男主可以想到制作音效的点子。
男主说,他喜欢看电影,电影给了他很多灵感。
他建议大家都应该去感受电影的魅力,即使看不到,也因为有音效有台词,能让所有人懂。
于是大家趁着看管他们的工作人员睡着的机会,一起悄悄手拉手溜去了附近的电影院。
即使不能看到,但是通过声音,还有男主和女孩的讲解,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声音的乐趣。
世界被打开了,顿时宽阔起来。
眼看着作品快要完成,可是他们的行动被心怀刻板管理理念的校长发现了。
校长不认可这种探索方式,再次缴掉了录音机。
老师听了男主的录音磁带,他非常惊喜和欣赏这个作品的创意。
他与校长对峙,坚持应该允许这种行为,并且支持用男孩的作品作为面向家长的汇报演出的节目。
校长坚持己见,男主面临着要被遣返回家。
女孩突然想到了可以求助于那个在游行上结识的盲人朋友。
而这个朋友也非常讲义气的召集了工会游行示威,还组织了学生罢课抗议。
校长面对压力依旧无动于衷。
老师在同事的点拨下,决定自己去主持这个决定,他决定了汇报演出的主题。
他要让孩子们的才华,被父母们,被外界看到。
汇报演出当天,要求每个观看的父母都戴上黑色的绑带遮住眼睛,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去听,听这场演出。
孩子们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他们心中的世界和他们的力量。
这股力量是最原始的生命力,它不该被禁锢在小小的学校。
不光是孩子,父母也通过这场演出获得了很多。
他们更加理解和自己同为人的、盲人孩子的应有的权利,以及不该用刻板印象去对待失去视力的人。
这种影响不仅仅在这个学校,也在整个意大利发酵,最终迎来了真正的改变——盲人学校被取消,盲人拥有正常人一样的就学权利。
而这部影片的男主,这个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人物,他后来成为了著名的电影配乐师。
尽量去除歧视和偏见的有色眼镜,用更多理解和包容去对待那些失去了很多的人,才会让他们重新被点亮。
一、谁是瞎子?
《约翰福音》9:39-41记载耶稣与法利赛人之间的对话。
耶稣说:“我为审判到这世上来,叫不能看见的,可以看见;能看见的,反瞎了眼。
” 同他在那里的法利赛人听见这话,就说:“难道我们也瞎了眼吗?
”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若瞎了眼,就没有罪了;但如今你们说’我们能看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
” 与盲人相比,健全人常生发一种因怜悯而心生的庆幸,又或者相反。
瞎子,在文学作品中,一直有着诅咒的象征含义。
比如俄狄浦斯王中,当俄狄浦斯知道自己最终弑父娶母,他选择自戕、弄瞎了双眼。
神的旨意,要叫看见的人瞎了,叫瞎子得以看见。
全凭眼见,寸步难行。
二、看见不是全部正如电影里,老师所言,人不仅仅只有视觉,还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如果我们信奉拉马克所说的用进废退,过度依赖“所见”,其实是在废弃其他的感官。
其中道理不言自明:各样的感官对于人同样重要。
于此基础上,老师还讲了一个故事,说人们在欣赏音乐表演的时候,常常将眼睛闭上——如此这般,会获得更强烈的感官刺激与心灵震撼。
视觉是重要的知性能力,但人与世界的接触,远不止如此,人还能更好地感受自然。
三、教育与偏见“我们可以为社会培养称职的纺织工人和接线员。
”没错,这样的教育理念,确实可以为社会培养自食其力的人,但这绝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的前提必须是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当盲人校长带着黑色眼镜去看待这群“特殊儿童”时,他们的未来已然蒙上了一层阴翳。
只有把孩子们视为完全的可能性存在,用心去发现他们的潜能,突破教育的偏见,才可能收获更自由、丰满的灵魂。
他可以用简陋的设备,为你我奉献一台别样的演出——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有些人睁着眼,却触碰不到伙伴;有些人蒙上眼,甚至瞎了,也能活得洒脱。
又一部很温暖的片子。
看到盲童们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模拟出各种声音,好多次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在感叹他们创造力的同时,不禁思索,为什么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可以这样?!
片子里面的老师说,人有5个感官,为什么我们要执着于只用一个呢?
因为我们看见,所以我们大量地依靠视觉去感受这个世界,慢慢我们开始对其他感觉不再敏感。
片子中间小男主角跟他的同班同学有段讨论颜色的对话很有意思:红色是什么,是热的;棕色是什么,是粗糙的(小男主角拉着同学的手感受树干),是的,谁说颜色只能看,它也可以听,可以触摸。
片子的中后段,老师跟校长有段争执。
校长认为,应该让这些学生有一技之长,因为他们跟正常人不一样,他们要生活更难。
但是老师认为,他们有他们的生活,尽管跟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但是怎么能肯定他们就过得不好呢?
老师最后说,其实,看不起他们的不是别人,而正是你自己。
其实,校长自己也是个盲人,应该来说,他是比老师更了解盲人的痛苦。
但是也正是由于他了解,所以他认为,不受伤是最好的保护方式。
但是,如果你不怕受伤,又有什么可以伤害你呢……其实,天堂就在我们身边,把心打开,放掉一些原本以为的桎梏,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天堂的。
意大利电影Rosso come il cielo,英文名Red like the sky,中文名《红色天空》,但我更喜欢《听见天堂》这个译名,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一个失明的孩子如何成为世界知名的声音剪接师或者说声效大师,关乎梦想与勇气的故事。
影片有几个细节对我的触动很深。
一个是米可给一个天生就失明的孩子菲利切描述颜色时说到,蓝色,就像是骑脚踏车时风吹在你脸上的感觉或是像海;棕色,像这树干,很粗糙;红色,像火一样,像是太阳下山的天空。
这也许就是影片片名的由来,我们总是习惯说蓝天白云,可是真实的世界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都忘记了天空也可以是红色的。
我在想,如果让我去描述,可能我完全没法表达清楚,让那个小孩感受到颜色。
虽然我们有五个器官,可我们往往只用一个。
记得小时候眼睛不小心被戳伤,住了一个月的院,也短暂性的失明半个月。
我已经记不起当时是怎样度过这半个月的,只记得每天的时间都很长,长得我无法分辨是白天还是黑夜,其实对我都一样,永远是黑夜。
每天我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妈妈,现在是白天还是黑夜?
我没有办法习惯不知道时间的日子。
有时候一觉醒来,心里想着是天亮了,其实还是晚上。
每天最盼望听到医生的脚步,又最害怕听到医生的脚步,盼望的是有没有带来什么好消息,知道我什么时候可以拆掉纱布、睁开眼睛;害怕的是又要检查、打针,如果病情恶化可能还要做手术,不过到后来打针都打得麻木了,完全没感觉了。
我也算恢复得比较快,没有出现担心的问题。
虽然是右眼受伤,但我也是十多天后左眼才能睁开,记得一天早晨醒来,我突然发现眼前不是黑暗了,有那么一丝光线,然后就能看见了。
那一刻我高兴得不得了,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贪婪地睁着右眼,看着周围的一切,高喊着我终于看得见了,病友们也为我感到高兴。
再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的右眼也恢复了,但视力却下降了,在N年后的视力测试时我才发现这个事实,不过我已经很庆幸了。
所以有了这个经历,当我听到米可对菲利切描述颜色的时候,内心真的很酸楚,因为我理解颜色对盲人来说是何等的奢望啊。
第二个细节是米可为小女孩剪切的声音——《雨过天晴》,真的佩服米可的天赋,竟然可以想到用手指拍打手掌模拟雨滴从绿叶、花朵上滚落下来的声音。
后面还有想到录制钢铁厂的声音模拟蛟龙的怒吼,实在天才。
其实自己也有过要录制大自然的声音的想法,记得一次传一个屋内听雨的声音文件给朋友,她却一口咬定是我录制的,说我有那个气质。
现在想来真惭愧,一直都没有实践过,还不如米可这个小孩。
总是有很多美好的想法,但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去行动、去实现呢?
第三个细节是米可问在炼钢厂做接线员的盲人大哥不害怕吗,因为那里有可怕的大火每天烧个不停,大哥回答说,“反正我看不到,可以凭空想象。
想象它很高很宽,颜色鲜艳,像是专门制作饼干的面包工厂”。
想象力可真是丰富,虽然失明,但是他们的感情、想象力依然很丰富,甚至比正常人还要好。
后面影片中也提到当我们面对害怕的东西时何不闭上眼睛,全凭想象,也就不会那么害怕了,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往往比事件本身对我们的影响更大。
第四个细节是那群盲人小孩偷偷溜出去“看”电影,他们是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真实,完全看不出他们是盲人在看电影。
那些笑容足以溶化所有烦恼忧愁、哀伤不幸,这世上似乎没有什么能让你痛不欲生的。
第五个细节是米可知道自己失明后,不停地开关着灯泡,侍女问他怎么啦,他说,灯泡坏了。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涵盖了从光明到失明的所有辛酸失落,但却描述地那么文雅。
也许你一直抱怨这抱怨那,每天映入眼帘的这个世界都那么讨厌,那么也许你可以试着换种方式,听听这个世界,也许你会发现它其实还是很美好的。
首先,他有一个坚强的父亲,从影片一开始,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是很大的。
当影片《听见天堂》名字的出现,我的鼻子酸酸的“看不到天空的感觉是?
”我不知道 没有从内心深处思考过这个问题。
“至于将来 ,不重要”父亲的重视孩子的心态很值得国内的家长所学习。
“但是只要他做了好事,就会得到奖励!
”恩 好好的 在一群人看不见的时候,时可以一起看见的原来 。
这个世界 ,我头一次所去看到。
孩子们间纯真的对话:在树上,“---颜色是什么样子的?
--- 棒极了!
”米可的第一个老师很好,“我注意到音乐家弹琴时闭着眼睛,为什么,可以更好的感受到音乐。
你有五个器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要思索。
音乐声随着孩子们录制的磁带开始了场景的切换,我看到雨滴的样子,看到风,看到那么多细微的点点滴滴,可爱的黄蜂们,向日葵田地。
"声音的意义对你是什么 这是大自然的声音"影片中孩子们拿着锅碗瓢盆的斗争 呵呵 看电影以来的笑声。
所以很小的时候有肯定自己的那个人多么的重要,最重要的时如果是父母或者老师,那时最最最直接的幸福。
当看到校门口工会的侍卫人群,感受到在这样自由的国度,声音在示威中表达。
很激动。
因为我们没有人可以放弃自己的想象力和自由。
同孩子们一样的感受。
因为这部影片,喜欢上了意大利男人。
恩 是的 呵呵
看这部电影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封面,我喜欢孩子的脸。
我深信世界上没有比BABY-FACE更美的了,每个初生的婴儿都是那样美,简直是上帝最完美的手笔。
孩子天真无邪的脸是可以震慑人心的。
外面的世界太过纷繁复杂和吵闹,我想借电影温暖自己。
我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生活,还是诸多不适应,心里正冷得哆嗦。
上帝关上一道门,必然给你开一扇窗。
我想这话跟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温暖迷人。
不管是善意的谎言还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都愿意相信,尤其是失意中人。
这剂麻醉针不但可以忘记痛苦,还能够照亮前方。
刚才在写这篇评论的时候,和主管的聊天,打断了思路。
得知了颇为意外的消息。
也许上帝为他开启了另一扇门。。。
看完电影,我情不自禁的将眼睛轻轻合上,打下以下文字,听着键盘敲击的声音和鼠标清脆的响声,发现闭上眼睛的时候,人和身边的事物会突然失去了界限,融为一体。
我们身边充斥着太多刺激眼球的东西,那些夸张的美国大片,各种辛辣刺激浓烈的广告、那些惊艳的女郎、昂贵的手表、各式各样浮于表面的绝对物质……我们的视觉变成了现代社会第一个感官牺牲品,我们的眼睛成了第一个被XX的身体部位。
何况我们要经过太多层筛选,才能在这么多的视觉干扰中发现真实。
所以现在的我,暂时合上眼睛,试着听听真实的世界。
雨声、风声、恶龙声,睡觉细细的鼾声,鸟叫的声音,落叶的声音,搓手的声音,键盘的声音,走路的声音……原来每个声音都是有图片的,而且不只一个图片……睁开眼,修改了一下上面的错别字,点击“添加评论”。
继续寻找好看的意大利电影。
哇咔咔,赞一个。
一个小孩不小心用玩枪的时候走火,眼睛基本看不着了,去了残疾学校。
他在那儿也在追求美好,认识了员工的女儿一起去骑自行车,一起去听电影,一起去玩,最后他整了一个节目,去录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参加活动,但是这个校长比较古板,不太认同这种做法要开除他,最后他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就是有梦想就要追逐,无论什么环境都不能消沉,这是很重要的。
就是说如果我是盲了的话,我是不是就在家天天呆着呢?
是不是还能有乐观的心态,是一个人成就的必然条件,人能够接受挫折的能力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能力。
千万别出点意外,健康就好,包括我们包括孩子。
完全忘记了
我们看见了很多,却忘了去倾听心灵的声音
还算可爱
【G】
喜欢听老板讲电影
虽然是真实事件改变,不过盲人骑自行车真的可行嘛,虽然有人指路,路况也确实不错。老师作为引导和最后的爆发很不错。
闭上眼睛,微笑
当上帝在你面前关上一扇门时,他还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我现在是你的女朋友了,你会离开我吗?/不会。/以后长大遇到别的女生呢?/我不要别的女生。///即使别人不高兴,也不要让自己终生遗憾。
【还是那句老话,充满艺术与人性光辉】很意大利的儿童片。对电影与剧场的热爱深入生活,就连意大利人对游行示威的热情也被拍进去了~BTW有关好老师的片子,可以举出很多,足见好老师是多么少有。
意大利男人真帅!啊~~~中国什么时候能拍出这种电影啊
故事稍弱,但也没有乱煽情。声音和画面太漂亮了!
让我想起死亡诗社
如今对于这种中规中矩的儿童题材的剧情片,真心喜欢不来。
这种选题只拍了十分钟好戏,是瞎。
剧情
看过的所有意大利电影的色调都很舒服,这部也不例外。但是这片子高分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这件事,而不是因为这部电影。
题材好,批判教育制度什么的永远有市场。居然是个真实故事,但不够动人。喜欢两小无猜的片段~
真人改编。意大利的电影大多都给我一种莫名的浮躁
上帝赐予了他们比一双明亮的眼睛更能发现美的天赋。而且,最最幸运的是------这种天赋没有被残酷的教育抹杀掉。这才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这一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