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战群英
兄弟连
太平洋战争斯皮尔伯格与汤姆·汉克斯共同打造的二战系列作品,继《兄弟连》与《太平洋战争》之后的第三部战争迷你剧《空战群英》,今天正式上线了前两集。
上线时间表1月26日 第1集(1小时2分钟)第2集(55分钟)2月2日 第3集2月9日 第4集2月16日 第5集2月23日 第6集3月1日 第7集3月8日 第8集3月15日 第9集《空战群英》根据唐纳德·L·米勒同名原著改编,故事描写二战期间驻扎在英国的美陆军第八航空军的第100重型轰炸机大队的战斗事迹,这支轰炸机大队绰号“血腥100”,前后执行了300多次轰炸任务,累计损失有229架飞机。
第100重型轰炸机大队下设349、350、351、418轰炸中队,“血腥100”(The bloody 100th)这个绰号其实是形容第100轰炸机大队极高的牺牲率而得名的。
“bloody”除了有流血的意思,也是一句英式俚语或者脏话,有“该死的、他妈的”的含义,所以这个绰号感觉也有多重含义,除了形容极高的牺牲率,也有一种感叹的语气于其中。
第100大队队徽轰炸大队的所驾驶的轰炸机是“B17 空中堡垒”,B17由波音设计生产的4引擎重型轰炸机,主要应用于欧洲战场,是针对纳粹德国军事以及工业目标进行轰炸的主力机种。
B17 空中堡垒其实早在30年代B17被刚刚设计出来时(波音内部命名为波音299),与当时另两家公司竞争美国陆军航空军的订单,但由于试飞中的一次事故,导致波音并未获得军方订单,不过由于波音的优秀设计以及B17的性能(速度快且飞行高度高且配有重型防御武器)更符合陆军航空兵的需求,因此军方还是向波音订购了13架,用以今后的评估测试。
下巴炮塔后经过不断地完善B17最终在1937年定型,并于1939开年开始大量生产,以满足战场的需要。
经历了从A到G的各种升级机型(战后升级了一款救援机型H),其中“B17G”还设计出了位于机头部分著名的“下巴炮塔”以强化正面迎击的战斗力,使得飞机的机炮数量提升到了13门,可谓是名副其实具有强大反击能力的空中堡垒。
据统计,B17在二战中所投下的炸弹量在所有轰炸机中是最多的,也是有史以来生产第三多的轰炸机(共生产12731架)。
在欧洲战场上,B17是在1942年的7月投入到进驻英国的美国陆军航空兵第八航空军,开始执行对德国的轰炸任务;“血腥100”大队是43年开始编入第八航空军(第八航空军下设3个航空师、其中有十个重型轰炸机大队),正式加入欧洲战场。
1943年6月25日,血腥100大队执行了第一次战斗任务,轰炸了位于不莱梅的U型潜艇基地。
之后大队轰炸任务主要集中于轰炸法国、德国、波兰、荷兰、挪威、罗马尼亚和乌克兰的德国机场、工厂、以及各类军用设施,直到1945年4月20日最后一次执行任务,几乎没有停歇的轰炸任务前后持续了22个月。
期间,大队获得过两次杰出单位表彰,分别是1943年8月17日轰炸雷根斯堡,以及1944年3月4、6、8日轰炸柏林。
战斗期间,B17轰炸机除了投弹轰炸,还要同时应对德军的战斗机以及防空炮火,相当于一边战斗一边投弹,一架B17上通常有8-10名机组人员,除了驾驶飞机,投弹、射击、紧急修理、救助伤员等等工作是他们任务中的家常便饭。
由于B17的优异性能,当时经常可以看到机身严重损坏,甚至4个引擎只有1个还能工作的情况下,仍能带着机组人员返回基地。
据德国飞行员回忆,“有时候B17都被打烂了,它还能飞甚至还能反击”。
但即使如此,最后统计在欧洲任务中陆军第八航空军共阵亡超过26000人,在B17上执行轰炸任务的人员有接近25%的牺牲比例。
血腥100尤甚,大队共损失了229架飞机(包括无法再飞行),以及共有 785 名飞行人员阵亡或在任务中失踪。
《空战群英》就是记录和描写这些轰炸机上英勇小伙子们的事迹,相信斯皮尔伯格与汉克斯仍会为我们广大观众提供一份高品质的作品。
以上
空降师,太平洋,空军,全部看完,很好看,很人性,每天都是最后一天的活法我很赞同,人生有很多遗憾,有很多不舍,但是到了最后还要不断前行,活下来的也必定会更珍惜每一天。
很中肯的一部电视剧,没有偏差,各个阵营,各个国家的人民在无意识中都在保卫着自己的家园。
这首伦敦歌谣万万没想到居然还提到了中国,看来导演真的很会了,在这个zzzq的时候居然也拍出来了,加个大鸡腿。
空战群英 (2024)8.42024 / 美国 / 剧情 动作 惊悚 战争 / 凯瑞·福永 安娜·波顿 瑞安·弗雷克 迪·里斯 蒂莫西·范·帕腾 / 奥斯汀·巴特勒 卡勒姆·特纳
斯皮尔伯格这三部曲的间隔委实是有点长,《兄弟连》是01年的,彼时我还是个小屁孩,而片中人物也还有很大一部分尚在人世;《太平洋战争》是10年的,当时剧中的人物已经凋零得只剩下很少几个在片尾看到其尚在时令人惊叹其长寿的人瑞了。
而这部在十几年后终于给三部曲画上句号的剧集中几乎已经没有在世人物了(如果不算英国基地那几个现在也是耄耋之年的小孩),the greatest generation的逝去标志的不只是这三部曲逐渐被历史的尘埃蒙上越来越重的属于过去的阴影的过程,也是一个二战这个符号随着现实的变化获得的解释越来越不同的世界。
扯远了,虽然观看这部剧尤其是作为中国人的心境不无差异,但这部在质感和情感上都很明显和前两部一脉相承。
Hans Zimmer操刀的配乐的风格和前两部如出一辙,宏大的史诗感里掺杂着带有宗教色彩的正义与光荣的声响和对褪色凋零的老兵一代的致敬与最终的哀荣;而剧集的结构也是用的那种相同的 战场 -- 和平的后方 来回切换循环的方式逐渐蒸腾和升华战争对个体的锤炼。
但是,肯定是要有但是的,如果没有但是我也不会写这个了。
本片着眼的陆军航空兵比起前两部的海军陆战队、空降兵还是有一个巨大的区别,决定了其更阴暗和悲剧的沉重的感情基调。
101空降师的作战历程是从诺曼底半岛一路杀到巴黎、埃因霍温(不过这是场败仗)、巴斯托涅、亚琛、拜仁,而尤金斯莱奇和巴斯隆他们跟着陆战一师在尸山血海里也是一路走过了瓜岛、佩里硫、硫磺岛、冲绳,最后踏上了光荣的回乡旅途。
这两支部队的战斗历程都有一个线性的、历经磨难考验和损失的九九八十一难的西游记似的通向胜利的运动过程的,而第100轰炸机大队则完全不是如此。
从1943年被部署到英国基地开始,这支部队的作战就遵循一个固定的打卡上班的模式。
从英国基地起飞,穿越高射炮和me109的死亡阵列,飞到鲁尔区/西里西亚/巴伐利亚上空什么地方,损失无数弟兄人手和B24,丢下炸弹,幸存者开着千疮百孔的飞机勉强回到基地,喝几杯苦涩的朗姆酒压压惊,去伦敦找个萍水相逢的女郎调一夜情,然后重复以上循环。
1943年如此,1945年还是如此,战线没有随着地面推进,作战模式也是一样的 -- 虽然后期随着P51的加入损失率稍微低了那么点,但战斗的逻辑还是一样的,你能不能活下来不取决于英勇,而取决于运气,换句话说,轰炸机在这里是比人类更像作战的主角的。
而且在空中的那些戏码,所有人物都穿着飞行夹克带着氧气面罩,本来就有跨人种脸盲症的中国观众更加记不住里面的人物都有谁了,上一部有如此观感的影视作品,在我印象里是地球防卫队被圆盘生物团灭了N次的雷欧奥特曼……空战的场景当然是一个亮点,这也是本剧直到CG技术长足进步之后的今天才能面世的根本原因,黑色的高射炮烟幕、神出鬼没的蚊子一样的德军战斗机、被打成火球急剧下坠的B24,还有一朵朵走向自己战俘营命运的降落伞在空中绘出的画卷是非常残酷的,最残酷的地方在于,不同于地面和有岛屿标记的海洋,欧洲上空的蓝天白云是一片平移对称性很高的空间,每一集的空战都一样残酷和惊心动魄,每一集的空战都一样令人麻木,看到第四集左右还是没有记住那些氧气面罩下的角色的脸已经受不了了的我一度隐隐担心这将是一部没有剧情没有人物的烂片,直到我意识到这种“烂片”的感觉恰恰就是本剧所试图营造的氛围。
穿插在这种类似植物大战僵尸无尽模式的剧情里的主要有两种“闲笔”,作为导航员和本片叙述者的Crosby在安全的后方看着战友们一个个被击落满怀内疚地观察着这场杀戮,以及几个幸运的被击落的飞行员或者是在战俘营里捱日子或者是在抵抗势力的帮助下逃回英国,此二者的视角中一样没有迈向胜利的喜悦和跨越,只有焦急的等待和停滞,而尤以后者为甚。
也只有他们能观察完这场战争 -- 全程在空中的观察者即使存在,其视角也会让观众无法忍受,所以第五集之后空战情景因此变少,而唯一一个幸运打满全场的机长Rosenthal也正是随着观众情感的临界点的到来在地面上休息了好几集,直到最后一集 -- 没有预兆的胜利降临到机场和战俘营的那一天来临的前夜-- 再次飞临战线,并在击落后获得了一个和之前的战友大为不同的结果 -- 被战线前方的苏军解救,提示着观众这种缓慢的 “量变带来质变”的过程终于把剧情带到了胜利的曙光出现的地平线上。
战争的胜利总是掺杂着对战友的怀念、对杀戮的痛苦和反思、对未来的迷茫因而很难是纯粹的喜悦,但本片里的轰炸机部队迎接胜利时恐怕还是比其他用双脚丈量通向胜利路程的军种怀着更多更复杂的感情 -- 所以谢馒头开到门口,战俘营里暴动成功Buck升旗标志战争胜利的那个瞬间,也比在E连在巴伐利亚打着棒球听军官训话和Sledgehammer在冲绳海滩看着夕阳和sydney phillips喝啤酒的那个镜头,更让人感觉到战争本质而原始的残酷和无意义,虽然本片的基调依然是二歌颂战美军的英雄主义。
80年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爆发出惊人的战争潜力,一口气生产了 30多万架飞机、8万多辆坦克和130多艘航母,二战中美利坚强大的工业产能,让各国瞠目结舌,美军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就阵亡10万飞行人员。
在1950年的朝鲜战争,从西西里号、硫磺岛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舰载机,从接到指令到飞抵人民军和志愿军阵地上空只要10分钟时间,然后把山头炸个遍,这是多么恐怖的一种工业实力和战争实力,我们曾经面对过怎样一群敌人。
他们也有自己的英雄、他们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当在反法西斯战场 中美共同为着正义的事业前进的时候 能量是巨大的……
看兄弟连看了不下十次,台词都背得了看太平洋也有3-4次对比起来《空战群英》其实【从第一集到第6集左右(老兵们下线前),节奏和剧情是挺好的:每天一个重要任务,主角配角都比较有描绘,故事比较有节奏感】,但全剧有几个突出的缺点我觉得很不应该。
1、以它要讲述的故事的历史跨度来讲,这部剧安排的集数太短,9集是三部曲里最短。
2、故事的后半截变得缺乏连续性,这应该不只是因为战斗大幅减员而导致的新兵更替而导致,因为就连从来应该给老兵的露脸时间都不给。
问题包括:①有两个机组成员跳伞到了法国,从落地、到求助、到受游击队审讯、到去火车站逃跑,本来一路都挺有剧情和细节感的,结果当集到了火车站就戛然而止。
下一集和以后就直接没任何戏份了,再过了一两集就说他们回英国基地了,然后被送回美国了,就全程没露过脸了。
这里处理得很潦草。
②红色机尾的黑人战斗机飞行员,给了一集的戏份,上任务,然后剧情里第一个任务黑人主角们就被打下来进了战俘营,然后就没啥台词了,一直到第十集解放战俘营,都再也没有什么有用的戏份。
结果到了全剧终、给观众科普局中人物背景故事时,先说了个克罗斯比,然后第二个介绍的就是黑人战机飞行员亚力山大杰弗森。
恕我直言,你这个剧这么拍,观众很难对红色机尾的几位飞行员有啥共鸣,所以你结尾又想突出这几位黑人角色的时候就很突兀:就感觉为什么你在着重介绍几个龙套?
这里主要就是剧情篇幅安排的不合理(顺便,我还是看过《红色机尾》的,现在都依然是这么觉得)③一个①里说的机组,一个主角巴克,一个罗森塔尔,都在剧情里好像开个传送门就分别从敌占区传送回了自己基地。
特别是罗森塔尔,剧情里都说了绕一大圈(先后经过伊朗等地),结果就是一集一瞬间。
如果集数够多,也完全可以多等几集再让他们回英国基地。
④罗森塔尔以一个“正好路过”+又偏偏“在等修车”的理由参观集中营的戏码真的十分牵强。
⑤全篇真正有血有肉的故事基本上是故事前5-6集的原班机组的少数几个人,其中真正有血有肉在描绘的人的就只有巴克、巴基。
连克罗斯比这个故事旁白者在后半程都是龙套。
⑥虽然飞行员一入职就军衔高(至少是个少尉中尉),到了轰炸机机长这个级别是个少校也无可厚非,然后我也很喜欢巴特勒和特纳这两人的演员,但是巴克和巴基这两人的选角选得不太好。
以这两位少校的资历来说,巴特勒和特纳演不了。
《兄弟连》里,温特斯从一开始表现出领导力,但这都描绘了他历经千幸万苦从少尉到中尉到上尉再最后仗快打完了才终于成为一个成熟又相对年轻有为的少校。
回过头来看《空战群英》这两少校这是啥?
他们的荧幕形象、做事风格、喜欢干的事,和刚飞飞机的莽撞少尉没什么区别。
《太平洋》里,主角莱托、锤子等人也分了几线在分别推进剧情,最后都做到了主角配角全都有血有肉。
说到底,《空战群英》篇幅太短,对人物的刻画不够深,没有虚构的故事和剧情支撑主角和主要配角。
和兄弟连,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的其他两部来说,空战叙事本来应该是最有波澜壮阔和决定性视角的一部。
当然题材和素材的选择上,我们影致敬主创团队恰恰以最大战损比的轰炸100大队为题材,给人以绝望的战争体验。
这个叙事视角是相当你NB的,既不是E连那种神兵突击般的传奇勇武,也不是太平洋战争那种,实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一群人的个体命运拼接。
影片讲述的主人公,大概只有,主角叙事者绘图员,以及巴基和巴克,还有另一个传奇人物小胡子罗西。
9集的长度,又没办法在凸显战争残忍性前提下,让更多的人物有足够的出场时间和表情管理,尤其是空战场合下,人物都戴着面罩,其实也分不清谁是谁。
影像叙事只能是通过紧张气氛的烘托,直接点射那些群像人物的走马灯般的转场。
战争巨轮搅和转动下,个体命运犹如蝼蚁,好比记忆中的碎片闪光,大多数鲜活人物也不过就是只言片语的记忆,从这方面来说,本剧算是超越前两部的叙事硬核存在。
蝼蚁转蓬的命运,凭什么你就有主角关环。
不过本片最耐人寻味的大概也就在此,配角不配有主角关环,而主角当然义无反顾。
帅刷到底的巴克,从开头都找不到主角的人物弧光,谁能告诉这个人物的信念感和执着所在?
就是一个没露过面的女主?
一个看起来最渣的,以耍帅为第一要义的油得快包浆主巴克,在战俘营里恨不得发型都不要乱的男1号,他对战争执着而不规避的的信念感来自于那里?
每一个不管是击落跳伞,或者是被俘逃亡,还是侥幸返回的战士,都义无反顾的选择重回基地,再次披甲上阵,其动机到底在哪里?
可能只有罗西是有这个表述,他看到了集中营纳粹对于犹太人的酷虐,从而从当律师而投笔从戎的自发变成了无惧生死的自觉。
其他人物的自觉性在哪里?
巴基这个人物是最有生命力的,从不以投弹杀伤甚至是兼顾平民而有一丝愧意。
战争嘛,逻辑很清晰。
因为他就是那种义字当头的莽夫,自觉性并不需要文学背书,与其跟我絮叨那些数字的伤亡跳跃,远不如听说好友被巴克击落失踪后的冲天一怒。
只不过无差别轰炸的这种文本叙述的前提,确实要有宏观的正义论述,以及微观的自省。
本片虽多有涉及,但也确实无能为力。
只能给予一定程度的主观视角呈现,被轰炸国的德国市民群殴打死了若干被俘空军,毫无承诺操守的孩子马上就举报村民围歼刚刚放过自己的巴基。
仿佛所谓战争就是个铁律。
杀戮或者被俘,都是芸芸个体的被动选择。
人类最崇高的自由意志是什么?
你杀戮因为你正义,你被俘就理当索要人权。
在战俘营,你还有棒球玩。
你看见相识的战友也被俘了,还哈哈大笑,你怎么才来捏?
是一部骨子里在控诉战争恶行,并坚决反战的剧集作品。
即使是二战这种有坚定的正义和反人类罪行的战争性质,其实对于大多数芸芸留不下名字面目的龙套如你们而言,所谓正义非正义,何尝如一场苟活后的见证?
巴基巴克都活到了最后,俩人的友谊实在是一言难尽,巴基那么热情如火劈波斩浪的人物,为什么对巴克耿耿于怀?
巴克除了油的冒泡,还有天外飞仙一般的对爱情的向往,他又给了巴基什么样的启迪呢?
你是活得很明白?
还是一往无前的信仰?
没弄明白这个,这俩人的友谊更像是幸存者游戏之后的复盘,最后就剩咱俩了。
所以我们的友谊也是最好的,随便复盘个胜利大逃杀的游戏,最后的幸存者假设是两个人,都能从无限细节钟复盘出俩人深刻的友谊,以及主角光环下的理所当然。
但文本叙事不该这样。
上帝既然不掷骰子。
其实生关死劫之后的复盘,不该是强化那种理所当然的宿命,而是茫茫中的邂逅而后又错过的大多数。
我若是巴基或巴克,不想此生再有任何交集,经历无数生死,正义或无脑,谁也别让我再想起,最好。
如果忘不掉,至少不要再遇到。
所以说FLAG不能乱立,我期待了10年,确信是2024年扛鼎之作的《空战群英》电视剧和《迷宫饭》TV动画,都拉跨了。
当然,两者客观看都是优秀作品,但是比起它们原本应该能达到的水平,绝对是失败的。
关键是,两个片子失败的原因都是没钱。
为了避免误导还没看的观众,我要详细解释一下,《空战群英》整体仍然是二战片和美剧的天花板水平,无愧于“二战三部曲”的称号,它的拉跨,完全是结尾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兄弟连》和《太平洋》本身的剧本节奏是有问题的,因为必须尊重历史,导致两部的文戏和武戏的分布不太合理,高潮战斗出现得太早,《兄弟连》后期就是纯文戏了,好在角色塑造给力,观众不觉得无聊。
而《空战群英》的真实历史是一部完美的爽文,前期美国航空兵被德国压着打,随着战斗规模扩大,损失也越来越大,中期干脆变成恐怖片了,观众的悬念和压力达到顶端后,美军变身超级赛亚人,实力暴涨百倍,数千美国飞机横扫欧洲大陆,为雅利安超人们送去死亡和覆灭。
不要说在屏幕上,10年前看原作文字都能感受到热血沸腾,赘婿十年受辱,一朝龙王归位,你别管这种乐趣低级不低级,你就说爽不爽吧?
千算万算,没算到《空战群英》后期居然敢这么拍。
导演直接删掉了从诺曼底登陆开始到战争结束的所有战场剧情,空前绝后的诺曼底登陆大战场,一共只拍了5秒,数次千机轰炸柏林没了,犁平德国各大城市没了,毁灭鲁尔工业区没了,袭击弹道导弹基地没了,眼镜蛇行动没了(数百架轰炸机在前线轰炸,把德军主力全部碳化),空袭盖世太保总部没了,你能想象的美军在欧洲的一切高光时刻都删干净了,只剩下战斗机舔地欧洲,给了3分钟。
用《龙珠》来打比方,就相当于娜美克星篇删掉了悟空变身超级赛亚人以后的剧情,虽然前面的部分仍然是杰作,但这样搞让整个故事的档次掉了不只一档,从改变日本漫画的传世神作变成了随处可见的杰作。
没了战斗,那最后两集拍了什么呢?
战俘营。
原作是一个全景式描写战略轰炸的作品,其中一半的内容是军事理论和对社会的描写,美剧删掉所有这些内容,专心描写航空兵的故事,结果战俘营的戏份竟然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绝望。
我非常清楚为什么美剧会这么拍,因为后期这些大轰炸的场面比之前3集空战场面加起来都壮观,也没什么文戏,就是打。
本片一共就只给了2亿多预算,真要拍两集大轰炸恐怕要4亿了,与其降低水平把战斗全拍出来,还不如全砍了,省下钱加强一下前面的剧情。
几十年不遇的大好机会,就因为财务报表给浪费了,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话说回来,《空战群英》还比《迷宫饭》强一点。
《迷宫饭》拥有完美原作,动画化呼声一直极高,粉丝非常狂热,2017年就开始商讨动画化,2019年确定动画化方案,版权方角川和制作方扳机社都非常重视,最终结局是制作费用不足,集数不够只能砍剧情加快节奏,扳机社拿片子给新人团队练手。
想到这些,我突然觉得《剑风传奇TV版2》也没那么令人生气了。
历时一个多月终于把这个剧追完了,原来追剧也是有快感的。
先说这个剧好吗?
从某个角度上来讲,这剧挺好的,漫天的轰炸机在天上梆梆帮丢炸弹,还有漫天的战斗机突突突追着轰炸机打,看着挺爽的,毕竟是“二战三部曲”的第三部.剧情嘛,也算写实吧,英雄主义,反战主义,性别、颜色平等主义也算是都有涉及,我至少觉得美国观众还是比较喜欢的,至于德国观众看完后什么反应就不知道了。
之所以说从某个角度看这剧是好的,二战嘛,为了正义与和平打纳粹,或许是理所应当,但是我是中国人啊,二战期间美国空军有多么厉害,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就被打得有多惨,至少在米格走廊出现之前,然后我就总能想起《金刚川》中吴京被炸碎的那一幕。
在最后一集的片尾特意看了一下,剧中的两位主角巴克和巴德都执行过韩国战争(对面应该都是叫韩国战争的吧)的作战任务,怎么说呢,滋味不太对,我对这样的“英雄主义”喜欢不起来。
其实单看这部剧的话美国空军也不怎么厉害的,参战前期让德国的小飞机揍得够呛,也死了不少飞行员,谁让朝鲜战争那时候我们志愿军飞机少呢?
所以说科学技术还是第一大杀器,那个时代与如今相比,原先打仗洗地都是空中炮火+地面炮火,现在的俄乌从某神秘国度搞一批民用无人机,绑上个小炸弹都能精准打击了,时代不同了,下一个时代没准就能看到变形金刚了也说不定。
或许有人会说,看剧就是看剧,我这样带有个人情感地去评价是不好的,其实我也不是专业写评的,就凑合吧,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些情感是无法避免的。
或许换一个角度来讲,我们的认知是有必然的局限性的,就像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都知道美国五星麦克阿瑟,知道艾森豪威尔的人就会少很多。
但是美国人对艾森豪威尔的评价可能远远高于麦克阿瑟,毕竟前者当选过美国总统。
作为一个国家的一个普通民众,我们的认知是有极大局限性的,美国民众与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或有不同,甚至完全相背,我只是一个愚钝的中国人,我不想也没必要知道真实的历史,探寻历史真相的事情还是由那些考古爱好者来做比较合适,我只是一个热爱自己国家的普通且愚钝的人,我坚信着共产主义好,社会主义好,我遵循着我的立场不动摇,因为我从小就是被这样教育的,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
最后说上一句,愿世界和平吧,大家没事打什么架,政治桌面上的一轮博弈,战场上成千上万的家庭破碎,这样的历史,不知道要循环重复道什么时候,作为一个愚钝的人,我无能为力,只能轻声哼唱:生命这样的旅程 要用多少泪水来完整 是否我能期待遥远天际 一起飞翔 新造的人。
作为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两位名导继《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之后打造的“二战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总体上观感还是相当不错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反映美空军第八航空队(下文简称老八)第100轰炸机大队(血腥100)在对德国历时数年的战略轰炸行动中,战场内外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并以其中四位最富传奇色彩的飞行员(巴克,巴基,克罗斯比,罗森塔尔)为代表,以他们的事迹为主线,刻画了一组朝气蓬勃,热爱生活,富有情调,精诚团结,英勇善战,同时兼具牺牲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空军飞行员群像。
剧名(Masters of the air)可以直译为“天空之主”,但中文版译名为《空战群英》,无疑是更为贴切的。
该剧空战场面磅礴大气,惊险刺激,特别是空中堡垒上的机枪射手们与德军战斗机之间的激烈对射令人目不暇接。
画面色彩构图运镜分镜等等做得也不错,个别特效有点出戏,但是影响不大。
一望无际的蓝天,时隐时现的云海,双方战机拉出的一道道白色航迹与金色的射击弹道和爆炸火光交相辉映,这些都为这场血腥残酷的空中战争,带来了一丝浪漫与诗意。
至于战斗之外的文戏部分,叙事节奏不算太慢,但是剧情比较零散。
除了巴克与巴基这对好基友的友情戏贯穿始终,比较耐看,其他角色的形象都相对扁平,故事相对单薄,自然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米勒的原著《空中英豪》我读过。
与极尽详实的原著相比,剧版省略了一些过于血腥(如机腹球形炮塔射手在飞机着陆时被压死),过于激情(如伦敦的皮卡迪利突击队),过于消极(众多飞行员战斗中受到精神创伤或直接精神崩溃,永久停飞),过于敏感(种族隔离和黑人士兵起义)的内容。
这种改编是合理的,因为上述情节与“空战群英”这个主题并不搭调。
只是我没想到剧版居然省略了D.day前夕老八对法国境内铁路编组场的大规模精确轰炸——这可是对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胜利起决定作用的空中战役,也是老八的伙计们在整个二战期间做出的最大贡献。
这处省略把剧中角色们的战斗功绩和牺牲意义变得模糊不清,令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大失所望。
另外关于老八战斗机部队的护航战斗和老八轰炸柏林这两场重头戏,基本也是一笔带过,取而代之的是克罗斯比去剑桥牛津开职代会和罗森塔尔去逍遥山庄度假等无关紧要的内容,以及关于被击落飞行员们在战俘营生活的大段赘述。
如此详略不当令整个剧集变得节奏拖沓,主次不分和本末倒置,这也是我最终打四星的根本原因。
全剧最令我欣赏的部分,还是Part9的人文关怀桥段:巴克没有选择开枪,而是放了德军娃娃兵跑路;老八的空中堡垒机群不再装载杀人的炸弹,取而代之救人的粮食;地面上的德军高炮部队也不再开火,而是目送敌军机群飞过防区。
当听到“boxes away”口令取代“bombs away”响彻云霄的一刹那,我的内心充满感慨,仿佛与当时在场的飞行员们感同身受……这场戏既为这场漫长残酷的空中战争安排了一个温馨浪漫的结尾,也折射出了空战群英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堪称画龙点睛的绝妙之笔。
最后引用剧中我最喜欢的两句台词收尾 克罗斯比:如果我们与恶魔缠斗得太久,就要当心自己也会变成恶魔。
罗森塔尔:我不能回家,我要和我的机组继续并肩战斗,直到战争结束或者生命结束的那一天。
谨以此剧,向所有参加过对德战略轰炸的第八航空队飞行员们致敬,向所有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贡献的人们致敬!
刚才还在酒吧用漂亮的勾拳终结了几个酒蒙子的大言不惭,刚才还能与漂亮的女兵互诉好感,在一次次的执行任务后,有的人永远就再也不会出现了,有的人驾着千疮百孔的飞机回到基地遍体鳞伤的倒下飞机,有的人就在坠毁那一刻跳伞逃生,有的人落入德国地界,有的人幸运地被地下组织解救,有的则被盖世太保刑讯逼供,有的走在被盟军轰炸的德国街道被愤怒的德国人民咒骂,有的被高度警惕的德国农民逮捕,有的则被关入战俘营。
但他们都遵守一定的战争法则,不杀非军事人员,即使他们有武器,不杀被纳粹洗脑的儿童军,才发现他们枪里并没有子弹。
当漫天的空中堡垒被敌人的高射炮打的七零八落,当出去十几架飞机却飞回来只有一架,每次执行任务后的返航,地面人员揪心地数着回来的飞机,因为每看到一架飞机就意味着几个人生命的存活。
当看到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的尸横遍野的集中营,当把自由的旗帜插上战俘营上空,及时避免已方飞机的乌龙轰炸,当大量的物资空投到难民的区域时,当告诉战友自己快当爸爸的难以掩饰的激动心情,我们看到了对待生命的尊重。
文明世界终止野蛮杀戮,只能以战止战,但一定要小心屠掉恶龙的人自己变成恶龙,因为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人类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奋斗,失去了家庭和亲人,失去了土地和财富,但让每一个人都能平平安安回家,享受家庭天伦之乐,做出了必要牺牲,而那些活着的或逝去的英雄们,将永载人类史册。
比混乱无趣的空战与土味群戏更可怕的是首播两集已经是这几个导演里水平最高的福永拍的了,无法想象经期大妈上阵是什么样的惨况,以及油王这国内流量水平的演技到底是怎么在好莱坞混下去的,给每个制片人来次BJ?
人物刻画和剧情铺设不如兄弟连,豆瓣简介还把美国陆军航空队写成了美国空军,但还是值得观赏的一部美剧二战三部曲~
深渊在凝视你
制作精良,画面优秀,但其他感受就略微平淡了。
不好看!一集下来就认识两张脸,但还不知道叫啥,没有剧情,莫名其妙就开飞机,要打起来又结束了!而且男主的领子为啥一直立着啊!他们都说表舅油我还不信,看了这剧信了,有时候真的油!可是他现实中又好帅!我还是喜欢接受采访时候的他。
“飞行时,空勤与地勤同在。”作为空军机务,感慨万分。
中规中矩
很一般,浪费时间…剪辑有问题,剪的稀碎接不上;演员油得很,用《兄弟连》男主评价一个军官的话:他以为他在拍美国电影。油哥说话走路都油的不像样,出任务嘴里一定要叼牙签,不怕颠簸中意外吞咽吗…另一个用放浪形骸掩饰内心痛苦的角色,这个人设已经非常过时了
画面太干净了,总感觉空战戏的质感不太到位,前几集一集一个轰炸任务,看乏了,机舱内视角来来去去就那几个,后几集战俘营平平淡淡,通过男主从空中轰炸视角转向地面废墟视角的转换有点意思。
看了两集,还不如34年前的《孟菲斯美女号》
装得有点狠哈哈
没有前两部的感觉了
拍的不好看
闲扯的情节太多,真不如再看一遍兄弟连
主角团个顶个油腻,完全没有历史感,品质差了《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十万八千里,勉强一看。
馆长解说已阅。越来越觉得奥斯汀巴特勒没啥演技啊木木讷讷的这是咋火的?25/01/22
*E4-没想到buck那么早就牺牲了,这就是战争吧,哪怕顶着主角光环,你也是会死的,但buck这个角色在剧情最开始顶着那么耀眼的光环,牺牲的部分居然直接略过了,无法理解,难道后面又发现其实还活着吗,如果不是的话,那这段真的处理得不是很合理吧。另butler是不是在端着演啊,从他的神情和说话声音都觉得略别扭*E6-救命啊,谁要在那么紧张的剧情推进时看美国大兵在剑桥大学参加讲座、聊风花雪月谈情说爱的啊?*E7-天buck居然真的没死*说是跟兄弟连、太平洋战争组成的三部曲,先看的兄弟连,再看的空战群英,最后看的太平洋战争,只能说兄弟连真的没法超越,兄弟连>太平洋战争>空战群英*这部质感还是很不错的,但在内容上讲了太多战争以外的场景,诶讲真,看这部剧真的不是想看大兵谈恋爱的,三星吧
炸弹机舱的最后装的是新鲜的橘子,飞机下的不再是灰尘与炮火,而是孩童们兴奋的欢呼和挥舞的手。当然这只是大局的一角,我们不会忘记战后获胜方军队对德国平民的酷刑,也不会忘记因为最后的无差别轰炸有多少犹太人死于异乡,更不会忘记后面的冷战和切尔诺贝利。只要人类存在,战争就会存在,我们带着小小的癌细胞在宇宙不断扩散。胜利失败,不同的名字,相同的是孩子们心中埋下的恨意,与要耗尽百年来消化的偏见。但值得庆幸的是没有变成战歌和吹捧。前两集用空战戏份来熟悉环境,后面几集把功力全用在人物和历史背景上。最爱Bucky日出时站在机翼上展开双臂的那一幕,人类很渺小,但某些时刻某种情绪又可以如此宏大。两位主角之间的化学反应太强了)Callum英国大狗狗变成了美国大尾巴狼(不是;Austin,我可以一整天光听他说话…
质感顶天!但是整体和兄弟连差了十个太平洋战争吧。俩男主有点一言难尽,一个油腻一个浮夸,而且我也实在没感受到他俩那种best buddy的feel。Rosie很帅!
比《兄弟连》晚了二十多年,差了不止二十多分。空战场面还是可以看的,但整体上像是加长版的《珍珠港》。附有声书听感:朗读者: Joe Barrett;四星。最大的感触是所谓Terror Bombing,那时对天上地下双方都是terror,现在受害者基本就只剩后者了吧,但是它的”效果“依然乏善可陈 —— 即使今天的”高精尖“,也不能保证100%不会伤害平民 —— 在那个杀红了眼的年代只能满足己方民众的复仇情绪,在这个年代对一方可能毫无作用,对另一方可能是杀敌一百自损三千。另外以前觉得”神风"是中了“武士道”毒的日本人才干得出来的事情-,这回知道了原来纳粹也有类似的自杀式袭击,而以当年美军空袭伤亡率之高,跟自杀也差不了多少……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