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一生中是否犯过一些比较严重的失误呢?
面对失误你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应当怎么做?
选择逃避?
还是像《寻枪》中的主人公马山一样负责到底?
马山,一个西南山区小镇的警察,有一支整日不离身的手枪。
但是有天他突然发现枪不见了,而且枪里还有三颗子弹,偷抢的人可以用它去杀人。
于是马山开始细细回想昨晚妹妹婚宴上的情形……他首先怀疑的是他的儿子马冬,当他意识到枪丢掉的时候,看到儿子正要去上学,他就一把拽住儿子,并且大声质问:“敢作敢当,把东西拿出来!
”马冬显然是被这样愤怒的爸爸吓到了,连忙大喊:“妈!
”,妻子这时跑过来大喊:“你不要打我娃,神经病,你这个神经病!
”他又急冲冲一把翻过马冬的书包,东西撒了一地。
其实从这可以看出他对儿子并不是十分的有耐心,而且会经常打骂儿子,甚至可以用粗暴来形容他的行为。
在电影开头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儿子的敷衍了事。
然而在后来寻找丢失的手枪的时候,是儿子提醒他是不是把枪落在昨晚姑妈的婚礼上了,也是儿子在他被怀疑是犯罪嫌疑人时,去安慰他,并且提出他永远不打他的要求。
就在那时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妻儿才是最关心他,最爱他的人,并且答应了儿子的要求。
当他准备以一人之力缉拿偷抢的人时,他知道自己可能一去不返,知道这次的行动会遇到危险。
他给儿子买了最喜欢吃的糖果,躲在教室后门悄悄看一眼儿子,依依不舍地离去。
从开始对儿子的不耐烦,到最后对儿子的不舍,这样的一个变化正是他“寻找”的一个过程,寻找自己对孩子的一份责任,寻找如何正确的去爱孩子。
他,找到了。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父母,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一个爱她的父母。
网上现在有许多报道:因为生了一个不太正常的孩子,或是生了一个女孩,父母就弃之不顾,甚至下黑手。
对于这样的父母我们一定要持批判的态度,他危害的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生命,更有可能会危害整个社会。
马山他不仅找到了对孩子的责任,也找到了一个做丈夫的责任。
在寻枪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他的初恋李小萌。
李小萌依旧美丽迷人,依旧还是会叫他一声“马山”,但是世事无常,她嫁于了别的男人,而马山也有自己的妻子。
他迷惘、恍惚,这一切似乎都像做梦一样。
以前他冷落妻子,是因为他工作太忙,无法顾及妻子的感受;而现在他冷落妻子一方面是因为李小萌的到来,另一方面他也是为他丢枪这事而苦恼。
就在他烦闷不已的时候,李小萌却被枪杀了,事实证明,那个子弹是他配枪里的子弹,他成为最大的嫌疑犯被警察逮捕。
他的妻子来到他面前,就那样望着他,此时无言胜有言。
从妻子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出妻子再给予他无声的鼓励与安慰。
他回想起他与妻子的点点滴滴,理解了妻子的感受。
在他要独自去逮捕嫌疑犯时,也去偷偷看了妻子一眼,并且准备了鲜花嘱托保安送给她。
他找到了一个丈夫对妻子的责任。
最重要的是他一直尽到了一个好警察的责任。
从他发现枪不见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没想过要推卸责任,他没想过编一个接口或是一个谎言瞒天过海,而是打算去所长办公室去汇报这件事。
从他去所长办公室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紧张、焦虑、慌张、恐惧,他冷汗直冒,豆大的汗珠密密麻麻的分布在他的额头上;一只手紧紧攥着;另一只拿帽子的手颤抖不已。
他一个人在同偷枪的人战斗,一个人去询问卖羊肉粉的刘结巴,一个人去询问送他回家的车主周小刚,一个人去询问他以前的老战友……当他去找枪的时候他无法说自己不见的是什么东西,因为他怀疑一切与他有关的人,他的儿子、妻子、亲密好友……他无助、迷茫、烦躁。
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因为李小萌就是被他的枪打死了,闹出了人命,他也因此成为最大嫌疑人被拘留了。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嫌疑犯留下的种种线索,推断出嫌疑犯想要杀死的是周小刚。
于是他便假装成周小刚引诱嫌疑犯现身,但是这件事他没有告诉其他人,依旧是他一个人的战斗。
皇天不负有心人,嫌疑犯刘结巴成功上钩,并成功抓获。
虽然他被刘结巴打了两枪,但还是抑制不住抓住嫌疑犯的喜悦感,他双手高举,他仰天大笑。
这个电影一直都紧扣“寻枪”这个主题,但是男主马山寻找的不仅仅是一支枪,在这过程中他更寻找到了一个父亲、丈夫应有的责任,一直履行着作为一名警察的责任。
他的情感一直在变化着,由一开始找不到枪的紧张、焦虑;到因为闹出人命而被拘留的绝望、无助;最后抓捕到嫌疑犯的开心、轻松,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一直在努力挽回自己的过失。
生活中,我们也会偶尔犯错,我们所做的不是逃避,而是一直谨记我们肩上的责任,直面错误,改正错误,不论都多大的困难总会过去。
看起来这是陆川的处女作,其实是姜文的焦虑梦。
这依然是一个典型的姜文梦:出大事了,抢丢了,怎么办?
然后有一帮兄弟,其实是分身开始出谋划策:周小刚:代表金钱欲望的分身。
陈军:代表智慧分身。
老树精:代表阴茎,而且他也是开车的,也就是犯罪同伙。
而且,以前还是战友,还救过马山。
陈结巴:其实也是马山的分身,他要复仇。
其实是姜文要复仇,报复曾经的黑社会老大,报复阉割他的人,报复不让他拍电影的人。
电影曲里拐弯说自己犯了罪,最后又通过几层人物关系,把罪恶转移到别的分身身上。
这回梦境的典型手法,也就是抽离主角视角的手法,明明是自己犯事了,却变成是别人。
当然,这件事自己也脱不了干系,因为枪是自己的,或者说那份犯罪冲动是自己的,在自己身上。
这是一个巨大的焦虑梦。
转移到现实层面,很可能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姜文被禁止导演,不允许导演了,这对他开说是一个晴天霹雳,这部电影是他在消化这个阉割一样的事件。
第二层是关于女人的,这可能也是姜文的一个偷情梦。
自己的枪走火杀掉了一个女人,在梦境中这个意象可以理解为偷情。
2001年姜文妻子桑德琳带着女儿回法国,姜文认识了周韵,并同居。
2002年《寻枪》公映。
这个片子明显带着那个时期姜文事业与爱情的双重焦虑。
其实很明显,最后马上绑了周小川在自己家,但是镜头里周小川去车站买票的时候,给的特写其实就是周小川的脸,我想这是导演在暗示这一切都并不真实,只是马山自己的臆想还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几个暗示性镜头1:马山第一次和结巴说话,结巴还没张口说自己结巴,马山马上肯定的说“你就是一个结巴”而结巴马上就说“是是是,我就是一个结巴”这样的台词不想是一个人自己给自己臆想出来的人自我催眠吗?
:2:马山老婆的话也印证了马山那天晚上不在家,她趴在马山身上说的话也耐人寻味“对不起,我不该吃你和周小萌的醋”显然她老婆知道是马三枪杀了周小萌3:马山一再强调枪没丢,只是不见了,因为枪确实没丢,它一直在马山身边,马山只是看不见它了,看的见它的是结巴4:电影最后,躺在地上的并没有哑巴,只有自杀的马山
陆川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是《寻枪》,《寻枪》的男主是姜文。
不过坊间都说这部电影实际上是姜文导演的,陆川被姜文欺负得够呛。
周末我看了这部电影,感觉的确充满了姜文个人的浓厚色彩;豆瓣上给它打7.7分,我觉着正正好,甚至还有点虚高。
因为这部电影实在有些乏善可陈,只不过是中国碗装进了西洋菜。
剧情颇具悬疑色彩,就是警察马山在妹妹的婚礼上丢了配枪,酒醒后寻找枪的全经过。
谁偷了他的枪呢?
——这是电影留给观众的谜。
解谜的过程我就不再赘述,直接揭晓谜底:没人偷。
马山的枪自始至终就没丢,刘结巴是他幻想出来的,李小萌是他打死的;最后马山被刘结巴打死,其实也就是他自杀。
这个谜底很好猜,电影里处处有暗示,稍微留心一点的观众们都能看出来,在此我也不多说了。
我只想谈谈我在这部电影里的发现——这部电影实在是西方文化的大杂烩。
从整个故事的模式上来说,《寻枪》活脱脱就是《俄狄浦斯王》的汉化版。
《俄狄浦斯王》:忒拜城发生瘟疫——按照神的指示,俄狄浦斯寻找杀害老国王拉伊俄斯的凶手——发现要找的凶手是自己——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惩罚。
《寻枪》:枪丢了,“一颗子弹一条人命,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遇到枪法好的,就是六条人命”——按照规定,马山寻找偷枪的人——偷枪的人杀了李小萌——马山寻找/凶手——发现要找的凶手是自己——马山饮弹自尽,自我惩罚。
俄狄浦斯找凶手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发现的过程,就像斯芬克斯曾经让他猜的那个谜一样:“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人”,而猜谜语的俄狄浦斯,也是一个“人”,谜语的谜底实际上就是猜谜的对象自己。
俄狄浦斯在一番苦苦地寻找后,却发现了自己犯下了杀父娶母的滔天罪孽,展示了命运的无情与残酷。
同样的,马山的寻找也颇值得玩味。
从表面上来看,“枪”不过是治安的设备,落入坏人手里就会威胁社会治安。
但深层意义上,“枪”却是作为男人、身份、尊严的象征而存在。
马山寻找“枪”,其实也是在寻找自己。
在一番寻找后,发现自己也犯下了杀死初恋女友的罪孽——在这里我想把李小萌视为马山赤子之心的象征。
他杀了李小萌,其实也就是背弃了曾经正直善良的自己。
然而,虽然《寻枪》处处充斥着“俄狄浦斯”这一母题的影子,但《寻枪》从行文逻辑上来说终究是东施效颦。
如果说导致俄狄浦斯悲剧反映的是人在残酷命运前的无能为力,那马山悲剧的逻辑则令人莫名其妙。
马山在妹妹的婚礼上看到了久未谋面的初恋女友李小萌,她和造假酒的周小刚搞在了一起,他发现了李小萌水性杨花的真面目,年少的憧憬破碎,所以他就精神分裂,就杀了她。
这也是我最不满这部电影的一点——如果因为中年危机和年少的幻梦破碎就可以杀人的话,那这部电影的价值观也太令人啼笑皆非了。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选择的内聚焦叙事手法,像极了《罗杰疑案》,从故事叙述者的视角出发找凶手,找来找去,却发现凶手其实就是叙述者本人;凶手其实有精神分裂、整个事件不过是他的自编自导自演,这一设定也被希区柯克在《惊魂记》里玩过了——所以电影一开头,我就猜出了凶手是谁。
电影还渗透着浓厚的表现主义戏剧色彩,通过对马山等人的言行摹写来表现其"深藏在内部的灵魂"。
马山骑自行车追小偷、雨夜看妻子洗脸、或者说刘结巴本人,其实就是马山潜意识的"戏剧化"。
各种象征、大量运用内心独白、幻象和梦境的具象化等等主观情绪的表现方式更是随处可见。
说实话,刚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还以为编剧是写出了《毛猿》《琼斯皇》等表现主义剧作的大师奥尼尔。
前几天看麦家和高晓松的访谈节目,麦家说他们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这一辈人,其实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作品中处处可见西方的影子。
说“抄袭”太过极端,不过《寻枪》或许就是主创团队们对西方文化的剪切再加工,是西方文化的大杂烩。
这是一部值得多次重温的电影!
不会令你失望而有张力的影片!
20年后,我又看了一遍!
这次看得热血沸腾,拍案叫绝,在1/3,1/2处不断想提前给个五星!
这些年来又看了无数影片,也不断把以前看得一些影片翻出来,再来一遍!
有失望的,有改观的,而这部是为数不多会递增好感的影片!
影片从一个宿醉的小镇警察起床展开……一条丢枪,寻枪的主线,又填充丰富而精悍的支线!
主观视角,意识流,悬疑感,情绪曲线,神行摄影,戏精演绎,精妙配乐,外景地,各种刚刚好的台词,方言……将各种电影语言运用得完美至极!
真没想到,看过这么多影片之后再来看过这部电影却能如此兴奋!
影片与其说陆川是导演,不如说演职表中的每个人都是导演,完美演绎!
把剧本和演职表中的人都发挥到了极致!
个人感觉这与姜文的参与更是分不开的!
更是多重黄金组合的一个结果吧!
影片有很多主观的表达,现实与意识高度融合!
并给予了多处留白,开放式布局,使其能有很好的悬疑感!
就连结局都很可能成为另一个悬疑……这是一部非常有个性,风格,特色的影片!
完美利用了电影语言,充满了很好的电影艺术性!
可看性是很不错!
也许这次观看刚好又是一个自己适合观看这部影片的状态,而引发了更多的共鸣感,好感吧!
强悍的姜文,不仅影响了整个影片制作,充斥着自己的独特风格,更是对观众有着很好的人物情绪传达力!
多么希望如此的黄金组合力能更多体现在他的很多影片中……!
在主观意识的天空里——评电影《寻枪》讲主观之前,首先要客观地来说,陆川的这第一部自编自导的电影,与他那著名的《可可西里》《南京》里的记录式的现实感可以说是两个极端。
《寻枪》是主观的、是充满意识流的、超现实感的……不管多少人,对这部《寻枪》有多么大的争议,但就个人而言,仍然觉得这种主观的表现手法是值得体察和玩味的。
这也正表现了陆川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所追求的一种更加深入人的思考与精神层面的东西。
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画面色彩华丽与否、服饰是否有中国特色的表面。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有着浓厚的主观情绪的电影。
首先从影片的故事主题上来说,这就是一场有关于人的精神的质疑。
丢枪之后的马山,猜测、怀疑、焦虑、苦恼等一系列的情绪纠缠在他的头脑里,种种幻觉不断浮现,精神几近崩溃。
此时的主人公受到的是责任、家庭、信任、背叛、社会、规则等等等等的考验。
寻找枪的过程,换句话说,也就是一个寻找自己躯壳的一个过程。
那个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所需要的,那个能代表他自己种种社会地位、身份的躯壳不见了!
所以,在丢失手枪之后,局长要扒了他的警服;所以,在丢失手枪之后,妻子对他产生了不信任;所以,在丢失手枪之后,他对所有的人都开始怀疑、猜测、甚至臆想……躯壳丢失了,本来应该说露出来的是更真实透彻的自己。
但是,《寻枪》没有,它就此打住,没有落入俗套地表现轻松,而是让主人公更加仓惶、恍惚、以致无法正视本真的自己。
这也就是导演对现代社会中人类多重角色、属性及社会地位的不安和无奈。
其实他也是这样悲观并且悲哀地告诉我们,作为社会人要有必不可少的躯壳,哪怕那是狭隘的、僵化的、毫无思想可言的伪外衣,也要在生前你所活动的范围内将它披在身上。
于是从这个方面也就表达了导演的主观上的对这种现实情况的体悟,从而也造成了一种矛盾,客观社会真实背景和主观思想认知上的矛盾。
当然,导演也是要表达一种生活的真实的,现现实实的世界确实是不能改变的背景在那里的,不可能整个电影都沉迷于主人公的臆想中的。
只不过他运用了一种主观的思想流动来表达这种真实,于是这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是主观思绪与现实世界的冲突,苍凉的启示,悲壮的完成。
所以,才会有关于结尾处的争议,到底主人公死了没有?
那个最后站起来似哭似笑的人究竟是谁?
就我个人的理解,并且从以上的观点推断出,那么,那个人就是马山在手枪找到了,也就是躯壳找到了,并用被那手枪将自己暴露在外的失去躯壳以致扭曲的即将化作第二层躯壳的身体打死之后,所真正逃出来的真实的自己。
那种大笑,亦可理解成大悲的表情,即是解脱后的畅快淋漓,也可以说成是悲哀的嘲弄。
所以姜文用了那么一种意味深重并且复杂的表情。
并且相对于一个人精神的质疑,影片所营造的本身就是主人公的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
他所感受到的只有周围狭窄的相对封闭的世界,整个小镇也只有他周围的那些熟识的人。
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是导演特意安排的,导演的主观意愿和想法被刻意化。
据说导演在拍片的之前,都要将那青石板路认认真真地清扫一边,并洒上水,以至这些相对纯粹干净的但却狭窄的环境能够与主人公精神上承受的压力、事件的曲折程度形成的反差和对应。
所以,它整个就是在一个强烈的个人主观的环境下而反应故事中人物的精神恐惧的一部电影。
其次,从影片的摄影上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主观镜头的盛宴。
○1主观镜头,能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剧中人的活动场景,感同身受的获取电影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而设身处地的为其着想,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
主观镜头,在这部《寻枪》里大量地被使用。
对于这种表现心理悬疑的电影,主观镜头是最适合于表现主人公的情绪和各种各样的幻觉的一种方式。
在片头,发现枪丢失之后,那段从家里到单位的路程,运动镜头加上主观镜头的低速摄影,并且是倒放。
镜头摇晃,虚与实相交,景别模糊。
给了观众长达约两分钟的强烈视觉冲击,并且摄影师在这一过程中故意地在越是拥挤狭窄的地方,镜头越是给的晃动的剧烈,放的速度也越快,并且在这慌张中间夹杂了一段较之相对宽阔的正常速度的画面,之后又进入刚开始的那种充满急躁感画面。
这就更加强了一种情绪上的紧张和急促,也更有利于制造悬念。
再配上急躁的摇滚乐,强烈了主人公此刻内心不安情绪的渲染。
这样的镜头出现了不止一次,在另一处是主人公开摩托车追人的一段,同样的紧张和未知的情绪贯穿,再加上夜晚的神秘模糊和路灯的或明或暗,也暗示了故事的发展阶段:毫无头绪的一团乱麻。
相反地,当客观镜头在宽阔的道路上的时候,特别是那一段主人公追小偷的插曲,是前所未有的一段开阔和明朗,甚至马山说的话都是那么的有哲理了,他这个人也显得真实和闪光了。
但是一回到小镇就是主观镜头在这样狭窄的巷子里,正是这样的狭窄使思绪打了结,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什么人的思维都是受到制约的,于是主人公在这个狭窄的小镇像是一个囚徒一般。
尽管他本身是一个警察。
这就是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在此刻起到的对于主人公思维上的不同作用。
影片的主观镜头可以分为两类,整部影片也可以看出导演要将两类镜头所表达的两种世界之间的界限努力地模糊化,一就是○2“代表人物视线的真实世界镜头”,二则是“明显表示出主角主观情感与情绪的意识世界镜头(具有制假功能)”这一点在马山开会发奖金的那段能感受的特别强烈。
马山通过自己的视角观察着所长冠冕堂皇的讲话以及同事们对于奖金的乐此不疲,与此同时他意识中的与丢枪有关的人物像转盘一样不断地循环出现,并且速度越来越快,直至极限,可以想象表面平静的主人公此刻精神上受到多么大的压力和折磨。
所以这种模糊的两种世界的主观表现手法,能让观众更加渗入地进入主人公的思想之中。
因为仅仅从一个人的表面,是看不出他在想些什么的。
因此,观众就有可能在这种进进出出中产生出迷惑和猜疑,甚至会认为也许从头至尾的一切都是主人公想象的。
所以说这种手段用的高明,甚至可以调动观众的主观情绪,这就叫入戏。
所有的人都入戏了,其实这戏本身就所处在主观思想之中的。
而且这种不断进出于意识和主观的现实之间的摄影上的表达手法,是特别能够表现一种悬念的色彩。
对于本片,最大的悬念就是谁偷了枪,谁杀了人。
能够解释的只有主人公残损的回忆、不确定的推测以及别人的叙述。
正是这一点,才使这种运用进出主人公精神世界和主人公眼里的现实世界的方法,得以从不同的主观角度来片断式、充满迷幻色彩地展示那一悬念。
那些充满迷幻色彩的超现实主义色彩的技巧,代表了意识的流动,同样拥有强烈的导演的主观意志。
陈觉与马山刚开始的一段对话,陈觉一回忆起饭桌上有什么人的时候,就突然在两个人中间出现了一张有着鲜红的随风飘动的桌布的饭桌,这些使语言和思维得到了自由和舒展。
同时观众也突然眼前一亮,这是一种○3“用浓缩画面阐释短语”,将思想中的情景拉到现实的镜头前来,可以说这完全是叙述中或是思想中的东西。
总之,这部《寻枪》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情绪在里面,不管是导演的还是演员的。
呈现出一种独特个人色彩的表达方式,将主观情绪与所要表达的不管是精神上的或是真实中的结合的很好。
使得本片成为一个分水岭,一群受影碟影响很深的文艺青年们,在制作体系森严的电影世界之外叩响主流电影的大门。
尽管还有很多的对这部电影的争议,比如故事情节没新意等等。
但是并不妨碍这部《寻枪》在当年获得的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成绩。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云凹”的小镇,人物操着方言,朴实无华,和粗糙的建筑相衬。
一觉酒醒的警察马山,发现枪丢了。
开头的剪辑风格凌厉,凸显出主角慌乱的心境。
这种手法在之后的电影中多次运用。
有一段,马山一直往前走,仿佛永远没有出口,结果差点撞上卖羊肉粉的小贩,象征着转机(看完电影发现竟然蒙对了٩(•̀㉨•́)و )。
旋转镜头,造成眩晕感,似乎人人都有悬疑。
刚评上先进个人要发奖金,所长听到马山的枪丢了,立刻扒下他的警服。
这是件很悲哀的事,中国人看中完人,会将缺点放大,特别是政府相关的行当。
回到家,马山与妻子吵嘴,要出去找李小萌时,他向妻子独白,背景全黑,脸遮住半边,像是在忏悔。
孔明灯起,马山现在的心愿是枪回来。
倒叙回家的一幕,老树精开车,李小萌和周小刚在后座,高光显露细节,表明不正常的关系。
雾气蒙蒙,马山骑着摩托四处游荡,心如凉夜。
穿过黑暗,妻与子,妹与妹夫,渐远,马山离持枪的黑影越来越近。
经过忐忑的一夜,小萌胸部中枪,倒在地上,马山被拘留了。
分不清雨水还是汗水,吴小刚紧张地坐着。
雨夜对峙。
调包技,尽管要告别爱的人。
死亡后解脱的笑,近乎癫狂。
一个人犯了错,就没有改好的机会吗?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主观镜头的电影。
和客观角度相比,主观角度着重表现主体人物的视觉心理,往往出现不寻常的视觉印象。
再加上电影本身的黑色幽默风格和姜文的地道演出,给了中国电影一个低成本高水平的模范之作。
寻枪本身的剧情其实还是很简单的,平铺直叙的单线发展寻找偷枪的人,没有让人觉得扣人心弦,最后偷枪的人也没有出乎意料,这样的剧本缺少了生命力,但是却因姜文的演出,弥补了这一方面的缺失。
与其说陆川拍的电影,倒不如说是姜文拯救了寻枪。
电影的结局,马山终于找到了丢失的枪,马山运用智谋让偷枪的人把枪内的子弹打了出去,让马山自己中了两枪。
等到那人过来探情况的时候,马山用手铐铐住了他。
之后,原本已经死了的马山,却出现了灵魂出窍,沿着铁轨走向了镜头,边走边笑,这无疑是一种现代主义的风格。
马山一辈子碌碌无为,和妻子之间的性生活不尽人意,又处理不好和儿子的关系,在自己所可以争取到“优秀组织”的时候,又丢了枪,不仅自己的“优秀人员”称号丢了,5000元的奖金打了水漂,而且因自己的疏忽所里也没被评上“优秀组织”。
或许是出自潜意识自我压迫,一定要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所以,他才那么拼了命想要找到枪。
我们的生活总不会一直让我们满意,一路上的磕磕绊绊,荆棘丛生,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无限大的潜力,去完成至少一件令自我满意,令他人满意的结果。
马山就是为了完成一件无愧无悔的事,才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有过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马山在寻枪的过程中的心情起伏,陆川通过主观镜头进行诠释,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主人翁的跌宕起伏,和马山一起寻枪,共同紧张和期待,失望。
寻枪中最突出的地方也便是如此。
陆川的才华不可小觑,但我却总觉得这样的电影颇有姜文的风范,黑色幽默,生猛劲道,创意十足。
让人眼花缭乱的镜头,光怪陆离的效果,和令人望而生畏的表演,看完之后也让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也是虚无缥缈的?
一切都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有人说马山最后不是寻到了枪,而是寻到了更重要的东西,例如对妻子的理解,对儿子的宽恕,和对自己旧情人的忘怀。
可我觉得电影中能体现的地方并不多,反而是在告诉我们,抓住一个信念,拥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决心去做一件事,结果必会让自己满意。
马山在最后给自己的人生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他才在灵魂出窍的时候笑的如此忘情,如此真实。
这是一部理想化的电影,马山最后的智谋,假扮那个酒厂的老板去诱偷枪人出现,前面并没有伏笔,也没有类似线索的话语出现,让人对马山的智谋不知所云,无故的出现了这样的安排,果断的结束了电影,让我总觉得事件高潮没有迟迟不来,开头和结尾感觉很好,却因中间缺少智慧的剧情,不能抓住观众的心而大打折扣。
不过,作为陆川的处女作,首次拍摄出这样的电影,而且是文艺悬疑片,已经算是惊鸿之作了。
寻找到自己一生的追求,抓住一个信念,拥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决心,沿途的荆棘,灌木不过是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清楚脚下,去实现让自己满意的结果。
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不需要每天的无病呻吟,也不需要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感到沮丧,那只是我们完成自己使命的惊鸿一瞥。
枪里没了子弹,却装满了信念。
看大多数评论,都说马山是凶手。
我怎么觉得,马山真够冤的呢?
先说我个人的结论:马妻是凶手。
马山明显是有战后创伤后遗症的。
发作时,打妻儿,不照顾家庭(从对白可知),一心扑在工作上(从发奖金,马山双份可知)。
首先,假酒厂是存在的。
这不是马山的幻想。
毕竟当事人亲口承认了的。
在婚宴上,马山受到再见李小梦的刺激,兴奋异常,把自己喝高了。
让人送回了家。
日常对孩子,对家庭,对妻子不管不顾,有时还加以打骂。
夫妻房事也不顺意,因为爱情不在,马妻过的很辛苦,内心很痛苦的。
睡梦中又在喊着李小梦的名字。
马妻有了充分的藏枪杀人动机。
马妻把枪藏起,就是要杀了李小梦,然后嫁祸给马山。
雨夜,李小梦遇害(马妻跟踪过马山,明确知道李小梦住在哪儿),当夜,马山醒来,床上不见妻子,寻来寻去,妻子在洗脸。
显然,这不是在洗脸,而是杀人回来后,在擦干雨水。
至于一些评论上说的灯的问题,很好解释,马山醒来,等了又等,找了又找,未必是只找了一次。
而且,也可能是马妻回来后,先开灯看马山是否仍在熟睡,然后才去处理雨水。
否则,无法解释马山身上在雨夜可没湿,一个有战后创伤后遗症的人,一个不常记得自己行为的人,不会杀完人把自己处理的干干净净后才睡吧?
那不是警察,那是职业杀手才会有的习惯。
:)因此,马山在被关起来问马妻,自己出去过没有。
马妻如果是凶手,显然说的话不能作为指证马山的证言——相反的,马山在得到妻子的回答后,反而更加确认了自己的妻子就是凶手。
清楚马山有战后创伤后遗症,有时会不记得自己行为的人,只能是马妻。
这从当事人证词也可看出:雨衣是一样的,而凶手瘦、矮。
观众还是别被扮演凶手的男性给骗了。
当事人看到马山,松了口气,肯定的说:马山我会不认识?
当事人事后还要不断的让马山保护他。
说明当事人并不害怕马山,也从没怀疑过马山。
李小梦是明确知道马山的妻子是谁的,所以,一样可以充分解释李小梦对第二人相熟的笑,甚至让马妻认为这是嘲笑,更加坚定的开枪。
马山在关起来的时间里,推论出了凶手是妻子。
于是,基于在派出所推论凶手是要杀造假酒的商人的逻辑下(按商人逻辑),马山为了给妻子脱罪,顺着这个意思,又去制造了一起“因公殉职”,实为自杀的案子。
既然知道枪在妻子那里,马山作为警察寻出妻子藏枪那就不是困难的事。
即:马山找到藏枪开始实施“因公殉职”。
在自杀前,马山带着对妻儿的愧疚,看望了妻儿,送了东西。
自杀弥留之际,用幻化出的人物来向观众说明,他在关起来的时候,是如何策划“因公殉职”而自杀的合理性。
就是强化假酒害人,杀商人而误杀李小梦,自己追捕犯人过程中,抢下失枪,而被犯人杀害,犯人逃走了。
这是在合理化案子,以便让妻子脱罪。
马山受到的打击1:妻子说:对不起,我不应该嫉妒李小梦。
这是妻子犯事后向他忏悔。
打击2:派出所因失枪命案,造成不但资金没了,甚至所长都要撤职。
自己肯定也当不了警察了。
打击3:儿子在门外指着他:以后不要再打我。
这些是马山决定替妻子脱罪,自杀的动机。
合理化杀商人而误杀李小梦,则把妻子完全脱罪;枪找回了,自己因公殉职,派出所便不会再受到上级处分。
自己在家里就是一坏人,“因公殉职”后,儿子再也不会受到伤害,妻子不事发,儿子也不会无依无靠。
这就是马山灵魂最后哭中带笑的意义。
——“你脑袋不好用。。。。
你警服一脱,哪个都不是”,别说不是了,可能对家庭来说,还是个坏人。
而现在这个“坏人”死了,至少死前终于为妻儿做了一件事。
马山怎么能不哭中惨笑。。。
影片《寻枪》由陆川自编自导,改编自凡一平小说《寻枪记》,讲述了小镇警察意外丢枪后寻找,从焦灼、沮丧到以身涉险最后以身殉枪的故事。
剧情曲折,融合了悬疑片、惊悚片、心理恐怖片等诸多类型特征,以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心理世界。
该片在视觉语言上颇有新意,展现给观众一个古风犹存的边陲小镇,空空荡荡,干干净净,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
本片起用新锐音乐人非翎乐队制作配乐,使中国长久以来格式化的电影音乐配器发生了质的变化。
音乐概述《寻枪》的主题曲《寻》是乐队化的演奏方式,其风格属于流行摇滚,以吉他、贝斯、鼓作为主要配器,夹杂萧、唢呐、镲,还有线条舒缓的人声,又充满地域风情。
影片整体音乐风格不一,有凌乱狂躁的摇滚曲风,也有安静欢快的曲调,也有韵律感极强的电子风格,这些音乐与电影画面相得益彰,交相呼应,恰如其分的烘托了电影故事情节,承前启后的连接了画面及电影本身,电影与音乐达到了完美结合。
概括起来:音乐跟随心理变化,推动情节发展本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以叙事情节推动,大量的篇幅落在马山独自寻枪的过程,音乐在这些段落中起到了绝妙的刻画人物心理的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看,马山心理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就是情节的发展变化,因此音乐也功不可没地推动情节发展。
音乐勾画人物关系马山和妻子的关系,出现箫声;马山和李小萌的关系,出现吉他;马山几次遇到卖羊肉粉的结巴刘,都有唢呐或镲的声音。
出现箫声:第一次是马山搜查周小刚的车无果,正巧看见妻子在街角张望。
这时妻子不知道马山丢了什么东西而如此紧张,是关心他;第二次是马山在家心不在焉,妻子怀疑他而吃醋;第三次是马山被拘留后妻子和儿子来看他,眼神里带着怀疑和恐惧。
这三个场景中,萧的音色不仅配合了古镇的阴郁环境,更体现了夫妻间隐隐的隔阂,其中的酸涩无奈和深沉的温情只能在淡淡的箫声中细细品味。
出现吉他:确切的说是同样的吉他弹拨曲。
在马山第一次见到李小萌时响起,李小萌被杀现场在此响起,勾起了马山对往事的回忆。
乐曲声中可以看出马山和李小萌曾经的甜美爱情,也有时过境迁的留恋之味。
出现唢呐或镲:严格的说,这是音响、音效。
但是多次马山遇到结巴刘而有此声,制造了诡异气氛的同时,也是对凶手的暗示。
音响化的音乐片中的清脆笛声十分特别。
马山发现枪不见了,有清脆的笛声;所长宣布马山得了先进个人,可以拿两份奖金,而这时马山正沉浸在丢枪的思绪中,这时笛声的出现更是揪住了马山敏感的神经,导致丢枪的事所里的人都知道了;之后案情复杂化马山走过栖着老鸦的树时有多重这样的笛声,是否这笛声也可以理解为某种危险的提醒。
片段赏析《寻枪》开端这一段讲的是清晨马山在妻子的抱怨中醒来,当他一边检查儿子的作文,一边穿上衣服时,却倏的发现枪不见了!
空气凝固了,他失魂落魄的怔在那里,空空的枪套就像他被掏空的心。
在他疯狂的翻遍了家里可能的地方后,他精神恍惚地直奔最后的希望——自己的保险柜。
情节发展酝酿的紧张度和画面剪辑所营造的令人窒息的气氛在一点点堆积,就在情绪被推至最高点的时候,触目惊心的标题《寻枪》打出来了,而音乐也恰在此处迸裂倾泻而出。
一连串儿极速纵深运动的镜头下不容观众喘息定夺就把人强制牵引到了神秘的贵州小镇。
重复、多重音的节奏狂躁而单调地积压着,僵硬、不和谐的旋律也同时积压、推动着紧张的情绪,急促的鼓点像极了马山的心跳。
我们不禁像马山一样发出疑问,枪,到底在哪里?
最后,马山慌乱的手,大步流星的脚,意识里子弹一样直冲向保险柜的钥匙,还有那个寄托了他最后希望的救命的柜子,都乘着音乐的快速运动。
画面的节奏、人物心理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如此珠联璧合的结合起来,带动着观众心理的起起落落,匠心独运又不着痕迹,可谓全片的一个神来之笔。
《寻枪》小萌这一段讲的是马山根据老战友的分析,回忆起醉酒之夜是乘坐周小刚的车回家的,于是来到他家询问。
谁知开门的是初恋女友李小萌。
旖旎的吉他使李小萌的形象十分鲜明,而且随着门的打开,音乐响起,表现了马山心中恍如隔世的感受。
模模糊糊的吉他声在他心中飘荡,在他眼中的不是此时此地的李小萌,而是他十几年前清纯甜美的初恋女友,他完全不能思考,就这样晕晕乎乎地飘着,而这段浪漫的音乐,也随着“找周小刚”的话题,和马山一起回到焦躁的现实。
之后李小萌被枪杀,马山呆立在事发现场,这吉他声又一次出现,李小萌青春甜美的形象又在他心中闪现。
《寻枪》夜寻这一段马山丢枪的事情已经总所周知,他因此失去了警服。
夜里他不能入睡,在空荡荡的小镇里搜寻任何蛛丝马迹。
这里旋律平稳而整齐,衬托出马山作为警察的冷静,不再用强烈的鼓声,而多用松散的沙锤,使音乐忧郁而内敛。
在马山深夜尾随周小刚的路上,始终以这样的节奏铺底,而散落的、清亮的音符,就像一个个问号高悬在心头。
“夜寻”的另一半部分,我剪在“抓贼”里。
这时马山知道周小刚不是偷枪人,更加没有头绪,黑夜里,他骑着摩托行驶在灯光闪烁的街道,节奏紧凑而缜密。
并不整齐的鼓一下一下,像是锤在人心上,辉映马山此时巨大的心理压力。
沿途,妻子、儿子、妹妹和妹夫与他保持距离地一一挥别,吉他温情的旋律缓缓飘在空中,怅然若失。
当他幻想中的偷枪人出现时,音乐立即显出积极的、刚毅的气质,又一次辉映着马山的神情和心理。
《寻枪》抓贼在一切线索都断了,寻枪陷入僵局的时候,出现了马山抓贼的亮丽情节。
这一段出现在我截取的片段“寻枪 抓贼”的后半段,前半段还是属于“夜寻”的,因为音乐上是连续的,因而没有剪开来,而且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里,作者用了飞机降落声来连接,对应的画面是一辆自行车奇怪的驶向马山,给了他一个毫不犹豫抓贼的理由。
而且这段飞机声很有听觉冲击力,将整个基调拉高,很好的过渡到下面那个有些黑色幽默的情节中。
抓贼片段的配乐与本片其他音乐都不同,欢快的吉他扫弦有一股止不住的向前的冲劲,音色模糊而松弛的弹拨更添浪漫、梦幻的感受。
马山游戏一样的死追不放,他享受着追逐的过程,热切的盼望着眼前的贼就是偷抢人,这是马山全片最释放的时候了,画面也最为明亮。
《寻枪》无奈这一段的背景是,李小萌被枪杀,马山被拘留,周小刚被问询,马山冷静地分析出偷抢人是要用他的枪杀周小刚,并在问询时揭露李小萌是被周小刚推向凶手的。
马山没有了嫌疑获得了自由,但是丢枪事件愈演愈烈,马山此时的心境只有这段音乐能够表达。
马山孤独的走在还是空荡荡的小镇,此时的音乐更加阴郁,更加诡异,偶尔响起的笛声,与马山发现丢枪瞬间的如出一辙,衬托着扑朔迷离的案情。
老战友叫他一起分析案情,有一搭没一搭的侃,马山苦着脸无奈地听着。
画面围着他们的圆桌旋转,这种旋转也衬托着马山的焦虑。
这时响起了颇有现代都市感的音乐,透露着困惑、迷茫、焦虑、无奈。
《寻枪》奉承马山知道凶手的目标既然是周小刚,就还会来找周。
于是决定放出周小刚,顺藤摸瓜。
周面对隐藏的对准自己的枪,急于寻求马山的庇护,于是追随马山死活要送他一件防弹衣。
这一段的画面几乎全是马山凝重的脸,如丧家之犬的周小刚只是时隐时现在镜头的深处。
诙谐幽默的音乐刻画着周小刚的狼狈,但规整的节奏和简单的旋律更从心理的层面此时马山的沉着和冷静。
马山已经推测出凶手的杀人动机,也酝酿着自己的计划。
《寻枪》赴死马山知道凶手也在跟踪周小刚,于是让他去买了去外地的票。
然后与他换上周小刚的衣服,学习他的步伐,按时前往火车站。
他知道凶手会出现。
这一段镜头一直没有指明这个外出的人是谁,直至镜头跟随他停在站台,也只给他背影。
他在站台站了很久,似乎在等着什么,直到凶手一声枪响,我们才从凶手的眼中,看到了倒地的马山。
马山已经做出了这个决定,生命里的取舍变得简单而明确,心态平稳而沉静。
这时的音乐也恰如其分,还略带一丝大气和空灵。
《寻枪》结尾这一段是影片的最后,马山中弹,并诱使凶手结巴刘打出了剩下的两颗子弹,还将他与自己拷在一起。
这时他如释重负,弥留之际,悠悠的口琴声响起,随着马山的心来到妻子的课堂,看到了听课的儿子,随即离开。
音乐充满忧伤留恋之情。
之后回到现场,马山已经没了知觉,周遭是无声的。
警局的人赶到时,画面短暂定格,马山从血泊中站起来,拿着他苦苦寻找的枪,离开人群独自向前走去。
鼓点稳重有力的击打着,带着尘埃落定的坦荡,合成器一路酝酿情绪,不断有乐器加入进来,音乐随着他的情绪而逐渐清晰,直至他虚脱的表情突然迸发,定格在释然大笑的脸上,音乐的丰富和力度达到最大化。
这贯穿至片尾曲的音乐,清晰地体现了本片配乐的理念,那就是用现代感的音乐、流行音乐的乐器和技法,表达现代人的失落、焦躁、迷茫,生活用一个个乌龙事件让我们失去,有时寻回了一切又失去了一切,我们也只有一笑而过。
最后,用姜文的一句话作结: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心中的枪都丢了,有的人去找,有的人没有去找,而马山去找了。
结局太坑爹,故事里面都说了普通人不会用枪,而且杀人这种事也不一定非得用枪,何况周小刚这么多孤身一人的时候咋杀不行啊!这杀人两次失误也不可原谅,强行制造悬念啊!马山喝喜酒配枪这个事件起因的原因还是没人说明啊!马山老婆一直怪怪的也不知道啥情况啊!导演太故弄玄虚啦!前半截还是比较有趣
我操!!太惊喜了,本来冲着姜文看的,没想到节奏,配乐,剪辑还有结局都他妈的是惊喜!还有一个陆川版鸿门宴!!!
个人色彩浓重却对白如此弱智,节奏拖沓
小品式电影,姜文的气息隐约可见。陆川这样的导演,讲述小故事不错,但总是充满宏大叙事的野心,而后者往往失败。因为对故事把握的能力还是稍欠火候。
看完 不知道导演主题是说啥。也没有很悬疑。。 领悟不到哲学。 。。 姜文是警察 一个老婆儿子。 睡醒发现枪不见了。怀疑儿子 但是儿子没拿。接着想到昨天参加婚礼喝醉了。就一个一个问。有人说谎有人实话。 接着反反复复。接着所长知道了 革职。接着 还有初恋对象出现。但是已为人妻。 结果初恋对象中枪死亡。 零零总总。 村子里拍的。 画面很普通。镜头 有一些花样。 结果就是 一个配角捡到枪 接着就想杀了 制造假酒的富豪。结果富豪用 初恋对象挡枪 逃过一劫。 姜文就伪装成富豪 引蛇出洞。
很典型的小成本电影啊,很喜欢里面认真剧情的笑果,马东好可爱啊XD但是没字幕实在太考验听力了,以及部分空镜头很不喜欢,扣一星。
不喜欢呀
一部姜文式的电影,黑色幽默、血气方刚又超现实主义,处女作就能遇到姜文和韩三平这几位伯乐,陆川也真够面子了。但是主观镜头的大量使用,冲淡了情节上的冲突,使得剧情上显得拖沓,当然还是赞一个结局姜文那个喜极而泣的表演。
小时候 看不太懂 长大后 不想看懂
浪费光阴的观影,内容不够,耍贫来凑。处处刻意与做作与可笑的夸张脱离现实
寻枪的政治譬喻不言而喻,国家身怀利器,丢失枪,也丢失了权威,让北京惶惶不安。。。
心理悬疑片,我寧願相信更多的點子是姜文的。
精神分析式的中国电影是很罕见的,主观镜头、超现实手法用得通顺流畅,像在日常中生出一个跌宕迷离的白日梦,“枪”的象征意义很明显,浅层是指向中年男人面临的事业家庭危机在权力丧失后的集中爆发,深层我觉得就是姜文的私货,最后他灵魂出窍后的哭笑不得,更像是对个人牺牲于体制下的控诉。
陆川把姜文拍得那么神经质,但还是帅。剧本是好的但拍出来让人昏昏欲睡是不能忍的。
我只记着一段在铁路上跑的戏了 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姜文在我脑子里的关键词一直是“结巴”和“熊”= =
故弄玄虚
哪来的这么多精神分裂
那年头,这拍摄的倒序充满了文艺诗意,姜文看宁静的那眼神,我才能理解他说的崇拜女性,现在的不行,这年头都太大直白的让人发怵,那个年代每个人都有戏,眼神会说话,还能知道他想说的,最后那个回魂的轴劲儿,能传递下去该多好呀!
喜欢的人很喜欢。我是真的很讨厌,又是方言,又是各种烦躁的配音。我真的知道他想表达啥。也犯不着让我如此讨厌厌烦吧。能好好的讲个故事吗?对于姜文的风格我是一向讨厌的。
有些胆识,却很无力,姜文的风格掺杂了半数,不平衡不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