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白人女记者说的一段话,大致意思:"当看到被屠杀的白人,我会想到自己的母亲;而当我看到满地鲜血的卢旺达黑人,我的概念里只有他们是非洲人……人都是自私的” 猛然会发现麻木比狂热更可怕。
这所学校里的2500人,还有80万图西族卢旺达人的命运,这里只有杀戮没有禁区,“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世界舍弃了卢旺达”——联合国的失败与耻辱。
说到底联合国也只不过是一个政治绣花枕头。
生而为人,即便对这文明社会有所怀疑,但请坚守良知,爱,希望。
卢旺达部分的黑人们面无表情的与上帝交流,这一切之于他们就好像接受指导而照做的莫名仪式,他们也可能被叫去拿一片饼干吃或者杀死自己的骨肉至亲。
这是维和部队的苦衷吗?
维和部队的苦衷首先是在维护和平的同时也能保护到当地备受迫害的人民群众,可惜他们做不到,他们听命于联合国,而BBC的记者之所以接受报道这个巨大的杀戮事件,也是因为有40多个欧洲人被困其中。
现实的无奈是,我们始终无法平等的前进。
“你从不会离开我们么,神父克里斯托弗?
”“这个世界上可怕的事情会发生,玛丽,无论他们有多可怕,你在我心里。
你一直在那里,直到我死去。
”如果能逃离一场必不可免的灾难,如果能帮助到其他人逃离一场尽可能避免的灾难...... 无疑是幸运而又伟大的,请不要忘记在万物之中找寻责任。
有些信仰给予人们被救赎的心态,活着的人们也会打从心底的为这段历史感到遗憾,同时又心存感激。
《猎犬》又名《杀戮禁区》讲述了1994年震惊全球的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事件,这个人间悲剧之所以得以发生原因很复杂,主要是西方殖民统治期间统治者利用少数民族图西族来统治较多数民族胡图族从而引发了两族之间的民族仇视。
在屠杀开始时,联合国军的坐视不理和西方各国驻军的观望态度也直接导致了胡图族激进分子更加肆无忌惮、无所顾忌地杀戮图西族。
很难想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的一个国家,一个种族仅仅因为种族的偏见和仇视就可以动用人间一切残忍之手段来屠戮自己的同胞,更何况胡图族和图西族本是同一个民族,只不过不同支系罢了。
非洲向来被称作遗忘的大陆,因为其贫困、战争、疾病、恶劣的自然条件,加之种族偏见的根深蒂固,这个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被称作孕育人类的祖先的神圣大陆就一步一步地堕入深渊。
我们一方面指责非洲之所以遭此厄运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以来这片大陆就被西方白人不停的掠夺、蹂躏,不仅仅是它的资源、能源,还有这片土地上的居民鲜活的生命。
西方白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几百年里总共从非洲贩卖了2亿多人口,其中大多在残酷高压的工作条件中悲惨地死去……人性的悲哀啊,那些号称虔信上帝的基督徒们号称上帝赋予了他们权力,他们这样做完全是天赋人权,是天经地义的。
一个宗教,其教义肯定是秉持着爱人的原则,而这些所谓的教徒们在杀戮、奴役数以亿计的黑人时不仅没有觉得这是会遭到上帝惩罚的下地狱的行为,反而觉得是上帝在庇佑他们,因此他们要再接再厉。
由此可见,当所谓纯洁的信仰和锃亮亮的黄金同时摆在这些虔诚的殖民者面前时,他们还是会选择后者,如果你质疑他,他肯定会说又有谁能拒绝的了黄金的诱惑呢?殖民者们带给非洲的灾难远不止枉死的上亿黑人,还有几近耗尽所有能量的又遭受到常年炮火、污染的伤痕累累的土地,还有那混论的内政。
西方殖民者为了让本土人更加听话采取了殖民者惯用的以国人治国人的方针政策,这就为日后非洲动荡的政局埋下了一条危险脆弱的导火线。
卢旺达大屠杀就是其最尖锐的反应。
我们再来看看一向标榜人权、自由、仁爱的西方国家在此次屠杀中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吧。
他们和联合国维和部队其实一样都是胡图族激进政府的帮凶。
当屠杀开始之初,维和部队只要有所行动来警示这些叛乱分子,相信日后的局面也不会这么糟糕、惨烈。
但是联合国维和部队明哲保身,以未接上级命令不得随便行动为幌子,对身边的血腥屠杀坐视不理。
其实命令啥啊的都是幌子,因为这些国家穷,在国际社会上作用不、影响不强,所以联合国根本没有买这些非洲国家放在心里过。
种族主义的阴魂和民族主义一样总是散之不去。
西方的漠视不作为直接反应了他们对有色人种一向持歧视的态度。
记得法国军队来解救人时,可以上车的只是那些白种人,这就意味着在他们眼里和心里只有白种人才有生存的权利,他们的生命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这样本来平等的生命在一辆通向生存的卡车前有了高低、贵贱之分。
卢旺达大屠杀是场巨大的悲剧,但这样的悲剧会不会再发生谁也不敢给出断言。
但我想说倘若种族歧视、民族偏见一直不能被根除的话,这样的悲剧就有可能再一次出现在人间。
你问过我,在这些痛苦面前,万能的上帝在哪里?
我知道他在哪里,他就在这些人中,和他们一起承受痛苦。
他的爱在这里,我从没有觉得这么深的爱 And my heart is here, Joe. My soul.Find fulfillment in everything, Joe.Father Christopher 在被枪杀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When I'm looking at you, into your eyes, the only feeling that I have inside me is love.”他在倒下前,看到了最后一个小女孩远去的背影,听到了急促的脚步声,然后他笑了...去年因为上公选课看了《四月的某时》和《卢旺达饭店》,今年因为上民理课,看了《杀戮禁区》,上课没好好看,大早上在文华楼为了写观后感补看,哭成了傻子...并不想因此表达什么,只是想illustrate其中画面与配乐融合后所带给我的震撼...
真实历史事件改编 #杀戮禁区#Shootingdogs BBC通过电影出品,控诉当时(卢旺达94大屠杀)不作为的联合国;我试图弄清,在文明社会里 屠杀反复发生的根源。
“大屠杀”,并不是一个离现代文明非常遥远的词汇,近到印尼排华、远到南京大屠杀,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关于“屠杀”的储存片段。
如果尝试追究被杀群体究竟为什么被杀,可能会是:【宗教】塞族残杀7000余名穆斯林(93波黑内战)【国籍】苏联杀害4500名波兰军官(1943二战)【种族/民族】胡图人清洗超过80万图西族人(94卢旺达政治斗争)【人种】殖民者灭绝塔斯马尼亚人(19世纪初囚徒流放)【政治统治】红色高棉政权对普通民众的迫害……其实可以瞧见,大部分都是为了权利而发动,借助民众的无知与动物本能,而根源都是:资源分配“不合理”,至于谁的“理”才是真理,怎样分配才合理不打架,god knows🤷🏿♂️法国大兵来带走学校里避难的40名白人时,Joe老师坚定地选择了留下,他以为他可以。
最终联合国驻军受命撤离,撤离意味着原本暂时被荫蔽的2500名图西人即将被弯刀送去见耶稣。
神父用自己的牺牲展示了耶稣爱着他的所有子民,并正与他们一起受难;BBC用神父的牺牲狠狠地讽刺了联合国的冷漠。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置若罔闻。
”UN卡车离开时的绝望,我和他们一样,真切感受到了。
很多事情不可能用对与错去衡量,也无法用赞同或批判来表态,比起全部丧生的80万图西人,UN军队留下来也是杯水车薪。
在利益面前,没有真正的人性,在历史长河里,也没有真正的赢家。
我只想我们至少厘清历次惨剧的根源,致力于减少未来再次发生的可能性,知史而知治,就好了。
当人性被弯刀无情屠戮,鲜血染红整个世界,信仰,也就应运而生。
四月,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所名叫ETO的中学里,因为是维和部队基地原因,临时成了图西族的一所难民营。
而在学校的铁门外,则围满了身上佩带着弯刀的胡图族民兵,他们在门外大声叫嚣,久久不肯离去,隐藏在每一处角落伺机对走出学校铁门的图西族人展开杀戮。
在学校内,一个英国的教士和他的年轻随从目睹这一幕,一时间他们的信念、他们的勇气和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 最后, 他们被迫做出选择,要么留下来,要么与难民一起跑,这道艰难的选择题,最终由信仰做出了区分。
电影《杀戮禁区》改编自真实事件,克里斯托弗神父这个角色有故事原型,而具有理想主义的英语老师乔·科纳则是虚构人物,是卢旺达许多人物的综合体。
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老师、工人甚至是学生的影子。
关于卢旺达大屠杀题材,《杀戮禁区》相比《卢旺达饭店》来说不是一部特别引人侧目的电影。
该片纯西方的叙述视角,注定揉进诸多西方元素,信仰,便自然成为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核。
在ETO这所中学里,克里斯托弗神父和乔·科纳一直以上帝之爱来宣扬和平。
在四月之前,这所学校似乎按着他们的意愿在进行着,一切都在平静祥和中度过每一个日夜,一堵铁墙仿佛隔开两个世界,仇恨与和平,就这样被信仰稀释。
一直对影片中的两个细节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个是电影片头,乔·科纳带领一队学生组织赛跑,并以夸张的演绎形式模拟大赛的紧张氛围,其中乔·科纳冲上前去采访自己的胡图族翻译时对方的憨厚、淳朴表情,很难让人会联想到在后来的屠杀中,这位胡图族翻译会成为一个手握弯刀的侩子手。
也许,作为精神意义上的仇恨情绪一旦决堤,信仰也只是一句祷词而已,那座物理意义上的铁墙是否存在,也显得不太重要。
还有一个细节,当乔·科纳和自己的学生讨论上帝,被一个学生的问题难倒而措手不及时,克里斯托弗神父的及时出现,帮自己摆脱了困境,这让乔·科纳陷入信仰的迷途,久久难以释怀。
这个细节反映了这两个西方人对信仰的理解,更是表现了乔·科纳这个很多西方人综合体人物的复杂心态和精神状态:信仰可以换来和平,但什么是信仰?
当最后乔·科纳望着自己图西族女学生希冀的目光,艰难的选择跟谁维和部队离开ETO中学,上车的一刹那看见挤在哭喊的难民中的克里斯托弗神父时,他似乎明白了什么是信仰。
信仰不是语言,而是灵魂深处的精神之光。
正是因为神父选择和难民一起面对弯刀和鲜血,才给了图西族女学生信仰,才有勇气赤脚跑出了那一片茂密的森林。
我想起电影《钢琴师》的最后一个镜头,当钢琴师爬出藏身之所,一条两旁立满房子废墟的路跟着钢琴师的脚步,在灰白色调的镜头中缓缓隐现。
在《杀戮禁区》的最后,也出现了同样的镜头: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两边绿绿葱葱的密林,图西族少女听着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不断在向前跑。
不知道前方是天堂抑或地狱,支撑她跑的,便是内心的信仰;也是信仰,让她深信这是一条重生之路!
以为可能最后沦为伪神父最后发现他才是陪着一群即将被屠杀的人民一起受难的耶稣其实老师走的时候我真的希望他快点走我也不希望那个黑人女孩最后又问他一句“你为什么离开我们”?
真的很揪心为什么呢你为什么看着神父被枪杀眼睁睁的看着呢?
你为什么最后要逃走呢?
还不是因为“怕死”不是所有人都能有神父的信仰人性本能罢了,哎
对于震撼人心的真实的事件而言,是不需要任何加工的,文学化的渲染往往更显得造作可笑……这句没头没脑地话从我手中敲打出来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其实这是个人尽皆知的事情,然而在《杀戮禁区》这部电影遗留给我的血腥气息渐渐消散后,我开头写的那句话就莫名其妙地在我脑海里浮现。
“杀戮禁区”这个名字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场面,不过这部电影在反映1994年卢旺达内乱胡图人疯狂杀戮西图人时并没有采取真正血腥的手法。
这不是一部恐怖片,一群胡图族年轻人手上血淋淋的弯刀,在灌木丛的掩映下像剁排骨一样砍死西图人,以及街上堆积成山的尸体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然而被电影用近乎冷静地语言记录下的这些流血事件并不是《杀戮禁区》这部电影的全部,在这一“种族灭绝”事实发生的时候,联合国维和部队与国际组织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与身处事件中的人们思想上受到的冲击才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所在。
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名为“维和”,但在面对这种真正的种族冲突事件的时候却形同虚设。
碍于联合国公约的重重规定,只要卢旺达人不对他们开火,这个地区就是依然是“和平”的。
卢旺达人当然没有愚蠢到与驻扎在学校里荷枪实弹的维和部队开火,他们只是用长长的弯刀杀戮与自己不同种族的同胞而已。
驻扎着维和部队的小学校成了当地唯一安全的地方,成千上万的难民纷纷涌进来挤满了学校。
假如不是学校里的神父克里斯多佛坚决要求把学校的铁门打开,维和部队的首领还不打算对卢旺达的难民实施庇护。
然而形势越来越紧张,维和部队虽然数次向上级打报告要求对当地的暴力分子开火,联合国总部却依然不相信卢旺达正在进行着的种族屠杀的事实。
其他打着“和平”旗号的白人国家也大多持隔岸观火的态度,学校里的人盼望支援盼穿了眼终于盼来法国的部队与卡车,却被告知卡车只接走法国的公民。
事实上,只要你的皮肤不是黑色的,法国人都会把你安全的送走。
难民们拼了命想挤上救命的卡车,却被白人士兵粗暴地打了下来,就连黑白联姻,不是卢旺达人的黑人丈夫也被拒绝上车,落得个妻离子散的下场。
只要维和部队在小学校里多停留一天,学校里成千上万的难民就可以暂时保住性命,要命的是这支只有数十人的维和部队最终也接到了撤退的命令。
在他们临走前,直到在劫难逃的难民甚至联名写信要求维和部队用枪射杀他们,这样比起被乱刀砍死会少遭点罪。
明知道走后这里血流成河,维和部队还是只能带着精良的装备一走了之。
果不其然,他们走后胡图人冲进了学校,他们连一个老幼妇孺都没放过。
血腥事件对在学校里教书的白人老师乔跟神父克里斯多佛的信仰打击很大。
面对着堆积如山的尸体与形同虚设的维和部队,他们对自己一直信仰的和平与上帝产生了深深怀疑。
乔无法理解为什么几天前跟自己很要好得胡图族少年摇身一变成为冷酷的的血腥杀手,克里斯夫佛则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把自己信了一辈子的《圣经》拿给难民当燃料烧掉了。
维和部队撤退的时候乔跟神父都可以跟着部队一起安全的撤退,乔还好,可是假如神父也选择离开,克里斯多佛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神学信仰、在卢旺达民众中建立威望以及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该拥有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必将荡然无存。
生死关头,乔带着破碎的理想跟随部队撤出了卢旺达,神父为了神学信仰为了道义毅然选择留了下来。
最后神父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救了十几个本该死于非命的卢旺达儿童。
幸免一难的玛丽为求生而不断奔跑的时候,联合国的发言人也在记者会中回应了卢旺达这个事件。
他们无视卢旺达在100天内8被屠杀了100万难民的事实,面对记者的责难他们只会运用狡猾的外交辞令闪烁其词。
看到这里,难以抑制的怒火油然而生。
“和平”只是个幌子,面对种族屠杀这种大事,联合国的官员的良知还不如一个小小的神父……事实上,联合国在卢旺达驻扎了大批装备精良的军队,只要稍稍行动,此等惨不忍睹的血腥事件就可以避免。
人命关天,关键时刻不仅联合国居然踢起了皮球迟迟不愿行动。
面对这样的事实,“和平”还有能留下几分让人相信的余地呢?
带着这个问题,跟电影里的乔与神父一样,我也很困惑。
待照着的规矩通过重重关卡层层审核,联合国确认了卢旺达冲突的“种族灭绝”性质终于做出行动的时候,已经无法挽回数以百万计难民的生命了。
今天我才知道,原来,联合国也是吃干饭的。
(芷宁写于2009年4月2日)看过以卢旺达人亲历的视角来真实反应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影片《卢旺达饭店》的观众,或许在看这部《杀戮禁区》时,观感会没那么强烈震撼,也或许后者的叙事手法、整体呈现以及所剖视的力度深度都不似前者那样纯熟专业且深广通达,甚至一些拍摄技巧还有笨拙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有一颗反应事件真实面的坦诚之心。
看过该片很久都没为它写点什么,大抵也是因当初为“饭店”一片痛得过深之故,而《杀》片本身也的确存在问题。
另外,在面对文艺爱情小生休·丹西饰演的援卢英文教师乔·科纳时,总觉得他的表现力不够,不过,老家伙约翰·赫特的表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饰演的克里斯托弗神父行为和内心一样博大,那以爱心换取和平的希冀,在被仇恨蒙了心和眼、失去理智的枪炮和屠刀下,显得那么脆弱而孤独,却令人感佩。
其原型是牧师威詹克·库瑞克,库瑞克是那场大屠杀中两个自愿留下来和卢旺达人同命运的非非洲籍牧师中的一位。
如今,在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发生即将15周年之际(1994年4月6日,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因飞机失事而丧命,4月7日,有计划有组织的杀戮开始,其后三个月的卢旺达如同人间地狱),感到似乎有必要为这部被评论界认为“只是想搭上非洲题材的‘顺风车’”的影片说几句公道话。
《综艺》诟病该片选错了视角,“不应该用白人的眼睛来讲故事。
”自然,用该国发生大屠杀时胡图族或图西族人的视角来讲述,是比较能达到效果的,但该片主创显然想用另一种心态和感受来再现惨剧,有点类似于新闻特写,他们以白人的视角剖白这段沉痛史实,似有一种愧疚之情在里面。
至少众所周知的是,在卢旺达不幸的历史中,比利时人在殖民统治期间,故意采用拉拢一族打压一族的做法,令卢旺达的民族矛盾趋于白热化。
而在1994年血腥屠杀发生之初,美英政府曾游说联合国安理会不要派军队前往卢旺达,甚至在屠杀开始后的一个月内,都拒绝承认这是“有计划的种族屠杀”,于是,在短短的3个月内,卢旺达血流成河,近100万人命丧街头。
而卢旺达被遗弃的原因,一如《卢旺达饭店》里解读的那样,它于政客们而言,是没有利用价值的。
通常一旦发生流血冲突,西方各国便纷纷派专机专人接走自己的工作人员,不论是惊恐的外交官,还是羞愧的记者,最后在失去11位维和士兵后,维和部队也接到了不得不撤离的命令。
似乎在这个星球的近代史上,一直有两条外交潜规则——如果身为白人,或者和西方世界有所关联的,就能得到相应的保护;如果你不幸是个穷人或黑人,那么就请忘了这世界上还有组织这回事,请自求多福吧。
可见白人的命是值钱的,在他们撤离后,无利可图的卢旺达终被丢在了遗忘的角落里,任其自生自灭。
影片毫不掩饰地揭露了现实中很多发达国家人们的真实观点和心态,剖视了人性中客观存在的虚伪面,一如那个女新闻记者,她拍着那些残肢遗体,平静地向理想主义的乔·科纳解释,如果被杀的是白人,她或许会想到自己的家人,但面对黑人,她会变得比较麻木,虽然她没任何种族歧视,也在非洲卖命报道着真实新闻。
所幸,这世间还有像克里斯托弗以及科纳这样的人,在他们心中不存在肤色差异和贫富差距,只以人道主义精神助人,在血色浸淫、暗夜无边、暴力肆虐的时候,因为有他们,梦魇中也闪现出些许的人性光辉,虽然微弱绵薄却生生不息,为此,人类还抱着美好的理想和希望而存活,虽然利益、权势的砝码在这个世间日益加重,但具有人道主义、人文精神的人依旧是暗夜中最亮的光。
(附2007年12月4日所写影评《《卢旺达饭店》:童声忧我心》)闻听有个老朋友打算去非洲做生意,便冲口而出很没礼貌地问:“不会是像某些国家那样把电子垃圾运到非洲填埋?
再或者就是以帮助之名,拿非洲人做临床药品试验?
”他一愣:“你不会是中了电影的毒了?
我怎么可能那样做?
”的确,近年来有关非洲伤痕主题的影片层出不群,不论《卢旺达饭店》、《不朽的园丁》、《血钻》还是《末代独裁》,但本人很确信没有中电影的毒,很多历史著名事件都表明——某些强盛的发展常常是以牺牲弱小的利益为代价的。
自十六、十七世纪始,非洲就陷入伤痛,强大的欧洲人在这里贩卖黑奴,划分势力范围,侵占丰饶资源,并不断制造矛盾和事端,把一些民族和地区分隔开来,致使许多国家长期为了边界、种族、宗教等问题而战乱不休。
即便在非洲各国相继独立的时候,欧洲人临了还不忘埋下日后争斗的祸根,例如在卢旺达,当初比利时人选择利用相对高大、肤色较浅的图西人来对付人口占多数的胡图人,临走时,他们又把政权交给了长期受压迫的胡图族。
于是,一些心怀叵测的阴谋家们便蓄意利用这一经年累月的恩怨,等待时机,策划了一场空前的种族大清洗——1994年4月6日,当卢旺达的胡图族总统因飞机失事而丧命后,阴谋者就以图西族暗杀了总统为由,煽动胡图族人“砍倒高大的树”,鼓吹“胡图力量”,于是,一场二战结束以来最为血腥的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看过《卢旺达饭店》已两年了,可对片中那首不时回响的童声伴唱至今难以释怀。
在影片残酷悲恸的氛围中,这首童音可爱,节奏清晰,曲调浑厚,又带着挥之不去惆怅忧郁情绪,充盈着浓郁非洲音乐特点的歌曲,仿佛在血雨腥风中渗出一丝丝对人性光辉的渴求,又似在对惨绝人寰往事的回述中祈祷希冀一般,特别是在影片特定剧情进行时的适时发声,令观众有欲哭无泪的悲悯感和盼求和平降临的使命感。
在卢旺达已沦为种族屠宰场的时候,西方人在干嘛——驻卢的外籍人员和各国记者已获准纷纷撤离。
离开的那天天空下着雨,那首童声伴唱无邪而纯真的响起,颇有反衬、酸楚的意味。
曾在现场冒死拍过屠杀场面的电视新闻摄像杰克(杰昆·菲尼克斯饰演)在饭店服务生为他打伞时,连声说着不要,黑人服务生却坚持,因为这所隶属于欧洲人的酒店还在注重着品质和星级服务,然而撤离的杰克却惭愧难当,只能匆匆丢下一句“羞愧”,登上大巴。
神父和修女带着孤儿们赶来,气喘吁吁地感谢外国军队的支援,然而他们被告知:这些军人只是来护送他们去机场的,孩子们和白人修女的手被迫分开了,神父无奈地坐上了巴士。
作为个人,他们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留下来的当地人遭受厄运的来临,任他们自生自灭。
当镜头依次晃过坐在巴士窗边的人们时,有位白人女士怀抱着她的宠物狗,她的狗也有离开的权力,而卢旺达的黑人没有!
片中,杰克还说过一句大实话,当酒店经理、胡图黑人保罗(唐·钱德尔饰演)向拍了屠杀现场的杰克表示感谢时,酒醉的杰克那红红的眼睛盯着怀抱幻想的保罗,心情复杂地说:“你以为,拍下来的东西就有人看,就会有人关心这里的情况?
我想不会,他们会边看电视边说‘天啊,可真恐怖!
’然后继续吃晚饭。
”上面命令维和部队只留300人驻守这个疯狂的地方,留给这家属于比利时航空星级酒店的守卫名额只有4个,他们虽有武器却不被允许射击,只能示警,“维持和平,而不能创造和平”。
而饭店里有100多名工作人员、800多难民,街上到处是手持武器的失控暴徒,之前,杀红了眼的他们已经杀死了11名维和部队成员。
维和部队的Oliver上校(尼克·诺尔蒂饰演)十分愤慨西方各国对卢旺达的遗弃,他悲愤地告诉保罗:你们被遗忘了,卢旺达于他们的仕途无足轻重,而你是个黑人,非洲黑人,甚至不是美国黑人,你没有投票权……你被他们耍了,他们觉得你们很脏……为人机智聪明的保罗素与来往酒店的各位要人保持着良好关系,以为有朝一日,会需要这些人来帮助他的家人。
起先,他一直对西方各国持有幻想,希望他们能出面干预卢旺达的局势,然而,外籍白人的撤离让他认清了一个事实——他们只能靠自己。
当他有机会离开饭店时,他毅然选择了留下,以保护那些无辜的人们,虽然他能力有限,但仍勉力维系着,利用和胡图军方高层以及民兵领导的私交,保罗冒险为大家运输粮食,想方设法救助他们。
保罗是胡图人,其妻是图西人,在这个被遗弃的赤道小国里,他并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一名平凡的职场男,有着胆小自私、息事宁人的一面,但为了保护家人亲人朋友邻居以及更多的人,他这位好丈夫好父亲好胡图男人,不得不拼命张开他那并不丰满的羽翼,来保护他所能保护的,并逐渐拥有了越来越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影片伊始,看到他在各要人面前左右逢源,又极讲究生活品质,便很好奇以后的他是如何撑起“诺亚方舟”的,而演员唐·钱德尔给了观众一个可信的人性与磨难的碰撞历程。
当胡图军人搜查保罗家时,他家里躲着二十几位图西族邻居,保罗拿出法郎赎回他的家人,妻子请求他救这些邻居,保罗顿了顿,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上写满了惊惧,他掏出了更多的钱,并请求军人跟他到饭店去拿美金。
其中有个老者那干涸皱褶的脸上流着泪,当保罗能将他们接进饭店时,老人颤抖不已,保罗拥抱并亲吻老人的额头。
此时的保罗依旧惊恐胆怯,但善良的他明白,这是他必须做的。
在那场屠杀中,保罗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一共收容救助了1268个人,在该片的新闻发布会上,保罗的原型、真正的保罗·卢斯赛伯吉随同演员一同来到现场,他赢得了记者们长达1分钟的掌声。
保罗说:“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回答,因为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当然在彼时生灵涂炭的卢旺达,也有没离开的白人,如红十字会的亚契女士,她和她那辆小货车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不时地运送孤儿和药品到饭店。
她痉挛般地告诉保罗,胡图民兵强迫她目睹了他们是怎样杀掉那些她还没来得及救助的图西孤儿的,“……那个姐姐背着妹妹,求助地看着我,最后她哭了,说别杀她,她以后绝不再当图西人了……”听到此处,很多观众抑制不住痛哭失声。
片尾,亚契女士将逃出屠杀圈的保罗一行人带到保罗妻弟的遗孤身边,两个劫后余生的可爱小女孩正在和难民营里无数的孤儿们一起转圈跳舞唱歌,那首童声伴唱再次响起,合着泪水也合着祈祷,并伴以字幕:在1994年4月至7月的这次种族冲突中,共有近百万人遭到残杀。
血腥暴力的屠杀场面并不是该片的重头戏,虽然这是很多人对该片的不满之处,但这种做法恰恰是导演特瑞·乔治的用意所在——有侧重点的深度解读、大篇幅的冲突酝酿和细腻的人物内心刻画,突出了这场劫难中人性的部分,保罗的所见所闻所为和心理感受从一个侧面揭露了种族屠杀的残酷性灭绝性,而真实再现的西方各国对屠杀事件的“壁上观”反应,则既有惊心的力度,也有可贵的警醒作用和深思价值。
这场大屠杀后的若干年来,世界各地的政客隔三岔五地前往卢旺达祈求幸存者的宽恕,对彼时没有伸出援手表示忏悔,并对未来信誓旦旦,然而,在非洲其他地方,像野草一样不被重视的生命和肆意的杀戮却接连发生,血腥的画面并不都能换来沉痛的教训,该何去何从,似乎是对掌权者良心的拷问,如果他们还有心的话!
回顾伤痕累累的过去,不论是权贵还是生意人,请以坦诚之心帮助苦难的非洲,而不是利用它,它不并是地球上一块布满钻石黄金翡翠和石油的大蛋糕,也不该是钞票和选票。
(若听《卢旺达饭店》主题曲,可去http://nicolew.blog.hexun.com/31241892_d.html)
片子里极力表现对联合国军队撤军的不满和神父的无力,上帝的无力。
我觉得有失偏颇。
联合国维和军队的性质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去干涉他国的内政,参与对暴乱者的制止,他们撤军也只是出于无奈,毕竟政治是复杂的,牵涉到许多国家的政治更是复杂。
然而我有一种感觉,当我们看到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时我们除了感到悲痛感到愤怒,感到无力以外我们还能发现什么吗?
图西族需要的是什么?
不是联合国的维和部队!
不是上帝!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革命家!
在整个种族每个人的生命都失去保障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反抗!
是革命!
而不是伪和平!
这场屠杀中有80万人丧生!
而他们面对的主要是一些暴民!
如果有这样的一些人能站出来,把图西族的人民组织起来反抗暴行,那么结果如何尤为可知。
一个不知道反抗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依赖于外界帮助的民族是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和平的。
和平,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第2805。外星人来到地球,看到人类因为种族而相互残杀,会不会觉得人类愚蠢而凶残?评分跟导演和编剧的水平和演员的表演关系都不大。
悲哀
很真实,I’m fraid to die
在子弹与弯刀面前,上帝也无法挽救。卢旺达饭店似乎更好看,但这部贵在真实,从取景到演职工作人员。
然并卵
是我我也会跑了。我希望我能看完世上每一部好电影,一部好的电影,都是一个感动,或者是任何一种感情,甚至胜过了一个人的一生,喜欢电影,加我QQ 364155401,互相推荐。
老神父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伟大,也证明UN不过是一帮伪善者的自以为是罢了
3.5星
整体还是可以,就是不够深刻
卢旺达饭店把这个事件的原委阐述的更清楚好懂
所以传教有卵用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不关心…国际社会在干什么?美国在干什么?比利时在干什么?德国在干什么?还有联合国,说白了就是一跨国公司,绣花枕头,除了某些“国家”为表明政治立场拼命想要加入外毫无用处!都在干什么?!政治是如此的肮脏…那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人、信仰在这一切面前都太无力了
Therefore we politely request just before you leave us that your soldiers use their guns to kill us.
有时候分不清John Hurt和Ian McKellen
蓝带
好感人好真实好震撼,觉得比卢旺达饭店还好,看得过程中每个细节都跟百度来的历史实际很符合,bbc以一个纪录片的态度拍的电影啊,神父留下前说的话终于泪目。人类真的比丧尸还可怕啊~
和无主之地一样都是在控诉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现在再看这种“基于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影片在求证前都不会选择立场,两族之间矛盾如何激化还有很多谜团,总之在这种影片里西方白人永远是救世主的身份登场。
虽然是以纪录片的手法实地还原的方式拍摄的。以后电影中的不少场景也许也还可以再成为纪录片。但是,这部电影其实拍的真不怎么样。那些大屠杀者,他们欢歌笑语,又唱又跳,觉得很好玩似得。而电影主旨倒是一个劲的在挖几个白人的内心世界。似乎他们才是事件的主角。大屠杀中本应有的愤怒和绝望完全没有
毫不渲染的表现手法更能真实深刻地体现这段历史的沉重性,可以当纪录片来看了,看到神父因大爱而选择留下来那一幕忍不住泪目了,神父说的很多话也都意味深长让人感慨。顺便,休休湿漉漉的眼神看得人实在想把他推倒再这样那样【你等
这个电影用了好多个人的视角,很巧的处理。每个人的情绪都好饱满。。理解了三大宗教里劝人向善的部分,理解了幸存者愧疚。另,小知识,在一个群体身份的犯罪中,其中的个人不会觉得自己需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