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一星,有一点滥用符号煽情过渡的嫌隙在我看来,本片最惊艳的地方是在它通过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使得影像修辞重新返回到了某种纯粹的境遇(电影本体意义上)。
举个例子,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老人在被警察殴打(在一个多层嵌套的镜子中映射出来的画面)之后,他独自在月光洒落的平原上行走,眼前是一张漏出半只的大手,仿佛还能让人看到泥土下的半个身体。
在此处,影像的绵延与现实的“超现实化”达成一种美妙的和谐,给人一种古典、肃穆、宁静的悲伤。
后现代电影有一个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泛滥的欲望促使一种消费主义的能指霸权几欲攻占了大部分荧幕。
虽然仍然不乏大卫林奇、大卫芬奇这样的导演在重叠与眩晕的自我指涉中述尽晚近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的现状。
但我仍觉得,电影创作在这种“古怪”的转向之下(此种电影占了大多数)变得“庸常”了。
我个人越来越排斥形式感太强的电影(其实这部电影也有这样的毛病),形式主义走到最后,它仍然无法脱离创作者所建立的自我霸权,在电影曾几何时还是天真无邪的年代,摄像机只是面向世界、面向现实,就像我们用肉眼看到世界的无限,而仅仅只能用头脑捕捉其间的一缕华彩,形式的退场意味着摄像机变成眼球,影像变成现实本身(但这还很遥远,诚如巴赞所说的“真正的电影还未诞生”),创作者与观众几乎站在同一个位置,观赏无限。
“保罗克利的《新天使》画的是一个天使看上去正要由他入神注视的事物离去。
他凝视着前方,他的嘴微张,他的翅膀张开了。
人们就是这样描绘历史天使的。
他的脸朝着过去。
在我们认为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一场单一的灾难。
这场灾难堆积着尸骸,将它们抛弃在他的面前。
天使想停下来唤醒死者,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
可是从天堂吹来了一阵风暴,它猛烈地吹击着天使的翅膀,以至他再也无法把它们收拢。
这风暴无可抗拒地把天使刮向他背对着的未来,而他面前的残垣断壁却越堆越高,直逼天际。
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称的进步。
” 以上是本雅明对现代性的沉思,影片讲的是遗忘和对抗遗忘的故事,与上述思考不谋而合。
事实证明,尽管胜利者不留余力地为自身的合法性书写历史,并不断塑造各类文法纸张切割人群,遮蔽记忆,但是痛苦仍然像幽灵一样不断被召回。
集中营仍然像一个文明的滑体,若隐若现,不断被有心人重提,重新尝试处理。
鲍德里亚认为,死亡不是一个生物学规律下的事件,而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在较原始的社会里,人们跟私人保持了亲密的象征交换(各种仪式)。
但是在当代,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死人被隔离了,但正如监狱本体就是为了掩盖所有社会机构的监狱属性一样,我们对死亡的驱逐只是为了掩盖我们与死人别无二致的生存境遇。
为了涂抹掉一段暴力的历史,国家机器就能竭尽所能去将为暴力而死去的人们从符号秩序中抹去,正如他们从不存在一样。
但是,为暴力而死的人、为游行而被抓住的人、为生存而苟且的人们,他们之间又有何区别?
国家机器作为一个无主的判决者,随时能够独断地安置任何一个个体的位置。
在今天,为了稳定秩序,我们可以抹除一小段记忆,可以处理掉一批不能够被记住的尸体,在明天,为了大多数人的安全,我们可以心安理得、不动声色的处理掉一小批人,这些行为根本别无二致。
为什么在当下一定要去对抗遗忘?
过去就是当下,活人就是死人,我们在一片几乎坍塌的天空之下苟活,无人生还。
浅浅为遗忘诗行写一点感悟 示威者的被抛弃的尸体,在社会底层默默工作的守墓人,看起来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比如需要出生证明才能入葬,主角被打后提前退休),交织成了现实。
抗议者们永远不会停歇的,他们需要自己的权利,当局的镇压也永远不会停止,他们同样需要自己的权利。
温铁军在《十次危机》中谈到,农村是危机转嫁的天然海绵,对映在影片中,社会的普通人们,或者说孕育出了反抗者们的顺民们,同样是这样的海绵,他们会平静地埋葬,同时也会真诚地纪念这些死去的人们,他们是社会惯性的最大组成部分,是鞭子下的绵羊,他们同样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也是代价的承担者。
对于一些人来说,生来是nobody,死去之后也是nobody,不过,你们大可舍身去做一些事情,历史可能不会铭记你们,但是,包容的人类族群会照顾好你的痕迹。
如若这片土壤所孕育的希望之花被掐断,花儿的尸体会被这片土壤无声的埋葬,这片土壤则会继续沉默着,并等待着下一次希望之芽的迸发。
大约在半年前,看到一个电影博主推荐这部电影,评语是什么已经不甚记得了。
唯独记得我被一张截图深深吸引住了,那是鲸第一次出现在天空上的镜头,老人背对着镜头,
三次打开过资源,都没有看到鲸出现的部分,昨天终于一口气看完。
当看到鲸的出现的一刻,感觉竟和当初看到截图时有相似之处,毫无预兆、震撼、寥寂,加上鲸鸣声声,于是遍地悲伤。
多次打开未能看完,因为开头着实平淡,而且看不懂_(:з」∠)_所以第三次是边注意屏幕边记下里面的线索(虽然很笨拙但无疑让我注意力更集中了)——啊果然还是喜欢充满隐喻的叙事手法。
我喜欢这个故事。
开放而克制的叙事方式,可以容纳更大的解读空间。
看了几篇很好的影评,弥补了我在知识背景的漏洞,例如开头的诗歌,结尾的音乐,“遗忘”所指代的历史背景…… 刻意淡化社会背景下营造的超现实视象,让故事变得深刻而动人。
宛如发向虚空的一生枪响、遨游于天际的鲸、穿透建筑滴落下的雨点、一次又一次的鲸鸣、不知多大多深的地下档案室、帮助老人撬锁的神秘少年。
以及树立起与现实背离的“违和感”,从第三个人物(狱友)出场后,会发现在这个故事中,拥有最清楚且准确记忆的人只有老头,是那种时间概念都精确记忆到了某个具体的数字,249个周日、2679天、第997次挖坟等。
再到后来,老人遭遇暴力只能撒谎,以“遗忘”来保护自己;去申请下葬许可,负责人是一个每隔一段时间就设置一个闹钟提醒的但总忘记原来要去做什么事的老人,两个人在狭隘幽暗的空间对话总是伴随滴答的钟表走动的声音。
一切都在嘲讽名为“遗忘”的人性特质。
我们记住了什么?
我们该记住什么?
我们该如何保持记忆?
老人背负过去的记忆,决定为被遗漏的女孩尸体举行葬礼,是挽回,是拯救,也是延续。
故事的最后,我想,即便随着老头的寿终正寝,但大海会记得,重生的鲸也会记得,而将来陆地上的人们只能在悲哀空灵的鲸鸣中找过去。
获救的鲸跃出海面的一瞬间,小提琴声——维瓦尔第的《四季-夏》突然响起(去搜才发现大多数人应该在其他场合都听过“春”的那部分),很激烈、急切,甚至有点咄咄逼人,以至于我尚未反应过来这段配乐的意义。
最后有个细节不太明白:老人被暴力对待后徒步回家睡觉,为啥突然起身用枕头套套住自己的脑袋才能入睡?
镜头一直停留在他侧卧抓住自己的左臂的画面上。
还有两次拍到老人屈身在浴缸里的场景的含义?
剧中有的人因为年纪大了开始被迫遗忘,有的人因为不愿面对选择遗忘,有的人因为害怕遗忘,怀着执念而一直做着同一件事,有的人为了让大家遗忘强制抹去痕迹,,主角除了自己的名字,什么都记得,就像一个孤独的坚持者(那只巨大的蓝鲸)最后结尾两具蓝鲸的尸体,应该是对应那两具尸体,海中跃起的蓝鲸是他埋葬的女孩吧,执着的想让她留下一个身份,不要被完全遗忘,也许以后还有没忘记她的人来找她,就像那个老太太一样,整体很压抑,但最后告诉我们一切还是有希望的
遗忘诗行 Los versos del olvido (2017)看完电影,需要去了解一下相关信息,帮助自己理解。
首先是政治因素,电影使用的是西班牙语,广泛使用西班牙语的地区,拉丁美洲不可忽视(受殖民地时期的影响)。
影片信息中关于地区的部分为智利/法国/德国/荷兰,智利作为四个国家中唯一的拉丁美洲国家,或许可以将其“简单粗暴”的套入到影片中。
从ChatGPT了解到,智利在军政府统治时期(1973-1990)实行政治镇压和人权侵犯,成千上万的人被监禁、拷打、失踪或杀害,有报道显示一些尸体会被秘密埋葬,并不通知家属或告知公众,掩藏真相。
老爷爷在翻阅相册之前,一篇篇的死亡人数报道,以及“他们”来入殓房带走裹尸袋,或许也和这个有关系。
这些人,将成为无名氏并被遗忘。
其次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鲸鱼。
现代研究表明,鲸鱼具有复杂的记忆能力和认知能力,能够记住和传递大量的信息;鲸鱼的大脑结构与人类相似,尤其是在认知和记忆区域。
因此鲸鱼常常被视为智慧和记忆的象征。
老爷爷除了自己的姓名,其他的事情,记忆都很清晰;为了给入殓房的一位女性尸体获得下葬许可作出自己的种种努力。
失明的挖坟人说,知道自己忘记了,并不是真正的遗忘;忘记自己忘记了,这才是真正的遗忘。
他喜欢听故事,觉得每个故事都有一个结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神父在葬礼上迟到,他便走上前去,开始葬礼。
他们更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死亡的尊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活着为了讲述。
”
附:鲸鱼是我很喜欢的动物
政治夹缝中的集体记忆。
长于记忆的老人和另一老妇用自己儿女的身份帮死者下葬。
然后,他去海滩,背对着自由的身影,看着那群死去的鲸鱼。
巧的是,看电影的前一天在b站看戴锦华老师的历史与人民记忆的课程。
谈到历史是如何为当下的政权提供合法性,又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记忆。
突然就理解了那句,文学远比历史真实。
尽管随着时间流逝,我们的集体记忆会越来越贴近历史书的记录。
但是文学传递的那些共通的情绪,却不是能够轻易被抹除的。
幸好我们还有电影,幸好我们还有诗歌和文学。
“遗忘里的遗忘,才是真正的遗忘。
” 故事没有太大的波澜起伏,没有突转,留下的只有历史留下的孤寂感。
如果没有守墓人,入殓师,或许这段历史不被人知,在高压的环境之中,或许反抗者会成为遗忘里的遗忘,那些本该被牢记的过去,正在被埋没。
但正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让反抗者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些痕迹,至少能安葬的安然。
和海岸边搁浅的七条鲸鱼一样,存活下来的1只鲸鱼不断在6只同类死去的岸边徘徊。
鲸鱼作为群居动物,与同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会遭受着同类死亡带来的悲痛。
如果死去的同类是它们的后代、朋友或者亲属,他们会紧紧跟随不愿离开,这和人类的行为十分相近。
或许这意味着老人是这头幸存的鲸鱼,死去的无名反抗者就是搁浅的鲸鱼。
老人像🐳一样徘徊在死去的同胞身边。
“世界已经逝去,而我承载你。
"
最令我吃惊的并非这是一部导演的处女作,而是影片导演竟然来自伊朗!
我实在无法想象出在这部南美土地上拍摄的影片跟那个遥远的中东神秘国度有何相似之处。
影片主角是个遗忘自己姓名的耄耋老人,他过着单调乏味的日子,尽责地看守着破败的殓房,只剩下最后两具无人认领的尸体。
其中插入不明身份人士抢夺尸体以及迷失在地下资料库里的情节,及其牵涉的政治隐喻(比如用竞选传单来印刷讣告,被敲碎的车窗玻璃等等),对于不懂智利历史背景的观众来说,这些无疑都在叙事与剧情理解上造成一定障碍。
拉美人豁达开朗的生死观在部分情节与叙事口吻里有所反映,葬礼后紧接着婚礼的处理令人深思。
超现实画面设计有点惊艳的味道,鲸鱼的意象似乎隐喻着老人的行为动机,尤其是最后一幕,确实是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
对他者死亡的戏谑 对于绝望本身的享受 他者的绝望 一种庆幸 地狱式的黑色幽默他者的悲哀紧承自然音 寂寞的平静 生活常态的写真超常的记忆力 却难以记住人名(个体的定义)聚焦于事件发生本身 一种超脱于个体定义的记载者 博尔赫斯小说“为什么他们要给我减刑” 人对自己丑恶的淡化 墓园是充满遗忘和记忆的地方 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从叠的镜像对于暴力的淡化巨大的手掌关注关注以外的关注活着的人独自为自己的故事寻找结尾 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结尾墓地埋藏各种各样的身份 政治和文化责任捡拾滚动的水果 有目标和热情的人南美洲吃尸体的蜜蜂忘记已经忘记 遗忘中的遗忘 想起忘记 意味着想起没忘遗忘中的遗忘是真正的遗忘鲸和十字架 上天堂的鲸寻找他人的故事 人的探索遗忘自己是谁的上帝宣传摩西分红海不得不的遗忘 水杯在失衡的边缘
#Venice2017# 本届第二个五星!伊朗导演的处女作竟然是智利题材,有着极其精到的对政治话语的把握,遗忘、记忆、历史与现实的主题在少言寡语的守墓人身上完美统一。处理极为节制而且形式感真是到位(超现实的段落多了点)。导演电影语言意识极强,前途绝对不可限量,好好发展成就不会亚于萨金塞夫!
基本上属于炸裂的处女作级别了,伊朗导演潜在的政治题材敏感在拉美的魔幻气氛下得到奇妙的应和,细节处理非常精准,非常(当然超现实部分有点直白,以及有点多了
“人与权力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喜欢每个超现实镜头:沙漠生长的手掌,天空遨游的鲸鱼,深不可测的死亡资料库,摇摇欲坠的车窗玻璃,撬开门锁的男孩。
伊朗导演却写了一场在智利的墓地发生的事。隽永又悲怆的诗。可惜本可以以老人的死来结束的。
足夠細膩,且符號的運用、整體的節奏都很好,看得很舒服。但是四季加上海邊把我拉到燒女圖去了,笑死..
对不起我的错
死亡是一种遗忘。鲸鱼入海。世界已经离去,我承载你。非常非常多细节,感觉得二刷,因为一刷过后,类似的电影中对比的话,我就觉得一般。
片子很有意境,好像鲸鱼飘在天上。
遗忘里的遗忘,才是真正的遗忘
看不下去
题材好,文本和符号太笨拙了像学生作业(南美黑暗历史幽魂想到了《安尼尔的鬼魂》,提醒我该把这本书去看完了…@天目里
这电影居然还有人给高分?一定是高智商的资深文青。
3.7星。过于冷静和沉闷的文艺片,一位看守墓地入殓房的老人,看过和记住了那么多死去的人和纪念死去之人的活着的人们,但这世上被人遗忘的人(尸体)也太多了,他一个人怎么记得完。人们终将被遗忘,片中的老人男主也是,我们也是。一定不要忘记只能是文艺的奢侈理想,我们尽力而为。
总是从远处拍人,人似乎不是镜头主体. 结尾的海真好看啊
可能更多的人会留意到大漠中伫立着的“五指山”劫后余生,呻吟的蓝鲸划过天空,空荡的前挡迎着冷风,此类等等,魔幻现实往往就是将现实的一切罪恶化作触手可及的梦,让观者自己选择沉默抑或觉醒,伊朗导演的殇,穿过智利历史的痛,让世界另一头的我们,看到的可能是镜像,也可能是似曾相识恶的平庸
超現實與詩,漂浮躍起的鯨魚與散文,一次解讀。
政权扼杀个体,掩埋、篡改历史,是实;白鲸自空中飞过,它们的际遇与厄运是通联的,是“命运共同体”,属幻;南美大陆的实与幻是暧昧的,总有未失忆的个体乘余生的白鲸去了。
#BIFF# 伊朗导演的西班牙语片,生与死、葬礼和婚礼交织,好几个段落有阿巴斯的影子(起初不露脸的掘墓人、滚动的橙子和轮胎)。飞翔的海豚作为唯一的超现实元素感人。『记得忘记不是忘记,忘记忘记才是真正的遗忘。』
看这部片子我有太多问题了,为什么要用枕头套把自己头裹起来还不盖被子?为哈他帮她捡水果还送回家她不道谢还全程无交流?写不出的笔墨又是啥意思?室内的雨?空中的鲸鱼?
實在看不懂。伊朗導演在智利拍的電影,故事情節不知道有幾條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