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巴兹·鲁赫曼一如既往地沉溺于浮夸浅薄的视效,最平庸的是分割画面,最招人烦的是旋转摄影机制造从镜头A到镜头B的连接。
边看边想,这特么不都是广告里用的手段吗?
只见过广告导演拼命想把广告拍成电影的,没见过正经电影导演想把电影拍成广告的。
这位导演是一绝。
但比起《了不起的盖茨比》,这种浮夸的广告式视效放在《猫王》里也不算违和,只是cheap一点而已,因为这种风格太像个show的风格,而猫王本人和他的音乐和表演,打心眼里就是一个show而已。
从来没有特别研究过猫王,一直觉得他只是六十年代摇滚年代到来的一个前兆,一个青年文化的icon。
尽管他到现在也是唱片销量最高的个人艺术家,但他可能在流行音乐史上的地位,远高过摇滚音乐史。
但《猫王》前半部叙述他的出道倒还挺有意思。
这个在孟菲斯黑人区里的贫穷白人家庭时长大的男孩,自小深受黑人音乐影响。
他在那种癫狂的黑人灵歌中沉迷,身体机械地抽搐,把身体和心灵都完全交给了潜意识控制;他又流连于比尔待,孟菲斯著名黑人音乐根据地,在妓院伴唱的乐声中感受到内心的震颤。
对,就是这些音乐源泉,造就了后来大红大紫的Elvis --- 这个白人男孩只是将黑人音乐里的悲愤和那种机械的身体抽搐搬到了白人观众面前,就已经让那些中产阶级家的女子突然着魔一样,同样将心灵和身体都交给了潜意识。
黑人音乐为什么会制造那种直捣潜意识的效果,这是《猫王》电影前半部带给人的一个问题。
但后来猫王红了,成了,电影也走上了那个“明星获得声名反被声名所毁”的老桥段里。
电影显示年轻的Elvis在马丁·路德·金和罗伯特·肯尼迪遇刺后,也萌发出社会和政治意识,希望make a statement,发出一些严肃的声音。
但他再怎么让女生尖叫发狂,也被牢牢掌握在出身马戏团的经纪人(汤姆·汉克斯饰)手中。
他不能按心愿作全球巡演,不能唱抗议歌曲,只能日复一日在赌城浮华的酒店里驻唱,最后药物上瘾英年早逝。
这样的情节似乎暗示,本来能更有艺术建树的猫王,是被贪婪和万恶的资本主义耽误了,他声名显赫却完全没有自由。
这样一个社会批判性的结论,说实话我是心里存疑的。
任何人的命运都是由他的认知结构决定的,同样的社会里,Bob Dylan从二十多岁唱到八十多岁,一生不羁创作,没有人或资本能够“控制”得了他。
而Elvis尽管也有音乐天份,但毕竟还是追求世界浮华的东西,他被经纪人所控制,其实是被商业控制,也是被他自已追求的声名所控制。
他悲剧的命运,到头来还是自已认知层次上的局限造成的。
当然巴兹·鲁赫曼不会聊这些东西,《猫王》只是部浅薄的人物传记片,一部巨型的广告片,无非是要唤起人们对逝去偶像的某种简单的同情而已。
但好在还有电影前半部的黑人音乐,让人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猫王音乐的根。
就是巴兹鲁赫曼搞砸了一个很致命的地方特意想写长评点评一下这个地方。
猫王—摇滚乐先驱,舞台表演先驱,也是男性偶像的先驱。
但。
巴导不会以为猫王在那个年代有如此强烈的性暗示和性挑逗意味,和对女性粉丝如此强烈的吸引力是因为他暗示“生殖崇拜”而顶起的裆部吧,影片在展现这猫王上电视台表演所引起的关于“性”的争议,为了展现那种“性感热烈”的表演风格的第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对当时还算保守的美国社会所产生的冲击力时,镜头就直勾勾镜头拉近裆部,这特写让人感到实在emmm,真的有点让人想说“卧槽,恶俗啊”然而考古过猫王本人的影像则能发现,扭动的屁股仅仅是年轻猫王的一个争议性的标志性动作,他浓密的睫毛下的眼神,漫不经意的肢体语言,充满胶原蛋白的两颊,时不时面对粉丝尖叫而忍不住害羞笑的嘴角,和表演时唱到高兴一直咧着白牙的笑脸就可以窥见猫王有魅力的地方不在于他下半身,而是他的上半身——对,猫王是用上半身放电啊导演大哥。
就像费翔(也许按年代应该是费翔像猫王)当年出现在春晚,唱着《冬天里的一把火》一样,即使首次登台后立即被截掉下半身,也挡不住偶像整个人散发出的那股蓬勃的热情和魅力。
女粉丝爱的是哥哥的裆部吗?
爱的是哥哥的整个氛围感啊,所以开始描写猫王站上舞台时,每次镜头给到裆部,粉丝high翻天,然后警察和经纪人震惊,我都扶额,倒不是说猫王顶裆不著名,或者放在今天依然出格不能给看,而是镜头语言每次都直接特写裆部实在有点😅强调一次,特写一次或者旁人提一次就够了,不用每次都特写那个部位吧。
所以,不要再让男主演奥斯汀巴特勒背油腻的锅了,(当然,奥斯汀巴特勒无时不刻都要保持鬼迷日眼眼神的演法)是巴兹鲁赫曼对男性偶像魅力在何处的理解有问题。
猫王表演—裆部特写—粉丝丢内裤,猫王表演—跪在粉丝面前—粉丝想去摸猫王的裆。
导演对裆部到底是有多执着?
这个镜头语言的表现手法把女粉丝被燃起的🌟幻想拍的也太廉价赤裸和低俗了。
由此能看出巴兹赫鲁曼对男性魅力似乎停留在自大的,弗洛伊德式的,女性对异性偶像爱慕的幻想源自于女性本人缺乏的生殖器而产生的崇拜,而女性对男性偶像的幻想明明是来自于偶像那股青春热情可亲又动感的魅力,这是一个整体的氛围,而不是因为那个部位。
而他的展现方式不仅没有传达出那种特有的魅力反而搞得整个场面连带着观看表演粉丝的反应像个擦边现场。
奥斯汀巴特勒就在那里面色阴沉,垮个批脸地伴着布鲁斯摇滚对着摄影机晃晃裆,或者躺地上抽抽,底下粉丝就喊得跟疯了一样。
找了几张猫王本人当年表演的gif便能体会我说的什么意思。
是偶像的氛围感啊氛围感,不是🌭🌭!
No. 2505,《猫王》。
讲述一代传奇歌手Elvis Presley的传记电影。
导演之前拍过《红磨坊》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不做其他评论,只说一点有趣的发现,接近片尾处主角有一段独白:你知道有种鸟是没有脚的,它没法降落,终其一生都要飞翔,飞到累的时候只能展翅睡在风中……它永远不会落下来,除非等到它死的时候。
此段与王家卫的《阿飞正传》里张国荣的一段独白几乎一模一样:我听人讲过,这个世界有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飞啊飞,飞到累的时候就在风里睡觉……这种鸟一生只可以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时候。
这个相同的比喻也确实道出了两部电影中的两位主角相似的命运:一生反叛,放荡不羁,追求自己心中的彼岸,内心又极度孤独;一旦梦想破灭,彼岸消失,则英年早逝。
甚至《阿飞正传》的英文名:Days of being wild,都很合适作为《猫王》的副标题。
也许导演真的借鉴了《阿飞正传》里的这段独白也未可知。
总之很有趣,也很伤感。
全片用歌曲音乐串起来,凸显流行歌王的情感和生涯。
不论是当电影看,还是当传记看,都相当经典。
若没有电影产业链的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创造,很难呈现这些宏大又细腻的场面。
天赋自不必说,几乎没有展露他刻苦练习的画面(好期待揭秘的信息,哈哈),难道揭示天才也需要刻苦练习技能会削弱巨星的光环吗?仅仅宣扬天赋,会更让粉丝崇拜?在表演的舞台上,这样全然的投入,由内而外散发的魅力,太迷人了。
当然一直也有高颜值,即使到后期,胖没了脖子,倾情的演唱依然吸引人。
这部电影让人乍以为是《波西米亚狂想曲》,但看下来其实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导演擅长的仍然是大量铺设眩目的繁华,但口吻冰冷而厌世,并不避忌肮脏下作的人心一角,从中完成批判性的提炼。
这种核心理念下拍就的电影,平等地讨厌名利场的人物群像,人有多闪耀,势必就有多堕落,所以它很难做到真诚地赞美传记片的主角,况且主角是猫王,这是电影看起来别扭的问题症结。
电影从选择经纪人帕克上校为内聚焦视角开始,从人性化经纪人而工具化猫王开始,就注定别扭到底了。
经纪人不仅用全程旁白驱动剧情,他的角色能动性也完全凌驾于猫王之上,并且贡献了本片唯一一对深层次矛盾,除了和经纪人之间的爱恨纠葛,猫王的偶像之路似乎没有更本质的痛点可云。
男主角眼露精光、笑容狡诈的反派式演技,被汤姆汉克斯的从容老道稳稳压过一头,这也让猫王的魅力显得可疑。
电影前段是经纪人包装最早的爱豆形态的造星心路,他把嘉年华骗钱把戏的经验自如运用到娱乐业,眼明心亮地发现了猫王在舞台形体上的“破格艺术”,和当代的爱豆经纪人一样,一头扎进了面向女粉丝贩售性幻想的商机里,辞退艺人女友、让艺人上节目露脸、卖艺人周边,在扭腰摆臀的台风引发伤风败俗、猥亵粗鄙等文化争论甚至趟了政治浑水以后,帮艺人公关脱身。
电影中后段叙事乏力起来,镜头看似逐渐对准试图脱离经纪人掌控的猫王,但他的小矫情小反叛仍然被经纪人压制,终究只是一只在经纪人庇护下的小猫,这让他的爱情和事业看起来一帆风顺的同时乏善可陈,以艺人为镜映射操盘手,电影的重心依然在经纪人身上。
真正意义上的重挫被帕克上校的旁白一嘴带过,猫王在舞台上和歌迷们的“热恋关系”太过销魂,这让他在休息的间歇无法沉心平凡生活,于是移情致幻药物,成为早逝的根因。
然而电影并未深度聚焦猫王渴望舞台、燃烧生命的强大主观性,反而调转视角去形容经纪人压榨艺人的魔爪,这让猫王始终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人物弧光,而成为了验证经纪人乃至娱乐产业的黑心的一步棋。
电影还是分出了一些段落去正视传记片主角的音乐。
儿时的猫王从黑人的乡村与福音歌曲里,发掘了自由和神灵的博弈,在兽性勃发和祈求宽恕的激烈抗衡里,抓住了被禁断的诱惑。
从早期单纯地在白人道貌岸然的文化圈里再版黑人趣味,到把自己的文化主张注入音乐,电影的确阶梯式呈现了猫王逐渐成熟的音乐风貌,虽然在电影里相对次要。
导演本身的“盖茨比”风格在形式上也很先声夺人。
漫画式的多格分镜、漫画式的插入注脚、漫画的情节脚本,以及撕破线性镜头再雪片般重组的技法,花哨到应接不暇。
只是随着叙事推进,电影的内容略显无力去承接形式上的绚烂。
电影节的收官作,一路狂奔冲上楼,160分钟充满荷尔蒙的《猫王》,音乐一响起我和旁边的妹子都很艰难克制自己随着音乐一起晃的冲动只是微微晃脚,了不起的盖茨比导演一如既往地用浮夸的画面让人目不暇接,特别适合在电影院里看的片子(五角场万达影城的杜比厅的座椅太舒服了,8排13座视角体验极好)猫王的年代对我而言太遥远了,只是一个很有名的人、但是万万没想到他从小居住在孟菲斯黑人区里融合了各种风格和充满性暗示的摇胯动作能让女观众这么癫狂,他的表演甚至还引起了美国种族隔离制度下的意识形态冲突。
后半部分和经纪人的斗智斗勇,成名后的失控堕落和英年早逝,音乐传记片的典型套路了,但是片尾放了一段猫王去世前最后一次演出,胖到走形的脸,专注的表情弹着钢琴,高亢且有感染力的嗓音,表演者在舞台上的魅力让这一刻定格及永生。
看完去搜了猫王生平,想起来她女儿嫁给了Michael Jackson,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一部和波西米亚狂想曲那样充满感染力和情感张力的电影讲述MJ的故事……
2022美国传记片《猫王》,全球累计票房2.61亿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7.1,IMDb评分7.7。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电影版释义。
本片通过猫王经纪人的视角完整地记录了猫王跌宕起伏、极具戏剧性的传奇人生。
经纪人与猫王的经历是典型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确实如经纪人自己所言,是他发掘了猫王、成就了猫王的辉煌,也是他限制了猫王的发展,如果不是他的限制和阻挠,猫王肯定会世界巡演而成为世界巨星,但可惜猫王的足迹只在美国,这是猫王星途的最大遗憾。
本片中有大量猫王的代表作金曲,猫王在美国火热时,我还没出生。
猫王去世时,我才几岁。
本片中的猫王金曲,我这一代人听到过几首(多数不熟悉),当代年轻人就完全不知何物了。
我之前看过猫王的纪录片,2018年的美国纪录片《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搜寻者》,对猫王跌宕起伏的一生有所了解,本片则从剧情片的角度丰富了我对猫王传奇人生的了解。
猫王对音乐的热爱很感染人,他的快乐与音乐紧密交织在一起,他只有在音乐中才能寻获真正的快乐。
本片中涉及到了许多美国重要历史事件,比如马丁路德金遇害、肯尼迪遇害、甲壳虫乐队崛起……还透露了杰克逊五兄弟崭露头角,这在日后诞生了世界巨星——迈克尔·杰克逊。
可以说猫王的英年早逝,促进了迈克尔·杰克逊和麦当娜这两位世界巨星的崛起。
美国演员奥斯汀·巴特勒饰演了猫王,对猫王的舞姿可以说是神还原,能看得出来这个演员在出演之前下了很大的功夫学习和模仿猫王的舞姿,将猫王极具激情的热舞还原得非常有爆发力和感染力,给奥斯汀·巴特勒塑造猫王点赞。
奥斯汀·巴特勒不是一线男星,本片中的表现很抢眼,估计会开拓他的星途。
回来的飞机上看了半部Elvis,最棒的是黑人唱歌[捂脸哭] 主演很卖力,感觉就是不对。
看看猫王以及他出道时正红的Mario Lanza,就明白差异在哪里了。
里面的B.B.真可爱啊! 啥时出个他的纪录片儿。
其实我想说的是那种high,酒精药物感官刺激宗教激情造成的迷狂,存在于所有早期人类的通灵体验,被所有后来的文化建制(儒家尤甚)压抑,然后又在上世纪被挖掘出来:既是无限制的自由,又是最有效的控制。
剧情概述用舞台表演与猫王的家人、爱人、经纪人之间的片段拼凑出了猫王璀璨华丽又短暂的一生。
评价感受初知猫王也是通过汤姆汉克斯,阿甘小时候抖腿的表演法被寄宿的青年学走了。
除了表演上的天分之外,也讲述了他的家人,母亲离世的影响,如何被资本家(经纪人)压榨的,如何经历粉丝的疯狂的,如何陷入迷茫时期的药物依赖的猫王如何从小被黑人音乐及教堂音乐的熏陶
猫王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他的哥哥去世了,父亲入狱,所以妈妈把所有的爱与寄托都放在了他身上。
猫王因此有了恋母情结,不停地去讨好妈妈。
一个人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是很正常的。
但是猫王的妈妈过度爱自己的儿子,其实他妈妈内心有很大的焦虑,所以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那些恨猫王的人身上,所以她看到的全是眼中钉。
因为妈妈过度关注在儿子的缺点上,所以他听到的全是儿子缺点的声音。
如果你没有这种过度的关注,你也是不会受到同类因素影响的。
妈妈之所以会过度关注儿子的缺点,是因为她希望儿子是完美的,但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
她的追求完美也是因为她自己的不自信。
如果她自己是自信的,也不会这样极度去追求所谓完美。
所以他妈妈的内心世界上是有个洞,这个洞是别人填不满的。
猫王的妈妈其实没有自我,把儿子当做唯一的精神寄托。
她要求儿子去外地生活,也要每天跟他打电话。
她老是不停地担心儿子,所以她常常酗酒。
她把儿子死死地捆绑在了手里。
而猫王也过度地依恋妈妈。
因为猫王的妈妈内心有个空洞,无论儿子做得多好,她永远无法满足。
猫王妈妈的这一切问题也传给了自己的家族。
猫王妈妈不爱自己,猫王也不爱自己,猫王的女儿也不爱自己,所以他们也没办法完全爱上别人,所以他们会不停地寻找外界的刺激。
猫王在事业上非常地成功,站在舞台上,他就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巨星,但是舞台下的他内心却极度地空虚。
虽然猫王遇到了自己的挚爱,并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而且有了幸福的结晶,但仍然无法填补他内心的空虚与寂寞,他的精神状态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所以他却不停地找外遇和吃药,寻找外在地刺激。
对他来说,妻子就像妈妈一样,是他的依靠,但却无法填满他的心。
最终,他的妻子离开了他。
他的妻子曾劝过他进行心理治疗,但是他没有听进去。
一个人的焦虑其实是内在造成的,如果你的内在不稳定,那么外在的风吹草动都能造成你的焦虑。
猫王即便是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都无法消灭内在的焦虑,所以他需要在外在不断寻找刺激。
猫王把经纪人当成了自己的父亲和依赖,虽然经纪人很商业化,甚至一直在欺骗他,但是他确实很懂猫王,能够理解猫王,所以猫王离不开他。
很多次猫王都想摆脱这个经纪人,但却一次次又被经纪人牢牢的握在手里。
而猫王的经纪人嗜赌如命,欠下了巨额的贷款,所以想尽各种办法,不停地压榨猫王。
他们之间就这样纠结与纠缠着,直到猫王去世。
两个半小时一点没崩,这剧本已经比《波西米亚》和《朱迪》强了。汉克斯演反派有够笑面虎,猫王和普瑞西拉的分手戏拍得比波米里玛丽和弗雷迪还虐心,「我得走了,若现在不走,就永远走不了了」,好吧,我原谅你们不用summer kiss winter tears了。机场诀别用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实在太贴切。对于明星我时常有一个疑惑:有那么多人爱你还不够吗?此片的回答则是:正是那庞然的爱意压倒了他,是一种浪漫化的、对舞台和音乐的爱燃尽了他的生命,“他沉迷于舞台上与广大歌迷间的激恋”,而心脏病、药物或是吸血经纪人都只是从这种爱意里衍生出的并发症。仔细想想,live演出夜夜亢奋,曲终人散后还怎么睡得着嘛,可不是要嗑药精神病。
成为巨星若迷失自我就要付出的代价,某些段落拍得太危言耸听了,汉克斯贴着假脸演技无处发挥,男主角虽然长得不像猫王像贾斯汀比伯,但是能做到神似下了不少功夫
与其说是关于猫王生平事迹改编作品,不如说是导演对猫王生平事迹重新解构将自己风格与真实影像相结合很个性传记片。相比《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更完整逻辑性强多了,对于邪恶的经纪人描写很到位。花里胡哨应接不暇舞台效果堪比《红磨坊》只是导演这种风格与剪辑让观者感觉有点累。倒是这种风格很适合表现这位摇滚巨星因为猫王就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猫王很是适合如此满如此华丽风格的影像和节奏,这个片子有点像圣罗兰的传记片mix Queen的传记片的观感,在历史浪潮里的legend,估计这个影片没办法帮演员拿奖,除了模仿秀外,本身故事也看不到更接近人的猫王,只有成为英雄和英雄的剪影,那么浓厚的人物,只得甜水一样薄。
什么屎哈哈哈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拍传记片【アゲ】
眼花缭乱的,精神分析的,匮乏的,尖锐的,大可不必的
看上去风流倜傥的他竟然是个善良的老实人
很酷很炫很佩服,只不过汤姆汉克斯占据了太多的戏份,这是设定的败笔。
好莱坞巨星宇宙的又一成员。人物传记肯定会受到真实性的约束而无法过于戏剧导向。但是这个故事也太平了,除了过略猫王的一生之外感觉没有灵魂,连家庭矛盾和药物都感觉只是过度到故事结束的工具。最后的无脚鸟寓言点题也太迟了,并且相比猫王似乎汉克斯主演的帕克的人生更有意思。
看越多这样的炫技作品越能让人珍视《公民凯恩》的价值。巴兹鲁赫曼、达伦、汤姆提克威,这些导演作品的涌现还不足以为蒙太奇的滥用敲响警钟吗?
花哨得像一段段娱乐新闻素材,但依然>>>>>《 波西米亚狂想曲》
全方位展示austin butler的油
这个长相…选角是认真的吗?这个面相哪里有半点猫王当年的盛世美颜,只有溢出屏幕的油光和刻薄,还是看正版猫王洗眼吧
没任何期待,看上去觉得还可以,该有的宿命感都有了,前半段落在种族和解的政治正确也是精于算计。和以前一样拍得太满,Baz Luhrmann特别喜欢一上来先用眼花缭乱的视听把观众砸晕。索伦蒂诺评价马拉多纳时说剧情片不好拍,马拉多纳自己就是出色的演员,需要找一个气场比他更强的演员演他才有说服力。同样的话可以用来体会本片。饰演B.B. King的是曾凭《卢斯》惊艳影坛的Kelvin Harrison Jr. 音乐不需多说只提一点,影片前半段引用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描述猫王情感生活,后半段改编同一首歌表达悲伤情绪。
7.5/10.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传奇一生。影片借由猫王经纪人的视角讲述,可以说成也经纪人,败也经纪人。猫王的扭胯舞姿打动了二战后成千上万的女人心,但也必须经由经纪人的发掘才成为全国偶像,成名后的猫王被经纪人疯狂压榨,也可以说猫王是毁于经纪人的赌债,至少剧本是这么写的。我不了解猫王,但影片中的他确实光彩照人,才华横溢,片尾纪录片中的他也确实具有天王风采,魅力无比。但关于猫王的生活和他的内心感受感觉挖掘的还不够。快速剪辑令影片很闪亮,但看着累。反派经纪人由汤姆汉克斯扮演,老戏骨演得确实很阴险。
一些好莱坞mv向混剪。完全无法超过波西米亚狂想曲😑。也没有对当时黑人音乐还有社会geming有深挖。不过主角表演还是精彩。
现在想想Showbiz真是挺没人性的东西,观众偶尔过去看一场放松一下挺好,但是演出的人就不一样了,长期保持这种极度亢奋,曲终人散后又一下很落寞。大部分秀又是晚上,散场之后怎么可能睡得着。
大体上是有取舍和表达逻辑的,通过猫王的生涯反应不同年代大众审美与主流流行文化观念的改变,就像一个个人挺喜欢的镜头:埃尔维斯冲浪的形象跟背景名人遇刺的社会新闻拼在一起令前者显得苍白滑稽,体现的是大众的选择,跟汉克斯存在的主题性也合得上。虽不至于沦为流水账,但流水式的剪辑还是如常规传记电影一般使得在人物深度的挖掘上未能兼顾。
拍得太花里胡哨了,选角也不行,这是拍MV吗?没走进人物灵魂,剧情推动浅尝辄止,剪辑快,推进快,色彩杂,画面乱,就像把《了不起的盖茨比》重新拍了一遍,巴兹·鲁赫曼始终是没有多少才华的导演,要一部《灵魂歌王》《波西米亚狂想曲》《玫瑰人生》类似的音乐人传记片,是多难!可惜了猫王,因为被经纪人控制使坏,到死都没实现全球巡演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