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热
Mediterranean Fever,地中海郁到病(港),地中海发烧友(台)
导演:马哈·哈吉
主演:阿莫尔·何勒赫尔,阿什拉夫·法拉哈,Anat Hadid,Samir Elias,Cynthia Saleem,莎登·坎博拉,尤瑟夫·阿布-瓦达,Sobhi Hosari,Thuraya Younes,Nihaya Bishara,Raheeq Haj Yahia Suleiman,Ka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法国,塞浦路斯,卡塔尔,巴勒斯坦语言:阿拉伯语,希伯来语,英语年份:2022
简介:40岁的抑郁症患者瓦利德与他的妻儿一起生活在海法,梦想从事写作的职业。当瓦利德与新邻居——一个住在他公寓楼里、负债累累的三流骗子成为朋友时,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两人逐渐变得形影不离,但他们对这份友谊有着不一样的看法。详细 >
不要靠近抑郁症患者,会变得不幸。。。
原因各异但大家也都不太想活了
3.5 政治性别和职业性抑郁,再套一个契诃夫,“完美”
#46th Göteborg#Cannes2022 最佳剧本。
很能让人看下去的剧情片,完成度很高,结尾很出乎意料的有反转
故事寫得頗流暢自然的,卻又萬變不離其宗。全篇寄託了導演的思考與抑鬱,只是這麼直白,反而讓我們稍有不慣了。
今年VIFF的主题可能是忧郁症…两个性格迥异的男子的”革命”友情,结局的反转稍稍有点突兀,但是尾部埋了个麻醉师新邻居的梗有点可爱。
后面睡着了,一直问结局,一直不知道结局……
没太能看明白 也许是对时事政治的不了解开始不太和谐的两个邻居男人 最后感觉到他们的友谊 但是本来抑郁症想自杀的的人却没有死 邻居却意外身亡 虽然邻居曾经说过该自杀的是我 新的麻醉师邻居的到来 更提起了他对邻居的兴趣 最后借助契科夫的一句话结束了电影 更想男主在找创作灵感……
到底怕死的是懦夫还是怕活下去的是懦夫呢?
喜欢看严肃探讨自杀的电影,毕竟自杀是唯一的哲学问题嘛(笑)。开头第一场戏会是什么意思呢……跟全剧都没什么关系,细想起来很unsettling。我个人觉得这个主角不太抑郁,他太functioning了,抑郁症患者在病灶作用下脑子一般没他这么好使(吧),就只有起床困难和不喜欢跟人相处这两点比较relatable。他看上去更像一个sociopath,看到结尾觉得他怕不是又要做什么坏事了。另外panic attack是不会attack到一半停下来晕过去的……有点出戏了。影后谈提问了导演,怎么解决的投资人都觉得结尾太黑暗了这个问题,导演说她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最后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才筹到钱,我很佩服。
#22金鸡 巴勒斯坦战狼只有幌子,玉玉症也只是纯剧情道具(但这还真是抑郁症的表现),反转也没啥意思,就只剩下了些小幽默了
一个叫瓦利德的抑郁症兼没写出书的作家小胖子决定去死,本来不受待见的邻居因为手艺活儿得到了他的重视,结果一番扰攘之后,邻居死了他没死,又有了新的邻居,当听说新邻居是麻醉师的时候小胖子露出了笑容。一个充满黑色幽默的小故事,但这发生在海法,电视新闻画面充满了爆炸和抗议,被占领后换过了街道的名字,医院表格中的宗教信仰一栏像是一种歧视,儿子因为巴勒斯坦的首都在哪里而被怀疑得上了地中海热。如果说樱桃的滋味是一次超越,这只是一场谐趣。
3.5+
父亲的政治性抑郁与儿子的政治性胃疼,政治梗都很精彩。主线情节其实可以和《樱桃的滋味》放一起来对比着看,也算是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经典双主角搭配。写得倒是很巧妙,不过结尾真的有点崩了……
两次在黑黢黢的镜头后紧接窗外的景色,被强光刺到的生理不适令我突然get到了抑郁症患者对于鲜艳明媚的外部世界的恐惧与抵触。个人觉得Waleed已经肉眼可见地好起来了,即使他不愿承认,宏大的政治性抑郁就应该被日益丰富的细小的生活乐趣挤占。求死成为一种惯性,转变需要时间。回想起在海法交流的日子,已经是十年前了,那会儿啥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懂…
结构重新组合一下会更好玩
把种族/身份化为一种虚构的基因遗传疾病 #Cannes2022
很好看的讲述政治抑郁的电影。
政治符号很多,但与主人公的极端人设并无实质上的紧密关联,中段抛出自杀的高概念之后情节也开始和男二一样开始变得懵逼,最后的反转更是铺垫不足,新邻居的延续也显得很功能性,总之结合政治隐喻的自杀主题很好,完成度不行,目的性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