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疯狂动物城》的问世可谓石破天惊。
虽然在全世界的动画电影历史里都不乏各种各样的动物主题,然而2016年这一座前所未有的动物乌托邦都市出现在大银幕上,不同的生态环境与社会阶层,琳琅满目的各种动物与其对应的职业,恢弘庞大又细腻精巧,让人不得不折服于主创团队的天才想象力与超级执行力。
今年深秋,《疯狂动物城》的导演Jared Bush和Byron Howard再度联手,为动画迷们献上他们最新的作品《魔法满屋》。
比起《疯狂动物城》的包罗万象,《魔法满屋》似乎乍一看显得格局很“小”,它只讲了一座房子里的一家人的事。
那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家人吧——The Madrigals!
Madrigals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以祖母Abuena Alma为核心,全家12口人生活在哥伦比亚深山的隐秘小镇里一座具有魔力的房子里。
家族里的每个人都拥有一样与众不同的魔法,有的力大无穷,有的能预言未来,有的千变万化,有的能通万兽之语,他们用自己的魔法共同守护着这个家,守护一方村民。
而电影的女主角Mirabel,一个戴眼镜的卷头毛15岁少女,却是整个家族中唯一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也恰恰是没有任何魔法的普通少女,洞悉了整个家族的魔法正在消亡的危机。
1.缤纷南美风情 《魔法满屋》的故事设置在南美洲哥伦比亚。
为什么是哥伦比亚?
导演Jared Bush认为这与他们想要刻画的一个大家庭中蕴含的不同视角与感受息息相关。
拉丁美洲本就是原住民、非裔与欧洲文化混合交融的地方,而哥伦比亚又被称为“拉美的十字路口”。
依照迪士尼的惯例,主创团队在2018年就远赴哥伦比亚进行实地考察,一方面他们被所到之处饱满绚丽的美景震撼到了,那一村一镇的移步换景,那充满活力的鲜艳色彩随处迸发,被导演们原汁原味搬上了大银幕;一方面主创们也与当地的人类学家,文化学者,植物学家和音乐人等等密切交流,更加深刻去了解本地文化历史与民族特性,为剧本打下扎实基础。
就连片中的配乐不少都是与哥伦比亚当地音乐家合作完成,用独特的民间乐器原声采样录音。
所有的一切都融汇交织在电影中,让观众沉醉在缤纷绚丽的哥伦比亚风情里。
2.魔法一家人如何创造这么一大家人子的?
这是我看完电影之后视频采访两位导演时最想问的问题。
Jared Bush是这么回答的:“《疯狂动物城》完成之后,我和Byron就想好了我们下一部电影的主题,就是家庭。
而且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我们想要拍一大家子人,至少是三代同堂的那种。
第一件事就是回头看我们自己的家庭呀,亲戚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比如每个家族都会有一个很权威的大家族,有最受宠的完美小孩,有反叛不合群的逆子,和默默扛起整个家庭的中流砥柱。
”
Byron Howard笑着补充:“哎,整个开发过程简直像一个长达五年的原生家庭心理咨询会!
我们大家都坐在一起猛聊自己的原生家庭,一路深挖,逐渐你会发现,即便是血缘之亲,彼此也总有无法让对方了解的地方,甚至每个人有的时候也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
这就是《魔法满屋》想要讨论的问题。
”主创在为每一个家庭成员设计魔法的时候,非常巧妙地把天马行空的魔法与寻常家庭里的共性做结合,比如Mirabel有两个姐姐,Luisa沉默勤奋,踏实肯干,她的魔法就是大力士,把家族的重任抗在肩上,而另一个姐姐Isabela,她的魔法是所到之处万物生长鲜花漫天,实在是很符合她由内而外无可挑剔的完美小姐形象。
这些魔法的设定是相当有辨识度的,当观众走出电影院时,不管来自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其实都能从这部电影中想起家族里的某个亲人,找到自己的影子。
3.音乐剧大神强力加盟《魔法满屋》像所有音乐剧动画长片一样,歌曲与配乐几乎可以决定成功的一半。
这一次,两位导演请来了最完美的人选——Lin-Manuel Miranda。
身为波多黎各后裔,以《汉米尔顿》拿下无数大奖的当今音乐剧界举世无双的大神,还有比他更适合的人吗?
这样的神仙阵容是怎么搞定的呢?
Jared Bush说:“Lin从非常早的阶段就加入我们了。
当时我和他刚刚合作完《海洋奇缘Moana》,他就表示说一直特别想在迪士尼做一部关于拉美文化的故事,我们简直就是一拍即合!
”这在迪士尼动画的流程上来说也算是一次突破。
第一次让负责创作歌曲的音乐家在这么初期的阶段进来,并且不仅仅是负责创作歌曲,而是加入核心创意小组,与导演和编剧一起构思剧情和丰满人物。
每一次他写了一首新歌放给导演和编剧听,都激发了他们对故事更多的想象,并根据歌曲来完善剧本。
Lin-Manuel Miranda一共为电影写了八首歌,因为有这么一个奇妙的大家族,歌曲的部分可以甩开膀子玩得花样迭出,有独唱,对唱,三人小合唱,大合唱,不同的曲风应对不同的情节与场面,出人意料又恰如其分,朗朗上口。
相信不少观众看完电影就可以哼出几段了。
4.平凡拯救非凡在电影里,有一个非常美的仪式,是Madrigals的每位家族成员5岁生日的当天,由祖母拿着赐予这个家族魔法的神奇蜡烛引领着,在乡亲们的见证下,魔法老宅会打开一扇新的门。
这扇门属于你,走过去就会拥有一项独特的魔法,门口是一片神奇天地。
但在Mirabel满5岁的那天,一切都没有发生。
墙上没有出现新的门,她也没有获得新的魔法。
远近闻名的魔法家族拥有了第一个没有魔法的普通小孩。
十年了,Mirabel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努力成长,甚至有点过于积极,亲和力旺盛,然而所有经历过少女时代的观众应该多少都能够识别得出,那背后是怎样一颗失落又极度渴望得到认可的心。
为Mirabel配音的Stephanie Beatriz在美剧圈是以善于创造不同声线而闻名的,这一次,她选择了用最本真的声音,想要回到15岁时候的自己。
“我真是没有想到,从影这么多年最贴合自己的角色居然是个动画小姑娘,哈哈哈。
Mirabel看不见真正的自己,我小时候其实也是如此。
如何认识真实的自我,可能是所有少女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
电影的最后,平凡的Mirabel拯救了这个岌岌可危的魔法之家,也了解了拥有魔法的亲人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说不出口的伤痛。
在2021年末,希望这样一部充满绚丽多彩的魔法和细腻入微的亲情的动画电影,可以给还依旧笼罩在疫情中的世界一抹亮色和一点温暖。
我可太喜欢这种老少皆宜的动画片了,小孩子看不看得懂我都怀疑,根本就是给我看的呀。
小学生嫌幼稚,研究生刚好。
这部动画片绚烂的颜色啊,让我想起几米的画册来。
那些也应该拍出来,该多唯美。
只有个及格分,是不是太挑剔了一点?
魔法这东西,都是另一个次元的存在。
真实生活种的魔法,是吃到一顿好吃的菜,问道一股悠然的香,听一篇董宇辉的小作文,看一部片子开开心心的笑一场,别管是不是无厘头。
最近在跟《繁华》,不管服化道对不对,剧情与原著的差异,反正视觉盛宴,已是繁花。
魔法啊!
给我一点力量吧,来过好这开局就不顺的2024!
逻辑上有些不能自圆的地方,比如会预言的离家出走但其实还在屋里,这么多年顺风耳居然一直没留意到吗?
她可是连别人睡觉眼皮打架都能听见……转折有些突兀,比如姐姐一直比较讨厌妹妹,居然一起唱完歌就和好了…还有姥姥的和解什么的也是幡然醒悟…这也太…仓促了吧…还有姐姐不喜欢求亲的前面也没什么暗示啊,求亲的喜欢谁也没有暗示,还没就直接好上了另一个人…啊这不太合适吧感觉太仓促了,很多细节都没有刻画好,角色也不是特别讨喜剧情是一贯的大团圆风格……以及真的是可以说看完预告都能猜完电影的全部走向了不过看完长评,又感觉电影好像确实有政治隐喻的意味…但是不妨碍我给三星,对比《疯狂动物城》这部是隐喻乌托邦,同样是表面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却口碑爆棚。
足以见得本片确实在表面故事上是略有不足的,有些粗糙了。
结尾如果是一家人回归普通人生活也许我会给更高一点的分,但是终究是太过美好童话了。
总结就是图一乐,可以看看。
emm不知不觉居然超出了短评的字数限制……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一个长评??
(意料之外)
魔法满屋之所以让很多对它持负面评价的观众感到平庸和费解(尤其是结尾的转折),其原因在于:故事本身其实对于整个世界观以及魔法的来源没有做过多解释。
如果对“魔法的真正起源”、“为什么米拉贝没有获得魔法天赋”以及“为什么布鲁诺会做出那个噩梦般的预言”等原因没有一个基本的理解,那么在看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变得云里雾里,仿佛在看一部由mv串联起来的国产言情家庭伦理剧。
在经过二刷后,我自认为对于这几个基本概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因而在这次观影过程中,整个剧情进展的起承转合乃至于每次影片中魔法屋出现裂痕的时机都显得那么理所应当、水到渠成,丝毫没有其他短评中所提到的“生硬反转”的问题。
在此,我想也许可以试图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相关概念来阐述本片中的一些基本的世界观问题,一方面可以用自己有限且笨拙的理解稍微科普一下阿德勒的学说,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这部注定将会在影史上名垂青史的电影(尽管目前仍被极为跟风化的大众口碑所埋没)能够被更多人真正了解,我相信,如果这部电影的数字资料能够存世五十年以上,那么,21世界末的人们在回顾迪士尼在世纪初期的经典电影时,这部电影将绝对有着不亚于冰雪奇缘的历史地位。
溢美之词暂时到此为止,接下来我将试图阐述我对于本片的一些理解(由于不了解拉美文化和影片制作背景,所以有些解读可能不完全符合制片方原意,还望谅解):1.魔法的来源是什么?
我个人的理解是,魔法来源于“对于他人真诚的奉献之心”。
阿德勒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便是“共同体感觉”,这是一种对于世界大同的理想,它是用来衡量“自己是否承认他人的存在,以及关心他人的程度”的标准。
顺便一提,本片中描述马利加家族成员所具有的魔法的词汇选择了“天赋(Gift)”这个词,这一单词与“给予、奉献”(Give)的读音相近,不知是否是制片方有意在此处双关。
主角所在的马利加一家人因外公佩德罗的自我奉献而获得了魔法天赋,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对于“共同体感觉会诞生魔法”的隐喻。
共同体感觉在本片中所带来的结果,除了一家人的魔法天赋外,还有一座充满魔法的房子(一个容纳着一整个家族的会魔法的“家”,这可以说是“共同体感觉”最有力的外在显化形态了)事实上,在获得魔法能力后,马利加一家人也都不断运用魔法致力于服务奇迹谷的人民,大家共同维系着这一作为魔法来源的共同体感觉,让魔法的烛光代代相传。
就连主角期待自己能获得魔法天赋时,也并不在于拥有魔法天赋本身会让她自己感到特殊或是不至于被人看不起,而仅仅是希望能够利用天赋来奉献自己,更好地服务他人。
即使是在不拥有魔法天赋的情况下,米拉贝也依然在安东尼的天赋仪式当天忙里忙外,期望能为这个家庭作出贡献。
可以说,米拉贝是本片中最具有共同体感觉的一名角色,也是本片当之无愧的主角。
2.米拉贝为何没有获得魔法天赋?
既然说米拉贝是整个家族中共同体感觉最强烈的角色,那为什么唯独是她,反倒却没有获得魔法天赋呢?
相比于其他家庭成员通过天赋仪式获得天赋(Gift),事实上,米拉贝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个给予整个马利加家族的礼物(Gift)——当然此处没有否定任何其他家庭成员的存在价值的含义。
米拉贝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在家族成员越来越不能活出自我、共同体感觉越来越弱的衰退期为家族注入新鲜的空气、重振大家的士气。
因此,从一方面来说,她的魔法天赋(Gift)的缺失,是为她作为礼物(Gift)的那一面而服务的,她没有魔法天赋这一点反倒是她共同体感觉更强的体现与必要条件。
从另一方面来说:爱的反面则是恐惧。
爱是马利加家族魔法的来源,那么恐惧则消除了这一魔法。
当马利加家族发展到米拉贝即将举行天赋仪式时,此时已经是家族第三代成员的末期,外婆对家族的爱已经逐渐转变为对于家族天赋是否能存续的恐惧。
在这一恐惧之下,外婆对米拉贝的爱逐渐变成了期待和担忧。
这种扭曲的爱减损了外婆的共同体感觉,让她不再用平等互助的心态看待每一个家庭成员,而是不断对他们抱有各种各样的期待,在充满着这种期待——而非无条件的爱的环境中,米拉贝便没能正常获得本应继承的魔法能力。
3.魔法天赋为何会衰退?
既然魔法来源于共同体感觉,那么可想而知,当家族成员的共同体感觉消散之日,也便是魔法能力衰退之时。
提到共同体感觉,很多人会有一种误区:共同体感觉强调对他人的无私奉献,而不在乎“我”自身。
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共同体感觉强调的是“我”对于他人的贡献感,而非实际可量化的贡献。
打个极端的比方,即使是一名只能卧病在床、什么事都做不了的重病患者,ta的存在本身便是具有贡献的——例如,对于ta的家人来说,只要ta还活在世上,就已经是无比的宽慰了。
因此这种不被扭曲的贡献感本身才是共同体感觉的支柱。
在影片中,“魔法能力消散”这条剧情线的线索型人物是米拉贝的大姐露易萨。
在她的唱段Surface pressure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她那潜藏在表层之下的压力来源:担心自己没能肩负起足够的重担从而让他人失望。
在阿德勒心理学中,人们会出现这种担心自己满足不了他人期待的焦虑,是因为没能处理好“课题分离”:课题分离是指他人的课题和我的课题是不需要混淆在一起的。
他人对我们有什么期待是他的课题,与我的课题无关。
就算我的生活方式没能满足他人的期待,这也是他人的课题,与我自身无关。
我不应该用“我没能满足他人期待”的这一他人课题来混淆我自身的生活课题。
在没能处理好课题分离的情况下,我们的共同体感觉势必会受到影响:我们没有在乎身处于共同体中的“我自身”,从而威胁到了本应互助合作的共同体本身。
事实上,共同体感觉有着三个要素: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如果连基本的自我接纳都做不到,自己不愿尊重自己,共同体感觉从何谈起呢?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露易萨越是想要表现得正常以满足他人的期待,自己反而越是感到无力,从而身处一种“想要满足他人期待——削弱共同体感觉——魔力减弱——更加不能满足他人期待”的恶性循环之中。
作为露易萨的反面,伊莎贝拉则在What else can I do?
这首歌中通过偶然表露出自己真实心声而显化出的一颗仙人掌领悟到了“做自己”的美妙。
通过接纳并真实展示出不够完美的自己,伊莎贝拉反倒在全家人魔力消退的大背景之下开发出了更为强大的全新能力,这便是得益于她领悟到自己能够通过真实地做自己而对家族这一共同体做出贡献。
这一事实从另一角度验证了上述关于“魔法能力来源于共同体感觉,魔法衰退是因为共同体感觉减弱”的猜想。
4.魔法屋为什么会倒塌?
同“魔力的强弱与马利加家族成员的共同体感觉息息相关”一样,“魔法屋出现裂痕的程度”也依然与家族成员的共同体感觉休戚与共。
在我二刷过程中,我所记得的魔法屋出现裂痕的场景有四处(若有遗漏还望指出),我对这些场景中出现裂痕的原因分析如下:1)安东尼天赋仪式。
米拉贝在Waiting on a miracle一曲末尾处看到魔法屋出现裂痕但被其他人误以为是幻觉。
此时魔法屋之所以出现裂痕是因为马利加一家人在为庆祝安东尼的新天赋进行合照时遗漏了米拉贝。
2)伊萨贝拉失败的(被)求婚现场。
全家人(除了外婆)都陆续悄悄得知了米拉贝看到了预言石板,大家都开始对预言产生恐惧,并对伊萨贝拉是否能被成功求婚而感到焦虑。
3)外婆从米拉贝父亲口中得知是米拉贝找出了预言石板后对米拉贝父亲大发雷霆,米拉贝的父母对于如何看待米拉贝的问题开始与外婆产生抗争。
4)外婆正在安抚镇上人们的情绪时看到了米拉贝带领伊萨贝拉解放自我,于是冲进屋中与米拉贝直接对峙。
此时,由于米拉贝和伊萨贝拉的和解,伊萨贝拉也打破了原先的完美形象假面决定追随自己的本心去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魔法屋的裂痕已完全修复,蜡烛的火光也燃烧得越来越旺,但却因为外婆的怒火冲天和祖孙二人的直接对峙而直接分崩离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魔法屋的裂缝并不是为了剧情安排而强行安排的剧情转折,裂痕每次都是随着剧情的进展而水到渠成地出现(在上述“裂痕出现与否与家庭成员共同体感觉休戚相关”的设定前提下),和人物冲突浑然一体,丝毫没有任何生硬之处。
其实,在影片从米拉贝的视角向我们展现魔法屋出现裂痕的场景之外,也许早在米拉贝诞生之前,魔法屋就已不断出现过裂痕并被外婆所看见。
毕竟,当米拉贝在安东尼天赋仪式当晚试图潜入外婆的房间时,曾听到外婆独自一人对外公佩德罗的祷告。
这意味:尽管外婆当晚没有亲眼看到米拉贝所描述的裂痕,但她其实知道魔法屋已经出现了裂痕,这就意味着早在当晚之前,外婆就曾亲眼目睹过裂痕的产生,对于家族存亡的担忧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另外,关于裂痕,其实还有另一条关于布鲁诺的暗线。
布鲁诺虽然生活在魔法屋的阴暗角落中,其实是在夜以继日地修复着房屋出现的裂痕。
布鲁诺和米拉贝一样,也是有着强烈共同体感觉的个体的正面例子。
布鲁诺暗中修补魔法屋裂缝,便是对于“共同体感觉修补魔法屋裂痕”的一处隐喻。
即使全家人都排斥我,无视我的存在,但我依然把自己当作这个家庭的一份子,在自己的餐桌上画上跟大家一样的盘子,并且一直认为我正在为家族做出贡献。
这与岸见一郎对于阿德勒的共同体感觉的解读如出一辙:只要把他人当作是同伴,不管你在共同体中是否有自己的容身之处,你的人生就会发生改变。
5.布鲁诺的预言是怎么回事?
预言其实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影片中其实也曾提到,外婆是在米拉贝的天赋仪式后,对于家族的未来抱有担忧的情况下才邀请了布鲁诺进行预言。
此时的预言已经成为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正因为外婆对家族的爱产生了扭曲,对米拉贝没能获得天赋而深感失望,不再去爱家人本来的样子,而是按照自己的期望去要求家人,失去了共同体感觉,开始变得患得患失,并按照死板的期待要求着家人们,从而才导向了预言中那个米拉贝(那恰恰是自己的恐惧的投射)摧毁了魔法屋的结果。
其实布鲁诺自己也说过,这个预言结果是可以改变的。
正如影片中用一种类似于3d卡片的效果所展示的预言石板那样,预言的结果是否应验有赖于我们自己的看法。
此时外婆如果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担忧、焦虑和扭曲的期待,其实是完全有可能重新审视并接纳自己对于马利加家族和家庭成员的态度,扭转魔法屋崩溃的命运走向的,只可惜当局者迷,最终故事还是按照“自我实现预言”的走向发展到了米拉贝和外婆引发争吵彻底摧毁了魔法屋后,才在二人的和解中产生了转机。
解答了这五个关于基本设定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在故事中,外婆与米拉贝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她们都是家族中没有魔法天赋的直系亲属,也都是在家族危急存亡关头负责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
她们是彼此的一面镜子,外婆投射在米拉贝身上的不满,其实也是对于“自己身为一个家族的大家长,却无法逆转家族颓势”的失望和自责,只不过,这种自责,作茧自缚般地来自于自己对家人的爱的扭曲,来自于无视他人本心的期待,来自于自身共同体感觉的缺失。
片中描述外婆和外公创建家族的经历时所配上的BGM,其标题直译为中文叫做“两只毛毛虫”,歌词描述的是将外公外婆比作两只毛毛虫的爱情故事。
也许,在另一种层面上,故事的作者也希望将通过互相和解不仅拯救了自己、还让整个家族焕发新生的祖孙二人比作两只化茧成蝶的毛毛虫。
在影片末尾,当两人因和解而拥抱时,涌现了大批蝴蝶穿过山谷飞往家所在的方向,这一场景也许说明了什么吧。
说到这个场景,我想顺便提一句:不知制片方是否有意在影片中致敬曾制作了年度游戏《风之旅人》(Journey)的陈星汉。
上述提到的蝴蝶穿过的那个山崖实在是像极了风之旅人中一直被玩家视为道标、并在终局中和同伴一同依偎着穿越而过的旅人崖(请允许我这么称呼它)。
而无数蝴蝶飞越旅人崖的场面,也神似风之旅人中旅人崖中在终局中散发光粒子的场景。
另外,我三刷后才发现这个细节:这个山崖是在魔法屋彻底崩塌后才裂为两瓣变成这个形状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之前连外婆都没有再来到过那条奇迹诞生的河流,因为布鲁诺也曾说过这座山实在是太高了,这座山裂开后才终于为祖孙二人的和解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场所。
如果光是两座山的相似也就算了,就连本片的魔力象征,也选择了和陈星汉的《光·遇》中作为人与人之间爱与光的传承纽带一样的物品——蜡烛。
既然陈星汉的作品和本片一样,都散发着一种We are one的大爱精神,那么制片方在本片某些设定上进行致敬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本文的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够听从自己的本心去评价这部电影。
就跟阿德勒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大受追捧一般,颇为令人遗憾的是,和阿德勒思想一脉相承的本片,其思想内核直到如今需要大家拥有共同体感觉的这个年代,居然都还显得略微超前(更让人遗憾的是众人因为不了解这一内核的真意反而斥其为老套、俗气)。
我在此诚挚呼吁大家听从内心的呼唤,不要在意“自己给了一部只有6.5分的电影好评,其他人是不是会觉得我很没品味”的恐惧,这就便是实践阿德勒所说的“课题分离”了。
你的感动永远是你自己的事。
写完这篇文章后意犹未尽,又进行了三刷。
没想到三刷时也依然全程没有尿点地看完了,并且发现了一些之前的错误解读(关于外婆找布鲁诺进行预言的时间点,已在文章中更新),发现了一些新的细节,例如:在影片最后一首盖房子的All of you中,每个角色之前的唱段都有reprise一次,例如露易萨的Surface pressure,伊萨贝拉的What else can I do等,这里有一个小细节:会变身的表兄/弟(不好意思三刷后依然没能记得他的名字……)开启了一段We don’t talk about Bruno的唱段,而这一段中,镜头居然也进行了些微的镜头水平倾斜!
(还原了该唱段中姨妈姨爹跳探戈时的摇镜手法),连这样的细节都能照顾到,不愧是迪士尼啊……本文对于阿德勒思想的阐述部分来自于《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8.3岸见一郎 / 2018 / 上海文化出版社
被讨厌的勇气8.6[日] 岸见一郎 [日] 古贺史健 / 2015 / 机械工业出版社
真好,迪士尼永远温柔善良,且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
掌权者祖母对不同群体的区别对待使族系出现分裂与崩塌,而女主却拥有出众的包容与共情的能力,了解家族成员的能力,也体恤ta们所面临的压力,有领袖如此,即便大家长制瓦解,也能以凝聚力与爱重建母系社会。
风叶写的《迪士尼动画电影中对当代以女性为中心建立家庭模式的探索》特别到位,Frozen2 已经涉及了对母源的探寻,但依然凸显在母女链接对个体的解放,《魔法满屋》则第一次把女性能量和女女传承递进到了社群和代际,使我们终于看到了创建女性中心结构制度的可能,真是不小的进步。
【附原文】军队、熊熊燃烧的城市和死亡,迪士尼将哥伦比亚内战这一血腥残酷的历史作为背景板,创作了Encanto这个悲伤与温馨交织的故事。
在爱人阻拦军队死亡时,通过蝴蝶蜡烛获得魔力的女性升起山丘作为屏障,引领流离失所的人们在丛林与群山之间构建了一个世外桃源。
内战期间,大量成年男性死亡,而年幼的男性成员与家庭分离,被军队带走训练成为战争服务的“刀刃”。
于是,女性得以取代父权制家庭中男性成员的位置,成为支撑家庭的中流砥柱。
现在的哥伦比亚,尤其是乡村地区,依旧存在诸多以祖母为权威和核心的家庭。
或许是从这一现实中获取的灵感,电影中创作团队弱化了“丈夫”角色的存在感,-从而展现了以女性为中心家庭关系。
Madrigal家族,电影中主角所在的家族-家庭的核心成员由母亲与女儿组成,女性成员与男性成员的比例为7:4。
最年长的女性是家庭中的领导者,成员之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魔力传承(在这里可能是对家庭资源分配和继承的隐喻)只通过血缘,非血缘关系的男性则是通过婚姻加入这个家庭的“外来者”。
女性是家庭代际传承的真正核心,子代姓氏跟随母亲。
作为外来者的丈夫们,在剧情中鲜少有独立剧情,而是处于一种依附于妻子存在的边缘化状态,弱化了传统父亲身份的权威感。
家庭的建立依旧是通过父系传统婚姻的模式,但电影中避开了对家庭中有血缘关系的男性成员以婚姻建立小家庭并传承魔力的传统叙事方式,成年男性成员处于非婚状态,其余男性成则都属于未成年人。
在某种程度上,电影中的家庭模式架构与母系家庭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然没有摆脱异性恋婚姻制度霸权体系的影响。
或许对创作者和观众而言,在作品中直接讨论和传达放弃、废除婚姻制度并建立母权制家庭的思想,某种程度上是反常识、甚至过于激进的吧。
另外,动画对女性力量的表现非常自然。
魔力强大的女性成员无论是在家庭内部,还是整个社群的公共社会空间中,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与男性成员相比,她们的特殊能力也相对更具有公共性,例如一代女性成员建立群山屏障保护社群,二代女性成员中一位能够控制天气作用于农业生产,另一位通过食物治愈身体解决医疗问题,三代女性成员中,强大的身体力量和让鲜花生长开放的能力则作用于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提升。
与之前以亚洲文化为背景的Raya and theLast Dragon的父女传承与女女情谊交织的叙事模式不同,Encanto着重表现的是有血缘关系的女性之间的亲情关系一-姐妹、母女、祖母与孙女。
剧情中的危机、冲突与矛盾也仅存在于女性成员之间。
在剧情中,拥有强大力量的女性角色们内心依旧深藏着对自己能力的不安,这或许是对现实中女性领导者面临内心困境的隐喻,责任感和社会对女性的高标准导致她们对自己的行为要求至臻完美。
而女主角Mirabel拯救家庭与魔法的任务,实际上就是通过探寻姐妹、祖母的内心,打破隔阂,从而弥合家庭中女性成员之间的关系裂痕。
电影结局,Mirabel与家庭的矛盾爆发导致了家庭住所房的坍塌,以及魔力的消失。
当女性们重新发现自己,坦白内心并彼此连接之后,金色蝴蝶出现在画面中(金色蝴蝶是哥伦比亚文化中魔法的一个象征)。
没有魔法的帮助,Madrigal家族与受益于她们的居民一起,用自己的劳动重建家园,当女主角打开新家园的大门,魔法与奇迹也重新回到这个家庭之间。
这或许是一个女性即是家庭本身的隐喻。
从Frozen到Encanto,迪士尼动画电影从对女性形象的探索,逐步从个人力量解决问题的描述,转变到对集体、家庭和社会制度的讨论和探索。
这种从个人到制度的方向转变,暗示了一个女性主义运动中的关键问题,即仅仅是女性个体的强大无法瓦解父权制的高墙,只有个人力量与社会制度的转变相结合,才能真正让一个平等、包容、自由、开放的母权制共产主义社会从乌托邦走向现实。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一个常识,迪士尼的动画片不会,也不能是恐怖片。
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变得或显得恐怖。
恐怖的观感,可以来自于古早时期那些堪称半截「童年阴影」的场景,比如《白雪公主》昏黑森林中的仓皇逃亡,《小美人鱼》里乌苏拉的诡异现身,《狮子王》中刀疤的狰狞反目……这些跟场域、角色相关的暗黑记忆,大多直截了当,而且很快就会被象征光明或安全的人事所遮盖。
不过也还是有往深处挖的,像是新作《魔法满屋》,就在心理、社会层面有许多诡奇的流连与探索。
这电影,当然也贴满了「合家欢」「喜剧」这些必备的标签,但拨开表层的符码,判断它是一部非合家欢的恐怖悲剧,也未尝不可。
马瑞格家族的发迹,源于一个悲剧。
那年刚生养三个小孩的年轻夫妇佩德罗与艾尔玛,与其他同乡一块,被侵略者逐出家园。
而当佩德罗牺牲自己,以换求其他人存活的机会时,艾尔玛意外得到了一根魔法蜡烛,让他们可以遁入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仅如此,蜡烛还给了艾尔玛一座充满魔法屋,即电影原名的所指。
这幢拟人化的房子,有点像《美女与野兽》那座被诅咒的城堡,楼梯、地板、闹钟等等,都可以具有生命形式与意识,尽管不是凡人所变。
而且,这降临的神迹,自愿沉降到管家与仆人这种低于主子的阶级上。
以艾尔玛为首的家族日益庞大,因为世代可以承继魔法,他们成了守护者与引路人,在本地的高位十分稳固。
艾尔玛一直强调能力与责任的对等宗旨,惠民之余,也是一种区别于芸芸众生的宣示。
回过头看那年的侵略,结合《魔法满屋》的哥伦比亚背景,完全可以联想到「殖民」。
而在某种程度上,马瑞格家族与当地民众之间,也凸显了权力、武力、知识、资源等方面的不平等,唯一的本质区别是,他们没有以坚定的殖民姿态,去剥夺对方的权益,甚至展开奴役。
但是,为了维系这权重,艾尔玛在获悉魔法屋出现裂纹,烛光渐渐变弱,而他们赖以为生的魔法也在消退时,选择了对内对外的隐瞒与否认。
当女主角,即她的外孙女米拉贝在又一场树立威信的盛宴上指出这点时,使用公关手法瞒天过海的她,就成了这则没有反派的故事里绝无仅有的「反派」。
这种设置其实算是新鲜的。
毕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族中老者就该跟《花木兰》《海洋奇缘》这些故事那样,负责爱、温暖以及包容。
实际上,艾尔玛在电影一开始,即米拉贝即将去领用魔法前,她也是这样的。
没想到事与愿违,自此这个外孙女就成了需要防范的捣蛋鬼了,而她们之间的对立关系,就转变为故事的核心。
从这里开始,一种经典的「公主」模式出来了。
这模式主要有二,其中之一是等待拯救的古典路数,比如《睡美人》《灰姑娘》,另一种则是从《风中奇缘》《花木兰》到《冰雪奇缘》《寻龙传说》,那种愈演愈烈的「反客为主」。
米拉贝必须要去反抗与拯救,才能完成「公主」的使命。
但跟其他人要反抗劲敌不同,外婆构不成她起身抗击的明确对象,尽管那些不妥当的作为就摆在面前。
这就注定了她不会像《冰雪奇缘》的艾尔莎那样,尽管大家都在反抗自身的异类属性,但别人拥抱自己后走向了能量与心智的进阶,她还无法迎来那么巨大的蜕变。
特别是,她还没有办法看到家庭旧制本质上的没落,即便看到了,也不愿相信没落会是必然的终点。
那么这个本就特意设置得相对普通的姑娘,在反抗什么呢?
可以这么说,她起码是在反抗现代人,尤其是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困扰。
《魔法满屋》的屋子有着最亮丽、温馨的设定,但要说是某种精神牢笼,也未尝不可。
里面的人不只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而是在完美泡影下,成了傀儡,甚至心理问题十分严重的患者。
力大无穷的路易莎成天把重担往肩膀上扛,就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隐喻。
她没日没夜地助人,不一定是「为乐」,而是担心自己一旦失去了力量,就不再具有价值,哪怕那份期待,已经过于沉重。
她的姐妹伊莎贝拉方方面面都贴合主流的公主审美,虽然被米拉贝吐槽「公主病」,但是甜美造型加上可以变出无尽鲜花的魔法,收获了外界对她「完美」的绝对评价。
可偏偏就是这「完美」二字,放大了她无处释放的躁动与刻薄。
有一个场景是她在敌对情绪下创造了一只仙人掌。
她惊喜地发现这个不对称,也就是不「完美」的植物,竟也可以是自己的作品。
对照着满室公主粉的花卉,这个终于要容纳进异色的人物,实在有着枷锁内的无尽凄凉,不然,她也不会一头栽向指定的婚姻,甚至在为失去而感到难过,或者说,感到应该要去难过。
她们的姨母佩芭,情绪会左右天气,头顶那朵总是需要花费心力去控制的乌云,就像是一冒尖就要被掐掉的坏心情,对应的,是必须时刻绷紧的私人感情。
在不能外露的态势下,她的女儿朵乐虽然有顺风耳,但是一切秘密,总是尽量去独自消化。
她的儿子卡米罗可以幻变成任何人物,可是,那也不过是一个个躲避现状的驱壳罢了。
最惨的是艾尔玛的儿子布鲁诺,在族中连名字都不能被谈起,一如伏地魔,然而原因不过是他看到了未来。
更可怕的是,他并不是离家出走了,而是经年累月地躲藏在魔法屋的暗角,每天伴着家人的吵闹声响,孤单度日。
在他这里,知识构成了原罪。
而整个家族,或者说他们所坐落的这个世外桃源,就有了伊甸园的意味。
布鲁诺知悉了未来,掌握了魔法可能衰退的讯息,也因此感受到了羞耻,就像乡民所指摘的那样,找他卜过后得知金鱼明日要死,果然死了,那债就是要背到他身上的。
这样的人,注定不能被周遭所容,甚至不能被自己所容了。
其实艾尔玛自己,也是一个PTSD患者。
她这些年所做的,不过是把当初感受到的恐惧感和无力感封锁起来,然后通过身份置换,以非暴力的方式站到曾经对立的高位,进而化身为别人恐惧感与无力感的来源。
不难看到,每个人都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而我们这些现实中人,可以轻巧地在他们身上找到经历与情感的投射。
《魔法满屋》的可怕,就是昭告天下,我们也一直被困在那个房子里。
无形中,艾尔玛构成了这样一个权力结构:她在顶端,尽管并无魔法,但是开宗立派的长者为尊;其下的儿孙,全都要在她明确的法则与界限内发挥价值,但要是越界,或是声张,打破了所谓平衡,那就是万恶不赦;至于两个女婿以及米拉贝这些没有魔法的人,只能在金字塔底下,成为被布施,甚至被怜悯、被警惕的对象。
所以米拉贝在很长一段时日里,一心想要改变这种现状。
不是暴力推翻,而是让自己晋级,脱离底层身份。
于是她决定孑然一身去冒险,查明家中出现裂纹的真相,守护魔法的长生,归根到底,还是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准确点说,就是在这个需要完美作秀的体制内的价值。
但很显然,这个价值是很虚的。
毕竟同一屋檐下,这些几乎连灵魂都不敢拥有的人物之间,多的是疏离与排斥。
可以说,这座魔法屋,是封闭世界里的一个封闭小世界,是一个对「价值」有着畸形标榜的公司、职能部门或者社团,或者就是当今社会的逼真现状。
穿行在现代人精神焦虑范本里的米拉贝试图去迎合,那就成了一种蛊惑的行为了。
但是就跟迪士尼其他动画一样,这噩梦般的现状,都是要打破的。
而女主,通常肩负着这个责任。
《魔法满屋》在末尾,有让米拉贝迷迷糊糊地「看清」现状。
她试图改变整个家族的观念,让他们看到聆听的价值,互助的意义,以及解放的快乐。
她是要把精神枷锁这只巨龙给屠掉的,但是还没有动刀,她就为意外伤害到龙而黯然神伤了,而更重要的是,当象征着神秘与权力的房子倒塌后,突然之间,反派不再是反派了。
也就是说,米拉贝在竭力消解自己的边缘身份时,陡然就成了主流的中心。
艾尔玛把她的思想听了进去,「洗白」成了一个仓皇的动作,而电影开始轻飘飘地推向了迪士尼式和解,什么问题都好,有一个拥抱就行,布鲁诺与艾尔玛之间,就尤其敷衍。
我们当然可以说迪士尼又一次在结局处理得仓促。
但是,房子自行重建,如同老一套秩序死灰复燃,哪怕几个角色已经完成了自身思想的启蒙,比如最后合照的不规整,就透露出这种讯息,但是,这座象征旧宗族、旧习俗的房子,依然不会是绝对自由的所在。
可迪士尼是永远不能背叛自身叙事逻辑的,也就是说,无论多大的困扰与仇恨,都要在结尾化解。
《魔法满屋》这个迅速拉拢的结局,就有了一种粉饰太平的刻意。
像是童话故事,非要切掉「永远幸福下去」之后的部分,才好构造一种梦幻的美感。
为什么迪士尼旗下《旺达幻视》里的旺达,在遭遇精神重创后埋首喜剧堆?
道理也在这里。
绝命镇还没有逃出,被控制的人只能笑着流泪。
这套尤其被好莱坞买账的恐怖叙述逻辑,被《魔法满屋》接得稳稳当当,而米拉贝可能连泪都不会流,这样看,迪士尼这回的画面越漂亮,歌舞越嘹亮,实质就可以越恐怖。
强大的人可能正被强大所压垮完美的人可能反被完美所束缚看似一无是处的人也自有她独特的价值佩服小姑娘不被认可却坚持追寻自身价值的勇气影片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是外婆回忆起她们家族奇迹魔法的来源魔法的出现本是为了保护家人但因为太害怕失去魔法而再次失去家园反而让家人活在压力、桎梏或冷落之中失去了真正的自我与幸福魔法是否存在并不要紧人本身才是目的,才是奇迹
极尽华丽地去呈现,却依旧掩盖不了寡淡无奇的故事。
前二十分钟几乎没有展现主线性的矛盾、悬念和冲突,而是翻来覆去的以各种形式不断地重复念叨主人公的故事背景、描绘各种合家欢的画面。
整部影片一切故事情节的推动,不靠主角,不靠反派,而是靠屋子里不明觉厉的魔法现象。
房屋裂痕引导主角去找布鲁诺、魔法幻象引导主角去找伊莎贝拉、再一次的房屋裂痕引导主角去救蜡烛。
本来以为全家就主角一个人没有gift是为了表达即使是没有超能力也可以做出不凡的事,结果从头到尾主角没有一丝成长与蜕变,依然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天真小女孩,不知道电影到底要表达什么。
这让观众很难抓住故事发展的方向。
结局强行合家欢,前一天大家还说讨厌布鲁诺,第二天就是“欢迎你回家”。
昨天大家都误解主角,今天突然就是“我看到了你的勇敢”。
毫不夸张的说,结局为所有人都强行安排了一个happy end甚至是订婚不成的小配角也安排了人和他在一起,导演一边反复吟唱没有什么是完美的,一边给所有人强行圆满在政治正确的表象下此片潜藏价值观也很有问题。
如果是其他的影视表现形式也没什么,但它偏偏是一部“老少皆宜的迪士尼动画”这就不得不说价值观问题了。
整部影片主要讲的就是主角努力去保住整个家族的优于凡人的power,并将这种power代代相传地永远继承下去。
这种糟糕的思想竟然是整部电影的主线!
有人可能会说“他们掌握魔法是为了保护整个小镇安全啊”那么我想请问:小镇都已经与世隔绝了哪还有危险需要魔法保护?
即使有,那么我没看到一家人日夜巡逻也没看到一家人预警备战,我看到的是一家人歌舞升平,宴会不断?
再退一步像随地开花这样的技能对于保卫小镇有什么用?
逻辑漏洞。
布鲁诺一件坏事都没做,为什么大家怕得连他的名字都不能提?
即使大家把自身的霉运归咎到布鲁诺身上,认为他是个坏人。
那也不至于怕得连名字都不敢提吧。
“他干的”坏事不过是“你家一条金鱼明天会死”之类的罢了,至于怕成那样吗?
整部影片看下来实在没什么亮点,相比于其他的迪士尼动画,这部立意很低,更加幼稚,更加子供向。
完全配不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项。
当然,如果政治正确是评判标准的话,那就是实至名归。
出乎意料的喜欢。
本来以为只是一部歌曲串烧的尬舞动画,结果每个角色意外的立体鲜明,剧情也很吸引我,至少不会让我跳戏出神。
低分让我很不解,为什么非要追求更特别的立意,它完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矛盾和治愈,对于背负巨大压力和期待的东亚子女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矛盾的现实投射以及对和解的乌托邦的幻想?
不仅pressure那首主题歌很好听,还有好多让我感动的画面啊。
布鲁诺自己画个餐盘;爸爸找到米拉贝尔时说“好多蜜蜂”;伊莎贝尔和米拉贝尔一起笑着和解;布鲁诺唱“let it in ,let it out, let it rain, let it snow”;还有祖孙俩在一片金色蝴蝶中疗愈相拥的时候……我的眼泪不值钱…- What's happening?
where are we going ? - Home.But the stars don't shine,they burn.and the constellations shift.The miracle is you.
每个角色的魔法都有用意。
作为初代魔力者,米拉贝姨妈和妈妈两姐妹的魔法都直接涉及到生存,一个影响气候,提高粮食收成;一个救死扶伤,抚慰与外界艰苦搏斗的人民;至于舅舅布鲁诺的预言能力就像古早的大祭司,代表原始的精神需求,被阴晴不定的大自然所左右的矇昧人类亟需看清前路。
后来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经济繁荣,商业发达,预言能力就慢慢变成邪恶的代名词,就像周朝崇尚儒教礼乐,废除了商代求神问卦的传统,《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于是大力能干的露伊萨成为家里的中流砥柱,能控制花朵的伊莎贝拉则象征着宗教信仰的世俗化——从迷信预言到崇拜颜值。
与此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心灵被忽视,人性里消极、阴暗一面不会随着花团锦簇的文明世界到来而消散,大家虚伪得太久,遇到压力硬扛,所以房子会出现裂痕。
就连那个姨妈控制天气的能力也成了鸡肋,她在片中更多是作为一个怪咖出现,像个女巫,但巫术其实是很多现代技术的起源,比如顺风耳就是信息技术;变身术就是演绎娱乐;与小动物对话的那个小朋友就像是科学家,人们对自然不再是敬畏,而是平等对话和谐相处。
但一个集体的领导者总是没有任何魔法天赋的人,而且最好是女性,如同外婆和米拉贝的交接。
上一代童话崇尚的是丑小鸭变天鹅的奇迹,如今的潮流是普普通通才是真。
迪士尼式的歌舞喜剧,生活在天赋各异的魔法家族,却没有任何天赋的女主角直面挑战,化解家族危机。角色容貌似曾相识,与《料理鼠王》《寻梦环游记》《海洋奇缘》《1/2的魔法》里的角色很像。
框架设定非常好,这次美术偷懒了一点,用数量填了,CG配合的还是很惊艳,动作设计满满当当,扎实。此片大概5+,故事就没办法了,满满当当的粗糙和解
Lin Manuel’s songs are too good that they made a cliche story exceptionally entertaining.
动画中规中矩,制作精细,以哥伦比亚文化为背景。Mirabel虽然没有天赋,但依然视自己为家庭一份子,帮家族其他人(包括自己)找到自己,拯救魔法。外婆Alma过度保护家庭,追求完美,不喜欢离经叛道,导致了魔法的消失。两人最终和解,回归了家庭至上的迪士尼价值观。问题在于:小屋崩塌到祖孙和解进度太快,冰释前嫌,异常突兀,仿佛两人之前不存在矛盾。第二,迪士尼再次上演“全员好人”的桥段,正反面的矛盾冲突还不如“公主时代”(想想白雪公主的后妈,阿拉丁的贾方,美女与野兽的加斯顿)。另外,小屋活过来并非本片独有,06年动画电影《怪兽屋》(Monster House)就有了这个概念。
surface pressure > we don't talk about bruno >>其他歌。本身歌是好听的,但剧情匆忙过场到最后的和解浪费了本来的潜力。75
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看,以为会像coco一样然而故事并不是很强,画面和设定都不错。对大家庭的细节刻画还是挺动人的,coco也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是独生子女的缘故,特别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片子
意犹未尽。这次的歌曲特别好。喜欢布鲁诺叔叔,好可爱,默默补墙也好感动。
剧情倒不是说有什么bug,确实也没什么亮点。音乐也一样,倒不是说有多难听,确实也没有特别出彩的。画面挺漂亮,哥伦比亚嘛,魔幻现实主义嘛,五彩斑斓的五彩斑斓嘛,色彩搭配这一块我很欣赏,子供向民族风但是不艳俗不老土。
这剧本是不是山东人写的…不敢想象Mirabel是个多么纯善开朗的小女孩,换做是我除了爸妈其他人的死活我才不管,家族就是全世界的内核真的太可怕了。
“爱”是万金油么
感觉主角什么都没说家人就开始confession和自我改变了。没人认真写脚本😕
全家欢版“亚当斯一家”,然而Madrigal和亚当斯家族之间差了有一万个CoCo家那么远。
从一开始的设定就显得很敷衍仓促,无法令人信服,以至于后面的每一个场景都显得莫名其妙。
评论区有的吐槽电影掠夺拉丁裔文化有的吐槽女主和布鲁诺对家族的很离谱。。。但这个强烈的家族观念难道不是对人家拉丁裔文化的真实还原的一部分么。
这个格局真的是迪士尼吗?带一丢丢惊悚气氛有那么几分好感,但是本片本身就是期待值低,观后还真的对得起这个“低”了。
剧情挺无聊的,冲突也不强烈,这种载歌载舞都已经成为了迪士尼的流水线作品了
但不是看各种各样的天赋魔法才是最有趣的地方吗
推荐长评《焦虑时代的心灵重构——从“外婆型自我”到“米拉贝型自我”》。于我的话,我觉得情节转折不甚自然,群像戏有些难以突出主旨,会有看完懵的感觉。还有就是为啥感觉迪士尼最近的作品很热爱南美土地呀?
比1/2的魔法差一些,但是迪士尼原创动画质量还是很稳定。有几首歌相当不错听。情节稍微失望,但是和家人一起看怪温馨的
这个动画就像现在的迪士尼,明明魔法快不行了,还要告诉全世界我还强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