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因为爱情!
片子一开头就说,女人没有男人精明强干吗?
当然不是,但她们多半被爱情蒙蔽了双眼,然后让才华浪费。
别让女权主义者们听到这句话,因为她们一定不会同意。
可是,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即使是如此聪明强大的女人,也在爱情面前失了仪态,可以不顾身份与小男人在人前热吻,可以主动邀约,可以为了他不吃不喝憔悴老去,可以为了他疯狂杀戮到如此地步。
那些信誓旦旦说着自己不会为爱情昏了头脑的女人啊,要么是你们还没有尝过爱情的滋味,要么是胆小鬼,从来未曾在爱情中付出过真情。
仇恨是丰沃的土壤,灌溉出最妖冶的爱之花世间一切恨的起源都是来自爱,这是本能,也是上帝对人最无害的玩笑。
在没有爱情的时候人都是平静的,像是影片中的巴托里一样,没有爱情的时候抱持着自己的财富与家人共享,就算做了寡妇也无所谓,带着爱自己的孩子,柏拉图情感不染肉欲的同性爱人自在的生活,虽有忧愁但无大虑。
一旦碰触了情爱的滋味,像是被点燃的烟火腾空而起,自己也刹不住车,只得任其蔓延下去,一切自尊自爱都成了口头上提点他人的工具,于自己无半分实际用处。
爱中如果生就了怨恨,反而是种另类的升华。
当她以为自己被抛弃时,从小被灌输的勇士的自尊心沸腾开来,综述一切归咎于年轻不再美貌不存的过错——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输过的女人,特别是战士之家的女人来说,一切过错都是可以弥补的,被消灭的,不复存在的,自己是绝对不可以输的,就算付出一切,也要让他后悔让他付出代价。
鲜血这种东西与爱情比起来微不足道,但却常常沦为悲剧爱情戏的配角。
或许对于爱来说,它才是爱最恰当的情人。
血缘是一种神秘的传递,高贵还是低贱都可以凭借它来奠定一个人的地位,就算中世纪时期乱糟糟的男女情史造就了无数私生子也毫不妨碍所谓高贵的蔑视与谄媚。
成了巴托里假象中维持美貌最好的工具也并不意外,维持她美好外在的其实是她的自信心,被爱情打压到底却被鲜血谎言撑起的自信使她的美貌复燃。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千百年来无数事实证明,爱即是地狱,无暇的献祭使无底的地狱之门开启,无数痴人说梦都葬送在忘川河底,成为朵朵白莲曼莎珠华的供养品。
情爱与血液一样,随时会干竭,随时也能被充盈,随时被断送,随时也会死灰复燃。
影片中说道,女人比男人有更聪明的头脑,却往往被无知的情爱所迷惑而葬送。
这是女人的悲哀。
从古到今,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君王还是臣下甚至是农夫,无一不认为女人是祸水,纣王的妲己,天皇的玉藻前,温莎伯爵的不爱江山爱美人。
包括上帝也会认为女人是万恶之源,纠结起蛇来毁灭他的理想国伊甸园。
如果女人是原罪,那男人就是原罪的开始,谁让他们抛弃了lilith割舍了一条肋骨造就了自己理想的新女人,可这新女人却让他们背负了被主人怨怼的错。
可是再向上者追根溯源,那谁又是开始时犯错的那一位呢?
因为她输了所以抹杀掉她所做的一切正面的历史,因为她被击败了所以否认掉她为爱所作的一切努力。
因为她输了所以被随意评说,这就是下者的悲哀。
为了爱,沉入地狱也甘愿,这是身为女人的悲哀。
Love was the dagger that stabbed me in the back.If you are not a myth,obsorb my sins and keep me young.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这样的故事,虽然知道剧情,但是仍然好奇导演会怎样把这样一个变态又悲凉的故事表现出来。
事实证明,导演做到了。
很感谢他,没有放入太多血腥的片段和画面,用了留白的手法,对于我这个胆小的人十分友好。
女伯爵何其高傲,睥睨万物,她受到的教育,生活的环境,还有“高贵的血统”,都让她能够一直高抬着自己高贵的下颌。
曾经他也是美的,气质、相貌、才略,令人生妒。
无数人想要巴结讨好她,也有无数人想要将她从高贵的地位拖下来。
最终,还是有一个人做到了,那个她真心爱着的人。
因为自卑、猜忌,和那个人父亲的圈套,她深陷爱情之中,用尽一切也想挽回她的爱人。
最终,她将感情的失败,归结为自己的衰老。
而悲剧,也就开始了。
从第一个仆女的血溅在伯爵脸上的那一瞬间,我的心就开始纠起来了。
那种似乎青春重返的幻觉,让她无法再听进去违反自己想法的话,一步一步,走入不可见底的深渊。
在这个过程,老女巫的诅咒、男人父亲的信、还有镜中女伯爵的容貌,都是推女伯爵进入深渊的凶手,但是最终选择进入深渊的,还是女伯爵自己。
有时候,一步错,步步错,有些事情,如果不回头,那就是无可挽回的悲剧。
女巫曾经劝过她,女伯爵也曾怀疑过自己,但是,错误的三观、没有底线,让她变得黑暗。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底线、人性是多么重要,一个人若是失去理性,没有底线,毫无人性,任他有满腹才学、精湛技能,也无用,这些东西,甚至会成为他沦落地狱的帮凶。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这一句台词貌似在电影中一前一后出现了两次,也深深抨击我的心。
有时候,可能这也是一种不公平和悲哀吧。
女伯爵的这句评价,虽然有些三观不正,但是,却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观点。
男人为了自己追求的金钱权力,在战场、政治战争中,杀戮无数,甚至残害兄弟手足、自己最心爱的人;女伯爵为了留住自己的美貌,同是杀人,却被无数人诟病,留下骂名。
同是追求自己的欲望,不过是一个看起来似乎伟大,另一个似乎渺小无厘头,世人的评价差别却如此之大。
平民百姓可以评价女伯爵,为了财权双手沾满的那些人,为什么可以置身事外地肆意评价诋毁她?
虽然女伯爵所作所为并不对,但是他们也不过以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我是个理科生,对于历史的了解,很大程度来自于历史课本。
再加上,我并不太喜欢读史书,所以造成,我对于历史的很大很多的了解,都是历史课本所描述的,都是编书者和考试“灌输”给我的。
听过一个观点,“洗脑”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还是要看是用什么样的东西在洗脑,是符合时代的理论思想,还是歪门邪道的、被胜利者认为是谬论的那部分东西。
但是,当我偶然间看完《历史深处的民国》这本书,我却对于历史课本有了一些埋怨:为了“洗脑”,忠臣变汉奸,一个或许有些普通甚至有些小恶的人,却也可以被记载成一个大功臣。
我为自己的无知落泪,却又有些无奈。
这就仿佛,孩子长大后,被告知,自己的父母并不是亲生父母,而是养父母。
虽不会对世界失去希望,但是,有一种被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不甘心和抗拒感。
我有一个不切实际的设想,假设历史书将所有的事实告诉我们,让我们自己明辨是非又会如何,我们真会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颠倒黑白,无法分辨是非吗?
难道我们一直选择和邻居家的孩子做朋友,和大多数人眼里的好孩子在一起,我们就一定能成长为一个好孩子吗?
难道公正明白地知道所有一切,不可以吗?
大道理听了太多,但是人总是在犯错误之后,才能真正信服和明白此道理的。
我渴望公正地知道一件事,讨厌跟风和造谣,至少从这个年纪开始,我不想被别人一些片面的、甚至有目的的只言片语轻易地左右了。
拍的四平八稳.保质保量.女人如果想象男人一样拥有权力,土地,金钱,而且还想有爱情的话.下场是悲惨的.女伯爵从小被授之以男人的冷血,没有以爱为基础的婚姻.身为贵族之后.实质上是男性社会政治的牺牲品."上帝以自己的面容创造了男人,代他行使权力."上帝为何不是女人呢?.所以女伯爵在后面质问.那些争权夺利的战争,不是合法的吸血吗?女人有了爱.就走向了魔道.为什么?全片这里没一个象样的男人.国王.伯爵,神甫,都很无耻.唯一正面的男主角也显得懦弱.除了睁大眼睛放电,脱光上床,就一无所为.这也算是二十一世纪对吸血女伯爵传说的新版解读吧.
从Young Victoria跳过来看这部,着实惊了一跳。
带着对“古装片+女性片”的基本期待,结果迎来的是一部"Cult+Shakespare"。
戏剧化的台词,又kinky又sick得很符合cult film得标准,在一种奇怪的韵味里面,随着女主角(and女导演!
)不算漂亮而坚毅异常的面庞神情中,终于走到了尽头,陡然顿悟了上帝的存在/不存在,焕然升华到了哲学层面,在加上结尾画外音把真实朴素迷离化,留下这样一个传说 —— 因为历史都由成功者而著。
事至于此,终圆一个寿终正寝的古典cult片。
由于完全未知及对古典片的sterotype,观影的乐趣居然是自己对影片评价的起起伏伏。
第四颗星基本上是给最后三五分钟的。
好像所有人都在讨论爱情。
到底这是最纯洁的爱,还是玷污了爱。
因为这好像是一个爱情故事。
由女伯爵的年轻情人讲述的,痴情的,单纯的,热烈的女伯爵。
他反驳了那些广为流传的,关于女伯爵没有理智,残暴,暴虐的传说。
自己认识的女伯爵,是温柔的,美丽的,甚至痴情的。
但在他的讲述里,这位善于理财富可敌国的女伯爵,每一个转折,都是因为自己这个年轻的情人。
因为自己的离开茶饭不思,因为自己的离开开始出现幻觉。
甚至因为与自己的年龄差距,陷入疯狂嗜血。
因为这段感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精神恍惚,终于陷入敌人设置的陷阱,被人夺去财产和生命。
讲述者片头片尾各强调一次,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甚至说,也许父亲伪造了所有证据。
因为他们传说的女伯爵,完全不是自己认识的女伯爵。
而电影最点睛地方就是,女伯爵一切的转折都是因为爱情,这个结论,是女伯爵的情人给出的。
情人认为历史所记述的女伯爵,带有巨大的偏见,和无知的臆测。
那各位看官是否也该质疑,情人的记述,也带有偏见呢?
因为女伯爵刚出场时,一些觊觎她的财富的男人,因为惧怕她的精明望而却步,还有一些,被她的长袖善舞劝退。
可是到了后来,女伯爵竟然为了这个并不负责,也没担当的年轻情人要死要活,神志不清。
是谁说的,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显然,那些历史上的小姑娘更是任人打扮的历史。
历史在塑造女性的血腥时候,甚至也是不严肃的恐怖,更多是猎奇,刺激。
男人的嗜血残酷,那些为了权利,有目的的杀戮,被塑造成无法反抗的力量,正义的力量,碾压的力量,显然也是正确的“残酷”。
女人的残酷,则被塑造成无知的,漫无目的,甚至心血来潮的邪恶。
即使残酷,也是无知的残酷,即使杀戮,也是一种无知的邪恶。
真是有趣的双标叙事呢。
历史的版本里,几十个著名的,不同年代,不同年纪,有着巨大财富,或地位的女伯爵,她们的残酷也都是一样的,无知,嗜血,暴虐。
也是有趣的巧合呢。
最后的结尾,也是很有趣的一点,这些书写历史的人,处心积虑设置了许多的陷阱,却依然无法心安理得杀死女伯爵,只能把她关起来,美其名曰留给女伯爵的体面。
是他们的“仁慈”更加可信,还是他们所谓的“证据”,并不如他们所说的那样真实可靠,才更说得通呢?
就像情人叙述的女伯爵,最开始她善于理财,积累了大量了财富,从年轻时候就经历了丈夫的反复出征,归来,这本该历练得更加成熟的经历。
怎么可能,让她忽然生出一个恋爱脑呢?
当然,答案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选择,不被有明显漏洞的记述方式蒙在鼓里。
我们可以怀疑情人的记述,也可以怀疑历史的记述。
在历史的记叙里,“女伯爵”的无知暴虐,到底有几分是真,又有几分,是摧毁这些“女伯爵”的手段呢?
到底是有权有势的女人恰好都是嗜血的疯子,还是有这样的一些人,默契地把不同女人反复书写成同一种“疯子”?
到底女伯爵陷入了敌人的陷阱,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敌人太过恶劣,甚至整个社会环境都在吃掉女伯爵?
"The truth has been sealed behind the great walls and time will soon bury it all."这是the countess片尾的话,男主角在最后抛出了对这个世界的疑问,"there is nothing that you can be certain of",但历史并不是这样撰写的。
历史给每个事件都下了明确的定义,非此即彼,正义,邪恶,爱,恨,一切都被冠以明确的,毫不含糊的解释,好像冥冥之中有高高在上的主在创造或引发这些事件时,早已为它们烙上了不可改变的名牌。
女伯爵在死之前选择不再相信万能的主,主对她来说只是男人们以自己形象创造的东西,为的是好让他们统治所有的一切,鸟,狮子和女人。
她希望她是个男人,这样她就可以在战场上屠杀上千人,抢夺土地,烧死巫师,她会成为英雄。
我想她的意思是说,她为了保存自己的美丽去追寻一生的真爱而屠杀了上百个少女,与在战场上为抢夺土地杀死成千上万的百姓的男人并无区别,而她却要接受审判,她却要毫无尊严地被关在黑屋里独自死亡,而那些男人们则获得统治的权利。
她嘲笑上帝的荒谬,觉得它只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秘密,因为人们总是问题太多,而答案太少。
给出一个没有人见过而又是无所不知的存在于无形中的东西,是让人们再安心不过的选择,因为有任何疑问,都可以以它的名义,说出是它的安排,就可以了。
创造出上帝,只是为了给我们的无知和恐惧找到一堆沙堆,让人们能像鸵鸟一样一头扎进去。
人从一出生,便踏上了对未知土地的征程。
灵魂被装在肉体里,似乎就应该相信,这是天生一对。
但有时,这待在壳子里的东西,并那么安分,它的需求和壳子的需求有时甚至背道而驰。
它时而理性,时而却被一股非理性的力量所支配,而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做的决定,你道不清原因,只能说“我当时就是想要这样做”。
女伯爵和名声不好的男人在一起,她也并不能给出准确的理由,她并不爱他,甚至厌恶他,她心里还深爱着另一个年轻人,但她仍决定和这个男人在一起。
也许不能说是她决定了什么,而是,她被“决定”选中了,被这股非理性的力量支配了。
这和许多时候我们清醒地做一些与心愿相悖的事情一样。
与这操控着我们,但我们又不能明白的力量相比,我们知道的,可以掌握的实在少得可怜。
你每天起床开始听听力,看报纸,然后去上课,记笔记,下午开始做题,晚上继续听听力,写作文。
为什么这样做?
为了考好试。
为什么要考好试?
考好了才能申到好的学校。
为什么要申到好的学校?
为了好的教育。
为什么要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前途。
什么是前途?
前途就是找到好的工作可以干有意义的事。
什么是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事就是对这个社会有所贡献的事。
什么是对这个社会有所贡献的事?
能给社会带来好的改变的事。
怎么能确定这个事就能带来好的改变?
总有一个评判标准。
这个标准谁来定?
社会定吧。
这个社会又指的是谁?
……为什么要参加各种活动?
为了认识更多的人。
为什么要认识更多的人?
为了扩大我的交友圈。
为什么要扩大交友圈?
为了我以后的事业发展。
你以后想干什么?
想在报社干。
在报社干有意思么?
有。
哪儿?
可以把中国的事情让外国人知道。
你写的都是你想写的吗?
不是,编译中国媒体的。
那有何意义?
至少把事情说出去。
说的是事实吗?
不一定。
那不就是说不痛不痒的话吗?
是的。
那符合你对职业的想象吗?
不符合。
为何要继续干下去?
因为每份职业都会有它的限制。
你能接受多大的限制?
不要太死就行。
这样妥协是为了什么?
为了生存。
生存为了什么?
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
做自己喜欢的事又为了什么?
……如果对一个习以为常的生活轨道做出以上连串的逼问,你会发现生活并不能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案,就算你严刑拷打,它也沉默不语。
每件事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没有一个唯一肯定的答案。
我们试图为我们每个行动都找到一个确切的理由,似乎不这么做便失去了行动的动力。
我们好像每天都能悟出一些道理,但不明不暗还没想清楚,还没深刻到成为自己明天的准则,个人的声音便很快地被这个轰隆隆的工业化城市的声音淹没。
“科学的飞速发展很快将人类推入专业领域的条条隧道之中。
人们掌握的知识越深,就变得越盲目,变得既无法看清世界的整体,又无法看清自身,就这样掉进了胡塞尔的弟子海德格尔用一个漂亮的、几乎神奇的叫法所称的‘对存在的遗忘’那样一种状态中。
人原先被笛卡尔上升到了‘大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的地位,结果却成了一些超越他、赛过他、占有他的力量(科技力量、政治力量、历史力量)的掌中物。
对于这些力量来说,人具体的存在,他的‘生活世界’,没有任何价值,没有任何意义:人被隐去了,早被遗忘了。
”换而言之,每一个人都是未来路上毫无经验的新手。
在摩登时代,工业商业政治极其繁荣的时候,个人感到的迷茫痛苦是现代工业抹去他存在意义的证明。
没有唯一意义可寻,没有终极意义可寻,没有理性可循,因为现实当下本身就是一个暧昧的假设。
是爱情?
是政治?
不,那是疯狂!
古老欧洲、征战时代、贵族女人、爱情悲剧、传记题材,已经包含了太多足以吸引观众的特征与关键。
不过,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为爱疯狂!
相似的影片还有几部:《疯女胡安娜》(Mad Love),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8495/;《马尔戈王后》(La reine Margot),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0802/;《叶卡捷琳娜女皇》(Katharina Die Grosse),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43648/;《年轻的维多利亚》(The Young Victoria),http://www.douban.com/subject/2133340/;《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http://www.douban.com/subject/1767197/。
片中的女人都不同程度的拥有一系列共性:强权地位却毫无自由,聪明绝顶但极端固执,魅力摄人又何其孤傲。
也许,正是这些,注定了她们的悲剧。
或许正因能量太高,她们最终只好毁于自己的烈火中......在统治上,她们因强于男人而被排挤甚至压制,这无疑又激起她们本能的反抗与憎恶;而在感情上,怀疑、背叛,加之无法逃避的现实,又造成其永久的心灵伤害。
她们是一类特殊的女人,政治、宗教、战争、婚姻,使她们的生命从一开始就尤其艰难,没有一件事是单纯的。
她们是挣扎在爱情边缘,被幸福驱逐的女人,难怪会“疯狂”......愿上帝怜悯这些孤独的灵魂吧......
伯爵夫人爱上年轻的肉体,并占有之,是力必多冲动使然,那不叫爱情。
处女的血可以驻颜,我以为,她是不信的。
她只为自己找一个理由,杀害年轻的生命而已。
潜意识里,是年龄出卖了她的爱情,年轻是她复仇的目标。
没有同情,也难赚眼泪。
没有爱,也没有未来。
不得不承认,女主人公结尾的告白是最画龙点睛之笔。
手中掌握强权的人们以自己的意志塑造上帝,塑造信仰,排除异己,谋杀新教徒,国王每个月要签署几十份的绞死巫师的文件。
问题太多,答案太少。
这只是一部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所谓成王败寇。
女伯爵有着所有生长于欧洲贵族血统的命运,从小就被培养冷酷,婚姻和一切都是为了权力的手段。
直到她遇见生命中的男主角,凸显出多么的真性情。
只是觉得,男主角气场不够
故事性不强。JULIE不适合出演这个角色。。。
zz..z...催眠啊催眠,说好的重口呢?
一切只是因为爱
挺变态的 怎么分不高嘛
一般般
入骨阴冷,难掩血腥
爱情是插在我背上的匕首,一段血腥染成的爱情,历史真能够审判每个人,还是“真相早已被掩埋在那砖墙后了”。
两星给音乐
看到杀死女孩流血,看不下去了
不管历史如何,你只是深爱我,和我深爱的女人。
自编自导自演?我一直觉得她很老态 这次算“本色”吗
我只记得 泯灭不了的高贵的气质
all about love
又见Adi Carauleanu
何必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就那样,总之你不会讨厌,欧洲气息的文艺片。
我把你的头发 埋在我身体里离心脏最近的地方
第一部我看了胸疼的电影,其中一个桥段是女主角把深爱的男人的头发生生逢进了贴近心脏的胸口……真有想法。一个从小被贵族环境训练得没有同情心的女纸,高贵冷漠强硬,却在爱情面前不堪一击,乃至后来为了驻颜杀害处女无数,唉,好血腥的爱情,能不再妖魔化女人了咩。
我只喜欢这个名字 额 难看
用一个苍白的剪影来给一个有权势的连环杀手正名,并佐以爱情,试图炮制属于女性的史诗片,最后出来的效果还不如一锅东北乱炖,实在是太无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