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的议题,如果我们的生命觉得没有尊严,我们能不能自由选择有尊严地死去,我们有没有选择总结自己生命的自由。
在西班牙左右这个选择自由的又一次是教会,他们认为生命是上帝赋予的,应该好好地活下去,即便有人认为这是没有尊严的生活,雷蒙却认为这只是教会怕失去上帝对教徒的控制,却剥夺了这个选择的自由罢了,我一直都觉得教会是反社会的存在,他们是既有权利的操控者,教会教义精神控制的工具人,撇开一切,我想不出来生而为人何以不能选择总结自己生命的权利,而需要旁人说三道四,左右自己的生命。
雷蒙就是在这样子的耻辱下生活了26年,我们只能从银幕上感知他的痛苦,却不能切身感受他的煎熬。
有一幕特别深刻的就是律师茱莉亚告知他等书出版了,把第一版书拿回来的时候,他们一起离开这个世界,只有这一幕雷蒙才是最发自内心的欣慰,他说因为他这26年以来一切都是需要依赖别人的,说只能笑着哭,但是在他知道茱莉亚愿意跟他一起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才第一次体会到哭着笑的快乐,也不难共情在收到茱莉亚反悔的书信那一晚,雷蒙平常这么情绪稳定、头脑清晰的人为什么会如此的崩溃崩塌,这是他对生活向往的背叛,这是他26年以来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爱情的嘲弄。
最终理想敌不过现实,雷蒙的议案征服并没有通过,最终他还是通过了耻辱的方式偷偷地去世,他最终并没有获得尊严的离开,但是殊途同归,他的婚姻就是与死神拥抱。
最后奉上本片最喜欢的两段台词。
P.S.Javier Bardem的演技真的是巨炸裂,那对眼神的演绎饱含着太多的千言万语。
①牧师:“a freedom that ends life is no freedom at all 终结生命的自由根本不是自由。
”雷蒙:“And a life that ends freedom isn't a life either 终结自由的生命也不能算作生命!”②父亲:“There's only one thing worse than having a child die on you for him to want to die.只有一件事比你的孩子死去更糟,那就是他自己想要去死。
”
“当我发现不能逃避要去依靠别人而活下去的时候,我就学会开始面带微笑。
”这是一心向死的雷蒙对于个人脸上的微笑语言的诠释,让我忍不住深吸一口气,所幸,这口气并没有憋屈太久……诚然,生命中有众多我们称之为“有意义”的东西,但这些“意义”往往是建立在大众认可的基础上,个人的、主观的、背离“大多数”的部分往往是被忽视甚至是孤立的。
然而,撇开人的社会性,我们终究是独立的存在。
对他人的认同,总是伴随着多多少少的妥协,而妥协这个行为,又建立在对部分自我的放弃上。
自我的缺失,势必反过来质疑人的独立性。
我们试着从个人利益去看待死亡。
如果生命中对个人而言至关重要的部分缺失了,我们做出放弃生命这个“大多数”看来怯懦且愚蠢的决定,算不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勇敢?
无论算不算,我们还是应该拥有做出这种选择的权利。
而这样的权利,究竟是属于约定俗成、道德、宗教或者法律其中的哪一个层面呢?
将会直接影响到了社会对于它的认可。
雷蒙对于死亡的坚持,并不是我们习惯性理解的厌世的表现,更不是自暴自弃,从他的眼神、文字、臆想和关于各种装置的设计细节,无不流露出对于生命深沉如海的热爱。
曾经拥有的,那么理所当然的健康,由于一次意外而彻底远去,他们无法接受,硬生生地被世间的万般美好所抛弃的疏离感。
比起“需要”,“被需要”才更加证明我们的存在,不是么?
当生命中只剩下“需要”,请让我改用“死亡”来替代。
死亡,是对活着最好的证明。
当我们连决定头顶上是否要出现那个滑稽的帽子的权利都失去;当我们在爱人发病跌落时只能背着身子焦急而绝望地呼喝;当结束生命都需要依靠别人才能达成……从来都没有什么“感同身受”。
我们需要爱,因为爱是共鸣,它会将我们从孤独里一巴掌拍醒,原来”这里“除了我,还有别人。
直到,胡里娅因为绝症而引发失忆,她偏离了原本商定的爱的路途,终于,连爱都轰然倒塌,一切都回归到最初的样子……直到,雷蒙可以成功地死去了,他终于可以跃出那个窗口,飞过田野、道路,飞过山头跃入海里。
我深吸的那口气,早就不知不觉中就呼了出去。
********************************P.S. 对于一些失去生存能力、谈不上生活质量的人群,我们能做的,不是残忍地宣扬什么“身残志坚”,而应该更为实际,提供给他们可自愿选择的必要的物质保障,至少让他们在生存不成问题之后,能拥有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和身边的人,家人和朋友去相处。
深海深,深海深,深到尽头失重处,梦想变成真。
灵魂合两个,心愿了一桩。
一吻燃生命,电闪伴雷鸣,此时肉身非吾身,吾在宇宙正中心。
孩童相拥,至纯之吻,唯存一念。
你我两相望,无言听回响,深海深,海愈深,超凡脱俗世间事,血肉皆不存。
吾虽醒,不求生,但求唇吻埋卿发丝中。
——雷蒙·桑佩德罗*雷蒙·桑佩德罗的这首诗,是用衔在嘴里的笔写成的。
他以前挺帅的,可在26岁那年,雷蒙去海边跳水,结果摔成了高位截瘫。
雷蒙此后一直躺在床上,二十八年,他没有任何并发症,而且神志清醒,还写出了如此优美的诗句。
可雷蒙不能动弹,他的四肢也开始萎缩。
已经年过半百的雷蒙,头发变得稀疏、斑白,雷蒙不想活了,他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让自己尽快的死去。
按照坊间通行的说法,就是施行安乐死。
什么是安乐死?
就是把病床愤怒的拉倒一旁,跃出窗外,自由的在林间和海面上飞翔;然后,一个猛子扎进湛蓝的大海,看着自己的一生在眼前回放。
这不是我编的,而是阿曼巴在《深海长眠》里拍的——这个悠扬的长镜头,把安乐死展现得如此百转千回、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部让人严重抑郁的电影,讲述这部电影,就像看这部电影一样,需要先深吸一口气,再低下头,潜入阿曼巴的影像海洋里,越来越深,越来越深……【严肃点,我们在讨论自杀呢】跟日系的《完全自杀手册》不一样,《深海长眠》不是恐怖片,而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伦理文艺片,所以,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形而上的问题。
很多哲学家都严肃——起码是假装严肃的——讨论过这个问题,其中加缪那句“真正严肃的问题只有一个:自杀”(《西西弗的神话》)显然流传最广。
后世的中国哲学家刘小枫进一步总结到:“一般人的自杀是向暧昧的世界无意义性边界发起的最后冲击。
既然生没有意义,主动选择死就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毕竟维护了某种生存信念的价值。
”(《拯救与逍遥》)这话鞭辟,脱胎于动物界的人类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会通过主动的选择死来体现生的价值(或者学院派的将之概括为“人的在死性”)。
雷蒙·桑佩德罗就是这么想的。
他活着,但活得没有尊严。
所以,他阅尽人间百态,唯求一死。
反驳者可以轻而易举的追问一句:那么,尊严究竟是个什么东东?
这个答案很简单:尊严,就是你认为是“尊严”的那个东西。
从这个逻辑很容易推断出——雷蒙觉得他活得没有尊严,那么,他就活得没有尊严。
生命的意义真的是自足的么?
雷锋叔叔说过:“人活着就是为了别人。
”看来,活着的至高境界应当是为他人而活。
可雷蒙·桑佩德罗没有雷锋叔叔那么高的觉悟,他们欧洲人其实都不大相信别人,萨特还说“他人即地狱”来着,由此看来,雷蒙完全听应自己内心对于生命的体悟,倒也符合欧洲人的行事特点。
除去司法体系以外,雷蒙首先触怒了宗教人士。
上帝被钉十字架,道成肉身,拯救世人——被救者中当然也包括雷蒙·德桑德罗。
可你丫居然不领情?
于是就有教士上门开导。
阿曼巴拍的很智慧,他把教士也设计成了一个跟雷蒙同样的截瘫者(或者有原型?
)。
教士的躺椅太沉重,上不了雷蒙的房间,于是,只好派一个助手来回传话,借以完成教士与雷蒙二人的辩诘。
教士怒不可遏:“遏制生命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雷蒙不屑一顾:“遏制自由的生命不是真正的生命!
”教士颓然。
教士的小助手满头大汗。
我一直对那个汗涔涔的小助手印象深刻,如果《深海长眠》有续集,就该把这个小助手塑造成主人公。
我坚信他会成为一个为安乐死奔走呼号的义工。
也就是说,小助手会成为西班牙版的《入殓师》。
为死者化妆,通过安乐死让一个人自觉有尊严的死去——二者在本质上是意义相通的。
最后,大嫂马诺拉冲出来,高声宣告了教士的不受欢迎。
教士只好灰溜溜的离开桑佩德罗家的宅子。
【一个人、一群人和生活在一群人中的一个人】马诺拉是个好心肠的大嫂,她一直任劳任怨的照顾着雷蒙。
哥哥何塞、老父亲朱奎恩,还有侄子加维,都在默默的照料着雷蒙。
雷蒙·桑佩德罗是个多么幸福的人啊,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桑佩德罗家的人从没把雷蒙看成负担。
年轻气盛的加维偶尔发次脾气,还要被全体长辈们数落。
而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才是《深海长眠》全片最大的悲剧感来源。
在许多外人看来,雷蒙恣意挥霍着别人给他的爱——许多外人想得而得不到的爱。
爱在雷蒙·桑佩德罗那里泛滥。
因为很多人仰慕雷蒙,他是个名人。
纷至沓来的拜访者让雷蒙不胜其烦,当单身母亲罗萨初次到来时,雷蒙很不友好。
后来罗萨又来。
再后来,罗萨直言不讳的告诉雷蒙,自己爱上他了。
罗萨有过不幸的婚姻经历,雷蒙的写作和谈吐征服了罗萨——据罗萨说,征服她的还有雷蒙那双“无比纯洁的眼睛”。
我得承认,这段剧情有点狗血,但我接受。
相较而言,女律师朱莉亚的出现,才更让人唏嘘。
朱莉亚得了家族遗传病,她会慢慢丧失行动能力,然后失忆。
同病相怜,还是朱莉亚最懂雷蒙。
朱莉亚摔倒了,可雷蒙无法搀扶她。
咫尺天涯。
在那一刻,雷蒙更加坚定了求死的决心。
而朱莉亚不想死。
不管怎么说,两颗心越贴越近。
在阿曼巴的导筒下,雷蒙圣洁无比的意淫了有夫之妇朱莉亚。
那是一场纯美的爱欲大戏。
朱莉亚本是协助雷蒙的律师,无奈自己身体越来越差,最后只得退出工作,全心全意的为雷蒙的文字出版事宜忙碌。
雷蒙则下决心最后一搏,他难得的出了次远门,亲赴法庭,争夺自己安乐死的权利。
不能动弹的雷蒙,看着车窗外的景物人事,露出了笑意。
导演阿曼巴的曲子谱得也很到位,雷蒙外出那一段,是全片曲调最欢快的一段。
当然贾维尔·巴登的表演也很出色,从26岁演到54岁,从健硕的小伙演到瘫痪萎缩的风烛老头,还惟妙惟肖的模仿了加利西亚口音,拿一尊威尼斯银狮绝不为过。
就五官还能动动,巴登的戏都在脸上。
还能时不时说句俏皮话。
雷蒙好不容易来到法院门口,发现门口挤满了抗议的人群——大多数是来抗议安乐死的。
可见,做名人难,做一个想死的名人更难。
一个人想死,为啥引得这么多人争相发言呢?
肯尼迪有句名言:“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
”把这话套用一下——生命也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个无罪的人可以被法律允许杀死,那所有的无罪的人都有可能被法律允许杀死。
别看西方人自由主义叫嚣得凶,其实行事的潜规则都是社群主义的。
法律嘛,便是这种社群伦理庇护的集大成者。
雷蒙是一个人,但他想死时就得面对一群人,因为他是生活在这一群人中的一个人。
雷蒙万般无奈下想借助司法救济,但是司法体系不会帮助一个人找死。
这对整个族群伦理规则的冲击太大条了。
可雷蒙实在活不下去了,老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心都死了的人,最大的帮助不是照顾他,而是成全他。
雷蒙坐上车远去,他嘱咐侄子要听话。
侄子不答,关上车门后,侄子跟着载有雷蒙的车狂奔了好一阵。
雷蒙最后来到罗萨家,两人温存了好一会——主要是满足罗萨吧。
罗萨的小儿子趴在雷蒙的肚子上睡着了。
雷蒙幸福的流出眼泪,喝下氢化钾。
在现实中,雷蒙也是在未被证明身份的人帮助下服毒自杀。
警察随后逮捕了雷蒙的女友,但之后的一星期,雷蒙所居住的小镇几乎所有的居民都陆续“自首”,承认协助雷蒙自杀,这一事件轰动了全世界。
雷蒙的文字结集为《地狱来信》出版,震动了导演阿曼巴,这才有我们看到的《深海长眠》。
片名也来自于雷蒙的一首诗(即本文题诗)。
影片的最后,朱莉亚并未赴死。
访客前来,留下一张雷蒙的照片。
朱莉亚怔怔的直视前方——她已经失忆了。
朱莉亚的身旁,是碧蓝的大海。
【我只想死得性感一点】不管看不看电影,其实有些问题是我们一直在生活中面对着的。
譬如,我们一出生,就预设了不可回避的终点:死亡。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个故事:一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抱出来给宾客看。
说孩子将来发财做官的都得到了打赏,而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人则遭到一顿合力痛打。
(《立论》)被打赏的人说的话,能否应验只有天晓得;被打的人,则说出了颠扑不破的永恒真理。
可见我们中国人,向来讳言生死。
子都曾经曰过:未知生,焉知死?
还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存哲学,所以,大多数中国人都假装不知道他们会死。
那么,在一个讳言生死的国度里,与人讨论生死的问题,会有人理你吗?
这种讨论,倒成了与族群无关的彻底私人化的事件。
那么,死亡本身呢?
死真的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吗?
是吗?
不是吗?
呵呵,我只是和你研究研究,干嘛这么认真呢。
不管别人怎么想,反正如果我有机会——我是说“如果”——有机会选择自己的方式的话,我一定会选择一种性感点的方式,不能跟雷蒙·桑佩德罗似的吞氢化钾溶液,那不烧得慌吗?
不管怎么说,我只想死得性感一点。
我的死亡姿态,应该是团成一团,以一种圆润的方式潜入大海深处。
如果恰巧你还记得我,那么赶紧想辙把我忘掉。
然后像朱莉亚一样在海边建一所房子。
我在深海里长眠。
你则坐在房子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那一刻,才是王菲姐《不留》的境界:“情愿什么也不留下,再也没有什么牵挂。
”只有在死亡降临后,哥才真正成了个传说。
(刊载于《电影世界》2010年2月)*该诗系笔者从英文转译,西班牙文原诗附此:MAR ADENTROMar adentro, mar adentro,y en la ingravidez del fondodonde se cumplen los suenos,se juntan dos voluntadespara cumplir un deseo.Un beso enciende la vidacon un relmpago y un trueno,y en una metamorfosismi cuerpo no es ya mi cuerpo;es como penetrar al centro del universo:El abrazo ms pueril,y el ms puro de los besos,hasta vernos reducidosen un nico deseo:Tu mirada y mi miradacomo un eco repitiendo, sin palabras:ms adentro, ms adentro,hasta el ms all del todopor la sangre y por los huesos.Pero me despierto siemprey siempre quiero estar muertopara seguir con mi bocaenredada en tus cabellos.
影片中的西班牙准诗人Ramón Sampedro在一次海上意外中不幸瘫痪,生活在他眼里从此成为了一种"羞耻",20多年后的今天他寻求安乐死的上诉被法院驳回后依然坚持选择了死亡。
对于一个生活在别人的施舍、床单还有轮椅中犹如僵尸般的躯体来说,这未必不是他最完美的抉择。
与此同时,Ramón的家人为了Ramón的内心归宿而做出的一切让步,理解和牺牲甚至那些无端责难也是影片的主线,他们为这个被Ramón所执意要求的安乐死所压抑着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
上网百度了一下安乐死,这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
它包括着两层含义,一是无痛苦的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其存在是否符合人性的底限和法律的约束因其涉及到了死亡这个禁忌的话题而一直是敏感的话题。
说实话,你要我们去用法律上所谓的生命权再加上某种人道主义的关怀去试图阻挠这种"严重缺乏道德与正义感"的离去方式其实是件吃力却并不一定讨好的事,这实在是亵渎着法律亵渎着人道主义更亵渎着一个人最后的尊严。
生死这样的事情在命运中其实早已注定,何况就像Ramón说的那样"死亡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最后只不过看你是选择或者被选择成了什么样的方式去摒弃属于你的生命旅程,这就意味着人对于自己生命有着绝对的控制和决定权。
但这丝毫不是在鼓励那些身陷在逆境与绝望之中的人们去选择死亡而获得解脱。
生活是不善言辞的,所有看似残酷的结局都仅仅只能归咎于人的意愿而非尚存的意志力。
权利和义务即使统一但在很多时候却是矛盾不已的。
到底法治社会是在进一步规范人的行为准则还是愈加深刻的禁锢了人性中最纯粹的对于自由的渴望?
关于这一点很难去赋予更中肯的评判,但法律的存在的确使我们不得不去遵循太多貌似合理然而却轻率的规则,对于法治所达成的共识并不会必然造就一个对每个人都称得上公正的社会环境。
很抱歉说这段毫无逻辑可言的观点的我却是毕业于某法学院的"业余高材生",但是有一点很明确,生活到底只是权利而绝不应当是一种强加的义务和责任。
对于一个身陷于精神崩溃边缘的人来说,当勇气正远离天堂的时候,守着所谓的21克难道就真的会比那个未知的世界更让人兴奋吗?
你知道你正做的是在扼杀他生命最后还残存的信念么?
当你默许某些观念与体制而且它们即将在你的内心打下根深蒂固的烙印的同时你是否意识到你正为此做出的是某种善意却胆怯的让步?
影片中Ramón曾说在那次意外中,就在他僵硬的漂浮在深海几乎已经失去知觉的时候,他看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东西。
而导演Alejandro Amenábar对于这个所谓"东西"几乎没有做过多的阐述,也许除了神圣的灵魂,那还是童年时琐碎的感伤,年少的疑惑和逝去的轻狂,当然,还有爱情。
而现在,被死神所苦苦诱惑着的Ramón Sampedro,生活的一切就像回到了你在28年6个月零几天前那样简单吗?
我的意思是,即使无关死亡,最后每个人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生命延续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无论如何,死亡和安乐这对极不和谐的字眼在一起本身就是让人难以去理解和加以解释的,影片中Ramón Sampedro选择安乐死所引发予人的思索源泉注定不会枯竭,答案尽管模糊,却似乎也清晰可见。
一直喜欢这部影片的另一个译名"深海长眠",Ramón选择了在海边开始人生的另一段追寻,你知道,毕竟唯有大海才能读懂他的信仰。
那片曾经喧嚣的海洋深处在他淡漠却毅然的别离情绪里逐渐归于平静,长眠的是Ramón Sampedro,更有他无限的内心。
记得Ramón Sampedro说过的一句话, "总有一天我们要分离,为了追寻和知道更多的东西 到那天,也许我们会获得更多…"
年初一。
《深海长眠》。
原名Mar adentro。
西班牙影片。
实话是。
整部片很平,几乎没有波澜可言。
他一门心思追求死亡,无一丝可动摇的迹象。
他的希望是死亡,死亡带给他尊严和爱。
这的确让我们活着的人有点匪夷所思了。
想起那四个字。
生不如死。
但无从言会。
即使这样,还是可以感觉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扑你面而来的生的气息。
有些混乱。
开始淆乱生与死的界定。
影片哀而不伤,有温暖的爱意和劝慰。
坚定清明的目光。
他像伟大的主。
为死而战。
跟随他的那些圣徒啊,被感化,为爱他而来。
为了让一个他们爱着的人死亡,而竭尽全力。
在他终于离他们而去时,看到的却是生之气息,因为宿愿已成。
你明白得了吗?
我只能是。
不一定懂得,但是理解。
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
意为“美好”和“死亡”。
因为老师的推荐 看完了这部有些沉重的片子Ramon的挣扎我可以理解 当如此热爱生命 才华横溢的他却在年轻气盛的时候 突遭灾难 全身瘫痪巨大的绝望透支了他对生命本身的企求与热爱 于他来说也丧失了全部的意义和价值当他的存在只会给自己的家人带来负担 被疾病痛苦折磨着的他 是如此渴望与死神拥抱我了解 这并非是对生活种种的不敢承受与逃避,而是当生命中的希望一点点消失,生命也成了一种奢侈品 面对选择继续没有灵魂的活还是带着尊严死去。
他选择了后者。
他说生命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义务 他说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的生命里没有快乐,我为什么想要死,我为什么想要死 他说我再也不能继续了,这不是生活 史铁生说:我们每一刻都是幸福的 因为在任何灾难面前都更够加上一个“更”字。
Ramon同时也是幸福的 他有那么爱他的家人 他们强迫自己去了解他的感受 从内心深处去了解他对死亡的渴望 他说真正爱他的人会帮他 所以Rosa给了他安乐死的药Ramon死的时候是安详的 这旷达30年的折磨终于于他来说到了尽头 长眠深海的孤独 在大海里你得到了安息
Aproximadamente hace un año y medio, gané un concurso de español, en el que hablé sobre la cultura latinoamericana, representándola a través del mar, Mar adentro, mar adentro, el mar no solo ha dado luz a las criaturas que viven en este planeta, sino también ha devorado a numerosos náufragos. Por casualidad, la historia de Ramón se despliegue desde su encuentro con el mar.Cuando era joven, Ramón solía viajar por todo el mundo de manera gratuita, aprovechando la ventaja de ser un marinero. China, Europa, África, en mi imaginación, él había visto los paisajes más lindos de este mundo, había experimentado varias relaciones románticas y delicadas. Los viajes en el mar estaban llenos de encuentros, despedidas, dulces y melancolías. A pesar de todo, su ente corporal seguía soportando su ente espiritual, lo que le otorgaba la confianza de seguir viviendo. Pero, un día, le cayó encima la desdicha, al echarse al agua, las oleadas lo venían arrollando como un profeta de su futuro. Se le fracturado su cuello, causándole un daño irremediable.En su vida posterior, Ramón se anegaba en la agonía. Sin embargo, sus amigos y familiares jugaban un papel muy importante en este período, Su cuñada lo cuidaba como a su propio hijo, su hermano hacía todo lo posible para frenar sus ganas de suicidarse, su sobrino le ayudaba en la diseña y reparación de su máquina creativa…La viuda frecuentaba su casa, tratando de darle coraje, pero al final estuvo convencida de ayudarle a acabar su vida en una pequeña habitación cuya ventana daba al mar.La abogada compartía un dolor similar con él, e incluso las dos personas se enamoraron, pero al final, fue esta misma abogada quien se olvidó totalmente de Ramón debido a la enfermedad genética.La vida es bella, la vida era bella. Si uno no es capaz de vivir de manera digna, a su propia voluntad, ¿para qué vivimos?
Así que Ramón optó por terminar su vida, porque tan libre era su espíritu y tan restringido era su cuerpo.
当雷蒙最后服了药闭上眼睛的时候,我以为我会哭,结果我却舒了一口气,仿佛真的理解了他的解脱。
安乐死,一个长久被争议的话题,虽然一早就知道这部电影是关于这样一个题材,但是依然没有做好如此压抑的心理准备。
背景有蓝色的海、轻柔的风、微笑、慈爱……可是心里却一直很难受,很沉重的感觉。
毕竟从头至尾,是一个生命在苦苦求死。
几乎所有的人都过来告诉他:生命是多么美好,活着就是希望!
然而,他们究竟能否了解一个高位截瘫、卧床26年的生命的内心感受?
毫无尊严地活着。
高傲地死去。
罗莎对雷蒙说她爱他,希望她的爱能陪伴他。
可是他说:爱我的人就是要帮我去死的那个人。
这话残酷得让我不敢回味。
刚刚想起dd曾说起的“一郎”,那只小狗病到无法医治,最后dd痛哭着掐死了满眼是泪的小狗。
当时只当是笑谈听了,可现在再想,却突然能够理解dd当时的做法。
也许,这样的勇气不是谁都能有的。
也许,那一瞬间,没有人会比他更舍不得它。
就像罗莎,她是真的爱上了雷蒙,所以她决定帮他。
然而那痛楚,也真的只她才会知道。
……《深海长眠》(Mar Adentro),一部值得推荐和收藏的电影。
我想用废墟《一片墓地》里的一段歌词用作标题会很适合。
第二次观赏Alejandro Amenábar的作品。
同《睁开你的双眼》一样,这位西班牙大师(请允许我这么称呼他)依然是其对于人性的探讨。
这次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争取安乐死的斗士西班牙人Ramon Sampedro的真实故事。
但全片的格调并非死亡那种令人无望恐惧般的压抑,反到是让人温暖的。
(起码是我)Ramon那对于死亡的美好向往,对于常人来说也许难以理解,而于他那则是唯一的解脱。
虽然一心求死,但Ramon对于生活依然是呈现出了积极的态度,他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成为一些人活下去的动力。
在看到哥哥同Ramon争执的那一段时,我忍不住哭了。
身上的某种情感,被那种强烈的戏剧冲突产生的氛围所激发。
一心不想弟弟死,想要照顾他的哥哥;一新求死的弟弟。
二个人都知道面对现实矛盾都只能无可奈何,却依然各执己见,但在内心又都是带着理解的尊重着和爱着对方。
肉体无奈啊…… 卡尔.门林格尔认为求生和求死都是人的本能所在。
而自杀也绝不仅仅是人一时的头脑发热,那往往由于过往行为,环境等因素(特别是童年)的潜在积累,最后因某事的触发而造成的。
如Ramon一样(也许这个例子会比较特殊)。
最后,电影让我想起了一首歌Joy Division的《love will tear us apart》,虽然歌曲本身同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毫无关系。
因为Ramon相信真正爱他的人,会帮他结束生命。
附:《一片墓地》歌词全文。
在苍灰的天幕下枯叶飘舞希望的废墟风刮着吵闹的世界期待中安静的火焰 唉!
耶!
灾难中挣扎唉!
耶!
悲剧中出演唉!
耶!
求生是本能唉!
耶!
求死是境界穿过一片沙漠后穿过一片城市丛林就到达安静的海与草地干净的空气与泥土唉!
耶!
灾难中挣扎唉!
耶!
悲剧中出演唉!
耶!
求生是本能唉!
耶!
求死是境界!
唉!
耶!
自杀,生命的终止,既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形而下的行为问题。
既能从理性上分析,又能在道德伦理上评判。
所以,莎翁才会指使Hamlet对天发问: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正方:从道理上讲,生命是权利而非义务,我选择终结自己,是觉得生不如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与其继续被惨淡的人生折磨,不如一了百了图个清净。
反方:且慢,在这万念俱灰的时刻,你的理性真的还那么‘理性’么?
或者说通俗些,你会后悔此时的决定么?
没准过几年咸鱼翻身,柳暗花明了呢?
正方:好吧,退一步,我不但现在处境绝望,在有生之年也不可能好转,活下去绝对是折磨自己――是不是就可以去死了呢?
反方:还是且慢,在这之前,你不妨稍微睁开眼睛看看周围,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不用去统计就能知道,你百分之一百不可能是最惨的那一个。
那数以百万计生不如死的人们,个顶个都好好的活着,比他们好得多的你干嘛要想不开呢?
正方:等一下下,我自己的生命是否终结,跟别人的生活是否如意,没有逻辑上的因果吧?
不能因为别人在苟活,我就得偷生吧?
就比如罗密欧和朱丽叶,仅仅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了对方的存在就了断了自己,那是因为他和她都觉得,没有对方的世界已经毫无意义。
是的,生命的意义对每个人不同,只有自己才是裁量自身意义的标尺。
既然生活都是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既然人生的所有幸福和苦难都要由个体承担,那么个体的选择就应该被尊重,包括选择死去。
接下来讲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200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深海长眠The Sea Inside》
Ramon在一次跳水时意外损伤了颈部,导致高位截瘫,一直卧床26年。
他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所有事情都要依靠他的家人来照顾,他唯一希望的就是有尊严的死去,为此,他展开诉讼,要求西班牙政府准许他由别人协助自杀,实施安乐死。
Julia是来帮助他上诉案件的律师,Rosa则是当地小镇上有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她们在和Ramon的相处中,都被他的温暖微笑打动而爱上了他。
Julia自己也被反复中风折磨,并有脑部退化变成植物人的趋势,所以她和Ramon有着高度的契合,她帮助Ramon整理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并约定到新书出版就来和Ramon一起赴死,可惜的是,到那时,她自己都已经无法自主了。
Rosa被感情困扰,开始接触Ramon的时候,其实是通过帮助他来建构自己的人生意义。
她一直试图说服Ramon活下去,但最终却被Ramon打动,终于协助他离开了人世。
最精彩的有二段:一段是在他在汽车中去法院,一段振奋激荡的鼓声节拍音乐作背景,路旁闪过一段段风景:年轻妈妈拉住一个乱跑的小女孩、老妇拉着购物车往家走去、路旁石质十字架神龛下一个七八岁哥哥拉着三四岁弟弟的手、一对青年恋人手拉手向山坡上走去、两只狗正在交媾、老妇坐在堆满了干草的拖拉机车厢中、戴着头盔的自行车手正奋力爬坡――最后在蓝天白云下出现的,是很多个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组的旋转叶片,充满了动感。
另一段是在 ‘今夜无人入睡’的咏叹音乐中,Ramon想象自己飞出窗口,飞越了田野、丘陵、峡谷、山峰,来到他日夜思念的海边,海滩上站着Julia,他们相拥,继而热吻……第一人称视角的镜头掠过天空滑向海水的一刻如飞鸟一般自由,可曲终梦醒,他还僵卧在床动弹不得……这片子的音乐很不错,西班牙的景色也真美,里面对生命的思索也非常有意思,值得一看。
安乐死之争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一开始想,如果还有幻想的能力,那生活还是有过下去的可能的。
没看完
当一个人不能逃避,并且只能一直依赖别人的时候,他会学着笑着哭。
生命的勇敢不在于坚持延续,而在于懂得舍得放弃。飞天形式的灵魂行走唤出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遐想,逼仄的人物传记下显得更真实。《深海长眠》人物心理揣摩到位,贾维尔·巴登简直就是人生导师。但片子过长,情感抒发和叙事节奏太拖。压缩一些生活镜头会让故事更紧凑。
不太喜欢,但是立意还是不错。
为生而死.有尊严地活着.深海里长眠.你是如此打动我,带给我飞的感觉和对生命的思考.
虽然有思考的意义在,但真的很无聊闷看下来
在看过的最闷的电影里它绝对排前三,分了我5次才看完啊
那个纵身一跃、拥抱群山大海的长镜头,久久挥之不去……如果不能有尊严地活着,那我宁愿选择有尊严地死去!“大海深处,大海深处,在失重的尽头,梦想在那里成为现实。两个意愿合而为一,让一个愿望得以实现。你看,我看,像回声阵阵,默默无语,越来越深,越来越深,穿过血与肉而超越一切。但我一直醒
拍的漂亮,但就是空洞。那么想结束生命的植物人半夜咬断舌头,或者绝食不就完了。麻烦国家法律界,麻烦自己家人,麻烦有夫之妇,麻烦邻居女人,for what?在我看来,就是为了变卖安乐死这个主题。
什么男凝我真是受不了呵呵什么
真的不喜欢这类电影,两个小时的煎熬
非常之恶臭 明明讨论的是如此严肃的议题 非要插入“人人都爱我”的戏份 结尾就是骑脸输出呗 你老婆被我绿了 惊不惊喜 难以想象最后家人会承担多大的社会压力 嫂子实惨 罗莎对着一个瘫痪者寻求情绪价值 加一星实在是看在主题对味 人有决定自己生命的权利
在微笑中哭泣
故事非常好!但是。。。一定要拍得这么闷吗!?
整部影片的基调很悲伤,多数时间心情很沉重,当然也有让人激昂和感慨的时候。其实人活着就是一个为自己争取权利和斗争的过程,只是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生活印迹。人活着是为了尊严,也是为了责任,尊严是自己的,而责任却关乎他人。有时候守护自己的尊严也是对他人的负责。人们应该更多理解和尊重!
太闷了太闷了,也许我从没想过那个问题所以理解费力吧。看个开头就睡着,刚给冻醒了,·····我心情复杂的。
2010.12.28话题很沉重,电影用比较微妙地方式讲述了出来。画面很美。剧本也很完美。不过在郁卒的情绪中,总觉得节奏太慢。而且角色和角色的关系并没有很好地explore. 总感觉有点欠缺。p.s. 和神父的那段辩论超精彩。唯一的看点了。
他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年轻时的疯狂他的爱情,他看人的眼神,他的眼泪与微笑,让人为他而疯狂。